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國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的現狀
可以去音著協、音集協抄、作協等集體管理組織的網站了解。也可直接向中國版權保護中心咨詢具體數據。
免費知識產權法律咨詢就到法幫網 http://www.fabang.com/ask/browser.php?tid2=21
⑵ 我國著作權管理組織有哪些
截止2010年12月,我國目前共有5家著作權管理組織,分別如下:
1. 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版,成立於1992年9月15日。權
2. 中國音像集體管理協會,成立於2008年5月28日。
3. 中國文字著作權協會,成立於2008年10月24日。
4. 中國攝影著作權協會,成立於2008年11月21日。
5. 中國電影著作權協會,成立於2010年4月16日。
⑶ 我國有幾家音樂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
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
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成立於1992年,由國家版權局和中國音樂家協會共內同發起,是我國第一家著容作權集體管理組織,其會員主要是詞、曲作者和部分音像製作者和創作團體,主要管理音樂作品的表演權(包括現場表演和播放背景音樂)、廣播權和錄制發行權(包括製作廣播電視節目、背景音樂製作、音像製品製作、網路下載等)。
⑷ 我國唯一的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的全稱
B
199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頒布後,1992年就批准成立了第一家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中國專音屬樂著作權協會。2005年3月1日《著作權集體管理條例》實施後,國家版權局加快了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審批的工作,2005年12月,批准成立了中國音像集體管理協會。目前,我國相關權利人正在積極籌建文字、攝影、電影等領域的集體管理組織。
⑸ 以下哪一個機構是我國的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
您好!國家版權局是國務院著作權行政管理機關。國務院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主管全國的著作權管理工作;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的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的著作權管理工作。
【釋義】 本條未作修改。本條是對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的規定。
國家版權局是國務院著作權行政管理機關,主管全國的著作權行政管理工作。國家版權局的主要職責是:1.貫徹實施著作權法律、法規,制定與著作權行政管理有關的辦法;2.查處在全國有重大影響的著作權侵權案件;3.批准設立涉外代理機構並監督、指導其工作;4.負責著作權涉外管理工作;5.負責國家享有的著作權管理工作;6.指導地方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的工作;7.承擔國務院交辦的其他著作權管理工作。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設立的版權局(處)是地方著作權行政管理機關,主管本行政區域的著作權管理工作。地方著作權行政管理機構的主要職責是:1.在本地區實施、執行著作權法律、法規,制定本地區著作權行政管理的具體辦法;2.查處本地區發生的嚴重侵犯著作權以及與著作權有關權利的行為;3.監督、指導本地區的著作權貿易活動。
⑹ 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有哪些
目前國內的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有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 、中國音像著作權集體管理版協會權、 中國文字著作權協會 、 中國攝影著作權協會 、中國電影著作權協會。
根據《著作權集體管理條例》第三條規定:「本條例所稱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是指為權利人的利益依法設立,根據權利人授權、對權利人的著作權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進行集體管理的社會團體。
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應當依照有關社會團體登記管理的行政法規和本條例的規定進行登記並開展活動。」
⑺ 我國目前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存在哪些問題
