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物權法》第116條天然孳息,與不談及草料和公牛條件下的,母牛產孳息物小牛,意義是…法律功能在於...
孳息分為天然和法定2種,天然的是與原物脫離,護不相欠如雞生蛋,牛生崽,法定的是基於前者而產生的利益,與前者不可分開,如銀行存款的利息
❷ 孳息的歸屬 用益物權 無權處分 返還原物請求權
一、用益物權包括動產嗎?
答:包括。
《物權法》第一百一十七條規定:用益物權人對他人所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法享有佔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
評:法條都說包括了動產了,就是包括了。雖然說《物權法》規定了十種關於不動產客體,但這動產一說的主要的作用是為將來的立法留下介面。
二:物權法116條中的用益物權人包括租賃人嗎?
答:不包括。
當事人之間的用益物權關系和租賃關系是依照兩個不同依據所產生的關系。用益物權是依法享有;租賃是依約定、依合同享有。也就是說,前者是法定、後者是約定。前者是物權關系,後者是債的關系。
物權和債在民法里是兩個平行的概念,注意別混淆。
舉個例子:雖然張三和李四長得很像,但絕對不能說這兩個人是雙胞胎,因為他們來自兩個不同的爹和媽。雖然用益物權和租賃外在表現實很相像。
牛出租:明顯是個租賃合同,在這個合同關系中,關於孳息,有約定從約定,無約定孳息歸所有權人,甲是這頭牛的所有權人了,所以是甲的。
引申:
1、如果這頭牛是賣給買受人了,牛到買受人家生了只小牛,這只小牛又是誰的?
2、如果這頭牛是甲的,但甲離家多天,鄰居乙看著牛都餓瘦了,就每天都喂這只牛,丙路過,喜歡上這頭牛,就向乙購買了這只牛,(1)、如果乙誠實說這牛不是我的,但我可以賣給你(2)、乙什麼也沒說就直接了,問生了小牛是誰的?
3、如果乙是在草原上揀到甲的牛,多月後賣給了丙,問牛是誰,小牛又是誰?
評:法條里大多會出現「依法」這個詞,可我們很多時候都認為這兩個字只是一種習慣性的無意義的「法言法語」,沒有實際意義,其實,更多時候這兩個字是最核心的。
三、無權處分的債權效力(合同效力)和物權效力(所有權變動)如何?
這個提問讓我無從下手,至少能寫一篇至少1萬字的論文了。我找幾個法條吧。我感覺這個問題的核心在於公示、登記這些問題。這個問題肯定回答不好了,如果你嫌長直接看一下引申部分吧。
1、債權(合同)效力有關的法條:
合同法第51條規定:「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經權利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的人訂立合同後取得處分權的,該合同有效。」
合同法第44條的規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時生效。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辦理批准、登記等手續的,依照其規定。」
2000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9條規定:「依照合同法第44條第2款的規定,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合同應當辦理批准手續,或者辦理批准、登記等手續才生效,在一審法庭辯論終結前當事人仍未辦理批准手續的;或者仍未辦理批准、登記等手續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該合同未生效;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該合同應當辦理登記手續,但未規定登記後生效的,當事人未辦理登記手續不影響合同效力,合同標的物所有權及其他物權不能轉移。」這一解釋實際上是採納了登記對抗說,因為根據上述解釋,合同本身仍然有效,只是不能對抗第三人。
2、物權效力
這個不能復制了,很多。具體見《物權法》及其《解釋》以及擔保法。
引申:
甲有一座房屋,與乙簽訂了房屋買賣協議,但是卻把房屋過戶給了丙。
因為物權的公示公信原則、登記主義,所以此時丙取得了房屋所有權。
乙無法取得房屋所有權,但基於其與甲之間的合同關系,可以向甲主張違約責任。
這個看懂了,他們之間的關系也就清楚了。
四、返還原物請求權按照不當得利請求處理,適用訴訟時效?
