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文化資源應該怎樣整合
文化信息資源整合和開發利用對於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至關重要。無論是文化事業還是文化產業,只有不斷實現文化資源的價值最大化,才能夠更好地實現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在信息化的時代背景下,必須利用信息技術實現文化信息資源的價值最大化。 在2000年八國集團首腦會議發表的「全球信息社會沖繩憲章」中明確提出:「信息與通信技術推動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本質,是它的力量能夠幫助人們和社會利用知識和創意。」也就是說,信息化的真正目的和核心任務,是知識資源的開發利用,這其實也表明了文化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的重要性。 傳播模式代表商業模式 文化資源包含的內容是多方面的,既包括影視娛樂資源,也包括音像出版資源、傳統民族文化資源、網路文化資源等。文化資源價值幾許?這個問題很難回答清楚。文化資源的影響力和滲透力在直觀上表現為文化本身所能傳播到的范圍的大小,所能傳播的范圍越大,其影響力和滲透力就越強。即便是同樣的文化資源,如果存在形態、傳播途徑、價值實現方式或社會價值觀念不同,那麼其傳播范圍和滲透力度也就會不同,進而影響其價值實現。 比如:同樣是一篇有較高學術價值的論文,通過紙質媒介進行傳播所能實現的價值,可能就會遠遠小於通過網路進行傳播所能實現的價值。《中國學術期刊網路出版總庫》通過網路的方式進行傳播,僅2005年的全球文獻下載量達到12億篇,服務對象約為2600萬人,這些傳播效果是任何紙質的媒體所不能比擬的。再比如:三國的故事在茶館里講述、寫成三國志書籍、拍成電視劇和在互聯網上進行游戲對弈,這四種對「三國的故事」文化資源進行開發利用的辦法,其在存在形態和價值實現方式上的差異,以及由此所造成的傳播價值大小的區別是顯而易見的。 這其實也是一個文化信息資源傳播模式的問題。傳播並非只是位移,並非只意味著從一個地方轉移到或流動到另外一個地方,文化信息資源傳播的背後有著一系列的因素在支撐,所有這些因素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共同發揮作用,就形成了文化信息資源的傳播模式。 文化信息資源體現了文化資源的信息形態,而信息化則賦予了文化信息資源開發利用與價值提升的可能性和有效途徑,這其中的關鍵就在於傳播。互聯網的應用使得任何的文化信息資源在一瞬間可以由一個地方傳播到全球所有的地方,實現全球范圍內的低成本傳播。在瞬間內從一點傳播到全球范圍,文化資源本身的價值就可以實現無限度提升,而這樣的一個動作,體現了在信息化時代,文化信息資源傳播的速度、范圍、載體和模式已經發生了深刻變化,甚至能夠改變文化產業的運作模式。 對於傳播工具的變化所帶來的文化信息資源傳播模式的變化,美國社會學家阿爾溫 .托夫勒在其著作《第三次浪潮》中談到:「傳播工具的非群體化,也使我們的思想非群體化了。第二次浪潮時代,由於傳播工具不斷向人們的頭腦輸入統一的形象,結果是產生了批評家稱之為『群體化的思想』。今天廣大群眾接受到的,已不是同一的信息。比較小的,分散的集團彼此互相接收並發出大量他們自己的形象信息。隨著整個社會向多樣化轉變,新的傳播工具反映並加速了這一過程。」 非群體化傳播反映了信息化時代文化信息資源傳播的基本特徵。事實上,導致出現托夫勒所談的傳播工具非群體化現象的正是日益普及的信息技術應用所造成的影響。計算機、互聯網的出現提供了新的傳播工具和傳播載體,讓文化信息資源繼承、保存和傳播的模式發生了變化,使得原本廣泛存在著的、具有差異需求的分眾性群體或個人,在不斷低成本或零成本地傳播與接收不同的文化信息資源,從而使得廣大群眾所接受到的不再是同一的信息。 只有傳播,才能提升價值。文化信息資源的傳播模式在本質上也是一種商業模式,它反映了對文化信息資源進行商業運作的產業價值鏈上各個環節之間的利益關系,而這種利益關系的和諧與否,則直接影響著傳播模式的效率與效益。因此,完善傳播模式就成為經營文化信息資源產業的必修之課。在完善傳播模式的過程中,觀念認識、知識產權保護和信息安全成為首當其中的問題。