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國物權法規定的物權種類
物權來法規定的物權種類如自下:
所有權。所有權人對自己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法享有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所有權人有權在自己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上設立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用益物權人、擔保物權人行使權利,不得損害所有權人的權益。
用益物權。用益物權人對他人所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法享有佔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國家所有或者國家所有由集體使用以及法律規定屬於集體所有的自然資源,單位、個人依法可以佔有、使用和收益。
擔保物權。擔保物權人在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或者發生當事人約定的實現擔保物權的情形,依法享有就擔保財產優先受償的權利,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債權人在借貸、買賣等民事活動中,為保障實現其債權,需要擔保的,可以依照本法和其他法律的規定設立擔保物權。
Ⅱ 物權法的立法是涉及每一個人生活的大事。按照物權法一般理論,下列選項中屬於用益物權的是
選A。用來益物權,是指非所有人對自他人之物所享有的佔有、使用、收益的排他性的權利。抵押權是一種擔保物權,不轉移所有,只用於債權得不到實現時保護,不能對其用益。留置權,也是一種對債權的保護,不能使用、用益留置物。在質押權中,質物的性質也是不可使用的。
Ⅲ 什麼是用益物權
用益物權是指用益物權人對他人所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法享有佔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是以一定范圍內的使用、收益為目的而在他人之物上設立的定限物權。比如土地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地役權、自然資源使用權。
用益物權是直接支配物的權利,並且是直接支配他人之物的權利。另外用益物權是支配物的使用價值的權利。在用益物權中,他人之物不僅指他人享有所有權之物,而且包括他人享有使用權之物。對用益物權客體的特定性、獨立性的判斷可採取的同一性標准、特定區域和特定期限認定標准。
(3)依我國物權法規定下列屬於用益物權的是擴展閱讀
用益物權是隨著人類對財產利用的范圍和程度的增強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其源遠流長,發達甚早,但用益物權在不同時期、不同國家的發展呈現出不同的特點。
例如,在西方古代的羅馬法和日耳曼法上,在以法德為代表的大陸法系和以英美為代表的英美法上,用益物權都體現出了鮮明的特色和權利觀念,反映出了用益物權與社會經濟生活的密切聯系程度。用益物權的發展呈現出如下趨勢:用益物權在物權法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
它已發展成為現代物權法上處於中心地位的物權制度;用益物權因社會經濟的變遷而發生變動,新的用益物權不斷產生,固有的用益物權因不適應社會經濟生活的發展而逐漸消滅;用益物權的權能在逐步擴大,以不斷滿足人們對不動產利用的需求。
Ⅳ 我國物權法所規定的應用物權有哪些
物權法上規定的是用益物權,應用無權應該是筆誤。根據《物權法》第三編,第11—14章之規定用益物權包括土地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地役權。