近來,關於著作權使用費的糾紛層出不窮,人們直接的想法是應亟待提高整個社會的著作權意識。當然,這點固然非常重要,但我們必須承認制度的構建和完善更為基礎。其中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更應被重視起來,國外幾百年的經驗已經表面這樣一個機構存在和運作對於聯系著作權人和使用者有著重要的意義。
我國新修正的著作權法第八條規定:「著作權人和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人可以授權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行使著作權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被授權後,可以以自己的名義為著作權人和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人主張權利,並可以作為當事人進行涉及著作權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的訴訟、仲裁活動。」 同時第二款規定:「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是非營利性組織,其設立方式、權利義務、著作權許可使用費的收取和分配,以及對其監督和管理等由國務院另行規定。」這是我國建立著作權管理組織唯一的法律依據。法律雖然授權國務院作進一步的規定,但至今尚未出台。因此,在具體的集體管理組織構建及運作過程中沒有具體的規則作為依據,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的發展。
一、我國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的現狀及分析
我國著作權集體管理機構已經在實際的集體管理體制上對音樂作品和非音樂作品進行了分類管理,音樂作品由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管理,非音樂作品由中國版權保護中心進行管理。筆者認為這樣的現狀也許會出現管理分散,但考慮到音樂作品的特殊性以及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若干年成熟的運作,所以這種模式可以維持。
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成立於1992年12月17日,是由國家版權局和中國音樂家協會共同發起成立的目前中國大陸唯一的音樂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是專門維護作曲者、作詞者和其他音樂著作權人合法權益的非營利性機構。 協會實行會員制,凡具有中國國籍的音樂著作權人,包括作曲者、作詞者、音樂改編者、音樂作者的繼承人都可以加入協會。特別需要說明的是,音樂出版者和錄音者也可以加入協會,但在這種情況下,它不是作為出版者和錄音者,而是作為音樂著作權人參加協會(比如,通過音樂作者轉讓或通過開發音樂作品而享有音樂著作權)。 前段時間北京市第一中級人們法院對卡拉OK歌廳中播放MTV作品支付著作權使用費做出支持判決。的確,歌廳以營利為目的使用他人作品理應付費,這符合我國的著作權法的相關規定。但問題是,他們如何付費?通過什麼樣的渠道付費?額度是多少?這些問題都得不到答案。可以說,制度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這種情況的存在。此外,此案中原告及歌廳的付費對象是某唱片公司,實際上此判決保護的是鄰接權人的權利。但到目前為止,我國尚未有鄰接權人集體管理組織,雖然中國音像協會有建立此類組織的意向,畢竟他們在出版者領域有一定的優勢,但在實際操作上仍存在很多困難。 例如,(1)對作品使用人的收費額度難以確定。鄰接權人錄制出版作品的成本遠高於作者,這勢必導致其收費也會相應提高,面對現有的社會狀況,具體操作情況令人擔憂。(2)收取使用人的使用費後,如何與作品作者分配,分配比例如何?(3)網路環境對出版業的沖擊,以及缺乏相應規范,使得鄰接權的集體管理困難重重。
對於非音樂作品的著作權集體管理我國一直不太完善。1998年經國家編委批准,由國家新聞出版署和國家版權局成立了中國版權保護中心,其下設中國文字作品著作權協會和美術、攝影作品著作權集體管理機構分別對文字作品和美術攝影作品進行集體管理。但遺憾的是這兩個機構至今尚未正式運作。還有另外兩個組織與此相關,即中國作家協會和中國版權協會。但中國作家協會的權保中心主要的職責是調解會員間的糾紛,中國版權協會的工作大部分集中在作者的權利保護上,而並非針對出版者。也就是說,實際上現在針對非音樂作品尚無集體管理組織在進行具體工作。
