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把三國演義的作者認定為是羅貫中
在原文內容里加上自己的評論,稱之為批。雖說毛氏父子改動過三國演義,但基本沒改動多少,所以總體上來說,原著作者還是羅貫中。
2. 三國演義裡面的人物有版權么
歷史人物,沒什麼版權。即使有,死去的羅貫中也不會爬出來要你的人間的錢。
3. 水滸傳的著作權歸誰所有
對於羅貫中與《水滸傳》的關系,學術界也眾說紛紜。《水滸傳》的作者究竟系何人?一些知名專家認為,羅貫中對《水滸傳》至少擁有部分著作權。
關於《水滸傳》的作者,明代以來有3種說法:一說是羅貫中作,最早的水滸版本署名「東原羅貫中」;一說為施耐庵作,以金聖嘆修訂本為代表;還有一說是施羅合作,明代《百川書志》記載「《忠義水滸傳》一百卷,錢塘施耐庵的本,羅貫中編次」,現存《水滸傳》各種本子也多署「施耐庵集撰,羅貫中纂修」。
「施耐庵說」源於金聖嘆「腰斬《水滸傳》」。金聖嘆把《水滸傳》原本的前七十回定為施耐庵著,七十回以後為羅貫中續。他砍掉續加部分,改編為《貫華堂水滸傳》,題「東都施耐庵撰」,又偽造施耐庵序一篇,自稱「古本」,並說七十回以後是羅貫中「橫添狗尾」。
沈伯俊說:「由於金聖嘆修訂的《貫華堂水滸傳》是20世紀以來最流行的本子,所以施耐庵說影響甚廣,尤其在普通讀者中得到普及。事實上,學術界對施耐庵說多有爭議。」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羅爾綱先生對水滸傳原本做了60年的探索研究,他的結論是:羅貫中是《水滸傳》的真正作者。而施耐庵是金聖嘆偽托的,歷史上並沒有這個人物。
山東大學博士生導師袁世碩認為:「水滸故事經歷了一個長期口頭傳說的階段,說書藝人作了很多加工創作,《水滸傳》即在這些話本的基礎上編纂而成。施耐庵可能是當時一個很知名、很優秀的說書人。但可以肯定的是,羅貫中是《水滸傳》的最後寫定者。」
沈伯俊認為,對《水滸傳》,羅貫中至少擁有部分著作權。他說,《水滸傳》一百回是一個整體,並不存在「續書」問題,之所以梁山好漢排定座次以後的部分寫得簡單,是因為在文學創作上,達到高潮以後就難乎為繼了。不僅《水滸傳》,就連《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死後的部分寫得也是索然寡味。另外,《水滸傳》原名就是《忠義水滸傳》,征方臘、招安等情節正是表其「忠義」所在,因此七十回後部分與前並不割裂。⑥2
http://news.sina.com.cn/o/2006-09-07/04279955231s.shtml
有一種比較有意思的說法是,以前在<水滸傳>上經常署名"羅貫中 施耐庵",如果倒過來讀,施耐庵可以讀成"俺乃是",整個就是"俺乃是羅貫中".所以"施耐庵"有可能是羅貫中虛構出來的作者
4. 羅貫中的作品有什麼
1、作品
劇本:《趙太祖龍虎風雲會》、《忠正孝子連環諫》、《三平章死哭蜚虎子》。
小說:《隋唐兩朝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粉妝樓》、施耐庵合著《水滸傳》、《三國演義》 、《隋唐兩朝志傳》
2、簡介
羅貫中(約1330年-約1400年),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說家,《三國演義》的作者。山西並州太原府人,主要作品有小說《三國志通俗演義》、《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傳》、《三遂平妖傳》。其中《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三國演義》)是羅貫中的力作,這部長篇小說對後世文學創作影響深遠。除小說創作外,尚存雜劇《趙太祖龍虎風雲會》。
3、評價
「羅氏生不逢時,才郁而不得展,始作《水滸傳》,以抒其不平之鳴。」——尺蠖齋評釋的《西晉志傳通俗演義》序文[9]
「第一位知名的藝術大師」。——《大英網路全書》
5. 三國演義的版權是誰的
無所屬,想用就用想玩就玩,日本那邊西遊三國這倆IP都玩爛了,你看中國收過一分錢嗎。。。還有一大堆中國人願意為此掏票子。
6. 假如我把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寫到網上是否會侵權
不會的,因為羅貫中已經死亡太久了…… 保護期早過了……
7. 羅貫中寫了三國演義,版權是誰的那麼多出版社出版,不算侵權嗎
