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瑞士版權公約

瑞士版權公約

發布時間:2021-08-15 11:43:42

A. 究竟關於著作權的那個是《尼泊爾公約》還是《伯爾尼公約》啊

是後者
保護文學和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簡稱伯爾尼公約,是關於著作權保護版的國際條約,1886年制權定於瑞士伯爾尼。截至2004年12月31日,締約方總數為157個國家,1992年10月15日中國成為該公約成員國。
就這一個啊,前面的肯定是名字錯誤了。想想,尼泊爾這個國家在哪個洲啊,可能制定出來歐洲國家的東西嗎。

B. 世界第一個著作權的國際公約是什麼

您好,是《保護文學和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簡稱《伯爾尼公約》.是關於著作權保護的國際專條約,1886年9月9日制屬定於瑞士伯爾尼。截至2017年8月3日,隨著庫克群島的即將要加入,成為該公約新締約國,該公約締約方總數達到174個國家,1992年10月15日中國成為該公約成員國。

其基本原則包括:

國民待遇原則

聯盟任何一成員國公民的作者,或者在任何一成員國首次發表其作品的作者,其作品在其他成員國應受到保護,此種保護應與各國給予本國國民的作品的保護相同。

自動保護原則

指作者在成員國中享受和行使《伯爾尼公約》規定的權利不需要履行任何手續。

獨立保護原則

根據《伯爾尼公約》第5條第2款規定,各國依據本國法律對外國作品予以保護,不受作品來源國版權保護的影響。

最低保護限度原則

雖然公約中並沒有設定「本公約的規定為最低保護」的規定。但是最低保護限度作為公約的基本原則在一些條款中體現出來。根據這一原則,伯爾尼公約要求各成員國對著作權的保護必須達到公約規定的最低標准,即公約特別規定的作者所享有的各項權利。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C. 什麼叫著作權公約和多邊公約

一、制定國際著作權公約之原由

為什麼要制定國際著作權公約?這恐怕是我們必須首先弄清楚的問題之一,眾所周知,著作權是知識產權之一種,具有地域性。具體來說,就是指著作權的法律效力只能及於授予作品以著作權之法律本身的空間效力范圍,如依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取得的著作權,只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具有法律效力,它不能同時在其他任何國家有法律效力,反之亦然。著作權的這種地域性,是由各國的立法機關所制定的法律只能在其各自的主權范圍內具有法律效力這一性質決定的,這樣一來,假如沒有國際著作權公約將其權利進行延伸,那麼,各個國家國民的作品只能在其本國受保護。當然,各國可以通過與其他的一國或幾國簽訂雙邊或多邊協定將作品之著作權進行延伸,但做起來非常麻煩。另一方面,作為著作權客體的作品,是一種無形智力成果,具有滲透性。這種性質是指作品可以很容易地通過大眾傳播媒介被傳播到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為其國民所了解。第三,作為人類知識結晶的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具有共享性。作品的共享性,是指由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或一個地區的人民所創作的作品被滲透到其他的國家或者地區去了以後,就能為該國家或者地區的人民所借用。如果沒有一個有效的措施將作品之保護延伸到所有或者部分其他國家,那麼,就會產生這樣一種不公平的結果:將他國人民付出了相當代價和勞動而創作出來的作品無償地拿來使用,而付出了勞動和代價的作者卻得不到任何補償。這種結果顯然是不能接受的。於是,就產生了國際著作權公約,將作者因創作而產生的作品應當享有的權利延伸到所有可能的國家,在這些國家也同其本國一樣受到保護。因此,本人認為,制定國際著作權公約的主要原因是:因作品所產生的著作權具有地域性,且作品具有滲透性和共享性。除此三個原因之外,還有其他的一些原因,例如,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使用作品的傳播手段越來越先進,越來越快;另一個原因是各國交往越來越頻繁等。這就是國際著作權公約為什麼產生於19世紀末而不是更早的原因。

二、國民待遇原則之意義

在理論上說,可適用於國際著作權公約的國際私法原則大體上有兩個:行為地法和法院地法。行為地法或稱起源地法原則的適用就產生了作品起源國原則。這個原則的含義是對待作品象對待人一樣,必須具有國籍。作品的國籍是:對未發表作品而言,為作品創作完成時,其作者的國籍;如果作者具有一個以上的國籍,那麼,依據伯爾尼公約第5條第4款第1項的規定可知,如果作者所具有的每一個國籍都是伯爾尼公約成員國,而各國的保護期限又不相同,則以依法提供最短的保護期的哪個國家為其作品的國籍;對已發表的作品而言,為作品發表時,其作者的國籍或者該作品的首次出版國。

