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物權法的基本原則
物權法的基本原則:
根據《物權法》第一章基本原則
第一條為了維護國家基本經濟制度,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明確物的歸屬,發揮物的效用,保護權利人的物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因物的歸屬和利用而產生的民事關系,適用本法。
本法所稱物,包括不動產和動產。法律規定權利作為物權客體的,依照其規定。
本法所稱物權,是指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
第三條國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
國家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
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保障一切市場主體的平等法律地位和發展權利。
第四條國家、集體、私人的物權和其他權利人的物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
第五條物權的種類和內容,由法律規定。
第六條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應當依照法律規定登記。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應當依照法律規定交付。
第七條物權的取得和行使,應當遵守法律,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權益。
第八條其他相關法律對物權另有特別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1)簡述物權優先原則擴展閱讀:
物權行為的理論基石是:
(1)「交付是一種真正的契約」。它包含雙方當事人歸於移轉所有權的意思表示的合意,並以移轉物權的意思為移轉佔有或登記等行為,表現了鮮明的目的性,從而具備了契約的全部構成要件。
(2)物權行為的意思表示不同於債的意思表示。它的交付的合意,僅在於產生物權變動,使所有權發生移轉,體現物權人支配物和行使處分權利的意志。
(3)物權的變動,必須以移轉物在於交付或登記等方法進行公示。
(4)物權行為追求的法律效果為物權的變動,債權行為的法律效果為債權的變動。物權行為獨立於債權行為。正是基於以上闡述,薩維尼抽象概括出物權行為的理論,亦稱「抽象物權契約理論」。
B. 試述物權法定原則
所謂物權法定原則,亦稱物權法定主義,是指物權的種類與內容只能由法律來規定,不允許當事人自由創設。
物權法定原則的具體內容如下:
1、物權的種類法定,當事人不得隨意創設,學說稱為「類型強制」(Typenzwang)。
根據物權法定主義,當事人設定的物權必須符合現行法律的明確規定,即「只允許當事人按照法律規定的物權秩序確定他們之間的關系」。如果法律無明文規定物權種類時,則不能解釋為法律允許當事人自由設定,只可解釋為法律禁止當事人創設此種物權,例如,設定不移轉佔有的動產質權;約定 物權法定原則租賃權為用益性質的他物權等,都因缺乏法律依據,違反了物權種類法定的強制性規定而無效。
2、物權的內容法定,禁止當事人創設與物權法定內容相悖的物權,學說稱為「類型固定」(Typenfixierung)。
當事人不得逾越法律規定的物權內容的界限,改變法律明文規定的物權內容,如約定永久性地限制所有人對其所有物的處分權,亦即取消所有權中的處分權能。由於所有權是所有人對其所有物於法令限制范圍內的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除法律規定的限制外,無論設定用益物權還是擔保物權,都不能對物權人處分權設定永久的期限限制,否則將使所有權有名無實。 3、物權的效力法定,當事人不得協議變更。
