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物權司法解釋一

物權司法解釋一

發布時間:2021-08-12 20:31:43

物權法司法解釋(一)施行後新立案的二審案件適用嗎

《物權法》解釋(一)實施後,新受理案件適用。

最高法關於《物權法》解釋(一),不適用施行前人民法院已經受理、施行後尚未審結的一審、二審案件,以及施行前已經終審、施行後當事人申請再審或者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決定再審的案件。

附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節選)
第二十二條 本解釋自2016年3月1日起施行。
本解釋施行後人民法院新受理的一審案件,適用本解釋。
本解釋施行前人民法院已經受理、施行後尚未審結的一審、二審案件,以及本解釋施行前已經終審、施行後當事人申請再審或者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決定再審的案件,不適用本解釋。

❷ 物權法司法解釋

由於第三期還沒到期,對方並沒有違約,但可以行使不安抗辯權,要求對第三期履行提供擔保,如果不提供可以解除合同!
以上回答僅根據本人描述所做初步判斷,僅供參考。

❸ 最新的《物權法》司法解釋究竟說了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於2007年10月1日起開始實施,是我國踐行依法治國方略的重要一步,然而縱觀我國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民法領域的立法史,卻少有像《物權法》那樣引起巨大的爭議,與之配套的最高法院相關司法解釋同樣是命途多舛,從2008年開始徵求意見,直到如今才正式公布實施,今天小編就跟大家一起來探討一下,八年磨一劍、包含22條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究竟是何方神聖。

一、不動產登記「新規」

物權法實施多年來,什麼糾紛屬於物權民事糾紛,什麼糾紛屬於物權登記行政糾紛,一直是困擾大眾的一個大問題,結合本次司法解釋以及最高院記者會的內容,小編製作了下圖供大家參考。

關於不動產登記的另外一個問題是,不動產登記產生什麼效力呢?這次司法解釋除了過往的公示公信效力外,還規定了可以除外的情形。
二、預告登記「具體化」

三、特殊物權有保障

《物權法》第二十八條規定了人民法院、仲裁委員會等機構作出的法律文書作出即產生物權效力,無需登記。但是在實踐中這類物權的外延以及如何獲得保護存在較大的爭議,這次司法解釋則對這類特殊物權作了更加細致的規定。

首先,法院、仲裁機構作出的能夠產生物權效力的法律文書被限定在「改變原有物權關系的判決書」的范圍內;其次,這類特殊物權雖然未經登記,但是依然返還原物、排除妨礙、賠償損失等物權的司法保護。

舉個例子,如生效裁判文書針對某一共有協議作出裁判,分割爭議標的物,並確定了當事人所有的具體數額,則這個裁判直接導致物權變動而無需登記。若其他人對標的物造成損害的,裁判所確定的標的物所有人能夠主張損害賠償。但是,對於如要求將標的物交付給一方當事人這樣的裁判,則不會產生物權效力。

四、「強力」的優先購買權

對共有物權的優先購買權的細化規定是本次司法解釋的重中之重,涉及優先購買權的六個條文佔了整部司法解釋接近三分之一的篇幅。

這次司法解釋中對優先購買權保護力度是前所未有的,文本中「其他按份共有人請求按照同等條件購買該共有份額的,應予支持」的表述,使優先購買權的司法保護成為可能,而不是只能在事後主張損害賠償。

五、何謂「善意」

《物權法》是我國第一部規定善意第三人的法律,雖然只適用於物權領域,但是在司法實踐中,大量涉及善意第三人的非物權糾紛都在不同程度上參考了《物權法》的規定。本次司法解釋中特別對《物權法》所規定的「善意」作了闡釋。

應當注意的是,司法解釋中首次明確了需要登記的船舶、航空器和機動車等動產,只要交付就符合《物權法》第一百零六條關於善意取得的規定中「交付」的條件,也就意味著,船舶、航空器和機動車的真實權利人,不得以上述動產未經登記為由主張善意取得不成立。

結語:「留白」的司法解釋

這部只有22條的司法解釋主要針對《物權法》總則部分作了細化規定,而對於分則裡面所有權、擔保物權則未有涉及。

❹ 物權司法解釋

物權類

1 20000113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中國人民銀行鄭州分行與濟南市電信局侵權損害賠償一案的復函
2 19950101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王春林與銀川鋁型材廠有獎儲蓄存單糾紛一案的復函
3 19940906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淄博食品廠訴張店區車站辦事處財產交換一案請示的函
4 19940326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四川經濟日報社與段惠民、第三人成都實用信息公司財產侵權案如何處理的復函
5 19901105 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審判庭對有關獎券糾紛問題的復函
6 19891221 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審判庭關於淮北市青龍山鎮洪庄行政村訴青龍山鎮人民政府塌陷區水面使用權糾紛一案的電話答復
7 19880420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劉士庚訴定州市東趙庄鄉東趙庄村委會白銀糾紛一案的批復
8 19880401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掘獲過去地主埋藏的銀元歸誰所有問題的批復
9 19640220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地主王維新與農民換房並挖出銀元銀錁等財物應如何處理問題的批復(節錄)
10 19580714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不知情的買主買得的贓物應如何處理問題的復函
11 19511122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善意非直接由所有人手中取得之所有權應否保護的問題的復函

