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杭州有書畫復制嗎
杭州有書畫復制
② 書畫復制領域有哪些知名公司
一、 當代書畫行情急速飆升近兩年來,隨著中國嘉德、北京榮寶、中貿聖佳等大公司「當代書畫專場」的推出,當代書畫行情急速飆升,不少畫家的精品或大尺幅畫作皆紛紛突破百萬元大關。如范曾《竹林七賢圖》(720.5萬元)、何家英《四季美人圖》(363萬元)、王明明《蘭亭雅集圖》(352萬元)、賈又福《無心邊潮》(330萬元)、楊延文《江浸月》(165萬元)、崔如琢《山水八屏》(330萬元)、丁紹光《母與女》(115萬元)、馮大中《君臨山野》(154萬元)、石齊《農奴的故鄉》(176萬元)等。此外,史國良《金秋》(63.8萬元)、喻繼高《四季花鳥》(55萬元)、田黎《五月》(33萬元)、徐希《小鎮春雨》(41.8萬元)、龍瑞《黃山煙雲》(30.8萬元)、王鏞《蒼山爽色圖卷》(44萬元)、於志學《北國風光》(38.5萬元)、范揚《紅衣羅漢四屏》(35.2萬元)等作品也拍價不俗,拍品價位普遍有所抬升,種種跡象表明當代書畫正成為市場的一大新投資熱點。當代書畫如何投資?應注意哪些問題?藏家與投資者對此普遍關注。二、 學術標准不可或缺對投資當代書畫的買家與投資人而言,在選擇投資對象時將學術性放在第一位顯得至為重要。因為它關繫到你投資的風險與成功率,只有挑選具有高學術水準的優秀畫家的作品,才能保證降低你的投資風險,進而保值增值,獲得一定的投資回報,舍此無疑將帶來極大的風險。縱觀近現代中國畫名家,絕大多數成功的、受市場推崇的畫家,無一不具很高的學術水準,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又能推陳出新,最終形成自家面目,如徐悲鴻、潘天壽、林風眠、傅抱石、李可染、陸儼少,而且這些基本都是學院派,具有淵博 知識與各方面的綜合素養,並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畫家畫匠,他們最終在畫壇獲得一席之地也就理所當然了。所以,對較高的學術性、鮮明的個人風格、學院派地位及市場歡迎程度要全面綜合考慮。對當代畫家而言,前三個因素更顯重要,因為它牽涉到該畫家的成長性與發展空間,只考慮一時的市場,顧此失彼,忽略學術性的重要性,勢必給買家與投資人帶來較大風險,這一點對當代書畫的投資殊為關鍵。目前市場上不少當代畫家在學術性上頗有建樹,如張仃、史國良 、徐希、龍瑞等,投資他們的作品不僅風險小,而且日後有利可圖。三、 對人為炒作謹防入套隨著藝術品市場化,在拍場上包裝炒作、人為造勢造市的現象也較為普遍,近一兩年此風尤盛。這種人為的造勢造市絲毫不等同於正常的隱蔽的操作方法手段,把完全不具備水平的畫家快速炒紅,或將一般的三流畫家炒為「大家」,畫價飆升,扶搖直上,如此現象在當今內地藝術品市場不在少數。如某位既無學術性刀乏創新性的普通畫家,通過拍賣公司的積極運作,又設專場又開研討會,大造聲勢,拍價一躥而起,動輒幾十萬元,並最終突破百萬元大關,成交率高得出奇,令人望而興嘆,一頭霧水,內中的真相與奧妙他們自己最清楚不過,圈裡人也心知肚明。這種一無學術支撐,二無藝術創新,三無市場成長過程的「一飛沖天式」的「三無名家」,真不知要坑掉多少外行買家的真金白銀!又如某山水畫家,在近年的拍賣會上鮮有露面,但在一家中小型拍賣公司秋拍上一鳴驚人地創出了上百萬元的離奇「天價」,這樣的游戲怎能不讓人一眼看穿!任何一位大師或名家的畫作都是經過多年的市場錘煉,一步一個腳印逐漸攀升上去的,吳冠中的國畫價位也是從十萬起步,經歷百萬最終突破千萬大關的,哪裡像如今坐火箭的「名家」一炮而紅,這種不負責的人為造市造勢,最終將使糊塗一時的買家緊緊套牢,落得個慘不忍睹的下場。歷史上有哪個炒作出來的畫家的作品價位能維持長久?不過是曇花一現罷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偽名家都將會露出原形。四、 對贗品保持警惕當代書畫的作偽造假雖不像仿近現代名家那般遍地開花,但是隨著當代書畫行情的升溫,造假勢頭也非雙尋常,不容小視。吳冠中的打假官司共知,耗費了現年的時間才得以勝訴,但雖勝猶敗,因為今天他無暇顧及。韓美林2005年初與某知名拍賣公司的對峙曾在京城鬧得沸沸揚揚,最終因韓先生的強硬態度,拍賣公司才將贗品撤掉,低下其「高昂」的頭。2006年10月,史國良與北京傳是拍賣的打假官司轟動一時,最終致歉收場。史國良對媒體表示,目前市場上冒仿他的偽作很多,打假已成了他近年的主要工作,佔用了他大量的時間與精力。85歲高齡的老畫家程十發繪畫作品展在北京炎黃藝術館舉行時,其子程助披露:「如今一場拍賣經常會出現八九張程十發的拍品,但一般六七張都是假的,甚至有時連一張真跡也沒有。」可見對當代某些書畫名家的造假到了何等地步!所以,在書畫作偽猖獗的今天,對拍品的真偽也必須引起高度警惕。五、挖掘「潛力股」中期持有當代書畫自身的性質決定了它的周期相對較長,不像近現代名家之作容易出手,中期持有更現實一些。我們不時在拍賣看到近代名家如齊白石、徐悲鴻的拍品,買家春拍買到後,秋拍又上拍上,這種現象在當代書畫家中很難出現。因此,投資當代書畫應抱著中期持有的態度,以挖掘「潛力股」的心態來看待當代書畫名家,依據學術性、成長性、市場性、稀有性及自己的喜好來挑選。應選擇那些目前價位低,但未來具有高成長性的「潛力股」,與畫家一起分享成長的喜悅。如今的市場不乏這樣的潛力股,畫技水平不低,畫價卻不高,許多畫家的畫價在幾萬至20萬元之間徘徊,他們需要的只是藏家的慧眼發現。此外,市場中也存在一些被價值低估的畫家,如老一輩焦墨山水畫家張仃,他的畫風十分獨特,真跡在市場中流通較少,和與他同水平的名家相比,價值被明顯低估,這樣的例子並不鮮見。市場有時並不一定是對的,常會出現價值偏離的現象,有眼光的收藏家應善於及時把握機會,做一個先知先覺者,而不要等人家炒高了再去追風。
③ 如何復制書畫作品需要找印刷公司,還是其他類型的公司謝謝!
