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水滸傳著作權

水滸傳著作權

發布時間:2021-08-14 15:02:55

㈠ 水滸傳 三國演義 西遊記 英達導演的我愛我家 以上三個哪個屬於著作權法保護客體

英達導演的我愛我家屬於著作權法保護客體。

謝謝你信任我們團隊,如有幫助,請採納!

㈡ 水滸作者

水滸傳的作者是誰
目前主流的說法是作者是施耐庵,羅貫中參與創作。
在清代和在民國年間,《水滸傳》最流行的版本是貫華堂刊本,即金聖嘆評本(七十回本),它所題署的作者為施耐庵。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文化大革命」之前,《水滸傳》最流行的版本則是人民文學出版社的整理本,它所題署的作者仍然是施耐庵。同時,在許多文學史著作的論述中,也把《水滸傳》的著作權歸之於施耐庵一人。因此,長期以來,「《水滸傳》的作者是施耐庵」 這個看法已經給人們留下了極深刻的印象。其實,關於《水滸傳》的作者,歷來存在著多種說法,「施耐庵撰」只不過是其中的一種而已。撇開那些荒誕不經的說法(例如,《水滸傳》藜光堂刊本題「姚宗鎮國藩父編」)不算,明、清兩代,在《水滸傳》版本上,在文人們的筆記和書目的記載中,主要的說法有如下三種:
(一)羅貫中撰
見於郎瑛《七修類稿》、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余》、王圻《續文獻通考》、《稗史匯編》、許自昌《樗齋漫錄》、阮葵生《茶餘客話》等書的記載,以及錢曾《也是國書目》的著錄。
(二)施耐庵、羅貫中合撰
見於高儒《百川書志》的著錄,《水滸傳》「嘉靖本」(北京圖書館藏八回殘本)、天都外臣序本、袁無涯刊本的題署,以及容與堂刊本的李卓吾序、映雪草堂刊本的五湖老人序、芥子園刊本大滌餘人序的敘述。
(三)施耐庵撰
見於《水滸傳》雄飛館刊本、貫華堂刊本為題號,以及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徐復祚《三家村老委談》、徐樹丕《識小錄》、周暉《金陵瑣事》、錢希言《戲瑕》、劉仕義《玩易軒新知錄》、曹玉珂《過梁山記》、王士禎《居易錄》、金埴《巾箱說》、梁玉繩《瞥記》、焦循《劇說》、李超瓊《櫃軒筆記》等書的記載。
哪一種說法最可靠或比較可靠呢?
先從文人的記載看。
第一種說法,首見於郎瑛(1487-1566)的《七修類稿》。而郎瑛乃明代嘉靖時人。第二種說法,首見於高儒的《百川書志》。高儒的生卒年不詳,但《百川書志》卷首有高儒嘉靖十九年(1540)自序,可知他的和郎瑛同時,也是嘉靖時人。第三種說法,首見於胡應麟(1551-1602)的《少室山房筆叢》。而胡應麟乃萬曆時人。因此,從它們分別出現的時間上比較而言,第一種說法和第二種說法無疑要早於第三種說法。
再從《水滸傳》版本的題署看。
第一種說法不見於現存的任何版本的題署,以第二種說法為題署的版本大多出現於明代的嘉靖、萬曆年間,第三種說法的兩種版本則出現於明末的崇禎年間;因此,從時間上說,也同樣是第三種說法要晚於第一種說法和第二種說法。
這樣說,是不是意味著第一種說法、第二種說法比較可靠,第三種說法最不可靠呢? 這倒不一定。
以第一種說法而論,它恐怕是最不可靠的。我們知道,羅貫中是《三國志演義》的作者。在這一點上,並不存在爭議。而《三國志演義》和《水滸傳》兩部小說,在語言形式上完全不用。前者用的是淺近的文言。後者卻出之以通俗的白話。說它們出於同一作者的筆下,實在很難獲得人們的首肯。
第二種說法和第三種說法雖然有出現早和出現晚的差別,但它們卻有著共同點:以施耐庵為作者或作者之一,它們實際上是相互支持的。因此,從這個角度說,它們都是比較可靠的。
第二種說法,以施耐庵、羅貫中為共同的作者,有一定的道理。但缺憾在於,它沒有交代清楚他們是什麼樣的合作關系:二人之中,誰為主,誰為次?依照常理來判斷,不可能恰好是50%對50%,沒有那麼的湊巧。
在清代,也有人(例如,《水滸一百單八將圖》題跋的作者徐渭仁)坐實了施、羅二人的分工,把前七十回給予施耐庵,把後五十回給予羅貫中。這僅僅是一種憑空的猜測,而且出現的時間太晚:只有在《水滸傳》一百二十回本、七十回本流行之後,它才可能在人們的頭腦中萌生。
要比較准確地理解他們的合作關系,目前唯一的途徑便是考察明代有關《水滸傳》作者的題署 高儒《百川書志》:「施耐庵的本,羅貫中編次」;「嘉靖本」、天都外臣序本、袁無涯刊本:「施耐庵集撰,羅貫中纂修」。
所謂「的本」,是宋、元、明時代的常用語。即「真本」。「集撰」含有「撰寫」之意。這表明,施耐庵是作者,是執筆人。所謂「纂修」,可解釋為「『編輯」,和「編次」是同樣的意思。這等於說,羅貫中是編者,或整理者、加工者。
因此,第一,施耐庵的著作權應該得到毫不含糊的確認;第二,羅貫中參預了創作的過程,他是施耐庵的合作者,應該得到公正的對待。
基於上述認識,從狹義上說,施耐庵是《水滸傳》的作者;從廣義上說,《水滸傳》是施耐庵、羅貫中二人合作的產品。

