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組織簡介
世界抄知識產權組織是致襲力於利用知識產權(專利、版權、商標、外觀設計等)作為激勵創新與創造手段的聯合國機構。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世界貿易組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是現今三個最主要的管理知識產權條約的國際組織(後兩個國際組織不是知識產權專門機構)。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在美國紐約聯合國大廈設有聯絡處。
㈡ 知識產權都有哪些國際保護協定啊
關於最低保護標准原則。最低保護標准為締約國提供了保護知識產權的一致性標准,其功用在於克服締約國之間權利義務的失衡,以保證知識產權國際協調的有效性。國際公約所規定的最低保護標准原則是知識產權制度國際化、一體化產生的基礎。所謂國際化、一體化,實際上寓意著知識產權保護的基本標准在全球范圍內的普適性。從19世紀下半葉的《巴黎公約》、《伯爾尼公約》到20世紀來的《知識產權協定》、《互聯網條約》20都提供了各締約國普遍適用的最低保護標准,從而導致知識產權制度一體化現象的發生。但是,當代法律的一體化潮流有著自己的顯著特徵:其一,國際法高於國內法,是適用最低保護標準的基本要求。19世紀下半葉簽訂的知識產權國際公約確立了知識產權保護的基本標准,並在強調國民待遇的基礎上承認國內法保護知識產權方面的優先地位。在這一時期,法律的一體化主要表現為國家間法律(國際法)的形成以及國際法與國內法的相互影響。而在當代,國際公約特別是《知識產權協定》擬定了新的知識產權保護的國際標准,並以此作為各締約國國內立法的原則和依據。這一時期法律的一體化,則表現為國內法遵從國際法,以及國內法與國內法之間的一致性;其二,從實體規則到程序規則,是現今最低保護標準的嶄新內容。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管理的《巴黎公約》和《伯爾尼公約》,主要規定了知識產權國際保護的實體內容,較少涉及知識產權實施程序的規定,尤其是缺乏必要的執法措施和爭端解決機制,以至於一些條約成為沒有足夠法律約束力的「軟法」。 在知識產權實施方面,上述公約並無統一的國際規則可供遵循,主要是由各締約方通過國內立法採取種種不同措施,制裁侵權行為。這就使得知識產權往往不能得到充分有效的保護,而且因國而異即不是一體的保護。與上述情形不同,世界貿易組織作為「經濟聯合國」的國際組織,超越各國立法者的主權管轄,成為知識產權保護規則的新的主導者和制訂者。其管轄的《知識產權協定》改變了以往國際公約注重協調的傳統,從實體到程序實現了知識產權保護規則的一體化。在實體性規范方面,《知識產權協定》規定了知識產權保護的制度標准,主要表現為(1)拓展權利范圍;(2)延長保護期限;(3)對權利限制進行限制。在程序性規范方面,《知識產權協定》強化了知識產權的執法程序和保護措施,主要內容有:(1)司法復審制度;(2)民事程序;(3)損害賠償;(4)臨時措施;(5)邊境措施。21總之,《知識產權協定》首次將原來屬於國內立法的知識產權保護的實施程序,轉化成為公約規定的國際規則,從而使它們與實體規范一起成為各締約國必須嚴格遵循的國際標准。其三,知識產權保護的高水平,是當代最低保護標準的顯著特點。國際公約所規定的最低保護標准,其實質意義在於各締約國在保護標准上的一致性,與知識產權保護水平的高低並無絕對的關聯性。由於國際公約的類型不同,所處的歷史背景不同,在一致性標準的基礎上,有的保護水平較低,有的保護水平很高。例如,1886年歐洲國家倡導的《伯爾尼公約》與1952年美國主導的《世界版權公約》都規定有最低保護標准,但就著作權保護水平而言,前者明顯高於後者。與知識產權國際保護的草創階段不同,現有的國際公約包括《知識產權協定》以及《網際網路條約》等所確認的最低保護標准,體現了權利范圍的高度擴張和權利內容的高水平保護,更多地顧及和參照了發達國家的要求和做法。換言之,現今的最低保護標准即一致性標准,決不是低水平,它在很多方面超越了許多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科技和社會發展階段。從國際保護領域來看,現代知識產權制度的一體化,即最低保護標準的制度設計,實際上是由發達國家積極主導、發展中國家被動接受的制度安排。
㈢ 與知識產權有關的國際公約有哪些
與知識來產權有關的國際公約:自
《與貿易(包括假冒商品貿易在內)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1994)
《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1883)
《保護文學和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1971)
《保護表演者、錄音製品製作者和廣播組織的國際公約》(即《羅馬公約》1961)
《關於集成電路的知識產權條約》(1989)
《專利法條約》(2000)
《工業品外觀設計國際注冊海牙協定》(日內瓦文本1999)