答:看情況區分適用不是不適用。
1、如果原物存在,則不適用。這是物上請求權。
2、如果原物不存在了,則適用訴訟時效。因為原物不存在了,人家就只能作價賠償你了,既然是作價賠償就由物權請求權變成債權請求權,所以就要適用訴訟時效了,概括的講只有債權請求權才適用訴訟時效呢。
不當得利可是是引起債權債務關系發生的法律事實其中的一種形式。
評:物權和債權可是你中有我,我有你的,常混在一起。對他們要時刻保護警惕,並仔細區別。
五、法定代表人在民事訴訟中的地位?
答:又是一個論文級的提問。我換種卡通風格簡單說一下吧。
法定代表人,只是代表人,他代表誰,當然是代表法人了。法人又是誰,當然是那些具有法人資格的公司、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了。然後法律這個老大就指定這個能夠代表法人的人為法定代表人。而不是法律求他、委託他做什麼的,如果是求,那就變成代理了,而不是代表了。
這個法定代表人對外呢就是他與法人的合體,他就是法人,法人也是他。對內,他是法人的雇員。
在民訴中,不能把公司、企業什麼的搬到法庭去吧,它又不會說話,所以乾脆還是代表人來吧,這個代表人說的都是法人(具有法人資格的公司、企業、組織)說的,但法律後果呢由法人來承擔。
建議:用半小時時間、把代理、代表、法定代理人、法定代表人、訴訟參與人、訴訟參加人、當事人、原告、被告、第三人的定義寫在同一張紙上,逐字研讀。
六、勞務關系和勞動關系與民事法律關系的關系?
我的媽呀,這個可以出書了。
從主體資格、地位、權利義務關系、適用法律、承擔法律後果、解決糾紛途徑這六大方面下手吧。
寫在最後,你說可以不用全答的、我也不是為了分,我只是想通過你的提問來學習、檢驗和總結自己對法律知識的了解、掌握程度。我的回答肯定是不完全的、也一定會出現錯誤的,你自己甄別了哈,同時,也希望你能夠將我理解錯誤的地方進行反饋,讓我也有更大的提高。祝學習進步。
互勉。
❸ 甲向乙借用一頭牛來耕地,借用期間該牛產下一小牛為什麼歸乙不是說所有權人和用益物權人同時存在由用益
你只是借.只有所有權.沒有處分權.你想把小牛歸你.等於是使用了處分權
❹ 我用別人的耕牛,我是用益物權人嗎期間生下一頭小牛,歸我所有嗎
我想可能是你租借別人的耕牛一年左右,每年支付幾百塊的使用費用,期間產了一隻小牛。
這樣來說,因為你們沒有訂立合同,沒有說明細節,只好按農村的辦法來了,一般是小牛給人家,但是小牛從懷孕到出生,是要一定的勞力心思照顧的,可以適當的給你一點補償或者大家一起吃頓飯。畢竟能借牛給你用的都是鄰居或者朋友啥的,不差那幾個小牛錢對吧。
❺ 高某借用周某的牛耕地 牛生下小牛 為什麼小牛屬於高某 周某不是用益物權人嗎
因為牛的本主不注意自己的不固定資產,或可以說不確定資產,版往往這種事在全國各地權也有類似的案件,性質就和A借給B,10萬元人名幣,B用這10W元掙1W元。那麼B掙得1W元是A的么?只能說10W元是A的。對我的回答滿意的話請採納。
❻ 孳息-母牛出租期間生下小牛,屬於原主人還是租牛者
小牛屬於原主人,只是承租期內,所以小牛屬於原主人。
❼ 能不能舉個天然孳息由用益物權人取得的例子。謝了!不要舉大家常說的什麼生小牛的例子
舉例:甲向乙租用一片土地,用於種果樹,後來土地上長了許多蘑菇(野生的),那麼蘑菇歸甲所有,因為甲是用益物權人。
❽ 在《物權法》中的「留置權」里提到「孳息」,請問是什麼意思謝謝!
簡單的說,留置權是指扣留別人物品來保證自身利益不受侵害的權利,比如你給別人修理電視,別人不給錢,你把電視留置。孳息就是一個物品自身產生的利潤,比如存款的利息,老牛又生了一頭小牛等等
❾ 用益物權人取得孳生息的法理依據是什麼
再說啦!
❿ 天然孳息所有權對用益物權人 不懂啊~~~
不為求賞,願意幫忙!