由於我國的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剛剛起步,要在短時間內完善體系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國際上運作較為成功的集體管理機構也花費了五六年的時間,在大多數情況下,需要幾十年的努力才能確立著作權協會的地位。著作權管理協會中途夭折的事情也發生過。集體管理的起步難是國際著作權專家所公認的。在我們國家集體管理組織的建立還有其特殊性,不僅存在其本身建立固有的困難,還存在著大環境的影響。 具體來說:(1)法律環境和法律意識尚待提高。著作權是項私權,其是從西方社會出現並發展起來的,有著良好的社會基礎,人們對這項權利也給予認同。而從我國傳統來看,人們普遍缺乏著作權的意識,不承認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可以成為商品。同時,使用者在缺乏權利觀念的社會里也容易認為智力作品同一般產品一樣,購買之後就可以任意支配,或認為一次付酬後,取得了完全的使用權。在這種狀況下,從西方移至過來的著作權制度如何在我國的大環境中得到應用和發展就需要更多時間,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亦是如此。 (2)法律體系尚待完善。我國的著作權制度從無到有也是近十幾年的事情,著作權方面的立法體系更需要完善。正如前文所言,針對集體管理組織的立法至今為止只有《著作權法》第八條原則性的規定,且缺乏可操作性。此外,從現實情況來看,我國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的模式帶有濃厚的官方色彩,在缺乏相應規范的情況下,集體管理機構很難快速建立起來。 (3)集體管理機構起點的特殊性。從國外的情況來看,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的建立要麼是權利人自發組織,要麼是國家按照法律新設建立。而我國則不同,它是由國家機構(一般來說是版權局)和原有的相關協會共同組建。這種從行政模式向市場模式轉變、管理模式向服務模式轉變都需要一定的時間,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的建立和完善也就不可能一蹴而就。
二、設想及建議
面對國外集體管理機構的經驗,我們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成熟的制度引入到國內,取它山之石,以盡早形成和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著作權集體管理制度。以下幾個方面做一嘗試:
(一)加強相關宣傳,喚醒權利意識
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的建立及工作開展的順利程度和人們的版權意識有很大關系。著作權這種私權源於西方,引進到我國後,與原有文化不相適應。人們很不習慣用權利的觀念來處世生活,因此加強宣傳顯得非常有必要。
第一,作品權利人利用集體組織行使權利意識淡薄。例如,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協會有會員2500餘名,疑惑的是,難道中國只有2500名作詞作曲者?更別說其中還包括有機構。此外,協會管理的音樂作品逾1400萬首,其中只有大約20萬首為國內作品,國內的作品權利人對於加入集體管理組織來管理自己的權利尚未認識。在現實生活中,大部分的作品權利人都是由自己與錄音、出版單位或版權代理機構聯系來實現自己權利,雖然這種方式可以讓權利人沒有折扣地獲取收入,但也必須看到其不利之處: (1)作者將部分精力花費在作品的傳播、盜版打擊、訴訟糾紛等復雜的社會關系網上,嚴重影響了其新的作品創作; (2)作者個體勢單力孤,在與錄音、出版者及代理機構交往過程中處於不利地位,無法保障其權益; (3)由於作者授權渠道單一,眾多使用者沒有合理和暢通的方式使用其作品,也會影響到其作品的傳播。
第二,作品使用者使用作品付費的意識淡薄,集體管理組織收費難,只有通過典型訴訟來促使作品使用人繳費。這導致了音樂的傳播受到了影響,不利於權利人權利的實現,也容易引起權利的對抗。所有這些都需要加強宣傳來喚醒人們的權利意識,緩解權利人和作品使用人的緊張關系。
(二)盡快完善著作權集體管理機構的立法
現在相當多的學者都在呼籲國務院應盡快完善這方面的立法,因為沒有具體的操作規范很多管理活動無法開展。重要的是我國沒有集體管理方面的歷史經驗,則更需要立法者給予前瞻式的指導,規范機構的建立,有利於其今後的發展。比如,文字作品和美術作品的集體管理機構至今仍未批復下來,這使得這部分作品的集體管理處於空白,很不利於權利人的權利的行使和保護。當一方面我們在呼籲作者加入到集體組織中去,另一方面規范集體管理機構的立法卻又遲遲不見蹤影的時候,具體工作開展的困難可想而知。
那麼,立法中應做哪些規范呢?體現在以下幾點: (1)針對現實的情況,立法應規定集體管理組織為官方機構。其實國際上對我國著作權集體管理機構的承認不在於官辦或民辦,而在於機構是否為作者服務。而立法中規定為官方機構只是考慮我國的集體管理機構剛剛起步,需要政府的扶持,運作起來會更加有效。 (2)將音樂作品和非音樂作品分為兩個機構進行壟斷管理。音樂作品仍然由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管理,因其十年來的管理卓有成效,非常有效地保護了音樂著作權人的利益,其管理也自成體系。對於非音樂作品由中國版權保護中心負責,針對不同類型作品可以在中心以下設各部門進行管理。這樣可以照顧到單獨協會與分立協會管理不同類型作品的優缺點,而且今後出現新的作品類型或者使用方式都可以方便擴充而不會影響機構的穩定性。除上述機構之外不應該再有其他組織進行集體管理,否則在機構起步階段會引起混亂。當然,當時機成熟了,結合社會、經濟狀況可以考慮允許多家機構並存。 (3)加入集體管理組織收取報酬階段的規范。集體管理組織的大量工作也是最困難的工作就集中在此。一些集體管理比較成熟的國家,比如阿根廷,就有針對這個階段而特別制定的立法(阿根廷1969年5146號及1973年461號法令規定,阿根廷作者作曲者協會和阿根廷作者總會分別獲准進款、出納、櫃台及其他可包含進來的票據、數據進行監督,以確定使用費數額。 (4) 在關注作者權利的同時必須也要規范對於鄰接權人的集體管理。