擔保物權類

1 20050530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收購、處置銀行不良資產有關問題的補充通知
2 20041122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出口退稅託管賬戶質押貸款案件有關問題的規定
3 20040414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應當如何認定保證人在保證期間屆滿後又在催款通知書上簽字問題的批復
4 20040223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深圳發展銀行廣州分行信源支行與成都宗申聯益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等借款擔保合同糾紛一案的請示的復函
5 20031224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對雲南省高級人民法院就如何適用《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四十四條請示的答復
6 20031128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對甘肅省高級人民法院甘高法[2003]183號請示的答復
7 20031020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甘肅省高級人民法院就在訴訟時效期間債權人依法將主債權轉讓給第三人保證人是否繼續承擔保證責任等問題請示的答復
8 20030904 最高人民法院執行工作辦公室對湖南高院關於《合同法》生效前承包人的工程款與抵押權的受償順序問題的請示報告的答復函
9 20030612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對外國企業派駐我國的代表處以代表處名義出具的擔保是否有效及外國企業對該擔保行為應承擔何種民事責任的請示的復函
10 20030430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南昌市商業銀行象南支行與南昌市東湖華亭商場、蔡亮借款合同擔保糾紛案請示的復函
11 20030225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錦州市商業銀行與錦州市華鼎工貿商行、錦州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實華通信設備安裝公司借款糾紛一案的復函
12 20030106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船舶抵押合同為從合同時債權人同時起訴主債務人和抵押人地方人民法院應否受理請示的復函
13 20030104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吉林市商業銀行營業部與交通銀行吉林分行船營支行長春路分理處存單質押糾紛一案請示的答復
14 20021123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涉及擔保糾紛案件的司法解釋的適用和保證責任方式認定問題的批復
15 20021123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已承擔保證責任的保證人向其他保證人行使追償權問題的批復
16 20021122 最高人民法院對《關於擔保期間債權人向保證人主張權利的方式及程序問題的請示》的答復
17 20021014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對中國銀行中銀發[2002]45號請示的答復
18 20021011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廣西開發投資有限公司與中國信達資產公司南寧辦事處借款合同擔保糾紛一案請示的復函
19 20020801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處理擔保法生效前發生保證行為的保證期間問題的通知
20 20020618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國有工業企業以機器設備等財產為抵押物與債權人簽訂的抵押合同的效力問題的批復
21 20020208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西安市第三奶牛場與咸陽市中陸城市信用社、西安新業工貿有限責任公司抵押借款合同糾紛一案的復函
22 20010822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沈陽市信託投資公司是否應當承擔保證責任問題的答復
23 20010817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能否對連帶責任保證人所有的船舶行使留置權的請示的復函
24 20001208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
25 20000808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因法院錯判導致債權利息損失擴大保證人應否承擔責任問題的批復
26 20000213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展期貸款超過原貸款期限的效力問題的答復
27 19990630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關於縣級以上供銷合作社聯合社能否作為保證人問題的復函
28 19990302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海口魯銀實業公司典當拍賣行與海南飛馳實業有限公司、海南萬錫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海南內江房地產開發公司抵押貸款合同糾紛一案的復函
29 19980914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正確確認企業借款合同糾紛案件中有關保證合同效力問題的通知
30 19961030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四川省汽車運輸成都公司與四川省農村信託投資公司擔保借款糾紛一案中四川省汽車運輸成都公司應否承擔保證責任的復函
31 19951106 最高人民法院對安徽省高級人民法院關於借款擔保合同糾紛請示問題的答復
32 19950504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湖南省高級人民法院請示的株洲鋼廠與湘潭亨發工貿公司等購銷合同糾紛一案有關保證人保證責任問題的復函
33 19950417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吉林省高級人民法院請示的經濟合同糾紛案有關保證人保證責任問題的復函
34 19950410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如何認定中國農業銀行湖北省分行國際業務部申請宣告武漢貨櫃有限公司破產一案中兩份抵押合同效力問題的復函
