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上部空間物權

上部空間物權

發布時間:2021-08-14 14:58:18

① 法律中有無公共空間的界定如物權

城市公共空間是城市開放空間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從空間角度說,城市開放空間專泛指實體構作圍合屬的室內
空間之外的部分,如道路、廣場等。應具有提供城市公共活動的滯留和流動,並具調節城市生態環境、緩沖城市外圍關系等功能。城市開放空間包括城市公共空間和城市開敞空間兩個子系統城市開敞空間是城市中以天、地、山、河為界,視線開闊深遠的區域,這些開敞空間有些可以供人活動,有些只能作視線遠眺其主要功能在干調節城市的生態平衡、提供自然休憩環境。

城市公共空間是人工因素佔主導的城市開放空間,如城市中的街道、廣場、公園、遊憩綠地、濱水綠地,具有景觀、宗教、商業、社區、交通、休憩性活動等功能。由於城市公共空間通常不具有直接的經濟效益,所以成為最易失落的空間。
城市開放空間與城市公共空間的概念不是絕對獨立的兩個系統,而是彼此柑互交疊、可以滲透融匯的。

目前,國家無任何法規對公共空間加以界定,個人認為隨著公共空間私有化的現象越來越明顯,現在的公共空間已經沒有嚴格明確的定義了,比如,收費的公園算不算公共空間

② 物權法房頂以上的空中是個人還是國家

目前法黃金以上的空間是個人還是國家的?他是你們整個國家,包括你們整個集體所有的,因為這個空間都是大家用錢買來的。

③ 空間權的立法例研究

從世界范圍看,有關空間權的立法例主要有三種: 美國即是實行這一體例的典型國家。在法源上,美國法雖屬於英美法系,但其涉及土地等不動產在內的財產法律制度卻受到羅馬法的影響,並且其有關空間權的判例及立法並不落後於大陸法系國家。由於判例法在英美法系國家中居於主導地位,因此,體現在空間權的法制上,美國也是先以判例形式確立空間權制度的。最早確立空間可以用於租賃及讓渡的判例可追溯至十九世紀的五十年代。1857年,美國依阿華州法院判決認定,空中權可得分離所有;其後,1898年,美國伊利諾斯州法院判決認定,地表可得被別除,而僅以空中為所有對象。
在成文法方面,美國歷史上第一部有關空間權問題的立法是1927年伊利諾斯州制定的鐵道上空的讓渡與租賃的空間權立法。其後,美國各州承認空間權的類似立法陸續出台。1958年,由於議會承認州際高速道路的上部空間與下部空間可以作為停車用空間而加以利用,至此,空間權概念開始得到美國社會的普遍接受。1962年,聯邦住宅局制定的國家住宅法即明文確定空間權可以成為抵押權的標的。至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美國各州以「空間法」為名稱要求制定統一空間法的提案開始出現,而最先完成統一立法的,當數俄克拉荷馬州。1973年,俄克拉荷馬州制定《俄克拉荷馬州空間法》。該法的制定,被認為是「對此前判例與學說關於空間權法律問題基本立場之總結」,因此備受注目。按照該州空間法的規定,空間系一種不動產,它與一般不動產一樣,可以成為所有、讓渡、租賃、擔保、繼承的標的,並且在課稅及公用徵收方面也與一般不動產一樣,依照同一原則處理。 采此立法例的有德、日、瑞等大陸法系國家。如前所述,大陸法系國家視空間地上權為普通地上權的一種特殊形式,認為其性質上與普通地上權沒有本質差異,因此,在立法上,均依其使用目的,將其歸入使用目的與之相同的土地用益物權中。即,將以在土地上空或地中有建築物或工作物為目的而使用他人空間者,歸入地上權一章中一並規定;將為自己土地使用之便利而役使他人空間者,歸入地役權一章中規定。只不過是,由於空間役權的種類及關系較為復雜,而且其本質上多數可以參照地役權及土地相鄰關系的原則處理,因此,多數國家立法上沒有對空間役權作出規定,而只就空間地上權作出規定。
1.德國
德國是現代大陸法系的主要國家之一。關於空間權,德國民法直接將其歸入「地上權」一章,並且沒有區分普通地上權與空間地上權的區別,一並規定在其民法典的第1012條中。該條規定:「土地得以此種方式(即地上權方式--專家注)設定其他權利,使因設定權利而享有利益的人,享有在土地的地上或地下設置工作物的可轉讓或可繼承的權利。」該法典制定於1896年,由於「地上權」一章規定的內容過於簡單,而且有些規定也存在著較大缺陷,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為此,德國又於1919年1月5日制定並頒布《地上權條例》,以取代民法典中的「地上權」一章。民法典中的「地上權」一章雖同時被廢止,但是,法律同時規定,在1919年1月22日以前設立的地上權仍然適用該章的規定;與此同時,該章第1012條關於地上權(包括空間地上權)概念的規定被其後的《地上權條例》的採納,因此,該條規定的內容實際上一直都是有效的。[32]根據《地上權條例》,所謂地上權,系指以在他人土地表面、上空及下空擁有工作物為目的而使用他人土地及空間的權利。其形式,既包括普通地上權,也包括空間地上權。