Ⅳ 什麼是用益物權主要包括哪幾種
用益物權是物權的一種,是指非所有人對他人之物所享有的佔有、使用、收益的排他性的權利。比如土地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地役權、自然資源使用權(海域使用權、探礦權、采礦權、取水權和使用水域、灘塗從事養殖、捕撈的權利)。
《物權法》第一百一十七條規定:用益物權人對他人所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法享有佔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
Ⅵ 用益物權具體包括哪些
目錄 概念 特徵 立法完善 意義 必要性 概念 用益物權的概念: 用益物權,是物權的一種,是指非所有人對他人之物所享有的佔有、使用、收益的排他性的權利。比如土地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地役權、自然資源使用權(海域使用權、探礦權、采礦權、取水權和使用水域、灘塗從事養殖、捕撈的權利)。 特徵 用益物權的特徵: 自身特性 1.用益物權具有用益性; 2.用益物權具有獨立性; 3.用益物權具有佔有性; 比較特性 與所有權、擔保物權相比,用益物權具有以下特徵: 1.用益物權以對標的物的使用、收益為主要內容,即注重對物的使用價值,並以對物的佔有為前提。這區別於擔保物權注重物的交換價值的特點。 2.用益物權除地役權外,均為主物權;擔保物權為從物權。 3.用益物權雖然也可以在動產上設立,但是從用益物權的具體類型來看,用益物權主要以不動產為客體,這主要是便於通過登記公示。 4.用益物權是直接支配他人的物的權利。用益物權人可以直接支配標的物,不需要他人行為的介入。 立法完善 用益權是用益物權的最基本形態 從各國物權法的規定來看,由於各國的國情不同,因而物權法規定的用益物權的種類亦不盡相同。在羅馬法中,用益物權包括役權、永佃權、地上權。其中役權分為地役權和人役權,人役權又包括用益權、使用權、居住權和奴畜使用權;《法國民法典》規定了用益權、使用權和居住權、地役權。這種規定沿襲了羅馬法中的用益物權的分類,即把役權分為人役權和地役權,前三種用益物權都屬於人役權的范圍;《德國民法典》規定的用益物權包括:地上權、先買權、土地負擔、役權。其中役權包括地役權、用益權和人的限制役權;《日本民法典》規定了地上權、永佃權和地役權三種用益物權;《瑞士民法典》只規定了役權及土地負擔,役權的具體種類包括地役權、用益權、居住權、建築權、對泉水的權利。從這些規定中,我們可以得出兩點認識:一是用益物權大多是以土地為標的的不動產物權,二是地役權、地上權、用益權是用益物權的最基本形態。 歷史沿革 在中國古代法中,用益物權包括地上權、地役權、地基權、永佃權、典權。這些用益物權基本上都是以土地為用益物的,反映了中國古代農業經濟的特點。在清末起草的《大清民律草案》中,規定了地上權、永佃權和地役權三種用益物權。之後,北洋政府和國民黨政府的民法都規定了地上權、永佃權、地役權和典權四種用益物權。目前施行於台灣的國民黨民法仍規定著這些用益物權。新中國成立後,由於眾所周知因素的影響,我們在法律上只承認所有權,而否認他物權,特別是用益物權,致使中國在將近40年的時間里,不僅在法的理論上否認了用益物權制度,而且在法的實踐上也一直沒有建立用益物權體系。1986年《民法通則》的頒布,是中國民事立法的一個里程碑。它以「與財產所有權有關的財產權」概念代替了用益物權的概念,規定了屬於用益物權的國有土地使用權、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國有資源使用權、采礦權、國有企業經營權、相鄰權。除《民法通則》規定的用益物權外,中國的其他特別法中還規定了漁業捕撈權、狩獵權、水權等用益物權。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中還確認了典權和地上權的制度。