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擔保物權的熱點問題

擔保物權的熱點問題

發布時間:2021-08-14 23:09:48

A. 關於擔保物權的幾個問題

物權與債權的來區別:
1物權是絕對權自,債權是相對權:相對權即需要義務人履行積極義務權利人才能實現權利,義務人是特定的。如甲欠乙的債,乙的權利實現必須通過甲積極還錢。絕對權是義務人消極地履行義務,義務人是世界上的所有人。如甲對其房屋享有抵押權,世界上所有人的義務是不去破壞他的房子。
2物權的客體是物,債權的客體是一種行為。
3物權是有優先力的,債權是平等的。如甲欠乙丙兩人的錢,如果不夠還,只能平均分配。但如果甲欠乙丙的錢,但乙享有擔保權,則優先受償,可以完全享受債權。
4物權一般沒有訴訟時效,債權則受到訴訟時效限制。
5侵權後的補償措施不同。物權侵權後一般是恢復原狀等保護物的原有性,而債權一般是賠償損失。

B. 關於擔保物權的存續期間問題

我國擔保法對保證這一擔保形式規定了約定保證期間與法定保證期間兩種保證期間,盡管理論上至今仍存在爭議,在司法實務中則將保證期間理解為除斥期間。保證債權作為從債權,既受制於除斥期間,又可能罹於訴訟時效。但是,對於擔保物權而言,通說認為因其系物權,不受制於針對請求權的訴訟時效。至於是否受制於除斥期間,擔保法未設規定,一度存在較大爭議,實務中亦曾混亂一時。比如,抵押登記機關強制性地登記抵押期間,期滿後必須續登,否則消滅抵押權,人為地增加抵押權設定成本。而在抵押權糾紛發生後,對於超過登記期限的抵押是否予以保護或認定抵押權消滅,各地法院尺度不一。有鑒於此,《擔保法司法解釋》第12條規定,擔保人在擔保物權所擔保的債權的訴訟時效結束後2年內行使權利的,法院應予支持。應該說,該規定缺乏相應的立法依據,只是為解決實踐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統一裁判尺度,借鑒國外立法例不得已而為之。但問題接踵而至:主債權訴訟時效屆滿,債權人喪失勝訴權,債務人則產生訴訟時效抗辯權。而按照擔保法規定,作為從債務人的擔保人享有主債務人的一切抗辯權,當然亦包括訴訟時效抗辯權。《擔保法司法解釋》第12條規定豈不是剝奪了擔保法賦予的抗辯權,與擔保法之規定相悖?事實上,確有一省法院請示最高人民法院:保證期間約定過長,在主債務訴訟時效屆滿後保證期間未屆滿,保證人是否仍承擔保證責任。在對該請示的討論中產生極大分歧,其中持肯定觀點者的一個主要理由便是參照《擔保法司法解釋》第12條之規定。
物權法在第202條規定:抵押權人應當在主債權訴訟時效期間行使抵押權;未行使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該規定似乎一目瞭然,但深入考量,仍有幾個問題必須予以注意。
其一,該條僅規定了抵押權的行使期間,質權、留置權等其它擔保物權是否適用?擔保法司法解釋關於擔保物權存續期間之規定,對抵押權、質權、留置權均可適用,而物權法沒有在擔保物權的一般規定部分規定擔保物權存續期間,僅在抵押權一章規定了抵押權存續期間,應是有意將抵押權存續期間問題與質權、留置權相區別。參與物權法起草的人士解釋認為,主債權訴訟時效屆滿,如果因質權人、留置權人未行使質權、留置權的,該物權消滅,質權人、留置權人還要向出質人或債務人返回已經實際佔有的財產,實屬不公。該解釋雖非在理論上無懈可擊,但應系對立法原意的權威詮釋,司法實務中似無另作他解之充足理由。為避免質權、留置權因權利人長期不行權利導致出質人、債務人的財產長期被限定,《物權法》第220條、237條作出了出質人、債務人可以督促權利人行使權利的規定。此條款應是對物權法沒有關於質權、留置權存續期限之規定可能帶來的消極後果,所採取的另類解決措施。
其二,主債權訴訟時效期間不行使抵押權,是抵押權消滅,還是喪失勝訴權?從《物權法》第202條關於「人民法院不予保護」的表述看,類似於民法通則關於訴訟時效屆滿後的法律後果的表述。而訴訟時效屆滿的法律後果,應系債權人喪失勝訴權,並非實體權利的消滅。但是,抵押權存續期間顯然不是訴訟時效,應屬除斥期間,按除斥期間之法理,在該期間內不行使權利,導致權利消滅之後果。因此,不應因表述上的巧合而望文生義,得出抵押權期限屆滿抵押權人喪失勝訴權的結論。
