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物權請求權是否適用訴訟時效
你好
物權請求權不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
1、訴訟時效的客體是債權請求權。
2、物權請求權不適用訴訟時效。理由如下:
第一,物權請求權是物權效力的具體體現,是包含在物權權能之中的。只要物權存在,物權請求權就應該存在。由於物權本身作為支配權不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因此,作為物權的一部分的物權請求權,也不應當因時效屆滿而消滅。
第二,物權請求權的主要功能是保證對物的圓滿支配,它是保護物權的一種特有方法。如果物權請求權因時效屆滿而消滅,但是物權繼續存在,這將使物權成為一種空洞的權利。換言之,物權請求權以恢復物權的圓滿狀態為目的,罹於時效,無異於剝奪了物權人的支配力,必將引起變態物權的出現。
3、物權請求權被侵害產生的返還財產請求權亦不受訴訟時效的限制。
《民法通則》第五章規定了物權請求權的內容,第83條規定物權人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排除妨礙等,物權在遭受侵害時,物權人有權要求恢復物權的圓滿狀態或防止侵害的權利。返還原物請求權是為恢復物權的圓滿狀態,是物權的一個作用,不是由此所發生的獨立權利,因此所有權返還請求權與物權本身一樣不受訴訟時效的限制
二、物權所有人基於物權要求無權佔有人返還,無權佔有人應當將原物返還給物權人。
2. 物上請求權的效力
物上請求權也稱物權請求權,推薦閱讀下文,期望能對你有所幫助,如要引用請註明出處。
劉凱湘 北京大學法學院 教授
物權請求權基礎理論研究(下)
三、物權請求權的效力
(一)物權請求權的一般構成要件
迄今為止的幾乎所有論著都是從物權請求權的具體類型特別是基於所有權的返還請求權、排除妨害請求和妨害防止請求權的角度去分析各個請求權的構成要件,而沒有從宏觀層次上歸納和總結物權請求權的一般構成要件。物權請求權的一般構成要件的確立對於物權請求權理論的完善十分重要,對於現實生活和司法實踐中物權人運用和行使物權請求權也至為重要,對於相對人就物權人的請求提出抗辯理由同樣十分重要。作者在考察物權請求權的性質和特徵的基礎上,歸納出物權請求權的一般構成要件如下:
1.須有權利人合法享有物權之事實
物權請求權是基於物權而產生的請求權,物權的存在是行使物權請求權的前提。此要件有如下幾層意義:
(1) 權利人享有的須為物權。至於是自物權還是他物權,他物權中是用益物權還是擔保物權,則在所不問(僅影響物權請求權的具體類型,如抵押權不可能行使返還請求權)。若權利人享有的不是物權,而是人身權、知識產權、債權,則不能提出物權請求權。 [16]若權利人不是物權人而僅為佔有人,享有的是佔有權,也不能根據物權請求權的規則行使物權請求權,而只能依據佔有保護的規則行使佔有保護請求權(如需受較短消滅時效之限制等)。
(2) 權利人是否具有行為能力在所不問。若權利人為無行為能力人或限制行為能力人,則由其監護人或財產代管人代理行使物權請求權,在學理上與實務上均當無障礙。若權利人被宣告失蹤,也可由其財產代管人代理行使物權請求權。物權請求權本身不具有單獨轉讓性,但並非與權利人人身不可分離的權利,得由權利人的代理人、財產代管人等代為行使。
(3) 權利人以享有物權為已足,是否實際佔有物在所不向。所有物返還請求權恰以失去對物的佔有為條件。
(4) 權利人須為物之現時物權人。曾為物權人而現已喪失物權者,自不享有物權請求權;依法律行為將取得物權但現時尚未取得者,也不得行使物權請求權。例如,甲乙通過合同約定將一幅土地的使用權由甲轉讓給乙,合同已生效,但尚未辦理轉讓登記手續,此時丙在該幅土地旁擅挖壕溝,危及土地之效用,此時僅得由出賣人甲向丙行使排除妨害請求權,買受人乙因尚未成為該幅土地的物權人而不得徑向丙行使物權請求權;若因甲怠於行使請求權而致土地效用受損,乙只能基於債權請求權請求甲折減相應之土地轉讓金或由甲恢復原狀後再行轉讓。
2. 須有妨害物權人對物支配之事實
這是行使物權請求權的實質要件。所謂須有妨害物權人對物支配之事實,應包含以下幾層含義:
(1) 須有妨害之事實。妨害之謂者,於物權人行使權利、支配物有不利影響也。若相對人之行為對物權人行使權利毫無影響,甚或有有利之影響,則物權人不得行使物權請求權。例如,甲對與乙共棟之牆實施加固作業,則乙不得以妨害為由請求甲排除妨害。當然,相對人的行為是否果有利於物權人,應以誠信原則參酌諸因素確定之。
(2) 須妨害之事實足以影響物權人對物的正常支配。一般而言,妨害應是處於持續狀態,並使物權人無法或難以依正常方法與效用支配物,物權的完滿狀態受損。如偶有妨害,或雖有妨害但未達到影響物權人正常行使權利之程度,則物權人應予合理的容忍,而不得行使物權請求權。當然,何謂正常行使,何謂合理容忍,當視個案的具體情形依誠信原則確定之。例如,新房裝修而發出的噪音,緊鄰的餐館發出的烹炒油煙味道,因缺乏車庫而在家屬院中機動車的臨時佔道停放,嬰兒在夜間發出的啼哭,工地施工而臨時將工料堆放於鄰地的閑置場所,等,均可認屬於物權人應予合理容忍之情形。
(3) 須妨害為現時之妨害或未來可能之妨害。若曾有妨害但現已消失,則盡管曾經影響物權人權利之正常行使,但物權人現在不能主張請求權,這並非因適用時效之結果,而是因妨害已不復存在,便失去了請求權的前提性條件。如果妨害事實已經消滅但妨害結果仍在,則仍可提出物權請求權,或提出賠償損失的債權請求權,例如,甲因施工而將水泥等物料臨時置於乙之緊鄰閑地,當時乙基於合理容忍義務未請求排除妨害,但後來乙耕種該地時發現因水泥的污染而致土地不能正常生長莊稼,則乙此時或得行使物權請求權,請求甲將土地之利用價值恢復原狀,或得行使賠償損失請求權,請求甲賠償其土地地力減損和莊稼受損之實際損失。
3. 須妨害的出現非出於物權人之意願
若物權人自願限制其權利之行使,並使相對人產生合理之信賴,則物權人不得行使物權請求權。例如甲將房屋租與乙,則在租賃期內甲不能完滿地支配該房,但甲不得對乙行使物權請求權。
4. 須有相對人之出現
妨害出現後,尚需有相對人,物權人始能行使物權請求權,因物權請求權的內容為請求特定之相對人為一定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若沒有或找不到相對人,縱有物權之正常行使受有妨礙之事實,物權人也無法行使物權請求權。例如,洪水過後,由上游漂流而下的大樹樁橫嵌在居於下游的甲之土地中,致甲無法正常耕作土地,妨害事實客觀存在,但因不知樹樁主人為誰,也即無相對人,物權人無從行使物權請求權。
綜上所考,須權利人合法享有物權之事實、須有妨害物權人對物支配之事實、須妨害的出現非出於物權人之意願、須有相對人之出現,乃物權請求權之一般構成要件。
3. 物權的效力問題
1、排他性。《物權法》第二條規定明確了物權具有「排他」屬性,即具有專排除他人干涉的法律效力,屬這是法律的強行規定。
例如:我的一個手錶,我可以自己佔有、使用、租憑,他人不得干涉我對自己財物的合法使用,這就是排他性。
2、優先效力。是指物權具有優先於債權的效力。
例如:我將手錶賣給甲,甲付款後,在我交付手錶前我反悔了不願意將手錶出賣,這時我對手錶的物權優先於對甲的債權。即我可以不賣手錶給甲,當然,需要對甲承擔違約責任。
3、追及效力。追及效力主要是物權請求權的一種形式。當標的物由無權處分人轉讓給第三人時,物權人有權向第三人請求返還原物。
例如:你將我的手錶買給甲,由於你不是手錶的所有者,所以我可以要求確認買賣無效,並要求甲將手錶還給我。
4、物權請求權。包括返還請求權、排除妨礙請求權、標的物清償請求權、妨止侵害請求權等。
5、債權請求權,是指清償債務請求權,而物的請求權更廣,既包括了返還請求、還包括停止侵權請求、排除妨妨礙請求等。
4. 什麼是物權的效力
物權的效力:是指法律賦予物權的作用力和保障立。
1、排他效力。是指在同一標的物內上不能同時存在兩個以容上內容不相容的物權,亦即在同一物上已存在的物權具有排除在該物上再成立與其內容互不相容的物權的效力。
2、優先效力。物權相互間的優先效力、優先於債權的效力。(例外:買賣不破租賃原則)
3、追及效力。 又稱物權的追及權,是指物權成立後,其標的物無論輾轉歸於何人之手,物權均得追及其所在而之間支配該物。
4、妨害排除效力。又稱物上請求權或物權的請求權,是指物權人於其物被侵害或有被侵害之虞時,物權人得請求排除侵害或防止侵害,以回復其物權的圓滿狀態的權利。
5. 物權效力的請求效力