35 19941216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對銀行貸款抵押財產執行問題的復函 (失效)
相關文件
最高人民法院予以廢止的2000年底以前發布的有關司法解釋目錄(第五批)(20020306)
36 19940906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詐騙犯罪的被害人起訴要求詐騙過程中的收取擔保費用的保證人代償「借款」應如何處理的請示的函
37 19940415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經濟合同糾紛案件有關保證的若干問題的規定
38 19940326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債務人有多個債權人而將其全部財產抵押給其中一個債權人是否有效問題的批復
39 19931202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保證人的保證責任應否免除問題的復函
40 19930719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貴陽第二城市信用社向中國北方公司深圳分公司出具的函是具有擔保性質的答復
41 19930708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保險公司與長城公司的保險合同的效力及保險公司是否應承擔民事責任問題的函
42 19930403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中國農業銀行哈爾濱市分行道里辦事處訴民革哈爾濱市委及三棵樹糧庫借款擔保合同糾紛一案中三棵樹糧庫是否承擔擔保責任的復函
43 19921028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中國電子器材公司與招商銀行擔保合同糾紛一案指定管轄的通知
44 19920908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企業職工利用本單位公章為自己實施的民事行為擔保企業是否應承擔擔保責任問題的函
45 19920418 最高人民法院經濟庭關於同一抵押物設立數個抵押權依次受償問題的函
46 19920402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財產保險單能否用於抵押的復函
47 19911023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金融機構不履行其義務是否應當承擔責任的復函
48 19911019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是否可直接判令保證單位履行債務的復函
49 19910831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惠州恆業公司訴恩平旅遊實業公司購銷合同糾紛一案中銀行是否負擔保責任的函
50 19910607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借款合同當事人未經保證人同意達成新的《財產抵押還款協議》被確認無效後,保證人是否繼續承擔擔保責任的請示的答復
51 19910427 最高人民法院經濟審判庭關於購銷合同當事人延長履行期限後保證人是否承擔保證責任問題的電話答復
52 19910130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靈山縣公安局對其工作人員擅自以所在單位名義對外提供財產保證,應否承擔民事責任問題的答復
53 19900524 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審判庭關於洪紹武賀建玲債務擔保一案適用法律問題的復函
54 19900407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中國人民解放軍河南省軍區訴鄭州市花園路城市信用合作社借貸擔保合同糾紛一案的法律適用和擔保協議效力問題的復函
55 19890717 最高人民法院經濟審判庭關於國家機關作為借款合同保證人應否承擔經濟損失問題的電話答復
56 19881018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國家機關不能擔任保證人」的時效問題的答復
57 19881018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作為保證人的合夥組織被撤銷後,債權人未請求保證人承擔連帶責任的,是否不視為債權人放棄請求權的批復
58 19881004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國家機關能否作經濟合同的保證人及擔保條款無效時經濟合同是否有效問題的批復
59 19880324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不具備法人資格的企業分支機構作為經濟合同一方當事人的保證人其保證合同是否有效及發生糾紛時應如何處理問題的批復 (失效)
相關文件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廢止1979年至1989年間發布的部分司法解釋的通知 附:最高人民法院決定廢止的1979年至1989年間發布的司法解釋目錄(第二批)(19961231)
60 19880109 關於借款合同雙方當事人未經保證人同意達成延期還款協議後保證人是否繼續承擔擔保責任的批復 (失效)
相關文件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廢止1979年至1989年間發布的部分司法解釋的通知 附:最高人民法院決定廢止的1979年至1989年間發布的司法解釋目錄(第二批)(19961231)
61 19870205 關於專業銀行、信用社擔保的經濟合同被確認無效後保證人是否應當承擔連帶責任問題的批復 (失效)
相關文件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廢止1979年至1989年間發布的部分司法解釋的通知 附:最高人民法院決定廢止的1979年至1989年間發布的司法解釋目錄(第二批)(19961231)
62 19570625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擔保人是否應代債務人償還欠款問題的批復
63 19530825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重慶市針織業聯營社對外擔保的責任問題的解答意見的復函
64 19530206 最高人民法院有關執行保證債務問題的答復
65 19520429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償付抵押債務應依照司三通字第16號通報第四項之規定處理的復函
66 19510904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抵押權問題的復函
67 19510716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請示抵押權問題的答復
68 19510707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債務擔保財產與抵押財產性質及各債權人在受償時有無區別的問題的批復

