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美知識產權分歧
樓上的回答來有道理,除此之外源還有觀念上的差異,中國長期受儒家思想的影響.認為: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所以在人們的思想中沒有保護知識產權的概念.而美國人認為,按勞取酬天經地義,對社會做的貢獻越大,取得的報酬就應該越多.
觀念上的差異必然導致行為上的差異,中國人認為侵犯他人的知識產權算不上侵犯他人的利益,於是當地的領導機關為了當地的利益或者自己的利益,對侵犯他人知識產權的行為不但不加制止,反而加以保護.地方保護主義非常嚴重.
經濟水平和利益的差異: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有了一定的出口能力,與美國有了貿易順差,這對美國來說是一個不原接受的事實,美國認為我國經濟的發展應歸功於對外國技術的採用,是侵犯知識產權的結果,所以美國必然要求中國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以確保他的利益不受侵害.
另一方面,中國雖然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可是與發達國家比還很貧困.總體技術還很落後,技術還是需要進口.要購買他人的技術必需花大量的外匯.中國當然不願意花那麼多的錢.這種經濟利益的不一致,必然會產生對知識產權保護的不同.
2. 我需要一篇關於中美知識產權談判的論文 不需要太長 1000字即可 文章通俗易懂
中美知識產權問題:
在世界經濟日趨全球化的今天 ,各國之間的經貿往來比過去任何時候都相互聯系、 相互影響、 相互作用。在 21 世紀 ,中美兩國對全球和平與發展的重要性日益顯示。中國從1979年開始對內搞活經濟、 對外開放的同時進行法制建設 ,特別是在知識產權法律保護方面 ,用 20 多年時間走過了美國等發達國家 100 多年所走過的立法路程 ,而且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 ,已經達到了發展中國家的先進水平。美國依賴其政治、 經濟、 軍事實力、 甚至法律制度對世界施加影響 ,企圖使當今時代成為美國時代。正如有學者指出的: 「對美國法律的接受就等於承認現在是美國時代。 」 〔1〕在知識產權法律制度方面 ,美國依託其科技發達的優勢 ,要求擴大對知識產權的法律保護范圍 ,甚至影響了一些國際公約的部分內容 ,以自己的標准來衡量中國 ,提出中國對美國知識產權保護不力的責難 ,並通過貿易報復的威脅來使其知識產權產生域外效力 ,甚至提出了所謂的 「國際化標准」 問題。美國常常以人權問題干涉中國的內政 ,以知識產權問題威脅或遏制中國的對外貿易和經濟發展 ,以所謂的觀念自由來企圖 「西化」 中國。因此在知識產權保護問題方面 ,中美在貿易上經常發生爭端。由於兩國在歷史文化、 經濟結構、 法律制度、 經濟發展水平、 國家實力等方面的不同 ,知識產權的制度也必然存在著重大的差異。由於兩國經常因知識產權問題引發糾紛 ,人們希望對於中美兩國的知識產權法律制度進行比較 ,以深層次了解兩國之間紛爭原因 ,通過比較而得出相應的啟示。
1,中美兩國在歷史上曾經有過不平等的關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又經歷了 20 多年的敵對階段 ,1979 年中美正式建交後 ,才開始了兩國關系的正常化。但是從 1989 年「六四」 以後 ,則出現了多次嚴重的問題。中美關系受到政治、 經濟、 文化傳統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一)中國的對美政策中國長期以來奉行獨立自主、 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基礎上的和平外交政策 ,在對美關繫上致力於發展兩國正常的外交關系。正是這種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使得中國的政治、 經濟、 文化得到較快的發展。有西方學者認為 ,在一個已成為多極的世界中 ,中國是一個大國 ,它將對美國目前為全球惟一超級大國的地位提出挑戰 , 「中國是亞洲惟一行動自由的國家 ,亦是該地區惟一能夠真正與白宮主子和五角大樓的老闆們平起平坐的國家。近年來 ,人們看到歐洲各國的商務代表及政治領導人不停地穿梭於北京。他們的腦子里只有一個念頭:爭取合同;嘴上只掛著一個口號:不要得罪中國人。中國為什麼不利用這種意外收獲呢 ? 現在該輪到他們將 『不平等合同』 強加給其夥伴了。 