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錢作為財產,使用權如何體現能舉例嗎
還是有區別的,復使用在於利制益財產自身的功能,貨幣最常用的功能是交易,所以把以錢易物的行為理解為使用權為宜;處分權可以理解成是決定財產命運的權利,比方說決定把錢送人,這就是一種處分權的體現。決定把錢撕毀也是一種處分行為,但這種處分行為時違法的。
補充:你說的對,在這里使用權和處分權的區別的確是有限的,可以理解成是兩者發生了競合。
② 有人將東西送到你的手上那麼你是不是就可以擁有這個物品的使用權與支配權
如果是送給你的,說明你就是這東西的主人了,但如果是撿到的,就是不當得利,要還回去,不然會是犯罪。如果主人找了自己的東西在你的手上,不還,可能公安會找上你的。
③ 張家口懷安縣阮小明行賄案件
張家口市沽源縣國土資源局局長崔向明在2.86萬畝土地開發項目的施工工程中,分五次收受懷安縣明安土建工程有限責任公司經理阮小明賄賂100萬元(原文如下)
2015-10-16 15:29:37 來源:任縣人民檢察院 瀏覽:15087次
任縣檢察院預防科 溫同錄
土地資源是重要的生產要素,又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資源。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土地資源的日益增值,土地資源的供需矛盾也日益突出。在巨額利益驅動和誘惑下,特別是在土地審批、交易、開發等過程中,違法犯罪現象屢見不鮮。國土資源系統已成為腐敗易發、高發領域。近年來我市共查辦「一把手」犯罪案件30件,其中國土部門「一把手」犯罪就有10件,占所查辦「一把手」案件的33%。現結合辦案實踐對國土部門「一把手」職務犯罪作一簡要分析。
一、國土部門「一把手」犯罪的特點
(一)從犯罪性質看,權錢交易突出,賄賂犯罪案件比重大。我市近幾年查處的30件「一把手」職務犯罪案件中,國土部門「一把手」賄賂犯罪案件就有10件,占「一把手」職務犯罪案件的33%。而且大都是在土地審批、交易、開發等環節上出問題。如張家口市沽源縣國土資源局局長崔向明在2.86萬畝土地開發項目的施工工程中,分五次收受懷安縣明安土建工程有限責任公司經理阮小明賄賂100萬元。
(二)從犯罪手段看,犯罪手段趨向多樣化。國土部門「一把手」職務犯罪的作案手段除了截留侵吞、索賄受賄、撈取回扣等傳統型外,還出現了一些新型手段,如有的使用權權交易掩蓋權錢交易;有的利用手中之權將有利可圖的項目通過發包形式給予親朋好友經營,從中謀利等等。串案、窩案的比例大大增加,「群蛀現象」嚴重,一查就能「拔出蘿卜帶出泥」。如張家口市沽源縣國土資源局局長崔向明利用職務之便自己承攬、投資土地開發項目以及其他非法收入1170萬元。
(三)發案數量多、涉案金額大
有些國土資源部門「一把手」經不住金錢誘惑,大肆貪污受賄,涉案額動輒幾十萬、幾百萬甚至上千萬。如崔向勇利用擔任沽源縣國土資源局局長的職務便利,在沽源縣土地開發和轉讓銷售耕地佔補平衡指標過程中,收受土地開發項目投資公司和施工公司,款物合計人民幣2438.5萬元,侵佔永興公司資金663.26萬元,利用職務之便自己承攬、投資土地開發項目以及其他非法收入1170萬元,尚有巨額財產1181.8761萬元不能說明來源。
自開展工程建設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治理工作以來,全國共受理土地出讓等舉報和案件線索15252件,立案357件,查實269件,給予黨紀政紀處分603人,移送司法機關650人。「國土資源系統已成為腐敗易發、高發領域。」事實證明,國土資源系統確已成為腐敗「重災區」
(四)土地資源稀有,開發商巨額行賄
有的開發商為了拿到土地往往不惜一切代價去行賄。對於開發商來說,拿了土地以後蓋樓盤盈利能達到幾十億,幾十億的錢拿出百分之幾的費用來收買一些幹部並不算什麼。有些國土資源部門工作人員經不住金錢誘惑,大肆貪污受賄,涉案金額動輒幾十萬、幾百萬甚至上千萬。此類案件的特點之一就是涉案金額大。2008年,在時任保定市滿城縣國土資源局局長宋建中的幫助下,朱占永(河北省國土資源廳土地整理中心)和張國安(滿城縣國土資源局土地整理中心主任)以河北綠洲土地開發整理有限公司的名義承攬了保定市滿城縣南韓村鎮國家級的萬畝土地整理項目,2009年初至2010年上半年,朱占永為了感謝宋建中的幫助,分別與朱琳(朱占永的妹妹)、張國安商議,並與朱琳分三次送給宋建中好處費共計100萬元。
面對城鎮規模的不斷擴大的社會現實,有限的國土資源註定會越來越「稀缺」,如果相關部門不從這種「腐敗土壤」 上進行「凈化」,盡快改變土地資源「左手管右手」的管理模式,讓社會力量參與到管理中來,並且在對權力的監管上最大程度地保障「在陽光下運行」,最大程度地讓所有的審批、拍賣等權力透明化,最終打造出真正讓公眾信得過、無法暗箱操作的「廉潔土壤」,那麼,「涉土腐敗」的「連續劇」,註定不會「劇終」,類似的「連續劇」便一直會上演下去,越來越嚴重地影響社會公平正義和政府形象,這絕不是我們想要看到的結果。
(五)窩案串案多。
因國土資源管理涉及內部多個部門及其工作人員,一些用地單位為謀取不正當利益,往往要向國土資源部門多個管理人員行賄,一個國土資源管理人員也往往收受多個人的賄賂,查案中常出現「揪一窩,帶一串」的現象。涉案人員多是政府部門官員,關系多為上下級、同事或朋友,彼此結成利益共盟,利益關系錯綜復雜,容易形成串案窩案。事實也確實如此。
縱觀近年來被查處的國土資源局負責人的落馬經歷,往往最終牽出當地國土資源系統的腐敗窩案。
(六)國土部門涉案呈現「高危性」和「高發性」
國土部門領導成為高危崗位,國土等領域腐敗案件的根源,都是權力過於集中而得不到有效的制約。「國土資源系統已成為腐敗易發、高發領域。」
相比其他部門的腐敗案件,由於「用地准入」的管理特徵,一些用地管理的主管部門容易成為被腐蝕的對象,往往在強大攻勢和巨大利益誘使下成了「重災區」。與其他部門的腐敗案件,國土部門涉案情況的特點是「高危性」和「高發性」,國土系統腐敗危害性極大。
國土資源部門是我國國土資源的重要政府職能部門,行使著土地、礦產等自然資源的行政審核、審批、處置、確權、登記、發證和相關違法違紀案件查處等權力。隨著土地資源的增值,國土資源部門的違法違紀案件呈高發態勢態。
(七)國土部門「一把手」犯罪問題突出
由於土地資源管理審批權主要集中在黨政領導幹部和土地主管部門主要負責人手中,這些人既是請託人重點行賄的對象,也是貪污挪用、失職瀆職等職務犯罪多發的重點部位。如近年來我市查辦的30起「一把手」犯罪案件中,國土部門的「一把手」就佔了10位。
