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集體能收回農村祖傳宅基地嗎
宅基地屬於個人合法擁有使用權的土地,集體無權收回。除非國家可以徵用或是政府強制拆遷,政府拆遷還要補償。
❷ 農村宅基地的使用權如何獲得
農村村民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可以申請宅基地:
(一)因子女結婚等原因確內需分戶,缺少宅容基地的;
(二)外來人口落戶本村,成為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沒有宅基地的;
(三)因發生或者防禦自然災害,實施村莊和集鎮規劃以及進行(鄉)鎮村公共實施和公益事業,需要拆遷的;
根據《土地管理法》、國土資源部《關於加強農村宅基地管理的意見》有關規定:農村村民建住宅需要使用宅基地的,先要向本集體經濟組織提出申請,經村民會議同意並在本集體經濟組織或村民小組張榜公布。公布期滿無異議的,經村委會審查後,由所在地國土資源中心所實地勘查,簽出查勘意見和審核意見,再報鄉鎮(場)人民政府審核後,報縣國土資源局審核和縣人民政府審批。經依法批準的宅基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村民小組應及時將審批結果張榜公布。經批準的宅基地,兩年不建住宅的,原批准文件失效。
❸ 農村祖傳房子和新批宅基地有何不同
祖傳的房子屬於遺產的自然繼承,其宅基地系祖居地;新批準的宅基地,則屬於有批准權的政府機關根據法律規定的程序及批准許可權批準的用地。
❹ 老宅基地使用權歸誰
1. 請求村委會或鄉鎮政府對其進行解決,退回你使用管理的宅基地;但問題的關鍵是鄰居已蓋好房屋,要撤除該房,將影響將來的鄰居關系。鄰居強占你的宅基地建房,從法律的角度說以違法,按法律規定要撤除。如果佔地面積不大,建議你和鄰居協商,將佔用的面積實測一下,考慮今後與鄰居相處,鄰居家適當補償你一定的經濟,不用把矛盾加深。
2.如果鄰居家不同意協商,再在協商不成的基礎上對其起訴法院,要求鄰居退出你的宅基地。這樣,你做到了仁至義盡,別人不會說你得理不饒人。
❺ 對農村原有宅基地的權屬如何確定
這里需要把解放以來我國農村土地的權屬分配狀況做一簡要的回顧。解放初期,為了盡快廢除封建性或半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在全國范圍內進行了土地改革,沒收了地主等用以剝削農民的土地,分配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實行了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為保障農民已得到的土地的所有權,對農民頒發了土地所有證書。土改後,國家本著自願互利的原則,逐步引導農民將土地入社,走上了合作化的道路。1952年普遍成立了初級農村生產合作社,1956年由初級社轉變為高級社,1962年成立了人民公社。根據1962年《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修正草案》的規定:「生產隊范圍內的土地都歸生產隊所有。」由此,村民對宅基地只享有使用權,而不享有所有權。《土地管理法》第八條規定:「農村和城市郊區的土地,除由法律規定屬於國家所有的以外,屬於農民集體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屬於農民集體所有。」所以,農民宅基地的所有權歸農民集體所有,農民享有對其宅基地的使用權。
農村原有宅基地是指由解放前祖傳下來的,土改時分給農戶的宅基地。對於該土地,依據現行法律規定,個人不享有所有權。這里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在宅基地上已建有房屋的,房屋歸個人所有,如繼承該房屋的原戶主的親屬,集體應確認其對土地的使用權;一種是該宅基地上無房屋存在,作為空閑土地,原互助對空閑的土地不再享有使用權,該宅基地應由集體統一安排使用。若此宅基地被依法批准為他人的宅基地,原戶主不得阻撓。
❻ 農民祖傳祖業宅基地的永久使用人權
我國的宅基地屬於集體用地,是給集體成員建設住宅專用的福利性質土版地,只有集權體成員才有使用權。
我國法律規定宅基地使用權不能繼承,但是宅基地上房屋作為個人財產可以繼承。非集體成員獲得宅基地上房產後,在房屋有居住價值期間根據地隨房走原則同時獲得宅基地的使用權,但是不能對房屋進行翻建改建或者擴建行為,待房屋自然滅失後該宅基地也會由集體收回。只有集體成員在繼承房產後可以申請建設許可對老舊的房屋進行翻新或者改建。
所以,農村宅基地不存在所謂的祖傳家業,也不能擁有永久的使用權。所有權都是集體的。
❼ 祖傳的宅基地所有權歸誰
土地所有權是以土地為標的物,是土地所有人獨占性的支配其所有的土得的專權利。所有權包括屬佔有、使用、收益、處分的絕對排他的權利。所有權和使用權是不同的兩種權利。
根據我國《憲法》和《土地管理法》的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土地都屬於國家和集體所有。村民所依法使用的宅基地,除法律另有規定外,都為集體經濟組織所有。村民經相關政府部門批准,取得土地建房,對該宅基地只有使用權而無所有權,不能擅自出賣和出租,更不能被視為居民的個人財產列為可繼承的部分。
❽ 我可以繼續享受祖傳老屋宅基地的使用權嗎
宅基地的使用權是不可繼承的。
依據我國目前的法律規定,宅基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是分離的,宅基地的所有權屬於集體經濟組織,使用權屬於宅基地上的房屋所有人,宅基地不屬於個人遺產,不能被繼承。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十條規定:「城市的土地屬於國家所有。農村和城市郊區的土地,除由法律規定屬於國家所有的以外,屬於集體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屬於集體所有。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佔、買賣、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土地。」這一規定充分說明,我國實行土地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和集體所有。任何組織或個人只能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權,不可能取得所有權,所以也就不存在所有權的繼承問題。
宅基地使用權是一種受限制的用益物權,是權利人依法對集體所有的土地享有佔有和使用的權利,法律賦予權利人有權依法利用該土地建造住宅,但沒有賦予權利人對其土地的經營權和處置權,所以,土地使用權的繼承將受到一定的限制。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二條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佔、買賣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土地。土地使用權可以依法轉讓。」國家依法實行國有土地有償使用制度。但是,國家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劃撥國有土地使用權的除外。」這一規定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制度條件下,強調土地必須依法轉讓和必須有償使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第四十八條規定:「依照本條例的規定取得的土地使用權的個人,其土地使用權可以繼承。」所以,其繼承的前提必須是:「依照本條例的規定取得的土地使用權的個人。」本條例的規定和主旨就是要依法有償使用土地。如果原宅基地使用權人依法以出讓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權,並且向土地所有者繳納了未來若干年土地所有權價款的,在土地出讓合同規定的有效年期內有相對的處置權,其土地使用權是完全可以繼承。土地管理部門應根據繼承人申請,將其土地使用權直接變更給房屋繼承人。那麼,在未按照本條例的規定,沒有以出讓等有償使用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權的情況下,不能直接辦理土地使用權變更登記手續。要使繼承人的土地使用權合法化,就應該以出讓等有償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權後,再申請辦理土地使用權變更登記手續,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權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