不管是印刷公司還是廣告公司一般都承接復制書畫這類業務。如要求較高還是要找專業的印刷公司,他們從設計 掃描 印刷還是很專業的。
④ 網上下載的書畫作品列印後出售違法嗎
違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十條明文規定:著作權包括下列人身權和財產權:
發表權,即決定作品是否公之於眾的權利;
復制權,即以印刷、復印、拓印、錄音、錄像、翻錄、翻拍等方式將作品製作一份或者多份的權利;
發行權,即以出售或者贈與方式向公眾提供作品的原件或者復製件的權利;
信息網路傳播權,即以有線或者無線方式向公眾提供作品,使公眾可以在其個人選定的時間和地點獲得作品的權利;
翻譯權,即將作品從一種語言文字轉換成另一種語言文字的權利;
著作權人可以許可他人行使前款第(五)項至第(十七)項規定的權利,並依照約定或者本法有關規定獲得報酬。
著作權人可以全部或者部分轉讓本條第一款第(五)項至第(十七)項規定的權利,並依照約定或者本法有關規定獲得報酬。
擅自下載和列印他人作品牟利,侵犯了屬於著作權人的合法利益。屬於違法行為。
⑤ 臨摹作品是否具有著作權
劉文華臨摹是以名家書畫為藍本進行模仿繪畫,是書畫學習的必經之路。臨摹者通過對原作的觀察、體會和理解,根據自己的經驗和技能,以一定的方式和技巧,力圖一致地人工還原原作的外在形式以及內在精神。臨摹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藝術大師,也為我們留住了千年畫史。
圍繞精確臨摹是復制還是獨立具有著作權,存在兩種觀點:第一種認為,精準臨摹不但要具備一定的技巧,而且要在「再現品」中增加自己的創作性勞動,所以,這種臨摹的結果實際上是「再創作」出新的美術作品,完全可以構成著作權上的獨創性。而另一種觀點則認為,臨摹盡管不可否認會展現出臨摹者個體的差異性,但如此細微的差異不足以構成作品獨創性中所要求的最低限度的創造性,僅是復制的一種表現形式。
筆者認為,要判斷精確臨摹足以構成作品,具有著作權,最重要的標准就是其是否具有「獨創性」,即除了必須是獨立完成的,還必須具備一點創作上高度的「創作高度原則」。針對精準臨摹的創作高度判斷,主要指臨摹品與原作相比有可以被客觀識別的視覺差異,同時該差異又達到了最低限度的創造性。具體而言,臨摹品要達到創造高度之標准,必須具備與他人成果之間存在能夠在一般水平下即可識別或分辨的區別。正如英國版權學者所述,在同一介質上對藝術品進行復制確實需要比對文字作品的單純復制有更高程度的技巧和判斷,但僅僅是復制過程中的技巧、勞動和判斷卻不能產生獨創性。要構成作品,必須在原作品基礎上進行某種實質性的改變或潤色,而且,改變或潤色在視覺上對作為一個整體的作品的影響比其技術上的意義更重要。而臨摹者在臨摹時總是力求盡量精確,盡力去避免與原作之間細微的區別,更不用說是進行某種實質性的改變或潤色。即使臨摹品與原作品間存有差別,這些細微的差別也並非臨摹者自己主觀選擇產生的。故精確臨摹品與原作之間客觀識別上的視覺差異不具有可識別性,也達不到最低限度的創造性,很難達到著作權上的獨創性要求。綜上,筆者認為,精確臨摹應當認定為是一種復制,而不具有可著作權性。
⑥ 北京的書畫復制領域有哪些知名公司好一點的介紹下
翔 華閣 不錯
⑦ 倒賣 復制字畫是否違法
如果經過版權人同意,是合法的。
未經同意,屬於侵犯著作權。
如果倒賣的是復制的文物一類的字畫,不侵權,但需說明是假的或是贗品、或仿品之類,否則可以構成詐騙罪。
如果倒賣的是真的文物,且是國家禁止經營的文物,是違法,情節嚴重的構成犯罪。
如果倒賣的文物法律未禁止,倒賣或復制,不構成犯罪,屬於商業行為,也不違法。
詳見《文物保護法》
⑧ 書畫作假到了什麼程度是否可以復製得一模一樣
中國書畫作假並非始於現在,至少清朝已經在坊間悄悄流行。
清朝時(1644後),西方人士已經開始進入中國,西方早已經開始重視古物收藏。坊間看這些古董原來竟有如此大的市場價值,即開始有了專業造價人士。那時候已經開始系統地「從小培養」造假隊伍,從小就讓某個孩子練前代某畫家筆法,某孩子練前代某畫家書法,及至十多年後長大,已經練得爐火純青、登峰造極!