❺ 物權法司法解釋全文

樓上給的是《物權法》

轉摘:網路名片
物權法司法解釋有兩個: 1、《關於審理建築物區分所有權糾紛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2、《關於審理物業服務糾紛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正文1(建築物區分所有權糾紛)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建築物區分所有權糾紛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2009年3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464次會議通過) 法釋[2009]7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公告 [1]《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建築物區分所有權糾紛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已於2009年3月23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464次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 二○○九年五月十四日 為正確審理建築物區分所有權糾紛案件,依法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等法律的規定,結合民事審判實踐,制定本解釋。
第一條
依法登記取得或者根據物權法第二章第三節規定取得建築物專有部分所有權的人,應當認定為物權法第六章所稱的業主。 基於與建設單位之間的商品房買賣民事法律行為,已經合法佔有建築物專有部分,但尚未依法辦理所有權登記的人,可以認定為物權法第六章所稱的業主。
第二條
建築區劃內符合下列條件的房屋,以及車位、攤位等特定空間,應當認定為物權法第六章所稱的專有部分: (一)具有構造上的獨立性,能夠明確區分; (二)具有利用上的獨立性,可以排他使用; (三)能夠登記成為特定業主所有權的客體。 規劃上專屬於特定房屋,且建設單位銷售時已經根據規劃列入該特定房屋買賣合同中的露台等,應當認定為物權法第六章所稱專有部分的組成部分。 本條第一款所稱房屋,包括整棟建築物。
第三條
除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共有部分外,建築區劃內的以下部分,也應當認定為物權法第六章所稱的共有部分: (一)建築物的基礎、承重結構、外牆、屋頂等基本結構部分,通道、樓梯、大堂等公共通行部分,消防、公共照明等附屬設施、設備,避難層、設備層或者設備間等結構部分; (二)其他不屬於業主專有部分,也不屬於市政公用部分或者其他權利人所有的場所及設施等。 建築區劃內的土地,依法由業主共同享有建設用地使用權,但屬於業主專有的整棟建築物的規劃佔地或者城鎮公共道路、綠地佔地除外。
第四條
業主基於對住宅、經營性用房等專有部分特定使用功能的合理需要,無償利用屋頂以及與其專有部分相對應的外牆面等共有部分的,不應認定為侵權。但違反法律、法規、管理規約,損害他人合法權益的除外。
第五條
建設單位按照配置比例將車位、車庫,以出售、附贈或者出租等方式處分給業主的,應當認定其行為符合物權法第七十四條第一款有關「應當首先滿足業主的需要」的規定。 前款所稱配置比例是指規劃確定的建築區劃內規劃用於停放汽車的車位、車庫與房屋套數的比例。
第六條
建築區劃內在規劃用於停放汽車的車位之外,佔用業主共有道路或者其他場地增設的車位,應當認定為物權法第七十四條第三款所稱的車位。
第七條
改變共有部分的用途、利用共有部分從事經營性活動、處分共有部分,以及業主大會依法決定或者管理規約依法確定應由業主共同決定的事項,應當認定為物權法第七十六條第一款第(七)項規定的有關共有和共同管理權利的「其他重大事項」。
第八條
物權法第七十六條第二款和第八十條規定的專有部分面積和建築物總面積,可以按照下列方法認定: (一)專有部分面積,按照不動產登記簿記載的面積計算;尚未進行物權登記的,暫按測繪機構的實測面積計算;尚未進行實測的,暫按房屋買賣合同記載的面積計算; (二)建築物總面積,按照前項的統計總和計算。
第九條
物權法第七十六條第二款規定的業主人數和總人數,可以按照下列方法認定: (一)業主人數,按照專有部分的數量計算,一個專有部分按一人計算。但建設單位尚未出售和雖已出售但尚未交付的部分,以及同一買受人擁有一個以上專有部分的,按一人計算; (二)總人數,按照前項的統計總和計算。
第十條
業主將住宅改變為經營性用房,未按照物權法第七十七條的規定經有利害關系的業主同意,有利害關系的業主請求排除妨害、消除危險、恢復原狀或者賠償損失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將住宅改變為經營性用房的業主以多數有利害關系的業主同意其行為進行抗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十一條
業主將住宅改變為經營性用房,本棟建築物內的其他業主,應當認定為物權法第七十七條所稱「有利害關系的業主」。建築區劃內,本棟建築物之外的業主,主張與自己有利害關系的,應證明其房屋價值、生活質量受到或者可能受到不利影響。
第十二條
業主以業主大會或者業主委員會作出的決定侵害其合法權益或者違反了法律規定的程序為由,依據物權法第七十八條第二款的規定請求人民法院撤銷該決定的,應當在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業主大會或者業主委員會作出決定之日起一年內行使。
第十三條
業主請求公布、查閱下列應當向業主公開的情況和資料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一)建築物及其附屬設施的維修資金的籌集、使用情況; (二)管理規約、業主大會議事規則,以及業主大會或者業主委員會的決定及會議記錄; (三)物業服務合同、共有部分的使用和收益情況; (四)建築區劃內規劃用於停放汽車的車位、車庫的處分情況; (五)其他應當向業主公開的情況和資料。
第十四條
建設單位或者其他行為人擅自佔用、處分業主共有部分、改變其使用功能或者進行經營性活動,權利人請求排除妨害、恢復原狀、確認處分行為無效或者賠償損失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屬於前款所稱擅自進行經營性活動的情形,權利人請求行為人將扣除合理成本之後的收益用於補充專項維修資金或者業主共同決定的其他用途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行為人對成本的支出及其合理性承擔舉證責任。
第十五條
