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知識產權風險防範論文

知識產權風險防範論文

發布時間:2021-08-12 10:05:46

① 如何加強企業知識產權管理中的風險控制

近年來,隨著我國產業升級和國際化進程的推進,中國企業遭遇的專利糾紛呈愈演愈烈之勢,企業間的競爭已從傳統的經營、銷售、市場手段延伸到專利訴訟。

傳統企業知識產權風險一般存在下面幾個問題:

  1. 企業知識產權保護意識薄弱;

  2. 知識產權風險預警制度環境不完善;

  3. 知識產權風險把控專業能力不足;

  4. 知識產權保護政策體系不健全。

六大步驟,全面控制消除潛在的知識產權風險:

1、系統分解產品

對產品結構和所採用的技術層層分解至最小單位,形成產品分解樹。

2、充分檢索專利

針對產品的銷售區域,對產品所採用的技術進行全面的專利檢索。

企業專利檢索由於缺乏戰略性、持續性,檢索人員素質不高等局限性的存在,會導致了企業專利風險的發生。

3、評估專利風險

對檢索所得出專利文獻進行詳細分析,挑選可能構成侵權的專利,並評估其風險。

4、設計規避方案

針對具備侵權可能性的專利進行相應的規避方案指導設計,全力化解潛在威脅。

5、部署防控預案

針對無法規避的專利從商務、法律、市場、生產、銷售等各個領域、環節,部署系統性的防控預案,將專利風險降至最低。

6、生成專利風險地圖

將分析所得專利標記於產品分解樹上,全面把控產品面臨的專利風險。

我們已經為多家企業提供了創新產品的專利風險分析和預警服務,為這些企業顯著減少了產品侵權的可能性,促進產品在市場上的銷售。

② 知識產權心得體會 論文

知識產權的稱謂來源於18世紀的德國(注3),將一切來自知識活動的權利概括為知識產權的主要是著名比利時法學家皮卡弟,這一學說被廣泛傳播,得到許多國家和國際組織的承認(注4)。對我國來說,知識產權是個外來語,是對英文INTELLECTUAL PROPERTY的一種翻譯。從國際上看,對規范知識產權領域立法、執法和一般民事行為影響重大的《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約》和《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本身並未給知識產權下概括性的定義,它們只是規定列舉了知識產權應當包括的范圍和權利種類。對於條約和法律來說,在一般情況下只要規定了權利的具體范圍和如何調整此種權利關系、保護此種權利的實現,也就完成了任務。而此種任務的完成,並不意味著排除了應當在理論上在深入對其認識的基礎上給予其合適的理論概括,包括賦予其准確的概念.由於國際上有專門制定和操作知識產權國際條約的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等國際組織,國際知識產權制度、談判和各種理論觀點對我國影響頗深。我們在分析當今各類被通稱為知識產權法保護范圍的基礎上,應當首先著力把握被知識產權所保護眾多對象的本質,既注意保護對象的整體本質,又要注意每一類保護對象與它對象的本質差別;然後(或同時)掌握其整體和每類所保護的確切范圍,並將其本質和范圍兩者結合起來,以從整體上把握和理解知識產權及其概念。

③ 關於知識產權法的論文

淺析知識產權法與公共利益

【摘要】知識產品不僅是一種個人財富,更是一種社會財富,知識產品的推廣和應用關繫到社會公眾的切身利益。這就要求我國在進行知識產權立法時要兼顧知識產權人的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達到兩者的平衡。

【關鍵詞】知識產權;公共利益;社會公共利益

「私權」性是知識產權的基本屬性,知識產權作為知識財產私有的權利形態,得到法律的嚴格保護。但是,知識產權的保護客體——知識產品,是一種信息,具有私人產品和公共產品的雙重性質,而由此帶來的權利義務的分配,不僅關繫到知識產權人的個人利益,也關繫到社會公共利益。因此,知識產權立法在確認和保障知識產權人的利益同時也需要兼顧對公共利益的保障。近些年來,國際上的一些知識產權公約明確地對知識產權法中的公共利益問題作了規定。確保公共利益已成為各國知識產權立法的宗旨。本文僅結合知識產權專門法中的著作權法、
專利權法、商標權法的相關法律規定,分析知識產權法對公共利益的保障作用。

