違法轉讓土地使用權的違法所得,應當區分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權違法轉讓和違法取得土地使用權違法轉讓兩種情形進行認定:
依法取得的土地使用權違法轉讓的,違法所得為當事人轉讓全部所得扣除當事人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權的成本和對土地的合法投入。例如,某企業以出讓方式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權用於房屋建設,已經支付了全部土地出讓金等相關費用,並進行了投資開發,但完成開發投資總額未到達《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第三十九條的規定的25%,不符合法律規定條件即將房地產進行了轉讓,屬於違法轉讓土地使用權行為,應當按照《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第六十六條的規定,給予沒收違法所得的行政處罰。在認定違法所得時,應當從轉讓房地產的總收入中扣除違法當事人已繳納的土地出讓金等相關費用成本和開發建設投入。
違法取得的土地使用權違法轉讓的,違法所得為當事人轉讓全部所得。例如,某村委會與某企業簽訂土地租賃協議,違法將5畝集體土地出租用於建設廠房,租期20年,每畝每年4萬元,企業一次性支付了3年租金共計60萬元。企業對土地進行了平整和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了10萬元。在租賃期的第2年,該企業將租賃的集體土地違法轉讓給其他單位用於房地產開發,轉讓合同列明總價款為500萬。本案中存在兩種違法行為,一是村委會非法出租集體土地用於非農業建設,適用《土地管理法》第八十一條的規定予以處罰,違法所得應為企業已支付60萬元租金;二是某企業違法轉讓集體土地使用權,適用《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三條規定予以處罰,違法所得應為轉讓合同列明價款500萬元,企業已支付60萬元資金和土地開發投入的10萬元不予扣除。
認定轉讓土地使用權違法所得時,轉讓全部所得、合法投入等的具體核定:《查處規程》明確,轉讓全部所得數額應當按照轉讓合同及交易憑據所列價款確定,沒有轉讓合同及交易憑據、當事人拒不提供或者提供的轉讓合同及交易憑據所列價款明顯不符合實際的,可以按照評估價認定。對土地的合法投入包括土地開發、新建建築物和構築物的建設投入等,但是違法新建建築物和構築物的建設投入除外。
Ⅱ 違法用土地的行政處罰有哪些
第三十八條第一款:以出讓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權的,轉讓房地產時,應當符合下列條件:(一)按照出讓合同約定已經支付全部土地使用權出讓金,並取得土地使用權證書。
第三十九條第一款:以劃撥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權的,轉讓房地產時,應當按照國務院規定,報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審批。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准予轉讓的,應當由受讓方辦理土地使用權出讓手續,並依照國家有關規定繳納土地使用權出讓金。
第六十六條:違反本法第三十九條第一款的規定轉讓房地產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責令繳納土地使用權出讓金,沒收違法所得,可以並處罰款。
Ⅲ 怎樣才能合法取得土地使用權
農民如果想要流轉土地,必須經過國家規定的合法程序。
我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法》第三十三條規定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應當遵循以下原則:
1、平等協商、自願、有償,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強迫或者阻礙承包方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
2、不得改變土地所有權的性質和土地的農業用途;
3、流轉的期限不得超過承包期的剩餘期限;
4、受讓方須有農業經營能力;
5、同等條件下,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享有優先權。
根據《土地管理法》、《土地登記辦法》的相關規定,土地使用類型只有土地劃撥和土地出讓兩種形式。
土地使用權分類:
1、劃撥土地使用權
劃撥土地使用權是指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在土地使用者繳納補償、安置等費用後,取得的國有土地使用權,或者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後無償取得的國有土地使用權。由此可見,劃撥土地使用權有兩種基本形式。
(1)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土地使用者繳納補償、安置等費用後取得的國有土地使用權。這種劃撥土地使用權有兩個顯著特徵:一是土地使用者取得土地使用權必須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二是土地使用者取得土地使用權必須繳納補償、安置等費用。
