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辦理進口石油需要哪些手續
需通過中聯油、中聯化、中海油、中化集團、珠海振戎等五家企業代理進口。其他企業不能辦理進口手續。
發改委公布文件所放開的是原油進口使用權,並非原油進口權,所以地方煉廠在進口環節,仍需通過中聯油、中聯化、中海油、中化集團、珠海振戎等五家企業代理進口。
2015年2月16日,國家發改委發布了《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進口原油使用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將允許符合條件的地方煉油廠在淘汰一定規模落後產能或建設一定規模儲氣設施的前提下使用進口原油。
目前國內原油進口分為國營和非國營貿易,國營主要由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中化等大型企業控制;取得非國營貿易原油進口資質的企業已有20餘家,但進口原油只能進入按規定程序批准建設的煉廠加工。
放開民營企業進口原油使用權,新增用油企業用油數量依據淘汰自有或兼並重組的落後裝置能力、建設儲氣設施規模的一定比例確定,但上限不超過本企業符合條件的常減壓裝置設計加工能力總和,並規定了可追溯、可檢查的落後產能淘汰確認程序。
(1)墾利石化進口原油使用權擴展閱讀:
一些市場人士並不看好未來地煉進口原油的積極性。一方面,自2013年中化工獲得1000萬噸進口配額後,地煉原料市場出現骨牌效應,大量性價比較高的內貿原油資源流入地煉手中,如果把進口原油高昂的運輸成本考慮在內,進口原油的煉油效益不如內貿原油。
另一方面,地煉與主營煉廠不同,其計劃性較弱、趨利性較強,而進口原油從采購到加工的周期較長,一旦原油起伏劇烈,煉廠可能面臨長時間的巨額虧損,這是地煉難以承受的,所以地煉可能很難像中字頭企業那樣成規模並且持續地采購進口原油。
Ⅱ 中國有民營煉油廠嗎
當然有。目前已有7家中國民營煉廠獲得了進口原油使用權,總額度達到每年3474萬噸。其中有4家已經獲得了原油進口權。
Ⅲ 地煉取得進口原油使用權後應該作哪些工作
首先現貨原油大來多數是自不正規平台,都是地方小交易所,沒有監管,資金很不安全,新聞也很多播出了現貨平台出事的報道,很多平台把客戶的資金卷錢跑路了. 其次現貨原油大多數是手續費超高.一般是7到8個點左右才回本.做交易的成本相當高,大部分是人都是給代理商打工,代理商們賺了你們很多的手續費收入. 再次國內目前正規的投資主要是股票和期貨.其中商品期貨也有白銀和黃金,還有其它農產品,化工品等品種交易,交易規則和現貨是一樣的.期貨的交易成本很低,一般1個點左右就可以回本了.期貨和股票都家證監會監管,絕對是正規合法安全的.. 網上開戶,可以問我
Ⅳ 原油期貨為什麼如此被重視
原油波動大,另外受各國政策影響大,賺錢效應明顯,全球交易,下游需求也大,下游廠家做對沖需求也大,做對沖往往不怎麼關注信息和技術,交易者容易賺錢
Ⅳ 如何能對能源的各種影響進行客觀評價
任何能源的使用都會產生一系列的社會和環境影響。某些影響很明顯,如煤礦工人所面臨的健康危險很容易估測,但核廢料處理現場輻射長期泄漏的風險就難以評判。再者,人類健康遭到的危險如何與環境破壞相比較?即使完全以人類為中心(視人的福利高於任何其他生命),環境的破壞最終也將影響到人的福利。電台的脫口秀明星們不斷鼓噪「我從沒見過比用森林做停車場更好的事」,但如果世界的森林(或更為普通的植被)真的縮減到導致氧氣量下降的水平,這些人就會改弦易聲了吧。
能量的消耗能給人類帶來真真切切的利益,能讓人們烹煮食物、給居住空間取暖、提供照明,這些都是最基本的需求,並不存在隨意浪費現象。人類的生存要靠這些能量,而且生存是超越一切的天性,如果提供給人類的能量無法滿足這些基本要求,實際上會給環境帶來負面的影響。人們會砍伐森林,無法砍倒的樹會剝樹皮,將本來應該做肥料的糞收集起來燒掉(與吃掉玉米種子一樣),這種行為明顯會妨礙下一年的生存,但如何活過今天則是應該最先解決的問題。