對著作權適用法院地法的原則,就會產生(不一定,但在實踐中是這樣)國民待遇原則,有時稱為同化原則(the principle of assimilation)。本原則是指受公約保護的作者能夠在全部締約國要求該國法律給予其本國國民的保護。屬於公約成員國的國民被「同化為國民」。

應該注意,適用第一個原則即行為地法原則的優點是同一件作品將在所有的締約國受到同樣的待遇。缺點是律師和法院要不斷地適用大量的外國法,有時是在同一筆交易或同一個案例中適用幾個國家的法律。

第二個原則即法院地法原則的優點是法院總是適用自己的法。缺點是同一作品根據被要求保護國家之國內法在各公約成員國所獲得的保護非常不同。

實踐中,第二個原則即國民待遇原則被證實是唯一可行的原則。這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心理上的原因,另一個是政治上的原因。所謂心理上的原因,是指法院願意適用它們熟悉的自己的國家的法律,而不願意適用它們不熟悉的外國法,而且判決的質因也更好一些,因此,依國民待遇原則,其法律更確定。這里所說的政治原因,是指低保護水平國家的權利人將認識到他們在高保護水平的國家所獲得的待遇高於他們在國內獲得的保護,從而對政府產生壓力,要求政府提高國內保護水平。因此,因為高保護水平國家起了帶頭作用,所以各個國家應當逐漸提高其保護水平。

國民待遇原則也是國際法上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思想的體現,因此,不管是本國人還是外國人,公約都將他們同化為國民,以致他們在其選擇的國家享有同樣的權利。國民待遇原則還是指由被要求保護之國家的法律來回答作者是否享有權利和權利之保護范圍是什麼的問題。

國民待遇原則的優點是:對財產實行沒收制度之國家的法律而實施的沒收在其他國家無效。這些國家必須把權利人當作自己國家的國民一樣來對待,而不管該權利人之本國如何對待他。例如,在二戰以後,德國被分成東、西德,在東德,出版者權利被剝奪,但西德法院認為東德之出版者在西德的復制權和發行權不受影響。

基於這些原因,1886年在瑞士伯爾尼締結的《保護文學藝術作品的伯爾尼公約》便首先將「國民待遇」原則作為其基本原則採納,而且也被伯爾尼公約以後的國際版權公約和鄰接權公約所採納(如UCC、羅馬公約)。

在國際著作權公約中全面適用國民待遇原則,意味著在國際私法其他領域產生的主要問題--「在處理涉外糾紛時法院適用什麼法律」的問題幾乎還沒有在著作權法中出現,法律的選擇主要由適用國民待遇原則的國際公約決定,結果是公約成員國的國民或者首次在公約成員國出版其作品的任何權利人在每一個其他成員國享有與該國國民同樣的保護。因此,侵權行為發生地所在國幾乎是適用自己的國內法。

三、國民待遇原則之含義

根據《伯爾尼公約》第5條第1款的規定可知,國民待遇原則是指就享有伯爾尼公約保護的作品而論,對於一個成員國中最初產生的作品,其作品或者是該國國民或者是該國有長期住所的人或者是該國首次出版其作品的人,在每一個其他成員國享有法律現在給予和今後可能給予其國民的權利,以及本公約特別授予的權利。

在此,我們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這個規定的含義:

第一、適用國民待遇原則的主體為著作權國際公約成員國的國民或者是在該國有長期住所的人。這主要是指對未出版作品來說,在該作品創作完成時,其作者為國際著作權公約成員國的國民或者在該國有長期住所的人;對於已出版作品來說,在該作品首次出版或者同時首次出版時,其作者為國際著作權公約成員國的國民或者在該國有長期住所;如果不屬於這樣的兩種情況,當作品在國際著作權公約成員國首先出版或者同時首先出版時,這樣的作者也是合格主體。具體來說,適用國民待遇的有以下幾種人: (一)伯爾尼公約成員國的國民,根據伯爾尼公約第5條的規定可知,凡伯爾尼公約成員國的國民,其作品不論是否出版,均應在成員國享有公約規定的最低權利保護;這是公約規定的作者國籍標准。

(二)對於非伯爾尼公約成員國的國民,其作品只要首先在任何本個伯爾尼公約成員國出版或者同時在某一個伯爾尼公約成員國首先出版(這里所說的「同時在某一個公約成員國首先出版」是指非伯爾尼公約成員國的國民將某作品首先在一個非伯爾尼公約成員國出版後的三十天內又在某一個伯爾尼公約成員國出版的情況。這是伯爾尼公約第3條第(4)項規定的內容),那麼,該國民也應在一切伯爾尼公約成員國享有公約規定的最低保護;這是公約規定的作品國籍標准。