盡管中國現行立法中規定了一些用益物權,但從整體上說,中國的用益物權制度還是比較雜亂的,還存在著相當多的缺陷,主要可以概括以下三個方面: 用益物權制度缺陷 其一,立法概念不準確。 中國的民事立法,一直沒有使用過物權及用益物權的用語。《民法通則》使用的「與財產所有權有關的財產權」,學者們通常認為指的就是用益物權。歷史已經證明,用益物權是一個既准確,又嚴謹的概念,為各國物權法所通用。用「與財產所有權有關的財產權」這一中國獨有、但卻極不準確的非法律概念來代替用益物權,明顯違反了立法的技術要求,導致了立法概念的模糊。法律規定如此,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亦是如此,在大量的有關典權的司法解釋中,典權都被典當所取代。而實際上,典權與典當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法律制度:一為物權,一為債權。 其二,立法內容不完整。 在中國《民法通則》中,涉及用益物權的規定少得可憐,被認為是用益物權規定的條文只有4條。區區幾個條文,怎能容納下用益物權的豐富內容!盡管在其他法律、法規中有一些更為具體的規定,但這畢竟不是民事基本法的規定,而且這些規定往往帶有明顯的行政色彩。這種規定的結果,不僅使用益物權的立法內容過於簡單、原則、分散,留下許多空白點,而且往往使民事權利無形中帶上了行政管理的枷鎖,給權利人行使民事權利帶來不便。 其三,立法體系不科學。 從羅馬法,一直到《德國民法典》,盡管各國設置的用益物權種類不盡相同,但各國民法無不都有自己完備的用益物權體系,以涵蓋該國所有權與其權能相分離的各種形式。中國《民法通則》雖然規定了一些用益物權,司法解釋中也確認了某些用益物權,但中國的用益物權尚沒有形成一個科學、完整的體系。有學者認為,最典型的用益物權體系,應當包括地上權、地役權、永佃權、德國和瑞士法中規定的用益權和中國古代法固有的典權。我們姑且不論這種主張正確與否,單就這些用益物權而言,中國的民事立法都未明文規定,更不用說完善的用益物權體系了。 必須建立完善的用益物權制度 中國用益物權立法的上述缺陷,嚴重影響了用益物權作用的發揮。為了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優化資源配置的需要,解決資產閑置和資源缺乏的矛盾,我們必須建立完善的用益物權制度。 如何構造中國的用益物權體系 如何構造中國的用益物權體系,學者們的看法差別很大。具有代表性的意見,主要有:第一,用益物權包括經營權、承包經營權、地上權、典權、采礦權、地役權;第二,用益物權包括地上權、地役權、用益權、永佃權、典權;第三,用益物權包括經營權、承包經營權、地上權、地役權(相鄰權)、典權、采礦權、租賃權;第四,用益物權包括經營權(國有企業經營權、農村集體組織成員的承包經營權)、國有自然資源使用權(國有土地使用權、水面灘塗養殖使用權、草原使用權、水使用權、采礦權)、地上權、地役權、典權。這些意見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基本上是以現有的法律規定為依據來探討問題的。但由於中國用益物權立法的局限性,這些意見也就不可避免地帶有局限性。 用益物權體系 我們認為,中國未來的用益物權體系應當包括下列用益物權:地上權、地役權、典權、用益權,而永佃權、承包經營權、國有企業經營權、國有自然資源使用權、租賃權等,則不能成為中國未來的用益物權。因為:第一,永佃權已無存在之基礎;第二,承包經營權並不是嚴格的法律用語,在未來的用益物權立法中應當盡量避免使用;第三,國有企業經營權是一個多年來一直爭論不休,而至今尚沒有完全解決的問題。對國有企業經營權,我們傾向於通過法人所有權的方式來解決;第四,國有自然資源使用權可以改造成為用益權;第五,租賃權自始都是一種債權,雖然現代法中有「買賣不破租賃」原則,但這並不能改變租賃權的債權屬性。 1.地上權 傳統民法理論認為,地上權是指為建造房屋、隧道、溝渠等工作物及培植竹木、樹木,使用他人土地之權。