六、關於建設用地使用權與地上建築物分別抵押問題
以往之爭議及基本裁判思路。在以往實踐中,存在這樣的情形:抵押人在設定房地產抵押時僅對房產或地產辦理抵押登記手續,而未將房產與地產一並抵押登記,或者抵押人將房產與地產分別抵押給不同的債權人,並分別辦理抵押登記。於此情形,是否應認定抵押有效?《擔保法》第36條規定,「以依法取得的國有土地上的房屋抵押的,該房屋佔用范圍內的國有土地使用權同時抵押。以出讓方式取得的國有土地使用權抵押的,應當將國有土地上房屋同時抵押。」該規定究竟是表明房產與地產必須同時抵押,否則無效,還是表明只要其中之一設定抵押,就當然產生同時抵押的效果?一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大致可歸納為三種觀點:一是認為抵押無效,理由是《擔保法》第36條、《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第47條、第48條等規定,土地使用權與地上房屋應當同時抵押。此為法律法規的強制性規定,故單獨設定抵押無效;二是認為抵押有效,且抵押權的效力及於未登記的部分。理由是《擔保法》第36條規定的是法定抵押權。根據「地隨房走,房隨地走」的原則,抵押權的效力當然及於另一部分;三是認為抵押有效,但抵押權的效力不及於未登記的部分。抵押權人就抵押合同約定並登記的部分享有抵押權。經過一個階段的討論,在審判實務中第三種觀點漸趨主導地位,其法理依據如下。第一,《擔保法》第36條是關於房地產抵押的行為模式的規定,即設定房地產抵押時應當如何做,而不是對法律結果的規定。不能依據該條得出房產與地產只要有一個辦理抵押登記,就效力當然及於另一個的結論。否則,因房產與地產抵押機關不統一,不同的抵押權人分別在不同的部門辦理抵押登記,在法律沒有明確規定此情形構成法定抵押權的情況下,會產生不可化解之權利沖突。第二,雖然由土地使用權與建築物所有權一體化規則決定,房產與地產不能分屬兩個民事主體,但抵押權旨在支配抵押物的交換價值,抵押權人從抵押物拍賣或者變賣的價款中優先受償即可實現其抵押權。而無論房產與地產分別抵押、單獨抵押或一並抵押,拍賣或變賣抵押物的結果均不違背房屋所有權與土地使用權一體化的原則:如果土地使用權與房屋所有權同時抵押給了一個債權人,形成了概括抵押或共同抵押,經拍賣或變賣抵押物,兩個權利歸屬於同一受讓人,自不待言;如果土地使用權與房屋所有權分別抵押給了兩個債權人,房產與地產一同拍賣或變賣,所得價款由兩個抵押權人分別按房產與地產的交換價值優先受償,二者的抵押權均得實現,而房產與地產同樣歸屬於同一受讓人;如果僅將房產或地產抵押,仍可對房產與地產同時拍賣或變賣,所得價款相對應部分優先受償,另部分歸屬於其權利人,房產與地產的歸屬仍是一體化。顯然,分別抵押並不必然導致土地使用權與其附著的建築物所有權分別歸屬的結果。對不同物權客體交換價值的分別支配,與其在法律上的統一歸屬,是可以和諧並存的。此外,《擔保法》第55條規定,抵押合同簽訂後,土地上新增的房屋不屬於抵押物。需要拍賣該抵押的房地產時,可以依法將該土地上新增的房屋與抵押物一同拍賣,但對拍賣新增房屋所得,抵押權人無權優先受償。這實際上表明法律所強調的是土地及其附著物的同時轉讓,而對不同物權客體的交換價值的支配,則是完全可以根據經濟上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區分不同的法律事實而相互分離的。這樣,就使分別設定的房產抵押權和地產抵押權均有實際實現的可能。
物權法之明確規定。盡管審判實務中形成上述思路,但因對該問題的爭議一直未曾偃旗息鼓,最高人民法院終未下決心形成相關批復,以統一裁判尺度。而物權法正是關注到了實踐中的困惑,在《物權法》第182條第1款基本重述了《擔保法》第36條第1款的規定後,於第2款明確規定,抵押人未將土地使用權與地上建築物一並抵押的,未抵押的財產視為一並抵押。可謂是開宗明義,畫龍點睛,使久受《擔保法》第36條語焉不詳之困擾的法官們豁然開朗。