(三)在某伯爾尼公約成員國有慣常居所的非伯爾尼公約成員國國民也符合作者國籍標准。這里所說的「慣常居所」,既可以是住所,也可以是一個真實的一般居住所。

(四)根據伯爾尼公約第5條第(4)款第(3)項第1目的規定可知,電影作品的製片人即使不符合上述三個條件,但只要其總部或慣常居所在伯爾尼聯盟某成員國,則該製片人也具有合格條件,能夠在成員國享有公約規定的最低權利保護。

(五)建築物作品或者該建築物作品中的藝術作品的作者,即使不符合上述的前三個條件,但只要其建築物位於伯爾尼聯盟其成員國內或者該建築物中的藝術作品位於成員國內,則該作者視為具備合格條件,能夠在任何一個伯爾尼成員國享有公約規定的最低權利保護。

第二,每一個合格主體不僅在其本國享有著作權,而且在任何一個其他成員國也享有著作權。但是,合格主體在其他成員國享有的著作權,不是依據其本國法取得的著作權,而是依據被主張著作權的成員國的法律所取得的著作權,並且每個合格主體在其他任何一個成員國所享有的著作權與該成員國的著作權法現在給予和今後可能給予其本國國民的權利是一致的,此外,還能享有伯爾尼公約特別授予的權利,也就是說,合格主體在公約的成員國享有兩個方面的權利:一是享有公約各成員國依本國法已經給予本國國民提供的版權保護和今後可能給予本國國民的版權保護;二是享有伯爾尼公約特別授予的權利。這後面的權利,實質上是伯爾尼公約規定的最低權利標准。

因此,某一公約成員國的國民在其他成員國享有的權利可能比在本國享有的權利多,也可能比在本國所享有的權利少。這就可能產生一種不平衡。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國際著作權公約要求各個成員國的著作權立法必須達到公約要求的最低標准。所謂國際著作權公約的最低權利,這也就是國民待遇原則在著作權公約中的擴展。嚴格地說,因為這些最低權利不涉及另一個法律制度,所以它們不是關於法律沖突的原則;同時,它也不是要求強迫公約成員國將這些公約權利作為最低權利授予其本國國民,因為公約僅僅處理國際間的事務,所以,如果公約中沒有另外的專門規定,那麼,它只是強迫公約各成員國將這些最低權利授給成員國本國國民之外的公約成員國國民。如果沒有最低權利標準的國民待遇原則,按照公約可能產生一些成員國不能接受的嚴重不平衡現象。如:A、B兩國是公約成員國,假如公約僅僅規定有國民待遇原則,而沒有規定最低權利標准,那麼,當A國授予著作權人表演權、廣播權和復制權,而B國只授予復制權時,結果是B國國民在A國享有表演權和廣播權,而A國國民在B國就不享有這些權利,因為B國國民自己也不享有這些權利,這就產生了A國不能接受的嚴重不平衡。

在我國,著作權法沒有規定對實用藝術作品給予保護,也就是說,我國國民的實用藝術作品不能享有著作權,不能受著作權法的保護;但是,1992年9月25日國務院105號令發布的《實施國際著作權公約的規定》第6條規定:「對外國實用藝術作品的保護期限為自該作品完成起二十五年。」這就說明,凡伯爾尼公約成員國國民的實用藝術作品能夠在我國享有著作權,其保護期限為自創作完成起的二十五年。伯爾尼公約成員國國民享受的這一待遇,就是公約規定的最低權利標准。伯爾尼公約第7條第(4)款規定:「實用藝術作品作為藝術作品在本聯盟成員國受到保護。該國可自行立法決定其保護期。但該保護期至少維持到作品完成之後二十五年」。但公約並沒有要求公約成員國必須將此權利同時給予其本國國民。當然,按照這一標准,我國國民的實用藝術作品盡管在本國不能享有著作權,但是,在其他伯爾尼公約成員國也能享有著作權獲得保護。

在第一個鄰接權公約即《羅馬公約》中,在規定國民待遇原則的同時便規定了對三種受益人都享有的最低權利標准:表演者享有未經授權錄制的權利;唱片製作者和廣播組織享有復制權;唱片製作者和表演者對唱片享有表演權。如果對此予以保留,互惠原則可適用於國家所作的保留。因此國民待遇原則與最低權利相結合使互惠原則協調的共同水準得到保障,從而避免因保護水平的較大差距導致的不公平。

另一方面,最低權利也使公約的增長成為可能。最初,公約規定的最低權利是少數幾項,以後,在修訂會議上又增加了其他的權利。因此,開創了達到保護水平統一並且提高到較高標準的道路。例如,伯爾尼公約開始只有翻譯權,後來又增了表演權、廣播權、精神權利、電影權。1952年的世界版權公約僅規定了翻譯權,在1971年修改時,增加了復制權、廣播權和公開表演權。