二、「一把手」職務犯罪的原因
「一把手」犯罪緣何頻繁發生,其中的原因是十分復雜的,其中既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既有「一把手」自身的原因,也有來自外界原因。
(一)學習抓不緊是「一把手」職務犯罪的主觀原因。
1、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錯位
「一把手」職務犯罪的滋生和蔓延,雖然有其客觀的機會和條件,但是,「一把手」在主觀上具有腐敗的動機是起決定性作用的,其核心就是「一把手」 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發生錯位而在主觀上產生的腐敗的權力觀。
2、消費觀念的攀比心理、有權不用過期作廢的思想
他們不能正確對待工作和利益之間的關系,認為自己的工作與報酬不能體現自己的勞動價值,造成「一把手」心理失衡,想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撈」上一把。
3、社會大環境的打擊不力,僥幸心理作怪
檢察機關雖查處了一大批腐敗分子,但由於方方面面的干擾,諸如地方保護主義、關系網、人情網,人為的設置障礙也讓檢察機關的查處力度相對薄弱、難以到位,導致對「一把手」職務犯罪打擊不力、辦案效果差、處罰偏輕等不良影響。加之「一把手」心懷僥幸心理,鋌而走險, 「有權時撈一把,逮住了自認倒霉」,在這種心理驅使下,明知有可能身陷囹圄,卻仍然如飛蛾撲火,自毀前程。「一把手」職務犯罪者不是不懂法,他們無論是在政治上、經濟上都有固定的經濟收入和較好的社會地位,並不願意因為貪婪而丟掉現有的職位,他們認為很多交易都是暗箱操作「一對一」的,沒有第三者在場,對被查出心存僥幸。一些處於犯罪邊緣的人,也心存僥幸,以身試法。一旦沉迷其中,往往會對身邊的勸誡之聲置若罔聞,甚至產生逆反心理。
4、以權謀私,只講「朋友情」不講工作原則,無職業責任感,隨心所欲地濫用權力、出賣權力,將自己手中的權力待價而沽,權力過分集中,個人權力過大,權力行使過程中不僅缺乏透明度而且缺乏有效制約,是案件高發的又一重要原因。
(二)監督不到位是「一把手」職務犯罪的客觀原因。
黨的監督和群眾的監督不力,制度不完善導致犯罪,主要表現在:
1、「一把手」權力過於集中,自由裁量權過大。權力導致腐敗,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由於權力過於集中,「一把手」決策往往處於封閉狀況,透明度低,外部也無法進行監督。權力的高度集中, 讓許多「一把手」認為負總責就是什麼都負責,他們就是家長,什麼事都由他們說了算,一個單位事無巨細,從行政事務到具體事項,從經濟往來到經費開支,從人員錄用到幹部任用,統統一個人說了算,沒有正確認識到手中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而把手中的權力看成是謀取個人私利的砝碼,以「有權不用,過期作廢」為信條,為謀取個人私利不惜濫用權力,在社會上造成惡劣影響。
2、監督制度不健全,存在監督誤區和盲區。雖然我們有黨內監督、輿論監督、群眾監督等多種監督形式,也有不少好的規章制度,但針對新形勢新環境下出現的新矛盾、新問題必須用新方法來解決,必須規定新制度以適應變化著的形勢。而我們的一些以前行之有效的監督制度由於沒有跟上社會發展,普遍處在「上級管不著、同級管不了、下級不敢管」的尷尬境地。「一把手」個人逃避監督管理,組織疏於監督管理,就會出現諸如單位的「一把手」大權獨攬,決策缺乏民主、公平,權力過分集中,全權掌管人、財、物;廉政制度雖制訂了不少,但是缺乏抓落實;監察部門和執法部門的監督效果受到層層制約;人民群眾的監督更是無從說起。監督制度存在不少監督盲點,給監督「一把手」增加了困難;同時還存在著「一把手」在同一崗位上任職時間過長等問題,使得對「一把手」的監督更是形同虛設。
三、預防和減少「一把手」職務犯罪的對策
導致一把手職務犯罪的原因涉及個人、體制、社會等方方面面,要預防和減少此類犯罪也必須標本兼治,多措並舉。
(一)全黨動員,齊抓共管。懲治腐敗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查辦「一把手」職務犯罪因其具有保護層厚、反偵查能力強等特點,要鏟除這一社會"毒瘤",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各級黨組織特別是主要領導同志對打擊和預防「一把手」犯罪一定要有清醒的政治認識,求真務實,真抓實干,努力形成在黨委統一領導下,職能部門各司其職,各部門積極參與,全社會齊抓共管的預防和減少職務犯罪的大格局。要落實領導責任制,對因工作不力導致「一把手」犯罪或有案不報、私自處理,為犯罪分子開脫罪責的,要堅決追究責任。
(二)強化監督,鏟除滋生犯罪的土壤和條件。對管理混亂、制度不健全、運行不規范的單位、部門,進行徹底的清理整頓,對不按市場經濟規律運作而產生的經濟「怪胎」堅決予以解散。選拔政治素質高、業務能力強、協調水平高的人員充實到監督崗位上,賦予其履行職責必需的實際權力,實行監督檢查連帶追究責任制,對因疏於監督或監督不力而致「一把手」職務犯罪的,進行相應的責任追究。健全有關財務審批、人事安排、工程發包等制度。上級領導機關在選任「一把手」方面,要嚴格執行《領導幹部選拔任用條例》,堅持用好的作風選人,選作風好的人,確保德才兼備的幹部走上「一把手」崗位。對出現「一把手」職務犯罪的,有關領導要承擔用人失察的責任。要把薦舉人才的優劣列入對領導幹部任期目標責任制的內容,作為考核、使用、提拔的一項重要依據。
(三)強化法制意識,提高幹部隊伍執法的自覺性。
解決土地領域違法問題,關鍵要強化國土資源法制意識。各級地方黨委、政府,都應把國土資源法律、法規,尤其要對《土地管理法》、《礦產資源法》《基本農田保護條例》、《國務院關於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和《違反土地管理規定行為處分辦法》(15號令)和警示教育等列入幹部的經常性教育和培訓內容,運用不同的形式和在不同的場合,對行政「一把手」和分管領導進行輪訓告誡。對國土資源管理重要性和必要性的進一步認識,切實增強保護國土資源的緊迫感和責任感,使他們在行政過程中做到懂法、執法、守法。
(四)健全國土資源體系,使其獨立、正確行使監管職能。
