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物權登記行政訴訟

物權登記行政訴訟

發布時間:2021-08-15 22:56:21

物權法哪一條規定了拆遷是行政訴訟

您好

《物權法》第四十二條規定: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規定的許可權和程序可以徵收集體所有的土地和單位、個人的房屋及其他不動產。應當依法給予拆遷補償,維護被徵收人的合法權益。物權法只有這些很籠統很原則的規定,並沒有具體的規定,《物權法》體現的是一物一權,物權法定,所有權制度等,並沒有詳細的規定,所以在司法實踐中,很難適用。

② 房屋登記異議登記十五天內起訴是提起民事訴訟還是提起行政訴訟

應當理解為行政訴訟。
因為這個訴訟的標的是產權登記機關的登記行為,即行政行為,所以提起的訴訟應為行政訴訟。
僅供參考。

③ 請問,行政訴訟法中「但以縣級人民政府名義辦理不動產物權登記的案件除外」如何理解

最高法院行政案件管轄規定中「但以縣級人民政府名義辦理不動產物權登記的案回件除外」,是指以縣答級人民政府名義作出的不動產登記案件,由縣級人民法院管轄。不適用由中級人民法院管轄的法律規定。
最高法院行政案件管轄規定

第一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屬於行政訴訟法第十四條第(三)項規定的應當由中級人民法院管轄的第一審行政案件:
(一)被告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的案件,但以縣級人民政府名義辦理不動產物權登記的案件可以除外;
(二)社會影響重大的共同訴訟、集團訴訟案件;
(三)重大涉外或者涉及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台灣地區的案件;
(四)其他重大、復雜的案件。

④ 最高法物權法司法解釋 明確如何解決不動產登記與確權爭議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若干問題的解釋(一)》今天發布,共22個條文,將於今年3月1日起施行。依據《解釋》,對發生爭議的不動產物權歸屬的最終判斷,應當依賴於對原因行為或基礎關系的審查,而不全依賴於不動產登記簿。

《物權法》規定,「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自記載於不動產登記簿時發生效力。」實踐中,出現了民事、行政審判部門互相推諉以及民事裁判與行政裁判沖突的現象。

針對這一情況,《解釋》作出了明確,最高法民一庭庭長程新文分析:因為不動產物權的歸屬、買賣、贈與、抵押是否生效等發生爭議的,由民事訴訟來解決;涉及不動產登記機構它的行為本身是否合法、程序是否有錯誤,就通過行政訴訟來解決。

當然了,在涉及登記的行政訴訟中,如果當事人提出將民事爭議一並解決的,法律規定,人民法院應當一並審理。

依據《解釋》,對發生爭議的不動產物權歸屬的最終判斷,應當依賴於對原因行為或基礎關系的審查,所以,在當事人有證據證明不動產登記簿的記載與真實權利狀態不符、自己是真實權利人的情況下,法院應當支持他的訴求。

程新文解釋,不動產登記是不動產物權的一種公示方式,不能把不動產物權登記理解為國家對不動產物權關系的一種干預,解釋為行政權力對不動產物權的授權或確認。

有記者問,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關於不再封閉建小區,小區道路將公共化,會不會與現行《物權法》規定相違背?程新文分析,政策上升為法律需要一個過程。

「黨的政策、國家的政策上升為法律,是立法機關要做的事情。當國家政策和法律產生相互影響的時候,我們會積極協調有關方面,妥善處理好相關的糾紛,我們司法機關執行法律和執行國家政策,目標是一致的」。

實權利狀態不符、其為該不動產物權的真實權利人的情況下,應當支持其訴訟請求。

(4)物權登記行政訴訟擴展閱讀

實踐中,有觀點認為,除非法律另有規定,未經不動產登記機構登記就不能取得及享有不動產物權,不動產物權爭議涉及到登記就應通過行政訴訟解決。

於是,實踐中就出現了民事、行政審判部門互相推諉以及民事裁判與行政裁判沖突的現象,這不僅徒增當事人訟累,也有損司法的權威和公信。針對這一情況,《解釋》從兩個方面作出規定:

一是在案件的受理上,規定因不動產物權的歸屬,以及作為不動產物權登記基礎的買賣、贈與、抵押等產生爭議而提起訴訟的,屬於人民法院民事訴訟受案范圍,人民法院應依法予以受理,民事審判部門應依法予以審理。

二是從訴訟中不動產登記簿證明力的角度,規定對發生爭議的不動產物權歸屬的最終判斷,應當依賴於對原因行為或基礎關系的審查,故在當事人有證據證明不動產登記簿的記載與真實權利狀態不符、其為該不動產物權的真實權利人的情況下,應當支持其訴訟請求。

⑤ 財產被侵佔,《物權法》《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分別如何規定呢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要看新證據內容,再確定打官司的方式。

⑥ 發生物權爭議時應向誰申請確認權利行政機關還是人民法院

所謂行政爭議,是行政機關在行政管理過程中與行政相對人之間產生的爭議。不動產物權申請人與登記機關之間由於申請物權登記而產生了行政管理關系,如果申請人與登記機關之間因為物權登記產生了爭議,這應該屬於行政爭議。但是,利害關系人因物權的歸屬、內容發生的爭議則不可能是行政爭議。這是因為,不動產物權登記行為不是物權的設立、變動行為,而是行政機關對物權設立、變動結果的確認行為,或者說是物權設立、變動結果的公示。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動除特殊情形下由人民法院的裁判或仲裁機關的裁決產生外,一般由合法建造、買賣、繼承、受贈等民事行為產生。由此可見,由於物權設立、變動而產生的法律關系是民事法律關系,在物權設立、變動中產生的爭議是民事爭議。因此,如果利害關系人對物權歸屬和內容有異議,只能是平等主體之間的民事爭議,不是行政爭議。也就是說,物權法第三十三條所說的物權歸屬、內容的爭議是民事爭議,不是行政爭議。
那麼,因物權的歸屬、內容發生爭議的,利害關系人應該向誰請求確認權利?即有權確認物權爭議的機關是人民法院,還是行政機關?這將決定最終產生的訴訟是民事訴訟還是行政訴訟。
物權法是關於物權規范的基本法,但不是關於物權規范的唯一法律。當不動產物權的歸屬、內容發生爭議的時候,物權法第三十三條之所以不明確指出利害關系人應以何種途徑請求確認權利,就是因為在物權法出台之前,我國已有土地管理法、農村土地承包法、森林法、礦產資源法、擔保法等多部法律涉及到對物權的規范,包括對解決物權爭議的規范。因此,筆者認為,如果其他法律對解決物權爭議有明確規定、且與物權法的規定無矛盾的,應優先適用其他法律的規定。
對於物權規范來說,土地管理法、農村土地承包法、森林法、礦產資源法等法律與物權法的關系是物權的專門法與物權的普通法的關系,而優先適用專門法的規定是法律適用的一般規律。例如,我國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條規定: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由當事人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處理。單位之間的爭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個人之間、個人與單位之間的爭議,由鄉級人民政府或者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當事人對有關人民政府的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處理決定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在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解決前,任何一方不得改變土地利用現狀。我國森林法第十七條規定:單位之間發生的林木、林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個人之間、個人與單位之間發生的林木、林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由當地縣級或者鄉級人民政府依法處理。當事人對人民政府的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通知之日起一個月內,向人民法院起訴。在林木、林地權屬爭議解決以前,任何一方不得砍伐有爭議的林木。