一、知識產權法在賦予專有使用知識產品的基礎上激勵知識產品的創造活動
知識產品作為無形財產與有形財產不同,知識產品一旦被公開就很難由原來的知識產品所有人專有地控制。競爭者可以通過研究、模仿市場中的知識產品生產同類產品,而不需要付出大量的智力勞動和研發成本,並承擔相應的市場風險。因此,競爭者可以以更低的價格在市場上出售同類知識產品,與知識產品所有人展開競爭,這使得知識產品所有人很難從其智力活動中收回投資,更談不上收益,極大地挫傷了知識產品所有人進行智力活動的積極性。知識產權法賦予知識產品所有人以專有使用權,排除他人擅自使用,知識產權的權利人可以憑借這種壟斷地位收回自己為進行智力活動所進行的各方面的投資,這種制度設計激勵著知識產品的創作活動,例如,著作人身權財產權的賦予激發對智力作品的創作和傳播、專有實施權所帶來的巨大收益激發人們從事發明創造活動、商標的專有使用促使廠商改善商品質量,創造出更多的知名品牌。所以說,知識產權法反映了賦予有限的壟斷權刺激革新目的的動態效率,它通過授予有限的壟斷權利刺激了知識創造活動,報償在創新上的投資從而刺激對創新者在時間、精力和資金方面的投入,從而創造出更多的知識產品,不斷地滿足社會對知識產品的需求。

二、以壟斷換「公開的機制」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公共利益
知識產權法通過一系列制度設計激勵將知識產品向盡早社會公開,可以說公開也是一種重要的社會公共利益。它不僅保障公眾正當地接近原創者的知識產品,為後續創新提供充分的「養料」,促進技術創新和文化創新;而且避免了對同一客體的重復創作和研究,節約了社會資源。這一點在著作權法和專利權法中表現的尤為明顯,著作權法賦予了權利人專有復制發行權換取了對作品的公開,為後續性創作提供了大量的資料,雖然限制了對作品的自由接近,特別是帶有贏利性質的利用和傳播,在獨創性的層面上刺激更多的合乎社會需要的新作品的創作,最終促進了文化繁榮和文明進步。專利法更是如此,專利法通過專利的「充分公開」要件確保所授予的專利公開,這些以公開的專利成為重要的信息來源,為後續發明和研究提供了技術信息和知識,避免了對同一客體的重復投資,研發者將節省的時間和經費來進行其他的研發,不斷促進新發明更多的被創造出來,以滿足社會對技術進步的需要。

三、適當的限制知識產權人的權利以達到個人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平衡
國內外相關法律,都將公共利益作為知識產權人行使其權利的前提,如我國《著作權法》第四條第2款規定,著作權人行使著作權,不得違反憲法和法律,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再如美國,其立法和司法都強化了「知識產權是為了實現社會目標的有限的權利」的觀點,堅持「對知識產權人的報償是作為第二位考慮的」。因此,知識產權都具有有條件的獨占性、有限制的排他性和有期限的時間性的特點。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知識產權法對知識產權保護做了時間和范圍的限制。如我國現行《專利法》對於發明專利的保護期規定為20年。經過20年後,發明專利就成為全社會的共同財富。其次,知識產權法還規定了一些「合理使用」、「法定許可」以及「強制實施」條款。我國《著作權法》規定:為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使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不向其支付報酬。《專利法》規定:專利權人製造或者經專利權人許可製造的專利產品售出後他人使用或銷售該產品不構成侵權即專利權人權利用盡後的使用不侵權。在充分保護權利基礎上對知識產權作以必要的限制是為了在保護私權的前提下維護公共利益,尋求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平衡。正所謂權利的限制,應是在充分保護權利基礎上的必要限制;權利的保護,應是在實現社會利益前提下的必要保護。