《國際承認用於專利程序的微生物保存布達佩斯條約》(1977)
《專利合作條約》(1970)。
㈣ 兩個權威的知識產權國際保護管理機構是什麼和什麼
目前,在已抄經簽定的各種知識產權國際公約中,影響大、內容全面、覆蓋專利權、商標權和著作權的主要有兩個國際多邊知識產權公約:一個是1967年簽定的《建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約》,另一個是1994年簽定的《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與這兩個知識產權國際公約相應的,是兩個權威的知識產權管理機構:一是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二是世界貿易組織(WTO)。
㈤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具體是什麼組織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是關於知識產權服務、政策、合作與信息的全球論壇。是一個自籌資金的聯合國機構,直到2014年4月為止,有187個成員國。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是一個致力於促進使用和保護人類智力作品的國際組織。 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的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是聯合國組織系統中的15個專門機構之一。它管理著涉及知識產權保護各個方面的24項(16部關於工業產權,7部關於版權,加上《建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約》)國際條約。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是致力於利用知識產權(專利、版權、商標、外觀設計等)作為激勵創新與創造手段的聯合國機構。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世界貿易組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是現今三個最主要的管理知識產權條約的國際組織(後兩個國際組織不是知識產權專門機構)。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在美國紐約聯合國大廈設有聯絡處。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宗旨是:
通過國家之間的合作,必要時通過與其他國際組織的協作,促進全世界對知識產權的保護;
確保各知識產權聯盟之間的行政合作。該組織管理著一系列知識產權條約,其中包括《保護文學和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 《保護錄音製品製作者防止未經許可復制其錄音製品公約》等條約。
該組織主要職能是負責通過國家間的合作促進對全世界知識產權的保護,管理建立在多邊條約基礎上的關於專利、商標和版權方面的23個聯盟的行政工作,並辦理知識產權法律與行政事宜。
該組織的很大一部分財力是用於同發展中國家進行開發合作,促進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讓技術,推動發展中國家的發明創造和文藝創作活動,以利於其科技、文化和經濟的發展。
以上內容,均摘自網路。
㈥ 有關國際組織關於知識產權的定義各是什麼
國際上對規范知識產權立法、執法和民事行為影響重大的國際條約《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約》和世界貿易組織《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是通過列舉知識產權應當包括的范圍和權利種類來界定知識產權的。
依照《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約》第2條第(8)款的規定,知識產權包括下列權利:
1.與文學、藝術及科學作品有關的權利,即版權或著作權;
2.與表演藝術家的表演活動、與錄音製品及廣播有關的權利,即鄰接權;
3.與人類創造性活動的一切領域發明有關的權利,即專利權;
4.與科學發現有關的權利;
5.與工業品外觀設計有關的權利;
6.與商品商標、服務商標、商號及其他商業標記有關的權利;
7.與防止不正當競爭有關的權利;
8.一切其他來自工業、科學及文學藝術領域的智力創作活動所產生的權利。