四、國民待遇原則的限制 對國民待遇原則的第一種限制是受到互惠原則的限制,有時是嚴格的限制。互惠存在的理由是「Manus lavat manum」(利益均衡對等)。A國希望自己的國民在B國受到保護。因此就給B國國民提供保護。國際法中的互惠,既是「實質」的互惠,也是「形式」的互惠。「實質的互惠」是指A國給B國國民的保護與B國對A國國民的保護相同,雖然有例外,但一般來說,版權公約與實質的互惠是相對的。這在1971年的巴黎修訂公約報告中的《反對實質的互惠宣言》中已經說明白了。在著作權公約中避免實質的互惠的優點之一是成員國的法院不必解釋其他成員國的法律是否對特定的權利給予保護。國民待遇原則使他們能夠對外國人適用自己的法律。它的缺點是在保護的有效的水平之間有時允許很大的懸殊,以致高保護水平國家的國民在有些成員國獲得的權利比國內少,而低保護水平國家的國民在有些公約成員國獲得的保護比在國內多。然而,不同意識形態和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國家之間促進版權關系廣泛發展的優勢使它們得以平衡。

著作權公約中的「形式的互惠」或部分互惠,是指每個成員國除這種互惠外,不考慮保護的屬性和以某種方式保護其他成員國國民的作品。這一般由國民待遇原則決定。以伯爾尼公約中的「對比期限」為例,公約規定了最低保護期限為「作者的有生之年加上死亡後50年」,但每個國家可以規定更長的保護期。「對比期限意味著給予其國民授予的保護期長於50年的國家只須給外國人授予這個較長的保護期,如果其起源國也給予這個保護期。例如,德國規定的著作權保護期為「作者的有生之年加上作者死亡後70年」,但是,德國只須給中國的著作權所有人「作者有生之年加上作者死亡後50年」的保護期限,因為,我國著作權法規定的保護期限就是「作者的有生之年加上作者死亡後的50年」。因為伯爾尼公約第7條第(8)款規定:「在任何情況下,保護期的確定均適用提供保護的國家的法律;但除該國另有規定外,保護期均不比起源國規定的期限更長。」這表明在保護期限方面,不適用國民待遇原則。

對國民待遇原則的第二種限制是「保留」。這使許多國家有加入公約的機會,而部分地或全部地保留某些權利。有些公約,如《唱片公約》則不允許保留;其他一些公約,如《羅馬公約》允許保留幾項,可以對權利的范圍或連結點進行保留,如對羅馬公約的附件可以保留;或者對某一項權利全部保留,如對唱片公演權保留。在決定保留時,通常要適用互惠原則,以致使得已作保留的A國國民在其他公約成員國不能行使這項權利,因為其他成員國的國民在A國不享有這項權利。

五、對國民待遇原則的挑戰

國民待遇原則的延伸或限制,已經被證明它是近一個世紀以來的著作權公約和鄰接權公約的基本原則,然而,這項原則正面臨著被削弱的危險,因為政府試圖適應技術和通訊的迅速發展。當給版權所有人授予一項新的權利時,政府可以在修改版權法的過程中將它作為一項版權授予版權所有人,也可以版權之外的單行法作為一項新權利授予權利所有人。如果政府決定將它作為一項新的版權授給版權所有人,那麼,適用國民待遇原則的國際著作權公約可以要求還沒有授予這種權利的公約成員國必須給其國民授予這項新的權利,並有權依此獲得報酬。另一方面,如果政府決定創設一項版權法之外的新權利,那麼,就不能適用公約,外國人也就無權享受國民待遇,因此,也就無權運用這項新權利獲得報酬。下面兩個實際例子說明了這個問題。

第一,公共借閱權(public lending right)。在幾個國家規定了這項權利。依據這項權利,當文學作品被公眾從圖書館借閱時,其作者有權獲得版稅。在德國,由版權法授予這項權利,因此,由於德國既是伯爾尼公約成員國,又是世界版權公約成員國,所以,這兩個公約成員國的國民,如果他們的作品被借閱,便有權獲得報酬;另一方面斯堪第納維亞的國家和英國也給予公約成員國的國民,如果他們的作品被借閱,便有權獲得報酬;另一方面,斯堪第納維亞的國家和英國也給予公共借閱權,但它們是通過版權法之外的單行法規定的,因此,這項權利不能授給外國人。雖然它們和德國一樣也是這兩個公約的成員國,但在這些國家,由公共借閱權所支付的報酬只限於國內作者的作品。

第二,復印權(Right of Reprography)。它是運用復印機製作印刷物品之復製件的行為。處理為商業目的製作這種復製件的方式之一是授予製作這種復製件的強制許可而獲得復制權,與德國一樣,相應地給予作者獲得報酬的權利。另一方面,在1976年,法國在《財政法》中引入了製作這種復印件之復印機的銷售稅和進口稅。這種稅中的一部分付給被復印之材料的版權所有人,但它僅付給法國的版權所有人。雖然法國是兩個國際著作權公約的成員國,因為這種補償費不是由版權產生的,所以不適用國民待遇原則。因此,不能給外國人這種補償費。