除滿足基本生存需求外,能源在交通、食物與醫葯、通訊、建築材料甚至娛樂方面都可以提供便利。減少這些方面的工作量可以節約能量,但實用性就會受到影響。利用新技術進行更為高效的能量轉換,或者採取一些補救方法都可能降低環境影響。新技術的研發會發生資金成本,但技術改進有利於促進經濟增長。
每一種能源,在其生產和利用的每一步,都會給人類的健康與安全、大氣、生物圈、水及審美方面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政策分析習慣於以成本方式來體現各種影響,這樣可以對各種能源的總體影響進行一些全面的評價。每一種能源在不同領域都會有較大影響,用這種方法,可以把所有的負面影響都劃歸成本一類,正面影響劃歸為收益。直接成本最容易評價,總的說來,目前化石燃料提供最廉價的能源;將風能或太陽能轉換成有益能量形式,轉換設施的直接成本極高,盡管這兩種能源本身不發生成本,但利用這兩種能源所節省的燃料成本與轉換設施的成本要經數年才能達到平衡,或者換一個角度看待該問題:與能量轉換設施(如光電池、STEC或風力透平)的資金成本相比,燃料的成本很低,幾乎可忽略不計。
外部因素價值
不花費任何代價就想取得環保收益不太可能。那麼,減少酸的沉積值多少錢?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或減緩森林的亂砍濫伐又值幾何?不生產放射性廢料或有毒化學廢料又價值多少?政府的政策或稅收導致能源價格上漲,上漲的價格轉嫁給消費者(選民)時,他們要決定支付多少費用,就必須回答上述問題,從以往的消費歷史趨勢看,多數美國人不願意支付額外的能源費用來降低環境影響。
但消費者們也注意到這樣一種實情,即不斷加強的各種規章並沒有導致能源價格持續上漲(以定值美元計)。某些情況下,規章的嚴格性促使效率得以提高,本身就是一種補償;另外,提供了一些新的收益,如提高工人們的資金保證,而這部分資金又加入到大經濟循環中去(如礦工的風險和傷害補償金)。其實,經濟就像全球的環境一樣,是一個具有多種反饋循環的、復雜的動態系統。
除號召全社會義務保護環境、並將能源的各種外部因素盡可能轉換成內部因素外,將各種成本公正地分攤給社會全體成員也相當重要。由於每一種能源外部因素的構成不同,那麼各種能源之間有可能會產生市場不均衡。如果將一種價值分配給降低酸雨(也許通過強制規定各工廠硫排放量的方式,或通過徵收「排硫稅」的方式),此時可能會出台一些有利於不含硫燃料的政策。這樣是否又會刺激人們轉向木質燃料呢?假設出現這種情況,逐漸就會出現這樣一種負面結果:為了用含硫低的燃料代替煤,森林的砍伐會日益嚴重(前面曾有論證,密集型種植燃料木從生態角度看,根本算不上真正的森林,而生物燃料直接燃燒的總污染排放也是問題)。出台降低酸雨的政策,目的是為了保護森林和湖泊,結果卻反而破壞了森林。
當然,大部分發達國家中不太可能發生這種情況,因為還有一些制度限制森林的砍伐。這正是要說明的關鍵,即要保證一項制度(或稅收)達到理想效果,就必須要有相應的制度限制其他資源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以此來取得平衡。
最後一點,讓消費者(和政策制定者)充分掌握各種能源的影響范圍及嚴重程度也相當重要。這些信息不僅僅在分配相對價值時非常重要,對於認識那些沒有得到充分證實的能源成本及潛在成本也非常重要。雖然一片新的草坪看起來更為翠綠新鮮,但未必經得起頻繁的使用,預見各種負面影響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燃料價格之所以持續走低,是因為許多實際的成本對一些能源生產公司來說還是外部因素,如果各公司將這些外部因素包括在其成本之內,價格一定會上漲。以往的經歷已證明這一點,比如,煤炭公司不改善礦工的安全,也沒有被迫支付礦工死亡及致殘事故的賠償時,這些成本對煤炭公司來說就是外部因素,煤炭公司也就沒有把這些安全及保險賠償的成本轉嫁給消費者(所有的成本都會轉嫁給消費者);未要求進行地面恢復時,地表的破壞成本就是外部因素;各個油公司如果不為漏油事故造成的破壞支付費用,則這部分費用就是外部因素。