㈢ 水滸傳的作者是誰

施耐庵(1296~1371)名子安(一說名耳),又名肇瑞,字彥端,號耐庵。
籍貫:江蘇興化人。
身份:中國古代著名作家,元末明初人,長篇古典小說《水滸傳》作者。《水滸傳》原名《盪寇志》在當時為禁書,後被人改名為現在的《水滸傳》。
生平:有關施耐庵生平事跡材料極少,搜集到的一些記載亦頗多矛盾。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在今江蘇省興化、大豐、鹽都等地陸續發現了一些有關施耐庵的材料,有《施氏族譜》、《施氏長門譜》等,另有《興化縣續志》卷十三補遺載有《施耐庵傳》一篇,卷十四補遺載有明初王道生撰《施耐庵墓誌》一篇。據這些材料分析:施耐庵是孔子七十二子弟之一施之常後代,唐末施之常後人在蘇州為家。其父名為元德,操舟為業,母親卞氏(卞氏後裔亦遷至今江蘇省大豐市境內)。施耐庵自幼聰明好學,才氣過人,事親至孝,為人仗義。19歲中秀才,28歲中舉人,36歲與劉伯溫同榜中進士。其曾在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市)為官三年,因不滿官場黑暗,不願逢迎權貴,棄官回鄉。張士誠起義抗元時,施參加了他的軍事活動。張據蘇以後,施又在他幕下參與謀劃,和他的部將卞元亨相交甚密。後因張貪享逸樂,不納忠言,施與魯淵、劉亮、陳基等大為失望,相繼離去。施與魯、劉相別施時,曾作《新水令秋江送別》套曲,抒發慷慨悲痛之情。不久,張士誠身亡國滅。施浪跡天涯,漫遊山東、河南等地,曾與山東鄆城縣教諭劉善本友善,後寓居江陰徐氏初,為其塾師。隨後還舊白駒,隱居不出,感時政衰敗,作《水滸傳》寄託心意,又與弟子羅貫中撰《三國志演義》、《三遂平妖傳》等說部。他還精於詩曲,但流傳極少。除套曲《秋江送別》以外,還有如顧逖詩、贈劉亮詩傳世。施耐庵為避明朝徵召,潛居淮安,染病而歿,就地高葬,享年75歲。耐庵歿後數十年,其孫文昱(述元)家道熾盛,始遷其祖耐庵骨葬於白駒西落湖(今江蘇省興化市新垛鎮施家橋村),並請王道生作《施耐庵墓誌》。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高儒《百川書志》載:「《忠義水滸傳》100卷。錢塘施耐庵的本。羅貫中編次。」嘉靖四十五年郎瑛在《七修類稿》中說:「此書為『錢塘施耐庵的本』。」萬曆年間,胡應麟在《少室山房筆叢》中指出:「武林施某所編水滸傳,特為盛行。」今人一致認為施耐庵是《水滸傳》作者。也有人認為是同弟子羅貫中合著或者有羅貫中續寫。