中國現代的字畫造假隊伍主要成分是美院畢業生,沒有工作,也要找口飯吃,自然會有人出來「組織」,形成產供銷一條龍隊伍。但是,多數造假水平由於並非清朝時候「從小做起」,當代人圖「眼前利」,水平尚差。據我所知,主要造假隊伍依照水平高低在天津、北京、河南、湖北、深圳廣州,尤其以前幾個城市的造假,水平較高。
在清朝,由於當時的科技水平,主要是印章,只能靠手工仿造,惟妙惟肖就比較難,總是能漏出蛛絲馬跡。
而現在,電腦仿製印章已經天衣無縫,恐怕是公安部的鑒別專家也難分辨。這樣,就主要是靠考察字畫的水平、風格、筆墨、印色、紙張等等來分辨鑒定。
你所說,作者也畫不出一模一樣的兩幅作品,這沒錯。但是當高手仿製他的一幅字畫(加上電腦仿製的印章)擺在他面前,他也分辨不出哪個是真哪個是假,這樣的例子已經不稀罕。
目前,電腦高模擬油畫設備已經出現,可以做出手工油畫的肌理。恐怕總有一天,高模擬國畫的電腦設備也會造出來,那時候可就苦了收藏者和鑒定專家!
⑨ 原版復制的書畫作品算真跡嗎
肯定不算丫,,德風堂老師覺得,。。。
1.書畫真跡鑒定有哪些標准?
何謂書畫真跡之標准,一是風格,二是用筆,風格稱之為特徵,用筆稱之為特點。特徵和特點組成一個書畫真跡標准,特徵為表,特點為內在。特徵來自結構,特點則來自作者之心神,缺一而不可。脫離了這個標准,就沒有真跡之說。鑒定真假以事實為准,人們總是再講真跡形神兼備,有形而無神為假,而無神無形更不能為真。一個書畫家用一生的經歷創造出自己的面目,是溶智慧,思想,學識,魄力和刻苦鑽研形成的結晶,包含著作者的本性,從而形成了大家承認的風格標准。風格標準是由作者的思想指揮,在正常情況下即使有變化也是漸進形的,前有逐步而後有延續。造假的手段多種多樣,許多的手段真可謂前所未聞,不要低估造假者的能力,有的不比作者的水平差,他們研究對象的風格,研究對象的手段,研究對象的思想,但是他們研究的再透畢竟不能百分之百代替對象,畢竟會漏出馬腳。
2.收藏書畫都有哪些禁忌啊?
收藏書畫有五忌,一是忌污染,如油漬、汗漬、茶漬和灰塵等,灰塵常吸附酸性物質、黴菌孢子,使紙張酸化、生霉。二是忌生霉,特別是黑、黃、紅、紫等各種產生顏色的黴菌,產生的霉斑極難清除。三是忌蟲蛀,蠹魚、煙草甲等害蟲,往往能把書畫蛀蝕得千瘡百孔,慘不忍睹。四是忌光照,一般光源都含有紫外線,紫外線使紙張發黃、發脆。五是忌潮濕,紙張易吸濕,吸水後紙易生霉長蟲、腐爛。除易因蟲蛀腐爛而損壞之外,人為損壞也是主要原因之一:火災、戰爭等的破壞,使許多珍貴的古籍、古字畫、古文獻佚失。
一般來說紙質文物的保護難度很大,收藏不當,會損壞藏品的品相。古人收藏書籍要用函套,字畫用精製的畫匣。製作畫匣的材料要精選,防止木材中的油性物污染紙張,古代的木畫匣不但選材講究(常用樟木),而且是多層材料復合,外層是樟木,中間為楠木,最里層用上等絲綢,畫還要用布套包裹。
手再干凈也含有油脂、汗漬、灰塵和黴菌等污染物,因此拿取書畫要帶手套,觀賞時人與書畫保持1.5米左右的距離,以免講話時唾液飛濺到書畫上。秋高氣爽的季節;可以將收藏的書畫取出撣塵、晾放,讓吸收的水分揮發。現代傢具材料中含有大量甲醛氣體,甲醛不但對人體有毒,而且還會損害書畫,因此現代櫥櫃不適宜存放珍貴紙質文物。南方梅雨季節空氣中濕度大,氣溫高,是蟲霉高發時節,此時要使用專用乾燥劑和防蟲防霉劑,防潮及抑制蟲霉的生長。
我國傳統的造紙方法,是一種手工技術,主要工藝過程為:植物原料粉碎、漚制、蒸發、制漿、造紙、乾燥,傳統造紙法不須用化學助劑,而現代造紙是大規模的機器生產,生產出的紙張都經過數種乃至數十種造紙化學助劑的處理,紙上殘留的化學助劑,帶來許多副作用,使紙張耐老化性很差,較難長久保存。
3.怎樣才能搞好書畫鑒定?從事這項工作需具備哪些知識? 一、書畫家的字型大小、籍貫和生卒時間