國有土地實行市場配置資源的一項基本制度,它有利於集約和節約用地,有利於規范用地行為,也有利於防止暗箱操作。對這項招拍掛制度,一要堅持,二要完善。防治要從源頭做起,解決國土資源管理體制與機制存在的薄弱問題。首先,需要解決地方財政對城市土地的過度依賴問題;第二,需要解決地方政府強勢掌握城市土地,不正當干預用地問題;第三,需要繼續強化土地用途管制與出讓監管;第四,需要逐步健全國土資源管理體制,使其獨立並正確行使土地行政管理與監督職能;第五,需要解決基層國土管理力量薄弱問題。在繼續完善監督檢查制度,加強執行與監督,堵塞各種漏洞的基礎上,還要同時規范國土系統公職人員的操守,特別對重點環節和重點部位權力運行的規范,對財產非法增加要建立有效監管制度。
(五)加強制度建設,規范土地交易行為。
完善規章制度,規范權力的運行。土地使用權作為一種市場行為,要真正體現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必須建立一系列約束市場各方主體的行為規范、規章制度的工作程序。在土地執法監察工作中要結合實際,把制度建設擺在重要位置,嚴肅查處領導幹部違規干預甚至以權謀私等違紀違法行為。有效遏制土地交易中腐敗現象的滋生蔓延。
制度建設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的功效,是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的重要措施,健全土地使用權交易制度,積極推行建設用地信息發布制度、土地登記資料可查詢制度,推行政務公開,依法行政。要建立有效的監督制約機制,規范權力運行,保證土地公開出讓制度的落實。建設用地供應重大事項的集體決定製度。用制度規范約束行政行為,防止少數人搞「暗箱操作」。制度一旦制定就必須嚴格執行,違者要視情況追究責任。
(六)打防並舉,不斷強化打擊和預防「一把手」職務犯罪的力度。
肩負著懲治腐敗職責的機關和部門,要從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從講政治、講大局、講穩定的高度,充分認識,查辦「一把手」職務犯罪工作的重要性、緊迫性,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樹立敢查敢辦、敢打必勝的信心,頂住說情風,沖破關系網,開攔路石,堅決一查到底,努力保持對犯罪的高壓態勢,震懾犯罪者,警醒違法者,教育守法者。職務犯罪多以金錢為目的,從經濟上剝奪其利益是必要之舉,否則就可能引起更多的效仿;也要杜絕其「犧牲一人,享受全家」的想法,在沒收財產中,嚴格區分與家庭其他成員的收入;除追繳犯罪所得外,加強罰款刑的適用,使犯罪分子在經濟上得不償失。同時,在黨委的統一領導組織下,各級各部門要綜合運用政治、經濟、法律、社會的各種手段,積極開展預防職務犯罪,加大人力、物力投入,實行政治傾斜,織就預防職務犯罪的社會網路,健全預防工作機制,在全社會營造出良好的工作氛圍。各級黨委要牢固樹立打擊預防「一把手」職務犯罪也是環創新境、也是發展生產力的思想,積極支持職能部門依法查辦「一把手」職務犯罪案件,推動黨風廉政建設的深入開展,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提供政治保障。
④ 將私人物品帶入食品處理區違反了什麼規定按照什麼處罰
物品的所有權;所有權是自己、私人的,是私人物品。所有權是國家、集體的,是公共物品。物品的使用權。使用權是自己、私人的,是私人物品。使用權是國家、集體的,是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是與私人物品相對應的一個概念,消費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特徵,一般不能或不能有效通過市場機制由企業和個人來提供,主要由政府來提供。
私人物品私人物品是具有競爭性和排他性的物品。所謂競爭性,意指增加一個消費者,需要減少任何其他消費者對這種產品的消費。所謂排他性,意指產品一旦生產出來,付費才可以使用。
⑤ 物品除了使用權 所有權還有哪些權益
物權分自物權和他物權。自物權是所有權,有四項權能:佔用、使用、收益、處分版。他物權包括用益權物權和擔保物權。用益物權包括地上權、地役權、典權、永典權(這些都是不動產的,尤其是土地的用益物權)。擔保物權包括抵押權、質權、留置權。
動產的使用權,法律上沒有特別規定,法理上也不講這種分類。可以從所有權的四項權能中予以解釋。
大陸法系實行物權法定主義。不像英美法系,物權形式可以雙方約定,區分為保有權與地產權。
⑥ 法律案例5條,急用!!!!!!!!
女模特酒後死亡 父母索賠敗訴
沈義 羅彬 張意培
正義網重慶3月1日訊(記者沈義 通訊員羅彬 張意培)一名參加模特大賽的選手,培訓期間參加聯歡會時休克,隨後死亡。其父母起訴主辦方和承辦方,索賠29萬余元。2月9日,重慶市渝中區法院依法判決駁回了死者父母的訴訟請求。
法院審理查明,2005年7月7日,當時17歲的小露(化名)報名參加了2005年新絲路重慶模特大賽,並一路過關斬將進入復賽。這時,重慶世紀信達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下稱世紀信達)作為承辦單位,安排參賽選手到萬盛區黑山谷風景區內響水村賓館,進行為期4天的封閉式培訓。
在賓館的最後一夜,也就是8月24日晚,世紀信達和另兩個協辦單位在賓館舉行聯歡會。聯歡會上,三家單位為選手們提供了啤酒。當晚11時30分左右,小露突然休克暈倒,次日1時46分在萬盛區人民醫院搶救無效死亡。醫院對小露的死亡診斷為:「猝死?支氣管哮喘?」同年8月26日,市法醫學會鑒定為:小露的血液中檢出乙醇,含量為62.74mg/100ml。
小露父母隨後起訴了大賽的主辦方、承辦方等。他們訴稱,世紀信達作為承辦單位,和培訓單位、協辦單位一起組織聯歡活動,提供了酒水。女兒在當晚飲酒後休克,由於沒有得到正確救治,導致死亡。另外,女兒才17歲,是未成年人,這些單位在組織比賽中沒有盡到對未成年人的監護義務,向未成年人提供含酒精飲料,存在過錯。
世紀信達公司辯稱,選手是自願參加聯歡會的,當晚沒有任何培訓老師要求小露喝酒。而小露在報名時隱瞞病史,未說明患有支氣管哮喘。醫院出具的證明上寫的是死因不明,由於小露父母拒絕屍檢,因此小露的死亡與飲用了啤酒不存在因果關系。其他幾個被告單位也表示沒有責任。
法院認為,小露父母明知女兒有支氣管哮喘病史,但並未向大賽組織者說明,以致在事發後,幾個被告難以採取相應急救措施。而在其休克後,被告也積極聯系醫院就醫,履行了救助義務,在主觀上並無過錯。同時,小露的死亡診斷和鑒定報告也未說明死亡原因。因此,此案沒有充分證據證明小露飲酒與其死亡或發病猝死有法律上的因果關系。為此,駁回了小露父母的起訴。
這是民事的!
