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看待國家發改委聲明「嚴禁城裡人購買農村宅基地建別墅和會館」
你好很高興為您解答
這是對農村土地資源的一種保護
也是對資本的一種管控。
Ⅱ 憲法規定宅基地使用權,有何規定
宅基地使用權具有如下特徵:
(1)宅基地使用權的主體只能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
(2)宅基地使用權的用途僅限於村民建造個人住宅。個人住宅包括住房以及與村民居住生活有關的附屬設施,如廚房、院牆等。
(3)宅基地使用權實行嚴格的「一戶一宅」制。根據土地管理法的規定,農村村民一戶只能擁有一處宅基地,其面積不得超過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定的標准。農村村民建住宅,應符合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並盡量使用原有的宅基地和村內空閑地。農村村民住宅用地,經鄉(鎮)人民政府審核,由縣級人民政府批准,但如果涉及佔用農用地的,應依照土地管理法的有關規定辦理審批手續。農村村民出賣、出租住房後,再申請宅基地的,不予批准。
(4)福利性:宅基地的初始取得是無償的
1、宅基地問題是怎麼來的一般而言,住宅與土地是不可分割的,作為公民的私財,可以繼承、轉讓和買賣。「宅基地」則是一個「中國特色」問題。
2、經過「土改」,建立了農民私人所有的土地制度,大部分地區的農民領取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房地權證書》。
3、經過社會主義改造,農村土地依然是農民私有,但由集體統一經營,農民的宅基地則依然由農民保留所有權和處分權。
4、經過「人民公社」運動,確立了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農民宅基地也歸集體所有,農民只對宅基地享有使用權,並且不能出租、買賣等。
5、改革開放以後,繼續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僅允許宅基地使用權人出租、出賣地上建築物。可見宅基地並不只是一個單純的財產問題,本質上是中國社會變遷的反映。
6、宅基地使用權是不可繼承的。
Ⅲ 關於人大代表建議允許城市居民到農村"買房買地"是什麼情況
全國人大代表、民進中央常委、清華大學教授蔡繼明,以研究價值和分配理論知名。近20年來,他在全國兩會期間提交的議案中,都會聚焦土地制度改革。今年,蔡繼明再次就《土地管理法》的修改帶來更為詳細的議案。在他看來,當前《土地管理法》取消了集體土地的建設用地使用權,禁止集體土地進入建設用地市場,造成集體土地與國有土地產權制度不平等,使集體土地不能參與工業化、城市化建設,分享工業化、城市化利益,損害了農民權益;而農村宅基地沒有處分權因而不能流動,又造成了大量「空心村」、土地閑置。
NBD:您還建議擴大農村宅基地使用權流轉范圍,出於什麼考慮提出這個建議?
蔡繼明:根據國土資源部最新數據,我國城鎮用地合計91612平方公里,村莊用地為191158平方公里,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是城鎮國有建設用地的2倍以上,其中70%以上是宅基地,而全國總人口中56.1%的常住人口在城鎮,只有43.9%的常住人口在農村,這說明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特別是宅基地的利用效率是極低的,特別是隨著大量農民進城務工落戶,大量農村住宅和宅基地閑置,很多村成為空心村。
目前的「三塊地」改革試點,只允許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農村宅基地只能在集體所有製成員內部流轉,而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中真正屬於經營性建設用地即鄉鎮和村辦企業用地的只佔10%,僅靠這么少量的農地入市,不足以構建競爭有序的、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
如果允許農村宅基地使用權在集體所有製成員之外流轉,至少其中的三分之一閑置不用的宅基地使用權可以通過抵押擔保、出租轉讓以及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等方式進入市場,那麼城鎮建設用地就可以增加70%以上,從而不僅會拓寬農民財產收入的渠道,促進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節約集約使用,而且會有效地遏制城鎮房價的增長,有助於農民工進城落戶,加快農民工市民化進程。
最近,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頒布了《關於完善保護產權制度依法保護產權的意見》,提出要落實承包地、宅基地、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的用益物權,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增加農民財產收益。
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作為一種用益物權,既可以通過招拍掛的方式出租出讓給包括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在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所有公民,也可以出租出讓給外資企業……而農民宅基地使用權同樣被我國《物權法》認定為用益物權,理應具有與城市國有宅基地同等的權能,應允許農村居民的住房連同集體宅基地使用權出租、抵押並轉讓給城市居民。
不僅如此,允許農村宅基地入市,城中村小產權房自然合法化,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就不必通過政府征地來實現,完全可以在集體土地所有制內部推進城中村改造,這樣就可以繞開高成本徵地環節,在符合城市規劃的前提下由農民和開發商通過市場機制自由協商解決。
針對目前情況蔡繼明提出了什麼建議?