業主或者其他行為人違反法律、法規、國家相關強制性標准、管理規約,或者違反業主大會、業主委員會依法作出的決定,實施下列行為的,可以認定為物權法第八十三條第二款所稱的其他「損害他人合法權益的行為」: (一)損害房屋承重結構,損害或者違章使用電力、燃氣、消防設施,在建築物內放置危險、放射性物品等危及建築物安全或者妨礙建築物正常使用; (二)違反規定破壞、改變建築物外牆面的形狀、顏色等損害建築物外觀; (三)違反規定進行房屋裝飾裝修; (四)違章加建、改建,侵佔、挖掘公共通道、道路、場地或者其他共有部分。
第十六條
建築物區分所有權糾紛涉及專有部分的承租人、借用人等物業使用人的,參照本解釋處理。 專有部分的承租人、借用人等物業使用人,根據法律、法規、管理規約、業主大會或者業主委員會依法作出的決定,以及其與業主的約定,享有相應權利,承擔相應義務。
第十七條
本解釋所稱建設單位,包括包銷期滿,按照包銷合同約定的包銷價格購買尚未銷售的物業後,以自己名義對外銷售的包銷人。
第十八條
人民法院審理建築物區分所有權案件中,涉及有關物權歸屬爭議的,應當以法律、行政法規為依據。
第十九條
本解釋自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 因物權法施行後實施的行為引起的建築物區分所有權糾紛案件,適用本解釋。 本解釋施行前已經終審,本解釋施行後當事人申請再審或者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決定再審的案件,不適用本解釋。
編輯本段正文2(物業服務糾紛)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物業服務糾紛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2009年4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466次會議通過) 法釋[2009]8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公告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物業服務糾紛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已於2009年4月20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466次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 二○○九年五月十五日 為正確審理物業服務糾紛案件,依法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等法律規定,結合民事審判實踐,制定本解釋。
第一條
建設單位依法與物業服務企業簽訂的前期物業服務合同,以及業主委員會與業主大會依法選聘的物業服務企業簽訂的物業服務合同,對業主具有約束力。業主以其並非合同當事人為由提出抗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二條
符合下列情形之一,業主委員會或者業主請求確認合同或者合同相關條款無效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一)物業服務企業將物業服務區域內的全部物業服務業務一並委託他人而簽訂的委託合同; (二)物業服務合同中免除物業服務企業責任、加重業主委員會或者業主責任、排除業主委員會或者業主主要權利的條款。 前款所稱物業服務合同包括前期物業服務合同。
第三條
物業服務企業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物業服務合同約定的或者法律、法規規定以及相關行業規范確定的維修、養護、管理和維護義務,業主請求物業服務企業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物業服務企業公開作出的服務承諾及制定的服務細則,應當認定為物業服務合同的組成部分。
第四條
業主違反物業服務合同或者法律、法規、管理規約,實施妨害物業服務與管理的行為,物業服務企業請求業主承擔恢復原狀、停止侵害、排除妨害等相應民事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第五條
物業服務企業違反物業服務合同約定或者法律、法規、部門規章規定,擅自擴大收費范圍、提高收費標准或者重復收費,業主以違規收費為由提出抗辯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業主請求物業服務企業退還其已收取的違規費用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第六條
經書面催交,業主無正當理由拒絕交納或者在催告的合理期限內仍未交納物業費,物業服務企業請求業主支付物業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物業服務企業已經按照合同約定以及相關規定提供服務,業主僅以未享受或者無需接受相關物業服務為抗辯理由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七條
業主與物業的承租人、借用人或者其他物業使用人約定由物業使用人交納物業費,物業服務企業請求業主承擔連帶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第八條
業主大會按照物權法第七十六條規定的程序作出解聘物業服務企業的決定後,業主委員會請求解除物業服務合同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物業服務企業向業主委員會提出物業費主張的,人民法院應當告知其向拖欠物業費的業主另行主張權利。
第九條
物業服務合同的權利義務終止後,業主請求物業服務企業退還已經預收,但尚未提供物業服務期間的物業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物業服務企業請求業主支付拖欠的物業費的,按照本解釋第六條規定處理。
第十條
物業服務合同的權利義務終止後,業主委員會請求物業服務企業退出物業服務區域、移交物業服務用房和相關設施,以及物業服務所必需的相關資料和由其代管的專項維修資金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物業服務企業拒絕退出、移交,並以存在事實上的物業服務關系為由,請求業主支付物業服務合同權利義務終止後的物業費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十一條
本解釋涉及物業服務企業的規定,適用於物權法第七十六條、第八十一條、第八十二條所稱其他管理人。
第十二條
因物業的承租人、借用人或者其他物業使用人實施違反物業服務合同,以及法律、法規或者管理規約的行為引起的物業服務糾紛,人民法院應當參照本解釋關於業主的規定處理。
第十三條
本解釋自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 本解釋施行前已經終審,本解釋施行後當事人申請再審或者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決定再審的案件,不適用本解釋。