隨著各種新政策的出台,要求各公司支付上述各種外部因素的相應成本,外部因素就變為公司的內部因素,進而構成了消費者支付價格的一部分。今天如果經營一家礦業公司而不對礦工們面臨的風險及遭受的實際傷害進行補償,將是不可想像的事。每一套新的制度都試圖將另一種外部因素內部化。當然,工業行業里有許多人會反映說能源行業已受到了太多的管制,許多成本都需要內部化,每種內部化的成本都會轉嫁到消費者頭上,有多少美國人願意支付更高的油價?施加給各公司的各種新的費用最終肯定會從上漲的價格中體現出來,價格控制妨礙了這種價格體現,直到出現供應短缺,使得找到並生產更多的能源成為第一要務,進而又會需要有較高的能源價格推動更大范圍的國際勘探與生產,此時,供求的基本規律已最大限度地體現出來。20世紀70年代的情形表明了價格控制的一種邏輯結果:供應短缺突破價格控制防線後,直線上升的價格彌補了先期未轉嫁的全部費用。
如果消費者願意重視環保並開發有競爭性的替代能源,則消費者除了願意支付這部分費用以外別無他法。也許有人會說,有些替代能源就在工業化規模的邊緣上徘徊,如果這些能源不發生較高的環境成本,那麼將這些環保方面的外部因素包含在該種能源價格體系中,也許不會導致價格有大幅上升,應該可以替代原有能源。比如說光電池,其價格與可燃能源價格不相上下,而燃煤電廠如果因為不得不支付100英里半徑范圍內平衡湖泊和土壤pH值的費用而提高供電價格,此時,如果光電池價格稍有上升的情況下具備了成本效益,那麼光電池的生產和銷售量就會上升,最後有可能完全取代燃煤電廠。如果電力公司必須支付環境處理費尚需一段時間過渡,則電價會逐漸上升,光電池工業可以有充足的時間培植力量,接手電筒力公司失去的市場。
推出一種替代能源之前,專家們會對其價格及其對環境的影響做出預測。如果預測不夠准確,可能會因某種因素導致這種替代能源的價格小幅上揚,因而失去市場份額;此時,原有能源的價格也將持續上漲,漲到一定程度後,能源供應公司就會將上漲部分轉嫁給消費者。既然專家們預測該替代能源會形成價格競爭優勢,為什麼還會因價格小幅上揚而失去市場份額呢?問題出在哪裡?造成這種錯誤最明顯的原因之一是,專家們的預測是以先進的新技術為條件,而這些先進的新技術還需要若干年的時間才可能實現或者根本不可能實現,也可能是因為新技術尚不成熟,存在著未知的危險或缺陷(核動力就如此)。另一種導致這種錯誤的原因是,替代能源的供應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會因供不應求導致價格上漲。因此,只有制定一種能源價格制度,將所有能引起能源成本上升的外部因素都包括在內,引起消費者對這些外部因素重視。但即使出台了這種新的價格制度,替代能源仍然可能不具備競爭力。最終結果可能是:消費者要承擔新制度下原有能源的外部因素產生的全部費用。
環保與再生
在說到能源時,「合乎環境要求」與「可接替」幾乎成了可以互換的同義詞。但是,一種資源的更新速度及其對環境的影響是否有某種真正的聯系呢?如果將來某一天,冰島的鑽井證明油氣不是化石燃料,而是通過變質岩作用在全球范圍內以超過消耗的速度得以再生的一種燃料,那麼油氣就會更加合乎環保的要求(按古典理論,冰島已完鑽的井不可能含有油氣,如果在冰島發現油氣,則可以證實相反的一種假設,即油氣是通過岩石的變質作用形成的。與死亡物質的腐化和變化相比,這種岩石的變質作用規模更大,接替性更強)。當然與石油生產和消耗相關的各種影響同接替速度之間完全沒有關系,其實,再生是一個經濟問題,即如果某種資源的再生性不強,那麼給定消耗速度下,這種資源能持續多長時間?
