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物權法 違章建築
不知你後來蓋房時是否申請了建房許可證?如沒有,那就違章了!
2. 拆除違章房屋涉及用益物權和訟訴時效法律是如何規定的及案例
題目設的不是很清楚。因為不知道用益物權及訴訟時效的具體指向和權力行使人。內當然圍繞容的是違章建築這一客體本身。不妨就主體分兩面回答。一是違章建築的名義上的產權人,對其而言,談不上享有在違章建築上的用益物權,因為其明知違章建築本身都屬非法,不受法律保護,皮之不存毛之焉附?即便因該違章建築取得了一定的用益物權,一旦遭遇拆除,相對方會因此要求其權利免受損失,繼而難免對簿公堂,最終因無效民事行為依法定處理的方式:返還原物、賠償損失、沒收非法所得,雙方互返後仍歸於零,加上賠償損失甚至為負,如果有人心不足欲蛇吞象,適用沒收非法所得即為負上加負;至於時效,違章建築的形態一天不消失,一天就存在,處於持續狀態之中。二是使用非法建築而給名義產權人帶來權益者,其權益同樣因建築的違章性不受法律保護,因為,初始時使用他人房屋應當審查房屋產權,如果疏於審查其責難免,如果明知違章仍用之,自當其責,處理方式一如前述無效民事行為。至於時效違章建築存在即屬持續狀態中。
3. 物權法規定存在違法建築的房屋能否設定抵押
根據法律規定,違法建築是禁止對外買賣或租讓的。所以,房產部門連產權登記信息都沒有,所謂抵押也是不可能的。
4. 違章建築受物權法保護嗎
律師評論抄:建築人對違章建築的佔有,作為一種事實狀態受法律保護,除執法機關依法處理外,建築人可以對建築物可以自己佔有與一定的使用,禁止他人侵犯建築人對違章建築的佔有。違章建築雖然沒有產權,但是建築人對其佔有受法律保護,我們可以在《物權法》佔有相關規定找出法律支持,所以違章建築受物權法保護。
5. 違章建築買受人能否請求佔有保護
乙自住一段時間後又將該房屋出租給姐姐丙、姐夫丁一家居住。現丙、丁離婚,丙已搬出該房屋,但丁以乙對該房屋沒有產權為由拒絕搬出,乙訴至法院請求判令丁返還房屋。
【評析】筆者認為,雖然乙買受的房屋屬於違章建築,但其買受後成立佔有事實,享有佔有利益,而佔有利益應當受到法律保護,乙享有佔有保護請求權,其要求丁返還房屋應予支持。
違章建築,一般是指違反土地管理、建設規劃等國家法律法規,未經依法審批取得相應許可,擅自建設形成的建築物或構造物。根據案情,甲廠所建職工宿舍顯然屬於違章建築,根據《城市房地產權屬登記管理辦法》第二十三條規定不能登記,根據《物權法》第九條規定不發生物權效力,且此狀態一直延續至訴訟階段,因此,甲廠與乙之間房屋買賣合同當然無效,乙不可能取得房屋產權,享有所有權等物權權利。
甲廠是違章建築的建設單位,根據《物權法》佔有一章規定及民法佔有理論,甲廠是違章房屋的最初佔有人,之後,乙買受並實際居住、控制該房屋,構成佔有事實,成為實際佔有人。因此,乙雖然不能享有違章房屋物權權利,但繼受享有佔有利益,該佔有利益即便是無權佔有之利益,為維護正常財產秩序、穩定社會生活,也應當受到法律保護。
乙對買受的違章房屋行使佔有保護請求權有相關法律依據。1、是基於合同法之規定。乙到目前為止對出租房屋仍不具有所有權,其與丙、丁之間的房屋租賃合同當然無效;根據《合同法》第五十八條規定,合同無效後,因該合同取得的財產,應當予以返還,違章房屋雖然不能登記取得所有權,但不妨礙其成為民法意義上的財產,丁當初基於租賃合同取得居住之房屋,當然應當返還給出租人乙。2、是基於物權法之規定。
6. 什麼樣的房子算是違章建築
違章建築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情況:目前我國法律並沒有明確「違章(法)建築」的含義,在學術界目前比較認可的一種說法是:違反《土地管理法》、《城鄉規劃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而建造的建築物和其他工作物。違章建築拆除有補償嗎,哪些屬於違章建築?