❻ 繼合同的期現物權法司法解釋

關於物權法司法解釋(一)重點解讀
物權法是規范財產關系的民事基本法律,調整物的歸屬和利用。「有恆產者有恆心」,物權法作為最為基礎和重要的財產權,這次《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的出台具有重要意義。《解釋》一共22條,對於《物權法》有關條款的適用進行了細化,針對不動產物權與登記、善意第三人、善意取得等六大方面司法實踐中遇到的難點與共性問題,作出了相應的明確規定,體現了物權法與豐富無限的動態司法實踐之間的契合。

一 關於不動產登記與物權確認或基礎關系爭議

1、不動產物權的立案問題

《物權法》十四條規定:「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自記載於不動產登記簿時發生效力。」本條規定了不動產物權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的時間,登記是物權公示的基本方式,物權法規定了自記載於不動產登記簿時發生法律效力。但不動產物權涉及登記的糾紛是通過民事訴訟還是行政訴訟解決,實踐中處理存在爭議性。

關於不動產登記的性質,原來有觀點認為是國家對不動產關系的干預,干預目的旨在明晰各種不動產,是一種行政行為。最高院民一庭庭長程新文解讀時表示,「不動產登記是不動產物權的公示方式,是當事人不動產物權發生變動的意思表示推動的結果,不能把不動產登記理解為國家對不動產物權關系進行的干預或行政權力對不動產物權的授權或確認。」雖然不動產登記是否屬於公法范疇值得商榷,但不動產登記是基於不動產物權的基礎關系而發生,不動產物權的基礎關系實質上是民事關系,屬於民事審判范疇。為避免民事、行政部門相互推諉,《解釋》明確了在案件受理上,因不動產歸屬,以及作為不動產物權的買賣、贈與和抵押等產生的爭議訴訟,屬於民事訴訟受理范疇,而不是一涉及不動產登記就歸為行政訴訟。至於不動產登記行政訴訟,審理不動產登記本身的合法性,不同於不動產權屬的民事爭議。

2、對發生爭議的不動產物權歸屬判斷

不動產物權發生爭議,對其歸屬的最終判斷,應當依賴於對原因行為或基礎關系的審查。

不動產登記簿雖然是權屬證明,且有公示效力,但其證明力並不是處於唯一的地位,對不動產物權的證明,並不僅停留在登記簿上,還是應該還原真實。

在當事人有證據證明不動產登記簿的記載與真實權利狀態不符,也就是登記簿記載權利人虛假,其確實為該不動產物權真實權利人的情況下,應該支持該訴訟請求。

3、異議登記失效的起訴

根據《物權法》19條規定,權利人、利害關系人認為不動產登記簿記載的事項錯誤的,可以申請更正登記。登記簿上記載的權利人不同意更正的,利害關系人可以申請異議登記,但在登記後15日內不起訴的,異議登記失效。《解釋》進一步規定了15天異議登記失效後,當事人仍可以提起民事訴訟,請求確認物權歸屬,失效不影響人民法院的實體受理及審理。

二 關於預告登記的效力

預告登記,即為保全一項將來發生不動產物權變動為目的的請求權的不動產登記,是相對於「本登記」或「終局登記」而言的登記制度。預告登記是針對不動產物權人行使處分權,保障登記權利人的請求權,以保證其物權的最終實現。

預告登記具有排斥後來的其他物權的效力,充分保障預告登記權利人的合法權益,預告登記制度是《物權法》新設立的重要制度。《物權法》第二十條規定:「當事人簽訂買賣房屋或其他不動產物權的協議,為保障將來實現債權,按照約定可以向登記機構申請預告登記。預告登記後,未經預告登記的權利人同意,處分該不動產的,不發生物權效力。預告登記後,債權消滅或者自能夠進行不動產登記之日起三個月內未申請登記的,預告登記失敗。」

為了防止矯枉過正,維護不動產物權人的利益,這次《解釋》對物權法20條中規定的不發生物權效力的處分權做了限縮性規定,包括不動產所有權,或者設定建設用地使用權、地役權、抵押權等其他物權的。基於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經登記發生效力。建設用地使用權自登記時設立。不動產抵押權自登記時設立。地役權自地役權合同生效時設立。設置上述權利的預告登記,有利於預告權利人權益的維護。

三 關於特殊動產轉讓中的「善意第三人」

近年來,有關船舶、航空器和機動車等特殊動產引發的糾紛呈逐年上升趨勢,實踐中機動車二手交易大量增加,名實不符的情況也不鮮見,實踐中經常發生各種權利之間的沖突。

《物權法》第二十三條規定: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自交付時發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合同法》第一百三十三條規定:標的物的所有權自標的物交付時起轉移,但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因此,交付是動產物權變動的必要條件,動產物權變動自交付時起生效。

關於船舶、航空器和機動車等,由於價值較大,一般也需要登記,屬於特殊動產物權。動產物權變動以交付為要件,《物權法》第二十四條對特殊動產物權專門作出了規定:「船舶、航空器和機動車等物權的設立、轉讓和消滅,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根據該規定,船舶、航空器和機動車本身屬於動產,物權變動以交付為要件。但由於未經過登記,其取得的物權並不完整,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學理上稱為登記對抗主義。

具體到機動車等特殊動產之上存在未辦理登記的受讓人與轉讓人的債權人的情況,如果實際受讓人不能對抗債權人,會導致對物權優先於債權這一民法原則的違背。新《解釋》規定特殊動產物權已經支付對價並佔有的受讓人,即使未經登記,也可以抵抗轉讓人的債權人,加大力度保護了實際受讓人的權利,遵循了動產物權變動的物權法原則。

四 關於發生物權變動效力的人民法院、仲裁委員會的法律文書的范圍

物權變動是指物權的發生、轉移、變更和消滅。一類是基於法律行為引起的物權變動,另一類則是基於非法律行為而是基於法律規定的物權變動,包括法院判決、徵用、繼承等原因引起。