舉一個金融方面的例子可以很好地說明這一點:假設一個人是擁有十億美元的富翁,這十億美元的最低投資收益為2%,那麼該富翁每年的投資回報為2000萬美元。對任何人來說,以這種速度增長的財產都是一種永久性的可持續資源(同理,如果另有一個財富只是上述富翁的十分之一,但投資收益能達到20%,其年收入則相同,後一投資者的財產增長速度更高)。那麼首先要問的是:較高的增長速度是否能保證個體永不破產?歷史上有無數富人將財產揮霍一空的例子。資源的消耗速度(無論該資源是錢、石油還是木柴)和其再生速度一樣重要。
生物燃料與錢一樣,再生量與原有量成比例,如果將本金揮霍掉一半,可接替的量也會相應下降一半。所以,森林的損失會導致生物燃料接替量的下降。如果上述富翁已花光了一半的財產,這時再告訴他來自他財產的收入任何人都花不完已毫無道理(因為他已經花掉了一半的財產)。同理,在森林損失已達一半的世界上再談論生物燃料可再生、不會用完也毫無道理。億萬富翁因過度揮霍花掉了一半財產,但只要他今後認真理財,厲行節約,來自其剩餘財產的收益仍可讓他舒服度日,但全球范圍內生物燃料的情況就未必如此了。地球雖地大物博,怎奈五十億人口的消耗,盡管這筆財富曾一度無比巨大且仍有大量剩餘,但這部分剩餘所產生的再生財富遠遠滿足不了正常消耗的需求量,如果確實如此,即使限制消耗也無法消耗與再生的平衡。
但地球的財富多種多樣,由於動、植物資源基礎對地球的環境整體性來說至關重要,那麼生物燃料的消耗可用其他資源替代,諸如用其他能源甚至化石燃料代替木柴,以保證剩餘森林儲備產生的收益可重新積累已衰減的地球財富。
化石燃料形成的時間較長,而每年沉積的植物量又很小,因此化石燃料的再生速度遠遠低於植物燃料。因此化石燃料再生速度低、衰減快,將來總會有一天無法再使用化石燃料,但是化石燃料的消耗不會導致接替資源的儲量衰減,而傳統的生物燃料消耗則會。
以下重點介紹一下閉合式碳循環。
碳循環支持著地球上的生命,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所謂碳循環,是指生長的植物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通過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轉換成游離氧和復式碳分子;該循環的另一項內容是那些碳分子經過活性有機體氧化,又產生二氧化碳,並通過呼吸作用釋放出來;另外,當然還有一部分原來在光合作用中形成的碳分子經快速氧化作用(燃煤)形成二氧化碳。如果該循環的平衡點被打破,光合作用返回到大氣中的氧達不到氧化作用的耗氧水平,則大氣中的氧氣會日漸減少,導致致命後果。一棵大樹白天可產生約2公斤氧氣,因此全球的植被如果不超過2億棵樹當量,那麼氧氣的量都不足以滿足人類呼吸之用,另外還需要22億棵樹的植被當量來接替燃料燃燒所消耗的氧。(注9)
這種極端的情形比溫室效應來得更明顯,後果的嚴重性無需多言。如果不能重新達到平衡,動物的生命(包括人類在內)將受到威脅,因窒息而死。是否真的可能出現這種結果?不可能。但是用這一推理可以說明,以環保為代價換取人口和工業的增長一定會威脅到人類的生存。本文作者認為,絕不會出現這種災難性的後果,因為增長達到氧氣量衰竭點以前,負面的反饋機制就會啟動。
經濟限制
一般來講,能源消費者都會迅速、強烈地對能源價格的變化做出反應,這些反應大部分都是反對,指責能源公司從中謀利,更為直接的市場反應則以明顯的消費形式呈現。
以下重點介紹一下設定燃料效率的成本依據。
美國1992大選期間的政治辯論中,強制性的公交汽車燃料效率成為關注的焦點。論辯的一方強調要在今後用幾年的時間提高車用燃料效率;另一方則堅持這種改進將使美國經濟承受幾十億美元的費用。但實際上,假設車輛的平均燃料效率能達到35英里/加侖的話,那麼僅1992年一年,燃料效率低就讓美國公交花費了近80億美元(提高燃料效率可減少進口原油,進而減少外幣兌換。對國家經濟來說,外幣兌換節約是真正的節約,經濟內部支出有助於國民經濟增長)。
同理,採取更為嚴格的汽車效率標准所帶來的巨額費用可能會產生一些嚴重問題。體積小的輕型汽車,廠家支付的材質費用低,也不需要極其先進的技術就能滿足燃料效率要求,許多廠家已生產出超過設計標準的型號,其成本僅限於將原有型號的生產線加以改造,由於汽車廠家每年都要進行型號更新,這種改造意味著最低的成本。提高平均燃料效率的政策是否包含這樣的內容,即不鼓勵美國人僅僅因為功率和偏好的原因購買更多的進口車?如果是這樣,那麼更為嚴格的標准也許有益於國民經濟。
環境與審美
以主觀審美問題取代客觀環境問題,不僅偏離了原來的政策分析,同時還打開了一扇爭論的大門,使我們看到了環境問題的復雜性。這種取代導致了針對環保政策的激烈爭論,諸如「大峽谷一覽無余對我來說價值幾何?」不管人們意識到與否,稍加思考,也會看出這是個有爭論的、非個體的問題。但在本例中,如果已無法看清大峽谷,則足以說明嚴重的環保問題——空氣污染。