中國民法中是否存在地上權,是否應當確認地上權,學者們有不同的意見。有學者認為,中國的土地使用權實際上就是地上權,或相當於地上權;也有學者認為,地上權與土地使用權的性質是不同的,我們沒有必要硬拘泥於地上權的概念,不應非將它們的名稱統一不可。我們認為,從本質上說,土地使用權與地上權並沒有什麼差別,完全可以用地上權這一準確、統一的概念取代土地使用權的概念。建立中國的地上權制度,應當以現行的以營造建築物、種植樹木為目的的土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及造林權為基礎,同時,應當確認地下和空中地上權。 2.地役權 地役權是一種古老的物權形式,不僅在大陸法系國家普遍存在,而且英美法系國家也予以確認。通說認為,地役權是為實現自己土地的利益而利用他人土地的權利,可分為積極地役權和消極地役權、繼續地役權和不繼續地役權、表現地役權和不表現地役權。中國立法中沒有地役權的規定,《民法通則》只是規定了相鄰關系。相鄰關系與地役權頗為相似,立法例上也有將相鄰關系作為一種地役權加以規定的。如,《法國民法典》在地役權篇第二章「法律規定的役權」中就規定了諸如流水、通風、採光、滴水、通行等相鄰關系。中國也有部分學者將相鄰關系與地役權等同起來,用相鄰關系取代地役權。這是不正確的。從法律性質上說,地役權與相鄰關系是不同的:相鄰關系屬於自物權的范圍,其創設的目的是對所有權行使效力及范圍進行直接限制;而地役權屬於他物權的范圍,其創設的目的在於利用他人土地以便於實現自己土地的利益。自羅馬法將相鄰關系作為所有權行使的限制措施,納入所有權體系,德國、日本、瑞士等國的民法都沿用此制。因此,在未來的用益物權中,應當將相鄰關系與地役權區分開來,在用益物權體系中,給地役權以一席之地。 3.典權 典權是中國傳統的特有物權制度,是指支付典價,佔有他人之不動產,而進行使用收益的權利。典權是屬於用益物權或擔保物權,還是兩者兼而有之,學者們甚有分歧。我們曾對這一問題作過詳細的論述,認為典權是一種用益物權。在傳統民法中,典權的標的物包括土地和房屋。新中國成立後,以土地為標的物的土地典權被廢除,但公民之間的以私有房屋為標的物的典權一直大量存在,並得到了司法實踐的承認和保護。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活躍,典權的適用范圍有擴大的趨勢。中國未來的用益物權立法應當確認這一具有中國固有傳統的物權種類,並將典權物擴大到一切不動產和不動產權利,如土地、房屋、地上權等。 4.用益權——指對物或權利不加變更使用收益的權利 用益權是指對物或權利不加變更地使用和收益的權利。在國外立法例中,如羅馬法、法國法、德國法、瑞士法等,均將用益權作為人役權的一種。按照《德國民法典》的規定,用益權包括物上用益權、權利上用益權和財產上用益權。借鑒國外的用益權制度來構造中國的用益物權體系,這是一種積極有益的探索。有學者主張,中國的國有企業經營權和國有資源使用權可以改造成為用益權。我們贊同創設用益權制度的設想,但對用益權的具體內容則有不同的看法。我們認為,目前有兩種權利可以歸入創設的用益權之中,即以開發利用國有、集體自然資源(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水面、礦藏)為目的的使用權和以耕作、牧畜、養殖為目的而承包國有、集體自然資源(土地、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水面)的承包經營權。因為,這兩類權利都符合用益權的特徵,其內容與用益權基本相同。至於國有企業經營權,應當通過法人所有權的途徑加以解決。關於能否將農村承包經營權改造成為永佃權問題,學者們有不同的看法。有學者主張,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可以改造成為永佃權;也有學者主張,現代法中不能重建永佃權制度,但在未來立法中可以借鑒永佃權制度中的某些合理成分及其做法。我們認為,農村承包經營權以改造成為用益權為宜,而不宜改造成為永佃權。因為:第一,在現代法中,隨著各國土地政策的不斷改進,永佃權已趨式微,甚至消滅;第二,永佃權作為封建剝削的工具,已在大陸消失近40年,這種國情不能不予考慮;第三,使用用益權而不使用永佃權,國外已有立法先例。《法國民法典》、《德國民法典》、《瑞士民法典》都規定的是用益權,而沒有規定永佃權。