㈣ 水滸傳的著作權歸誰所有

對於羅貫中與《水滸傳》的關系,學術界也眾說紛紜。《水滸傳》的作者究竟系何人?一些知名專家認為,羅貫中對《水滸傳》至少擁有部分著作權。

關於《水滸傳》的作者,明代以來有3種說法:一說是羅貫中作,最早的水滸版本署名「東原羅貫中」;一說為施耐庵作,以金聖嘆修訂本為代表;還有一說是施羅合作,明代《百川書志》記載「《忠義水滸傳》一百卷,錢塘施耐庵的本,羅貫中編次」,現存《水滸傳》各種本子也多署「施耐庵集撰,羅貫中纂修」。

「施耐庵說」源於金聖嘆「腰斬《水滸傳》」。金聖嘆把《水滸傳》原本的前七十回定為施耐庵著,七十回以後為羅貫中續。他砍掉續加部分,改編為《貫華堂水滸傳》,題「東都施耐庵撰」,又偽造施耐庵序一篇,自稱「古本」,並說七十回以後是羅貫中「橫添狗尾」。

沈伯俊說:「由於金聖嘆修訂的《貫華堂水滸傳》是20世紀以來最流行的本子,所以施耐庵說影響甚廣,尤其在普通讀者中得到普及。事實上,學術界對施耐庵說多有爭議。」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羅爾綱先生對水滸傳原本做了60年的探索研究,他的結論是:羅貫中是《水滸傳》的真正作者。而施耐庵是金聖嘆偽托的,歷史上並沒有這個人物。

山東大學博士生導師袁世碩認為:「水滸故事經歷了一個長期口頭傳說的階段,說書藝人作了很多加工創作,《水滸傳》即在這些話本的基礎上編纂而成。施耐庵可能是當時一個很知名、很優秀的說書人。但可以肯定的是,羅貫中是《水滸傳》的最後寫定者。」

沈伯俊認為,對《水滸傳》,羅貫中至少擁有部分著作權。他說,《水滸傳》一百回是一個整體,並不存在「續書」問題,之所以梁山好漢排定座次以後的部分寫得簡單,是因為在文學創作上,達到高潮以後就難乎為繼了。不僅《水滸傳》,就連《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死後的部分寫得也是索然寡味。另外,《水滸傳》原名就是《忠義水滸傳》,征方臘、招安等情節正是表其「忠義」所在,因此七十回後部分與前並不割裂。⑥2
http://news.sina.com.cn/o/2006-09-07/04279955231s.shtml

有一種比較有意思的說法是,以前在<水滸傳>上經常署名"羅貫中 施耐庵",如果倒過來讀,施耐庵可以讀成"俺乃是",整個就是"俺乃是羅貫中".所以"施耐庵"有可能是羅貫中虛構出來的作者

㈤ 《水滸傳》的作者

《水滸傳》的作者簡介
《水滸傳》的原著者,舊時有說是施耐庵著的,有說是羅貫中著的,有說是施耐庵、羅貫中合著的。�
其實水滸英雄故事起源於宋代的民間傳說。宋代的筆記中就記載了民間關於宋江三十六個好漢的贊述。元代戲曲、話本中,有關水滸題材的作品就更多了,至今仍留 存劇本有19種(劇目有30多種)。現代通常的說法,主要是由施耐庵在民間傳說的基礎上,通過其再創作,編寫成這部完整的、藝術形象豐滿感人的古典小說; 而羅貫中在編輯、修改方面也出了力。�
施耐庵名子安,耐庵為字,原籍江蘇興化,元末明初人。他出身於船家,家境貧寒。童年時隨其父至蘇州。13歲在滸墅關讀書。29歲中舉人,曾任山東鄆城縣學 訓導。35歲中進士,任到錢塘縣縣尹。因與權貴不合,辭官回蘇州。他富於才華。據說他曾為元末反元武裝東吳張士誠的幕僚。這些經歷,對他編創這部四大中國 古典小說名著之一的《水滸傳》,應當起過積極的作用。《水滸傳》的編創完成,大約費去了他後半生的大部分時間。�
羅貫中,名本,號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說江南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元末明初小說家,著有《三國志通俗演義》。
羅貫中(約1330—約1400),元末明初小說家。名本,號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說山東東平人。也有人認為是杭州或吉安人。撰有長篇小說《三國志通 俗演義》、《隋唐志傳》、《三遂平妖傳》、《殘唐五代史演義》,雜劇有《風雲會》等。有人還認為,羅貫中還是《水滸傳》的作者之一。
吳承恩(約1504—1582)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明代傑出的小說家。他精於繪畫,擅長書法,愛好填詞度曲,對圍棋也很精通。曾作諧劇、雜說多種。一生不同流俗,剛直不阿。除了《西遊記》外,他還寫了許多風格清逸的詩歌,收集在《射陽先生存稿》中。