海上鑽井是一個常常混淆審美和環保問題的例子。油公司競標海域使用權時,沿海居民常以環保名義提出反對意見,實質是將環境破壞和個人的審美判斷混為一談。一方面,當地生態系統的脆弱性確實是環境問題,在擬進行海上鑽井的區域及其附近,如果海洋生物或瀕危物種密集,可以出台政策,要求針對正常海上作業給海洋生物帶來的影響進行研究,並制定井噴預防措施,以保護海岸線上富有海洋生物的港灣;另一方面,家住海邊的居民,只是不願意窗外立著一座海上平台,他們關注的並不是環境影響。其實,一個人只要消耗的商業能源達到或超過美國人的平均水平,那麼他實質上就需要美國海上的石油生產,如果用進口原油來滿足這一需求,則海上運輸溢油事故的可能性遠遠超過國內海上石油作業事故的可能性。因此,如果沿海居民真正關心環境問題,理智的方法是降低能源消耗水平或致力於國內海上生產。
其實,問題的實質既不是環保問題,也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個人審美問題。一個人有可能在海邊購置豪宅,領略大海的質朴與浩瀚,而其也許不願意花巨款買一座風景中有海上平台的豪宅。但是,因風景受到破壞而導致個人的濱海財產貶值絕不是真正的環保問題,因為財產價值受損,個人有權提出反對意見,也可以鼓動鄰居們一起說服油公司採取海底完井及鋪設管線的方法,這樣完鑽後,景色可恢復如昔。但是以環保名義來保護個人財富已經與真正的環保問題背道而馳了。
規模經濟
規模經濟通常是指大型企業能夠獲得的單位成本的節約。一個項目,無論其規模大小,其所有的經濟活動都會發生必須承擔的固定成本(如經理和專家們需和原材料的所有者談判,去做項目選址評估,這期間發生的差旅費、人員工資等等),另外還有許多費用和項目大小不成比例(如距離較遠的鑽井現場、設備和人員的動員費),這樣一來,大型項目與小型項目相比,大項目可以分攤這些固定費用的生產單元要多。但是,大項目需要的資本投入也大,且要關注環境和社會影響。
對低收人國家來說,資本投入尤為重要。這些國家資金短缺、需求水平和支付能力相對低下,因此無法獲得較高的啟動資金,這種情況阻止了外國投資進入低收入國家進行資源開發。比方說,這些地區因當地市場的局限性,所產石油大部分要出口到發達國家,這就意味著這些地區只有達到一定規模的儲量才可以開發,用高產來抵消建立裝卸油罐船設施的巨額成本。在這些限制條件下,低收入國家中的油氣發現規模要比美國的油氣發現規模大100倍才能達到商業化水平。因此,這些國家中尚有大量的油氣資源未動用,卻要拿出一半外匯儲備進口能源。
局部小規模生產可以使許多低收入國家生產其本土的油氣資源,替代日漸減少的木柴資源,減少對外貿易赤字,但是低收入國家中尋求各種能源解決辦法的人通常無法得到小型油田的開發技術。1986年,聯合國技術研究所(UNLTAR)曾舉辦一次研討會,旨在探討吸引美國獨立的油公司到需求能源的國家進行小型區域化作業的可能性。結果發現,無論項目規模大小,各公司的根本目的是要贏利,而且美國的各公司一定要把利潤帶回家(疲軟貨幣就成為問題)。此外這些國家中,由於基礎設施不完善,下游銷售有困難,各公司也很關心如何才能找到充分的市場,使油氣生產能得到優化。各油公司還想得到其生產不會被當地國產化的承諾,對任何追求利潤的聯營公司來說,這些因素都是很重要的問題。
1987年,通過實施一個題為「非洲發展油氣能源辦法」(AHEAD)的項目,本文作者及其同事在紐約羅徹斯特大學有一個發現:公共慈善團體可以不受聯營公司尋求利潤的限制,以成本效益進行資源開發。AHEAD項目發現,諸如在迦納、莫三比克這樣的國家中,其政府官員能清醒地認識到開發其本土天然氣資源的潛在效益,而且已經向這一目標創造性地推進。AHEAD的理念是:能源就像食物和住房一樣,是人類生存的基本需要,對低收入國家來說,進行天然氣生產、建立基礎設施至關重要。由非贏利團體來啟動第一步最合適不過。
對欠發達國家的居民來說,其他一些小型項目也很有意義,其中包括小型水電項目、太陽能及風能項目的幾種變化形式。小型水力項目資金成本易於控制,環境破壞程度小,生產應用范圍廣的電,因此具有潛力。
許多太陽能項目未能成功,是因為不能很好地滿足消費者的需要。如前面曾討論過的拋物線形烹調爐,該項目沒有考慮到項目所在地區所有成人都要在田裡從早勞作到晚,天黑後才能回家做飯。太陽能箱式烹調爐只需很少的資金投入,特別適於不需看管的罐式鍋的烹煮。但已有的項目進展並不是太好,一名迦納的官員對本書作者解釋說,這些主意不錯的項目通常會得到當地客戶的肯定,因為這些人出於禮貌,不會抱怨贈給他們的設施,盡管對他們來說有可能一文不值。如果設計過程中,工程師們能與社會學家們一起工作,使設計即能符合能源消耗形式,又能滿足當地的實際需求,那麼在最基本的能源需求領域,太陽能烹煮爐有可能做出傑出貢獻。
Ⅵ 一個新外貿公司想申請中華人民共和國自動進口許可證,有條申請條件是近兩年要具有原油進口業績!