2.日本
日本現行的民法典施行於明治三十一年(1898年)七月十六日。民法典施行之時,現代城市中的土地問題尚未大量顯現,因此,當時施行的民法典中尚未有空間權的法律規定。至二戰後的50年代末60年代初,現代城市中的土地問題開始在日本的各大城市逐步顯現,城市地價因此而成倍增長,城市的土地利用方式開始由原來的平面利用朝立體利用轉變。於是,空間權的立法問題提上了議事日程。於此同時,理論界開始重點考察美國空中權制度的理論與實踐,以探求其在日本運用的可能性。[33]昭和三十一年(1956年),日本私法學會在研討《借地借家法的改正問題》時,提出了以下問題:即以地下、空中為客體而設定的借地權與以地表為客體所設定的普通借地權應予以分別,但承認其作為限制性借地權之特別借地權類型是否妥適?[34]會議雖以探求的方式提出問題,但立法界在此後的立法實踐中,實際上對此作出了肯定回答。這樣,對日本當時的民法典進行增補和修訂就顯得十分必要。
昭和四十一年(1966年),日本立法界對民法典進行了局部修正。為了不破壞民法典的整體框架和條文序列,修訂時乃採取「附加」的方式,將空間權的條款附加在「地上權」一章中的最後一個條款(即第269條)之後,成為最後一個條款之一部分(即第269條之二)。[35]第269條之二規定:「(一)地下或空間,因定上下范圍及有工作物,可以以之作為地上權的標的。於此情形,為行使地上權,可以以設定行為對土地的使用加以限制。(二)前款的地上權,即使在第三人有土地使用或收益權利情形,在得到該權利者或者以該權利為標的權利者全體承諾後,仍可予以設定。於此情形,有土地收益、使用權利者,不得妨礙前款地上權的行使。」 比較而言,日本的該條規定清晰而明確,它不象德國那樣將空間地上權包容於普通地上權之中一體規定,而是在普通地上權之外(普通地上權系規定於第265條),單獨就地下與空間地上權予以專門規定。這樣,日本民法上的地上權,除傳統的普通地上權之外,還有空間地上權(又稱區分地上權)這一特別地上權。所謂特別地上權,系指以一宗土地地表之外的上空或地下某一層面為客體而成立的地上權。這一特別地上權,系相對於普通地上權而言的,是普通地上權的特殊形式。為配合空間地上權的實行,日本《不動產登記法》第111條還就空間地上權的登記作了專門規定,即申請空間地上權登記時,除與普通地上一樣需登記設立目的、存續期間、地租及其支付時間外,尚須登記「作為地上權標的的地下或空間的上下范圍」。
3.瑞士
瑞士現行民法典施行於1912年1月1日,其民法典所規定的用益物權種類包括地役權、用益權及其他役權(其中包括用益權、居住權、建築權、對泉水的權利和其他地役權)以及土地負擔。對土地不動產的用益,瑞士民法典將其放入「用益權」一章中規定,而有關空間權的內容,則規定在「建築權」項下的第779條。該條第1款規定:「在土地上可設定役權,役權人有權在土地的地上或地下建造或維持建築物。」
與其他國家比較,瑞士民法典中的上述規定有兩點不同:一是將空間權規定在「建築權」項下。根據規定,權利人可以在他人土地的地上或地下行使建築權,即建造建築物並維持或擁有建築物。可見,這里的建築權,也以在他人的土地上(含空間及地下)有建築物為目的,這便與德國、日本等國的地上權(含空間地上)權沒有本質的區別,只不過是權利的名稱不同而已。二是將「建築權」當作「役權人」行使的一種「役權」。但實際上,這種權利並不是瑞士民法嚴格意義上的役權,本質上仍然等同於其他國家的地上權。因為瑞士民法典第730條已專門就地役權作了規定,根據規定,所謂的地役權也是指為自己土地使用之便利而役使他人土地(或空間)的權利。而這里所謂的役權顯然不是第730條中所指的地役權。基於此,有的學者乾脆直接將瑞士民法上的建築權認定為地上權人行使的一種地上權。 中國台灣地區即采此立法例。眾所周知,台灣經濟與社會在二十世紀的60、70年代獲得大幅發展。隨著經濟與社會的發展,現代城市的人口與土地問題也旋即出現。因此,仿效其他國家的立法例進行空間權立法,也迅速提到了台灣法學界的議事日程。當時,台灣民法第832條僅就普通地上權作了規定,該條規定:「稱地上權者,謂以在他人土地上有建築物或其他工作物或竹木為目的而使用其土地之權。」在探討空間權過程中,大多數學者認為,這里所謂的「他人土地上」,不僅以地表為限,尚包括他人土地之下層或上空。[37]同時,除前述台灣「最高法院」於1985年度台上字第379號裁判所持的見解之外,台灣「內政部」在1981年6月4日台內地字第11801號函中也指出:「地上權系以在他人土地上有建築物或其他工作物或竹木為目的,而使用土地之權。其設定對象,不以地面為限。亦即土地之上空仍得設定地上權。」可見,台灣的學說、判解及地政等實務部門均認定,地上權得就土地的上空或地下分層設定之。
