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著作權的內容是什麼
上述的版權版法及著作權法,《著作權法》是知識產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現代社會發展中不可缺少的一種法律制度。現代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三百多年前源於西方,促進知識的積累與已交流,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推動經濟的發展和個人為社會進步起到了及其重要的作用。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是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而不斷發展和完善的,著作權保護不僅僅能夠促進文化事業的發展,同時版權產業也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動力。《著作權法》是一種無形的權利,同時是用有形物體現的,包括精神權利和財產權利,因此著作權也是人權,又是一種財產。侵犯他人著作權如同偷盜他人錢財。盜版就是盜竊。保護知識產權不僅是保護著作權人的個人利益,同時也是為了維護公眾利益,維護國家利益,維護國家經濟秩序,促進社會的發展。
『貳』 著作權侵權,法律程序如何解決
、著作權侵權行為
1侵權舉證採用過錯推定:不能證明其出版復制行為有合法來源的,推定其為侵權;過
錯推定,舉證責任倒置;過錯推定還有商標法56 條和專利法裡面新產品的生產方法侵權的
舉證責任倒置和著作權法63條2 款善意使用侵權;
2.損害計算方法三種:1.權利人的實際損失2.侵權人的非法所得;3.法定的賠償額:50 萬
元以下的賠償。
3 計算機軟體作品的著作權的客體:程序和說明文檔。保護前提:獨立開發和固定在有形物
體上。保護時間和文字作品一樣,沒有特殊之處;
限制:合理使用的范圍非常小:1.合法用戶可以裝載和備份,2.適當的作功能改進3.非商
業性的使用的少量復制可以;
著作權侵權行為是指未經著作權人同意,又無法律上的依據,使用他人作品或行使著作
權人專有權的行為。
侵犯著作權的訴訟時效為二年,自著作權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侵權行為之日起計算。權
利人超過二年起訴的,如果侵權行為在起訴時仍在持續,在該著作權保護期內,人民法院應
當判決被告停止侵權行為;侵權損害賠償數額應當自權利人向人民法院起訴之日起向前推算
二年計算。
法律責任
1.賠償損失:侵犯著作權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的,侵權人應當按照權利人的實際損失
給予賠償;實際損失難以計算的,可以按照侵權人的違法所得給予賠償。賠償數額還應當包
括權利人為制止侵權行為所支付的合理開支。
權利人的實際損失或者侵權人的違法所得不能確定的,由人民法院根據侵權行為的情
節,判決給予五十萬元以下的賠償。
2.訴前禁令: 著作權人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人有證據證明他人正在實施或者即將
實施侵犯其權利的行為,如不及時制止將會使其合法權益受到難以彌補的損害的,可以在起
訴前向人民法院申請採取責令停止有關行為和財產保全的措施。
人民法院處理前款申請,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九十三條至第九十六條
和第九十九條的規定。
3.訴前證據保全: 為制止侵權行為,在證據可能滅失或者以後難以取得的情況下,著
作權人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人可以在起訴前向人民法院申請保全證據。
人民法院接受申請後,必須在四十八小時內作出裁定;裁定採取保全措施的,應當立即
開始執行。
人民法院可以責令申請人提供擔保,申請人不提供擔保的,駁回申請。
申請人在人民法院採取保全措施後十五日內不起訴的,人民法院應當解除保全措施。
4.人民法院審理案件,對於侵犯著作權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的,可以沒收違法所得、
侵權復製品以及進行違法活動的財物。
復製品的出版者、製作者不能證明其出版、製作有合法授權的,復製品的發行者或者電