古人的名號,往往很多。最簡單的是一名一字,如孔丘字仲尼。王羲之字逸少等。不簡單的除名字外,有號,有別號。尚有乳名、小名、譜名。名又往往有別名;字,也往往有別字。號與別號多的書畫家,往往一人有幾十個。如明代山西書畫家博山就有青竹、九峰等四十多個別號。清初的朱若極,薙發為僧後更名元濟,又名超濟,又作道濟,字石濤,號苦瓜阿長,別號清湘老人、清湘陳人、清湘遺人、苦瓜和尚、石道人、瞎尊者、濟山僧、枝下人、小乘客、鈍根老人、零丁老人等等,不勝詳舉。雖然每一個名字,都與每一個人思想根源結合在一起,某一名號,都是以表示一部分思想,但是名號太多,每每使看畫的人記不清楚,真是一個麻煩的事情。故名號以少為宜。然畫家的名號,又不宜太少。什麼原因呢?一則因中國繪畫到了近代,由於題款美的高度發展,一幅畫中,往往要有十處款或三處款的必要。如石濤所作的花卉十二通景屏,幅面系六尺紙對開二條幅合成。畫面上就題有五六處款之多。題一處款均須要題一作者姓名及鈐蓋作者印章以為結束。倘使四、五處款,均寫一個同樣的名號,及蓋同一名的圖章,就覺得有雷同呆板的毛病,非常難看。又中國繪畫通行冊頁,、一部冊頁,多至十六頁、二十四頁不等。每頁均需題款,每款的末尾,均需有名號印章以為結束。中間有少數同名同章,是所不免的。雖然印的大小方圓,字的刻法,可盡量使其變化。但整個冊頁中,如說每頁所題的名號,所鈐蓋的印章,都是一樣的,自然有雷同呆板之嫌。又每處收梢題名時,因配著未行地位的長短關系,字數往往有多有少。字數少,則題以簡單的名號。字數更多者,則題以重疊不同的名號,或加以作畫地點等等,來拖長字數,以適合末行長短的地位。現舉例如下。
《大滌子題畫詩跋》卷三《雙鉤桃花》:
大雪飛揚,驚喜欲狂。一般忍性,顛倒用章,此老年太過不及也,濟,又。
這就是石濤在《雙鉤桃花》上所題的第二處款。這第二處款是因圖章蓋倒了,故加以蓋圖章倒的說明,以表示鄭重,然因地位不多,末尾只題寫一「濟」字,一「又」字,以表明濟又題的意義。這幅桃花的第一處題款,因地位有空,先題首七絕,並附有跋語,收梢空處多,故題有重疊不同的名號,並記有作畫的地點。茲錄如下:
度索山光醉月華,碧空無際染朝霞;
東風得意乘消息,變作夭桃世上花。
如此說桃花,覺得似有還無。人間不語,何泥作繁華觀也。清湘、大滌子、鈍根、濟,並識於廣陵之青蓮閣。
石濤詩文書畫,無不擅長,且造詣至深。在書法方面,小楷行書表書,無不精工,放所繪畫的題識,或窮款;或短歌,或長款,或多處款,均極盡變化,恰到好處,可稱古代題款聖手。石濤的題款所以能恰到好處,當然與他詩文書法的造詣有關,但與他長短的名號,也有相當關系。因此,要弄明一人,就需要查核書畫家的字、號、別名、本名和齋室名。
這類常用的工具書有中華書局1957年出版,陳乃乾編的《室名別號索引》。本書所收人物,從先秦至清末,計室名、別名一萬七千多條。由於此書所收別名只限三字以上的,因此必須補查嶺南大學圖書館1937年刊行,陳德嘗著的《古今人物別名索引》。本書收錄古今人物四萬余個,截於1936年為止,收錄別名七萬余條,凡屬字、號、溢號、齋舍自署、爵里稱謂以及帝王廟號、書畫家題識、文學家筆名等均——載入。相同的別名——加以區別。書後附《補遺》與《續補遺》,補收了明清,特別是清末民初的人名。還可補查人民美術出版社196O年出版,商承祚、黃華合編的《中國歷代書畫篆刻家字型大小索引》。本書收秦漢至民國的書畫家篆刻家約一萬六千人,分上下兩卷。上卷從字型大小查本名、籍貫、生卒年、技藝擅長、師友淵源或曾任官職,所有古地名均註明現行省、縣名。下卷,從姓名查字型大小,下註上卷頁碼。本書未收錄室名,從室名查姓名,則要藉助於前述兩部索引。
除此之外,還可查《中國畫家大字典》、《歷代畫史匯傳》、《畫徴錄》、《國朝畫識》、《墨香居畫識》、《桐蔭論畫》、《寒松閣談藝錄》、《中國美術史圖錄叢書》中的《中國民間年畫史圖錄》、《中國書法史圖錄》、《中國版畫史圖錄》、《中國繪畫史圖錄》等書。《中國繪畫史圖錄》分上下兩冊,選收了戰國至清代歷代畫家的代表作品六百零八幅。圖錄以時代、作者為序編排,不僅影印作者的代表作品,而且簡介每一作者的生平事跡,說明每幅作品的形制、內容、特點。如對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及作品《女史箴圖》便有如下說明:
顧愷之字長康,小字虎頭,晉陵無錫(今江蘇無錫市)人。義熙(4O5~418年)初官散騎常侍,卒年六十二歲。愷之博學有才氣,善畫,師衛協。人稱「虎頭三絕」——才絕、畫絕、痴絕。此圖絹本,縱二五厘米,橫三四九厘米。
