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機構建設
企業要有效防範各類知識產權風險,首先要建立符合企業管理需求的知識產權管理機構體系,使企業的各類知識產權風險處於知識產權管理機構的有效規制之下。知識產權管理機構應當包括知識產權管理部門、風險防範部門、法律及專利律師部門等關聯執行機構,明確各部門職權,完善各部門工作人員的配備,形成科學合理的知識產權風險防範系統。
2、 制度建設
企業除要有科學合理的知識產權風險防範機構外,應當有科學完善的知識產權管理制度。企業所有關於知識產權的活動都應當在知識產權管理制度的規制下運行,使企業知識產權活動更加規范化,並且使企業員工都謹慎行使知識產權活動,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企業損失。
3、 實施知識產權風險預警
知識產權風險大多數時候是由於企業運營管理中存在的不確定因素造成的,因此實施知識產權風險預警是降低企業知識產權風險的有效方法。在企業的運營管理過程中,技術研發、專利申請、專利運營、商標申請、管理、運營及其他有關知識產權的活動都應有專門的人員進行管理保護,避免造成對他人知識產權的侵犯和及時有效的對他人的侵犯做出回應。同時還應當加強對競爭對手的監控,及時對企業知識產權活動做出正確的預警。
4、 建立健全企業知識產權檔案
建立健全企業知識產權檔案,進一步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對企業的自主知識產權進行管理登記,對知識產權進行縱向管理。具體的知識產權管理檔案應根據不用的知識產權活動的特點進行歸納整理,保證各個過程的資料文件完備齊全,可用作產權糾紛中的重要法律證據,可有效的應對侵權訴訟,以更好的防範和應對企業知識產權風險。
5、 加強維權力度及重視知識產權人員的吸收及培養
企業只有加強自身知識產權的維權力度,才能有效的防止別人的侵害,不能對他人的侵權視而不見或是得過且過,企業應當加大力度打擊侵權者,對他人造成一定的威懾,能有效的防止一些侵權活動,並且對企業今後的發展也大有益處。其次企業應當重視對知識產權人員的吸收及培養,企業知識產權應由專門的學習或從事知識產權的人員進行管理,而不是由技術人員或高級管理人員兼職管理,真正做到分工明確,各盡其職,為企業今後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等。
知識產權對企業發展的影響越來越大,知識產權糾紛也在日益增多,企業一定要提高知識產權意識,內部建立健全企業的知識產權管理保護機制,外部加強企業知識產權維權力量,才能有效的發揮知識產權對企業發展的作用及防範企業知識產權風險,使企業在今後穩步發展。
② 如何規避經營風險,知識產權的侵權和被侵權
首先,你要明確,你自己有什麼知識產權,你擁有的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是什麼內。其次,容你要明確,競爭對手有什麼知識產權,競爭對手的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是什麼。然後,把你的知識產權和競爭對手的知識產權進行對比,分析,得出結論。最後,結論,可以寫無知識產權侵權風險;有知識產權侵權風險,但風險較小/風險中/風險大。得出的結論,關鍵在於分析,在於你下多大多深的功夫,只為填表的話,就是走形式了,沒有實質的意義。需要注意的是,所謂知識產權侵權風險,不光是別人侵犯你的知識產權的風險,還有你侵犯別人知識產權的風險。如果你侵犯別人知識產權的風險,就要多留意自己生產或使用的有技術含量,卻沒有知識產權的產品,比如你電腦的windows系統,是正版嗎?破解版的話就是侵權了。
③ 如何加強企業知識產權管理中的風險控制
近年來,隨著我國產業升級和國際化進程的推進,中國企業遭遇的專利糾紛呈愈演愈烈之勢,企業間的競爭已從傳統的經營、銷售、市場手段延伸到專利訴訟。
傳統企業知識產權風險一般存在下面幾個問題:
企業知識產權保護意識薄弱;
知識產權風險預警制度環境不完善;
知識產權風險把控專業能力不足;
知識產權保護政策體系不健全。
六大步驟,全面控制消除潛在的知識產權風險:
1、系統分解產品
對產品結構和所採用的技術層層分解至最小單位,形成產品分解樹。
2、充分檢索專利
針對產品的銷售區域,對產品所採用的技術進行全面的專利檢索。
企業專利檢索由於缺乏戰略性、持續性,檢索人員素質不高等局限性的存在,會導致了企業專利風險的發生。
3、評估專利風險
對檢索所得出專利文獻進行詳細分析,挑選可能構成侵權的專利,並評估其風險。
4、設計規避方案
針對具備侵權可能性的專利進行相應的規避方案指導設計,全力化解潛在威脅。
5、部署防控預案
針對無法規避的專利從商務、法律、市場、生產、銷售等各個領域、環節,部署系統性的防控預案,將專利風險降至最低。
6、生成專利風險地圖
將分析所得專利標記於產品分解樹上,全面把控產品面臨的專利風險。
我們已經為多家企業提供了創新產品的專利風險分析和預警服務,為這些企業顯著減少了產品侵權的可能性,促進產品在市場上的銷售。
④ 知識產權所面對的風險有哪些
知識產權法抄律風險指企業經營過程中有意或無意對他人知識產權構成侵害的風險,以及內部職工、交易對方及競爭對手因各種原因給本企業造成的知識產權侵權風險。