但是,在立法例上,究竟采日本立法例在「地上權」一章的末尾增設規定,還是另采其他辦法規定空間權問題,學界的觀點不甚一致。一些學者認為,依賴判解等「法官造法」方式終非長久之計,為求正本清源,空間地上權的確立,「宜從民法典之修正著手」。[39]但也有的學者主張,應以「法律包裹」的方式建立空間地上權制度,認為:「建立區分地上權制度最好的方式就是制定一個《大眾捷運系統條例》的包裹,裡面除了一個全新的《大眾捷運法》以外,並修正與區分地上權有關的法律,如民法、土地法、都市計劃法、土地稅法等,同時擬妥土地登記規則、土地復丈辦法等相關行政命令的修正,畢全功於一役。」[40]由於空間地上權的設立涉及到權利人與土地所有人及原地上權人之間關系的處理,同時,要確立空間的范圍,也必然涉及到土地登記規則的調整等,這些,都要求原有的土地法規及不動產登記規則作出相應的修訂。為避免一項制度的設立牽涉到眾多法規的修訂,用制定「法律包裹」的方式解決空間地上權問題,的確不失為一種便宜的方法。為此,台灣特采「法律包裹」的方式,於1988年制定的《大眾捷運法》中確立空間地上權制度。該法第19條規定:「大眾捷運系統因工程上之必要,得穿越公、私有土地之上空或地下,但應擇其對土地之所有人、佔有人或使用人損害最少之處所及方法為之,並應支付相當之補償。前項情形,必要時主管機關得就其需要之空間范圍協議取得地上權,協議不成時,准用徵收規定取得之。」此項規定,成為台灣空間地上權取得之有力法源。
從上述立法例的研究中可以看到,各國及地區有關空間權的立法例主要有三種:一是單獨制定空間法;二是在民法典有關用益物權的相關章節中規定空間權制度;三是製作「法律包裹」,其中規范空間權制度。三種立法例中,第二種為較多國家所採用。但實際上,具體採用何種立法例,完全是由各國及地區具體的法律制度和立法實際決定的。以美國為例,美國屬英美法系,判例法居主導地位,其有關空間法律制度,也最先發端於各州的司法判例;與此同時,各州擁有較大的立法權,各州也是根據各自的情況分別制定空間權的。即使同樣採用第二種立法例的德、日兩國,具體的立法形式也有所區別。其中,德國由於民法典第1012條規定的地上權制度實際上已包括了空間地上權一項,因此,它不需要象日本那樣,因為「地上權」條款中未包含空間地上權內容,需要在地上權一章的末尾以「附加」的方式追加空間地上權條款。只是由於德國民法典有關地上權的規定過於簡單,同時存在著較大缺陷,才改采單獨制定《地上權條例》方式,具體規定地上權制度。台灣也一樣,其民法典制定在先,空間權制度建立在後,因此,要想在民法典所規定的相關章節中加入空間權條款,不僅必須修改民法典,而且還必須同時修訂與此相關的一些法規,包括土地、城市規劃以及不動產登記法規等。因此,台灣才不得已通過製作「法律包裹」的方式,於《大眾捷運法》中規定空間權制度。由此可見,各國及地區所採取的立法例,完全是由各國及地區的具體實際決定的。相應的,中國應採用何種立法例,也應當在比較借鑒各國立法例的基礎上,根據中國的具體實際決定。
就中國而言,中國的實際情況與上述各國及台灣地區有一點不同,即中國在進行空間權立法之時,中國民法典尚未制定。這種情況,恰恰為中國採用第二種立法例提供了難得的契機。一方面,與其他國家或地區相比,其他國家或地區在建立空間權制度之時,其民法典通常已制定完畢並施行多時,因此,在建立空間權制度之時,不得不採用修改民法典或單獨制定相關法例的辦法。中國則不同,中國將空間權法律制度提上立法議程之際,正是中國物權法和民法典正在制定之時,這就為中國將空間權法律制度納入中國用益物權體系中一體建立提供了絕好時機;另一方面,在中國著手進行空間權立法之時,現代城市的人口與土地問題早已暴露多時,世界各國的土地立法也已經實現了從平面立法向立體立法的轉換,各國為此而採取的立法例可謂紛呈各異,這就為中國空間權制度的建立提供了豐富的借鑒素材。這些情況,決定了中國應當採用第二種立法例建立中國的空間權制度,即應當在民法典的制定過程中,將空間權制度置入用益物權的相應章節中進行規定。由於中國民法典採取分散制定的辦法,物權法將優先獲得制定,因此,應當首先在物權法有關用益物權的相關章節中建立該項制度。
