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國有建設用地出讓合同可以違約為由解除嗎
根據出讓合同第十六條第二款的規定,受讓人可以提出延建申請,但延建期限不得超過一年。提出延建申請是受讓人的權利,但總的期限不得超過一年。根據出讓合同第三十三條第二款的規定,受讓人每延期竣工一天,可以向加收出讓價款的1%的違約金。當然,出讓方也可以不批准延期的。出讓合同屬於帶有行政性質的合同,不可以單純的依據合同法處理。建議在處理時盡量不解除合同。如果真要解除合同,也需要法院來判決的。這種情況,在現實中應該很少見的。
不動產糾紛案件由不動產所在地法院專屬管轄,建設用地使用權轉讓合同糾紛的合同標的為不動產,屬於不動產糾紛。
3. 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的違約金比例是多少
土地出讓違約金根據《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合同》【違約責任】條款約定的千分之一--千分之三出讓金收取。
4. 逾期繳納土地出讓金產生的滯納金或違約金是否有上限
問:某公司在足額繳納出讓金但並未繳納滯納金的情況下申請土地登記手續,登記機關認為其不符合登記條件,公司稱滯納金數額過高,且《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強製法》規定滯納金不得超過本金,但登記機關認為應當適用違約金規則。對此情況如何處理?土地登記時是否應當繳納逾期支付產生的價款?該價款是否有上限?
答:(1)逾期繳納土地出讓金,應繳納違約金而不是滯納金。理由主要有兩點:一是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是民事合同而非行政合同。如果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是民事合同,當事人應當繳納的是違約金;如果是行政合同,則當事人應當繳納的是滯納金。2004年9月,全國人大法工委對最高人民法院《國土資源部門解除國有土地使用權有償出讓合同屬於民事爭議還是屬於行政爭議》的來函進行了明確答復,指出:「在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履行過程中,土地管理部門解除出讓合同,是代表國家行使國有土地所有權,追究合同另一方的違約責任,不是行使行政管理權,由此產生的爭議應屬於民事爭議。」二是2008年《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示範文本規定的是「違約金」。對於當事人逾期繳納出讓金應當支付的價款,2000年國家工商總局和國土資源部聯合發布的《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示範文本(GF 2000—2601)第三十一條規定的是「滯納金」,但是兩個部門2006年發布《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補充協議》示範文本(試行)和2008年《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示範文本都明確規定的是「違約金」。
(2)辦理出讓土地登記前一般應繳納滯納金或違約金。對於登記前是否應繳滯納金或違約金,法律文件中無明確規定。但上述2000年示範文本第三十一條和2008年示範文本第三十條都將延期付款繳納滯納金或違約金作為受讓人的一項合同義務,在受讓人沒有履行完畢合同義務的情況下,登記機關出於審慎注意、維護國家利益的考慮,最好不要為其辦理土地使用權登記。
(3)滯納金有上限,違約金以約定為准。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強製法》第四十五條第二款的規定,「加處罰款或者滯納金的數額不得超出金錢給付義務的數額。」所以,土地出讓金滯納金的繳納有上限,最高限額應當是土地使用權出讓金的數額。
對於違約金,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一百一十二條第二款的規定,「當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約定,一方違反合同時,向另一方支付一定數額的違約金;也可以在合同中約定對於違反合同而產生的損失賠償額的計算方法。」本案中的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正是對應付賠償額的計算方法的約定。此外,《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法釋〔2012〕8號)第二十四條第四款規定:「買賣合同沒有約定逾期付款違約金或者該違約金的計算方法,出賣人以買受人違約為由主張賠償逾期付款損失的,人民法院可以中國人民銀行同期同類人民幣貸款基準利率為基礎,參照逾期罰息利率標准計算。」可見,當合同對逾期付款違約金沒有約定時,應按司法解釋的計算方法確定,違約金的數額是沒有上限的。當合同對違約金的計算方法有約定時,違約金則應依約定計算,此時應當完全尊重當事人意思自治,也就是沒有上限。本案中,當事人約定了逾期支付違約金按日計算的方法但並未約定其上限,所以受讓人就應當依約定繳納按日計算的違約金。
5. 國有土地出讓合同糾紛是民事案件還是行政案件
您好,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糾紛要根據合同雙方的當事人確定糾紛的性版質。
如果雙方權是個人或企業間土地使用權轉讓的,則屬於民事糾紛。
如果合同一方是代表國家的如土地局,市政動遷等,則屬於行政糾紛。
相關法律規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國有土地使用權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