四、促進公平競爭,維護良好的市場秩序
對有效競爭的促進是知識產權法的一種重要的公共利益。通常,生產者可以使用市場中任何可以獲得的手段,針對他們的競爭者來獲得優勢,但是這種手段必須正當、合法、體現市場主體之間的公平競爭。在缺乏知識產權的保護下,企業可以立即復制被改進的技術與改進者展開競爭而沒有必要投入時間和精力進行技術改造;廠商可以採用「搭便車」,「傍名牌」的方式展開市場競爭而不是在提高產品的質量上展開競爭。這些都是違反市場競爭規律的不正當的、不公平的競爭,嚴重地擾亂了市場競爭秩序。相反,在賦予專利權的情況下,競爭者意識到他不能隨意地復制、模仿專利發明,因此,不得不進行獨立的研究和開發,形成替代發明和改進發明,因為他們知道擁有一個合乎社會需要的、具有廣闊市場的專利是企業佔領市場和開拓市場的重要砝碼,是取得巨大經濟效益、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的重要手段,這一種競爭是在不斷開發新技術的基礎上展開的公平競爭。商標權的賦予使得商標作為一種識別性的商業標記,商標權人有權禁止他人在核定使用的同種或類似的商品或服務上使用與自己的注冊商標相同或相似的商標。通過制止市場中商品的商標被混淆而維護競爭秩序,促使廠商在提高產品質量的基礎上展開市場競爭。

五、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知識產品作為公共財富,最終要進入流通領域,成為消費者手中的消費產品,所以,保護消費者的利益也就成為知識產權法的立法目標之一。知識產權法是通過兩方面的機制來保護消費者利益的:一方面,賦予知識產品所有人以專有使用權,這使得不同知識產品所有人所創造的知識產品得以區分,也使得假冒的知識產品不能進入市場流通領域,從而保證消費者可以購買到自己信得過的、高質量的產品。如商標法保護商標權人的商標專用權,從而區別產品或者服務來源,確保了消費者能夠憑借商標按照自己的意願選購自己需要的產品。商標不僅具有區別商品來源的作用,而且具有標識商品一致質量的作用,一旦消費者習慣於將一個特定的商標作為特定商品質量的符號,他就會確信其購買的這種商標的商品具有質量的一致性,逐漸形成一種 「品牌認知」, 並且願意為此商品支付較高的費用。廠商便可藉助商標贏得消費者對其商品的青睞,這樣就能獲得較大的利潤,激勵了廠商提高產品的質量以便利用商標實現更大的利益,最終保證了消費者可以獲得高質量的產品。

所以,知識產權法在以法定形式確認和保護知識產權人利益的同時,也兼顧了對公共利益的保障。雖然知識產權的取得意味著權利人獲得一定程度之壟斷地位,這是社會公共利益所做出的讓步,以鼓勵技術創新,權利人在行使權利時也要注意與社會公眾之間實現利益平衡.

僅供參考,請自借鑒。

希望對您有幫助。

④ 2000字關於知識產權的論文

知識產來權(英自語:Intellectual property),指「權利人對其所創作的智力勞動成果所享有的專有權利」,一般只在有限時間期內有效。各種智力創造比如發明、文學和藝術作品,以及在商業中使用的標志、名稱、圖像以及外觀設計,都可被認為是某一個人或組織所擁有的知識產權。主要分類有: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版權)等。
廣泛使用該術語「知識產權」是一個在1967年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成立後出現的,最近幾年才變得常見。簡稱IP。

⑤ 知識產權所面對的風險有哪些

知識產權法抄律風險指企業經營過程中有意或無意對他人知識產權構成侵害的風險,以及內部職工、交易對方及競爭對手因各種原因給本企業造成的知識產權侵權風險。
在工商管理機關核准企業名稱時,行政區劃、行業、組織形式一般都已經確定,只有字型大小需要選擇確定,並經核准。企業名稱如同人的名字,一般人都希望通過好的名字引起相關公眾的注意,在使用中形成自己的品牌,並且企業名稱(字型大小部分)本身就是受法律保護的權利。但使用不當,則會給自己帶來巨大的風險,特別是,有些企業在設立過程中出於「搭他人便車」的動機,有意無意地讓自己的企業字型大小與他人的企業字型大小、商標等相似甚至相同,這往往會給自己的企業帶來意想不到的侵權風險。