村委會告甘肅省政府案宣判 原告訴訟請求被駁回
因兩個土地使用權證的問題,村委會一紙訴狀將甘肅省政府推上了被告席。這起社會影響頗大的「民告官」案,於昨日進行了一審宣判。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審理後對其中一證審理後認為:被告省政府向第三人頒發「4350」國有土地使用權證的行為,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法規正確,程序合法,而原告村委會的訴訟請求缺乏事實依據和法律法規,因此其主張的請求不能成立。據此,一審駁回了原告的訴訟請求,並由原告承擔此案的受理費。
法院查明:土地使用權變更過程事實清楚程序合法
1958年,五○四廠(此案第三人)經國家批准選址,正式開工建設。 1965年,國家共批准徵用土地 1178.838畝,用於該廠生產廠區和福利區的建設用地。此案訴爭的土地為當時的市、區兩級政府研究後的劃撥土地。時任蘭州市城建局局長任震英在 1983年3月9日曾作出過特別說明:「這塊土地是在1958年春,經過我的手正式給價劃撥……當時因某種原因,故檔案的處理放在什麼地方我不了解。這塊土地已劃撥是事實,特此證明。」並由市政府蓋章予以確認。後訴爭土地在有關部門調查時,原告村委會現主任曾在地籍調查表上簽字,原告村委會蓋章予以確認,並在報紙上依法進行過公告。公告期間,原告及其他人均未提出過異議。期滿後,蘭州市政府為五○四廠頒發了該宗土地的《國有土地使用證》。
2002年7月,根據新生效的《甘肅省<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辦法》條6條規定,省國土資源行政管理部門又以省政府的名義,為五○四廠換發了土地使用權證。
一審判決:省政府的頒證行為屬變更登記行為
法院審理後認為:通過法庭調查,五○四廠建廠所需徵用農民土地,均獲得政府有關部門的批准。此案所訴爭的土地只是其中的約6畝耕地,而在案證據均能證明,由蘭州市政府為五○四廠頒發涉案土地使用證的行政行為事實清楚,程序合法。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對於中央在甘企業使用國有土地,向省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申請土地登記,由其對申請的土地進行調查、審核後,報省政府核准登記並核發《國有土地使用證》。省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對五○四廠的變更登記申請,通過對原蘭州市西固區規劃土地管理局調查材料及蘭州市政府頒證時材料的審核,依據相關規定,以省政府的名義給五○四廠頒發涉案「兩證」的行為,屬於變更登記行為。由於該行為不屬於初始土地登記行為,不適用《土地登記規則》第8條所規定的應當履行公告程序的范圍。綜上所述,一審法院作出如上判決。
另案裁決:駁回原告要求撤銷涉案土地使用權的起訴
對於村委會起訴省政府向五○四廠頒發的另一個國有土地使用權證(即4352)一案,市中院審理後認為此案涉及的《國有土地使用證》證載土地四鄰均屬另一村的集體所有土地,省政府就該宗地頒發的《國有土地使用證》的具體行政行為,屬最高人民法院相關司法解釋中規定的「對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權利義務不產生實際影響的行為」。所以,原告村委會就被告省政府對第三人五○四廠頒發涉案土地使用權的行為而提起的行政訴訟,不屬於人民法院行政訴訟受案范圍。據此,法院一審裁定駁回原告要求撤銷涉案土地使用權的起訴,並由原告承擔此案受理費。
記者評說
其實,在對涉案土地訴爭前,並不了解事情來龍去脈的原告——西固區東川鄉東河灣村村委會(簡稱村委會),雖然跑了很多部門,卻越跑越糊塗,最終只得通過訴訟來討說法。一審宣判後,還有15天的上訴期,目前此案還未生效。但在通讀了一審法院的判決書後,讓涉案當事人和局外關注此案的人了解到,原來省政府並不是直接頒發土地使用權證的人,其行為只屬於變更登記的行為。那麼,如果當初村委會能在其他相關渠道里就把事情弄得明明白白,相信村委會也不願意和省政府對簿公堂
這是行政的!
連環假案套牢上市公司大股東
□上市公司大股東將職業經理人任命為董事長兼總經理,從此布下重重風險
□第一大股東遭遇十多起假案,2.35億元買來的股權被一次次「轉讓」
□造假者明目張膽,偽造印章及有關材料到法院訴訟,但從未被事先發現過
□通過偽造證據騙取法院民事裁判佔有他人財物,涉案數億元卻只能以偽造印章罪定罪,最多判3年
本網記者 袁成本 吳怡
注冊在濟南的山東同人實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山東同人」),是世界上頂尖級的倒霉蛋。幾年前,它以2.35億元的價格,購買了上市公司華塑股份的5636.17萬股股權,成為第一大股東。然而,等待它的不是資本市場上的回報,卻是沒完沒了的假案。這些假案的核心,就是要把大股東數億資產「轉讓」給北京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
本網記者輾轉多日,試圖撥開這家上市公司的訴訟謎案。
遭遇假案臨時股東大會決議被異地法院撤銷
第一起假案,發生在山東淄博。
2006年7月4日,四川人羊志明向淄博市博山區法院提起訴訟,要求撤銷*ST華塑2006年臨時股東大會公告。兩天之後,在法院達成「調解」協議。
此案簡單之極。在訴訟前兩個月,羊志明在二級市場上購買了同人華塑1000股股票,價值不超過2000元。他起訴的理由是———「山東同人」提出將於2006年7月11日召集臨時股東大會,其執行董事邢一致函同人華塑,要求撤回該次提案,同人華塑認可撤回,但卻不公告停止會議進行,致使公司管理秩序混亂。
然而,「山東同人」卻根本沒有邢一其人。
在濟南市公安局刑警支隊的詢問筆錄上,邢一是這樣回答的:「以前我都不知道有山東同人這個公司。」「我不是山東同人的法定代表人,現在不是,原來也不是。」面對一大堆簽署著「邢一」大名的法律文書,邢矢口否認。
*ST華塑和羊志明,就利用這個冒牌「執行董事」,向法院提交了偽造的證據,並火速「達成」了調解協議。
在「博山案」達成調解的同一天,同樣的鬧劇,在內蒙古土默特左旗人民法院上演。只不過,案件的原告變成了韓前勇。
就這樣,原定將於2006年7月11日召開第一次臨時股東大會的決議,提前5天被兩個相距數千公里的異地法院撤銷了。
樁樁假案目標直指數億元股權
2006年8月15日,一紙《同人華塑股份有限公司重大訴訟及北京中融達投資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增加2005年度股東大會提案的公告》,把「山東同人」震懵了。公告稱,經北京市宣武區法院主持調解,「山東同人」所持有的5636.17萬股*ST華塑法人股,於同天被全部調解給了「中融達」。而「中融達」的注冊資金只有1000萬元。
「山東同人」在向北京宣武區法院申訴的同時,立即向濟南市公安局報案。
十幾天後,北京市宣武區法院下達了民事裁定書,裁定另行組成合議庭再審;再審期間,中止原調解書的執行。
其實,在「宣武案」之前,2006年3月16日,淄博市的另一家法院張店區法院也曾主持過「調解」,其內容與「宣武案」一模一樣,將「山東同人」擁有的5631.57萬股法人股轉讓「中融達」。
之後,「山東同人」陸續發現十餘起假案。這些假案,分散在全國5個省、市、自治區,它們均由「協議管轄」的異地基層法院受理,大部分在極短時間調解結案。
幾經周折,記者見到了張店區法院的調解書。這次「調解」創造了奇跡———「山東同人」不僅要把兩億多元股票拱手相送,還得支付兩萬元「違約金」!