根據《物權法》第二十八條規定:「因人民法院、仲裁委員會的法律文書和人民政府的徵收決定等,導致物權設立、變更、轉讓或者消滅的,自法律文書或者人民政府的徵收決定等生效時發生效力。」上述規定屬於因法律規定而引起的物權變動,但物權法對於哪些法律文書可以引起物權變動沒有具體規定,實務中容易產生歧義,《解釋》對於法律文書進行了限縮性規定。

按照當事人訴訟請求的目的和內容不同,可以把訴分為確認之訴、給付之訴和形成之訴。形成之訴,是原告請求法院判決改變或消滅某種法律關系的訴。根據三個不同訴的性質,形成性法律文書在確定之時,無須強制執行就自動發生法律關系變動的效果,至於給付、確認不能直接引起物權變動。法律文書的形式,包括判決書、調解書,調解書與判決書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關於能夠引起物權變動的裁定,從實務來看,主要是執行程序中對不動產和有登記的特定動產拍賣時所作的拍賣成交裁定和以物抵債裁定。

另應注意的是,訴訟、仲裁和執行中的程序性問題或者特定事項作出的法律文書等,以及解決身份關系的法律文書,不會直接引起物權變動。

❼ 最高法出台物權法司法解釋,明確如何處理不動產登記與物權確認爭議

央廣網北京2月24日消息(記者孫瑩)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若干問題的解釋(一)》今天發布,共22個條文,將於今年3月1日起施行。
物權,是指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或者說,指自然人、法人直接支配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大到土地、房子、汽車,小到一塊手錶、一本書,歸誰所有、可以如何使用、分配、是不是能去做擔保,等等。正所謂「有恆產者有恆心」,物權作為最為基礎和重要的財產權,是社會每個人、每個團體乃至國家的基本權利,也是民事主體從事各種經濟或社會活動、創造財富的基礎。所以,這項重要的權利與我們每個人的切身利益是息息相關的。
我國《物權法》自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最高法院自2009年起,就啟動了這部司法解釋的起草工作,《解釋》嚴循立法精神和目的,結合審判實踐中遇到的難點問題,對不動產物權與登記、按份共有人優先購買權、善意取得等問題作出相應規定,以期有效指導司法審判。最高法民一庭庭長程新文對《解釋》涉及的熱點問題一一作出了回應。
熱點一·如何處理不動產登記與物權確認爭議
《物權法》規定,「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自記載於不動產登記簿時發生效力。」近年來,有關房屋買賣的糾紛日益增多,有人將不屬於自己或者不完全屬於自己的房子轉讓給他人,並辦理了過戶登記。真實權利人有的告登記機關錯誤,提起行政訴訟,有的以買賣合同無效,打民事官司。於是實踐中,出現了民事、行政審判部門互相推諉以及民事裁判與行政裁判沖突的現象。針對這一情況,《解釋》作出了明確,最高法民一庭庭長程新文分析,因為不動產物權的歸屬、買賣、贈與、抵押是否生效等發生爭議的,由民事訴訟來解決;涉及不動產登記機構它的行為本身是否合法、程序是否有錯誤,就通過行政訴訟來解決。在涉及登記的行政訴訟中,如果當事人提出將民事爭議一並解決的,法律規定,人民法院應當一並審理。
長期以來,很多人認為,只要產權證上寫誰的名字,物權就是誰的,一些真實權利人的權益無法主張,比如男方為了結婚,出錢買房卻登記女方的名字,於是就出現了大量因房產證署名和加名字而發生的糾紛。依據《解釋》,對發生爭議的不動產物權歸屬的最終判斷,應當依賴於對原因行為或基礎關系的審查,所以,在當事人有證據證明不動產登記簿的記載與真實權利狀態不符、自己是真實權利人的情況下,法院應當支持他的訴求。
程新文明確,不動產登記是不動產物權的一種公示方式,不能把不動產物權登記理解為國家對不動產物權關系的一種干預,解釋為行政權力對不動產物權的授權或確認,它不是。
熱點二·特殊動產轉讓中的「善意第三人」權利如何保護?
生活實踐中,有關機動車、船舶、航空器這些特殊動產引發的糾紛呈逐年上升趨勢。據統計,截至2015年5月,全國機動車總保有量達2.69億輛,機動車的二手交易也大量增加,而機動車名實不符的情況並不鮮見。如何處理好相關糾紛成為審判實踐中的熱點和難點。
《解釋》明確,轉讓人轉移船舶、航空器和機動車等所有權,受讓人已經支付對價並取得佔有,雖未經登記,但轉讓人的債權人主張其為物權法第二十四條所稱的「善意第三人」的,不予支持,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程新文解釋說,就是轉讓人的一般債權人,包括破產債權人、人身損害債權人、強制執行債權人、參與分配債權人,都應當排除於 「善意第三人」范疇之外。
對於 「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如何理解,程新文分析,比如《海商法》規定的船舶優先權中就包含了在船舶營運中發生的人身傷亡的賠償請求權,它有法定的優先權。只要法律規定的人身損害賠償權,就屬於這個范疇。
《解釋》明確「受讓人受讓不動產或者動產時,不知道轉讓人無處分權,且無重大過失的,應當認定受讓人為善意。真實權利人主張受讓人不構成善意的,應當承擔舉證證明責任。」「受讓人受讓動產時,交易的對象、場所或者時機等不符合交易習慣的,應當認定受讓人具有重大過失。」
熱點三·近日熱議的《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意見》中有關小區內部道路公共化的規定,是否與《物權法》相悖?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提到了新建住宅要推廣街區制,原則上不再建設封閉住宅小區;已建成的住宅小區和單位大院要逐步打開,實現內部道路公共化。有記者問,這是否與《物權法》的規定相悖。程新文認為,這是貫徹落實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
程新文分析,目前,黨中央、國務院提出的這一意見屬於黨和國家政策的層面,涉及包括業主在內的有關主體的權益保障問題,還有一個通過立法實現法治化的過程。
程新文表示,黨的政策、國家的政策上升為法律,是立法機關要做的事情。「當國家政策和法律產生相互影響的時候,我們會積極協調有關方面,妥善處理好相關的糾紛,我們司法機關執行法律和執行國家政策,目標是一致的。」