根據土地管理法、森林法的上述規定,因為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產生的爭議,或因為林木、林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產生的爭議,在協商不成時,當事人、利害關系人應該先向行政機關請求處理,對行政機關處理不服的,才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而不能未經行政機關處理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礦產資源法等法律也有類似的規定。上述規定,確定了先行政確認、後行政訴訟的解決物權爭議的模式。這種模式也適用於已經進行了不動產物權登記的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及林木、林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
由於利害關系人對物權歸屬和內容的爭議是平等主體之間的民事爭議,因此,除土地管理法、森林法、礦產資源法等法律專門規定的行政確認程序之外,對於其他物權歸屬和內容有爭議的,利害關系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確認,由此產生的訴訟是平等主體之間的權利確認之訴,顯而易見,這是民事訴訟程序。例如,利害關系人對已經登記的房產所有權歸屬或共有權發生爭議,其性質就是平等主體之間的民事權利爭議,相關當事人可以通過民事訴訟程序請求確認權利歸屬。當然,如果物權爭議的各方達成仲裁協議,同意將爭議提交仲裁裁決,那麼,仲裁程序也可以成為確認有爭議的物權歸屬的有效程序。
對於法律明確規定必須由行政機關確認的物權爭議,當事人只能請求行政機關確認,對行政機關確認不服產生的訴訟是行政訴訟;對於其他物權歸屬和內容的爭議,當事人既可以向人民法院請求確認,也可以在達成仲裁協議後通過仲裁程序確認。由此可見,在適用物權法第三十三條有關因物權的歸屬、內容發生爭議的,利害關系人可以請求確認權利的規定時,對這種確認是行政程序還是民事訴訟程序,不能一概而論。但對於一個具體的物權爭議,要麼是先行政確認後行政訴訟,要麼是直接提起民事訴訟;當事人在行政訴訟與民事訴訟之間並無選擇權。
那麼,對於已經登記的物權,如果利害關系人與登記的權利人對物權的歸屬發生爭議,利害關系人在請求確認權利之前,是否必須依照物權法第十九條的規定申請更正登記和異議登記?即更正登記與異議登記是否是物權確認的必要前置程序?例如利害關系人對已經登記的房產所有權歸屬有異議,在提起訴訟之前,應否先申請更正登記和異議登記?
應該說,在不動產權利人、利害關系人認為不動產登記簿記載的事項錯誤而需要糾正時,物權法第十九條所規定的更正登記制度和異議登記制度,是一種簡便可行的糾正不動產登記錯誤和保護不動產物權的法律途徑,但不應該將這兩種登記制度理解為不動產權利人及利害關系人申請糾正登記錯誤的必經程序。對於不動產登記簿記載的權利人來說,如果發現不動產登記簿記載的事項錯誤已經造成不良後果,應該有權直接通過行政確認程序或民事訴訟程序來維護自己的權利。對於利害關系人來說,如果發現不動產登記簿記載的事項錯誤且侵犯了自己的利益,既可以在申請更正登記無果後申請異議登記,然後通過行政確認程序或民事訴訟程序解決爭議;也可以繞過申請更正登記的程序,在與不動產登記簿記載的權利人進行協商無果後,直接申請異議登記,然後通過法定程序確認權利歸屬以解決爭議;還可以不進行異議登記而直接申請權利確認或提起訴訟。
異議登記制度的意義在於,在登記的有效期間,不動產登記簿記載的權利人對有異議的不動產不能行使處分權。例如對已登記的房產所有權有異議的利害關系人,如果沒有申請異議登記而直接向法院起訴,該房產有可能在訴訟期間被登記的業主處分。當然,利害關系人可以援用訴訟中的財產保全程序或訴前財產保全程序,來達到異議登記制度所要達到的目的。可見,異議登記制度是利害關系人用於保護自己合法權利的法律制度,但不是申請權利確認的前置程序,因此,也不應該成為不動產利害關系人維護不動產權利的必經程序。蔡 暉 王瑞峰

⑦ 物權法施行前,房產確權糾紛受訴訟時效保護嗎

確權糾紛不是債權請求權,不適用訴訟時效規定,也就無訴訟時效的保護。

1、房屋確權是保障房屋所有人依法對自己的房屋享有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它是唯一完全的物權。同時,也是房地產權屬登記、權屬變更、轉讓、評估、抵押、中介服務等的產權、產籍的管理的法定依據。