設色畫:西晉張華所作《女史箴》中的故事,句意,大都敘說關於女子的封建道德,節操問題,每段書有「箴」文,末款「顧愷之畫」四字。畫用游絲描,人物形象生動,山、樹和人的比例則大小不稱。看出了早期繪畫的古拙狀態。
全書圖文結合,全面系統地反映了中國古代的繪畫成就。
同姓名是常見的現象。要准確地查出一個人的姓名,就要善於辨別書畫家的同姓名。如果不加辨別,必然發生差錯。遇到同姓名而產生疑問時,即使學識淵博的學者,也要翻閱有關工具書,這樣才不至把同姓名的人誤認為一人。關於同姓名問題,早就引起了人們的注意,遠在南北朝時,南朝梁元帝蕭繹就編有《古今同姓名錄》一卷,此後幾朝,或為之作續補,或新編同姓名錄。目前查考歷代同姓名較為合用的是《古今同姓名大辭典》。彭作楨先生吸收前人所編同姓名錄的成果,參考經史百家、清代傳記及22省通志、測資料,作了增補修訂。書中收錄上古至1936年同名同姓者總計五萬六千七百人,其中姓四百零三個、同姓名一千六百個。在姓名下分別註明同姓名者的各自簡況,有時還註明資料來源。
掌握書畫家的字型大小、籍貫和生卒時間,對於書畫的鑒定工作很有幫助。這些問題往往被某些作偽者忽略,假如我們比較熟悉的話,就能夠比較容易地看出問題。例如:明代沈度《梅花百詠》冊,《石渠寶笈》卷三之十六著錄,款雲:「成化十四年秋七月望後一日沈度書於春草堂。」考沈度元代至正十七年丁酉生,明代宣德九年甲寅卒,七十八歲。成化十四年沈度已死去四十五年了,所以這件字冊不用看實物也能肯定它是偽品。又如明代姚綬《三清圖》軸,清代方睿頤《夢園書畫錄》卷八之十五著錄,款雲:「三清圖,永樂五年歲在丁亥秋日寫,雲東逸史公綬。」考姚綬尚未出生,所以可以肯定這件東西也是偽品。正因為書畫家的生卒時間對書畫的鑒定有直接的關系,所以就必須盡可能多知道一些為好。
但是有些書畫家的生卒時間等問題,在過去的文獻中,有的沒有記載,有的記載不夠正確,這樣,作品本身就變成了第一手材料,它能補充文獻的不足或糾正文獻的錯誤。
如宋代趙孟堅(子固)的生卒時間,許多文獻記載為生於南宋慶元五年己未(1199年),卒於元代貞元己未(1295年),九十七歲。有人對此有懷疑,但一直未能解決。1962年《文物》第12期,刊載了蔣天格先生對這個問題的考證文章,推算出大約卒於景定五年至咸淳三年以前,依然還沒有作出肯定的結論。有人根據趙孟堅的朋友顧光題趙氏《水仙》卷詩,中有「甲子須臾事,蓬萊尺五天」二句,清楚地說出趙孟堅死在甲子年,即南宋景定五年(1264年),時年六十五歲。這樣就解決了多年來一直未能解決的問題。擅長畫梅的楊無咎,他的生年在文獻中尚未找到明確的記載,但在他的《四梅花圖》卷題記中看到有「丁醜人』三字,解決了他的生年問題(紹聖四年,1097年)。
元代柯九思的生年,過去有的書籍上的記載是錯誤的,如郭味渠《宋元明清書畫家年表》記載為生於元皇慶元年壬子(1312年)天歷二年己巳(1329年)被拜為「奎章閣鑒書博士」,也就是說,柯九思虛年十八歲的時候就擔任了這個職務。這樣,問題就來了,人雖有天份,但哪有十八歲就任「奎章閣鑒書博士』的呢?顯然,這一記載是錯誤的。那麼柯九思的生年應是哪一年呢?故宮博物院藏元代虞集《誅蚊賦》卷,後尾紙上有柯九思的題跋,柯氏名款下鈐蓋了幾方印,其中一方印文為「唯庚寅吾以降」,這方印章為他的生年提供了確鑿的證據。考元代有兩個唐寅年,其一是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再一為至正十年(1350年),柯九思的生年毫無疑問是前一個庚寅年,即1290年。天歷二年已巳時任「奎章閣鑒書博士」已經虛齡四十了。
南京博物館有一件顏岳的畫,據記載他是明代人,但從實物上看卻是清人風格。後來在河南又看到一件他的畫,題作於康熙再壬寅,即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於是確定了他的時代。石濤的生卒時間,過去一直有不同的說法,傅抱石《石濤上人年譜》和郭味渠《宋元明清書畫家生卒年表》均記載為:生於明代崇禎三年庚午,清代康熙四十六年丁亥七十八歲尚在。廣東省博物館藏的石濤《山水》冊上石濤自題七絕雲:「諸方乞食苦瓜僧,戒行全無趨小乘,五十孤行成獨往,一身禪病冷如冰。庚午長安寫此。」