」 〔2〕在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的基礎上 ,嚴格遵守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確立的各項原則 ,在「增進了解 ,擴大共識 ,發展合作 ,共創未來」 的戰略方針指導下 ,中國積極發展對美關系。在中國普通百姓的眼裡 ,美國是一個發達國家 ,但同時美國又是一個霸氣十足的國家。(二)美國的對華政策11美國政治陣營思潮影響下對華的敵對政策美國長期以來的反共宣傳 ,將社會主義和法西斯、 獨裁等同起來 ,形成了某些美國人的中國觀中 ,視中國為 「壞國」,甚至認為 「一個新的邪惡帝國正在出現 ,它的國名是中國」 。 〔3〕美國國內的政治壓力和傳統觀念 ,促使美國應驗這樣一個預言:將中國當成一個不可避免地抱有敵意和危險的國家來加以對待。因此 ,美國希望通過和平演變 ,使中國成為其政治上的同盟。美國的 《紐約時報》 在1997年 1 月 30 日發表一篇題為 「柏林牆與中國」 的社論中說道: 「柯林頓總統本周預言 ,自由終將在中國取得勝利 ,就像當年自由使柏林牆倒塌一樣。 」 美國政府希望通過各種手段 ,使得中國成為以西方為主導的國際體系的一員。甚至有自由主義者聲稱: 「把中國與俄羅斯吸收到世界資本主義的懷抱 ,是促進大國關系穩定、 世界繁榮與和平的最佳途徑。 」 〔4〕 出於政治陣營需要 ,美國對華的政策長期以來是 「謀求促進中國出現從共產主義到民主制度廣泛的、 和平的演變」 。 〔5〕政治上的敵對態度 ,必然造成美國對中國各方面的敵視 ,對中國的知識產權制度也必然地產生不切合實際的指責情緒。21美國經濟發展需要的對華遏制和利用政策1990 年以來 ,美國國會部分議員以所謂的人權、 貿易逆差、 敏感武器擴張、 知識產權保護不得力、 中國產品傾銷、 市場准入等問題為借口 ,多次提出議案試圖取消或者有條件地延長中國的最惠國待遇。當西方其他國家政府都在積極主動地幫助本國工業進入中國市場的情況下 ,美國政府才意識到 ,用取消最惠國待遇來制裁中國最終會導致自己在中國市場中喪失希望所得到的利益。布希總統明確提出: 「中國不是美國的戰略夥伴 ,中國是一個競爭對手。 」 〔6〕美國認為 ,通過尋求中國加入全球經濟貿易體系 ,不但可以使中國享受到 「公共財貨」 ( Publicgoods)所帶來的好處 ,從而緩解其對既存秩序的 「不滿」,而且可以藉助多國的力量來束縛住中國這條正在騰飛的巨龍 ,使其 「融入國際社會」 。因此 , 「遏止」 與 「利用」,有條件地同意中國加入世界組織和當今國際體系 ,並准予中國在其中發揮一定程度的作用 ,是美國長期以來在經濟上對華的政策導向。31美國的霸權外交政策美國以武力和 「良知」 為基礎的霸權主義和德行並非自今日始 ,從這個民族誕生的那天起就與整個美國民族不可分離。美國相信的是 「上帝、 金錢和槍桿子」,軍事上的強大導致了政治上的霸權 ,也必然導致在經濟領域的蠻橫無理。18 世紀歐洲的啟蒙主義思想的傳入 ,以及艱苦卓絕的反英獨立斗爭 ,人類歷史上的第一個人權宣言以及先於歐洲創建的共和國體制 ,使美國人有理由認為自己就是 「上帝的選民」,形成了強烈的種族主義和自我中心主義。美國的價值觀縱深滲透 , 「經濟、 安全、 人權」 成為其未來全球戰略的三大支柱。「當今世界似乎沒有一處不關乎到美國的利益」 。 〔7〕美國所強調的 「市場民主」 和 「世界新秩序」,都是必須以符合美國利益為前提的 ,可以說美國從來沒有像今天那樣迫切渴望做包括政治、 軍事、 經濟和意識形態等方面全球綜合的主宰。在多極發展的世界中 ,面對著美國的霸權 ,無論是大國還是小國 ,它們越來越想把老卡頓的著名斥責 「見鬼去吧 ,美利堅 !」 變成自己的斥責。 〔8〕「中國威脅不了美國 ,美國不應該把中國當成威脅自己的對手」 。 〔9〕但是在美國人眼裡 ,總認為中國需要美國的程度大於美國需要中國的程度。柯林頓 1998 年 6 月訪華期間在北大發表演講時說 ,中國在 21 世紀成為一個強國具有什麼意義 ? 這是不是意味著你們在經濟上會取得巨大的成功 ? 這是不是意味著你們在文化方面會擁有巨大的影響力 ? 這是不是意味著你們將能夠在解決世界問題方面能夠發揮很大的作用 ? 或者這是不是意味著你們能夠以某種形式或方式主宰你們的鄰國 ,而不管鄰國是不是願意 ? 這是每一個偉大的國家都必須作出的決定。 〔 10〕美國害怕中國的強大 ,但矛盾的是美國又擔心中 。
3. 馬來西亞知識產權制度和中國知識產權制度的區別
二者主要的區別就是他們各自所適用的法律不同,發展歷史也不同,但是其主旨都是為了維護公民的權利——知識產權。
在馬來西亞,有關專利保護的主要法律法規包括《專利法》(1983) 和《專利規則》(1986)。根據《專利法》和《專利規則》,申請人可以直接在馬來西亞境內申請專利,一經注冊,專利在馬來西亞全國有效。與其他國家立法相似,馬來西亞也立法規定,具有新穎性、創新性和工業適用性的發明才可申請專利。