這兩個例子之間的區別是:在所有的國際著作權公約中,一般都承認了復制權,而且這項權利是兩個國際著作權公約的基礎權利,只有作為例外情況(如個人使用)才允許未經授權進行復制;而公共借閱權(遠未得到廣泛地承認)只在少數幾個國家被認可,而且還沒有成為國際公約認可的權利。因此,根據公平原則,以及將國民待遇原則適用於公認的權利,公約成員國國民強烈要求復印其作品的補償。到目前為止,還只有少數幾個國家授予公共借閱權,所以,公共借閱權還是一項很弱的權利。另一個差別是:就復印權而言,在美國,由用戶支付版稅,它具有版權的全部特徵;而補償費(Compensation)(沒有使用版稅Royalty這個概念),就公共借閱權而言,與斯堪第納維亞和英國,用公共資金支付,這意味著公共借閱權的補償費來自納稅人的稅款,與版權用戶的錢不同。因此,將它單純地稱為補償權而不稱為版權,並且以單行法加以規定,就能夠避免適用國民待遇原則,特別是在用政府經費支付補償費的情況下,將它限於本國國民是合理的。如果在處理因新的技術或新的通訊方式而產生的對版權材料的新的使用的問題時都由政府採取措施,那麼,國民待遇原則以及依國民待遇原則產生的國際著作權公約,在不久的將來就會受到嚴重損害。

多邊公約就是一個國家同多個國家簽訂的必須要尊守的約定.

D. 對於著作權保護的國際公約都有哪些

(1)《伯爾尼公約》。這是世界上第一個保護版權的國際公約,於1886年9月9日在瑞士首都伯爾尼簽訂,1887年12月5日生效,由締約國組成伯爾尼聯盟。到2003年7月,已有151個國家參加了該公約。我國於1992年10月15日正式成為該公約的成員國。
(2)《世界版權公約》。該公約於1952年9月6日在瑞士日內瓦締結,1955年9月16日開始生效。我國於1992年10月30日正式成為該公約的成員國。
(3)《保護錄音製品製作者防止未經許可復制其製品公約》。該公約於1971年10月29日在日內瓦簽訂,1973年7月生效。我國於1993年4月正式成為該公約的成員國。
(4)《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簡稱TRIPS協議)。這是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談判的21個最後文件之一,於1994年4月15日由成員代表簽字,並於1995年1月1日起生效,由同時成立的世界貿易組織(WTO)管理。自2001年12月11日我國正式加人世界貿易組織時對我國生效。TRIPS協議是綜合性的知識產權保護協議,在著作權和鄰接權保護方面,將包括《伯爾尼公約》在內的幾個國際公約納人其中,作為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必須給予著作權保護的最低標准,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明確了成員保護著作權和鄰接權的最低水平。

E. 為什麼《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版權條約》又被稱為"互聯網版權條約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版權條約》(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 Copyright Treaty,WCT),簡稱《WIPO版權條約》,是1996年12月20日由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主持,有120多個國家代表參加的外交會議上締結的,主要為解決國際互聯網路環境下應用數字技術而產生的版權保護新問題。截至2006年10月13日,加入《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版權條約》的國家已達60個
《WIPO版權條約》由25條組成,第1-14條系實體條款,15-25條系行政管理條款。此外還附有"議定聲明"9條,對條約中一些可能發生歧義的問題作進一步解釋。《WIPO版權條約》第1條規定,該條約是《伯爾尼公約》第20條意義下的專門協定,締約各方應適用於《保護文學和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的實體條款。其中,第2條有關版權保護范圍、第4條計算機程序保護、第5條數據匯編(資料庫)的保護以及第10條有關限制與例外,基本與世界貿易組織《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規定相一致。《WIPO版權條約》是對《伯爾尼公約》、《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的發展與補充。
主要內容
1、關於保護客體。《WIPO版權條約》版權保護的客體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計算機程序;二是數據或資料庫編程。
2、關於權利。《WIPO版權條約》新增加了向公眾傳播的權利,作者有權許可將其作品以有線或無線方式向公眾傳播,包括將其作品向公眾提供,使公眾中的成員在其個人選定的地點和時間可獲得這些作品。
3、關於技術措施的義務。《WIPO版權條約》要求締約各方應在法律中規定,未經權利人許可或法律准許,規避(包括破解)由權利人為實現版權保護而採取的技術措施為侵權行為。
4、關於權利管理信息的義務。《WIPO版權條約》規定,未經權利人許可擅自去除權利管理的電子信息屬侵權行為;未經許可發行、廣播、向公眾傳播明知已被未經許可去除或改變權利管理電子信息的作品或復製品也屬於侵權行為。"權利管理信息"包括:識別作品、作品的作者、權利所有人信息、作品使用條件以及相應數字或代碼等。條約規定必須對技術措施和權利管理信息加以保護。
版權條約
(2006年12月29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五次會議通過)
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五次會議決定:加入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於1996年12月20日在瑞士日內瓦召開的關於版權和鄰接權若干問題的外交會議上通過的《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版權條約》。同時聲明: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另行通知前,《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版權條約》不適用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2007年3月6日,中國政府向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正式遞交加入書。同年6月9日,《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版權條約》在我國正式生效。