⑥ 有關知識產權的論文題目

知識產權法考試參考論文題目

1、綜述:知識產權的客體(抽象)

2、綜述:知識產權的保護模式(權利及其實施)

3、綜述:知識產權的客體與保護模式之關系

4、綜述:物的分類(如古羅馬法關於物的分類)

5、綜述:物權的保護模式

6、綜述:物權的客體與物權保護模式之關系

7、綜述:服務的分類——從服務貿易的角度

8、綜述:服務與信息

9、綜述:信息與財產

10、綜述:信息之上的權利

11、綜述:作品與人格

12、綜述:原件、復製品(臨摹)與知識產權的行使

13、綜述:資料庫之上的權利

14、綜述:著作權之內容

15、綜述:專利權之內容

16、綜述:著作權內容與專利權內容之區別

17、綜述:商標權侵權理論與案例

18、綜述:商標權和商號權之沖突解決

16、綜述:未注冊商標與權利

17、綜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模式

18、綜述:商標與平行進口

19、綜述:商品化權的權利性質以及案例分析

20、綜述:商業秘密的保護模式以及案例分析

21、綜述:遺傳資源的內涵、外延以及案例分析

22、綜述:遺傳資源的歸屬以及案例分析

23、綜述:遺傳資源的保護模式以及案例分析

24、綜述:傳統知識的外延

25、綜述:傳統知識的保護模式以及案例分析

26、綜述:知識產權糾紛的多元化解決機制以及案例分析

27、調查:各地地理標志的保護現狀與對策以及案例分析

28、調查:各地傳統知識的保護措施與問題以及案例分析

29、調查:民間文藝的保護措施與經濟效益的實現以及案例分析

30、調查:城市知識產權戰略

31、調查:企業知識產權戰略

⑦ 使用知識產權產品的風險分析和管理

從最初淺的魚目混珠、濫用專利到建立專利池形成貿易壁壘,跨國企業都是在博弈中玩兒伎倆。想對付「專利大棒」,中國企業也要有一些自己的技巧,既需要有尊重知識產權的意識,也需要有一些「無賴意識」;既要保護好自己的知識產權,又要了解對手的情報;既要防患於未然,又要具有訴訟技巧。一句話,不管是採用商業的手段也好,信息化的手段也罷,甚至是法律手段也好,只要能在競爭中贏得市場,就能在博弈中獲得先機