影作品或者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計算機軟體、錄音錄像製品的復製品的出租
者不能證明其發行、出租的復製品有合法來源的,應當承擔法律責任。
出版社出版抄襲作品承擔責任:我國民法通則和著作權法未規定侵害著作權適用無過錯
責任原則,因此,出版社應僅在有過錯並造成損害後果的情況下,才就出版抄襲製品一事與
抄襲者共同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如果出版社沒有過錯,應由抄襲者獨自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但出版社應停止出版發行抄襲作品,並依法返還不當得利。不論由誰承擔損害賠償責,這種
責任都是分別對著作權人和享有專有出版權的出版社承擔的。在任何情況下,著作權人或者
享有專有出版權的出版社都可以以出版抄襲製品的出版社或發行單位為被告提起訴訟。
所謂有過錯,是指出版社出版抄襲製品時處於一種敵意或過失的主觀狀態。例如,
出版社在接受抄襲品時處於一種故意或過失的主觀狀態。例如,出版社在接受抄襲品時因疏
忽或者輕信而未查詢權利狀況,或者出版社在接到著作權人或者享有專有出版權的出版社的
投訴後,仍繼續出版社發行抄襲製品(不論投訴人是否提供擔保),等等,都可以認為出版
社有過錯。
行政處罪以懲戒和教育為目的,如果出版社沒有過錯,不宜給予行政處罰,因為在
這種情況下給予行政處罪有失公正,且不能達到懲戒和教育的目的。鑒於抄襲者是故意侵權,
應依法給予行政處罰。
上述原則也應適用於處理出版社出版其他侵權製品而引起的著作權糾紛。
『叄』 著作權善意侵權者需要停止侵權嗎
您好,侵權行為無論先前是否知曉該行為侵權,都應當停止侵權行為, 善意侵權人專侵害著作權人的屬合法權益一般不需要承擔其它民事責任,只要求停止侵害、消除影響、恢復名譽。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肆』 軟體著作權被侵權該如何維權
軟體著作權被侵權找當地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進行維權。
有下列侵權行為的,應當根據情況,承擔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等民事責任;同時損害公共利益的,可以由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責令停止侵權行為,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銷毀侵權復製品,並處以非法經營額3倍以下的罰款;非法經營額難以計算的,可以處10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還可以沒收主要用於製作侵權復製品的材料、工具、設備等;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1.未經著作權人許可,復制、發行、表演、放映、廣播、匯編、通過信息網路向公眾傳播其表演的,著作權法另有規定的除外;
2.出版他人享有專有出版權的圖書的;
3.未經表演者許可,復制、發行錄有其表演的錄音錄像製品,或者通過信息網路向公眾傳播其表演,著作權法另有規定的除外;
4.未經錄音錄像製作者許可,復制、發行或者通過信息網路向公眾傳播其錄音錄像製品,著作權法另有規定的除外;
5.未經許可,播放或者復制廣播、電視的,著作權法另有規定的除外;
6.未經著作權人或者鄰接權人許可,故意避開或者破壞權利人為其作品、錄音錄像製品等採取的保護著作權或者鄰接權的技術措施的,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7.未經著作權人或者鄰接權人許可,故意刪除或者改變作品、錄音錄像製品的權利管理電子信息的,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8.製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作品的。
參考資料:http://ke..com/item/%E8%91%97%E4%BD%9C%E6%9D%83%E4%BE%B5%E6%9D%83%E8%A1%8C%E4%B8%BA#2
『伍』 侵犯他人著作權善意免責後要承擔民事責任嗎
善意侵權人侵害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一般不需要承擔其它民事責任,只要求停止侵害、消除影響、恢復名譽即可!