物權的請求效力亦稱物權請求權或物上請求權,但物上請求權這一稱謂停留在表象上,未點出請求權的物權基礎,因為一物之上還可以存在債權請求權,故不如稱物權請求權准確。所謂物權請求權是指物權人之物權受到他人侵害或者存在妨害之虞時,物權人為了使物權正常行使,排除侵害干擾,有權請求相對人為一定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以使其物權回復到原有的圓滿正常狀態的權利。物權請求權雖然不是物權本身的權能,但卻是保障物權行使並與物權不能分離的權利。近代以來,物權請求權逐漸成為大陸法系國家和地區物權法的重要內容之一,《德國民法典》、《瑞士民法典》、《韓國民法典》以及我國台灣地區的「民法」皆設立了物權請求權制度。我國《物權法》在第三章關於物權的保護條款中規定了物權請求權的效力。
物權請求權是由一系列權利組成的權利群,其劃分的依據是物權遭受侵害或妨害的事實類型,即產生某種侵害或妨害的行為與結果,法律即賦予物權人相應的請求權。按照通說,物權請求權包括:(1)確認物權請求權,即因物權的歸屬或內容發生爭議,物權人請求國家裁判機關確認其權利。(2)返還原物請求權,即物權標的被他人非法佔有致使權利人不能支配時,權利人有權請求非法佔有人返還被他人非法佔有之物。(3)排除妨害請求權,即物權人雖未喪失對物之佔有,但他人之行為現實地妨害了物權的正常行使,便可要求妨害人去除妨害以順利行使物權。(4)消除危險請求權,或稱預防妨害請求權,指物權之行使可能遭受將來的妨害時,物權人有權請求消除這一危險,以維持物權的圓滿安全狀態,針對的是並未現實發生而是將來可能發生的損害。(5)恢復原狀請求權,指物權的標的物遭受毀損且有恢復之可能,權利人可請求義務人實施特定行為以讓被損之物回復到原有狀態。學界對恢復原狀請求權存有不同見解,有學者認為該請求權應為債權請求權,因實施恢復原狀的行為會使義務人損失利益。
6. 什麼叫物權請求權
物權主要是大陸法系民法所採納的概念,它是指公民、法人依法享有的直接支配特定物的財產權利。所謂直接支配,是指權利人無須藉助於他人的幫助,就能夠依據自己的意志依法直接佔有、使用其物,或採取其他的支配方式。
《法國訴訟法典》23條以下規定了佔有之訴與本權之訴。與此同時,《法國民法典》也涉及關於「返還不動產的訴權」的規定,還規定「用益權人得准用對所有權保護的方法,排除來自所有權人的侵害」;「地役權人得排除供役地所有人對地役權的侵害」。從性質上而言,以上方法屬於物權的保護方法,是實質上的物上請求權。因此,可以說其為近代意義上的物上請求權制度的雛形。以體系完美、邏輯嚴謹而著稱的《德國民法典》於1900年施行後,物上請求權制度最終於德國民法典中得到確立,構成了物權法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對物權的維護起著重要作用。
在現代意義上,物權請求權是指物權人在其物被侵害或有可能遭受侵害時,有權請求侵害人返還原物、恢復原狀、停止侵害、消除危險、排除妨害。物權請求權是保護物權的一項專門的制度,是民法上的一項獨立請求權制度。它的特點在於,原則上不考慮相對人是否有過錯。如果物權人在其物權受到侵害或妨害的情況下,行使物權的請求權,只須證明相對人已實施了侵害或妨害其物權的行為,便可以要求相對人排除妨害、返還原物、恢復原狀。由於這些特點,使物權的請求權能夠有效地保護物權。
物上請求權是以物權為基礎而產生的權利。其產生根據在於物權是對客體進行支配並排斥他人干涉的權利,當物權人的支配權受到他人侵害時,為恢復權利人對客體的圓滿支配狀態,物權人才應行使此項請求權。
物權的請求權與物權具有共同的命運。日本的民法學者認為物權的請求權沒有理由離開物權而獨立存在。但是,應該指出,物權的請求權不同於物權本身。盡管物權的請求權是基於物權而產生的,而且與物權不可分離,但物權的請求權只能發生在特定的當事人之間,是一種相對法律關系,它和作為絕對權的物權是有區別的。對於權利人來說,一方面只有在其物權受到侵害的情況下,才能針對特定的侵害人行使物上請求權,而不能針對任何其他人行使物上請求權。物權人行使物權則可排斥任何第三人的干涉。另一方面,物權請求權在制裁上仍然是以請求相對人為一定的行為與不為一定的行為為內容的,因此它也屬於請求權的范疇。而物權則是支配權,不是請求權。
