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關於著作權 20分
甲取得該小說著作權的時間是2001年2月。
我國法律對著作權採取的是自動保護原則,公民作品一經完成就享有著作權。著作權不是通過出版、發表而取得的。《著作權法》第二條規定「 中國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作品,不論是否發表,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權。」就是這一原則的體現。
❷ 在軟體項目招標中,軟體著作權證書是否可以作為廢標項
第一,該項抄目真的是需襲要該軟體著作權嗎?
如果不是必須,可以質疑其設立該條件具有排斥潛在投標人。可以向招標人提出疑問,甚至異議。
第二,軟體著作權屬於知識產權,可以轉移,產權歸所有人所有。一般來說,如果把軟體著作權登記證書作為資格審查條件(門檻),顯然是有失偏頗的,因為軟體著作權不能保護軟體專利。如果把軟體著作權登記證書數量作為相關指標,可以作為考察投標人軟體開發能力的評分項,因為軟體著作權登記證書需要通過審核和登記並被國家認可。
第三,如果必須要用特殊指定專利,門檻不應該設為軟體著作權登記證書,而設為軟體專利。如果滿足邀請招標條件,可以用邀標而不改用公開招標。
目測是計算機集成系統采購項目
❸ 招標文件評分辦法中要求提供某產品的軟體著作權是否可以質疑,軟體著作權是否是唯一的
有些大項目要提供軟體著作權招標的。這也是看你公司實力的一項。軟體著作權是申請雙軟高新必學的
❹ 評標時,軟體著作權可作為加分因素嗎
某一部分內容是不是算做加分因素
是需要詳細查看招標文件的評標辦法
評標辦法會給出整個文件各個部分得分的標准
專家按照評分標准進行評標
如果評分標准中對軟體著作權 給與相應的加分 則可以算作加分因素
否則不行
❺ 計算機軟體著作權的侵權判斷標準是怎樣的呢
計算機軟體著作權的侵權判斷標準是怎樣的呢?(三)我國司法界對軟體侵權鑒定的認定標准 在高科技盛行的今天,計算軟體已經成為大家在生活中都會使用到的東西,但是由於計算機軟體的開發過程較為復雜,所以它也一直受到著作權的保護。那麼,計算機軟體著作權的侵權判斷標準是怎樣的呢?下面,小編詳細為您介紹具體內容。計算機軟體著作權的侵權判斷標准各國通過長期司法實踐,對計算機軟體的侵權判斷標准採用的主要方法有實質性相似加接觸分析法和抽象-過濾-比較分析法兩種等。(一)實質性相似加接觸分析法這種方法是在計算機軟體版權糾紛的處理中得到普通使用的一種軟體侵權認定方法。所謂的實質性相似主要是指兩項程序之間在形式和內容上存在著相似之處,且存在著實質性相似。實質性相似加接觸分析法的應用,首先要求對原被告雙方的軟體進行分析,一般可按照先文字成份,後非文字成份的順序進行。如果兩個軟體相似,那麼只要再認定被告接觸過原告軟體的行為成立,則侵權即可認定。即:表達相同(或實質相似)+接觸對方作品=侵犯版權法院判斷兩項計算機程序是否構成實質性相似,一般具體從三個方面考察:1、代碼相似,即判斷程序的源代碼和目標代碼是否相似;2、深層邏輯設計相似,即判斷程序的結構、順序和組織是否相似;3、程序的外觀與感受相似,即運行程序的方式與結果是否相似。對於三個方面的判斷既可以各自獨立、分別作出判斷,又可以互相關聯,綜合判斷。在具體的司法鑒定過程中,判斷被告曾經接觸過原告的版權程序,一般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1、證明被告確實曾經看到過,進而復制過原告的有著作權的軟體;2、證明原告的軟體曾經公開發表過;3、證明被告的軟體中包含有與原告軟體中相同錯誤,而這些錯誤的存在對程序的功能毫無幫助。4、證明被告的程序中包含著與原告程序相同的特點、相同的風格和相同的技巧,而且這些相同之處是無法用偶然的巧合來解釋的。(二)三步侵權判斷法(或稱抽象、過濾與比較法)本判斷法是美國CAvsAltai案中,最終由美國聯邦第二巡迴法庭確認的判定軟體侵權的最新規則。根據本規則,判斷被告軟體中的結構、順序及組織是否侵犯了原告軟體的著作權,應分三步有層次地認定,而不能不加分析地判定結構、順序和組織相似,就一定構成侵權。具體的操作方法是:1、抽象分解成不同層次,從最高層次的功能設計,到部件、子部件,再到更小的模塊、子模塊,直到最具體的程序代碼;2、對每一層次過濾出不受保護的成份;3、在相同層次上進行相似性比較,特別重視較低層次的相似,然後進行綜合評價。三步侵權判斷法主要立足於計算機程序的開發過程,注重對軟體的動態保護,主要適用於大型的計算機軟體侵權案件的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