C. 2014民商法熱點問題或熱點事件

1.論我國民法典的體例結構

2.論中國物權法的基本原則

3.論我國合同法的完善

4.論房地產轉讓

5.論著作權制度

6.論期貨的法律調整

7.論中國證券市場的監管制度的發育和完善

8.土地隱形市場的法律調整

9.試論「四蕪」拍賣與土地使用權

10.典權研究

11.商品房預售的法律調整

12.房地產權屬登記研究

13.我國擔保法規定的抵押權研究

14.最高額抵押

15.動產質押研究

16.權利質押研究

17.我國違約金制度的改革

18.論我國擔保法上的保證

19.我國合同法與債的保全制度研究

20.論不安抗辯權

21.論知識產權法的完善

22.論我國物權法的體例結構

23.論知識產權法的完善

24.論我國物權法的體例結構

1.論合夥的法律地位

2.論自然人的民事責任

3.論我國民法的調整對象

4.論我國宣告失蹤制度的完善

5.論一般人格權

6.論財團法人制度的完善

7.論法人的民事行為能力

8.論我國的民事主體制度

9.論誠實信用原則

10.論法人制度對於我國企業改革的理論與制度意義

11.論合夥財產的法律性質

12.論法人內部治理制度

13.論法定代表人的代表權

14.論有限合夥

15.論隱名合夥

16.論民事法律行為的構成要件

17.論意思表示

18.論表見代理

19.論代理中的連帶責任

20.論代理權的取得與行使

21.論無權代理

22.論民事權利體系

23.論人身權體系

24.論商法與民法的關系

25.論侵害法人人格權的民事責任

26.論損害賠償范圍與因果關系

27.論商法的獨立性

28.論隱私權的法律保護

29.論效力待定的民事行為

30.論取得時效

31.論佔有

32.論善意取得

33.論質權

34.論物權行為的獨立性

35.論所有權的取得方式

36.論我國農業土地物權制度的完善

37.論地役權

38.論我國典權制度

39.論抵押權的設定與效力

40.論相鄰關系與地役權的比較

41.論共有

42.論佔有制度的意義

43.論物權的效力

44.論物權的支配效力

45.論物權的追及效力

46.論物上請求權

47.論物權法定原則

48.論一物一權原則

49.論物權的公示公信原則

50.論債的相對性

51.論債權的相對性

52.論債權的效力

53.論債權的履行原則

54.論債的轉移制度

55.論債權人的代位權

56.論債權人的撤銷權

57.論不安抗辯權

#/論同時履行抗辯權

#/論債權人代位權的行使范圍

58.論合同自由原則

59.論締約過失責任

60.論違約責任制度的特徵與功能

61.論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競合

62.論繼續履行

63.論情勢變更原則

64.論合同中的第三人

65.論合同的解釋

66.論預期違約

67.論買賣合同中的瑕疵擔保責任

#/論違約損害賠償范圍

68.從責任保險看侵權法之嬗變內

#/論合同履行中的誠信義務

69.論精神損害賠償的責任方式

70.醫療事故賠償問題研究

71.懲罰性損害賠償與消費者保護

72.論環境侵權民事責任

73.論連帶侵權責任與內部求償關系

74.過錯責任與過錯推定

75.公平原則與自願原則

76.論特殊侵權責任

77.侵權責任中的精神損害賠償

78.隱私權與知情權的沖突與協調

1.論無權處分行為。

2.論不動產善意取得制度。

3.論居住權。

4.商品房預售合同中買受人利益的保護。

5.論保證期限。

6.物的擔保與人的擔保關系論。

7.論債權人代位權。

8.學生傷害事故中侵權責任研究。

9.論建築物區分所有權

10.論物權法基本原則(之一)。

11.論合同自由。

12.論懸賞合同(或遺失物返還法律問題分析)