『陸』 什麼是百科財富什麼樣的文檔算是涉及著作權侵權如果上傳了此類文檔會有什麼後果會有什麼後果
如果網路把你的文檔收錄進去,那麼侵權似乎找不到你吧。如果沒通過,就不用考慮了!網路財富是通過做任務或上傳文檔賺取的,可用來下載需要財富的文檔。
『柒』 不知情銷售了著作權侵權的產品,需要承擔侵權責任嗎
如果不知情且不應該知情,也就是說主觀無過錯,是善意的銷售者,那麼可以只承擔停止侵權的責任,不用承擔賠償損失的責任。
『捌』 著作權善意侵權者需要停止侵權嗎
您好,侵權行為無論先前是否知曉該行為侵權,都應當停止侵權行為,
善意侵權人侵害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一般不需要承擔其它民事責任,只要求停止侵害、消除影響、恢復名譽。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玖』 拍賣作品侵犯著作權要承擔法律責任嗎
著作權法所稱發行,是指以出售或者贈與方式向公眾提供作品的原件或者復製件。因此,拍賣屬於發行行為。如果拍賣品屬於侵權物,拍賣行為客觀上會損害權利人的利益。但是按照法律規定,除非另有規定,任何人只能對有過錯的行為承擔侵權責任。因此,拍賣人是否應承擔侵權責任,還應看拍賣人主觀上是否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拍賣品為侵權,或者說有過錯。
『拾』 根據著作權法,著作權救濟方式有哪些
著作權侵權的認定
被告因過錯侵犯著作權人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人的合法權利且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損失的民事責任。原告應當提交被告侵權的相關證據。被告主張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舉證責任,否則須承擔不利的法律後果。
一般來講:被告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認定其具有過錯:
(一)經權利人提出確有證據的警告,被告沒有合理理由仍未停止其行為的;
(二)未盡到法律法規、行政規章規定的審查義務的;
(三)未盡到與公民年齡、文化程度、職業、社會經驗和法人經營范圍、行業要求等相適應的合理注意義務的;
(四)合同履行過程中或合同終止後侵犯合同相對人著作權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的;
(五)其他可以認定具有過錯的情形。
實踐中,也有一些被告,雖然沒有侵權的主觀故意或者過失,但是卻因為侵犯著作權的行為獲取了相當的利潤。這種情況下,被告不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但可判令其返還侵權所得利潤。如果被告因其行為獲利較大,或者給原告造成較大損失的,可以依據公平原則,酌情判令被告給予原告適當補償。
另外,共同被告構成共同侵權的,應當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還有,明知或者應知他人實施侵權行為,而仍為其提供經營場所或其他幫助的,應當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商標許可人、特許經營的特許人,明知或者應知被許可人實施侵權行為,並有義務也有能力予以制止,卻未採取有效措施的,應當承擔連帶賠償責任。二個以上被告均構成侵權,但不具有共同過錯的,應當分別承擔賠償責任。
著作權侵權的責任形式
1、 侵害除去請求權及侵害防止請求權
著作權為在一定范圍內的絕對權,具有準物權的性質。當其受到侵害時,除依一般規定請求回復原狀及損害賠償外,並享有排除侵害請求權及侵害防止請求權。
原則上,著作權受到侵害者為作者本人,但著作權內容包括多種權利,又可分別做一部分讓與,故一部受讓人可在其受讓范圍內主張權利。其他無名、或用別名的作品的發行人,為了作者或著作權人的利益,可以自己的名義,為侵害除去、防止請求權及名譽回復、著作人身權受侵害等救濟的行使。而合作作品的各著作人或各著作權人,雖然未經其他著作人或著作權人的同意,但為了共同的利益,也可以行使該權利。
至於著作人身權受侵害,作者尚生存時(著作人身權不得轉讓,僅可由作者本人享有),應由作者自行救濟。作者死亡時,其遺囑中除作者以遺囑特別指定外,由其近親屬為其主張。