有關物上請求權的性質,歷來有多種觀點,如:1、債權說,認為物權的請求權系對特定人行使的獨立的權利,屬債權性質的權利。
2、物權作用說,也稱物權說。認為物上請求權是物權的作用,而非獨立的權利,其依存於物權而存在、消滅。日本判例采此見解。
3、准債權說,認為其為類似於債權的一種獨立的請求權,但從屬於基礎物權並與之共命運。 凡此種種,不無道理,但又不無偏頗。其中的債權說及准債權說的前提無非是把請求權視同債權,然而正如有的學者所指出的,債權與請求權不是同一概念,請求權非為債權內容的全部,債權主要內容原在受領債務而的給付。物權作用說,否認物上請求權的獨立性的做法未免走得太遠。雖然,物上請求權依附物權而發生、移轉、消滅,但是,還具有區別於物權的稟性,如物權為支配權,非為請求他人為或不為一定行為,而仍具有請求權的某些屬性,以請求他人給付為內容,即二者是相區別的權利。
我國民法未將物上請求權作為一項獨立的請求權對待,而是將其置於侵權請求中。如《民法通則》第六章「關於侵權的民事責任」,將各種侵害物權人的權利或妨害物權的請求權都在侵權責任中加以規定。對於侵權民事責任方式的規定中,《民法通則》規定了停止侵害、排除妨害、消除危險、返還財產、恢復原狀等責任形式。
但是我們應該看到,物上請求權與侵權行為的回復原狀請求權是有區別的。填補侵權行為所生損害的方法,有貨幣賠償和回復原狀,即貨幣賠償請求權與回復原狀請求權。此種因侵權行為而生的回復原狀請求權是對過去損害進行填補的一種方法。而物上請求權是對正在進行的侵害的排除或對將來有可能發生的侵害進行預防。
物上請求權的目的為排除妨害,根據不同的妨害樣態可分為以下幾種,(1)當他人沒有許可權而佔有物權的標的物妨害物權時,發生物權的返還請求權;(2)以此外的方法妨害物權的,發生妨害除去請求權;(3)妨害有發生之虞的,發生物權的妨害預防請求權。
物上請求權在內容上為請求他人為一定行為,與債權的請求權相同。因此,存在著給付不能的問題。基於所有權的返還請求權、妨害除去請求權或妨害預防請求權,僅存於返還、除去或預防尚為可能的場合;如果返還、除去或預防一旦歸於不能,則除依不當得利或侵權行為的規定救濟外,別無他途。關於返還請求權的給付不能,若返還義務人是侵奪取得物的佔有,則無論其有無過錯都應負損害賠償責任;若返還義務人是善意或合法取得物的佔有,如因拾得或被交付等而取得物的佔有,此時僅於其有過錯時,始有返還請求權向損害賠償請求權的轉化。給付不能因第三人引起,而給付義務人對第三人有損害賠償請求權的,物上請求權人得向給付人請求讓與其損害賠償請求權或交付其所受領的賠償物,此即為代償請求權。民法中關於給付,尚存在給付遲延及不完全給付的規定,應解為物上請求權也適用該相關的規定。給付人對請求權人應賠償因自己遲延而生的損害;請求權人遲延受領給付的,給付義務人僅就故意及重大過失負其責任。一部給付(即不完全給付)的,給付義務人對未給付部分負損害賠償責任;發生加害給付(也屬不完全給付),即引起請求權人或受領義務人權利損害的給付,此時,給付義務人應負損害賠償責任。
在談到物上請求權的保護時,不能不提到訴訟時效的問題。我國《民法通則》規定了統一的訴訟時效制度(普通訴訟時效期間為2年,特殊訴訟時效期間為1年),不論是基於違約還是基於侵權而產生的請求權均應適用訴訟時效。由於基於侵權的請求權包括了物上請求權,因此,我國民法不存在物上請求權及其不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則。然而這一立法並不合理。承認物權受侵害時的請求權因一定時間的消逝而不能行使,將嚴重損害物權的完整性。
對於物上請求權能否適用訴訟時效,我國大陸民法學者共有三種觀點。第一種觀點以王利明先生為代表,認為物上請求權不應適用訴訟時效。王利明先生指出,基於下列三點理由物上請求權不應適用訴訟時效:(1)物上請求權與物權不可分離,既然物權不適用訴訟時效,則物上請求權亦不能適用之。(2)由於物權請求權通常適用於各種持續性的侵害行為,對這些侵害行為非常難以確定其時效的起算點,因此物權請求權難以適用訴訟時效;(3)物權請求權不適用訴訟時效,但由於取得時效可適用之,依然可以發揮防止權利上的睡眠,推動財產流轉及維護經濟秩序的作用。