2、法律依據《民法總則》第一百九十六條規定:

下列請求權不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

(一)請求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

(二)不動產物權和登記的動產物權的權利人請求返還財產;

(三)請求支付撫養費、贍養費或者扶養費;

(四)依法不適用訴訟時效的其他請求權。

(7)物權登記行政訴訟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九章 訴訟時效

第一百八十八條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三年。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訴訟時效期間自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受到損害以及義務人之日起計算。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但是自權利受到損害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有特殊情況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權利人的申請決定延長。

第一百八十九條當事人約定同一債務分期履行的,訴訟時效期間自最後一期履行期限屆滿之日起計算。

第一百九十條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對其法定代理人的請求權的訴訟時效期間,自該法定代理終止之日起計算。

第一百九十一條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損害賠償請求權的訴訟時效期間,自受害人年滿十八周歲之日起計算。

第一百九十二條訴訟時效期間屆滿的,義務人可以提出不履行義務的抗辯。

訴訟時效期間屆滿後,義務人同意履行的,不得以訴訟時效期間屆滿為由抗辯;義務人已自願履行的,不得請求返還。

第一百九十三條人民法院不得主動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

⑧ 物權法第十九條中異議登記登記部門不予變更,是十五天內提起民事訴訟還是行政訴訟

應該是民事訴訟,因為登記部門已經做了異議登記,提起確認之訴,要求確認房產所有權。

⑨ 最高法出台物權法司法解釋,明確如何處理不動產登記與物權確認爭議

央廣網北京2月24日消息(記者孫瑩)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若干問題的解釋(一)》今天發布,共22個條文,將於今年3月1日起施行。
物權,是指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或者說,指自然人、法人直接支配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大到土地、房子、汽車,小到一塊手錶、一本書,歸誰所有、可以如何使用、分配、是不是能去做擔保,等等。正所謂「有恆產者有恆心」,物權作為最為基礎和重要的財產權,是社會每個人、每個團體乃至國家的基本權利,也是民事主體從事各種經濟或社會活動、創造財富的基礎。所以,這項重要的權利與我們每個人的切身利益是息息相關的。
我國《物權法》自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最高法院自2009年起,就啟動了這部司法解釋的起草工作,《解釋》嚴循立法精神和目的,結合審判實踐中遇到的難點問題,對不動產物權與登記、按份共有人優先購買權、善意取得等問題作出相應規定,以期有效指導司法審判。最高法民一庭庭長程新文對《解釋》涉及的熱點問題一一作出了回應。
熱點一·如何處理不動產登記與物權確認爭議
《物權法》規定,「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自記載於不動產登記簿時發生效力。」近年來,有關房屋買賣的糾紛日益增多,有人將不屬於自己或者不完全屬於自己的房子轉讓給他人,並辦理了過戶登記。真實權利人有的告登記機關錯誤,提起行政訴訟,有的以買賣合同無效,打民事官司。於是實踐中,出現了民事、行政審判部門互相推諉以及民事裁判與行政裁判沖突的現象。針對這一情況,《解釋》作出了明確,最高法民一庭庭長程新文分析,因為不動產物權的歸屬、買賣、贈與、抵押是否生效等發生爭議的,由民事訴訟來解決;涉及不動產登記機構它的行為本身是否合法、程序是否有錯誤,就通過行政訴訟來解決。在涉及登記的行政訴訟中,如果當事人提出將民事爭議一並解決的,法律規定,人民法院應當一並審理。