但是,正如前述,即使是在物權法中建立空間權制度,到底是將空間權視為一種單獨的用益物權予以單獨規定,還是將其分解成不同的權利類型,歸入不同的用益物權種類中各別規定,中國的學者仍存在著較大爭議。立法體例上的不同見解,主要根源於對空間權性質的不同認定。如前所述,以王利明為代表的物權法課題組將空間權視為一種新型的、單獨的用益物權,因此主張應在物權法用益物權的體系中自成章節,專門規定空間利用權制度。其發表的《中國物權法草案建議稿》在「用益物權」一章中單列「空間利用權」一節,其間不僅規定了空間利用權的概念、設定、期限、費用以及空間利用權的行使及其限制等,而且還規定了空間利用權的流轉方式,包括轉讓、抵押和出租等。但是,以梁慧星為代表的物權法課題組則認為,空間權不是物權法體系中一個新的物權種類,而是「對在一定空間上所設定的各種物權的綜合表述」,因此,其主持的課題組在《中國物權法草案建設稿》中,並未將空間權進行專章規定,而是將其分解為不同的權利類別,歸入「基地使用權、農地使用權、鄰地利用權」中分別規定。然而,從前面分析中可以看到,空間權的確不是一種單獨的用益物權,而是對一定空間上所設定的各種空間權利類型的抽象概括,或如梁慧星教授所認定的那樣,是對一定空間上所設定的各種物權的綜合表述。既然如此,在對之進行立法時,自然就沒有必要也不應該將其從所依附的各種用益物權中分割出來,進行單獨立法,而是應該根據空間利用目的之不同,將其歸入基於相同目的而使用土地的用益物權種類中一並規定。從物權法草案徵求意見稿制定的情況看,這一方案已得到立法部門的採納。
現在的問題是,空間權雖可以依其設立目的不同分成多種權利類型(如空間地上權、空間永佃權、空間役權等),但立法上是否都有必要予以各別設立?從國外立法例來看,其他國家及地區一般只就空間地上權一項予以立法,很少就空間永佃權和空間役權進行規定。然而,梁慧星教授在其主持的《建議稿》中,不僅規定了空間基地使用權,而且還分別規定了空間農地使用權和空間鄰地利用權。[41]專家認為,這一方案應予以充分考慮。從各國及地區立法例情況看,之所以普遍設立空間地上權制度,其原因乃在於,平面使用土地存在的問題首先發端於城市,換句話說,由於人口的增長和土地資源的日趨稀缺,城市建築業必然向高層化和立體化發展,但它首先在傳統的土地利用制度面前碰到了障礙,因此,從現實角度出發,立法上最有必要在建築領域首先解決空間利用權問題。這樣,以在他人土地的上空或地下有建築物或工作物為目的而設定的空間地上權制度應運而生。由此可見,空間權諸項權利中,以空間地上權的建立最為必要。相反,空間地上權在實踐運用中也最具廣泛性。這正是各國及地區普遍設立空間地上權制度的重要原因。中國的情況與此大抵相同,因此,立法上應當借鑒其他國家的經驗,首先建立空間地上權(即「空間基地權」)制度。除此之外,中國是否應當建立空間永佃權和空間役權(即「空間農地權」和「空間鄰地權」),則應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就空間永佃權而言,國外很少有這方面的立法例及其學說,其原因不外乎在於,永佃權,系以種植、牧畜和養殖為目的而永久使用他人土地之權利,而其所進行的種植、牧畜和養殖等活動,一般情況下都嚴格依附於地表之上而進行,很少能夠於離開地表的上空及地下從事上述活動。另一方面,各國在建立空間權制度之時,立體農業的發展遠未達到發達的程度,權利人由於技術和成本上的限制,很少有可能於土地的上空或地下從事種植、牧畜或養殖活動。這就使該項制度的設立缺少了必要的現實基礎,立法上自然沒有必要作出反映。然而,現在的情況已經不同了。一方面,農用土地尤其是耕地的不斷減少,迫使人類不斷進行農用土地立體利用的不懈探索;另一方面,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也為人類立體農業的發展開辟了無限前景。現實生活中,在大型水庫和近海的水下一定深度的空間從事網箱養魚已十分常見。[42]這說明,在地表及水面之上或之下一定空間從事一定的農業活動已具有現實可能性,這就為空間農地權的建立提供了現實基礎。因此,在空間權法律制度建立過程中,應當根據中國農業土地立體利用的實際情況,增設空間農地權制度。在這方面,我們既要充分借鑒世界各國及地區的立法例,又不能完全拘泥於其立法例,而應當在借鑒各國立法例的基礎上,根據土地立體利用的趨勢和中國的具體實際,來構築中國的空間權制度。此外,就空間役權而言,各國立法予以規定者則不多。這一方面原因在於,空間役權存在的方式多彩多姿,相互之間的法律關系甚為復雜;另一方面,空間役權所要解決的法律問題,與地役權及民法上的相鄰關系所要解決的法律問題雖不完全相同,但有相當多的交叉,其關系中的相當部分,完全可以借用役權和相鄰關系的原則來處理。[43]因此,各國立法上予以專門規定的並不多。中國的情況也大抵如此,權利人因利用他人一定空間而發生的權利限制與擴張之關系,也大都可以借用鄰地權和相鄰關系的原則來處理。為避免重復,中國的物權法可以考慮不設空間鄰地權制度。