應當指出的是,該《公約》第16條規定,參加本公約,不得對本公約作任何保留。也就是說,加入該公約,必須對該公約所有條款均同意和遵守。目前,世界上已有160多個國家加入該公約,我國也已於1980年加入該公約。因此,可以說,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均同意該《公約》劃定的知識產權范圍。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一個奇特現象是,雖然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均同意上述公約劃定的知識產權的范圍,但國內立法真正把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劃定的「知識產權」作為知識產權保護范圍的國家卻很少。一個典型的事例是,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認定的隸屬知識產權的「發現權」,只有我國和幾個少之又少的國家立法承認其是「知識產權」,查看我國《民法通則》關於「知識產權」的第三節之規定,我們可以看到,雖然《民法通則》確認「發現權」屬知識產權,但卻沒有賦予發現人以獨占專用權,而僅賦予獲取證書、獎金和其他獎勵的權利。由此可見,發現權與專利權、商標權、版權等知識產權相比具有較大的差別。另外,雖然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均加入了該公約,並承認該公約劃定的知識產權范圍,但各國學者對這一范圍在學術上仍存在較大爭議。
世界貿易組織(WTO)文件《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TRIPS)中所指知識產權的范圍包括:
1.版權與鄰接權;
2.商標權;
3.地理標志權;
4.工業品外觀設計權;
5.專利權;
6.集成電路布圖設計;
7.未披露的信息專有權。
與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劃定的知識產權范圍相比,一方面,TRIPS協議劃定的知識產權范圍中沒有科學發現權。這主要是因為這種知識產權與貿易無關。另一方面,增加了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權,這是為了適應國際貿易的需要,特別是為了適應某些經濟大國在對外貿易中保護本國利益的實際需要。再一方面,強調突出了「未披露過的信息專有權」。這種信息主要指「商業秘密」,特別是其中的Know-How。多數國家保護商業秘密是將其納入反不正當競爭法的軌道,我國也是如此。在這一點上,TRIPS協議與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約是一致的。但商業秘密是否為一種知識產權,此前曾有爭議,TRIPS協議給予了肯定回答。我國於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所以我國認可這個國際組織關於知識產權范圍的界定。實踐中,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實際上真正起決定作用的是各國對知識產權的立法和執法水平。我國目前對知識產權一致公認的范圍是專利權、商標權、版權、禁止不正當競爭等。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越來越多的學者主張將TRIPS規定的「未披露的信息」,也列入知識產權的調整范圍,對這種觀點尚未達成共識,但這種趨勢將會越來越明顯。
上述兩個國際公約對知識產權劃定的范圍,是當今世界各國知識產權法律制度的通例,「迄今為止,多數國家的法理專著、法律,乃至國際條約,都是從劃定范圍出發,來明確知識產權這個概念,或給知識產權下定義的」[1]除了一些國際組織和國際條約關於知識產權范圍的規定外,一些論著也就知識產權列舉了范圍。如英國劍橋大學W.R.Cornish教授所著的知識產權教科書將 「保護技術發明和設計的專利權」、「保護文學藝術創造的著作權」、「保護經營標記的商標權」合稱為知識產權[2]。
概括式的知識產權定義
目前,對知識產權采「概括主義」定義方式尚未形成完全一致的看法。其中代表性的觀點有:
一是將「知識產權」定義為「知識產權指的是人們可以就其智力成果所依法享有權利。」[3]這里將知識產權的客體較為籠統地界定為「智力成果」,與知識產權的英文單詞(Intellectual Property)本意最為接近。類似的定義還有,知識產權「是指在智力創造活動中智力勞動者及智力成果所有人依法所享有的權利。」[4]
二是認為,「知識產權是基於創造性智力成果和工商業標記依法產生的權利的統稱。」[5]這個定義將知識產權的客體具體化為創造性智力成果和工商業標記兩類;認為以知識產權名義統領的各項權利,並不都是基於智力創造成果產生。1992年國際保護工業產權協定(AIPPI)東京大會將知識產權劃分為「創造性成果權利」與「識別性標記權利」,可見知識產權並非都是就「智力創造成果」享有的權利。吳漢東教授將知識產權的定義進一步闡釋為「知識產權是人們對於自己的智力活動創造的成果和經營管理活動中的標記、信譽依法享有的權利。」認為知識產權是產生於精神領域的非物質化的財產權,即是基於智力成果、經營標記或知識信息所產生的權利;知識產權不等於是智力創造性成果權,以知識產權名義所統領的各項權利並非都是來自知識領域,亦非都是基於智力成果而產生,從權利來源來看,主要發生於智力創造活動與工商經營活動,從權利對象來看,則由創造性成果、經營性標記、信譽以及其他知識信息所構成;知識產權是法定之權,其產生一般須由法律所認可。[6]