目前,企業在品牌和技術方面的競爭日益突出,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合作研發、引進技術、貼牌加工、配套生產等方式來實現生產經營目標.知識產權活動已成為其中企業經營活動中常見的經濟行為,商標、專利、商業秘密等知識產權已被視為企業利益沖突的焦點,成為企業糾紛的導火線。有效識別和控制知識產權風險是企業市場競爭制勝的保證。一、企業知識產權風險識別
企業知識產權的風險與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是密不可分的,貫穿企業的全過程。根據企業研發、生產、銷售三個階段經營活動的不同特點,將知識產權風險結合經營業務的階段進行分解,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研發活動期風險
研發活動是企業推出新產品獲取市場競爭優勢的基礎環節,在研發項目的立項、研發路線的確定、研究成果的保護等不同階段都涉及到知識產權風險。
一是在研發立項論證時未進行專利信息的詳細檢索,導致辛辛苦苦投入大量經費,自主開發獲得的研發成果卻不能使用,否則就構成侵權。這種例子發生在出口外貿企業較多,國內某大型汽車零部件廠積極開拓國外市場,開發了一種汽車電動助力轉向器,國外市場需求強烈,但采購方要求其出具一份知識產權證明,這時企業才發覺由於當初沒有進行知識產權信息檢索,辛辛苦苦搞出的產品國外已經有專利保護了,這就意味著國外的市場已經被他人佔領,上百萬元的研發投入都白白浪費。
二是研發完成時,開發出的新技術或產品不進行有效保護,導致被限制使用的風險。很多企業開發了新產品,不及時申請專利保護,往往等到他人先下手圈地後才慌了陣腳,後悔當初沒有申請專利保護。江蘇某上市企業,開發出一種新型的羰基化生產醋酸的改進方法和裝置,可促使原有規模裝置的生產能力提升2倍以上,但企業作為技術秘密進行保護,未對外公開。而其國內市場的競爭對手保護意識較強,2003年搶先一步將此技術先申請專利保護,由於發明專利申請公開有一定的滯後性,一般專利申請18個月後才能公開,所以直到2005年1月競爭對手申請的專利公開後這家企業才意識到面臨的威脅。2004年底該企業以該項專利為核心技術的二期工程已通過立項審批,即將開工建設,二期工程的順利投產將絕對固定這家企業在國內市場的龍頭地位。但誰知這半路殺出的程咬金使得這家企業處於極端被動的處境,競爭對手專利的授權就意味著這家企業總投資8個多億的建設項目必須停產,否則就是專利侵權,唯一退路就是尋求對手的和解,爭取專利許可,這可謂一招失算,招招皆輸。
三是國外專利權人對國內企業部署的專利陷阱,更成為國內成功企業面臨的知識產權風險的重地。國外專利權人通常採取放水養魚的戰術,往往不是一開始就告你侵權而是等國內企業的產品市場成熟了,再開始制約你,小至打火機、拉鏈等日用品,大至移動通信、半導體等高新技術,國外企業在國內外都布好了專利地雷,日本YKK公司占據中國拉鏈專利申請總量的74%,移動通信等十大高新技術領域國外專利申請占據總量的80~90%,國內企業任一創新都可能遭遇知識產權風險。國內眼鏡配件製造行業的龍頭企業浙江康華眼鏡有限公司在歷經了十餘年國外市場沖刷逐漸成長後,2007年就遭到了德國企業的侵權指控。
四是產學研合作中企業的知識產權權屬未能得到明確規范,導致自樹競爭對手的風險。產學研合作是目前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一種重要形式,企業的產品開發經常是多方努力的結果,因此各方在這個產品中可能都擁有一定比例的知識產權。由於研發合同中未對知識產權權屬和風險進行明確,往往導致形成的知識產權的歸宿和使用范圍等都存在知識產權風險。如果研究機構只是將形成的專利等知識產權成果普通許可給企業使用,此時就存在研究機構將知識產權成果重復許可給第三方使用的風險,或者產學研合作的成果為多個權利人共有,且各個權利人均有實施能力,就該專利權的實施各權利人之間便不可避免地存在競爭關系,甚至演變成惡性競爭。
2.生產活動期風險
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涉及的知識產權包括:專利、商標、計算機軟體、著作權、商業秘密,如專有技術、加工工藝、生產設備改進方案、生產信息、采購與加工合同、生產控制軟體、產品造型、特有商品裝潢等。