Ⅶ 多選題:下列物權中屬於用益物權的有( )
屬於用益抄物權的有:自然資源使用權 、采礦權。
用益物權,是指以一定范圍內的使用、收益為目的而在他人之物上設立的定限物權。比如土地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地役權、自然資源使用權(海域使用權、探礦權、采礦權、取水權和使用水域、灘塗從事養殖、捕撈的權利)。
用益物權作為物權之一種,著眼於財產的使用價值。在現代民法上,各國物權法貫徹效益原則,已經逐漸放棄了傳統民法注重對物的實際支配、財產歸屬的做法,轉而注重財產價值形態的支配和利用。
(7)依我國物權法規定下列屬於用益物權的是擴展閱讀
用益物權具有以下特徵:
1、用益物權以對標的物的使用、收益為主要內容,即注重對物的使用價值,並以對物的佔有為前提。這區別於擔保物權注重物的交換價值的特點。
2、用益物權除地役權外,均為主物權;擔保物權為從物權。
3、用益物權雖然也可以在動產上設立,但是從用益物權的具體類型來看,用益物權主要以不動產為客體,這主要是便於通過登記公示。
4、用益物權是直接支配他人的物的權利。用益物權人可以直接支配標的物,不需要他人行為的介入。
Ⅷ 論述我國的物權法規定了哪些物權
物權法的基本原則包括物權法定原則、一物一權原則和公示公信原則。
第一、物權法定原則
眾所周知,物權法與合同法的區別主要表現在,物權法主要貫徹的是物權法定原則。物權之所以要法定,對此學者的解釋各不相同:有的學者認為物權法定的原因在於其防止合同自由原則的濫用;有的認為,物權法定主義是為了保護交易安全。這些觀點都是有道理的,但我認為主要原因在於:物權具有強烈的排他性,能夠對抗第三人(例如物權人可以行使追擊權,而債權人不能向第三人追奪),物權具有優先權(物權與債權並存時優先於債權),因此直接關繫到第三人的利益,而合同只是發生在合同當事人之間,第三人並不知道,如果允許當事人僅提高其合意便創設物權,必然會損害第三人的利益。不僅是物權具有優先於債權的效力,就是具有物權性質的債權也具有優先於債權的效力。舉個抵押權的例子,抵押權必須有法律承認,才能成為物權,成為物權後,不允許當事人通過合同創設抵押權。當事人訂立抵押合同後,必須辦理抵押登記後才能成立抵押權,如果當事人訂立抵押合同,抵押權就成立,而無需法律規定,這樣就非常麻煩。假如我有一套房產,價值一百萬,欠了很多人的錢,我只想把這一百萬給張三,不給李四、王五,我就可能和張三之間訂立一個抵押合同,如果通過合同就可以隨意創設物權的話,張三就享有物權了,它可以優先於其他債權人受償,其他人什麼都得不到,這樣的話交易就沒有秩序。抵押權是財產的負擔,如果不符合規定條件,可能產生欺詐。物權法定是各國物權法的基本原則。
物權法定主義的內容包括:第一,物權必須由法律設定;所謂物權不得由當事人隨意創設,是指當事人在其協議中不得明確規定其通過合同設定的權利為物權,也不得設定與法定的物權不相符合的物權。例如,法律規定以動產設立質押必須移轉佔有,當事人不得設立不移轉佔有的動產質權,否則與現行法律規定不符。第二,物權的內容由法律規定,而不能由當事人通過協議設定。第三,物權的效力必須由法律規定,而不能由當事人通過協議加以設定。這三點是傳統的物權法定主義的內容,我認為物權法定主義還包括,物權的公示方法必須由法律規定,不得由當事人隨意確定,一定的公示方法對應一定的物權。
我們現在究竟應該規定哪些物權,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我想簡單的談幾點:
1、國有企業財產權是否有必要加以規定?關於物權法是否應當規定經營權,對此有不同的看法。一種觀點認為,鑒於國有企業實行公司化改組後,國家與企業之間的財產關系屬於公司法調整的范圍,依公司法原理,國家享有股東權而企業享有法人財產權。且企業財產權中包括各種不同性質的權利,如對土地的基地使用權屬於用益物權,對廠房及其他建築物的權利屬於不動產所有權,對機器設備、車輛等屬於動產所有權,對企業名稱屬於人格權,應分別適用不同的法律規定,不宜在物權法上作出規定。例如,有人就認為,國有企業財產權是一個集合概念,其中涉及知識產權、人格權、物權等,因此在物權法上沒辦法加以規定。,但我認為,國有企業的改革過程是很漫長的,大量的國有企業在沒有被改制之前,如果物權法迴避國有企業財產權這個問題,則非常不合適。如果不用物權法將確認國有企業的財產權,則國有企業的改革的方向難以確定,不知道往哪去。就國有企業財產權的內容,人們爭議也很大,物權法需要回答這個問題。企業經營權是物權法中;最重要的一種他物權,應當在物權法中作出規定,企業經營權的客體是指企業佔有的國有資產。它是一項集合財產,可以在物權法對集合財產的權利歸屬作出規定。此外,集合財產也不是完全不能由物權法加以規定,例如抵押中的財團抵押、浮動擔保都涉及到集合財產。
2、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到底這是個什麼權利,司法實踐都是將之作為債權對待的,依據合同法律制度加以解決,合同法制定的時候就這個問題就有爭論。我想應區分承包關系與轉包關系,轉包關系可以作為單純的合同關系,而承包關系則不能作為單純的債權關系,應該作為物權。將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作為物權對待可以穩定農村土地上的權利義務關系,維護農民的利益,防止耕地的大量流失以及地方政府隨意調整土地上的關系,如果單純看成債權則對承包人非常不利,債權具有不確定的效力。將承包經營權稱為一種長期穩定的財產權,使得能夠產生對抗第三人的效力。一旦成為了物權之後,任何人侵害承包經營權,權利人都可以在法院提起侵權之訴,也可以根據物權法行使物上請求權。由於承包經營權物權化了,它就可以流轉了。比如可以抵押、轉讓。當然在法律上要由流轉的條件進行限制,不能改變承包經營土地的用途。承包經營權的物權化之後,發包人都要充分尊重承包人的權利,比如在涉及到土地徵收徵用的時候,不能由村長一人說了算,承包人也有發言權。只有將廣大承包者的利益與土地利益掛鉤才能真正調動承包者的積極性,更有效更充分的利用土地。
3、水面承包經營權的性質,目前爭議主要為,該種權利究竟是行政特許權抑或物權。如果將之全部看為行政特許權,則政府可以隨意調整,養殖者的投資沒有保障。我認為,一般來應將水面養殖的權利確立為一種物權,只有少數可能涉及到公共利益的水面,才由政府特許經營。將水面承包經營權確立為物權可以為權利受到侵害者提供充分的保護。
4、動產讓與擔保,簡單地說將所有權一次性地移轉給債權人,由債務人通過逐步清償債務而收回所有權。其實,這種方式早就有了。目前許多學者認為我國應採取動產讓與擔保制度。我認為物權法不應規定動產擔保制度,實踐中可以用,但不宜規定在法律中,原因是:動產讓與擔保是一種變相的流質,擔保法是嚴格禁止流質或流押的,主要是防止對債務人的損害。如果一方面禁止流質,另一方面卻鼓勵當事人事先移轉所有權。當事人在實踐中摸索可以,可在法律上規定後就會鼓勵人們採用之。另外,有人認為按揭就是動產讓與擔保。據我的了解按揭並非動產讓與擔保,通常按揭是由銀行為普通的購房人提供貸款,只有在貸款還清後銀行才將產權轉讓給購房人,有時房屋尚未建成銀行就為開發商提供了貸款。開發商將房屋的產權證押在銀行,這樣可以形成銀行、購房人與開發商三者之間的互動關系。
二、一物一權原則
(一)一物一權原則的內容
我認為,一物一權主義主要具有以下幾項內容:
(一)從客體上看,一物之上只能存在一個所有權,而不能是多重所有,一個所有權的客體僅為一個特定物。當然,這並不是說一個特定物之上的所有人不能為多人,事實上,數人對一物享有所有權,並不指所有權本身也成為多重所有權,所有權仍然是一個,只不過主體存在多人而已。 一物只能設定一個所有權,從根本上說,是出於產權界定、定紛止爭的需要。產權界定就是要明確某個特定物的最終歸屬;某物歸某人所有,就不能歸他人所有,即使是所有權權能發生分離,最終也要回復到所有權人手中。所有權是一種最終的支配權,決定了所有權的規則只能是一物一權,即一物之上只能存在一個所有權,而不能是多重所有。如果一物之上可以並存多項所有權,則難以確定物的真正歸屬 ,而且容易發生各種產權糾紛。
