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請問電台使用舌尖上的中國標題創意和背景音樂是否構成侵權
http://ke..com/link?url=-_noMH0mTPiOByEq
② 中央電視台記錄頻道出版的書籍《舌尖上的中國》市場價是多少
書名:舌尖上的中國作者:CCTV記錄頻道ISBN:978-7-5112-2657-0頁數:288定價:50.00元出版社: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時間:2012.6裝幀:平裝開本:16開分類:中華文化
③ 國外的文學、影視、音樂作品在我國是否享有版權保護
侵權行為
編輯
(1)未經著作權人許可,發表其作品的;
(2)未經合作作者許可,將與他人合作 創作的作品當作自己單獨創作的作品發表的;
(3)沒有參加創作,為謀取個人名利,在他人作品上署名的;
(4)歪曲、篡改他人作品的;
(5)剽竊他人作品的;
(6)未經著作權人許可,以展覽、攝制電影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使用作品,或者以改編、翻譯、注釋等方式使用作品的,本法另有規定的除外;
(7)使用他人作品,應當支付報酬而未支付的;
(8)未經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計算機軟體、錄音錄像製品的著作權人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人許可,出租其作品或者錄音錄像製品的,本法另有規定的除外;
(9)未經出版者許可,使用其出版的圖書、期刊的版式設計的;
(10)未經表演者許可,從現場直播或者公開傳送其現場表演,或者錄制其表演的;
(11)其他侵犯著作權以及與著作權有關的權益的行為;
(12)未經著作權人許可,復制、發行、表演、放映、廣播、匯編、通過信息網路向公眾傳播其作品的,本法另有規定的除外;
(13)出版他人享有專有出版權的圖書的;
(14)未經表演者許可,復制、發行錄有其表演的錄音錄像製品,或者通過信息網路向公眾傳播其表演的,著作權法另有規定的除外;
(15)未經錄音錄像製作者許可,復制、發行、通過信息網路向公眾傳播其製作的錄音錄像製品的,著作權法另有規定的除外;
(16)未經許可,播放或者復制廣播、電視的,著作權法另有規定的除外;
(17)未經著作權人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人許可,故意避開或者破壞權利人為其作品、錄音錄像製品等採取的保護著作權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的技術措施的,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18)未經著作權人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人許可,故意刪除或者改變作品、錄音錄像品等的權利管理電子信息的,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19)製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作品的。
以上第(1)至第(11)項行為,侵權人應當根據情況承擔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等民事責任。第(12)項至第(19)項行為,侵權人除了承擔上述民事責任外,同時損害公共利益的,可以由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責令停止侵權行為,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銷毀侵權復製品,並可處以罰款;情節嚴重的,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還可以沒收主要用於製作侵權復製品的材料、工具、設備等;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另外,在著作權許可使用或轉讓等合同中,當事人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條件的,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等有關法律法規承擔民事責任
根據著作權法的規定,版權所有人可以根據法律在法律規定的年限內對作品享 有獨占權。一般而言,其他人需要使用作品,應當事先取得版權所有人的許可,並向其支付報酬。但是著作權法也規定了若干情形,在法律規定的使用方式下,該種使用無需取得版權所有人的許可,或者無需向其支付報酬。版權的期限,簡單來說,對個人而言,是死後五十年,署名權等精神權利期限無限制;對單位和法人而言,是作品首次發表後五十年。
外國人或者外國在中國國內首次出版的,受我國法律保護,其他的根據國際條約確定,多數重要國家已經和中國一起參加了共同的國際條約,在這些締約國境內產生的作品同樣受到我國著作權法的保護。根據學理,版權具有地域性,也就是說,各國承諾保護作品的知識產權,但是如何保護,作者有哪些權利,保護期限多長,由各個國家自己決定,在中國發生的作品使用行為顯然就需要按照中國的著作權法來判定,在美國發生的著作權使用行為就需要按照美國的版權法來判定。
版權,又稱著作權[1],含以下人身權和財產權:發表權,署名權,修改權,保護作品完整權,復制權,發行權,出租權,展覽權,表演權,放映權,廣播權,信息網路傳播權,攝制權,改編權,翻譯權,匯編權,應當由著作權人享有的其他權利。
無國籍人的作品根據其作者所屬國或者經常居住地國同中國簽訂的協議或者共同參加的國際條約享有的著作權,受我國法律保護。外國人、無國籍人的作品,首先在中國境內出版的,其著作權自在中國境內出版之日起受中國法律保護。