這起案件的原告「中融達」,法定代表人叫魏同偉;被告「山東同人」的法定代表人,還是那個邢一;委託代理人沈洪亮,職業為「無業」。其訴訟理由是:原、被告於2005年11月簽訂了《股權轉讓協議》,約定由被告將其所持有的華塑股份5631.57萬股轉讓給原告。
2006年6月21日,和張店區法院相同的案子,在內蒙古自治區鑲黃旗法院「復制」。所不同的是,「山東同人」的委託人變成了丁聰———他是受「山東同人」「執行董事」邢一的委託。警方後來查明,丁聰的身份是北京某律師事務所的一名律師助理。法院的調解結果是,「山東同人」立即停止行使股權權益,「中融達」享有該部分全部股權權益。
許久之後,「山東同人」才知道了這些關系自己命運的「調解」,他們火速向張店區和鑲黃旗兩家法院提出申訴。
鑲黃旗法院迅速對錯案進行了糾正,於2006年11月28日裁定撤銷其調解;12月5日,張店區法院也作出了中止調解的裁定。
「山東同人」法定代表人李先慧無奈地告訴記者,「類似的假案,到底還有多少,誰也不知道」。
職業經理人轉讓公司財產公司竟然毫不知情
涉及如此巨額數目的股權轉讓,「山東同人」與「中融達」竟然均不知情———訴訟雙方當事人,均系假冒。
在這些假案中,還有兩個人物不能忽視,一個是「中融達」的委託代理人丁聰,另一個就是同人華塑的法律顧問韓前進。目前,這兩人已被警方採取刑事強制措施。警方在偵查中發現,涉及「山東同人」的公章、文件等有關資料,均系偽造;而丁聰和韓前進,只不過是系列假案的參與者和執行者。
據「山東同人」透露,2002年8月28日,該公司收購華塑5636.17萬股法人股之後,聘請了一名職業經理人,名叫劉壯成,他代表「山東同人」赴四川主持上市公司的工作。2004年4月13日,公司更名為「同人華塑股份有限公司」。
有一項決策讓「山東同人」悔青了腸子———2004年9月28日,他們竟然將職業經理人任命為法定代表人、董事長兼總經理。劉壯成接手華塑後,公司連連虧損,2006年3月,股票被實行退市風險警示的特別處理,股票簡稱變更為「*ST華塑」。
「山東同人」急眼了。他們在股東大會上提議撤掉董事長兼總經理劉壯成的職務。促使「山東同人」痛下換帥決心的,是讓「山東同人」目瞪口呆的一些「轉讓」。
同人華塑一系列土地使用權、房產被轉讓給了北京華塑建材有限公司。北京華塑、同人華塑、山東華塑的法人代表,均為劉壯成。
而這些轉讓,都是通過法院的調解。幸而法院及時發現了問題,2005年7月21日,成都市新都區法院審委會專門開會研究,第二天就撤銷了該項民事調解書。北京華塑上訴後,成都市中級人民法院維持了新都區法院的裁定。具有戲劇性的是,在成都兩級法院糾正此案的時候,「山東同人」還蒙在鼓裡。
犯罪成本畸輕造假後通過訴訟騙財最多判3年
悉心設計的多米諾式假案,在利用法律疏漏的同時,更破壞了嚴肅的法律秩序。
與「山東同人」一樣,同人華塑的第二大股東———南充天益資產投資管理公司也深陷泥潭。
2006年7月14日,四川南充市公安局對同人華塑涉嫌造假的高管立案偵查。2006年8月底,濟南公安機關拘留了丁聰,12月27日,韓前進在北京落網。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這些涉嫌造假的嫌疑人犯罪成本極低。
2002年10月24日,最高人民檢察院向山東省人民檢察院研究室答復,通過偽造證據騙取法院民事裁判佔有他人財物的行為,不宜以詐騙罪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如果行為人偽造證據時,實施了偽造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印章的行為,構成犯罪的,應當以偽造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印章罪追究刑事責任。而根據刑法規定,偽造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印章的行為,構成犯罪的一般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
問題的關鍵是,在造假的背後,往往還隱藏更大、更惡毒的罪案!
在這起假案中,一些司法機關在調解程序中對證據的「疏漏」,也是假案發生的重要原因。張店區、鑲黃旗等地的假案,涉及上市公司數千萬股股權的轉讓,價值高達數億元。然而,卻沒有任何一家法院向諸如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等單位調取過與此相關的證據,也沒有人仔細查驗過「山東同人」的營業執照和法人代表的身份證明。這些並不了解當事人雙方情況的異地法院,竟然輕易地「調解」結案標的數億元的案件!
發現假案之後,絕大多數法院採取了認真負責的態度,在短時間內以種種方式予以糾正。然而,也有個別法院的態度令人生疑———案件與你「山東同人」無關!這不能不引發人們的聯想。
這是金融案件
著名商標遭到侵權阿迪達斯獲賠30萬
本網北京2月27日訊 記者蔡岩紅 南京海關今天透露,張家港海關一次查獲的侵犯20個國際著名商標案件近日審結,江蘇省鎮江市中級人民法院判決韓資企業丹陽青光燈泡有限公司賠償阿迪達斯公司經濟損失30萬元。
2005年10月19日,青光公司向張家港海關申報出口10萬只熒光燈管,海關人員發現貨物可疑,遂開箱查驗,確認該公司涉嫌侵犯了阿迪達斯公司等15家已在海關總署備案的知名商標,侵權物品涉及20多種國際馳名商標、10餘種商品。
在海關依法作出沒收該批侵權貨物的處罰決定之後,阿迪達斯公司向鎮江中院提起訴訟,請求法院判令青光公司立即停止侵權,公開登報賠禮道歉消除影響,賠償經濟損失30萬元。
鎮江中院審理認為,「adidas」商標已列入我國《重點商標保護名錄》,其價值是一般注冊商標無法比擬的。被告青光公司的惡意侵權行為,對「adidas」商標聲譽造成了惡劣影響和損害,由於外貿銷售的特殊性,這種損害可能已經波及到境外。因此判決支持了原告的全部訴訟請求。
這是知識產權案件
你的要求太寬了,建議你去中國普法網看看
http://www.legalinfo.gov.cn/
⑦ 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多少為數額較大,新規定
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六萬元以上為數額較大,有關規定:
1、根據我國《刑法》第163條規定,犯公司、企業、其他單位人員受賄罪,受賄數額較大的,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受賄數額巨大的,處5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並處沒收財產。
2、根據《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貪污賄賂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16〕9號)第十一條 刑法第一百六十三條規定的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第二百七十一條規定的職務侵佔罪中的"數額較大""數額巨大"的數額起點,按照本解釋關於受賄罪、貪污罪相對應的數額標准規定的二倍(6萬元)、五倍(100萬元)執行。
⑧ 求物權法案例題~~~拜託拜託~~有加分!!!