就物權的客體,具體來說:1、所有權客體僅為有體物,無體物不能成為所有權的客體,但在例外情況下,可以成為他物權的客體。2、一個所有權的客體僅為一個獨立物,根據一物一權,只有在作為物權的客體的物具有獨立性和特定性的情況下,才能明確物權的支配范圍,使物權人在客體之上形成物權並排斥他人的干涉。一個所有權的客體也必須僅為一個獨立物,集合物原則上不能成為一個所有權的客體,而只能成為多個所有權的客體。但是,構成集合物的各個部分如果能夠獨立存在,具有獨立的經濟價值,相對於其他物而言,也可以成為獨立物,在此情況下,集合物也能成為一個所有權的客體。3、物權的客體必須是特定的物。4、一物的某一部分不能成立單個的所有權。這就是說,按照一物一權原則,物只能在整體上成立一個所有權,而一物的某一部分如尚未與該物完全分離,則不能成為單獨所有權的客體、例如在建工程,不能登記,不能與土地獨立。尤其是對於那些附屬於主物的從物而言,只能是主物的一部分,如房屋的牆壁和門窗等只能是房屋的一部分,不能與主物分離。在交易上,主物的所有權發生移轉,從物也隨之移轉。5、貨幣是一種特殊的種類物,在交易上可以互相替換。貨幣的佔有與所有是同一的。這就是說,貨幣一旦交付,將會發生所有權的移轉。由此我們需要討論在儲蓄合同中,貨幣所有權的移轉問題。有這樣一個實際發生的案件很能說明問題,即某銀行與某公司訂立儲蓄合同,該公司在銀行存款3000萬元,銀行向該公司出具了一分單位定期存款開戶證實書(以下簡稱證實書),該公司又要在銀行借款2000萬元,銀行提出公司首先應當以證實書在銀行質押,然後又要求雙方簽定一份以存款為質押標的的合同。後來由於該公司欠他人的債務,債權人要求劃撥該公司在銀行的存款,,銀行認為自己享有兩項質押權,因此予以拒絕。那麼,銀行享有的質權真的有效嗎?
首先,我認為,證實書不是有價證券,不能用於質押。理由主要有:第一,證實書不同於存單。中國人民銀行於1997年4月2 日發布的《關於暫停存單質押貸款業務就進一步加強定期存款管理的通知》第二條規定"各金融機構不再給存款單位開具存單,改為出具單位定期存款開戶證實書",可見證實書與存單是兩種不同的文書。在人總行1997年11月15日發布的《人民幣單位存款管理辦法》第10條規定"證實書僅對存款單位開戶證實,不得作為質押的權利憑證"。第11條規定"存款單位支取定期存款只能以轉帳方式將存款轉入其基本帳戶,不得將定期存款用於結算或從定期存款帳戶中提取現金"。證實書和存單的區別表現在:前者是一種開戶證明,而不是一種有價證券,後者則是一種有價證券;前者是一種債權證明,不能轉讓,後者則是一種證券化的權利證書,因此可以轉讓。正是因為上述區別,所以存單可以質押,而證實書不能質押。擔保法第77條提到的可以質押的存款單,僅指存單,而不包括開戶證明書。
第二,中國人民銀行先後發布了三個文件(即1997年4月2 日發布的《關於暫停存單質押貸款業務和進一步加強定期存款管理的通知》第2條、1997年11月15日發布的《人民幣單位存款管理辦法》第10條、1999年9月3日發布的《單位定期存單質押貸款管理規定》第3條)都規定證實書僅對存款單位開戶證實,不得作為質押的權利憑證。該規定對各個商業銀行都有拘束力,該規定也屬於銀行內部的業務操作規程,本案銀行在從事業務活動中理應遵循這一規定,不得違反銀行內部的業務操作規程將禁止質押的證實書用於質押.
第三,中國人民銀行關於禁止將證實書用於質押的規定已經印製在開戶證實書上.開戶證實書上也明確載明:"本證實書僅對存款人開戶證實,不得作為質押的權利憑證."由於證實書也是一種存款合同的憑證,因此在證實書上載明上述條款,表明當事人雙方都同意不得將開戶證實書用於質押.該條款不僅對本案銀行有拘束力,並且對本案公司也有拘束力.
既然證實書不能用於質押,所以當事人的這種質押行為是無效的.