④ 公用樓梯上方空間個人可以利用嗎

根據物權法,公用樓梯上方空間個人不可利用的,這是大家的共同的空間,單獨一個人不好私自使用,

⑤ 自建房物權法房子以上的空間是誰的

當然是自己的了 但是房屋也得取得施工許可 太高 或者太重 這些都非常影響房子的安全性 當然房屋上如果走一些公用的電纜這是為公共利益的需要

⑥ 物權法司法解釋全文

物權法司法解釋有兩個:1、《關於審理建築物區分所有權糾紛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2、《關於審理物業服務糾紛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1.《關於審理建築物區分所有權糾紛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為正確審理建築物區分所有權糾紛案件,依法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等法律的規定,結合民事審判實踐,制定本解釋。
第一條依法登記取得或者根據物權法第二章第三節規定取得建築物專有部分所有權的人,應當認定為物權法第六章所稱的業主。
基於與建設單位之間的商品房買賣民事法律行為,已經合法佔有建築物專有部分,但尚未依法辦理所有權登記的人,可以認定為物權法第六章所稱的業主。
第二條建築區劃內符合下列條件的房屋,以及車位、攤位等特定空間,應當認定為物權法第六章所稱的專有部分:
(一)具有構造上的獨立性,能夠明確區分;
(二)具有利用上的獨立性,可以排他使用;
(三)能夠登記成為特定業主所有權的客體。
規劃上專屬於特定房屋,且建設單位銷售時已經根據規劃列入該特定房屋買賣合同中的露台等,應當認定為物權法第六章所稱專有部分的組成部分。
本條第一款所稱房屋,包括整棟建築物。
第三條除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共有部分外,建築區劃內的以下部分,也應當認定為物權法第六章所稱的共有部分:
(一)建築物的基礎、承重結構、外牆、屋頂等基本結構部分,通道、樓梯、大堂等公共通行部分,消防、公共照明等附屬設施、設備,避難層、設備層或者設備間等結構部分;
(二)其他不屬於業主專有部分,也不屬於市政公用部分或者其他權利人所有的場所及設施等。
建築區劃內的土地,依法由業主共同享有建設用地使用權,但屬於業主專有的整棟建築物的規劃佔地或者城鎮公共道路、綠地佔地除外。
第四條業主基於對住宅、經營性用房等專有部分特定使用功能的合理需要,無償利用屋頂以及與其專有部分相對應的外牆面等共有部分的,不應認定為侵權。但違反法律、法規、管理規約,損害他人合法權益的除外。
第五條建設單位按照配置比例將車位、車庫,以出售、附贈或者出租等方式處分給業主的,應當認定其行為符合物權法第七十四條第一款有關「應當首先滿足業主的需要」的規定。
前款所稱配置比例是指規劃確定的建築區劃內規劃用於停放汽車的車位、車庫與房屋套數的比例。
第六條建築區劃內在規劃用於停放汽車的車位之外,佔用業主共有道路或者其他場地增設的車位,應當認定為物權法第七十四條第三款所稱的車位。
第七條改變共有部分的用途、利用共有部分從事經營性活動、處分共有部分,以及業主大會依法決定或者管理規約依法確定應由業主共同決定的事項,應當認定為物權法第七十六條第一款第(七)項規定的有關共有和共同管理權利的「其他重大事項」。
第八條物權法第七十六條第二款和第八十條規定的專有部分面積和建築物總面積,可以按照下列方法認定:
(一)專有部分面積,按照不動產登記簿記載的面積計算;尚未進行物權登記的,暫按測繪機構的實測面積計算;尚未進行實測的,暫按房屋買賣合同記載的面積計算;
(二)建築物總面積,按照前項的統計總和計算。
第九條物權法第七十六條第二款規定的業主人數和總人數,可以按照下列方法認定:
(一)業主人數,按照專有部分的數量計算,一個專有部分按一人計算。但建設單位尚未出售和雖已出售但尚未交付的部分,以及同一買受人擁有一個以上專有部分的,按一人計算;
(二)總人數,按照前項的統計總和計算。
第十條業主將住宅改變為經營性用房,未按照物權法第七十七條的規定經有利害關系的業主同意,有利害關系的業主請求排除妨害、消除危險、恢復原狀或者賠償損失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將住宅改變為經營性用房的業主以多數有利害關系的業主同意其行為進行抗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十一條業主將住宅改變為經營性用房,本棟建築物內的其他業主,應當認定為物權法第七十七條所稱「有利害關系的業主」。建築區劃內,本棟建築物之外的業主,主張與自己有利害關系的,應證明其房屋價值、生活質量受到或者可能受到不利影響。
第十二條業主以業主大會或者業主委員會作出的決定侵害其合法權益或者違反了法律規定的程序為由,依據物權法第七十八條第二款的規定請求人民法院撤銷該決定的,應當在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業主大會或者業主委員會作出決定之日起一年內行使。
第十三條業主請求公布、查閱下列應當向業主公開的情況和資料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一)建築物及其附屬設施的維修資金的籌集、使用情況;
(二)管理規約、業主大會議事規則,以及業主大會或者業主委員會的決定及會議記錄;
(三)物業服務合同、共有部分的使用和收益情況;
(四)建築區劃內規劃用於停放汽車的車位、車庫的處分情況;
(五)其他應當向業主公開的情況和資料。
第十四條建設單位或者其他行為人擅自佔用、處分業主共有部分、改變其使用功能或者進行經營性活動,權利人請求排除妨害、恢復原狀、確認處分行為無效或者賠償損失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屬於前款所稱擅自進行經營性活動的情形,權利人請求行為人將扣除合理成本之後的收益用於補充專項維修資金或者業主共同決定的其他用途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行為人對成本的支出及其合理性承擔舉證責任。
第十五條業主或者其他行為人違反法律、法規、國家相關強制性標准、管理規約,或者違反業主大會、業主委員會依法作出的決定,實施下列行為的,可以認定為物權法第八十三條第二款所稱的其他「損害他人合法權益的行為」:
(一)損害房屋承重結構,損害或者違章使用電力、燃氣、消防設施,在建築物內放置危險、放射性物品等危及建築物安全或者妨礙建築物正常使用;
(二)違反規定破壞、改變建築物外牆面的形狀、顏色等損害建築物外觀;
(三)違反規定進行房屋裝飾裝修;
(四)違章加建、改建,侵佔、挖掘公共通道、道路、場地或者其他共有部分。
第十六條建築物區分所有權糾紛涉及專有部分的承租人、借用人等物業使用人的,參照本解釋處理。
專有部分的承租人、借用人等物業使用人,根據法律、法規、管理規約、業主大會或者業主委員會依法作出的決定,以及其與業主的約定,享有相應權利,承擔相應義務。
第十七條本解釋所稱建設單位,包括包銷期滿,按照包銷合同約定的包銷價格購買尚未銷售的物業後,以自己名義對外銷售的包銷人。
第十八條人民法院審理建築物區分所有權案件中,涉及有關物權歸屬爭議的,應當以法律、行政法規為依據。
第十九條本解釋自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
因物權法施行後實施的行為引起的建築物區分所有權糾紛案件,適用本解釋。
本解釋施行前已經終審,本解釋施行後當事人申請再審或者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決定再審的案件,不適用本解釋。