F. 第一個世界性的著作權國際公約是

您好,是《保護文學和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內,簡稱《伯爾尼公約》.是關於著作權保護的國際條約,容1886年9月9日制定於瑞士伯爾尼。截至2017年8月3日,隨著庫克群島的即將要加入,成為該公約新締約國,該公約締約方總數達到174個國家,1992年10月15日中國成為該公約成員國。

其基本原則包括:

國民待遇原則

聯盟任何一成員國公民的作者,或者在任何一成員國首次發表其作品的作者,其作品在其他成員國應受到保護,此種保護應與各國給予本國國民的作品的保護相同。

自動保護原則

指作者在成員國中享受和行使《伯爾尼公約》規定的權利不需要履行任何手續。

獨立保護原則

根據《伯爾尼公約》第5條第2款規定,各國依據本國法律對外國作品予以保護,不受作品來源國版權保護的影響。

最低保護限度原則

雖然公約中並沒有設定「本公約的規定為最低保護」的規定。但是最低保護限度作為公約的基本原則在一些條款中體現出來。根據這一原則,伯爾尼公約要求各成員國對著作權的保護必須達到公約規定的最低標准,即公約特別規定的作者所享有的各項權利。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G. 《伯爾尼公約》的含義是什麼

《伯爾尼公約》是國際性的版權公約。全稱《保護文學藝術作品》(Berne Conven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Literary and Artistic Works),關於保護文學、科學和藝術作品版權的國際公約。1886年 9月 9日在瑞士伯爾尼簽訂,為最早產生的國際版權公約。18世紀初以後,歐美各國陸續制定了版權法。隨著傳播技術的發展和文化交流的擴大,一國作者的作品在其他多個國家被使用的情況越來越多,因此有必要在已有雙邊版權保護的基礎上實行更廣泛和更統一的國際保護。1878年由法國著名作家V.雨果等發起成立的「國際文學藝術協會」為此進行了積極努力。1883年,國際文學藝術協會提出一項保護文學藝術作品的國際公約的草案。1884和1885年,由瑞士政府主持,在伯爾尼兩次討論了該項草案。1886年由法國、英國等10個國家正式簽署,1887年生效。《伯爾尼公約》的產生,標志著國際版權保護體系的初步形成。公約歷經 5次修訂,最近文本為1971年在巴黎修訂的文本。《伯爾尼公約》受大陸法系影響較深。一般認為其規定較嚴密,對作者的保護水平較高。公約從結構上分正文和附件兩部分,從內容上分實質性條款和組織管理性條款兩部分。正文共38條,其中前21條和附件為實質性條款,正文後17條為組織管理性條款。《伯爾尼公約》以國民待遇原則、自動保護原則和獨立保護原則為基本原則,以其所作規定為最低保護標准。其宗旨是「盡可能有效和盡可能一致地保護作者對其文學藝術作品所享有的權利。」其內容主要特點是:以作品的創作者為第 1保護主體;對作品和作者權利規定得較詳細;文學藝術作品的保護期為作者有生之年加50年,攝影和實用藝術作品的保護期為作品完成之日起25年;享有和行使版權權利不需要履行任何手續;保護作者的不依賴於經濟權利的精神權利;對公約生效時保護期未滿的作品給予保護,即有追溯力;允許締約國對某些條款有保留;公約成員國組成伯爾尼聯盟,其行政工作由國際知識產權局負責;伯爾尼聯盟有自己的預算,締約國須繳納會費。公約附件為關於發展中國家的特別條款,它規定:發展中國家出於教育和科學研究的需要,可以在公約規定的限制范圍內,按照公約規定的程序,發放翻譯或復制有版權作品的強制許可證。特別條款系1971年修訂公約時因發展中國家強烈要求而增加的。截至1986年,《伯爾尼公約》有76個成員國。中國、蘇聯和美國都未參加。《伯爾尼公約》的實施管理,最初由伯爾尼聯盟國際局負責,後由保護知識產權聯合國際局負責,1967年起由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負責。