上海博物館藏的石濤《六十自壽詩》雲:「庚辰除夜抱痾,觸之忽慟慟,非一日語可盡生平之感者,父母今生此軀,今周花甲……」後接七言詩,其中有「……白頭懵懵話難前,花甲之年謝上天……」。根據這兩件作品可以推出石濤生於明代崇禎十四年辛巴(1641年)。另有石濤《花卉》冊十開一本,其中畫蘭花的一開自題詩雲:「十四寫蘭五十六,至今與爾爭魚目,始信名高筆末高,悔不從前多食肉。」又畫芍葯的一頁末識雲:「丁秋十月拈格齋句作畫」。王以坤先生在《書畫鑒定簡述》中說:「『丁秋』即『丁丑』,即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上推五十六年則為明崇禎十五年王午(1642年),這才是石濤的確實可靠的出生時間。」
書畫真跡中蘊藏著大量的資料,特別是畫家的生年、籍貫、行履和擅長的藝術種類,隨處都可訂補文獻闕誤的例子甚多,以上幾例只不過說明這樣的一問題:實物和文獻,其間也有辯證的關系。文獻能提供在實物中見不到和尚未見到的材料,幫助我們鑒定,反過來實物也可以補充或糾正文獻的疏漏或錯誤。但是當二者發生矛盾時,什麼情況下應相信實物,什麼情況下應相信文獻,還要根據具體的情況而定。
二、文史常識
鑒定者除了要看作品的藝術價值處,也要看到它的歷史價值。如宋朝司馬光的《資治通鑒稿》,書法並不佳,但從歷史文物的角度來看,卻十分珍貴。明人手札,存世件數以萬計,它們除了可供研究當時的書法藝術外,還不知蘊藏著多少歷史材料。若缺乏歷史知識,既無法對這些東西作出恰當的估價,也不可能根據歷史材料來判斷它的真偽。
對於藝術家職業生活的了解,也是一種歷史知識。明代有些畫上空著上款的位置,這是等著有買主來買畫時再補寫,畫賣不掉,上款便始終空著。有些作品因畫在前,賣在後,下款和上款分兩次寫成,所以墨色不一樣。上述的現象可能會引起懷疑,可以理解,但並不一定就是偽跡。
在書畫鑒定中,常常用避諱來斷代。如故宮博物院藏宋代黃庭堅《千字文》卷,字體完全是黃的筆法,有個別字寫得水平較差,因為該卷文內寫明了是試雞毫筆,這一點往往被鑒定者忽略過去,且該卷本幅確為宋紙,並有梁清標收藏印多方,所以很多專家都認為是黃庭堅的真跡。後來才有人發現該《千字文》「紈扇圓潔」的「紈」字被改寫為「團」字,應是避宋欽宗趙桓的諱(因「紈」「桓」讀音相近)。考黃庭堅熙寧四年(1105年)卒,距欽宗靖康元年(1126年)還有二十一年,決不可能有未卜先知預先避諱的道理。因此肯定了《千字文》是南宋人摹仿造假的偽品。又如:約五十年前,北京琉璃廠有一幅落款為董其昌的繪畫作品,畫得很好,落款字數不多,作品本幅十分整潔,所以有許多人要買。後來有個人看出了這件作品的毛病,落款「玄宰」的「玄」字缺寫最後一筆,是避清代康熙皇帝玄燁的諱。董其昌死於明崇禎九年,沒有活到清代,因此就肯定了這件作品是清代人偽造的。以上兩例一方面說明我們看書畫時,必須筆筆注意,字字注意,處處注意,千萬不可大概一看後,馬上就輕率地作出是其畫或假畫的結論來。這樣既易受騙,也不易學好鑒別。另一方面如果沒有歷史知識,不知歷史上有避諱現象,不了解避諱的時代特點,書畫的鑒定工作也是做不好的。
書畫家在題款時,除了題寫年份以後,對於季節、月份、日子也常要繼續題寫的。如有正書局出版的《中國名畫集》第二十三集石濤題款雲:
丁卯立秋前一日,於天延閣中作此,紀一日清課耳。清湘、石濤、濟山僧。又《大滌子題畫詩跋》卷一《黃山形勝》款雲:
丙寅浴佛日,試墨小華之妙處,亦一日之清課也。清湘、石濤、濟山僧。日本橋本關雪所藏石濤《梅花圖》捲款雲:
清湘老人、大滌子十五夜對花寫此。
然在繪畫上題記年、月、日期,除有紀念性的畫件以外,終究不能與文件契約情況相比,必須有明確的日期記載不可。故常有略去日期而僅記載年月的。如程霖生《石濤題畫錄?枯墨褐色山水精品》款說:
己未夏五月,避暑,畫於懷謝。湘源、石濤、濟道人。《石濤題畫錄?枯墨赭色山水精品》款雲:
己未夏日,過永壽方丈為語山法兄大和尚正,弟元濟、石濤。又《大滌子題畫詩跋》款雲:丙寅深秋,宿天龍古院,快然作此。
亦有略去日月季節,僅題年份的,如《大滌子題畫詩跋?長安雪霽》款雲:
長安雪霽,呈人翁先生大維摩正。時庚午,清湘、無濟、石濤。