(2)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後,土地使用者無償取得的土地使用權。這種劃撥土地使用權也有兩個顯著特徵:一是土地使用者取得土地使用權必須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二是土地使用者取得土地使用權是無償的,也就是說無須繳納任何費用、支付任何經濟上的代價。
2、出讓土地使用權
出讓土地使用權是指國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將國有土地使用權在一定年限內讓與土地使用者。 由土地使用者向國家支付土地使用權出讓金後取得的土地使用權。取得出讓土地使用權有以下幾個特徵:
(1)取得的土地使用權是有償的。土地使用者取得一定年限內的土地使用權應向國家支付土地使用權出讓金。國家憑借土地所有權取得的土地經濟效益,表現為一定年期內的地租,一般以土地使用者向國家支付一定數額的貨幣為表現形式。
(2)取得的土地使用權是有期限的。 土地使用者享有土地使用權的期限以出讓年限為限。出讓年限由出讓合同約定,但不得超過法律限定的最高年限。
(3)取得的土地使用權是一種物權。土地使用權出讓是以土地所有權與土地使用權分離為基礎的。土地使用權出讓後,在出讓期限內受讓人實際享有對土地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其使用權在使用年限內可以依法轉讓、出租、抵押或者用於其他經濟活動,合法權益受國家法律保護。土地使用權出讓的形式有三種,即協議出讓、招標出讓和拍賣出讓。
土地徵收是指國家為了社會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據法律規定的程序和批准許可權,並依法給予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及農民補償後,將農民集體所有土地變為國有土地的行為。土地徵收指國家依據公共利益的理由,強製取得民事主體土地所有權的行為。我國土地徵收的前提是為公共利益。
Ⅳ 關於非法轉讓、倒賣土地使用權罪中的違法所得的認定
所謂倒賣來土地使用權,源是指將土地使用權非法出賣給他人,或者為了出賣而向他人收買、租借土地使用權等,有的是明碼標價予以出賣;有的則是以某種形式掩蓋其土地的買賣,如明裡購買他人的廠房,暗裡則是購買廠房所佔地的土地使用權;借買他人住宅之名行占他人住宅基地使用權之實等。
非法轉讓、倒賣土地使用權罪屬情節犯,非法轉讓、倒賣土地使用權的行為必須達到情節嚴重,才能構成非法轉讓、倒賣土地使用權罪,所謂情節嚴重,主要是指多次實施非法轉讓、倒賣土地使用權罪行為的;非法轉讓、倒賣土地使用權數量較大的;牟取非法利益較大的;造成土地嚴重破壞或荒蕪的等等。
司法實踐中一幫將土地上附著物及建築違法收益所得列為其非法所得。
Ⅳ 非法轉讓土地的四種行為
擅自將農民集體所有土地的使用權出讓、轉讓或者出租用於非農業建設的行為。該行為違反《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三條「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權不得出讓、轉讓、或者出租用於非農業建設」的規定。應按照《土地管理法》第八十一條、《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第三十九條規定處理,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沒收非法所得,並處非法所得的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二十以下的罰款。此種違法行為不包括買賣集體土地的行為。
擅自轉讓以出讓方式取得的國有土地使用權的行為。該行為違反《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第三十八條、國務院55號令第十九條及第二十八條的規定,不具備法定的轉讓條件或未履行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約定的義務。應按照《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第六十五條規定處理,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沒收違法所得,可以並處罰款。對以招標、拍賣或掛牌方式取得的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的轉讓可以不受完成開發投資總額的百分之二十五以上的條件限制。
擅自轉讓以劃撥方式取得的國有土地使用權的行為。此行為違反了《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第三十九條的規定。包括未經批准轉讓以劃撥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權、土地上的建築物或其他設施,以土地使用權作價出資、入股或作為合作條件與他人進行房地產開發、房屋聯建及以劃撥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權易房易物等行為。應按照《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第六十六條規定處理,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責令繳納土地使用權出讓金,沒收違法所得,可以並處罰款。