13.論房屋拆遷中被拆遷人利益的法律保護

14.論無因管理

15.論私權神聖

16.論損害的認定

18.論合同法的情勢變更原則

1.論「小產權房」的法律保護

2.論不動產物權登記的性質

3.精神撫慰金的確定

4.名譽侵權案件中如何確定社會評價的降低

5.一房二賣的法律適用

6.不動產預告登記的意義

7.房屋過戶登記程序的合法性

8.論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的性質和實現形式

9.論農村集體土地權利的流轉

10.論訴訟時效制度的價值

11.論不動產租賃權的性質

12.論非婚生子女的監護問題

13.論民事登記——以婚姻.不動產物權.法人設立登記為例

14.淺論第三人履行與債務承擔

15.論善意取得制度在民法中的適用

16.論民法中的優先購買權

17.合同解除後,當事人應承擔的到底是違約責任還是締約過失責任

18.淺論物權法定原則

19.淺談精神損害賠償

20.論擔保物權的競合

21.論損害賠償與違約的關系

22.農村人口在人身損害賠償中賠償標準的適用問題

23.論商品房一房多賣的法律效力及後果

24.論締約過失責任的構成要件

25.試論我國現行訴訟時效制度的利與弊

26.論侵權損害賠償責任中的因果關系與過錯

27.高空墜物致人損害民事責任的認定

28.見義勇為的民法定性

29.侵權責任中行為違法性的判斷

30.論物權法上車庫權屬的判斷標准

31.隱私權的界定

32.論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33.社會募捐中捐款余額所有權的歸屬

34.地役權與相鄰權的異同

35.我國現行《合同法》的特徵與完善

36.試論我國合同法的基本原則

37.談談格式條款

38.合同訂立程序中的幾個問題

39.合同成立與生效的關系

40.試論合同的效力

41.試論締約過失責任

42.合同保證中的若干問題

43.簡論我國《合同法》中的合同保全制度

44.談談合同的轉讓

45.合同的解除及其後果

46.我國《合同法》中違約責任的特點

47.試談我國《合同法》中的買賣合同

48.談談善意取得制度的適用----以遺失物.贓物為例

49.論物權法定原則

50.論物權平等保護原則

51.論國家所有權的行使

52.論法人的所有權

53.論法人的能力

54.談代位權行使的效力問題

55.論締約過失責任的適用

56.談我國的民事主體

57.論贈與合同的撤銷

58.試論我國的物權登記制度

59.試論車庫.車位的權利歸屬

60.優先購買權探析

61.集體建設用地法律問題探討

62.淺談保證人資格

63.淺論未登記抵押權的效力

64.權利質權探析

65.最高額抵押幾個問題的探討

66.談談流質契約與代物清償協議

67.淺論土地徵收中的公共利益

68.簡論無名合同的適用

69.簡論合同的解除

70.債務抵銷淺議

71.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若干問題的探討

72.「買賣不破租賃」原則及其適用

73.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若干問題的探討

74.淺析營業質權

75.淺析不動產出租人的留置權

76.淺析營業主人的留置權

77.浮動抵押初探

78.論物權登記的法律效力

79.論物權登記制度的完善

80.試論人身損害賠償

81.論名人的隱私權