三是認為,「知識產權是民事主體依據法律的規定,支配其與智力活動有關的信息,享受其利益並排斥他人干涉的權利」。[7]這一定義,強調了知識產權是法定「支配權」的屬性,將知識產權的客體界定為「智力活動有關的信息」。
上述三種概括式的知識產權定義各有其特點,核心區別在於對知識產權客體或對象范圍理解上的差異。第一種定義將知識產權的客體界定為「智力成果」,與Intellectual Property的本意相一致;將知識產權的各種保護對象統一歸入智力成果的范疇之中,避免了採取列舉式表述可能出現掛一漏萬的可能。第二種定義明確將知識產權的客體列舉為「創造性智力成果和工商業標記」或「智力活動創造的成果和經營管理活動中的標記、信譽」,使人們通過該定義就能對知識產權保護的范圍有一個明晰、確定的認識。第三種定義則將知識產權保護的所有對象稱做「與智力活動有關的信息」,表述方式與第一種定義有類似之處,區別在於認為知識產權保護的是與智力活動有關的「信息」,而非智力成果。
我們認為,知識產權的定義不管如何表述,至少應當闡明如下幾點涵義:首先,應當明確知識產權主體是民事主體或私權主體。世界貿易組織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將知識產權界定為「私權利」,知識產權的主體也宜表述為民事主體或私權主體。上述第三種定義強調知識產權是「民事主體」依據法律的規定對客體享有的權利,這種關於知識產權主體的表述比其他說法顯得更為妥當。其次,從概念的明確性角度分析,知識產權定義中應當對知識產權的客體范圍加以界定和區分。將知識產權的客體簡單表述為「智力成果」或者「與智力活動有關的信息」略顯籠統。1992年國際保護工業產權協定(AIPPI)東京大會將知識產權劃分為「創造性成果權利」與「識別性標記權利」,表明知識產權主要來源於智力創造活動與工商經營活動,知識產權對象由創造性成果、經營性標記、信譽以及其他知識信息已經在國際范圍內成為共識。所以,吳漢東教授在其知識產權的定義中將知識產權的客體表述為「人們對於自己的智力活動創造的成果和經營管理活動中的標記、信譽」更趨適宜。再次,知識產權是法定權利,是一種支配權。強調知識產權是一種法定權利,一方面在於明確知識產權類型法定,另一方面旨在凸顯知識產權中商標權、專利權等必須依法申請審批,這往往是知識產權特有的,與其他民事權利相區別的。強調知識產權是一種支配權,意在明確知識產權和物權、人身權等權利屬性的一致性,與債權的不同性。總之,知識產權是民事主體對其智力活動創造的成果和經營管理活動中的標記、信譽依法享有的支配權。
㈦ 世界主要知識產權組織有哪些
國際上對規范知識產權立法、執法和民事行為影響重大的國際條約《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約》和世界貿易組織《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是通過列舉知識產權應當包括的范圍和權利種類來界定知識產權的。
㈧ 什麼是世界知識產權組織
您好,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是關於知識產權服務、政策、合作與信息的全球論壇。是一個自籌資金的聯合國機構,直到2014年4月為止,有187個成員國。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是一個致力於促進使用和保護人類智力作品的國際組織。 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的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是聯合國組織系統中的15個專門機構之一。它管理著涉及知識產權保護各個方面的24項(16部關於工業產權,7部關於版權,加上《建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約》)國際條約。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㈨ 簡述中國己經參加的有關知識產權的國際組織和國際公約
答:(1)《世界知識產權抄組織》(2)《保護工 業產權巴黎公約》(3)《商標國際注冊馬德里協定》(4)《關於集成電路知識產權保護條約》(5)《保護文 學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6)《世界版權公約》(7)《保護錄音製品製作者防止未經許可復制日內瓦公約》 (8)《專利合作條約》(9)《為商標注冊目的而使用的商品與服務的國際分類協定》(10)《專利國際分類協 定》(11)《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
㈩ 中國知識產權相關組織有哪些
http://www.sipo.gov.cn/官網最下面有 相關鏈接,機關子站,直屬單位,專利代辦處等信息,應該能滿足你的要求
下面截圖就是SIPO官網最下面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