根據著作復權法的規定,版權所有制人可以根據法律在法律規定的年限內對作品享 有獨占權。一般而言,其他人需要使用作品,應當事先取得版權所有人的許可,並向其支付報酬。但是著作權法也規定了若干情形,在法律規定的使用方式下,該種使用無需取得版權所有人的許可,或者無需向其支付報酬。版權的期限,簡單來說,對個人而言,是死後五十年,署名權等精神權利期限無限制;對單位和法人而言,是作品首次發表後五十年。
貫中先生骨頭都爛的找不到了。。。還談什麼版權呢 您說是吧。。
8. 有哪些著名的書是公共版權的
《儒林外史》代表古代諷刺小說高峰的《儒林外史》,一直深受魯迅、胡適等文學大家的喜愛專。不過相比較其屬他五本名著而言,《儒林外史》的群眾基礎稍顯薄弱一些。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大家喜歡「妖魔鬼怪、恩怨情仇」多一點,像《儒林外史》諷刺意味深長的古典小說,很少有人靜下心來讀。
9. 《三國演義》毛評本和羅貫中寫的原著版本有什麼不同
三國演義》的作者是羅貫中,這是現代公認的,但我覺得這種叫法不準確。因為現在我們在市面所見的《三國演義》成書,都不是羅貫中的原著。更加准確的叫法應該是:作者羅貫中、改編毛綸、點評毛宗崗。從古至今《三國演義》的版本眾多,僅現存刊本而言,明代就有約30種,清代70餘種。但廣為流傳的還是《毛本三國》。毛氏父子對《三國演義》的流傳起了很大作用,他不但將《羅本三國》作了很大的修改,又加以精彩的點評,才有了如今我們所看到的《三國演義》。
《毛本三國》的主題思想還是和羅貫中一樣的「尊劉貶曹」,他只不過美化了語言,豐富了內容,修改了部分細節,使《三國演義》這本書更加具有了「名著」的氣息。金批《水滸》、毛評《三國》都能夠成為一部脫離原著後,依舊還能彰顯文學魅力的一部書籍。毛氏父子對《三國演義》甚愛有加,他稱《三國演義》為「第一才子書」。其奇思妙想的點評方法,採用了八股文對仗的寫作形式,評語有理有據,且不失文采。毛氏父子的睿智,足令我們後輩折服。《金本水滸》在流傳一段時間後,又被原版所掩蓋。但《毛本三國》卻一直留存了下來,甚至完全替代了原版,它的流傳肯定是有一定原因的。在此我聲明一點,對於《羅本三國》還分為「古本」和「俗本」。「古本」就是羅貫中的原作,由於古代信息技術不發達,原著《三國演義》經過幾百年在民間流傳形成了很多民間版本,這些版本面目全非,不倫不類,我們稱之為「俗本」。毛氏父子就是在還原「古本」的基礎上,對「俗本」進行修改的,再加上自己的點評,才有了後來的《毛本三國》。在此我總結出《羅本三國》中的「古本」與「俗本」的不同之處,和《羅本三國》與《毛本三國》的區別,以供大家參考
10. 施耐庵和羅貫中是什麼關系
羅貫中和施耐庵的關系有幾種說法:
1、最普遍的說法是:施耐庵和羅貫中為師徒關系。
羅貫中姓羅名本字貫中。盡管歷史記載不多,但依然可以考證施耐庵、羅貫中同屬元末明初,施耐庵年長二三十歲,二人曾先後參加張士誠起義。
有《錄鬼簿續編》介紹,羅貫中」樂府隱語,極為清新「,因此很多學者認為《水滸傳》中詩詞的摻入多為羅貫中所為,作為纂修者羅貫中又對《水滸傳》進行了修改,這樣與《三國演義》有部分情節相似也是正常現象。
2、有部分學者認為:羅貫中就是施耐庵。
2006年8月,在山東舉行的「羅貫中與《三國》、《水滸》國際研討會」上,來自國內外的500位專家又重新提出了「羅貫中說」。他們普遍認為,《水滸傳》在明初是禁書,不可能實名出版,羅貫中本身就是山東東平人,而施耐庵在歷史資料中卻查不到蹤跡。
在這種情況下,作者很有可能託名出版。
在明代早期版本中就有羅貫中單獨署名,後期又發現施耐庵和羅貫中的聯合署名。「施耐庵」倒著寫就是「俺乃是」,用山東口音說施耐庵,發音也是「實乃俺」,而根據當時許多作家撰書署名的習慣,「施耐庵-羅貫中」的潛台詞很可能就是「俺乃是羅貫中」。
在結合了《三國演義》和《水滸傳》的寫作特點後,專家們認為這兩本巨著是羅貫中運用了不同的作品採集方式撰寫而成的。
(10)羅貫中版權擴展閱讀:
《百家講壇》欄目主講紀連海則更認同流傳很廣的「施耐庵羅貫中為師徒關系」之說。這一說法出自明代淮安王道生《施耐庵墓誌》和清代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等書中。
王道生說:「每成一稿,必與門人校對,以正亥魚,其得力於羅貫中者為尤多。」胡應麟在談起《水滸傳》創作緣起時說施耐庵「得宋張叔夜擒賊招語一通,備悉其一百八人所由起,因潤飾成此編。其門人羅本亦效之為《三國志演義》,絕淺陋可也」。
盡管歷史記載不多,但依然可以考證施耐庵、羅貫中同屬元末明初,施耐庵年長二三十歲,二人曾先後參加張士誠起義。有《錄鬼簿續編》介紹,羅貫中」樂府隱語,極為清新「,因此很多學者認為《水滸傳》中詩詞的摻入多為羅貫中所為,作為纂修者羅貫中又對《水滸傳》進行了修改,這樣與《三國演義》有部分情節相似也是正常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