在工商管理機關核准企業名稱時,行政區劃、行業、組織形式一般都已經確定,只有字型大小需要選擇確定,並經核准。企業名稱如同人的名字,一般人都希望通過好的名字引起相關公眾的注意,在使用中形成自己的品牌,並且企業名稱(字型大小部分)本身就是受法律保護的權利。但使用不當,則會給自己帶來巨大的風險,特別是,有些企業在設立過程中出於「搭他人便車」的動機,有意無意地讓自己的企業字型大小與他人的企業字型大小、商標等相似甚至相同,這往往會給自己的企業帶來意想不到的侵權風險。
⑤ 怎麼規避知識產權交易的風險
可以從下來面六大方面全面控源制產品中的專利風險:
(1)系統分解產品
對產品結構和所採用的技術層層分解至最小單位,形成產品分解樹。
(2)充分檢索專利
針對產品的銷售區域,對產品所採用的技術進行全面的專利檢索。
(3)評估專利風險
對檢索所得出專利文獻進行詳細分析,挑選可能構成侵權的專利,並評估其風險。
(4)設計規避方案
針對具備侵權可能性的專利進行相應的規避方案指導設計,全力化解潛在威脅。
(5)部署防控預案
針對無法規避的專利從商務、法律、市場、生產、銷售等各個領域、環節,部署系統性的防控預案,將專利風險降至最低。
(6)生成專利風險地圖
將分析所得專利標記於產品分解樹上,全面把控產品面臨的專利風險。
⑥ 在知識經濟時代如何強化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和進行知識產權的風險防範
分析一些老字型大小商標被侵權的情況,還有專利對一個產業的巨大作用,有很多可說的,搜一下四川力久,上面有很多資料
⑦ 知識產權風險是什麼
這個問題太寬了。我們一節課連專利的某一方面的風險都搞不完吶。給你一個網址,裡面詳細寫了,有四頁。
一、企業知識產權風險
二、風險防範的有效手段
⑧ 知識產權運營模式有哪些 企業的知識產權有哪些風險
發明專利的申請1、發明專利申請審批流程:專利申請→受理→初審→公布→實專質屬審查請求→實質審查→授權2、 申請發明專利需要提交的文件1) 請求書:包括發明專利的名稱、發明人或設計人的姓名、申請人的姓名和申請名稱、地址等。2) 說明書:包括發明專利的名稱、所屬技術領域、背景技術、發明內容、附圖說明和具體實施方式。3) 權利要求書:說明發明的技術特徵,清楚、簡要地表述請求保護的內容。4) 說明書附圖:發明專利常有附圖,如果僅用文字就足以清楚、完整地描述技術方案的,可以沒有附圖。
⑨ 如何防範新媒體平台帶來的知識產權風險
(一) 增強知識產權保護意識
「打鐵還需自身硬」,目前知識產權立法嚴重滯後於日新月異的互聯網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自2011年啟動修改以來至今未正式修繕完成,而我國現行的《信息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自2013年修改實施以來已滿3年,但尚未有任何啟動新一輪修改的跡象。由於立法滯後,司法實踐中侵權行為的賠償標准也相對滯後,低於應有水平,造成侵權成本低、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不夠。因此在目前較為寬松的知識產權保護環境下,防範知識產權風險首先得加強運營方知識產權的保護意識。就防範知識產權風險而言,首先,較強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有助於規避運營中侵犯他人知識產權。運營中的侵權行為實際上是對於互聯網信息的甄別不夠仔細造成的,在心理因素上也受到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不夠強的影響。在較強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下,新媒體運營者在甄別知識產權權利人時會更加細致,避免因錯誤或遺漏造成侵權。其次,較強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有助於在司法保護不足的情況下為權利人樹立起一道保護知識產權的無形屏障。這是因為在較強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下權利人會對侵犯其知識產權的行為保持最低限度的忍耐並積極採取維權行為,進而增加侵權人侵權的成本,並由此構建起保護自身知識產權的無形屏障。
(二)熟悉運營平台的知識產權保護規則
當發生知識產權侵權行為以後,最快的維權行為會使權利人的損失降到最低,而運營平台的干預最直接、快捷。熟悉所在平台的知識產權保護規則,可以幫助被侵權人高效的向平台投訴,盡最大可能地保護權利人的利益。以微信為例,目前微信已經設立了侵權投訴系統和相關規則,明確了知識產權侵權行為的投訴條件,熟悉這些規則對於更高效地維護權利人權益有著積極作用。
(三) 授權知識產權維權平台代為維權
向平台投訴雖然快捷、簡便,但其缺陷在於:一是只限於運營者主動發現侵權行為時方能適用,對於互聯網上尚未被發現的侵權行為則「鞭長莫及」;二是對於知識產權侵權行為平台方無法滿足權利人在經濟賠償上的訴求。而由於我國目前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較弱,權利人自行維權成本高、收益低,目前,互聯網上已經出現了「維權騎士」等代為維權的平台。這類平台有著先進的全網檢測技術、專業的法務人員,能夠對互聯網上的侵權行為進行監測的同時保證高效、專業的維權。授權此類維權平台能夠降低權利人維權的成本的同時增加侵權人的侵權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