2.《關於審理物業服務糾紛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一條建設單位依法與物業服務企業簽訂的前期物業服務合同,以及業主委員會與業主大會依法選聘的物業服務企業簽訂的物業服務合同,對業主具有約束力。業主以其並非合同當事人為由提出抗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二條符合下列情形之一,業主委員會或者業主請求確認合同或者合同相關條款無效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一)物業服務企業將物業服務區域內的全部物業服務業務一並委託他人而簽訂的委託合同;
(二)物業服務合同中免除物業服務企業責任、加重業主委員會或者業主責任、排除業主委員會或者業主主要權利的條款。
前款所稱物業服務合同包括前期物業服務合同。
第三條物業服務企業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物業服務合同約定的或者法律、法規規定以及相關行業規范確定的維修、養護、管理和維護義務,業主請求物業服務企業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物業服務企業公開作出的服務承諾及制定的服務細則,應當認定為物業服務合同的組成部分。
第四條業主違反物業服務合同或者法律、法規、管理規約,實施妨害物業服務與管理的行為,物業服務企業請求業主承擔恢復原狀、停止侵害、排除妨害等相應民事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第五條物業服務企業違反物業服務合同約定或者法律、法規、部門規章規定,擅自擴大收費范圍、提高收費標准或者重復收費,業主以違規收費為由提出抗辯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業主請求物業服務企業退還其已收取的違規費用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第六條經書面催交,業主無正當理由拒絕交納或者在催告的合理期限內仍未交納物業費,物業服務企業請求業主支付物業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物業服務企業已經按照合同約定以及相關規定提供服務,業主僅以未享受或者無需接受相關物業服務為抗辯理由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七條業主與物業的承租人、借用人或者其他物業使用人約定由物業使用人交納物業費,物業服務企業請求業主承擔連帶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第八條業主大會按照物權法第七十六條規定的程序作出解聘物業服務企業的決定後,業主委員會請求解除物業服務合同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物業服務企業向業主委員會提出物業費主張的,人民法院應當告知其向拖欠物業費的業主另行主張權利。
第九條物業服務合同的權利義務終止後,業主請求物業服務企業退還已經預收,但尚未提供物業服務期間的物業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物業服務企業請求業主支付拖欠的物業費的,按照本解釋第六條規定處理。
第十條物業服務合同的權利義務終止後,業主委員會請求物業服務企業退出物業服務區域、移交物業服務用房和相關設施,以及物業服務所必需的相關資料和由其代管的專項維修資金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物業服務企業拒絕退出、移交,並以存在事實上的物業服務關系為由,請求業主支付物業服務合同權利義務終止後的物業費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十一條本解釋涉及物業服務企業的規定,適用於物權法第七十六條、第八十一條、第八十二條所稱其他管理人。
第十二條因物業的承租人、借用人或者其他物業使用人實施違反物業服務合同,以及法律、法規或者管理規約的行為引起的物業服務糾紛,人民法院應當參照本解釋關於業主的規定處理。
第十三條 本解釋自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
本解釋施行前已經終審,本解釋施行後當事人申請再審或者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決定再審的案件,不適用本解釋。