1.首先,回答樓主的問題「如果我有一隻牛出租給甲,在租期牛生了一隻小牛,這小牛歸誰呢?」
該小牛應歸牛的所有權人(即「我」), 不歸甲所有(注意:甲不是用益物權人,後述)。除非雙方的租賃協議有明確、特別約定「租期內母牛所生小牛歸租用母牛者(即「甲」)」,通常這樣約定需要甲支付一定的對價的。
這一推斷結論的法律依據是:《物權法》第一百一十六條第一款規定「天然孳息,由所有權人取得;既有所有權人又有用益物權人的,由用益物權人取得。當事人另有約定的,按照約定。」
再次強調,甲不是用益物權人,甲無權引用《物權法》第一百一十六條第一款中的「既有所有權人又有用益物權人的,由用益物權人取得」的規定,主張該小牛應歸自己(指甲)所有!
當然,如果「我」與甲約定「在租期牛生了一隻小牛歸甲所有」,則另當別論,可以歸甲所有。但是,這是「我」與甲基於合同之約處分小牛的所有權——依據合同約定所有權的轉讓,而不是依據《物權法》的規定當然地取得所有權——所有權的原始取得。
2.其次,解釋樓主的困惑「天然孳息所有權對用益物權人 不懂啊~~~」。
樓主的困惑產生於「認為甲是用益物權人」,樓主的觀點是「甲是基於與我的租賃合同關系而取得母牛的使用權,取得對母牛這種物(動產)的使用權——『用益物權』(鄙人加引號以表示對該詞的借用,並不表示鄙人的認同),因而甲就是用益物權人,進而,甲有權依據物權法取得小牛的所有權。」
鄙人闡明自己的觀點——
A.甲與「我」所形成的租賃合同關系,進而甲所取得的母牛的使用權,該使用權不是物權法意義上的用益物權,而是,合同法意義上的(承租)使用權。
物權法意義上的用益物權是指「 用益物權人對他人所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法享有佔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物權法》第一百一十七條),注意,這里是特別指明「依法」,而不是依據「合同」。——這是「物權法定原則」的基本體現之一。
B.從另一個角度來分析。用益物權,肯定是物權的一類,也就是所謂的物權法意義上的權益。
根據「物權法定原則」——《物權法》第五條規定「物權的種類和內容,由法律規定。」,只有法律有明確規定的權益才能稱之為物權!我國《物權法》規定的用益物權只有四種,即:
土地承包經營權(《物權法》第十一章)
建設用地使用權(《物權法》第十二章)
宅基地使用權(《物權法》第十三章)
地役權(《物權法》第十四章)
沒有所謂的「(租賃物)使用權」,換言之,租賃物使用權不是物權法意義上的物權(樓主理解有誤)。
C.再換一角度分析,租賃物使用權是基於租賃合同(或協議)而產生的權利,是一種債權。《合同法》第十三章就是解決這類債權——租賃物使用權的法律規定。也可以說明,租賃物使用權不是物權,而是債權之一種。其實,租賃合同與借款合同,應當是相類似的(在自己的物允許他人使用方面理解),借款發生的法定孳息——利息,當然歸出借人所有,道理也是一樣的!
3.順便給樓主一點建議:看樓主提出這類問題,分析推斷樓主要麼是法科學生,要麼是准備司法考試(或法科研究生考試)。樓主可能是在學習物權法理論時疏忽了「物權法定原則」的重要含義(鄙人在給法科學生授課中常常遇到很多學生有此類困惑)。從字面上看,《物權法》第五條規定了該原則,了了13個字,很不起眼,容易忽略。只要理解了這一規定,到底有多少種物權種類,就不難記住了(例如,典權是不是物權?)。還有,物權種類很少,債權種類很多,甚至於當事人都可以自行創設債權(法律沒有禁止性規定)。物權法上的用益物,不可以簡單理解為「自己的物允許他人使用而產生收益(或效益)」,這樣的話,就分辨不清什麼是物權法意義上的用益物權!困惑由此而生。
羅羅嗦嗦,一大堆,不知是否能對樓主有用?
以上意見,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