1.物權效力
關於合同效力和物權效力區分的問題以及預告登記防止「一房多賣」的問題
案例:某開發商甲將房屋賣給乙,合同約定,若逾期不交房,開發商將承擔五萬元的違約金。合同簽訂後,開發商甲未在房產管理部門辦理登記手續;此後,甲又將同一套房屋賣給丙,並辦理登記手續。
本案涉及的問題:
1、乙簽訂合同後未辦理登記手續,其房屋買賣合同是否生效?乙要求甲承擔違約金的請求能否得到支持?
2、乙能否主張甲和丙的合同無效?乙與甲先簽合同,丙後簽,但丙辦理了登記手續,那麼丙是否對該訴爭房屋享有物權?
3、將來遇到類似情況,乙應該怎樣維護自己的權利?
該問題涉及到合同效力和物權效力區分的問題以及預告登記防止「一房多賣」的問題 。
立法背景:
當事人之間買賣房屋未經登記的情況錯綜復雜,如果以登記為合同生效要件,那麼,在因出賣人的原因而未辦理登記手續的情況下,在房屋價格上漲之後,出賣人有可能以未辦理登記將導致合同無效為理由,要求確認合同無效並返還房屋,這樣,將有可能損害善意買受人的利益。尤其是在房屋已經交付使用,買受人對房屋進行了裝修的情況下,如果因未登記而確認合同無效並返還房屋,將可能妨礙現有的財產秩序。此外,如果因為未辦理登記而導致合同無效,非違約方將無法要求違約方承擔違約責任。如果嚴格區分合同效力和登記效力,以及建立預先登記制度,則可以防止此種現象的發生。
分析本案:
《物權法》第十五條規定:當事人之間訂立有關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不動產物權的合同,除法律另有規定或者合同另有約定外,自合同成立時生效;未辦理物權登記的,不影響合同效力。實際上明確了以下觀點:當事人雙方訂立了房產買賣合同之後,合同就已經生效,如果沒有辦理登記手續,房屋所有權不能發生轉移;違約的合同當事人一方應當承擔違約責任。
同時,《物權法》第二十條規定:「當事人簽訂買賣房屋或者其他不動產物權的協議,為保障將來實現物權,按照約定可以向登記機構申請預告登記。預告登記後,未經預告登記的權利人同意,處分該不動產的,不發生物權效力。」預告登記所登記的,不是不動產物權,而是目的在於將來發生不動產物權變動的請求權。《物權法》關於預告登記的規定,使被登記的請求權具有物權的效力,也就是說,進行了預告登記的請求權,對後來發生的與該項請求權內容相同的處分行為,具有對抗的效力,這樣,所登記的請求權就得到了保護,購房者將能夠獲得約定買賣的房屋,這對預防商品房銷售中一房二賣起著特殊的作用。
本案中,甲乙之間簽訂的合同是雙方真實意思的表示,雖然沒有辦理登記手續,僅表明不能發生物權的變動。根據物權法十五條的規定,乙和甲之間簽訂的合同已經生效;乙要求甲承擔違約責任的請求將得到支持,甲將被判令支付五萬元的違約金並賠償乙的實際損失。同理,甲與丙之間簽訂的房屋買賣合同屬於有效合同,由於辦理了登記,該訴爭房屋的所有權屬於丙。乙為避免遭遇一房二賣,將來在與開發商簽訂購房合同後,應向登記機構申請預告登記,預告登記後,若開發商又將該房出售,雖然其與購房者簽訂的合同可能有效,但將不會發生物權的效力。
二、涉及善意取得的案例
案例:甲乙系夫妻。雙方於婚後購買一棟別墅,但產權證上的所有權人登記為甲。後夫妻雙方感情惡化,甲遂私自將夫妻共有的該別墅賣給丙。丙在查詢了房產登記部門的登記簿確認甲是該房屋的所有權人之後,與甲簽訂合同。合同簽訂後,丙支付了房款,甲、丙到登記機構辦理了房產登記。乙知道後,將丙告上法庭,認為甲無權處分夫妻共同財產,甲丙簽訂的房產轉讓合同無效,丙應將該房產返還。
物權法實施之前可能的處理後果:
合同法第五十一條規定: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經權利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的人訂立合同後取得處分權的,該合同有效。反推過去,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權利人不予追認的,合同無效,因此,在物權法實施之前,法院將可能判決甲丙之間簽訂的合同無效。
《物權法》實施後,該判決結果將發生逆轉:
《物權法》第106條規定,「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讓人取得該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一)受讓人受讓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時是善意的;(二)以合理的價格轉讓;(三)轉讓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已經交付給受讓人。 受讓人依照前款規定取得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的,原所有權人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請求賠償損失。」
《物權法》的該條規定是關於善意取得的規定。善意取得的條件是:1、受讓人必須是善意的,不知出讓人是無權處分人。2、受讓人支付了合理的價款。3、轉讓的財產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如房產),不需要登記的已經交付給受讓人(如貨物)。三項條件必須同時具備,否則不構成善意取得。善意取得既適用於不動產,又可適用於動產。
本案中,由於甲乙是夫妻,而產權證上登記的房產所有權人是甲,根據《物權法》規定的不動產登記生效原則,丙有充分的理由認為產權證上的產權人甲有權處分房產,因此,其符合善意的條件;第二,丙取得該房產支付了合理的價款;第三,已經辦理了產權登記,完全符合物權法關於善意取得的規定,丙取得房屋所有權。法院將可能判決駁回乙要求丙返還房產的請求。
當然,乙的權利並非不能得到保障。根據《物權法》的規定,其有權請求甲賠償損失,甲應當將轉讓房產的款項作為與乙的夫妻共同財產而不能作為其自己的財產。
三、抵押案例
(08年司法考試卷四第四題)案情:A房地產公司(下稱A公司)與B建築公司(下稱B公司)達成一項協議,由B公司為A公司承建一棟商品房。合同約定,標的總額6000萬元,8個月交工,任何一方違約,按合同總標的額20%支付違約金。合同簽訂後,為籌集工程建設資金,A公司用其建設用地使用權作抵押向甲銀行貸款3000萬元,乙公司為此筆貸款承擔保證責任,但對保證方式未作約定。
B公司未經A公司同意,將部分施工任務交給丙建築公司施工,該公司由張、李、王三人合夥出資組成。施工中,工人劉某不慎掉落手中的磚頭,將路過工地的行人陳某砸成重傷,花去醫葯費5000元。
A公司在施工開始後即進行商品房預售。丁某購買|法;律/教育i網匯h總|了1號樓101號房屋,預交了5萬元房款,約定該筆款項作為定金。但不久,A公司又與汪某簽訂了一份合同,將上述房屋賣給了汪某,並在房屋竣工後將該房的產權證辦理給了汪某。汪某不知該房已經賣給丁某的事實。
汪某入住後,全家人出現皮膚瘙癢、流淚、頭暈目眩等不適。經檢測,發現室內甲醛等化學指標嚴重超標。但購房合同中未對化學指標作明確約定。
因A公司不能償還甲銀行貸款,甲銀行欲對A公司開發的商品房行使抵押權。
問題:
5.若甲銀行行使抵押權,其權利標的是什麼?甲銀行如何實現自己的抵押權?