企業在采購過程中,往往不重視對供應商及所采購產品的知識產權狀況進行評價與確定,很少要求供應商提供涉及的知識產權權屬證明。特別在委託加工、來料加工等對外協作生產的過程中,由於在采購組裝的過程中未對涉及的知識產權進行規范,明確代工過程的知識產權權責,往往埋下了侵權的炸彈。例如委託加工的產品包含專利技術,但定作人或委託人不是專利權人,也沒有獲得專利實施許可權,則承攬人或加工人很容易掉進侵權的法律陷阱,陷入侵權訴訟而遭受損失。2007年全球最大的電熱水壺溫控器製造商英國的施特里克斯公司狀告國內好媽咪電器廠及其供應商等多家小企業侵犯其專利權,由於貼牌生產就是通過購買各種原材料,然後組裝起來,完成未貼品牌的「白機」產品的製造過程。在整個「白機」產業鏈上,很多企業根本不對其中涉及的知識產權進行明確規范,權利和責任都是一筆糊塗帳,一旦產生侵權糾紛就相互推諉,最終卻都難辭其咎。
對新技術、新產品的使用,尤其是企業獨家定製的原料和設備等事宜,由於處於試制或小規模生產,企業一般都未明確供方的保密和知識產權保護責任。特別是大量中小企業在配套加工中,根據主機廠商的要求自主開發出來的新樣品試制時由於面臨強大的市場競爭壓力,更是難以對主機廠商提出知識產權保護要求,導致企業知識產權不能得到有效的保護。江蘇丹陽有600多家汽車零部件企業,新燈具的開發往往是根據整車廠提的要求,各配套廠自行設計開發,但訂貨合同中明確規定整車廠也享有配套廠開發的產品的知識產權,且可以許可使用,這就意味著整車廠可以再找另外的企業生產這種產品。所以整車廠更換配套企業的例子不斷發生,往往是一家企業開發出新品,一批企業跟風模仿,帶來的後果是最早投入開發的企業吃虧最大。
3.貿易活動期風險
企業在貿易過程中涉及的知識產權包括:專利、商標、計算機軟體、著作權、商業秘密,如營銷策略、營銷合同、市場宣傳和推介方案、特有商品裝潢等。
產品的外觀設計未進行事前保護,導致為他人作廣告宣傳,開辟市場。企業在產品銷售前要根據市場進行產品的外形或外觀包裝設計,獨具匠心的商品裝潢能成為產品的特有標識,為產品市場開拓打開渠道,往往很多企業在推出產品初期未對特有商品裝潢進行有效的知識產權保護,如申請外觀設計專利、注冊商標等。當產品占據了一定的市場,出現仿冒者時才想起保護,由於事前沒有進行有效的法律保護缺乏沒有明確的判定依據,往往導致企業辛辛苦苦開辟的市場被仿冒者輕松分得一杯羹。
產品售前的廣告說明、銷售策略和市場推介方式都是需要進行知識產權保護的重點,這些都是企業推出新產品的殺手鐧,如CDMA手機進入市場的銷售方式的改變,它繞開了許多中間商而直接由零售商進行產品的銷售,具體的銷售策略都是每個商家的機密, 必須採取有效的保護,才能打好出奇制勝佔領市場的一仗。
產品營銷決策前缺乏必要的審慎調查,未對廣告主題詞做必要檢索,往往導致企業陷入知識產權的困境。2005年上海百事可樂飲料有限公司與浙江民企藍野公司對簿公堂。百事可樂不惜耗資上億元、投放高達20億元禮品展開「藍色風暴」營銷行動。正在藍色風暴如火如荼之際,浙江一家小企業藍野公司卻起訴上海百事可樂侵犯自己在可樂飲料上的藍色風暴注冊商標權。2007年5月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認定侵權成立,要求百事可樂賠償300萬元。百事可樂並非在明知有侵權風險的情況下強行實施營銷計劃,而是在事先沒有發現營銷行動的主題詞已經被注冊成商標的情況下為營銷行動砸下巨資,最終陷入欲罷不能的尷尬。
二、風險防範的有效手段
知識產權風險源於技術、經營、管理等方面的諸多不確定性因素。降低風險的最有效途徑是風險防範,實施有效的知識產權管理。
1.進行知識產權評審
知識產權評審包括研發項目立項階段對相關的技術信息特別是專利的檢索和分析評判;研發完成後對成果的保護形式進行評審,確定採取專利或技術秘密等不同保護方式;生產階段工藝路線的評判,利用專利文獻選擇較好的工藝路線;采購階段對供應商的知識產權狀況的評價;產品銷售階段對營銷方案、廣告用語的知識產權調查,對欲注冊商標的商標查詢等。
