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誰是世界的數學之父
世界著名數學家--數學之父— 泰勒斯(Thales) 數理工科 2006-12-13 09:23:44 閱讀60 評論0 字型大小:大中小
數學之父— 泰勒斯(Thales)
泰勒斯生於公元前624年,是古希臘第一位聞名世界的大數學家。他原是一位很精明的商人,靠賣橄欖油積累了相當財富後,泰勒斯便專心從事科學研究和旅行。他勤奮好學,同時又不迷信古人,勇於探索,勇於創造,積極思考問題。他的家鄉離埃及不太遠,所以他常去埃及旅行。在那裡,泰勒斯認識了古埃及人在幾千年間積累的豐富數學知識。他游歷埃及時,曾用一種巧妙的方法算出了金字塔的高度,使古埃及國王阿美西斯欽羨不已。
泰勒斯的方法既巧妙又簡單:選一個天氣晴朗的日子,在金字塔邊豎立一根小木棍,然後觀察木棍陰影的長度變化,等到陰影長度恰好等於木棍長度時,趕緊測量金字塔影的長度,因為在這一時刻,金字塔的高度也恰好與塔影長度相等。也有人說,泰勒斯是利用棍影與塔影長度的比等於棍高與塔高的比算出金字塔高度的。如果是這樣的話,就要用到三角形對應邊成比例這個數學定理。泰勒斯自誇,說是他把這種方法教給了古埃及人但事實可能正好相反,應該是埃及人早就知道了類似的方法,但他們只滿足於知道怎樣去計算,卻沒有思考為什麼這樣算就能得到正確的答案。
在泰勒斯以前,人們在認識大自然時,只滿足於對各類事物提出怎麼樣的解釋,而泰勒斯的偉大之處,在於他不僅能作出怎麼樣的解釋,而且還加上了為什麼的科學問號。古代東方人民積累的數學知識,主要是一些由經驗中總結出來的計算公式。泰勒斯認為,這樣得到的計算公式,用在某個問題里可能是正確的,用在另一個問題里就不一定正確了,只有從理論上證明它們是普遍正確的以後,才能廣泛地運用它們去解決實際問題。在人類文化發展的初期,泰勒斯自覺地提出這樣的觀點,是難能可貴的。它賦予數學以特殊的科學意義,是數學發展史上一個巨大的飛躍。所以泰勒斯素有數學之父的尊稱,原因就在這里。
泰勒斯最先證明了如下的定理:
1.圓被任一直徑二等分。
2.等腰三角形的兩底角相等。
3.兩條直線相交,對頂角相等。
4.半圓的內接三角形,一定是直角三角形。
5.如果兩個三角形有一條邊以及這條邊上的兩個角對應相等,那麼這兩個三角形全等。
這個定理也是塞樂斯最先發現並最先證明的,後人常稱之為塞樂斯定理。相傳泰勒斯證明這個定理後非常高興,宰了一頭公牛供奉神靈。後來,他還用這個定理算出了海上的船與陸地的距離。
泰勒斯對古希臘的哲學和天文學,也作出過開拓性的貢獻。歷史學家肯定地說,泰勒斯應當算是第一位天文學家,他經常仰卧觀察天上星座,探窺宇宙奧秘,他的女僕常戲稱,泰勒斯想知道遙遠的天空,卻忽略了眼前的美色。數學史家Herodotus層考據得知Hals戰後之時白天突然變成夜晚(其實是日蝕),而在此戰之前泰勒斯曾對Delians預言此事。 泰勒斯的墓碑上列有這樣一段題辭:「這位天文學家之王的墳墓多少小了一點,但他在星辰領域中的光榮是頗為偉大的。」
⑵ 我國古代官員公房制度實行的目的和特點
1、目的:
1)解決官員異地為官的住房需要;
2)減輕官員的經濟負擔。
2、特點:
1)公有住房有明確的等級規格限制;
2)公有住房及所用物品嚴禁私自增減;
3)官員離職必須按清單歸還所有物品。
3、簡介:
「官舍」,就是官吏的住所,因為常與官衙連在一起,所以有時也兼容辦公場所的涵義。若用現代語匯表述,就是「機關大院」。因其不僅所有權一般都姓「官」,而且往往還特定屬於某一個機關。自秦漢起,各級官員均由國家任命,這些官員大多存在有異地仕宦解決住所的需要。因此,由國家向赴任官員提供住房,大約也就在秦漢之際逐漸趨向制度化。
自秦漢以來,凡州郡府縣各級地方政府之主要首長和佐貳官員(輔佐主司的官員)的生活區域,照例都是圈定在各自的衙署即機關大院以內的,俗稱「內衙」或「私宅」等,並用屋宇式的宅門同以大堂為中心的辦公區域劃出界線。
地方官連同隨任家屬免費享用機關住房的傳統,一直維持到清朝覆滅。
⑶ 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章》中孔子為什麼同意曾皙的看法
一、太平盛世圖景,寄託儒家政治理想。