侵害防止請求權的行使,以存在侵害的危險時為條件,因為這是一個不確定的概念,過渡擴張則有造成濫用的危險,故應做較嚴格的解釋。以過去曾有反復的侵害行為、現在在客觀上又處於危險的狀態、有受侵害的可能、以及依侵害准備行為的程度為判斷標准。而主觀上則與侵害除去請求權的行使相同,不以侵害人的故意或過失為要件。
除侵害除去、防止請求權外,著作權人、出版人或鄰接權人,還可以請求毀棄構成侵害行為的物品,因侵害行為作成之物或專門供應侵害行為的機械、器具或請求採取除去侵害行為或為防止侵害行為所必要的措施。[32]
2、 損害賠償請求權
著作權既為法律所保障的權利,受損害時也應如同其它權利受到侵害一樣,有損害賠償請求權。損害賠償請求權的發生,如同一般的侵權行為,須具備:(1)加害者的故意、過失;(2)權利受到侵害;(3)發生損害;(4)權利受侵害與損害發生之間有因果關系等條件才能構成。如前所述,美國司法判例及立法均不承認無過失者的免責,只是在賠償數額上予以酌減,這是兩個不同法系之間的差異。
民事賠償的原理不在於懲戒加害人,而在彌補被害者的損失,因此以回復原狀為原則,金錢賠償為例外。著作權以原創性為保護的重點,受侵害時,回復原狀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只有尋求金錢賠償一個途徑。但因為著作權所保障的「原創性」是極其抽象的概念,如何轉化為具體而可計量的金錢價值,成為著作權損害賠償的討論中最棘手的問題。
損害賠償的計算,總不外以原告實際損害和被告所得利益為標准,美國1976年著作權法明確規定,請求范圍可以實際受損和所得利益合並計算,但須扣除已計算在受損失部分之內的利益,由被告舉證其實際所負擔的費用,而從利益中扣減。
2.1損害額的計算
著作權的侵害,以填補損害為主。通常,法院大都以侵害行為所致市場價值的損失,為其實際受損的額度。如市場價值完全被侵害行為所摧毀,則損害額即為全部的市場價值。困難在於原告就其市場價值舉證不易,法院只能用各項間接證據來核定其價值。在這種情況下,往往被告的受益額即推定為原告的損害額。但事實上,被告的受益額絕不相等於原告的損害額,可能或多或少。在缺乏證據的情況下,法院也不願輕易採取這種理論。
實際損害額計算上的困難,並不能排除法院估定受損價值的可能,法院仍可依據自由心證來評斷估計。甚至當原告主張對其作品的精神價值遠遠超過市場價值時,法院也可以斟酌作品的性質,對原告作品的實際價值和能否復制進行判斷,不過這已屬「法定賠償」的范圍。
原告不僅可以請求現實利益的損害,還可請求因侵害而增加的支出等費用。但卻不得請求即使被告經合法授權也可能傷害原告的營業的損失,以及被告將侵權物品出售給原告的代理商的損失。至於原告商譽的受損,如能有確實證明,也可獲得補償。但如在受侵害其間,總盈餘實有增加,是無從請求商譽的損害的。
2.2被告所獲利益的計算
被告利益的返還,原則上是基於不當得利及制止因不法行為而獲利的損益相抵的原理,但利益和不法行為之間必須有因果關系。換言之,須因此項不法行為所增加的利益才負返還義務,所以計算上也有相當的困難。美國著作權法規定,原告僅須證明侵權人的總收益,而由被告自行證明並扣除其費用。至於何等費用可以扣除,法並無明文規定。一般來說,製造費用應當可以扣除,包括原料、工資、製造該侵權製品的經常費用等。
2.3法定賠償額
由於損害、利益的計算,實際上有很多困難,舉證也不容易,致使著作權侵害的賠償可能成為空言,著作權的保護難以實現。為突破這一困境,各國立法大都有「法定賠償額」的規定,以替代現實的損害和受益。
法定賠償額的適用,是由於舉證的困難而採取的,因此必然授權法院在一定范圍內,憑自由心證,依被告的行為、態度或依侵害權利的種類來判定賠償額度。
德、日法律不似美國著作權法有一定額度的上下限規定,但也授權法院斟酌情形,確定損害賠償的額度。或以其著作權或著作鄰接權的行使通常可以獲取的金錢數額,推定為自己受損數額而請求賠償,以免受傳統理論的困境。
2.4不當得利的返還
一般大陸法系國家,著作權侵害仍沿襲一般侵權行為理論,對無過失侵權行為人並不加以制裁。因此雖無故意、過失,但實際受有利益時,即應負不當得利的返還責任。不當得利返還義務的形成及返還范圍,均應當准用民法不當得利的規定。如為善意者,僅就現存利益負擔返還責任;惡意者,即明知無法律上的原因而受益時,除返還全部所得外,尚須加付利息。
2.5精神損害慰撫金的請求
著作權除具體財產權外,還包括抽象的人身利益在內。人身權受侵害時,不僅可請求現實的金錢賠償、非財產上的損害,還可請求慰撫金的賠償。此外,請求除去其侵害,做恢復名譽的適當處分等,也都是著作權人應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