《中國學術期刊網路出版總庫》花了十多年的時間,才讓全國99.9%的學術期刊雜志同意將他們的內容收錄到出版總庫中,並用自主知識產權技術解決了知識版權問題。 集成化增值性整合傳播模式將成為趨勢 在信息化時代,文化信息資源的傳播模式一定要滿足個性化的文化消費需求,在個性化需求得到滿足的同時,也要注意到,共性需求也在不斷變化並得到加強。更重要的是,隨著新技術的應用,新的價值觀在逐漸形成,新的服務模式也不斷出現,並逐步產生新的生態環境和新的秩序。在這樣的背景下,集成化增值性整合傳播可以說是滿足共性需求、適應未來發展的新傳播模式。 信息技術的應用使得電影、電視、音樂、軟體產品、文化知識可以通過下載、搜索等技術手段來實現傳播,像中國知網、新浪、搜狐、網路、Google等這樣的網站都是文化信息資源進行傳播的有效途徑。 而單純的下載、搜索技術已經不能滿足文化信息資源增值性開發利用的需要。以學術文獻檢索為例。通過信息技術實現文獻檢索,離不開網路出版。實踐證明,離散化的網路出版,或者簡單的網頁搜索方法都不能有效解決傳播問題,不能滿足學術期刊傳播的需要。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中國學術期刊網路出版總庫》採取了集成化的辦法是:充分利用文獻內容體系自身的有序性和知識內在關系的有組織性,形成覆蓋知識生產、傳播、擴散、應用、評價以及知識資源保存和增值利用全過程的產業價值鏈,創造出文獻大規模、系統化集成的優勢,從而更為有效地向用戶揭示文獻內容和知識,更廣泛、深刻地吸引讀者,提升文獻資源的傳播價值。 曾有學者在美國《未來學家》雜志撰文,提出了「全球綜合電子大網路」的概念來描述集成化增值性整合傳播模式,它包括動畫、電影、音樂、錄音,以及其它目前還想像不出來的新型媒體方式。而《中國學術期刊網路出版總庫》這種集成化的辦法恰恰是印證了電子大網路的概念,將各種中文的學術類期刊、雜志、論文等以電子出版的形式整合到網路出版總庫之中,通過技術性的排重、甄選,最大程度地滿足用戶的確切需求,免除了用戶在基於Web的各種搜索引擎中面對上百萬條相關信息而無從下手的尷尬之苦。 其實,集成化的辦法是從文化信息資源面臨的問題出發而採取的。當前,我國文化信息資源總量仍嚴重不足,文獻資源建設的范圍、層次、種類不夠完備,圖書類資源建設剛剛起步,數值型、事實型資源還有很多領域基本空白,多媒體資源仍未構成規模,並且知識資源質量總體落後,信息加工與知識挖掘深度、資源激活力度明顯不足。 這些問題一方面要求實現更大程度的集中化,另一方面也要求對文化信息資源進行增值性開發利用。集成化和增值性貫穿文化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和整合傳播的全過程。在網路出版業,文化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的重要性已經獲得廣泛認同,但我們國家文化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現狀並不令人樂觀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很多文化信息資源在整合的同時,沒能提供必要的關聯、聚類、排重等技術服務,沒能把最有用的信息資源從百萬乃至千萬數量級的檢索結果中挑選出來。 信息技術成了實現集成化增值性整合傳播的關鍵性手段。《中國學術期刊網路出版總庫》能夠通過增值性服務而實現整合傳播,關鍵就在於它採用了智能全文檢索、知識挖掘技術、網格技術、搜索引擎技術等基礎性、關鍵性信息技術,特別是所採用的清華同方知網軟體公司的KBase全文資料庫管理系統和TPI資料庫建設與管理系統,使得檢索的功能更加強大和完善,確保了總庫能夠對海量非結構化的數據進行良好的存儲管理,並能夠為用戶提供導航、鏈接和檢索等增值服務。 在集成化增值性整合傳播的影響下,文化產業的產業鏈構成要素和運作模式正在發生變化,新的利潤模式也在不斷涌現。不僅在網路出版領域,在數字娛樂等領域實現集成化增值性整合傳播,同樣效果明顯,由此形成的數字化供應鏈正在沖擊著陳舊過時的娛樂產業製作和發行系統。在此過程中,信息技術雖然是關鍵性因素,但合理構建產業鏈,建立長效機制,應該比信息技術本身更重要。
⑵ 網路文化版權