⑦ 就物權法中的空間權研究,目前有哪些主要成果

最近十幾年來,空間權問題產生了大量的論著。根據筆者的粗略統計專,在學術期刊上正式發表的論屬文有七十餘篇,與空間權問題直接相關的碩士學位論文有二十七篇,專著有兩本。三個物權法草案學者建議稿中也分別規定了關於空間權制度的內容。此外,學者們在各自撰寫的物權法著作中也就空間權展開了討論。如果以物權法立法進程為劃分標准,上述資料大概可以分為三個時間段:物權法立法進程開始之前,物權法立法進程開始後到物權法通過,物權法通過施行後。其中以第二個階段的討論最為激烈。

⑧ 陽台上方的空間如何計算

一般付費的陽台都封閉的而且承重好。
贈送的一般都不允許,因為以前有搭棚子出過事的案例,貌似主要原因還是那個樓梯的承重不行,所以以後類似的就不允許了,而且搭棚子會影響樓體外部的美觀性,如果搭全搭一樣的還可以,要不然東一家西一家零零落落的搭上顏色又各異那到真是一大特色了。

⑨ 物權法中關於住房的樓頂的所有權問題是如何定義的

樓頂的歸屬權。樓頂應是整棟樓全體業主共有的部分,而不僅是頂層住戶共有的。
《物權法》第70條規定:「業主對建築物內的住宅、經營性用房等專有部分享有所有權,對專有部分以外的共有部分享有共有和共同管理的權利。」這是關於建築物區分所有權的規定,也是我國首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確了該項權利。建築物區分所有權,是指多個區分所有權人共同擁有一棟區分所有建築物時,各區分所有權人對建築物專有部分所享有的專有使用權及對建築物共用部分所享有的共用部分所有權。區分,是指數人區分一建築而各有其一部分。區分所有,是區分一建築物的特定部分為所有權的標的。建築物區分所有包括兩部分
1、專有部分。這是指區分所有權人依其所購份額對建築物套內空間獨自佔有、使用的部分,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權利即區分所有權人的專有權。根據《物權法》第71條的規定,專有權與一般所有權在性質上是一致的,即專有權人對其專有部分享有佔有、使用、收益、處分的權利,但因建築物結構上的相連性,專有權人在對其專有部分行使權利時不得危及建築物的安全,不得損害其他業主的合法權益。專有部分的形成條件有兩個:
(1)構造上的獨立性,也就是要有固定的遮蔽欄,與其他區分所有權人的專有部分相隔離。
(2)使用上的獨立性,一般以該部分有無獨立的出入門戶為判斷標准
2、共有部分。這是指專有部分以外的建築物的其他部分。包括三部分
(1)建築物的基本構造部分,如支柱、屋頂、外牆等;
(2)共用部分,如樓梯、走廊、電梯、自來水管、貯水塔、消防設備、大門等;
(3)部分區分所有權人共有的部分,如各樓層間的樓板(天花板、地板)、左右房屋之間的隔牆等。