第二種觀點以梁慧星先生為代表,認為應將不同之物上請求權區別對待。梁先生認為只有返還財產請求權與恢復原狀請求權這兩種物上請求權適用訴訟時效,其他的物上請求權皆不適用。至於何以做此種區別,梁先生未作說明。
第三種觀點以陳華彬博士為代表,主張已登記的不動產物權所生的物上請求權不宜因訴訟時效而消滅,但未登記的不動產物權所生的物上請求權及由動產物權所生的物上請求權則適用之。上述學說,以第一種觀點為目前的通說。
我認為,物上請求權是否受訴訟時效的限制,應結合其權利的性質及時效制度的目的來加以綜合考慮。排除妨礙、消除危險、停止侵害請求權由於其直接涉及物權支配效力及物權行使的完整性、不應適用訴訟時效。而對於返還財產請求權由於其涉及到物權的變動,在我國未規定取得時效的情況下應分別適用:不動產及需登記的動產返還財產請求權不適用消滅時效;而不需登記的動產返還財產請求權適用消滅時效。恢復原狀請求權由於涉及賠償及社會穩定應適用訴訟時效。
當事人多年來的權利的不行使狀態應視為其對動產佔有合法性的肯定,在對方已公開、持續、善意、和平地佔有該物的情況下,認定物權已具備變動的公示公信條件,從而必須對返還財產請求權加以時效限制。由於該權利的喪失而成就佔有人對該物佔有的合法性,同時也能督促權利人行使權利,防止權利處於睡眠狀態。
恢復原狀請求權,由於其更類似於債權(傳統民法中的賠償可以是實物狀況,這與恢復原狀類似),所以該權利可以適用訴訟時效。現行的司法實踐中對於這類權利的行使一般也認同為必須受時效限制。 返還財產請求權及恢復原狀請求權的時效限制體現在不動產中的侵權行為的訴訟中則更為明確。我國自50年代以來由於一些歷史原因,許多不動產事實上不是原產權人在居住,由於不動產產權的變更必須辦理登記,因此使用人並非合法所有人。如果物上請求權一律不適用訴訟時效,產權人可以隨時提起訴訟,並要求使用人恢復原狀,這將不利於保護現有使用人。如果物權一律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由於房產變更未有原產權人同意,則佔有人永遠屬於非法佔有狀態,產權人的物權永遠屬於架空狀態,這顯然也是不現實的。只有對不同請求權適用不同訴訟時效的規定才能解決上述問題。
概括起來說,在我國物權法尚未出台之前,立法對於侵權行為訴訟時效之限制如何適用在物上請求權,不能簡單地進行是或否的評價,而應根據物上請求權行為的特性及立法原則、立法目的加以綜合考慮,以此指導司法實踐。
7. 物權的效力
物權效力,是指大陸法民法理論對物權法律效力的概括。通常認為包括三方面:
(1)物權具有對世效力和排他效力,它僅憑借權利人的對物支配行為即可實現,並可排除第三人的不法干涉,它對權利人以外的一切不特定人具有普遍約束力。
(2)物權具有追及效力和歸一力,其標的物不論輾轉落入何人之手,物權人依法均可向實際佔有人主張權利,追索原物,以回復初始權利狀態。有學說認為,物權的排他力和追及力均應概括為物權的請求權效力。
(3)物權具有優先效力,在同一物上有數種權利並存時,物權具有優先於債權而行使的效力,有擔保債權具有優先於無擔保債權而行使的效力。
(7)物權請求權效力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四條國家、集體、私人的物權和其他權利人的物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五條物權的種類和內容,由法律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六條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應當依照法律規定登記。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應當依照法律規定交付。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七條物權的取得和行使,應當遵守法律,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權益。
8. 物權的效力有哪些
1.物權的優先力
2.物上請求權效力
3.物權的追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