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居住權與產權有什麼區別
居住權內涵十分豐富,在國際公約、憲法行政法等公法領域以及物權法等私法領域含義並不相同。在國際公約及憲法中,通常的表述是居住的權利,或稱住房權、住宅權。如《世界人權宣言》第十三條第一款規定:「人人都享有在其國境內自由遷徙及居住的權利」。這里所說的居住的權利是指空間意義上的在什麼地方停留的問題,是與遷徙相對應的在某一地方常住的狀態,對這種權利的保護是人身自由的重要內容。 國際公約中還有一種作為生存權這一基本人權意義上的居住的權利(又稱住房的權利)。《世界人權宣言》第二十五條規定:「人人有權享受為維持其本人和家屬的健康及福利所需的生活水準,包括食物、衣著、住房、醫療和必要的社會服務」。聯合國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委員會《關於獲得適當住房權的第四號一般性意見(第六屆會議,一九九一年)》第一條規定:「適足的住房之人權由來於相當的生活水準之權利,對享有所有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是至關重要的。」 這里所說的居住的權利是指為生存而必須提供的住房方面的保障。我國憲法第三十九條規定了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以保障公民居住的安全與安寧,雖然不是從正面直接規定憲法保障公民居住的權利,但通過反向解釋可以推斷出這一精神。而在私法領域內,在物權法上,居住權則有其特定含義,是指非所有人因居住而使用他人住房及其附屬設施的權利,是他物權中的用益物權之一種。
上述國際公約和憲法中的居住權與物權法中的居住權在適用范圍上明顯不同。國際公約中的居住權是要求締約國承認和保護的基本人權,其適用的主體是國家;憲法作為公民權利的保障書,其中的居住權主要是調整國家和公民之間的住房財產關系,以保護公民的居住權利,防止遭受公權和他人的侵害;物權法中的居住權則是用於調整平等民事主體之間的房屋用益關系。
在私法領域,對他人住房進行居住的權利可由兩種法律關系創設,一種是通過物權法律關系創設,即產生作為他物權的居住權;另一種是通過債權法律關系創設,即產生承租權、借用權等。由於物權與債權性質上的不同,所以居住權與承租權、借用權在法律效力、權利內容、權利保護方式等方面均有所不同,不可將二者混淆。
㈡ 民法問題:什麼叫物權性居住權
您在哪裡找到這個專業性名詞?
居住權我想不用解釋吧,物權一般情況下是對物和權利的權利,像用益物權,擔保物權,所有權之類的,但是你說的那個?
㈢ 居住權是什麼概念
居住權,是用益物權的一種,指對他人所有的住房及其附屬設施佔有、使用的權利。設立居住權,可以根據遺囑或者遺贈,也可以按照合同約定。
例如,某人在遺囑中寫明,其住宅由他的兒子繼承,但應當讓服務多年的保姆居住,直到保姆去世。設立居住權,應當向縣級登記機構辦理居住權登記,經登記後居住權才成立。物權法上的居住權,不包括因房屋租賃產生的居住權,不包括住旅館等,房屋租賃或者住旅館不需要向房地產登記機構申請登記。
起源
居住權起源於羅馬法。從淵源看,居住權最早產生於羅馬婚姻家庭關系中,而且與財產繼承製度緊密相關,最初是作為生活保障的制度設計而存在的。在羅馬共和國擴張以前以及擴張後的相當時間里,羅馬家庭在其社會生活中居於主要地位。
家庭的基礎是家長權。 與家長權相適應,在財產繼承方面實行概括繼承製度。 在當時的羅馬社會,死者往往以遺囑指定一家子為其財產的概括繼承人,而其他非家長繼承人一般不能取得家產繼承權。
為使他們生活獲得保障,家長往往通過遺贈方式將部分遺產的使用權贈與其他子女。 所以,在羅馬,家長通過遺贈方式將房屋的居住權贈與部分家庭成員,以使受遺贈人的基本生活得以保障是在早期社會中就已經存在的客觀事實。
㈣ 居住權與用益物權
該房是你朋友和其父共有的財產,其父不能私自處分該房,該合同是無權處分行為產生的合同,效力待定,你朋友有權起訴否認該合同效力或要求優先購買權~滿意請採納
㈤ 居住權與使用權有什麼不同
簡單的舉個例子,從租房子來說,租了下來,就獲得了居住權,但是你卻沒有權利去支配房子的其他用途(比如轉讓或者賣給別人),而房子的主人不但有居住權,而且還有使用權(也就是對房子的支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