答:甲銀行的抵押權標的為土地使用權,不包括商品房。物權法規定建設用地使用權抵押後,該土地上新增的建築物不屬於抵押財產。甲銀行實現抵押權時可以將商品房一並處分,但不能就商品房所得價款優先受償。
6.丁某在得知房屋賣給汪某後,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A公司履行合同交付房屋,其主張應否得到支持?為什麼?
答:不能得到支持,因為汪某已經取得商品房的所有權,不動產以登記作為物權變動的依據。
四、添附案例
案例:從本案看動產與不動產的添附
甲乙同為一單位職工,住的都是單位公房,後來,該單位對公房作了一次大調整,將乙住的一套公房(兩間平房帶一個院子)重新分配給了甲,並為甲辦理了房產證。因為乙在住該公房的時候,在兩間半房後又接了一間,於是糾紛出現了:甲稱「我有房產證」,要求入住,乙稱「這里有一間房子是我自己蓋的」,拒不交房,因此雙方訴諸法院。
評析:
乙方在甲方的院內土地上蓋房屋,這房屋也就是附著於甲方使用的土地上,房屋所有權與土地的使用權是不可分的,也不能異其主。因而在這種情況下,該房屋應為土地使用權人取得所有權。甲方取得該房屋的所有權是因乙方的財產添附在甲方使用的土地上,因此甲方雖可取得房屋的所有權,但卻應當給乙方以補償。
本案爭議的焦點是添附物的所有權歸屬問題。在添附物的所有權歸屬上,依我國民法的一般原理,當事人得就添附的權利歸屬進行協商。若當事人對物的權利歸屬協商一致,自應按其協商一致的意見確定添附物的所有權照明屬。但苦當事人不能協商一致時,則應依據添附的具體情況來確定添附物的所有權歸屬。
物可分為動產、不動產,添附物也就有動產與不動產的附合、動產與不動產的附合、不動產與不動產的附合。動產與動產的附合,是指兩項動產附合在一起。命名:將他人的輪胎安裝在自己的自行車上,將一人的寶石鑲在另一人的戒指上。動產與動產附合時,應由主物的所有人或者價值大的物的所有人取得合成物的所有權。若相附合的兩物不能區分主從,或者在價值上相等,則合成物應為原各物的所有人共有。
不動產與不動產的附合,是指一不動產附合於他不動產上合成一物。然而,不動產與不去產的附合,在我國基本上不會發生。在我國,因為土地上建築物的建造須經一定程序批准,並以取得土地使用權為前提條件。如沒有取得土地使用權,則也不能取得建築物的所有權。命名,在建築物上增建建築物,如經有關部門批准,建造人可以單獨取得所有權,則不發生附合;如未經有關部門批准,則建築人不能取得建築物的所有權,因此地增建的建築物上不發生權利。在這種情形下,應看作是動產(建築材料)與不動產的附合。可見,在他人所有或者使用的土地上建造房屋的,建造人並不能取得建築物的產權。
不論為何種情形的添附,均為使原物的形態發生變化而成為新物,並且增加了物的經濟價值。在此種情形下,苦口婆心能恢復原狀,或雖可恢復原狀但在經濟是不便理、不合算的,因而不應恢復原狀,而由一方當事人取得新形成的物的所有權。添附的結果,使一方所有權擴大,而另一方所有權喪失,此雖在社會經濟方面看是必要的,但在當事人方面說,對於喪失所有權的一方卻是不公平的,因此,從公平的原則出發,因添附而受到損失的一方當事人得要求獲得利益的一方返還其所得的利益。
在發生添附時,失去所有權的當事人向取得所有權的當事人請求返還利益,適用法律關於不當得利的規定。因為,法院雖出於避免經濟上浪費的考慮,規定得由一方當事人取得因附合、混合、加工而形成的物的所有權,但該當事人並沒有因此而取得較之原所有權更大的利益的根據,喪失所有權的當事人一方也沒有失去其利益的根據,並且所有權擴大的一方取得利益與所有權喪失的一方的利益受損失之間是有因果關系的。因此,雙方當事人之間形成不當得利之債的關系,受損失的一方有權請求得到利益的一方返還其所得的利益。當然,此利益的返還不是返還原物及孳息,而是返還因取得他人之物所有權所增的利益。
從本案來看,乙方是在甲方使用的土地范圍內建築房屋的。如前所述,土地的使用權與房屋的所有權是一致的,只能為同一人所有,因而乙方是不能取得其所建房屋所有權的。所以,在這種於他人宅基地上建築的情況下,發生動產與不動產的附合,即乙方的建房材料附合於甲方的宅基地上。由於動產與不動產附合,由不動產的權利人取得所有權,因此,乙方在甲方宅基地范圍內所建築的廂房應由甲方取得所有權。然而,在添附中,取得所有權的一方並沒有取得利益的根據,其對因此而使他人造成的損失應於所得利益的范圍內予以返還,所以甲方應當向乙方返還其所得的不當利益,該返還范圍應為乙方建房的費用及其相應的勞務報酬。
另推薦兩本物權法案例書:
1、書名:物權法案例教程(高等教育法學專業案例教材)
作者:房紹坤 張洪波
出版社:知識產權
2、《新編中國物權法要義與案例解釋》第二版 作者:李顯冬 法律出版社
⑨ 購買無商標使用權的物品 是否構成欺詐
你好呀。
(1)首先如果你們有相關協議合同,或者有「記錄」的口頭協議,那就屬於欺詐成分了,你可以去消費委員會投訴。
(2)商家A和B都有製造和銷售假冒商標產品的嫌疑,這個行為可能涉及刑事責任的。
⑩ 單位行賄罪適用兩高關於行賄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嗎
1為依法懲治行賄犯罪活動,根據刑法有關規定,現就辦理行賄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的若干問題解釋如下:
第一條 為謀取不正當利益,向國家工作人員行賄,數額在一萬元以上的,應當依照刑法第三百九十條的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第二條 因行賄謀取不正當利益,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三百九十條第一款規定的「情節嚴重」:
(一)行賄數額在二十萬元以上不滿一百萬元的;
(二)行賄數額在十萬元以上不滿二十萬元,並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1.向三人以上行賄的;
2.將違法所得用於行賄的;
3.為實施違法犯罪活動,向負有食品、葯品、安全生產、環境保護等監督管理職責的國家工作人員行賄,嚴重危害民生、侵犯公眾生命財產安全的;
4.向行政執法機關、司法機關的國家工作人員行賄,影響行政執法和司法公正的;
(三)其他情節嚴重的情形。
第三條 因行賄謀取不正當利益,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數額在一百萬元以上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三百九十條第一款規定的「使國家利益遭受重大損失」。
第四條 因行賄謀取不正當利益,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三百九十條第一款規定的「情節特別嚴重」:
(一)行賄數額在一百萬元以上的;
(二)行賄數額在五十萬元以上不滿一百萬元,並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1.向三人以上行賄的;
2.將違法所得用於行賄的;
3.為實施違法犯罪活動,向負有食品、葯品、安全生產、環境保護等監督管理職責的國家工作人員行賄,嚴重危害民生、侵犯公眾生命財產安全的;
4.向行政執法機關、司法機關的國家工作人員行賄,影響行政執法和司法公正的;