我國寫年月的辦法,在皇帝專制時代,多用皇帝的年號紀年,如元和某年、赤烏某年、光緒某某年等。書畫家用天乾地支紀年的更為普遍,也很古。如《離騷》:「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殷墟所發掘的卜文,如「丁丑卜」,「辛酉卜」尤不勝枚舉。惟紀年則別立歲陽歲陰請名,如甲為瘀逢,子為困敦,甲子年則為閩逢困敦之年,乙為旃蒙,丑為赤奮若,乙五則為旃蒙赤奮若等等,一般舊文人稱它為大甲子。用甲子紀年月日的這種辦法,到現在還在實行、應用,成為習慣。在封建皇帝時代,正式的紀年非用皇帝的年號不可。皇帝換了,或皇帝年號換了,紀年的數目,仍舊從新的年號紀起。如光緒三十二年、宣統元年之例。干支是用天干十字,地支十二字配合而成。從甲子到癸亥,輪回一周有六十年。再從甲子起到癸亥為止,又六十年,永久這樣輪流下去。
以上舉例說明,關於干支、年號方面的歷史知識對鑒定書畫來說更為具體。如元皇慶雖只二年,由於改元,用到三年,明萬曆共四十八年,八月以後才是泰昌元年,在書畫的落款上,如果看到寫為萬曆四十八年庚申春日或夏日,是符合事實的,如果寫為萬曆四十八年臘月,則不符合邏輯,是有問題的。如果落泰昌年號的款,寫成泰昌元年庚申春日或夏日,也可以肯定是偽作。崇禎年號的書畫款,如果寫為崇禎十七年春月也是無可懷疑的。有些人如果不了解這種歷史過程,以為崇禎只有十六年,就可能將這件作品否定了,又如弘歷自嘉慶元年起作了四年的太上皇才死,所以當時宮廷中的文件上的年號,一直沿用到「乾隆六十四年」,設若有一張畫落款為乾隆六十一、二、三、四年,也有符合事實的,不能視為偽品。同時年號還有重襲。如果我們對這類問題不了解或知其一、不知其二,鑒定時也會發生差錯。
鑒定書畫要有文學知識。因為中國傳統書畫的作者,大都是有相當深邃的文學造詣,有不少書畫家,就是當時赫赫有名的大文學家,他們所寫所繪,往往與文學有相當的關聯。有些書家喜歡寫自己的文章或詩詞,而另外的一些書家就喜歡寫古人或別人的詩詞文章;有些畫家喜歡臨摹古畫,或是畫古人詩意,並在其上題寫古人的詩句,而另外一些畫家則喜歡在自己的作品上題寫自己所作的詩。如果我們讀過他們的集子,熟悉他以及他同時代人的詩文,對他們的思想、感情、畫的風格就能有更全面的認識。這對鑒定也是有幫助的。
還有,只能是後代人寫出前代的詩詞文章,前代人是決不可能寫出後代人的詩詞文章來的。明人寫唐詩、宋詞固然常見,如果宋人、元人寫了明人的詩便露了馬腳。作偽者有時將詩文的作者弄錯,張冠李戴。高江村舊藏後入清內府的所謂刁光胤《寫生花卉冊》,每幅都有南宋趙眘(孝宗)的題詩,書於乾道元年(1165年)。第六幅《蜂蝶戲貓圖》竟用了劉克庄《詰貓詩》:「飯有溪魚限有毯,忍教鼠嚙案頭書!」劉克庄1187年才出生,趙何能預用此典?題詩自然是後人假造。又如晉代顧俏之《洛神賦圖》卷尾紙上虞集的題詩也是後人偽造的,抄的是倪瓚明代洪武元年戊申題衛九鼎《洛神賦圖》卷上的詩。倪詩原文為「凌波微步襪生塵,誰見當時窈窕身,能賦已輸曹子建,善圖唯數衛山人。」因為顧愷之是今天的無錫市人,所以作偽者將詩中「衛山人」的「衛」字改成錫山的「錫」了。考虞集來威淳八年壬申生,元至正八年戊子死,他如何能寫出倪瓚在洪武元年戊申的題詩呢?如果我們對古詩文不熟悉的話,像這樣的問題是看不出來的,這也可算是憑借文學知識來判斷作偽的二個例子。
還有官制、歷史地理、文體對鑒別書畫也有幫助,文史知識的基礎雄厚一些,鑒別書畫就會順當一些。文史知識不多的人,鑒別起來會困難一些。因此我們必須要加強這方面的修養。
三、古建築、衣冠服飾、生活器具等方面的常識
古建築、衣服、帽子、生活器具等方面的有關知識,對鑒定書畫來說,具有相當大的作用,因為每個時代在建築、衣冠服飾、生活器具等方面都有其自己的特點。關於這方面的實物證據,有墓室壁畫、石窟壁畫、廟宇壁畫和出土的俑、房屋模型及遺留下來的古建築物等等,另外我們還可以查找文獻資料予以相互印證。唐代的建築、衣冠服飾、生活器具與宋代不同,明代和清代就更不同。如宋代的官服帽子就不是這個樣子,宋人《迎鑾圖》卷和宋人《望賢迎駕圖》軸中人物所戴的帽子就是實例。元代主要統治者是蒙古族,他們的衣服帽子與宋代也不同,元人《元後妃太子像》冊為我們提供了例證。明代的衣冠服飾又有變化,人都是留發滿頭,衣服也沒有領子,這從明人《宣德行樂圖》卷上可以看得十分清楚,也可以從明定陵出土文物中得到印證。清代的衣冠服飾為長袍短褂馬蹄袖,技等級分成幾眼花翎和紅纓帽,清人《康熙皇帝南巡圖》卷和《乾隆皇帝南巡圖》卷中刻劃得比較詳細。如果作品中人物著長袍短褂馬蹄袖,戴著紅纓帽和花翎,那末不論這件作品如何黑舊。署的是哪個時代哪個名家的款,我們都可以肯定它是清人的作品。