第一條本解釋所稱的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是指市、縣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作為出讓方將國有土地使用權在一定年限內讓與受讓方,受讓方支付土地使用權出讓金的協議。
《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
第十一條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應當按照平等、自願、有償的原則,由市、縣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與土地使用者簽訂。
《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房地產管理法》
第十五條土地使用權出讓,應當簽訂書面出讓合同。
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由市、縣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與土地使用者簽訂。
第十六條土地使用者必須按照出讓合同約定,支付土地使用權出讓金;未按照出讓合同約定支付土地使用權出讓金的,土地管理部門有權解除合同,並可以請求違約賠償。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6. 土地出讓合同糾紛是行政訴訟還是民事合同
您好!一般屬於行政訴訟。最高法院認為,「修改後的《行政訴訟法》第十二條專第(十一)項有將此屬類糾紛納入行政訴訟范圍的趨向,但該行政訴訟法直到2015年5月1日才實施,不能作為本案審理依據。至於此法實施後發生的法律行為產生爭議是否按行政爭議處理,再依據新修改的《行政訴訟法》及其司法解釋作出判斷。」本書作者在寫作中也關注到新修訂的《行政訴訟法》實施後,已有高院裁判文書依據上述規定認定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糾紛屬於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
土地行政主管部門通過拍賣、掛牌出讓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與競得人簽署成交確認書的行為,屬於具體行政行為。在僅簽署成交確認書但未簽訂土地出讓合同時發生爭議的,競得人應當提起行政訴訟。
如能提供更多信息,則可給出更為周詳的法律意見。
7. 什麼是建設用地使用權合同糾紛
依據《物權法》,建設用地使用權是指權利人依法對國家所有的土地享有佔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權利人有權利用該土地建造建築物、構築物及其附屬設施。建設用地使用權可以在土地的地表、地上或者地下分別設立,但新設立的建設用地使用權不得損害已設立的用益物權。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合同是指市、縣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將土地使用權在一定期限內讓與土地使用者,土地使用者支付出讓金的合同。依據《物權法》第137條的規定,設立建設用地使用權,可以採取出讓或劃撥等方式。建設用地使用權的出讓可以採用拍賣、招標或協議等方式,但工業、商業、旅遊、娛樂和商品住宅等經營性用地以及同一土地有兩個以上意向用地者的,應當採取招標、拍賣等公開竟價的方式出讓、採取出讓方式設立建設用地使用權,應當訂立書面合同,合同一般包括下列條款:當事人的名稱和住所;土地界址、面積;建築物、構築物及其附屬設施佔用的空間;土地用途;使用期限;出讓金等費用及其支付方式;解決爭議的方法。建設用地使用權轉讓合同是指建設用地使用權人將建設用地使用權轉讓給受讓人,受讓人支付價款的合同《城市房地產管理法》、《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中,將出售、交換和贈與等土地使用權的轉移方式都統稱為「轉讓」,而《物權法》則將「轉讓」與互換、出資、贈與等並列,單指買賣建設用地使用權轉讓合同應當採用書面形式,使用期限由當事人約定,但不得超過建設用地使用權的剩餘期限。建設用地使用權的轉讓,應當向登記機構申請變更登記。
8. 建設用地使用權轉讓合同糾紛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
第一百三十八條【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合同內容】版採取招標、拍權賣、協議等出讓方式設立建設用地使用權的,當事人應當採取書面形式訂立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合同。
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合同一般包括下列條款:
(一)當事人的名稱和住所;
(二)土地界址、面積等;
(三)建築物、構築物及其附屬設施佔用的空間;
(四)土地用途;
(五)使用期限;
(六)出讓金等費用及其支付方式;
(七)解決爭議的方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第十條 當事人訂立合同,有書面形式、口頭形式和其他形式。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採用書面形式的,應當採用書面形式。當事人約定採用書面形式的,應當採用書面形式。
解析及延伸:如果允許口頭訂立建設用地出讓合同,極易導致國有資產的流失,國家多次出台了該合同的範本,附在此,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