物權的效力是指法律賦予物權的強制性作用力,是合法行為發生物權法上效果的保障力。物權為絕對權、對世權,具有對抗一般人的效力,關涉國家、社會和第三人的利益,影響物權的流轉和交易安全。因此物權具有的排他、優先及追及效力,都應當由法律明確規定,不容當事人通過協議隨意改變。例如,根據中國《擔保法》的規定,抵押權人有權就抵押物優先受償,如果當事人通過協議設定不具有優先受償性的抵押權,這種約定應歸於無效。
4、物權的公示方式法定,當事人不得隨意確定。
關於物權變動的公示方法,世界各國的通例為:動產公示以交付(佔有)為原則,以登記為例外;不動產均以登記為公示方法。法律對物權變動時的公示方式均有明確規定,非以法定方式予以公示,物權的變動或者無效,或者不得對抗第三人,當事人不得協商不經公示的所有權轉移。例如,當事人在房屋買賣合同中,約定房屋不通過登記而發生所有權的轉移,這一約定,因為違反了不動產物權變動的公示要件而無效。如果該房屋在未交付前又出賣給第三人,並且第三人已經辦理產權登記手續,則第三人取得房屋所有權。
C. 簡述物權的基本原則
物權的基本原則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王利明
中國現在制定民法典,不像大陸法系國家一次完成的做法,我們採取的是漸進的、分步驟進行的方式。從《民法通則》開始,已經頒布了很多重要的法律,包括《合同法》,剛修改的《婚姻法》,正在制定的《物權法》,在此之後,可能要制定《侵權行為法》,這些法律全部完成以後,再按民法典的體系組合起來,形成中國的民法典,所以《物權法》的制定是民法典中的重要環節。在此,談談物權基本原則的有關問題。
第一,物權法定原則。指物權的種類、效力、公示方法都要由法律規定,而不能由當事人通過合同任意創設。
確立物權法定原則,首先是要在《物權法》中建立完整的物權體系。借鑒日本的做法,從物權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角度,分為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兩大類。用益物權是對物的使用並獲取收益的權利,擔保物權是擔保債的實現設定的權利。前者支配物的使用價值,是主權利,後者支配物的交換價值,是從權利。
第二,一物一權原則。一個物上只能設定一個所有權,可以設定多個物權,但不能設定相互矛盾的物權。
一物一權原則必須解決一個重大問題是,我們鼓勵一個物上設立多個物權,但要避免內容相沖突的物權,一旦當事人設立了內容相沖突的物權,應當通過什麼樣的規則來解決。一物之上有多個抵押權,根據物權的優先原則,實行先來後到的規則,先設定的抵押權優於後設定的抵押權。但不同的物權不可以簡單的實行先來後到。法律可以在例外的情形下規定哪一種物權有優先效力。在兩個不同性質的物權沖突時,如果使一種物權有優先於另一種物權的效力,必須使其有公示的方法表現出來,使另一種物權人在設定時就已經知道有此種物權存在。否則,不能有優先的效力。
第三,公示和公信原則。物權是對世權,可以對抗任何其他人,因此要讓世人知道。公示是物權設立的基本條件,公示的效力,對於動產是交付、佔有,對不動產,是登記。登記在確認效力時,要把他和交易本身區別開。
公信主要用於不動產領域,指凡是登記記載的權利人在法律上推定他是真正的權利人。如果登記記載的權利人以不動產進行交易,對方根據對登記的信任而與其進行交易,哪怕事後證明登記是錯誤的,交易仍然受到保護。主要目的是保護交易安全。現代民法重要任務是保護權利的外部表象。登記形成權利外觀。交易的當事人應該足夠相信登記的記載,並基於這種相信進行交易,否則,交易沒有安全感。
D. 什麼叫物權優先權
何謂物權優先權?
優先效力物權的優先效力,也稱為物權的優先權,其主內要含義指同一標的容物上有數個利益沖突的權利並存時,效力強的權利排斥效力弱的權利的實現。這種效力的強弱既體現在物權與債權之間,也體現在物權與物權之間!!