不符合國務院55號令第四十五條規定的條件,而擅自轉讓劃撥國有土地使用權的行為。該行為違反了國務院55號令第四十四條的規定。應依照國務院55號令第四十六條規定處理;市、縣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應當沒收其非法所得,並根據情節處以罰款。
前述四種行為之外其他違反土地管理法律規定非法轉讓土地的行為。應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三條、《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第三十八條、《關於違反土地管理規定行為行政處分暫行辦法》第三條、《刑法》第二百二十八條、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破壞土地資源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沒收違法所得;限期拆除(違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擅自將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的)或沒收(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在非法轉讓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築物和其他設施;可以並處非法所得的百分之五十以下的罰款;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Ⅵ 非法轉讓土地使用權罪犯罪類型和要承擔哪些法律責任
非法轉讓土地使用權的法律責任主任主要有哪些?(一)行政處罰。
根據《土地治理法》第七十三條的劃定,對買賣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土地行為,要沒收非法轉讓土地的違法所得,擅自將農用地改為建設用地的,視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情況,限期拆除或沒收在非法轉讓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築物和其他舉措措施,可以並處非法所得50%以下罰款;根據《土地治理法》第八十一條的劃定,擅自將農夫集體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權轉讓用於非農業建設的,要責令限期改正,沒收非法所得,並處罰款;根據《城市房地產治理法》第六十六條的劃定,非法轉讓以出讓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權的,沒收違法所得,可以並處罰款;根據《城市房地產治理法》第六十七條的劃定,非法轉讓已劃撥方式取得的使用權的,責令繳納土地使用權出讓金,沒收違法所得,可以並處罰款;根據《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第四十六條的劃定,非法轉讓劃撥土地使用權的,沒收非法收進,並根據情節處以罰款。
(二)黨紀政紀責任。
首先,非法轉讓土地的責任人假如屬於公務員或者其他行政監察對象,依法應給予行政處分。
根據15號令的劃定,行政機關及其公務員買賣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土地的,對有關責任職員給予警告,記過或者記大過處分;情節較重的,給予降級或者革職處分;情節嚴峻的,給予開除處分。
另外,違法行為當事人為中共黨員的,還可依據《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第一百零九條的劃定作出處理。
(三)刑事責任。
根據《刑法》第二百二十八條劃定,以牟利為目的,違背土地治理法規,非法轉讓,倒賣土地使用權,情節嚴峻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非法轉讓,倒賣土地使用權價額5%以上20%以下罰金;情節特別嚴峻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非法轉讓,倒賣土地使用權價額5%以上20%以下罰金。
非法轉讓土地行為達到一定情節構成非法轉讓,倒賣土地使用權罪,司法解釋劃定了情節嚴峻的五種情形: 1,非法轉讓,倒賣基本農田5畝以上;2,非法轉讓,倒賣一般耕地10畝以上;3,非法轉讓,倒賣其他土地20畝以上;4,非法獲利50萬元以上;5,非法轉讓,倒賣土地接近上述數目尺度並具有其他惡劣情節的。
Ⅶ 刑事案件非法轉讓土地使用權地上建築物怎麼算違法所得