❽ 最高法物權法司法解釋 明確如何解決不動產登記與確權爭議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若干問題的解釋(一)》今天發布,共22個條文,將於今年3月1日起施行。依據《解釋》,對發生爭議的不動產物權歸屬的最終判斷,應當依賴於對原因行為或基礎關系的審查,而不全依賴於不動產登記簿。

《物權法》規定,「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自記載於不動產登記簿時發生效力。」實踐中,出現了民事、行政審判部門互相推諉以及民事裁判與行政裁判沖突的現象。

針對這一情況,《解釋》作出了明確,最高法民一庭庭長程新文分析:因為不動產物權的歸屬、買賣、贈與、抵押是否生效等發生爭議的,由民事訴訟來解決;涉及不動產登記機構它的行為本身是否合法、程序是否有錯誤,就通過行政訴訟來解決。

當然了,在涉及登記的行政訴訟中,如果當事人提出將民事爭議一並解決的,法律規定,人民法院應當一並審理。

依據《解釋》,對發生爭議的不動產物權歸屬的最終判斷,應當依賴於對原因行為或基礎關系的審查,所以,在當事人有證據證明不動產登記簿的記載與真實權利狀態不符、自己是真實權利人的情況下,法院應當支持他的訴求。

程新文解釋,不動產登記是不動產物權的一種公示方式,不能把不動產物權登記理解為國家對不動產物權關系的一種干預,解釋為行政權力對不動產物權的授權或確認。

有記者問,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關於不再封閉建小區,小區道路將公共化,會不會與現行《物權法》規定相違背?程新文分析,政策上升為法律需要一個過程。

「黨的政策、國家的政策上升為法律,是立法機關要做的事情。當國家政策和法律產生相互影響的時候,我們會積極協調有關方面,妥善處理好相關的糾紛,我們司法機關執行法律和執行國家政策,目標是一致的」。

實權利狀態不符、其為該不動產物權的真實權利人的情況下,應當支持其訴訟請求。

(8)物權司法解釋一擴展閱讀

實踐中,有觀點認為,除非法律另有規定,未經不動產登記機構登記就不能取得及享有不動產物權,不動產物權爭議涉及到登記就應通過行政訴訟解決。

於是,實踐中就出現了民事、行政審判部門互相推諉以及民事裁判與行政裁判沖突的現象,這不僅徒增當事人訟累,也有損司法的權威和公信。針對這一情況,《解釋》從兩個方面作出規定:

一是在案件的受理上,規定因不動產物權的歸屬,以及作為不動產物權登記基礎的買賣、贈與、抵押等產生爭議而提起訴訟的,屬於人民法院民事訴訟受案范圍,人民法院應依法予以受理,民事審判部門應依法予以審理。

二是從訴訟中不動產登記簿證明力的角度,規定對發生爭議的不動產物權歸屬的最終判斷,應當依賴於對原因行為或基礎關系的審查,故在當事人有證據證明不動產登記簿的記載與真實權利狀態不符、其為該不動產物權的真實權利人的情況下,應當支持其訴訟請求。

閱讀全文

與物權司法解釋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
公眾號版權投訴材料 瀏覽:841
簽訂無固定期限合同的好處 瀏覽:727
油汀發明 瀏覽:216
論文轉讓網 瀏覽:282
通州門面轉讓最新消息 瀏覽:165
第二屆紫金知識產權國際峰會 瀏覽:4
2010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答案 瀏覽:259
3系馬年限量版價格 瀏覽:952
快餐店轉讓協議 瀏覽:407
小蘿莉和猴神大叔版權 瀏覽:290
產權年限到期後怎麼辦 瀏覽:83
銅川58同城轉讓 瀏覽:477
著作權使用許可範本 瀏覽:846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成果 瀏覽:414
火石創造筆試題 瀏覽:545
河南醫院轉讓 瀏覽:798
工商局法制工作總結 瀏覽:359
貝倫斯發明 瀏覽:242
馬鞍山匯通大廈地址 瀏覽: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