(三)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數額在五百萬元以上的;
(四)其他情節特別嚴重的情形。
第五條 多次行賄未經處理的,按照累計行賄數額處罰。
第六條 行賄人謀取不正當利益的行為構成犯罪的,應當與行賄犯罪實行數罪並罰。
第七條 因行賄人在被追訴前主動交待行賄行為而破獲相關受賄案件的,對行賄人不適用刑法第六十八條關於立功的規定,依照刑法第三百九十條第二款的規定,可以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單位行賄的,在被追訴前,單位集體決定或者單位負責人決定主動交待單位行賄行為的,依照刑法第三百九十條第二款的規定,對單位及相關責任人員可以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受委託直接辦理單位行賄事項的直接責任人員在被追訴前主動交待自己知道的單位行賄行為的,對該直接責任人員可以依照刑法第三百九十條第二款的規定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
第八條 行賄人被追訴後如實供述自己罪行的,依照刑法第六十七條第三款的規定,可以從輕處罰;因其如實供述自己罪行,避免特別嚴重後果發生的,可以減輕處罰。
第九條 行賄人揭發受賄人與其行賄無關的其他犯罪行為,查證屬實的,依照刑法第六十八條關於立功的規定,可以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第十條 實施行賄犯罪,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般不適用緩刑和免予刑事處罰:
(一)向三人以上行賄的;
(二)因行賄受過行政處罰或者刑事處罰的;
(三)為實施違法犯罪活動而行賄的;
(四)造成嚴重危害後果的;
(五)其他不適用緩刑和免予刑事處罰的情形。
具有刑法第三百九十條第二款規定的情形的,不受前款規定的限制。
第十一條 行賄犯罪取得的不正當財產性利益應當依照刑法第六十四條的規定予以追繳、責令退賠或者返還被害人。
因行賄犯罪取得財產性利益以外的經營資格、資質或者職務晉升等其他不正當利益,建議有關部門依照相關規定予以處理。
第十二條 行賄犯罪中的「謀取不正當利益」,是指行賄人謀取的利益違反法律、法規、規章、政策規定,或者要求國家工作人員違反法律、法規、規章、政策、行業規范的規定,為自己提供幫助或者方便條件。
違背公平、公正原則,在經濟、組織人事管理等活動中,謀取競爭優勢的,應當認定為「謀取不正當利益」。
第十三條 刑法第三百九十條第二款規定的「被追訴前」,是指檢察機關對行賄人的行賄行為刑事立案前。
2,受賄
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為請託人謀取利益,以下列交易形式收受請託人財物的,以受賄論處:
(1)以明顯低於市場的價格向請託人購買房屋、汽車等物品的;
(2)以明顯高於市場的價格向請託人出售房屋、汽車等物品的;
(3)以其他交易形式非法收受請託人財物的。
受賄數額按照交易時當地市場價格與實際支付價格的差額計算。
前款所列市場價格包括商品經營者事先設定的不針對特定人的最低優惠價格。根據商品經營者事先設定的各種優惠交易條件,以優惠價格購買商品的,不屬於受賄。
關於收受乾股問題
乾股是指未出資而獲得的股份。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為請託人謀取利益,收受請託人提供的乾股的,以受賄論處。進行了股權轉讓登記,或者相關證據證明股份發生了實際轉讓的,受賄數額按轉讓行為時股份價值計算,所分紅利按受賄孳息處理。股份未實際轉讓,以股份分紅名義獲取利益的,實際獲利數額應當認定為受賄數額。
關於以開辦公司等合作投資名義
收受賄賂問題
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為請託人謀取利益,由請託人出資,「合作」開辦公司或者進行其他「合作」投資的,以受賄論處。受賄數額為請託人給國家工作人員的出資額。
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為請託人謀取利益,以合作開辦公司或者其他合作投資的名義獲取「利潤」,沒有實際出資和參與管理、經營的,以受賄論處。
關於以委託請託人投資證券
、期貨
或者其他委託理財的名義收受賄賂問題
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為請託人謀取利益,以委託請託人投資證券、期貨或者其他委託理財的名義,未實際出資而獲取「收益」,或者雖然實際出資,但獲取「收益」明顯高於出資應得收益的,以受賄論處。受賄數額,前一情形,以「收益」額計算;後一情形,以「收益」額與出資應得收益額的差額計算。
關於以賭博形式收受賄賂的認定問題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賭博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七條規定,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為請託人謀取利益,通過賭博方式收受請託人財物的,構成受賄。
實踐中應注意區分賄賂與賭博活動、娛樂活動的界限。具體認定時,主要應當結合以下因素進行判斷:(1)賭博的背景、場合、時間、次數;(2)賭資來源;(3)其他賭博參與者有無事先通謀;(4)輸贏錢物的具體情況和金額大校
關於特定關系人「掛名」領取薪酬問題
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為請託人謀取利益,要求或者接受請託人以給特定關系人安排工作為名,使特定關系人不實際工作卻獲取所謂薪酬的,以受賄論處。
關於由特定關系人收受賄賂問題
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為請託人謀取利益,授意請託人以本意見所列形式,將有關財物給予特定關系人的,以受賄論處。
特定關系人與國家工作人員通謀,共同實施前款行為的,對特定關系人以受賄罪的共犯論處。特定關系人以外的其他人與國家工作人員通謀,由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為請託人謀取利益,收受請託人財物後雙方共同佔有的,以受賄罪的共犯論處。
關於收受賄賂物品未辦理權屬變更問題
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為請託人謀取利益,收受請託人房屋、汽車等物品,未變更權屬登記或者借用他人名義辦理權屬變更登記的,不影響受賄的認定。
認定以房屋、汽車等物品為對象的受賄,應注意與借用的區分。具體認定時,除雙方交代或者書面協議之外,主要應當結合以下因素進行判斷:(1)有無借用的合理事由;(2)是否實際使用;(3)借用時間的長短;(4)有無歸還的條件;(5)有無歸還的意思表示及行為。
關於收受財物後退還或者上交問題
國家工作人員收受請託人財物後及時退還或者上交的,不是受賄。
國家工作人員受賄後,因自身或者與其受賄有關聯的人、事被查處,為掩飾犯罪而退還或者上交的,不影響認定受賄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