根據《土地管理法》第73條的規定,買賣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土地的,由版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權管部門沒收違法所得。而違法所得如何計算,實踐中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面:一是違法所得是否包含土地本身,二是違法所得是否包含地上建築物的價值,三是違法所得是否包含轉讓方原取得用地的成本和開發用地的成本。全國人大法工委、原國家土地管理局針對湖北、廣東等地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有關請示作出過明確答復,即違法所得不包含土地本身,也不包含地上建築物的價值(在土地與地上建築物同時轉讓時,應扣除地上建築物的價值部分),但轉讓方原取得用地的成本(如征地費用)和開發用地的成本(對土地的投入)不從違法所得中扣除。
Ⅷ 違法所得如何認定,沒收全部還是部分
根據《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礦產資源法》等規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在查處違法轉讓土地使用權和無證開采、越界開采、轉讓礦產資源等違法行為時,依法應當作出沒收違法所得的行政處罰,並處罰款的,罰款數額應當按照違法所得的一定比例確定。可見,違法所得的認定是行政機關准確作出此類行政處罰的一個關鍵環節,認定的是否合理、准確,關繫到行政機關行政處罰是否公平公正,關繫到當事人違法行為是否受到應有的處罰,也關繫到當事人合法財產權益是否得到維護。
《國土資源違法行為查處工作規程》(以下簡稱《查處規程》)區分土地違法轉讓和礦產違法等不同情形,對如何認定違法所得進行了具體明確。 違法所得與沒收違法所得違法所得,顧名思義,是行為人通過實施違法行為或者利用違法手段獲得的利益。違法所得與行為人違法行為使用的「自有財物」或「個人財產」不同,違法行為使用的自有財物或個人財產是指用於違法行為的資金、運輸工具及其他財物,一般是行為人合法所有的財產,雖然也具有證據價值的特性,但是不具有取得手段的違法性質。例如用來無證運輸的交通工具,可以視為物證,是違法的工具或手段,但是不屬於違法所得。違法所得與一般意義上的物也不同,一般意義上的物只有被違法行為人通過違法手段獲取之後才能成為違法所得。由於違法所得是通過法律禁止行為或者手段獲取的利益,《行政處罰法》等規定要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違法所得,是指國家行政機關根據行政管理法規,將行為人的違法所獲得的財物強制無償收歸國有的一項行政處罰措施。沒收違法所得,必須准確認定行為人的違法所得,依照法定的程序和標准,公平、公正地作出行政處罰。 違法轉讓土地使用權的違法所得應當如何認定?違法轉讓土地使用權的違法所得,應當區分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權違法轉讓和違法取得土地使用權違法轉讓兩種情形進行認定:一是依法取得的土地使用權違法轉讓的,違法所得為當事人轉讓全部所得扣除當事人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權的成本和對土地的合法投入。例如,某企業以出讓方式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權用於房屋建設,已經支付了全部土地出讓金等相關費用,並進行了投資開發,但完成開發投資總額未到達《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第39條的規定的25%,不符合法律規定條件即將房地產進行了轉讓,屬於違法轉讓土地使用權行為,應當按照《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第66條的規定,給予沒收違法所得的行政處罰。在認定違法所得時,應當從轉讓房地產的總收入中扣除違法當事人已繳納的土地出讓金等相關費用成本和開發建設投入。二是違法取得的土地使用權違法轉讓的,違法所得為當事人轉讓全部所得。例如,某村委會與某企業簽訂土地租賃協議,違法將5畝集體土地出租用於建設廠房,租期20年,每畝每年4萬元,企業一次性支付了3年租金共計60萬元。企業對土地進行了平整和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了10萬元。在租賃期的第2年,該企業將租賃的集體土地違法轉讓給其他單位用於房地產開發,轉讓合同列明總價款為500萬。本案中存在兩種違法行為,一是村委會非法出租集體土地用於非農業建設,適用《土地管理法》第81條的規定予以處罰,違法所得應為企業已支付60萬元租金;二是某企業違法轉讓集體土地使用權,適用《土地管理法》第73條規定予以處罰,違法所得應為轉讓合同列明價款500萬元,企業已支付60萬元資金和土地開發投入的10萬元不予扣除。認定轉讓土地使用權違法所得時,轉讓全部所得、合法投入等應當如何具體核定呢?《查處規程》明確,轉讓全部所得數額應當按照轉讓合同及交易憑據所列價款確定,沒有轉讓合同及交易憑據、當事人拒不提供或者提供的轉讓合同及交易憑據所列價款明顯不符合實際的,可以按照評估價認定。對土地的合法投入包括土地開發、新建建築物和構築物的建設投入等,但是違法新建建築物和構築物的建設投入除外。 礦產資源違法行為中違法所得應當如何認定?礦產資源違法行為中違法所得,應當區分無證開采、越界開采和買賣、出租、轉讓礦產資源兩種情形進行認定:一是對無證開采和越界開採的,違法所得數額應當按照銷售憑據確定;沒有銷售憑據的,按照違法行為發生時當地原礦的市場價格計算,不扣除開采成本。二是對買賣、出租和轉讓礦產資源的,違法所得數額應當為買賣、出租和轉讓的全部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