如果是出於營利目的,那麼轉載別人的作品是需要版權所有人同意或者支付報酬的,負責便屬於違法侵權。如果對方追究你的責任,你就要進行經濟賠償。當然,如果你僅僅是個人所用或者學習,一般的轉載都是合法的。
侵權的形式有很多種,主要是以下八種,你可以詳細看看:
1、網頁網站侵權
互聯網發展史上的一次飛躍是萬維網技術的出現。它使多媒體的數字化傳輸成為可能。那麼,萬維網的網頁(網站)是否受產權保護呢?對於一個網頁來說,一般都是由文字、圖畫、錄音、活動影像等多媒體的元素構成。如果抄襲他人的網頁,很可能構成侵權。因為網頁可以作為「匯編作品」而受著作權的保護。只要該網頁內容的選擇或編排具有獨創性,而抄襲導致被抄襲者的網頁與抄襲者的相似即可。
抄襲網頁還可能被控為不正當競爭。如果抄襲者與被抄襲者構成同業競爭,抄襲又導致兩個網站相混淆,由此誤導公眾或消費者,抄襲者的行為就構成不正當競爭。
2、 網路上載和下載侵權
將非數字化的作品轉化為數字化的形式,一般認為並沒有產生新作品,而只是改變了作品的載體方式。在網路上使用作品的數字化權應運而生。而網路上載和下載侵權指的正是侵犯數字化權。據此,將現實世界的作品,包括文字、影視、音樂等數字化後上載到虛擬的網路空間,就得尊重原著作權人的權利。如果未經權利人許可(包括默視同意),將其作品數字化後「上載」到網上,就構成侵權。我國2001年修訂的《著作權法》明確將此種行為定性為侵犯了作者的信息網路傳播權。與網路上載相對應,將網路上創作的作品下載,並以非電子化的方式出版、發行、傳播等行為,在未經權利人許可,又不屬於著作權的「合理使用」時,就極易構成侵權。因為網路創作受著作權保護,所以出版社、圖書音像公司如未經授權將該作品下載並出版發行,就侵權了。有必要指出,無論上載還是下載,都要求行為人不以營利為目的。
3、 網路轉載侵權
世界范圍內認可數字化權屬於作者是原則。報刊,出版社無權擅自在數字化媒體上使用或者許可他人使用已發表的單個作品。因此,那些僅享有印刷出版專有權的出版社並不能染指電子圖書的出版。網路媒體根據其「專有出版權」指控出版社印刷出版有關作品的案例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不過,在我國有個例外,即報刊轉載的「強制許可」:已在報刊上登載的作品,除著作權人聲明或者報刊社受著作權人委託聲明不得轉載、摘編的以外,可以在網路上進行轉載,但應按照有關規定支付報酬、註明出處。但網站轉載、摘編作品超過有關報刊轉載作品范圍的,應當認定為侵權。
4、P2P下載侵權
P2P可以說是繼萬維網之後互聯網的最偉大的革命,今天幾乎每個網民都在用此種方式,自由從網上下載數字音樂和電影。而據統計,通過P2P系統交換的作品絕大多數都是盜版,難怪它引起了不少國家,特別是美國的企業、政府和版權組織的極度恐慌。它到底是如何侵權的呢?
使用P2P下載文件時,實際侵權人是用戶。用戶未經權利人允許,擅自上載或下載作品的行為,不屬於為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他人已發表作品的合理使用,侵犯了權利人的復制權和信息網路傳播權。
各國法律一般規定,如果P2P服務者明知用戶侵權仍然提供服務,或者經權利人提出確有證據的警告後,仍不採取移除侵權內容等措施以消除侵權後果的,則要承擔與該網路用戶的共同(或幫助)侵權責任。如此一來,P2P服務提供者往往成為成千上萬的侵權用戶的替罪羊,因為追究單個的網路用戶既不合算,也沒有治本。
不過,上述原則也確立了網路服務提供者的避風港製度。即自動提供上載、存儲、鏈接或搜索服務,且對存儲或傳輸的內容不進行任何編輯、修改或選擇的服務者,並沒有義務審查上載、存儲、鏈接或搜索的內容是否侵犯他人版權,而僅承擔在接到權利人通知後移出相關內容的義務。這就為Google、網路這樣的搜索引擎營造了生存之機,因為它們並無義務審查所提供的內容是否侵權。
5、網路鏈接侵權
隨著網路鏈接價值的日益凸現,相關侵權事件也接踵而來。不過,一般認為普通鏈接提供的是鏈接通道服務,設鏈者如同引路人,其伺服器只存儲了包含鏈接對象網址的超文本標記語言指令組成的文檔,既沒有復制也未傳播被鏈接的內容,因此並不侵權。網路鏈接侵權一般指間接(幫助)侵權,即提供鏈接通道的服務者在知道鏈接指向的是侵權作品時,有義務及時停止鏈接通道服務以「抑制侵權」。否則構成幫助侵權。這一點我國《互聯網著作權行政保護辦法》規定得很清楚:「網路服務提供者通過網路參與他人侵犯著作權行為,或者通過網路教唆、幫助他人實施侵犯著作權行為的,人民法院應當根據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條的規定,追究其與其他行為人或者直接實施侵權行為人的共同侵權責任。」