筆者建議將作者與鄰接權人的集體管理納入到一個機構中,從而方便收費,同時可以避免作品使用者向不同機構多次繳費,引起不必要的誤解。 (5)將法定許可職能劃入集體管理機構。現在的法定許可是由版權局負責,但在許可和報酬分配方面都存在問題。比如許可作品和分配報酬時找不到權利人等。而將這部分職權劃入集體管理機構後,這部分問題可以得到解決。現在音樂著作權協會就有部分這樣的職權,因為它們採用會員制,許可和報酬分配可以有的放矢。筆者認為,非音樂作品也可以採用類似做法。 (6)從立法上完善集體管理組織的會員服務職能,規定集體管理組織可以按收酬的一定比例建立文化基金用於促進文化發展以及權利人作品的宣傳。此外,也可以吸取其它國家的經驗,增加集體管理組織的社會保障職能,使作者獲得穩定的收入。 (7)立法中應該規范對集體管理組織的監督。比如機構運作費用額度(預算)的確定、分配的監督及年終審計。對於運作費用額度(預算)的確定筆者認為可以由集體機構內部的會員大會或委員會來確定。至於年終審計,有些學者認為由版權管理機構負責,但筆者認為,版權管理機構和著作權集體管理機構關系密切,由其審計有失公允。因此對於年終的帳務審計應該由國家審計部門或者由會員大會委託社會審計機構進行為宜。
總之,建立和完善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的道路非常曲折,這需要花費相當長的時間去改變人們舊的意識。但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的前途非常光明,因為它有利於權利人權利的保護,更重要的是它有利於文化的傳播
⑻ 我國共有幾個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
目前我們共有五個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
中國文字著作權協會
中國攝影著作權協會
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
中國音像著作權集體管理協會
中國電影著作權協會
⑼ 我國目前的著作權的集體管理機構有多少以及他們的收費情況
著作權集體管理是著作權法的重要手段。它是指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在獲得著作權人授權的基礎上,以自己的名義向作品的使用者行使著作權。主要包括向使用者發放作品的使用許可並收取作品使用費,將使用費分配給權利人,對侵權者提出訴訟法律等。從世界各國的著作權保護實踐看,著作權人行使權利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在權利人個人可以控制和操作的情況下自己直接行使權利。例如:個人的作品由出版社出版,個人的戲劇在舞台上演出。另一種情況,是在權利人個人無法或難以控制和操作的情況下,通過著作權的集體管理組織行使和主張權利。例如,作者行使音樂作品的表演權、廣播權、信息網路傳播權等,一些發達國家規定的復印權、公共借閱權、製作多媒體的權利等等,使用者使用作品與鄰接權客體、作者獲得創作回報,均是通過集體管理組織的運行來完成的。所以,如果沒有集體管理組織替作者主張權利、替使用者轉付報酬,法律規定的這些權利就很難實現。
隨著國際著作權保護制度的建立,各國的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逐漸建立起國與國之間的集體管理組織的相互代表協議制度,即兩國的集體管理組織根據協議各自代表對方在本國范圍內管理對方權利人的權利。CISAC就是管理各國集體管理組織的非政府組織。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於1994年經國家版權局和外交部批准,參加了CISAC。到2004年,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已經與42個國家的集體管理組織訂立了相互代表協議。
相關鏈接
我國著作權集體管理機構
1、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
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成立於1992年,由國家版權局和中國音樂家協會共同發起,是我國第一家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其會員主要是詞、曲作者和部分音像製作者和創作團體,主要管理音樂作品的表演權(包括現場表演和播放背景音樂)、廣播權和錄制發行權(包括製作廣播電視節目、背景音樂製作、音像製品製作、網路下載等)。
2、中國文字作品著作權協會
該協會是1999年11月向國家版權局提出申請,經審查批准後於2000年5月成立的,但尚未經民政主管部門批准。該協會的籌備工作由中國版權保護中心和中國作家協會權益保障委員會共同負責。協會管理的權利主要包括文字作品的法定許可報酬收轉權、信息網路傳播權、數字化復制權等。
3、中國音像著作權協會
國家版權局2001年11月5日批准中國音像協會負責籌備音像著作權集體管理工作。主要管理音像製品的公開表演權、廣播權、出租權、信息網路傳播權及經權利人特別授權的部分復制權、發行權。(中國知識產權報)
⑽ 下面哪一個屬於我國的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
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