⑩ 土地使用權空間權是什麼意思

您好,目前國家法律層面,沒有明確地上空間建設用地使用權的概念,僅在蘇州市、南寧市出台地上空間建設用地使用權的規定中,明確地上空間建設用地使用權是指依法批准利用地上空間開發建設建築物及其附屬設施, 並對該地上空間享有佔有、使用、 收益的權利。
(一)國家層面法規
1、《物權法》的規定
根據《物權法》第136條規定,建設用地使用權可以在土地的地表、地上或者地下分別設立。新設立的建設用地使用權不得損害已設立的用益物權。可以看出,《物權法》對地表、地上或者地下的建設用地使用權做了原則性的規定。
2、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第33條規定,城市地下空間的開發和利用,應當與經濟和技術發展水平相適應,遵循統籌安排、綜合開發、合理利用的原則,充分考慮防災減災、人民防空和通信等需要,並符合城市規劃,履行規劃審批手續。《城鄉規劃法》只對地下空間開發做了原則性的規定,對地上空間開發沒有做出任何規定。但是對於地下空間開發和利用提出一個重要的原則:符合城市規劃,履行規劃審批手續。同樣,我們認為地上空間開發和利用也需要遵守這條原則。
2008年1月3日,國務院發布的《國務院關於促進節約集約用地的通知》(國發〔2008〕3號)明確要求:「國土資源部要會同有關部門,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的有關規定,抓緊研究制訂土地空間權利設定和登記的具體辦法」。
根據物權法和規劃法關於地下空間建設用地的規定,由此我們可以推出以下結論:1、可以設立地上建設用地使用權,但不得損害已設立的用益物權;2、地上空間開發和利用需要符合城市規劃,履行規劃審批手續。
(二)地方層面法規
《物權法》出台後,各地對於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出台了諸多規定,但是對於地上空間的開發和利用,只有個別地區蘇州市、南寧市出台,但這仍不影響我們對地上空間的研究。
1、2011年江蘇省蘇州市出台了《蘇州市地下(地上)空間建設用地使用權利用與登記暫行辦法》。該《暫行辦法》第2條規定:「建設用地使用權根據規劃利用空間界限,除設立地表建設用地使用權外,可分層設立地下、地上空間建設用地使用權。」第6條規定:「地下、地上空間建設用地使用權的取得應當符合城鄉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並且應當充分考慮相鄰空間的發展需要和相互銜接,不得損害已經設立的不動產物權。」
2、2014年南寧市政府辦公廳出台了《南寧市地上地下空間建設用地使用權審批與確權登記暫行辦法》,該《辦法》對地上地下空間及地上地下建設用地使用權的概念、審批程序、供地方式、出讓金最低價格、驗收和等級等做出了規定。
其中《辦法》明確,地上地下空間建設用地使用權是指經依法批准利用地上地下空間開發建設建築物及其附屬設施,並對該地上地下空間享有佔有、使用、收益及處分的權利。地上地下空間建設用地使用權實行有償使用制度,採用招標拍賣、掛牌的方式出讓,但依規定可以劃撥的除外。出讓年限根據法律、法規規定的用途確定,但不得超過相同用途的地表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最高年限。
《辦法》強調,地上地下空間建設用地使用權審批與確權登記的具體審批程序和要求適用地表建設用地使用權管理的一般規定。對於同一主體結合地表建築工程一並開發建設的地上地下工程,應當連同地表工程一並規劃和供地,獨立開發的地上地下工程屬於經營性項目,應當採用招標拍賣、掛牌的方式出讓地上地下空間建設用地使用權。以出讓方式取得的地下、地上空間建設用地使用權可以轉讓、抵押,但需遵循建設用地使用權轉讓、抵押相關法律法規規定。
(三)合同範本關於地下或地上空間的約定
除了以上法律法規、地方規章等, 2008年4月29日,國土資源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發布的《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示範文本(gf-2008-2601)明確指出出讓宗地空間范圍是以平面界址點所構成的垂直面和上、下界限高程平面封閉形成的空間范圍,並要求「出讓宗地的平面界限按宗地的界址點坐標填寫;出讓宗地的豎向界限,可以按照1985年國家高程系統為起算基點填寫,也可以按照各地高程系統為起算基點填寫。高差是垂直方向從起算面到終止面的距離。如:出讓宗地的豎向界限以標高+60米(1985年國家高程系統)為上界限,以標高-10米(1985年國家高程系統)為下界限,高差為70米」 。

閱讀全文

與上部空間物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創造豐盛傳銷2016 瀏覽:787
公共衛生服務年度工作報告 瀏覽:921
石獅城管投訴電話 瀏覽:538
武漢環保局投訴電話 瀏覽:87
伊成果個人資料 瀏覽:25
軟體著作權可以賺錢嗎 瀏覽:481
作業誰發明的名字 瀏覽:633
獅山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542
廈門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74
農民大爺發明秸稈爐 瀏覽:210
碘伏開口有效期 瀏覽:455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
基本衛生公共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62
初中數學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30
長沙市知識產權局張力 瀏覽:369
榮玉證書 瀏覽:382
凌文馬鞍山 瀏覽: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