長期以來,很多人認為,只要產權證上寫誰的名字,物權就是誰的,一些真實權利人的權益無法主張,比如男方為了結婚,出錢買房卻登記女方的名字,於是就出現了大量因房產證署名和加名字而發生的糾紛。依據《解釋》,對發生爭議的不動產物權歸屬的最終判斷,應當依賴於對原因行為或基礎關系的審查,所以,在當事人有證據證明不動產登記簿的記載與真實權利狀態不符、自己是真實權利人的情況下,法院應當支持他的訴求。
程新文明確,不動產登記是不動產物權的一種公示方式,不能把不動產物權登記理解為國家對不動產物權關系的一種干預,解釋為行政權力對不動產物權的授權或確認,它不是。
熱點二·特殊動產轉讓中的「善意第三人」權利如何保護?
生活實踐中,有關機動車、船舶、航空器這些特殊動產引發的糾紛呈逐年上升趨勢。據統計,截至2015年5月,全國機動車總保有量達2.69億輛,機動車的二手交易也大量增加,而機動車名實不符的情況並不鮮見。如何處理好相關糾紛成為審判實踐中的熱點和難點。
《解釋》明確,轉讓人轉移船舶、航空器和機動車等所有權,受讓人已經支付對價並取得佔有,雖未經登記,但轉讓人的債權人主張其為物權法第二十四條所稱的「善意第三人」的,不予支持,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程新文解釋說,就是轉讓人的一般債權人,包括破產債權人、人身損害債權人、強制執行債權人、參與分配債權人,都應當排除於 「善意第三人」范疇之外。
對於 「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如何理解,程新文分析,比如《海商法》規定的船舶優先權中就包含了在船舶營運中發生的人身傷亡的賠償請求權,它有法定的優先權。只要法律規定的人身損害賠償權,就屬於這個范疇。
《解釋》明確「受讓人受讓不動產或者動產時,不知道轉讓人無處分權,且無重大過失的,應當認定受讓人為善意。真實權利人主張受讓人不構成善意的,應當承擔舉證證明責任。」「受讓人受讓動產時,交易的對象、場所或者時機等不符合交易習慣的,應當認定受讓人具有重大過失。」
熱點三·近日熱議的《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意見》中有關小區內部道路公共化的規定,是否與《物權法》相悖?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提到了新建住宅要推廣街區制,原則上不再建設封閉住宅小區;已建成的住宅小區和單位大院要逐步打開,實現內部道路公共化。有記者問,這是否與《物權法》的規定相悖。程新文認為,這是貫徹落實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
程新文分析,目前,黨中央、國務院提出的這一意見屬於黨和國家政策的層面,涉及包括業主在內的有關主體的權益保障問題,還有一個通過立法實現法治化的過程。
程新文表示,黨的政策、國家的政策上升為法律,是立法機關要做的事情。「當國家政策和法律產生相互影響的時候,我們會積極協調有關方面,妥善處理好相關的糾紛,我們司法機關執行法律和執行國家政策,目標是一致的。」

⑩ 行政訴訟法與物權法的問題

善意第三人取得房屋所有權。
物權法第106條規定了善意取得制度。根據該條規定,不動產善意取得應同時具備四個要件:一是出讓人轉讓不動產時無處分權,即不具有真正的權屬,無轉讓的權利;二是受讓人取得該不動產物權時系善意;三是以合理的價格有償轉讓;四是辦理了該不動產轉讓登記。符合上述四個要件的,即構成不動產善意取得,受讓人善意取得的不動產物權受法律保護,原所有權人無權追回,只能向無處分權人請求賠償損失。善意取得制度通過對善意無過失的第三人取得利益的確認,有助於保障交易安全,維護正常的交易秩序。
提起行政訴訟,要看訴訟標的是什麼,可能勝訴。
如果勝訴,房屋也是善意第三人的。

閱讀全文

與物權登記行政訴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碘伏開口有效期 瀏覽:455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
基本衛生公共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62
初中數學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30
長沙市知識產權局張力 瀏覽:369
榮玉證書 瀏覽:382
凌文馬鞍山 瀏覽:34
石柱鎮工商局 瀏覽:854
鋼鐵發明國 瀏覽:118
創造與魔法怎麼賣人民幣 瀏覽:101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