現實:國有土地由國務院來代行土地所有權。而集體土地的所有權由誰來代為行使呢?
建議:明確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的行使主體
現實: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一直被施加了諸多限制,如建設用地不能搞房地產開發,宅基地只能在村集體內部流轉
建議:在符合城鄉規劃和用途管制的條件下可以和國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
現實:農村宅基地只能在集體所有製成員內部流轉,而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中真正屬於經營性建設用地的只佔10%
建議:應允許農村宅基地使用權在集體所有製成員之外流轉,至少其中的三分之一閑置不用的宅基地使用權可進入市場
Ⅳ 農村宅基地使用權的法律規定有哪些
一、有關農村宅基地的法律規定及特徵
我國1982年《憲法》規定:「城市的土地屬於國家所有,農村和郊區的土地,除由法律規定屬於國家所有的以外,屬於集體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也屬於集體所有」。
《物權法》第一百五十二條規定,宅基地使用權人依法對集體所有的土地享有佔有和使用的權利,有權依法利用該土地建造住宅及其附屬設施。
農村宅基地一般具有以下特徵。一是使用主體特定,即特定的宅基地僅限本集體經濟組織特定的成員享有使用權。農村村民申請宅基地只可向本集體經濟組織提出,特定村民申請取得宅基地後只可自己建房不可將其出賣、轉讓。二是法律規定取得方式的單一性和取得方式多樣性沖突。三是一戶一宅。根據我國《土地管理法》第62條第1款的規定,「農村村民一戶只能擁有一處宅基地,其宅基地的面積不得超過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定的標准。」四是不可流轉。即特定村民申請取得宅基地後只可自己建房,不可將其出賣、轉讓,也不可以抵押。
二、農村宅基地的使用現狀及熱門話題
物權法頒布後關於農村宅基地仍存在一些有待解決的問題。比如,在宅基地的審批過程中,農民集體沒有對宅基地的處分權,這與農民集體的所有者地位極不相稱;另外,也沒有賦予農民集體對宅基地使用的監督、管理權。立法沒有完善農民的宅基地使用權;再如宅基地的使用權只能歸本村居民所有,這就意味著通過其他途徑獲得本村宅基地使用權的外村人只能將它轉讓給本村居民。對此,圍繞農村宅基地使用的熱門話題主要有:
1、宅基地能否繼承。按照法律規定是不可以的。但是宅基地上有房屋,森林的除外。
2、宅基地私自買賣是否有效。宅基地未經變更登記自行轉讓無效。宅基地未經變更登記自行轉讓無效。我國《土地管理法》第二條規定:……土地使用權可以依法轉讓。《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第六條規定:依法改變土地所有權、使用權的,因依法轉讓地上建築物、構築物等附著物導致土地使用權轉移的,必須向土地所在地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提出土地變更登記申請,由原土地登記機關依法進行土地所有權、使用權變更登記。農村村民轉讓宅基地應符合法律對其「轉讓」的嚴格限制條件,必須依法到縣級以上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辦理有關的變更登記手續,否則轉讓無效。
3、城裡人是否可以購買宅基地。宅基地不得賣給城裡人。1999年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土地轉讓管理嚴禁炒賣土地的通知》一文中明確規定,農民的住宅不得向城市居民出售,也不得批准城市居民佔用農民集體土地建住宅,有關部門不得為違法建造和購買的住宅發放土地使用證和房產證。
Ⅳ 國家幹部是否有權買賣宅基地
農村宅基地只能在本村居民之間轉讓、出售,國家幹部通常是指國家公務員,其戶口不在本村,因此不能買賣宅基地.
農村的宅基地,屬於農村本村居民的福利,其土地所有權仍屬於村集體所有。農村宅基地只能在本村居民之間轉讓、出售。不得向外村居民轉讓、出售,否則,轉讓無效,不受法律保護。
農村村民一戶只能擁有一處宅基地,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要以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為基礎,堅持一戶一宅原則,國家三令五申不允許城裡人到農村買地建房的所謂「逆城鎮化」行為。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規定
第六十二條農村村民一戶只能擁有一處宅基地,其宅基地的面積不得超過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定的標准。
農村村民建住宅,應當符合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並盡量使用原有的宅基地和村內空閑地。
農村村民住宅用地,經鄉(鎮)人民政府審核,由縣級人民政府批准;其中,涉及佔用農用地的,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條的規定辦理審批手續。
農村村民出賣、出租住房後,再申請宅基地的,不予批准。
Ⅵ 城裡人購買農村宅基地被判無效,到底是什麼原因
宅基地是農村集體土地,只有本村村民才能享受,其他人買賣不受法律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