H. 美國加入《伯爾尼公約》有無保留條款,具體是哪些

隨著版權保護成為一個全球性的問題,美國參加了四個國際條約並與新加坡等國簽訂了雙邊版權保護協議。其中美國參加的最重要的國際公約就是《保護文學藝術作品的伯爾尼公約》與《世界版權公約》。

《伯爾尼公約》是世界上保護版權的最大的國際公約,也是參加國家最多的國際公約。它於1886年在瑞士伯爾尼簽訂,經過數次修改,現行的文本是1971年的巴黎文本。起初美國並沒有加入《伯爾尼公約》,主要是因為《伯爾尼公約》與美國的版權制度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如版權標記以及版權保護年限等問題。另外當時美國版權法還無法對外國作品提供在《伯爾尼公約》下所必須的保護。隨著時間的推移,美國感到越來越有必要參加《伯爾尼公約》,以保護美國國民的版權。第一,世界各國大量需要美國的圖書、唱片、電影、計算機軟體以及其他一些版權作品;第二,新科學技術的發展如計算機網路,促使了知識產權領域里的保護日益國際化。美國開始相信作為《伯爾尼公約》的成員國會更好地保護美國在全球市場中的版權權益。於是美國在1988年修改了1976年的版權法,並於1989年加入了《伯爾尼公約》。美國1988年的《伯爾尼公約》實施法案,擴大了美國版權法的保護范圍——保護「所有伯爾尼的作品」,即所有《伯爾尼公約》成員國家公民的作品於1989年3月1日或以後出版的,美國版權法都給予和美國公民同樣的保護。所以,如果《伯爾尼公約》其他國家公民的版權在美國受到了侵犯,且美國法院具有對人管轄權,則該版權所有者可以在美國法院提起訴訟。《世界版權公約》是美國簽訂的另外一個重要的國際公約。《世界版權公約》是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建議下於1952年簽訂的,美國是倡議國之一。因為《伯爾尼公約》並沒有規定版權標記等內容,所以美國和其他西半球國家感到有必要制定一個替代《伯爾尼公約》的多邊國際公約。美國於1955年批准了該條約,現行文本是1971年的巴黎文本。《世界版權公約》並不是《伯爾尼公約》的「競爭」公約,其重要性僅次於《伯爾尼公約》,排在第二位。

《伯爾尼公約》以及《世界版權公約》都規定了國民待遇原則。國民待遇原則就是要求某一成員國給予其他成員國公民的作品的保護和給予其本國公民作品的保護是相同的。這一原則在一定程度上排除了國際版權法中的法律沖突問題。但必須說明的是,國民待遇並不是說美國作品在外國得到的保護與其在美國得到的保護是相同的,而是說美國作品在外國得到的保護與該國給予其本國作品的保護是相同的。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地域性原則。版權具有地域性特徵,實際意義上的國際版權並不存在。根據《伯爾尼公約》第五條第二款的規定,有關版權保護問題適用於被請求保護國的法律。這一規定還可以進一步解釋為侵權發生地國家的法律。盡管某一作品在其他國家第一次發表,只要侵權行為發生在美國,美國法律將會賦予其根據版權法所享有的各種權利。美國法院也視這種侵權行為是違反了美國版權法的行為。(<美國跨國版權訴訟中的不方便法院原則> 徐偉功)

I. 1878年世博會提出的《伯爾尼》公約的主要內容

《伯爾尼公約》是國際性的版權公約。全稱《保護文學藝術作品》(Berne Conven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Literary and Artistic Works),關於保護文學、科學和藝術作品版權的國際公約。1886年 9月 9日在瑞士伯爾尼簽訂,為最早產生的國際版權公約。18世紀初以後,歐美各國陸續制定了版權法。隨著傳播技術的發展和文化交流的擴大,一國作者的作品在其他多個國家被使用的情況越來越多,因此有必要在已有雙邊版權保護的基礎上實行更廣泛和更統一的國際保護。1878年由法國著名作家V.雨果等發起成立的「國際文學藝術協會」為此進行了積極努力。1883年,國際文學藝術協會提出一項保護文學藝術作品的國際公約的草案。1884和1885年,由瑞士政府主持,在伯爾尼兩次討論了該項草案。1886年由法國、英國等10個國家正式簽署,1887年生效。《伯爾尼公約》的產生,標志著國際版權保護體系的初步形成。公約歷經 5次修訂,最近文本為1971年在巴黎修訂的文本。《伯爾尼公約》受大陸法系影響較深。一般認為其規定較嚴密,對作者的保護水平較高。公約從結構上分正文和附件兩部分,從內容上分實質性條款和組織管理性條款兩部分。正文共38條,其中前21條和附件為實質性條款,正文後17條為組織管理性條款。《伯爾尼公約》以國民待遇原則、自動保護原則和獨立保護原則為基本原則,以其所作規定為最低保護標准。其宗旨是「盡可能有效和盡可能一致地保護作者對其文學藝術作品所享有的權利。」其內容主要特點是:以作品的創作者為第 1保護主體;對作品和作者權利規定得較詳細;文學藝術作品的保護期為作者有生之年加50年,攝影和實用藝術作品的保護期為作品完成之日起25年;享有和行使版權權利不需要履行任何手續;保護作者的不依賴於經濟權利的精神權利;對公約生效時保護期未滿的作品給予保護,即有追溯力;允許締約國對某些條款有保留;公約成員國組成伯爾尼聯盟,其行政工作由國際知識產權局負責;伯爾尼聯盟有自己的預算,締約國須繳納會費。公約附件為關於發展中國家的特別條款,它規定:發展中國家出於教育和科學研究的需要,可以在公約規定的限制范圍內,按照公約規定的程序,發放翻譯或復制有版權作品的強制許可證。特別條款系1971年修訂公約時因發展中國家強烈要求而增加的。截至1986年,《伯爾尼公約》有76個成員國。中國、蘇聯和美國都未參加。《伯爾尼公約》的實施管理,最初由伯爾尼聯盟國際局負責,後由保護知識產權聯合國際局負責,1967年起由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負責。
http://..com/question/39415072.html?si=2