根據 TRIPS 協議,在強制許可范圍內,《專利法》允許進口已經在其他國家市場投放的專利產品(同類進口)。出於公共秩序或者道德的原因,馬來西亞政府禁止某些專利的商業開發。《專利法》經過修正後,加入了有關《專利合作協議》的條款,並且允許在強制許可范疇內進口專利產品。
根據 TRIPS 協議,《專利法》規定專利的保護期限為 20 年,從申請之日起開始計算。實用新型的保護期限為 10 年,也是從申請之日起開始計算;根據使用情況,可以連續辦理兩次延期,每次延期 5 年。專利所有人享有專利發明開發權,轉讓權或者傳播權,以及許可協議締約權。
在中國1984年3月12日,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四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1985年4月1日,即我國專利法實施的第一天,原中國專利局就收到來自國內外的專利申請3455件,被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譽為創造了世界專利歷史的新紀錄。中國專利法保護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三種創新成果。在大多數國家,專利法僅保護發明,而對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的保護單獨立法。我國將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的保護規定在一部法律中,都稱為專利,是我國專利法立法體制特色之一。
專利法制定後經歷了兩次修改。1992年9月,為更好履行我國政府在中美兩國達成的知識產權諒解備忘錄中的承諾,我國對專利法進行了第一次修改。2000年8月,為了順應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需要,對專利法進行了第二次修改。
中國的知識產權制度發展歷史悠久:
知識產權制度在世界上有著悠久的歷史。尤其是各類知識產權中的專利、商標和版權的立法時間最早。其歷史發展大體上可以分為五個階段:
1.萌芽階段(13世紀至14世紀)
這一階段出現了由封建王室賜予工匠或商人的類似於專利的壟斷特權,它為後來知識產權制度的形成打下了基礎。
2.初創和普遍建立階段(15世紀至19世紀末)
在這個階段,世界上第一部專利法、版權法和商標法相繼誕生,如威尼斯共和國的《專利法》(1474年)、英國的《壟斷法》(1623年)、英國的《版權法》(1710年)、法國的《商標法》(1857年)等。19世紀末絕大多數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都建立了自己的知識產權制度(主要指專利制度、商標制度、版權制度) 。
3.進一步發展階段(19世紀末至20世紀末)
知識產權制度在這一階段的進一步發展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縱向發展:即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知識產權制度在原有基礎上通過不斷修訂變得更加完善、科學, 尤其是隨著國際知識產權制度(如1883年的《巴黎公約》和1886年的《伯爾尼公約》)的建立,各國知識產權制度呈現從「各自為政」、「 各行其是」到逐步國際化、現代化的特點。在此背景下,各國又簽訂了數量更多的知識產權國際條約(其數量達數十個之多),使得知識產權保護對象逐步增多,知識產權的種類也有所增加。至1970年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成立時,各國的知識產權制度已登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橫向發展:即知識產權法律制度在資本主義國家外的更多國家得到實行。20世紀後期,社會主義國家開始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前蘇聯和東歐國家也都制定了自己的專利法、商標法、版權法等。此外,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廣大已經取得獨立的發展中國家為了發展民族經濟也都實行了專利等知識產權制度。20世紀80年代起,我國也開始制定知識產權立法,加入了世界知識產權制度國家的行列。