曾晳描述的「太平盛世圖」,正是儒家理想中民風趨純,民德歸厚,天下歸仁的太平社會縮影。顯然這與孔子仁政、禮樂治國的思想完全契合。這幅太平盛世圖,寄託著儒家的政治理想。
二、尊重古禮,與儒家禮樂治國思想契合。
王充認為曾皙說的是一種古代祭祀儀式,也就是「雩祭」。所謂「雩祭」是指的春天求雨的祭禮。《禮記》言「雩祭」祭水旱也。儒家強調禮樂治國。正所謂不知禮無以立也。孔子卻生活於禮崩樂壞的春秋末期,而曾皙對古禮做如此具體生動地描繪,並以此寄託自己的理想,這與儒家禮樂治國思想高度契合。可以想像作為老師的孔子內心的喜悅。故而情不自禁的喟然贊嘆。
魯設雩祭於沂水上。暮者,晚也。春,謂四月也。春服既成,謂四月之服成也。冠者、童子,雩祭之樂人也。浴乎沂,涉沂水也,象龍之從水中出也。風乎舞雩,風,歌也。詠而饋,詠歌饋祭也,歌詠而祭也。
——王充《論衡·明雩篇》
三、不求仕進,暗合理想受挫後孔子的心境。
《侍坐》這段對話發生在孔子自衛返魯的四年裡,此時他已年近七十,在這之前的十四年中孔子周遊列國苦苦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但除了短暫服務於衛、陳兩國之外,沒有得到任何統治者的垂青。回到魯國孔子仍有心從政,但仍然被敬而不用。救世之心無處安放的孔子因此產生過「道不行,乘桴浮於海。」(《論語·公冶長》)之思。曾皙的主張有遠離政治,不求仕進之意,對四處碰壁,略有些心灰意冷的孔子此時的心境和處境相契合。而他描述的回歸自然,天人合一的人生狀態也許適時的撫慰了夫子理想難以實現的悲哀和感傷。其實這種思想在《論語》其它章節中也經常見到:
「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論語《述而》)
「天下有道見,無道則隱」(論語《泰伯》)
這就是儒家「既盡力而為 ,又順乎天命」的思想。所以錢穆認為曾皙的志向符合了孔子的曲肱之樂和浮海之思。但他又認為孔子是不會真的歸隱的。
蓋三人皆以仕進為心,而道消世亂,所志未必能遂。曾皙乃孔門之狂士,無意用世,孔子驟聞其言,有契於其平日飲水曲肱之樂,重有感於浮海居夷之思,故不覺慨然興嘆也。然孔子固抱行道救世之志者,豈以忘世自樂,真欲與許巢伍哉?然則孔子之嘆,所感深矣,誠學者所當細玩。
—— (錢穆《論語新解》)
四、曾皙的言志的「氣象」非其他三位可以相比。
朱熹認為曾皙之志來自日常生活,但胸次悠然,其他三位則拘於事為之末,氣象與曾皙無法相比。其言志,則又不過即其所居之位,樂其日用之常,初無舍己為人之意。而其胸次悠然,直與天地萬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隱然自見於言外。視三子之規規於事為之末者,其氣象不侔矣。故夫子嘆息而深許之。
——(朱熹《四書集注》)
綜上所述,孔子在聽完曾皙的志向後,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⑷ 中國書法史的清代書法
此外,清代中期的書家還有「揚州八怪」金農(1687——1763)、鄭夑(1693——1766)、李鱔(1686——1762)、高鳳翰(1683——1748)、汪士慎(1686——1762)、黃慎(1687——1768年後)等人,其中,金農的隸書結體寬扁,用筆老辣,古拙之氣溢於紙上。他的「漆書」更是雄絕一時。鄭夑的書法揉多種書體於一爐,看似歪七扭八,毫無章法,但卻有奇肆之氣。高鳳翰晚年用左手寫字,別有趣味。黃慎的草書用筆率意粗獷。點多線少,是明末肆意書風的一種發展。
趙之謙(1829——1884) 晚清傑出的藝術家。篆隸書從鄧石如出,剛健婀娜。楷行書初學顏真卿,後專攻北碑,熔碑帖於一爐。不足處在於太過圓熟,境界不如吳昌碩。
鄧石如(1743——1805)被推為「國朝第一書家」,藝術風格影響深遠。其篆書以李斯、李陽冰為基,參法隸意,是千百年來篆書的極大發展。
伊秉綬(1754——1815)集隸書之大成,所作強化了純粹的空間美感,削弱了用筆的節奏表現,書風古穆渾厚。 當代書法家馬永安創造第六種書體。經過專家論證,於2012年9月24日在國家版權局注冊登記,被正式命名《中國書法第六書體——燕體》,又名燕書體。燕體書法和傳統書法對照,六個書法標准,有五個標准完全不同,是一種全新的書法概念。
《中國書法史》 作者:朱天曙著