其次,存款本身不能作為質押的標的。存款合同的標的是貨幣,而貨幣在法律上是一種特殊的種類物,在交易中可以互相替代.存款人將存款交付後,該存款的所有權已經移轉於銀行,銀行有權支配該筆存款,而存款人只是享有合同債權,即在合同規定的期限到來後請求銀行支付本息,所以存款的貨幣是不能用於質押的。我國《擔保法》第63條規定"本法所稱動產質押,是指債務人或者第三人將其動產移交債權人佔有,將該動產作為債權的擔保."既然存款人將其存款交付銀行以後,所有權已經發生移轉,因此本案中,公司已經不再對其存款享有所有權,該存款也不是其動產,因此不能以該存款設定質押。由於存款人將其存款交付銀行以後,所有權已經發生移轉,因此存款人不可能將該存款取出再次交付,不可能發生質押所需要的交付, 也不符合擔保法所規定的質押的條件。
(二)從權利的形態來看,由於物權具有排他性,因此,同一物之上可以並存數個互相並不矛盾的物權,但同一物之上不得成立兩個所有權或兩個在內容上相互矛盾的物權。
具體來說表現在:第一,同一物之上不得存在兩個所有權,即俗話說的"一物不容二主"。如果某人對某物依法取得所有權,即使另一人事實上佔有該物也不能享有法律上的所有權。某物之上雖存在法律上的所有權,但他人因佔有時效或善意取得制度而取得對該物的所有權時,先前的所有權將因此而消滅,並不得對抗後一個所有權。我國法律雖未明確規定佔有時效的概念,但也有學者認為《民法通則》第137條規定"從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超過20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實際上從反面規定了佔有時效。當然,有關佔有時效的問題尚有待立法作出進一步明確的規定。第二,同一物之上不得成立兩個所有權或成立兩個在內容上相互矛盾的物權。物權的排他效力並不否認在同一物之上並存數個內容並不矛盾的物權,所有權與其他物權可以同時並序。同一物之上也可以設定數個擔保物權,我國《擔保法》並不禁止在同一物之上設定數個擔保物權。用益物權與擔保物權也可以同時並存。例如所有人可將其房屋租賃給他人使用,從而在此基礎上產生租賃權,同時也可在該物之上設置抵押權。不過,由於質權要移轉佔有,因此與移轉佔有的用益物權不能並存。物權法中有所謂"先來後到"的規則,也有人將其稱為"時間在先,權利在先"規則。物權相互間的權利也擴大適用並產主另一項規則、即後成立的物權不得妨礙先成立的物權,先物權的實現可導致後物權的消滅或自然排除後物權。例如所有權可以與其他任何一種物權在同一物之上並存,所有權人也可以在一物之上設工數個擔保物權。同一物之上不得設定相互矛盾的兩個物權。如將某房屋出租給他人,在其之上設定租賃權以後,不得再在該物之上設立典權。因為租賃權與典權都要移轉佔有,即由出租人或出典人移轉佔有給承租人或典權人,如果承租人佔有了該房屋,則典權人不能再佔有該房屋,所以租賃權和典權是相互矛盾的。
Ⅸ 物權法求助!!!!!!!
11 C
12 B
13 D
14 C
15 C
16 A
17 A
18 C
19 A
Ⅹ 物權法中有哪些用益物權
益物權是來物權的一種,是指非所有自人對他人之物所享有的佔有、使用、收益的排他性的權利。依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117條規定:用益物權人對他人所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法享有佔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
其大分類主要有地上權、地役權、典權、用益權。具體有土地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地役權、自然資源使用權(海域使用權、探礦權、采礦權、取水權和使用水域、灘塗從事養殖、捕撈的權利)、租賃權等。
比如土地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地役權、自然資源使用權(海域使用權、探礦權、采礦權、取水權和使用水域、灘塗從事養殖、捕撈的權利)。
"用益物權"這一概念在中國《民法通則》中沒有出現,有關用益物權的規定也只有零星幾條。物權法草案第123條規定:"用益物權人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對他人所有的不動產,享有佔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嚴格說來這也不是用益物權的立法定義。因此,在中國民事立法上難以給用益物權一個明確定義。在民法學上,所謂用益物權,是指非所有人在他人所有的物上享有的佔有、使用和收益的他物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