所稱的作品,包括以下列形式創作的文學、藝術和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工程技術等作品:
(一)文字作品;
(二)口述作品;
(三)音樂、戲劇、曲藝、舞蹈作品;
(四)美術、攝影作品;
(五)電影、電視、錄像作品;
(六)工程設計、產品設計圖紙及其說明;
(七)地圖、示意圖等圖形作品;
(八)計算機軟體;
計算機軟體著作權登記證書
(九)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作品。
1、著作權是依法而產生的。
2、又叫版權。分為著作人格權與著作財產權。其中著作人格權的內涵包括了公開發表權、姓名表示權及禁止他人以扭曲、變更方式利用著作損害著作人名譽的權利。
3、有以下幾條權利
(一)發表權,即決定作品是否公之於眾的權利;
(二)署名權,即表明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權利;
(三)修改權,即修改或者授權他人修改作品的權利;
(四)保護作品完整權,即保護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權利;
(五)復制權,即以印刷、復印、拓印、錄音、錄像、翻錄、翻拍等方式將作品製作一份或者多份的權利;
(六)發行權,即以出售或者贈與方式向公眾提供作品的原件或者復製件的權利;
(七)出租權,即有償許可他人臨時使用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計算機軟體的權利,計算機軟體不是出租的主要標的的除外;
(八)展覽權,即公開陳列美術作品、攝影作品的原件或者復製件的權利;
(九)表演權,即公開表演作品,以及用各種手段公開播送作品的表演的權利;
(十)放映權,即通過放映機、幻燈機等技術設備公開再現美術、攝影、電影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等的權利;
(十一)廣播權,即以無線方式公開廣播或者傳播作品,以有線傳播或者轉播的方式向公眾傳播廣播的作品,以及通過擴音器或者其他傳送符號、聲音、圖像的類似工具向公眾傳播廣播的作品的權利;
(十二)信息網路傳播權,即以有線或者無線方式向公眾提供作品,使公眾可以在其個人選定的時間和地點獲得作品的權利;
(十三)攝制權,即以攝制電影或者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將作品固定在載體上的權利;
(十四)改編權,即改變作品,創作出具有獨創性的新作品的權利;
(十五)翻譯權,即將作品從一種語言文字轉換成另一種語言文字的權利;
(十六)匯編權,即將作品或者作品的片段通過選擇或者編排,匯集成新作品的權利;
(十七)應當由著作權人享有的其他權利。
著作權要保障的是思想的表達形式,而不是保護思想本身,因為在保障著作財產權此類專屬私人之財產權利益的同時,尚須兼顧人類文明之累積與知識及資訊之傳播,從而演算法、數學方法、技術或機器的設計均不屬著作權所要保障的對象。
算抄襲
④ 為什麼有人說我們新出的《舌尖上的中國2》抄襲BBCBBC是什麼記錄片
官方已經解釋咯,買過版權的。
⑤ 舌尖上的中國馬阿舍 用她做廣告算不算侵權
我想這個應該是沒事吧,
名字而已,看你用作什麼了,你如果到工商部門注冊能成功的話就不算侵權,因為你要是成功了就說明他沒有注冊!
⑥ 淘寶上賣的舌尖上的中國一書是真的嗎
本人沒有在淘寶上購買過這本書,所以不能評論這本書是否屬於正版吧,如果在淘寶上購買的書本與正版的書本價格相差很大的話,就應該不可能是正版的。
⑦ 舌尖上的中國bgm有沒有授權給他人或企業
1、片頭曲 2、主題曲——勞作的春夏秋 3、水與火的藝術 4、才下舌尖版,又上心間 5、時間的記權憶 6、廚房的交響曲 7、勞動人民的平凡,與偉大 8、夕下 9、耕種速寫 10、傳統與變革 11、冬藏 12、東方智慧 13、原野之風 14、土地圖騰 15、味與情 16、。
⑧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真的撲街了嗎
《舌尖上的中國》是一檔非常不錯的美食節目,因為檸檬看過之前的第1季和第2季,第3季的話真的沒有看。但是聽說第3季不如前兩季好,而且已經開始趨於商業化。但是接下來我們就來看一看其他小夥伴對於《舌尖上的中國》第3季的看法吧!
身邊的朋友看過舌尖的中國第3季,感覺像是換了編導一樣。出發點、切入點、以及廣告的插入,把之前《舌尖上的中國》第1季和第2季攢下的觀眾緣全部打散了!因為不再介紹好吃的,不再介紹各地美食,也不再介紹食物的營養成分和小故事。
只是通過更加專業的人士來講述我們不能夠吃垃圾食品,我們必須要吃人工養殖的純綠色食品,我們不能夠吃反季節的蔬菜水果,我們吃飯的傢伙事兒必須要無公害,可以的話可以自己親手打造,這樣吃起來才會更加香。
更可怕的是某些純天然無污染的綠色食品的廣告植入,填鴨式的灌輸,讓很多觀眾感到了反感。也違背了前幾季的初衷和觀眾們觀看這檔節目的真實目的。
⑨ 舌尖上的中國到底抄襲了嗎
抄襲指的應該是內容上的,至於手法上的雷同,我覺得不算是抄襲。你拍美食,我也拍美食,這難道就是抄襲?
舌尖上的中國,講的都是我們國內的一些食材和小吃,即便拍攝手法上跟外國有些節目有相似的地方,但是內容上也肯定有很大差別。
所以個人覺得沒有抄襲。
⑩ 看過《舌尖上的中國》後,想買本關於中國飲食文化的書,要有哲學高度,卻不知道買哪本.求推薦。
蔣勛先生寫的《天地有大美》。
通俗易懂,但是卻~~~~
不過不是專門講飲食文化的,什麼都有涉及些吧。
如果,想要研究的話,可以看看關於地理風俗的讀物,結合自然環境與歷史事件,大概大概的能得出很多東西。
也可以買些關於紅酒之類的書,專門找裡面的邏輯,然後把這種邏輯套在中國飲食上也是可以的。當然,其實,嗯~感覺這不是中國飲食的核心。
核心的話,可以參考《易經》《黃帝內經》《論語》《本草綱目》中的一些思路,再加上移風易俗也就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