中興通訊公司在這方面具有成功的實踐經驗。建立了完善的知識產權評審流程,目的是控制知識產權風險,有效利用專利文獻提高研發起點。公司建有知識產權分析管理辦法,利用專利檢索及分析系統平台,將分析嵌入研發流程的各個環節,主要進行產品和技術知識產權分析、目標國家知識產權環境分析、競爭對手知識產權分析、上下游廠商知識產權分析。通過分析,公司可以有效地進行各個環節的風險控制。
2.建立知識產權檔案
企業建立的知識產權檔案,包括商標注冊、專利申請的相關資料和文件,以及研發活動的研發記錄,知識產權評審資料等。一般而言,企業知識產權檔案中專利內容應包括從技術研發、試制、申請專利的原始文件、修改過程文件、專利申請受理通知書、專利證書、專利年費交費票據、專利變更文件等,商標內容應包括商標設計文件、注冊商標申請文件、商標注冊公告、注冊商標證書、商標許可合同等。完備的企業知識產權檔案,應根據企業知識產權的活動過程和特點進行整理和歸納,才能確保發揮原始的、直接的、完整的法律證據作用,作為防衛侵權訴訟的「盾牌」。這樣既可以識別企業本身擁有的全部知識產權,確定知識產權的權屬,也可以嚴格監控市場動態,了解競爭對手最新的產品開發情況和侵權發生現狀。當企業知識產權受到侵犯或威脅時利用完備的知識產權檔案,積極地參與起訴或應訴。
3.採取必要的防範措施
防範措施主要包括對合作方和員工的合同約束。
合作方的約束應根據合作的內容對涉及的知識產權權利和責任進行明確規范,利用設置知識產權保證條款來排除企業的侵權責任,減輕可能發生的侵權賠償責任,這樣即使在將來的訴訟中被判決承擔賠償責任,也可以在訴後依據合同條款向合作方追償,將侵權風險轉移給合作方。在采購環節應明確要求供應商進行知識產權擔保,確保不侵犯他人知識產權,不採購侵權產品。如在給他人做定牌產品時,合同中應明確商標保障條款即對方必須保證其商標合法有效,一旦發生商標侵權,由對方負完全責任。在委託他人為本企業做定牌產品時,合同中應明確專利保障條款,即對方必須保證其使用專利技術或產品的合法有效,一旦發生專利侵權,由對方負完全責任。同時在指定配套廠商或為主機廠商配套時,應在供貨合同中,對新技術、新產品的使用,尤其應針對企業獨家定製或自主開發的原料和設備等事宜,明確供方的保密和知識產權保護責任,限制主機廠商的知識產權權利。
對企業員工的約束主要由於企業雇員的不當行為往往帶來喪失知識產權的風險。以高新技術企業為例,其技術開發人員對於同樣的技術問題,往往會不自覺地重復利用以往做過的設計或技術解決方案。如果該技術人員一直任職於該企業並與企業簽訂了保密協議,尚不足以造成泄密或侵權的風險。但當其跳槽到同類行業的另一家企業時則會引起知識產權侵權的麻煩。特別是己經與前僱主簽訂了保密協議的雇員,若違反該協議披露了有關商業秘密,將會引起新僱主與前僱主之間的法律糾紛。為了防止員工使用來自於前僱主的保密信息,包括客戶身份、經營方法、潛在客戶清單、產品銷售計劃與服務等,避免企業的重要知識產權隨著人員的變動而流失,企業在招聘過程中就應該與雇員訂立非競爭或非披露協議,來規范員工的職務行為,防範喪失技術秘密或商業秘密等知識

閱讀全文

與知識產權風險防範論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海信濮塘 瀏覽:376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報告制度 瀏覽:747
現在電影版權誰最多 瀏覽:566
邵陽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553
馬鞍山德偉 瀏覽:231
創造豐盛傳銷2016 瀏覽:787
公共衛生服務年度工作報告 瀏覽:921
石獅城管投訴電話 瀏覽:538
武漢環保局投訴電話 瀏覽:87
伊成果個人資料 瀏覽:25
軟體著作權可以賺錢嗎 瀏覽:481
作業誰發明的名字 瀏覽:633
獅山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542
廈門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74
農民大爺發明秸稈爐 瀏覽:210
碘伏開口有效期 瀏覽:455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