㈥ 水滸傳的作者是

電視連續劇《水滸傳》標明原作者為施耐庵、羅貫中 人,引起許多觀眾的疑惑:《水滸傳》的作者不明明是施耐庵一個人嗎,怎麼變成了施耐庵、羅貫中兩個人?

說來話長。

在清代和在民國年間,《水滸傳》最流行的版本是貫華堂刊本,即金聖嘆評本(七十回本),它所題署的作者為施耐庵。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文化大革命」之前,《水滸傳》最流行的版本則是人民文學出版社的整理本,它所題署的作者仍然是施耐庵。同時,在許多文學史著作的論述中,也把《水滸傳》的著作權歸之於施耐庵一人。因此,長期以來,「《水滸傳》的作者是施耐庵」 這個看法已經給人們留下了極深刻的印象。其實,關於《水滸傳》的作者,歷來存在著多種說法,「施耐庵撰」只不過是其中的一種而已。撇開那些荒誕不經的說法(例如,《水滸傳》藜光堂刊本題「姚宗鎮國藩父編」)不算,明、清兩代,在《水滸傳》版本上,在文人們的筆記和書目的記載中,主要的說法有如下三種:(一)羅貫中撰 見於郎瑛《七修類稿》、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余》、王圻《續文獻通考》、《稗史匯編》、許自昌《樗齋漫錄》、阮葵生《茶餘客話》等書的記載,以及錢曾《也是國書目》的著錄。

(二)施耐庵、羅貫中合撰 見於高儒《百川書志》的著錄,《水滸傳》「嘉靖本」(北京圖書館藏八回殘本)、天都外臣序本、袁無涯刊本的題署,以及容與堂刊本的李卓吾序、映雪草堂刊本的五湖老人序、芥子園刊本大滌餘人序的敘述。

(三)施耐庵撰 見於《水滸傳》雄飛館刊本、貫華堂刊本為題號,以及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徐復祚《三家村老委談》、徐樹丕《識小錄》、周暉《金陵瑣事》、錢希言《戲瑕》、劉仕義《玩易軒新知錄》、曹玉珂《過梁山記》、王士禎《居易錄》、金埴《巾箱說》、梁玉繩《瞥記》、焦循《劇說》、李超瓊《櫃軒筆記》等書的記載。

哪一種說法最可靠或比較可靠呢?

先從文人的記載看。

第一種說法,首見於郎瑛(1487-1566)的《七修類稿》。而郎瑛乃明代嘉靖時人。第二種說法,首見於高儒的《百川書志》。高儒的生卒年不詳,但《百川書志》卷首有高儒嘉靖十九年(1540)自序,可知他的和郎瑛同時,也是嘉靖時人。第三種說法,首見於胡應麟(1551-1602)的《少室山房筆叢》。而胡應麟乃萬曆時人。因此,從它們分別出現的時間上比較而言,第一種說法和第二種說法無疑要早於第三種說法。

再從《水滸傳》版本的題署看。

第一種說法不見於現存的任何版本的題署,以第二種說法為題署的版本大多出現於明代的嘉靖、萬曆年間,第三種說法的兩種版本則出現於明末的崇禎年間;因此,從時間上說,也同樣是第三種說法要晚於第一種說法和第二種說法。

這樣說,是不是意味著第一種說法、第二種說法比較可靠,第三種說法最不可靠呢? 這倒不一定。

以第一種說法而論,它恐怕是最不可靠的。我們知道,羅貫中是《三國志演義》的作者。在這一點上,並不存在爭議。而《三國志演義》和《水滸傳》兩部小說,在語言形式上完全不用。前者用的是淺近的文言。後者卻出之以通俗的白話。說它們出於同一作者的筆下,實在很難獲得人們的首肯。