當然,在許多方面社會主義國家及發展中國家與資本主義國家的知識產權制度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如前蘇聯和大多數東歐國家實行發明人證書制度和專利制度混合的發明保護制度(即所謂的「雙軌制」),規定取得發明人證書後,發明權歸國家所有,發明人只取得一定獎勵,不能拒絕國家批準的其他人使用該發明。又如部分獨立的發展中國家實行「 輸入專利」(Patent of Impor tation)和「確認專利」(Patent of Confirmation)等制度,由於這類專利是在外國(原宗主國)有效專利的基礎上授予的,本國專利局一經登記即可確認並獲得。這種專利制度帶有很大的依賴性,實際上並沒有建立本國完全獨立的專利制度。
4.知識產權制度與貿易掛鉤的階段(20世紀末至今)
隨著科技的發展,國際貿易中商品知識、技術含量增加,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為了取得和保持市場優勢地位,開始重視國際貿易中的知識產權保護問題。一些國家不僅注意提高本國知識產權立法和執法水平,同時還設法利用國內立法以及簽訂或修改國際公約和條約來迫使其他國家提高知識產權保護水平。這一階段最引人注目的發展是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極力推動訂立的《關稅與貿易總協定》(1995年起為世界貿易組織所替代)體系內的《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TRIPS)。TRIPS的誕生,不但進一步擴大了知識產權保護對象的范圍,而且還提出了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必須達到的最低保護要求,這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使得原來差異較大的各國知識產權制度統一到了同一個最低保護標准上,它對今後世界知識產權制度乃至各國經濟貿易關系的進一步發展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
4. 中美兩國外觀設計專利制度比較,有什麼不同
中美兩國的外觀設計法都具有「不獨立性」,即沒有單獨立法,而只是專利法的一部分。但是由於兩國的法制傳統、司法理念和歷史背景不同,兩國外觀設計專利制度也有很多區別。中國對外觀設計的有關規定見於專利法、專利法實施細則和《專利審查指南》;美國對於工業品外觀設計的保護,主要規定在專利法中,在專利法實施細則和審查指南中也有所涉及。
中國專利法第一章第二條規定:「外觀設計,是指對產品的形狀、圖案或者其結合以及色彩與形狀、圖案的結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並適於工業應用的新設計。」《美國專利法》第171條規定:就產品而發明的任何新的、原創性的和裝飾性的外觀設計,其發明者可依據本法的規定和要求獲得專利。
兩國法律中外觀設計的定義均針對產品,但是何謂產品,兩國的解釋是不同的。中國專利法第一章第二條所說的外觀設計產品是指一個不能分割的、完整的產品,該產品的各個組成部分不能單獨出售或使用;
而在美國,盡管法條上使用了「產品」的字眼,但是《美國專利法》第171條只是要求「任何新的、原創性的和裝飾性的外觀設計」須使用於特定的產品上,但並未規定該外觀設計必須為完整的產品。具體而言,美國外觀設計所保護的是對工業品所作的裝飾性的設計,而非工業品本身。
中美外觀設計專利保護范圍的不同在於:在美國可以申請「部分外觀設計」,但是保護時,其一定會延伸到某些具體的完整的產品上;而在中國,申請保護的和授權之後受到保護的外觀設計都涉及一個完整的產品。
中美兩國外觀設計專利審查的本質區別在於美國外觀設計專利申請需要進行實質審查,而中國外觀設計專利申請僅進行初審。因此,美國外觀設計專利的質量和穩定性要高於中國外觀設計專利,但中國外觀設計的審查周期相對較短。
5. 中美知識產權爭端現狀
中美知識產權之間的差異,不僅表現在知識產權保護和知識產權立法水平上,更重要的是表現在知識產權對一國的經濟發展和對外貿易的貢獻上。
但中國正在飛速發展,科技創新能力與日俱增,中國目前已經成為第三大經濟體,中美之間的競爭,將最終體現在知識產權實力的競爭上,中美之間的知識產權爭端將是常態的,是一場沒有休止的、沒有硝煙的戰爭。
中美知識產權爭端正在從傳統的雙邊走向雙邊和多邊共用。
中美知識產權爭端最早發生20世紀80年代末。1988年4月,美國通過《綜合貿易與競爭法》,對知識產權保護不利的國家,將被美國列入「觀察國家」或「重點觀察國家名單」,一般列入「重點觀察國家名單」,將遭到美國的貿易報復,這就是美國的301條款。美國利用301條款,自1989年至2005年,六次將中國列入「觀察國家」或「重點觀察國家名單」,三次公布對中國實施貿易制裁,將雙方拉到貿易戰的邊緣。