82.論徵收中的「公共利益」

83.論城市房屋拆遷協議

84.試析「人肉搜索」

85.電子商務合同若干法律問題研究

86.從汶川地震看民法中的不可抗力

87.試論夫妻共同財產的分割

88.論物權公示原則

89.論承租人的優先購買權

90.論誠實信用原則

91.論表見代理制度

92.淺議物權法對「建築物區分所有權」法律規定中存在的問題及完善

93.試析我國現行精神損害賠償制度保護范圍及其完善

94.論隱私權與知情權的沖突及解決

1.佔有法律制度研究

2.代理制度研究

3.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競合問題研究

4.典權制度研究

5.取得時效制度研究

6.用益物權體系的完善

7.建築物區分所有權若干問題研究

8.民事責任的歸責原則

9.民事法律行為制度研究

10.民法善意取得制度的研究

11.論公民人身權的法律保護

12.抵押權法律制度研究

13.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研究

14.論合夥制度

15.物權體系的完善和發展

16.環境侵權民事責任的研究

17.民事主體制度研究

18.侵權民事責任研究

19.論侵權行為法的功能

20.我國侵權行為法的歸責原則研究

21.侵權損害賠償制度研究

22.名譽權的法律保護制度研究

23.新聞侵權民事責任研究

24.醫療糾紛的民事責任研究

25.論醫療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的競合

26.高危險原因的民事責任研究

27.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法律制度研究

28.我國環境侵權民事責任制度研究

29.論我國污染環境致人損害侵權民事責任

30.產品責任法律制度研究

31.我國夫妻財產制度研究

32.論法人人格權及其民法保護

33.論不動產物權登記制度

34.懲罰性賠償制度研究

35.論物權的效力

36.論一物一權原則

37.論物權法定原則

38.論物權的公示與公信原則

39.論物權變動模式的選擇

40.論物權請求權

41.論我國的土地權利制度

42.論債權的法律效力

43.論預期違約

44.論「可預見規則」

45.離婚損害賠償的法律適用

46.配偶權探析

47.淺論我國離婚制度

48.關於家庭暴力的法律分析

49.無效婚姻制度之探討

50.我國監護制度的立法完善

D. 物權法和擔保物權法的問題

1、丁已經取得房屋的所有權!
2、物權法是法律!效力高於司法解釋!

E. 擔保物權問題:債務人可以拋棄抵押物么

問題問得有點邏輯混亂

F. 民法的擔保物權問題

抵押權、質權和留置權相對於保證和債權來說是在物上的法定擔保權,即只要有抵押、質押和留置的事實存在,債權人便可享有並可依法行使,即當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時,對擔保物進行處分和優先受償。所以,以其內容和法定性,擔保權屬物的支配權的范疇,是物權的重要方面而非債的請求權。依民法原理,擔保物權作為主體對物的可自主、主動支配的權利,不存在請求人民法院保護的訴訟時效期間問題。也就是說,從理論上講,擔保物權是永續存在的。我國擔保法及其他有關法律、法規沒有規定經過一定期間不行使擔保物權而致使其權利消滅的後果。物權法定,它的設立、變更和消滅均須由法律規定之,任何人包括當事人不得任意為之。