只有在明知網路用戶通過網路實施侵犯他人著作權的行為,或者經著作權人提出確有證據的警告,但仍不採取移除侵權內容等措施以消除侵權後果的,才和該網路用戶共同承擔侵權責任。
6、 域名搶注侵權
最典型的體現在馳名商標的搶註上。一般指行為人出於從他人商標中牟利的目的,惡意注冊並出賣域名。基本特徵表現為:將他人知名的商標、商號等商業標志搶先注冊為域名,自己並不使用,而是為了出售、出租或以其他方式轉讓以牟利。也有的是為了損害馳名商標持有人的聲譽,誤導公眾。這都是惡意搶注域名的不正當行為。
7、 網路游戲侵權
隨著網路游戲產業成為互聯網經濟的亮點,網路游戲侵權事件越來越頻繁了。侵權者一般通過盜取網路游戲源代碼,破壞技術保護措施,以「私服」、「外掛」等方式從事互聯網游戲的侵權盜版活動。最典型的方式是私自架設伺服器,運營他人享有著作權的網路游戲。
8、 網路隱私侵權
司法實踐中網路隱私侵權慣用的方式如下:第一,網站對個人信息的侵權,通常表現在監視、記錄、製作、出售顧客的隱私資料,甚至與第三方共享,構成對隱私的侵犯;第二,對數據的搜集方法、范圍、獲取信息的途徑、網站保障數據安全的措施和信息使用權限不加說明,或者沒有自己的網站隱私政策;第三,電子郵件、網路廣告對個人隱私的侵犯。比如用戶資料大量泄露給廣告商造成大量的垃圾郵件,利用技術措施竊閱他人電子郵件、篡改出賣用戶的電子郵件地址等;第四,網上購物對個人隱私的侵犯,各種身份盜竊和在線欺詐也蔓延其中。
網路侵權當然遠不止上述類型。例如,通過電子郵件電子郵件,或在BBS上發表不當言論侵犯他人名譽權的事情屢見不鮮了。在關鍵詞搜索領域,也有搜索引擎服務提供者將他人知名的商標、商號等作為搜索詞出售,使商業標志權利人的同業競爭者得以利用該標志為自己的商品和服務進行宣傳,足以誤導公眾,而被判為不正當競爭行為的案例。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隨著網路技術的發展,網路侵權也將滋生更多的侵權樣態。如何去規制這些侵權行為,我們在享受互聯網的便利時,也是必須面臨的挑戰。
⑶ 文化企業版權管理是什麼
企業文化是可以申請專利的,當然有版權管理。
⑷ 所有的文化都能成為文化資源嗎
一個國家的文化代表這個國家的文明,收益不是說是所有的傳統文化都是文化資源都能夠傳承下去,都是正能量的,但是也事物的發展就是有正面和反面,你不能把他堵作為正面材料作為資源。
⑸ 什麼是文化資源
文化資源是人們從事文化生活和生產所必須的前提准備。文化資源從對人們的貢獻力量來看,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的文化資源泛指人們從事一切與文化活動有關的生產和生活內容的總稱。它以精神狀態為主要存在形式。狹義上的文化資源是指對人們能夠產生直接和間接經濟利益的精神文化內容。文化資源的豐富程度和質量高低直接對當地文化經濟的發展產生多重作用。
⑹ 近幾年文化領域的IP授權案例越來越多,我們公司有意想了解博物館IP授權,求資源
推 薦一個IP授權行業會展——CLE中國授權展,每年10月在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舉行,今年展會特設了博物館IP專區,將匯集國內外知 名博物館,例如故宮博物院、三山五園、陝西歷史博物館、蘇州博物館、大英博物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等。今年展會將在10月21-23日召開,現在線上已經開始預約登記,屆時現場與IP方洽談合作事宜。
⑺ 文化版權被日益重視的今天,付費經濟時代真的到來了嗎
有人說,互聯網的免費本質把人們慣壞了。
不可否認,為了流量、點擊率專和大數據,國內屬互聯網盜版、侵權成為行業灰地帶,復制粘貼是屢見不鮮,隨處可以下載你需要的影視音樂。
然而有一天,你突然發現網盤資源被清零了,kindle文章需要購買版權閱讀,甚至知乎回答都要付費才能圍觀……這才知道,付費經濟在悄無聲息地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