美國同時利用《綜合貿易與競爭法》的337條款,對中國出口到美國的產品實施出口禁止,近幾年每年都有數十起案件發生,2008年涉及中國企業的案件達十幾起,案件增長幅度非常大,中國每年因此出口減少幾百億美元。
337條款已成為美國重要的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制度壁壘,美國的337條款嚴重違反了WTO《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
中美之間雙邊知識產權爭端的解決方式,還體現在美國利用多層次的雙邊對話機制,對中國施加壓力。可以說2005年以前,中國在中美知識產權爭端中,一貫處於應付和被動的地位,並且雙方爭端的解決都是雙邊的。
但自2005年後,中國在知識產權保護的立法、執法環境方面,都有了極大改進,而且逐步從一貫的被動中,逐步表現出主動出擊和應戰勢頭,2008年4月通過的《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就是最好的例證,中國正在走向知識產權立國的里程碑。
近年來,中國積極實施保護知識產權年度行動計劃,進一步完善了知識產權法律體系,大力加強知識產權執法,積極為權利人提供服務,努力推進知識產權國際合作,大力加強知識產權宣傳教育,這些手段和措施,都將使中國在知識產權爭端中由被動變主動,美國的雙邊手段不再那麼有效,美國也不能再那麼強盜和蠻橫,只能聯合其他國家利用WTO爭端解決機構,來解決中美知識產權爭端。
6. 美國、日本、中國在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方面的差異是什麼
與西方發達國家知識產權走過了幾百年不同,專利制度在我國只有20多年的歷史,卻已經取得了不菲的成績。1985年4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實施以來,國家知識產權局受理的國內外專利申請總量達到350萬件左右專利受權總量達到187萬件左右。世界各國專利制度的實踐表明,專利是推動經濟、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不竭動力。美國前總統林肯稱贊專利制度是「為天才之火添加利益之油」,它極大地激發了人們的發明創造熱情,有力地推動著技術創新、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專利制度為世界各國所普遍接受和實施,這也是人類社會進步的一個顯著標志。
7. 美國的知識產權和中國有什麼 不同
北京五一國際知識產權解答,知識產權涉及的面比較廣,在這先說說外觀設計專利方面的不同:
1.中國和美國均將外觀設計放在專利法中來進行保護,稱為外觀設計專利。
2.美國的外觀設計保護制度,均保護部分外觀設計(Partial Design),換句話說,就是可以只要求保護一個產品的局部的外觀設計。例如只保護一個杯子的杯把等。通常要求用實線來描繪要求保護的部分,用虛線來描繪其他部分。而中國目前則沒有部分外觀設計制度,只能保護完整產品的外觀設計,例如一個完整的帶把的杯子。目前產業界和學術界也在呼籲中國建立部分外觀設計制度,因為這樣更貼近設計的本質。
3.對於新興的保護客體,如GUI的設計等,中美的保護制度存在差異。美國可以保護以產品(或屏幕)為載體的GUI,其保護客體包括了幾乎所有在屏幕上顯示的GUI都可以,除了操作系統界面,軟體界面,連游戲界面和壁紙都可以受到保護。在考慮保護范圍時,基本可以跨類保護。例如手機上的GUI的外觀設計專利,保護范圍可以延及到電視。
而中國涉及到GUI的外觀設計專利,保護的是「除了游戲界面以外的,與人機交互和實現產品功能相關的GUI和產品結合的整體外觀設計」。根據上述要求,一般來說,帶設備專用界面、通用操作系統界面、軟體界面、網頁應用、圖標等的產品,可以獲得外觀設計專利保護;而帶網站網頁的圖文排版、帶電子屏幕壁紙、帶開關機畫面等的產品,不能獲得外觀設計專利保護。至於為什麼要有上述限制條件,這主要是因為GUI必須在目前專利法框架下獲得保護,所以需要作為整體產品。人機交互和實現產品功能,則是考慮到了GUI的本質。GUI本質上是產品實體操作面板的虛擬化,也正因為此,才適宜通過專利法獲得保護。而對於網站網頁的圖文排版之類的設計,本質上更接近「報紙」之類信息媒介的虛擬化,因此更適合通過著作權法獲得保護。
8. 中美知識產權的差異期末論文,查不多2000-3000字謝謝各位了