請參考商務部相關公告
2013年原油非國營貿易進口允許量總量、申請條件和申請程序
申請條件
(一)注冊資本不低於5000萬元人民幣、銀行授信不低於2000萬美元的對外貿易經營者;
(二)擁有不低於5萬噸的原油水運碼頭(或每年200萬噸換裝能力的鐵路口岸)的使用權,以及庫容不低於20萬立方米原油儲罐的使用權;
(三)近兩年具有原油進口業績;
(四)擁有從事石油國際貿易專業人員(至少2人);
(五)企業無走私、偷逃稅、逃匯、套匯記錄;
(六)其他需要考慮的因素。
申請材料
申請企業須提交以下材料:
(一)申請函。包括公司基本情況、符合申請條件的說明、申請原因及有關原油采購、生產使用或銷售的具體方案、從事石油國際貿易專業人員簡介等;
(二)法人代表簽字的年審合格的《企業法人營業執照副本》復印件、加蓋備案登記章的《對外貿易經營者備案登記表》或《進出口企業資格證書》或《外商投資企業經營證書》、《進出口貨物收發貨人報關注冊登記證書》和《組織機構代碼證》復印件;
(三)銀行出具的授信額度證明文件。需提供各銀行總行或直屬分行出具的正式文件原件,其中,中央企業的子公司可提供總公司集體授信證明;
(四)提供原油碼頭(或鐵路口岸)、儲罐等設施的使用協議原件,地市級以上投資主管部門(或環保、消防等其他部門)出具的該碼頭(鐵路口岸)裝卸能力和儲罐庫容能力的證明文件復印件;
(五)2012年原油進口業績證明。自營進口需提供報關單復印件,委託代理進口需提供代理協議或相關服務發票;
(六)稅務、外匯部門出具的無偷逃稅、無逃套匯證明材料。
申請企業須對上述材料真實性負責,提供復印件的同時應提供原件以供核對。
申報及審核程序
2013年原油非國營貿易進口允許量的申請時間為2012年10月25日至11月15日。申請企業須向所在地省級商務主管部門提出申請,其中,中央企業的子公司須通過集團總部統一申請。省級商務主管部門進行初審後,將本地區符合條件的企業名單、申請材料及書面初審意見上報商務部。
中央企業於2012年11月15日前直接將申請及有關材料報送商務部。
商務部對企業的申請材料進行復核後,於2012年12月31日前對符合條件的企業分配進口允許量,並將分配結果下達給省級商務主管部門及中央企業。
我只能說希望不大,申請下來順利進口了也只能拿去給國有煉廠加工
Ⅶ 請教屬性:民營企業可以進口石油嗎
關於原油、成品油、化肥非國營貿易進口經營企業資格備案申請條件、申報材料和申報程序的公告
為規范國營貿易商品的經營秩序,根據《原油、成品油、化肥國營貿易進口管理試行辦法》的規定,現將關於原油、成品油、化肥非國營貿易進口經營企業資格備案申請條件、申報材料和申報程序公布如下:
一、原油非國營貿易進口經營企業資格備案申請條件、申報材料
(一)申請條件:
1. 具有企業法人資格,注冊資本不低於5000萬元人民幣;
2. 具有進出口經營企業資格和相應的經營范圍;
3. 具有相應的采購和銷售渠道,了解國內外市場情況;
4. 無走私、違規、偷稅、逃稅、逃匯、套匯記錄,資信良好、信譽達到A級以上;
5. 擁有不低於5萬噸的原油進口碼頭和庫容不低於20萬噸的原油儲罐;原油儲備不低於經營數量的10%;有合格的檢驗、計量、儲運、消防安全等專業技術人員。
(二)申報材料:
1、公司出具的申請文件。申請文件須說明公司基本情況、符合申請條件的說明、申請的具體原因、有關原油國外采購和國內生產銷售的具體方案等。地方企業須同時出具省級外經貿主管部門的意見;
2、經年檢的《企業法人登記營業執照》復印件,《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企業資格證書》;