第二種說法和第三種說法雖然有出現早和出現晚的差別,但它們卻有著共同點:以施耐庵為作者或作者之一,它們實際上是相互支持的。因此,從這個角度說,它們都是比較可靠的。

第二種說法,以施耐庵、羅貫中為共同的作者,有一定的道理。但缺憾在於,它沒有交代清楚他們是什麼樣的合作關系:二人之中,誰為主,誰為次?依照常理來判斷,不可能恰好是50%對50%,沒有那麼的湊巧。

在清代,也有人(例如,《水滸一百單八將圖》題跋的作者徐渭仁)坐實了施、羅二人的分工,把前七十回給予施耐庵,把後五十回給予羅貫中。這僅僅是一種憑空的猜測,而且出現的時間太晚:只有在《水滸傳》一百二十回本、七十回本流行之後,它才可能在人們的頭腦中萌生。

要比較准確地理解他們的合作關系,目前唯一的途徑便是考察明代有關《水滸傳》作者的題署 高儒《百川書志》:「施耐庵的本,羅貫中編次」;「嘉靖本」、天都外臣序本、袁無涯刊本:「施耐庵集撰,羅貫中纂修」。

所謂「的本」,是宋、元、明時代的常用語。即「真本」。「集撰」含有「撰寫」之意。這表明,施耐庵是作者,是執筆人。所謂「纂修」,可解釋為「『編輯」,和「編次」是同樣的意思。這等於說,羅貫中是編者,或整理者、加工者。

因此,第一,施耐庵的著作權應該得到毫不含糊的確認;第二,羅貫中參預了創作的過程,他是施耐庵的合作者,應該得到公正的對待。

基於上述認識,我認為,從狹義上說,施耐庵是《水滸傳》的作者;從廣義上說,《水滸傳》是施耐庵、羅貫中二人合作的產品。

總之,電視連續劇《水滸傳》標明原作者為施、羅二人,是有根據的,並沒有什麼錯處可以指摘。

㈦ 現在拍的水滸傳不侵犯著作權么 我的意思是古代已亡人的著作權怎麼處理的。。

著作權的期限一、著作權包括:1、發表權 2、署名權 3、修改權 4、保護作著作權中的發表權、使用權和獲利權這3種著作權是有保護期限的。也就是說,超過了此期限的,任何人均可以對著作進行發表、使用和獲利。發表權、使用權和獲利權的保護期為作者終生及死亡後50年。這50年是從作者死後的次年開始算起。打個比如,巴金老先生於2005年10月24日逝世,其著作權中發表權、使用權和獲利權,直至2056年12月31日才終止。

㈧ 《水滸傳》研究 有哪些主要的、主流的、重要的著作呢

品讀水滸傳,段啟明;金聖嘆批評本水滸傳,施耐庵,羅德榮,金聖嘆;水滸傳源流考論,陳松柏著;名家評點《水滸傳》,羅貫中,施耐庵,詹紅旗;胡適魯迅解讀<水滸傳>,以及《水滸傳》資料匯編。

㈨ 水滸傳的作者

在清代和在民國年間,《水滸傳》最流行的版本是貫華堂刊本,即金聖嘆評本(七十回本),它所題署的作者為施耐庵。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文化大革命」之前,《水滸傳》最流行的版本則是人民文學出版社的整理本,它所題署的作者仍然是施耐庵。同時,在許多文學史著作的論述中,也把《水滸傳》的著作權歸之於施耐庵一人。因此,長期以來,「《水滸傳》的作者是施耐庵」 這個看法已經給人們留下了極深刻的印象。其實,關於《水滸傳》的作者,歷來存在著多種說法,「施耐庵撰」只不過是其中的一種而已。撇開那些荒誕不經的說法(例如,《水滸傳》藜光堂刊本題「姚宗鎮國藩父編」)不算,明、清兩代,在《水滸傳》版本上,在文人們的筆記和書目的記載中,主要的說法有如下三種:(一)羅貫中撰 見於郎瑛《七修類稿》、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余》、王圻《續文獻通考》、《稗史匯編》、許自昌《樗齋漫錄》、阮葵生《茶餘客話》等書的記載,以及錢曾《也是國書目》的著錄。

(二)施耐庵、羅貫中合撰 見於高儒《百川書志》的著錄,《水滸傳》「嘉靖本」(北京圖書館藏八回殘本)、天都外臣序本、袁無涯刊本的題署,以及容與堂刊本的李卓吾序、映雪草堂刊本的五湖老人序、芥子園刊本大滌餘人序的敘述。

(三)施耐庵撰 見於《水滸傳》雄飛館刊本、貫華堂刊本為題號,以及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徐復祚《三家村老委談》、徐樹丕《識小錄》、周暉《金陵瑣事》、錢希言《戲瑕》、劉仕義《玩易軒新知錄》、曹玉珂《過梁山記》、王士禎《居易錄》、金埴《巾箱說》、梁玉繩《瞥記》、焦循《劇說》、李超瓊《櫃軒筆記》等書的記載。

哪一種說法最可靠或比較可靠呢?