中美知識產權比較研究 書名:中美知識產權比較研究 ISBN:7806244271 作者:曾彤 著 出版社:成都 : 天地出版社 年份:2000 頁數和開本:157頁 ; 20cm 叢編項:天地學術文庫 題名: 圖片為自動匹配 可能錯誤 主題:知識產權(0) > 對比研究(0) > 中國(0) > 美國(0) 中圖分類號:法律 一般附註:北美基督教聯合董事會亞洲高教基金資助課題 內容簡介:本書共分五編,包括有:中美司法制度的比較,中美知識產權訴訟現狀比較,美國知識產權訴訟的變革,中美知識產權侵權的損害賠償比較等。
9. 美國專利制度(申請和審批階段)與中國專利制度有哪些主要區別
(1)美國在2013年前實行的是先發明制,中國專利體系是採用先申請制;
(2)美國專利法存在「寬限期」(grace period)允許申請人在首次公開該發明內容的 1 年之內保留專利申請權,也就是說發明人自己的公開在 1 年之內不會影響其專利申請。中國專利法沒有「寬限期」之說,以任何方式的申請日前的公開都會導致新穎性的喪失;
(3)美國專利法有臨時專利申請(provisional application),但在臨時專利申請 1 年之類必須提出正式申請(non-provisional application),否則臨時申請將會被視為無效,而在中國則沒有臨時申請制度;美國專利申請有延續申請、延續審查,中國專利申請則沒有;
(4) 美 國 專 利 審 查 過 程 要 求 申 請 人 對 提 供 已 知 的 現 有 技 術 給 美 國 專 利 局 ( disclosure statement),如有隱瞞將會使專利權無效,中國專利局沒有此強制要求;
(5)美國專利提交申請同時必須要求檢索及審查,中國專利無檢索,提實審期限為優先權日起 3 年內;
(6) 中國專利有實用新型專利,而美國專利則沒有;
(7) 中美專利權利要求超項費計算標准不同,中國專利是權利要求總數超過 10 項後收取超項費,美國專利的權利要求超項收費標准為:權利要求總數超 20 項(多重附屬權利要求需要拆分)、 獨立權利要求超 3 項、 出現多重附屬權利要求。
10. 中美專利制度為什麼在申請原則存在差異
目前,包括我國在內的絕大多數國家都實行先申請原則,只有美國實行先發明原則。
先發明原則保護最先完成發明創造的人,從鼓勵發明創造的角度看,這一原則優於先申請原則。但這一原則有以下不足之處:其一,它可能助長發明人長期保守其發明創造的秘密,不利於發明創造的盡早公開和傳播。由於實行先發明原則,早晚申請專利都沒有關系,發明人為防止他人在自己發明創造的基礎上進行改進,可能遲遲不申請專利。這樣,其他科技人員所進行的研究開發就有可能是重復研究開發,他們也無法盡早利用已完成的發明,在更高的層次上作出發明創造。其二,當兩個以上的人就同樣的發明創造申請專利時,判斷誰是最先完成發明創造的人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美國為此設計了相當復雜的程序,一旦進人這樣的程序,經常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其三,發明人為了證明自己是最先完成發明創浩的人需要保留大量的證據,因為在專利權授予後,也可能有第三人提出證據證明其是最先完成該發明創造的人,要求將專利權授予他,假如不保留足夠的證據,就有可能喪失該項專利權。這將增加科研人員的負擔,並使獲得的專利權變得不夠穩定。
先申請原則保護最先提出專利申請的人,有利於發明創造的盡早公開,能夠避免重復研究。此外,由於先申請原則不需證明發明創造完成時間的先後,只需證明提出申請時間的先後,因此,其處理程序較為簡單,發明人不必保留關於完成發明創造的時間的證據。但是,這一原則也有不足之處:其一,對於先完成發明創造而後提出申請的申請人不公平;其二,科研人員在研究、設計上一有成就,就會爭先恐後申請專利,這容易導致大量不成熟、價值不高的專利申請,給專利審查工作增加不必要的負擔。所以要使這個原則執行得好,也需要產業界和科技界的合作。我國專利法對發明專利申請採用早期公開、請求審查的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先申請原則的這些弊端。此外,原專利法第六十八條規定了先用權,即在專利申請日前已經製造相同產品、使用相同方法或者已經作好製造、使用的必要准備,並且在原有范圍內繼續製造、使用的,不視為侵犯專利權。這一規定使先發明人有可能在一定范圍內實施其發明創造,不受他人獲得的專利獨占權的限制,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採用先申請制的不足之處。
兩種方式權衡利弊,總的來說還是先申請原則優點更加突出一些,而且符合專利制度的國際協調方向,因此我國在1984年制定專利法時決定採用先申請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