3、企業所在地海關證明近三年(1999-2001年)無走私、違規記錄的文件,所在地稅務部門證明近三年(1999-2001年)無偷稅、逃稅記錄的文件,所在地外匯管理部門證明近三年(1999-2001年)無逃匯、套匯記錄的文件,開戶銀行證明近三年(1999-2001年)資信良好、信譽達到A級以上的文件;
4、擁有不低於5萬噸的原油進口碼頭和20萬噸庫容的原油儲罐所有權或使用權的法律文件。
二、成品油非國營貿易進口經營企業資格備案申請條件、申報材料
(一)申請條件:
1. 具有企業法人資格,注冊資本不低於5000萬元人民幣;
2. 具有進出口經營企業資格和相應的經營范圍;
3. 具有相應的采購和銷售渠道,了解國內外市場情況;
4. 無走私、違規、偷稅、逃稅、逃匯、套匯記錄,資信良好、信譽達到A級以上;
5. 擁有不低於1萬噸的成品油水運碼頭或成品油管輸、鐵路專用線等接卸條件,擁有庫容不低於50000立方米的成品油油庫;有合格的儲運、消防安全等專業技術人員;
6. 申報成品油非國營貿易進口經營的企業需按燃料油及其他成品油(包括汽油、柴油、煤油、石腦油、蠟油)兩類分別上報。
(二)申報材料:
1、公司出具的申請文件。申請文件須說明公司基本情況、符合申請條件的說明、申請的具體原因、有關成品油國外采購和國內生產銷售的具體方案等。地方企業須同時出具省級外經貿主管部門的意見;
2、經年檢的《企業法人登記營業執照》復印件,《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企業資格證書》;
3、企業所在地海關證明近三年(1999-2001年)無走私、違規記錄的文件,所在地稅務部門證明近三年(1999-2001年)無偷稅、逃稅記錄的文件,所在地外匯管理部門證明近三年(1999-2001年)無逃匯、套匯記錄的文件,開戶銀行證明近三年(1999-2001年)資信良好、信譽達到A級以上的文件;
4、擁有不低於1萬噸的成品油水運碼頭或成品油管輸、鐵路專用線等接卸設施所有權或使用權的法律文件,擁有庫容不低於50000立方米的成品油油庫所有權或使用權的法律文件。
原油、成品油、化肥非國營貿易進口經營企業資格備案申報程序
(一)地方企業通過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外經貿委(廳、局)(以下簡稱「地方省級外經貿主管部門」)申報,地方省級外經貿主管部門負責對企業提交的材料進行核實,核實並出具意見後上報外經貿部,抄報國家經貿委;
(二)中央企業直接向外經貿部申報;中央企業下屬二級企業通過中央企業申報,中央企業負責對二級企業提交的材料進行核實,核實並出具意見後上報外經貿部,抄報國家經貿委。
外經貿部在收到申報材料後,商國家經貿委,分批進行登記備案,並發布備案企業名單。
擁有原油、成品油、化肥邊境小額貿易進口經營權的邊貿企業和依法批準的外商投資企業自用及生產產品進口原油、成品油、化肥仍按現行有關規定執行,自然獲得非國營貿易進口經營企業資格,不再另行備案。
採納哦謝謝
Ⅷ 什麼是地煉雙權
原油進口使用權和進口權
地煉:地方性煉油廠的簡稱,為局部地區的叫法。國內通常的地煉稱呼,代表山東地方煉油廠。
Ⅸ 煉油業進入微利時代 等著中國解決的過剩原油怎麼辦
隨著民營煉廠原油進口權的放開,中國的成品油市場改革進入下半場,煉油行業的微利時代即將到來。在5月25日舉行的上海衍生品市場能源論壇期間,中國石油(601857,買入)化工集團公司經濟技術研究院副院長毛加祥作出以上表述。
毛加祥表示,在原油進口權逐步放開後,中國的成品油市場化改革已步入中期階段。今年民營煉廠獲得的原油進口使用權將進一步增加,預計為7000萬-9000萬噸。目前,還有10家民營煉廠已經遞交了申請材料,正等待獲得進口權的審批。