E. 擔保物權中的優先原則是怎麼規定的
按相復關法律規定,在擔保制物權中,同一財產法定登記的抵押權與質權並存時,抵押權人優先於質權人受償。同一財產抵押權與留置權並存時,留置權人優先於抵押權人受償。
相關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七十九條同一財產法定登記的抵押權與質權並存時,抵押權人優先於質權人受償。
同一財產抵押權與留置權並存時,留置權人優先於抵押權人受償。
F. 物權法的基本原則是什麼有哪些
一、物權法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1、物權法定原則。
物權法第五條規定:「物權的種類和內容由法律規定」,就是這一原則的體現。這一原則要求物權的類型、各類物權的內容、效力,以及創設的方式,都由法律直接規定,不能由當事人任意創設。
2、公示、公信原則。
公示就是物權的設立、轉移必須公開、透明。公示原則就是要求將物權設立、轉移的事實通過一定的方式向社會公開,使其他人知道物權變動的狀況,以利於保護第三人的利益,維護交易的安全和秩序。公示的方法除了法律另有規定外,就是到特定的國家機關進行登記。
3、物權平等保護原則。
「國家、集體、私人的物權和其他權利人的物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這是一個立法理念的進步,也是對憲法規定的公民財產權利的民法化和有力確認。「私人」與國家、集體、其他權利人並列相提。
4、維護公共利益與物權之恰當平衡
權利之行使皆有界限,不得越界,否則必然侵入他人的權利領域,釀致侵權責任。物權的取得和行使,概莫能外。在這里,「他人」包括單個的人和作為社會整體之人的群體,謂之公眾。在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和其他個人利益之間需要作出恰當的平衡。所以,我國物權法規定,物權的取得和行使應當遵守法律,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權益。
5、一物一權原則。
一物就是指的一個完整的、獨立物而不是指它的某一部分,一權就是在這個物上只能設一個所有權,也就是一物不能有二主。
6、特別法優先原則
為了融洽和調和物權法和其他與對物權相關的法律對同一事項的規定,我國物權法遵循「特別法優先」的原理,規定說,「相關法律對物權有特別規定的,依照其規定」。可見,我國物權法並非調整物權關系的唯一法律依據。
二、物權法民法總則哪個優先適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是為了維護國家基本經濟制度,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明確物的歸屬,發揮物的效用,保護權利人的物權,根據憲法,制定的法規。物權法的性質是私法:私法性質是基於民法的性質產生的;物權法所調整的基本內容仍是民事主體之間發生的民事法律關系。物權法是財產法;物權法是強行法;物權法是普通法;物權法是固有法。基本原則是貫穿一部法律始終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理念。在中國的立法和學理上,有確定一部法律的基本原則的習慣:物權法定原則;一物一權原則;公示公信原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是民法典的總則編,規定了民事活動的基本原則和一般規定,在民法典中起統領性作用。共分基本規定、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民事權利、民事法律行為、代理、民事責任、訴訟時效、期間計算和附則等。
這不是誰權威的問題,按照法律的基本原則,特別法優於普通法,物權法相對於民法通則而言是屬於特別法,因此,優先適用。
G. 物權的優先效力包括哪些方面
物權的優先效力
優先效力物權的優先效力,也稱為物權的優先權,其主要含義指同一標的物上有數個利益沖突的權利並存時,效力強的權利排斥效力弱的權利的實現。這種效力的強弱既體現在物權與債權之間,也體現在物權與物權之間。物權的優先效力包括兩方面:
(1)當物權與債權並存時,物權優先於債權。例如,享有擔保物權的人較之普通債權人具有優先受償的權利。當然,法律和司法實踐也賦予某些債的關系具有優先效力。如已出租的私有房屋由出租人出賣時,承租人享有優先於他人購買該房屋的權利。但這種優先效力不是基於物權產生的,所以不具有優先於物權的效力。如甲、乙、丙三人將其共有的房屋出租給丁,以後三人協商同意將房屋出賣,在出賣給何人時發生了爭議。甲、乙要將房屋出賣給戊,丙根據其物權主張優先購買權
,丁則根據其債權主張優先購買權。根據物權優先於債權的原則,房屋應出賣於丙。
(2)同一物上有數個物權並存時,先設立的物權優先於後設立的物權。即物權相互間也有優先效力的問題。在某些情況下,當事人可以在同一物之上設立多個物權,例如為擔保同一債權而設立兩個或兩個以上性質相同的擔保物權,此時應當根據設立時間的先後順序確定物權的優先效力。物權之間的效力根據物權成立時間的先後而確定,這是一般原則。在不同種類的物權之間的優先效力要根據具體情況確定。例如限制物權的效力優先於所有權。因為限制物權本來就是根據所有權人的意志設定的物上負擔,起著限制所有權的作用,因此限制物權效力要優先於所有權。再如,根據《
擔保法司法解釋》的規定,
留置權的效力
優先於抵押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