又如明人仿作的《清明上河圖》卷,現在流傳有很多本,多半屬於仇英一派的畫風,是「蘇州片」作的假。曾見明人記載,當時每卷售價為紋銀一兩。在這些偽本《清明上河圖》中,建築物和衣冠服飾等,均是明代的格式,最為顯著的特點是城牆全都是磚砌的。而這種磚砌的城牆原本是明代初年才出現的,西安城的古城牆就是一個有力的證明。可是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原本,無論城郭、市肆、橋梁、舟車等等,大都合乎宋代的形制,除了城牆門洞是磚砌的以外,其它多半是土築的。這幅畫中的其它許多物像無一不和南宋初年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中所講的汴京風物,諸如「迎門歡樓」、「太平車子」等——吻合。
關於古建築、衣冠服飾、生活器具等方面的知識,除了看考古資料,查閱文獻外,還可以向文管會、考古所搞古建築的專家,研究古器物的專家和戲劇服裝工廠作古典戲曲服裝的專家請教。
四、藝術欣賞和對操作方法的了解
書畫鑒定不等於對某一些畫家和他的作品作全面的藝術評價,但也絕不等於說書畫鑒定者不需要具備藝術欣賞能力。前代書畫流傳,世代受人珍重愛護,原因雖不止一端,但作品的藝術價值是首先被人考慮到的。一般地說來,歷史的評價,總是公允的。如果一個鑒定工作者,毫無藝術欣賞能力,那麼他對作品真偽的判斷也不能算是全面了。歷來對於書畫真假與好壞的關系有這樣兩句話:「真的不一定好,假的不定壞。」事實上前人的作品畢竟是真而好的多,假而好的少。我們不能否認有不少真偽的判斷地考慮了書畫的藝術價值才作出決定的。何況要是鑒定者的欣賞水平低下,又怎能在遇到例外的時候,分辨出其為真而壞,假而好呢?因此經常注意個人的藝術修養,提高欣賞水平,是一個鑒定工作者應當不斷努力以求的。至於書畫的創作、刻印、制色、制紙、織絹等知識,如果能了解一分,即有一分的用處,為了便於深入理解,藝術形式中的筆法特徵,鑒定工作者最好能夠下一番臨摹古書畫的功夫,臨一筆比看一筆要容易記得住,多臨則能更快地熟悉各種不同筆法的特徵,自然也就容易提高了。當然不是說必須書家才能鑒字,畫家才能鑒畫,但是作為基礎知識,了解操作情形,總是有益處的。
從事鑒別工作,必須具備鑒別時用的參考書,如《三希堂法貼帖》、《三希堂釋文》、《墨妙軒帖》、《重刻淳化閣帖》、《蘭亭八柱帖》和康熙年間的《懋勤殿法帖》,對鑒別字有幫助。尤其是後來收錄了自夏禹以來至明代米萬鍾、歷代帝王和名人法書142家,534帖,並有康熙「御書」、「御臨」、法帖64種,所刻唐代以前部分,除翻刻畢土安本《淳化閣帖》外,並增刻了不少晉唐楷帖和唐碑,幾乎歷代所有的名人墨跡、字體都收入了。這對我們掌握各個歷史時期書的時代風格和個人風格幫助甚大。
鑒別畫的書必須要有《石渠寶笈》《寶笈重編》、《寶笈三編》、《式古堂書畫匯考》、《畫禪室隨筆》、《江村消夏錄》、《平生壯觀》、《墨緣匯現》、《庚子銷夏記》、《清河書畫肪箚》、《辛丑銷夏記》、《大觀錄》、《石渠隨筆》、《西清劍記》、《佩文齋書畫譜》、《美術叢書》等。另有《詹東圖玄覽》一書,對評鑒和分析畫法最為詳密,閱讀後可增加識別能力。
除上述外,還須具備幾種工具書。查畫家姓名、籍貫和附有簡要評語的《畫史匯傳》、《畫史江傳補編》和《宋元明清書畫家年表》以及《明清畫家印鑒》。此外,盡可能多買一些影印古畫冊,如《兩宋畫冊》、《故宮書畫集》、《唐五代末人名跡》、《中國古代繪畫選集》、《歷代人物畫選集》、《遼寧省博物館畫集》、《中國名畫集》、《中國美術史圖錄叢書》中的《中國繪畫史圖錄》、《中國書法史圖錄》、《中國印章史圖錄》、《中國版畫史圖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