最高人民法院頒布的《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二條第二款規定:擔保物權所擔保的債權的訴訟時效結束後,擔保權人在訴訟時效結束後的2年內行使擔保物權的,人民法院應當予以支持。這是用司法解釋間接規定了擔保物權的存續期間,反言之,其2年後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也即擔保物權消滅。不過,該條款所說的擔保物權邏輯上包括質權和留置權,而為質權和留置權之物權規定存續期間的很罕見。
正確理解和適用上述有關理論和規定,需說明以下幾點:
一、擔保物權存續期間與擔保之債權訴訟時效期間掛鉤只是計算方法問題,並不意味著擔保物權存續期間是訴訟時效期間。那種認為擔保物權存續期間是訴訟時效期間的觀點是不當的。擔保物權存續期間作為物權之除斥期間,不存在中斷、中止和延長的問題,也不存在存續期間行使擔保物權導致存續期間終止而開始計算訴訟時效問題,這一點又不同於保證期間。
二、所擔保的債權訴訟時效超過後,債權人作為擔保權人仍然可以對擔保物依法行使擔保物權。
三、在擔保物權可行使的存續期間,不論擔保權人是否行使其權利,擔保人均可對擔保物清償之餘額依法主張權利。
四、當事人約定的或者登記部門要求登記的擔保期間,依物權法定原則,對擔保物權的存續不具有法律約束力。

G. 民法的擔保物權問題,大家來看下!

抵押協議有效,抵押摩托車不需要登 記
質押關系生效,摩托車作為質物已經交付
留置權優先。留置權優先於質押權優先於抵押權。

H. 物權法里關於擔保物權,不理解的問題,請教下。

1、A向B借錢,用C的房產做抵押,A把債務分割給D。沒經過B的同意,A分割給D的債務有效?答:無效。
2、沒經過C的同意,C房產有義務給D的債務做抵押?答:不可以;c的房產只對合意的債權人負責。
3、?「辦理抵押登記的,不得對抗正常經營活動中已經支付合理價款並取得抵押財產的買受人」這句話怎麼理解?能舉個例子嗎?答:按照動產抵押的規定,c抵押給b的財產被別人f買走了,並且支付了合理的價款,這種情況雖然c的財產抵押給了b,但買受人f是屬於正常經營的活動主體,並沒有違反什麼規定,所購得的財產是受法律保護的。不因為你有抵押權就判定買賣行為無效或收回。

I. 你好,怎麼容易理解擔保物權

擔保物權,是與用益物權相對應的他物權,指的是為確保債權的實現而設定的,以直接取得或者支配特定財產的交換價值為內容的權利。
擔保物權包括抵押權、質權和留置權。

抵押權
抵押權是債務人或第三人向債權人提供不動產或動產,作為清償債務的擔保而不轉移佔有所產生的擔保物權。當債務人到期不履行債務時,抵押權人有權就抵押財產的價金優先受償。他可以申請法院變賣抵押財產抵償其債權;如有剩餘應退還抵押人,如有不足仍可向債務人繼續追索。但對不能強制執行的財產不能設定抵押權。

質權
質權是指債務人或第三人將動產或一定的財產權利移交給債權人作為擔保,當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或發生當事人約定的事由時,債權人可就該動產或財產權利優先受償的權利。其中,以動產出質的為動產質權,以財產權利出質的為權利質權。

留置權
留置權是債權人對已佔有的債務人的動產,在未清償前加以留置作為擔保的權利。

閱讀全文

與擔保物權的熱點問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共衛生服務年度工作報告 瀏覽:921
石獅城管投訴電話 瀏覽:538
武漢環保局投訴電話 瀏覽:87
伊成果個人資料 瀏覽:25
軟體著作權可以賺錢嗎 瀏覽:481
作業誰發明的名字 瀏覽:633
獅山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542
廈門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74
農民大爺發明秸稈爐 瀏覽:210
碘伏開口有效期 瀏覽:455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
基本衛生公共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62
初中數學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30
長沙市知識產權局張力 瀏覽:369
榮玉證書 瀏覽:382
凌文馬鞍山 瀏覽:34
石柱鎮工商局 瀏覽: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