先從文人的記載看。

第一種說法,首見於郎瑛(1487-1566)的《七修類稿》。而郎瑛乃明代嘉靖時人。第二種說法,首見於高儒的《百川書志》。高儒的生卒年不詳,但《百川書志》卷首有高儒嘉靖十九年(1540)自序,可知他的和郎瑛同時,也是嘉靖時人。第三種說法,首見於胡應麟(1551-1602)的《少室山房筆叢》。而胡應麟乃萬曆時人。因此,從它們分別出現的時間上比較而言,第一種說法和第二種說法無疑要早於第三種說法。

再從《水滸傳》版本的題署看。

第一種說法不見於現存的任何版本的題署,以第二種說法為題署的版本大多出現於明代的嘉靖、萬曆年間,第三種說法的兩種版本則出現於明末的崇禎年間;因此,從時間上說,也同樣是第三種說法要晚於第一種說法和第二種說法。

這樣說,是不是意味著第一種說法、第二種說法比較可靠,第三種說法最不可靠呢? 這倒不一定。

以第一種說法而論,它恐怕是最不可靠的。我們知道,羅貫中是《三國志演義》的作者。在這一點上,並不存在爭議。而《三國志演義》和《水滸傳》兩部小說,在語言形式上完全不用。前者用的是淺近的文言。後者卻出之以通俗的白話。說它們出於同一作者的筆下,實在很難獲得人們的首肯。

第二種說法和第三種說法雖然有出現早和出現晚的差別,但它們卻有著共同點:以施耐庵為作者或作者之一,它們實際上是相互支持的。因此,從這個角度說,它們都是比較可靠的。

第二種說法,以施耐庵、羅貫中為共同的作者,有一定的道理。但缺憾在於,它沒有交代清楚他們是什麼樣的合作關系:二人之中,誰為主,誰為次?依照常理來判斷,不可能恰好是50%對50%,沒有那麼的湊巧。

在清代,也有人(例如,《水滸一百單八將圖》題跋的作者徐渭仁)坐實了施、羅二人的分工,把前七十回給予施耐庵,把後五十回給予羅貫中。這僅僅是一種憑空的猜測,而且出現的時間太晚:只有在《水滸傳》一百二十回本、七十回本流行之後,它才可能在人們的頭腦中萌生。

要比較准確地理解他們的合作關系,目前唯一的途徑便是考察明代有關《水滸傳》作者的題署 高儒《百川書志》:「施耐庵的本,羅貫中編次」;「嘉靖本」、天都外臣序本、袁無涯刊本:「施耐庵集撰,羅貫中纂修」。

所謂「的本」,是宋、元、明時代的常用語。即「真本」。「集撰」含有「撰寫」之意。這表明,施耐庵是作者,是執筆人。所謂「纂修」,可解釋為「『編輯」,和「編次」是同樣的意思。這等於說,羅貫中是編者,或整理者、加工者。

因此,第一,施耐庵的著作權應該得到毫不含糊的確認;第二,羅貫中參預了創作的過程,他是施耐庵的合作者,應該得到公正的對待。

基於上述認識,我認為,從狹義上說,施耐庵是《水滸傳》的作者;從廣義上說,《水滸傳》是施耐庵、羅貫中二人合作的產品。

閱讀全文

與水滸傳著作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創造豐盛傳銷2016 瀏覽:787
公共衛生服務年度工作報告 瀏覽:921
石獅城管投訴電話 瀏覽:538
武漢環保局投訴電話 瀏覽:87
伊成果個人資料 瀏覽:25
軟體著作權可以賺錢嗎 瀏覽:481
作業誰發明的名字 瀏覽:633
獅山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542
廈門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74
農民大爺發明秸稈爐 瀏覽:210
碘伏開口有效期 瀏覽:455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
基本衛生公共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62
初中數學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30
長沙市知識產權局張力 瀏覽:369
榮玉證書 瀏覽:382
凌文馬鞍山 瀏覽: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