民營煉廠此前不具有原油進口資質,只能以價格高、品質低的燃料油作為原料。中國的煉油能力約為7.2億噸,民營煉廠產能佔到約35%,民營煉廠重鎮山東佔到其中的六成。去年,商務部明確符合條件的煉化企業可獲得原油進口資格,國內原油的進口權得以正式放開,民營煉廠可自主從海外進口原油、煉化並銷售。
目前,全國已有14家民營煉廠獲得了超過5000萬噸進口原油的配額。山東京博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下稱京博石化)是首批獲得原油進口權的地煉之一,可使用的進口原油量為331萬噸/年。沙特阿美近期已與京博石化簽署協議,向後者出售73萬桶原油,這是沙特第一次向中國民營煉廠銷售現貨原油。
京博石化總經理欒波表示,放開原油進口權之後,民營煉廠的原料渠道得以增加,有利於煉化企業的開工率和質量提升,並降低成本。
民營煉廠大量采購海外原油,也直接帶動了原油進口量的激增。來自海關的統計稱,今年4月,全國進口原油3290萬噸,同比增長8.6%。位於山東的青島港也成為國內原油進口第一大港,佔比高達30%。
不過,國內成品油消費卻呈現下降趨勢,使得煉油產能過剩日益突出。欒波稱,2015年中國的煉油能力出現1億噸的過剩,今年國內的煉油能力還將增長0.9億噸,供過於求的市場形勢進一步加劇。毛加祥亦表示,2015年中國成品油消費增速創近20年來新低點,今年一季度,成品油消費增速進一步下降。
毛加祥則稱,在獲得進口原油使用權後,民營煉廠的利潤有望提升,通過改善生產條件形成更強的競爭力。他認為,隨著國內成品油市場競爭加劇,煉油行業正在進入微利時代。而國內煉油產能的格局也將呈現多元化,中石油及中石化兩大集團的煉化市場份額未來會持續下降。
此前,物流瓶頸及不斷膨脹的原油庫存迫使中國民營煉廠不得不放緩進口的腳步,被認為有可能會威脅到近期油價的反彈。
Ⅹ 山東最大的煉油廠
濟南煉油廠(中石化的),華星石化、昌邑石化、弘潤石化、安邦石化(中化的)石油加工的兩大分支
石油按其加工和用途來劃分,有兩在分支:一是石油煉制工業體系,即石油(也稱原油)經過煉制生產出各種燃料、潤滑油、石蠟、瀝青、焦炭等石油產品;二是石油化工工業體系,業內通常把以石油、天然氣為基礎的有機合成工業,即以石油和天然氣為起始原料的有機化學工業,稱為石油化學工業,簡稱石油化工。
石油煉制
石油煉制是指把地下開採的天然原油煉制加工成各類油品的整個工藝過程。經過加工處理,得到汽油、煉油、柴油、重質油等產品,成為汽車、飛機、拖拉機、內燃機車、船舶等不可缺少的動力燃料。餾分油經熱裂解、催化重整、蒸汽轉化、部分氧化等加工手段,可製成石油化工的基本原料,如乙炔、乙烯、丙烯、丁二烯、苯、二甲苯、合成氣等。這些基礎原料又可進一步加工成多種中間產品,如苯乙烯、丙烯腈、環氧乙烷、苯酚等。中間產品可生產出合成橡膠、合成樹脂、合成纖維以及其他石油化工產品。
原油加工工藝及其裝置
第一次加工:為原油的初加工,即把原油蒸餾分為幾個不同的沸點范圍(即餾分)。其加工裝置為常壓蒸餾或常減壓蒸餾。
第二次加工:為原油的深加工,即將第一次加工得到的餾分再加工成商品油。其加工裝置為催化裂化、加氫裂化、延遲焦化、催化重整、減黏裂化等。重要性 石油煉制工業和國民經濟的發展十分密切,無論工業、農業、交通運輸和國防建設都離不開石油產品。石油燃料是使用方便、較潔凈、能量利用效率較高的液體燃料。各種高速度、大功率的交通運輸工具和軍用機動設備,如飛機、汽車、內燃機車、拖拉機、坦克、船舶和艦艇,它們的燃料主要都是石油煉制工業提供的。一架波音707飛機飛行1000km要用噴氣燃料6t;一輛4t載重汽車百噸公里耗油約5kg;一輛 4t柴油汽車百噸公里耗柴油約3kg;一標准台拖拉機年耗柴油約4t以上。僅供參考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