J. 1883年簽訂的什麼是世界上第一個關於版權保護的國際公約

《伯爾尼公約》的草案是1883年提出的,應該是世界最早的。

《伯爾尼公約》是國際性的版權公約。全稱《保護文學藝術作品》(Berne Conven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Literary and Artistic Works),關於保護文學、科學和藝術作品版權的國際公約。1886年 9月 9日在瑞士伯爾尼簽訂,為最早產生的國際版權公約。18世紀初以後,歐美各國陸續制定了版權法。隨著傳播技術的發展和文化交流的擴大,一國作者的作品在其他多個國家被使用的情況越來越多,因此有必要在已有雙邊版權保護的基礎上實行更廣泛和更統一的國際保護。1878年由法國著名作家V.雨果等發起成立的「國際文學藝術協會」為此進行了積極努力。1883年,國際文學藝術協會提出一項保護文學藝術作品的國際公約的草案。1884和1885年,由瑞士政府主持,在伯爾尼兩次討論了該項草案。1886年由法國、英國等10個國家正式簽署,1887年生效。《伯爾尼公約》的產生,標志著國際版權保護體系的初步形成。公約歷經 5次修訂,最近文本為1971年在巴黎修訂的文本。《伯爾尼公約》受大陸法系影響較深。一般認為其規定較嚴密,對作者的保護水平較高。公約從結構上分正文和附件兩部分,從內容上分實質性條款和組織管理性條款兩部分。正文共38條,其中前21條和附件為實質性條款,正文後17條為組織管理性條款。《伯爾尼公約》以國民待遇原則、自動保護原則和獨立保護原則為基本原則,以其所作規定為最低保護標准。其宗旨是「盡可能有效和盡可能一致地保護作者對其文學藝術作品所享有的權利。」其內容主要特點是:以作品的創作者為第 1保護主體;對作品和作者權利規定得較詳細;文學藝術作品的保護期為作者有生之年加50年,攝影和實用藝術作品的保護期為作品完成之日起25年;享有和行使版權權利不需要履行任何手續;保護作者的不依賴於經濟權利的精神權利;對公約生效時保護期未滿的作品給予保護,即有追溯力;允許締約國對某些條款有保留;公約成員國組成伯爾尼聯盟,其行政工作由國際知識產權局負責;伯爾尼聯盟有自己的預算,締約國須繳納會費。公約附件為關於發展中國家的特別條款,它規定:發展中國家出於教育和科學研究的需要,可以在公約規定的限制范圍內,按照公約規定的程序,發放翻譯或復制有版權作品的強制許可證。特別條款系1971年修訂公約時因發展中國家強烈要求而增加的。截至1986年,《伯爾尼公約》有76個成員國。中國、蘇聯和美國都未參加。《伯爾尼公約》的實施管理,最初由伯爾尼聯盟國際局負責,後由保護知識產權聯合國際局負責,1967年起由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負責。

閱讀全文

與瑞士版權公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廈門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74
農民大爺發明秸稈爐 瀏覽:210
碘伏開口有效期 瀏覽:455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
基本衛生公共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62
初中數學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30
長沙市知識產權局張力 瀏覽:369
榮玉證書 瀏覽:382
凌文馬鞍山 瀏覽:34
石柱鎮工商局 瀏覽:854
鋼鐵發明國 瀏覽:118
創造與魔法怎麼賣人民幣 瀏覽:101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