(1)未申請或申請未獲得批准,並未取得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和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而建成的建築物;
(2)擅自改變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的規定建成的建築物;
(3)擅自改變了使用性質建成的建築物;
(4)臨時建築建設後超過有效期未拆除成為永久性建築的建築物;(5)通過偽造相關材料向主管部門騙取許可證而建成的建築物。
7. 誰知道違章建築不受法律保護么
後該房被B侵佔。A於是向法院起訴返還,B辯稱:該房為違章建築,不受法律保護,故而不應返還。
法院經審理認為:該房雖為違章建築,但A經向建造人支付合理價款取得並長期佔用與管理,因而,A對該房享有合法利益,故判決返還。
違章建築是指未能得到法定許可(如規劃許可、施工許可、用地許可等)或者違反相關法律規定而新建、改建或擴建的建築物。
違章建築佔有人(違章建築的建造者或購買者)對於違章建築是沒有所有權的,因而,佔有人不能依據所有權來主張物上請求權。但這並不等於說:任何人都可以隨意侵奪違章建築,而違章建築佔有人對於該等侵奪無法主張法律上的任何救濟,亦或該等違章建築不受法律之任何保護。
《物權法》第二百四十五條規定:「佔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被侵佔的,佔有人有權請求返還原物;對妨害佔有的行為,佔有人有權請求排除妨礙或者消除危險;因侵佔或者妨害造成損害的,佔有人有權請求賠償損失。佔有人返還原物的請求權,自侵佔發生之日起一年內未行使的,該請求權消滅」。
由此可知:(1)佔有不是所有,不是一種權利,而是對物的實際佔有、管控的事實狀態。當佔有人對該物形成佔有之時,那麼,對於他人對於該物的侵奪,佔有人便可擁有請求返還該物的權利,而佔有人是否擁有對該物的所有權,則在所不論;(2)
佔有物返還請求權的權利主體是該物的佔有人而非所有權人,雖然,兩者可能會是同一個人;(3)法律承認佔有人對被佔有物一定范圍內的民事利益,其目的是防止他人以私力而非合法途徑來改變佔有物的佔有狀態,即制止一切不合法的方式來侵奪佔有物,從而維護社會財產的事實狀態與秩序。即如同本案所顯示的,如果只要是違章建築(其擁有人並不享有所有權),那麼其他人就可以自行通過私力予以侵奪,那麼,勢必會引起現有財產佔有狀態與秩序的破壞;(4)因為佔有物返還請求權屬於法律有限度承認的一種請求權,因而與基於所有權的物上請求權相比,具有自身的局限,比如:佔有物受到損害時,只能請求賠償損失而不能要求恢復原狀,其行使具有一年時效(除斥期間)的限制。
所以,違章建築雖然因為違反法律而無法形成合法的所有權,但是並不等於法律對其拒絕提供任何保護,更不等於他人實際佔有的違章建築可以任意的由其他人侵奪。違章建築的違法性在於其違反國家關於房屋建築的法律,因而其去留存廢應由國家專門的行政機關來決定,其是否屬於違章建築的性質也應由法定機關來認定。
8. 違章建築違反了物權法的哪條
違章來建築不違反《物權法》,是違反了源《土地管理法》、《城市規劃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而建造的房屋及其設施。
《物權法》第2條明確規定,物權「是指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這實際上是向人們明確宣明:物權法所保護的物權應當是權利人依法享有的權利,法律的明文規定或認可是權利人得以享有並行使物權的前提。反過來說,如果一項對物的權利並沒有被明文規定在相關法律中,也沒有經過法律的認可,那麼它就不會受到物權法的保護;至於說違反法律規定而對物取得的權利,其本質上根本就不是物權,所以就更不會受物權法的保護!判斷違章建築是否會受物權法保護,顯然應當建立在這一基點之上。
9. 請問在《物權法》上,違章搭建是否有繼承(或者接手)性
違章搭建已經沒有繼承權,東西都不是你的,所以沒有繼承權。
違章建築處理程序可歸納為以下5點:
1、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城市規劃部門,是處理違章建築的行政主管部門,擁有對違章建築進行行政認定的權力;
2、區分不同情況,對違章建築的處理方式包括:停止建設、限期拆除、予以沒收和補辦手續、並處罰款;
3、在具體適用時,應當根據不同情況,分別採取不同的方式:如果該建設工程處在正在建設過程之中,則應當根據《城市規劃法》第40條的規定,由城市規劃部門責令其停止建設。如果該建設工程已經完工,且嚴重影響城市規劃,則應當根據《城市規劃法》第40條的規定,由城市規劃部門作出:限期拆除,或者予以沒收的處理。如果該建設工程已經完工,雖然「影響城市規劃,尚可採取改正措施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作出:補辦手續,並處罰款的處理;
4、在上述法定的處理方式中,可以作以下理解:限期拆除,留給了違章建築業主一定的處理能夠轉移物料的時間;補辦手續,則是對違章建築的事後確認,使之合法化;
5、在違章建築索賠糾紛中,對違章建築的業主來說,既有不應當受到法律保護的權益,主要表現為由於擅自建設的違法行為而給行為人帶來的利益;又有應當受到法律保護的權益,依法享有的申請補辦手續、在限期內進行拆除的合法權益。對這兩種性質不同的權益,應當區別對待,分別作出適當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