出 版 社:文化藝術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9-1-1
字數: 230000
版次: 1
頁數: 331
開本: 16開
印次: 1
紙張: 膠版紙
I S B N : 9787503936470
包裝: 平裝
所屬分類: 圖書 >> 藝術 >> 書法篆刻>> 理論 美術一種要素,是在發揮個性;而發揮個性最真確的,莫如寫字。如果況能夠表現個性,就是最高美術,那麼各種美術,以寫字為最高。
——梁啟超
書法在中國為藝術之一,以其為象形文字,而又有篆、隸、楷、草各體之不同,數千年來,遂蔚為藝術史上一大觀。然在拼音文字種族中,求韜執筆為中國書,已極不易得,況雲工乎!故非浸潤於中國文字經若千時,實無由言中國書法也。
——陳垣
魏、晉以後,中國人的書法,成為中國人最標準的藝術。書法的受人重視,超乎其他一切藝術之上。其實中國書法也只是一種運用線條來表七意象和事象的藝術,就其內在的理論上,不僅與圖畫同一精神,實可說與中國創造文字之匠心亦是同一精神的。我們還可以說,中國文字和文學,亦走在同一路徑上。他們同樣想用簡單的代表出繁復,用空靈的象徵出具體。
——錢穆 朱天曙,南京藝術學院書法篆刻專業博士,清華大學藝術學博士後,主要從事中國書法篆刻史和清代藝術文獻研究。現為北京語言大學藝術系副教授,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全國「七十年代書家」代表人物之一。多次參加全國重要書法篆刻展、學術提名展和國際、國內重要學術會議並獲獎。著有《宋克書法研究》、《中國書法名家講座——篆書十講》、《周亮工及其(印人傳)研究》等,編纂有《固亮工全集》(十八冊)。
⑸ 曹操究竟是曠代英雄還是千古罪人
當然是英雄,不要人雲亦雲。
評價歷史人物不要帶有私人感情,那都是小說寫的不是歷史,作者帶主觀色彩所以關羽就忠義劉備就仁厚曹操就奸詐?你研究的到底是事實還是作者的意志?你對曹操的了解是來源於小說還是史書?都沒有真實的了解多,他是什麼人對你重要麼?
不要跳脫時代評價歷史人物,就是慈禧太後這種在今天被罵成遺臭萬年的人都事了不起的人物,人們罵慈禧太後沒能力軟弱禍國殃民這些都是後世的評價,都事一堆馬後炮嘴炮技能,在當時是背景下五十年間沒有人斗贏慈禧太後,從她代替丈夫處理朝政到處理八大臣到囚禁光緒皇帝,現在人片面的把她說的體無完膚,既然慈禧這么沒本事為什麼能斗贏那麼多男人,在當時的社會半世紀政權不倒?甚至永於革新的皇帝都斗不過她?是不是說明起碼在政權上她確實有幾下子?她就算被外國人打的不行,起碼是比當時全中國的人都強吧?有比她牛逼的為什麼沒人扳倒她取而代之?說明歷史從來不客觀。
歷史從來不客觀,別說你沒親眼見過,就算是在當今時代,你也沒辦法正確了解一個人功過,因為你得到的消息對他的了解從來都是被控制的,你知道的只是讓你知道的那部分,不想讓你知道的那部分就鎖住消息不說,那你說那都沒有全面了解你能正確判斷英雄還是狗熊么?
同時,人們都是帶有色眼鏡的,只想聽自己想聽得那部分,大部人給社會主流定了調,曹操是奸雄的書籍消息大行其道,說曹操是英雄的言論因為不符合人們心中的期望,就會被批判淹沒,最後流傳幾代,事實是什麼重要了,復合人們心中期望值的版本就會流傳下來甚至越來越甚。
綜上所述,因為你不是當事人,沒有完整正確的了解那段歷史,即便是史書也有主觀性,對一個人所作所為選擇性地記錄,就會讓看書人人產生不正確的理解,史書說的是正確的真是,但是記錄三件好事兩件壞事和記錄三件壞事兩件好事能一樣么?所以從歷史的角度看,沒法評判因為沒有真相。
但是作為我個人而言,我對曹操的看法是有最為了不起的人,談不上奸雄,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他對自己好沒說什麼說不過去的,但是也稱不上是英雄,英雄兩個字不是有名氣有作位的就行,曹操放在今天也會是了不起的人,定有一番作為不是常人,但也不會是個英雄,盡管他再有作為他做的事都是為了自己,為了自己的利益,為了自己的霸業沒有為別人為百姓謀福祉,我實在不理解犧牲自己只為自己的人怎麼就成了英雄,那些犧牲自己為了別人的人我們又叫他們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