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德國規制知識產權濫用

德國規制知識產權濫用

發布時間:2021-08-11 14:11:26

① 《跨國公司知識產權濫用嚴重威脅我國經濟安全(ZT)》txt全集下載

跨國公司知識產權濫用嚴重威脅我國經濟安全(ZT)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跨國公司知識產權濫用嚴重威脅我國經濟安全
文/魏衍亮(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助理)
我國企業想打贏品牌、專利、自主知識產權翻身仗,還需要付出極為艱苦而漫長的努力。但關鍵在於存在一個很大的風險,那就是,國外知識產權的「中原逐鹿,全球合圍」可能長期嚴重威脅我國的經濟安全,使我國企業被知識產權拖累和鉗制,永遠被壓制在全球產業鏈的末端
一、國外知識產權的「中原逐鹿,全球合圍」
目前我國國內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僅有幾千家,占萬分之三,99%多的企業沒有申請專利,擁有自己商標的企業也僅佔40%。在主導國民經濟的關鍵技術領域,我國絕大部分發明專利被外國企業擁有。例如,在信息產業,外國公司在中國的發明專利申請佔81%;生物工程領域,外國公司佔89%;高清晰彩電、西葯等領域,外國公司也佔90%以上。與外國公司在中國主導專利部署工作的格局不同,我國當事人擁有的相關發明專利申請中,大部分來自個人和科研院所,來自企業的很少。
從……
別忘了採納喲

② 前輩們,能否幫我找一些關於知識產權濫用的案例,先感謝了

知識產權具有雙重屬性。一方面,知識具有公用性,在由知識產品創造者享有的同時,社會公眾對之也有合法的利益,可以共享知識。另一方面,知識產權又具有私權的屬性,是知識產品創造者的個人勞動的產物。保護知識產權是對知識產權權利人利益的保障。正當地行使知識產權應當受到尊重與保護。但是,如果濫用這種專有權,就會違背公平競爭的原則,使其成為一種非法的壟斷權。自20世紀70年代始,發達國家相繼進入以知識經濟為基礎的時代,壟斷形式發生了變化,即由國家壟斷變為知識壟斷。這種變化導致了跨國公司濫用知識產權的產生,並對我國經濟帶來巨大的沖擊,如何解決這一難題成為我國政府和外向型企業面臨的重要挑戰。

跨國公司濫用知識產權的壟斷行為

知識產權濫用指知識產權的權利人在行使其權利時超出了法律所允許的范圍或者正當的界限,導致對該權利的不正當利用,損害他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情形。這在掌握著核心技術以及豐富的知識產權保護經驗的跨國公司上表現更為明顯。美日等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利用他們在知識產權領域的比較優勢,把知識產權作為壟斷的手段來限制我國民族企業,損害我國消費者利益的現象愈演愈烈。
濫用知識產權擠壓我國民族企業
跨國公司進入我國市場二十多年來,不遺餘力地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我國政府的保護力度也不斷加強,跨國公司在華的知識產權保護可謂日漸完善。隨著我國逐步融入世界經濟,跨國公司經過多年努力對我國形成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和專利技術限制機制等相繼啟動。前者更多地以環境保護為由提高產品進口的門檻,後者則是知識產權濫用的最新體現。
入世以來,跨國公司的知識壟斷行為已經給我國的民族經濟帶來了嚴重的沖擊。中國產品成本低、價格便宜,質量也不錯,但技術研發能力弱,核心技術大多依靠進口。由此,跨國公司以「技術牌」應對我國的「價格戰」,以技術佔領我國市場成為了一種策略。如2002年的 DVD 事件,國外DVD廠家聯合起來,把專利綁在一起形成專利池,然後形成標准,向我國 DVD 生產企業索賠高額專利費。而這些企業制定的標准我國企業必須執行,因為這種標准已形成了市場壟斷。其後,彩電、電池、數碼相機等產業因知識產權而起的貿易糾紛此起彼伏,使我國眾多企業和行業蒙受重大損失。
有的跨國公司還利用對各種知識產權 (如專利技術) 的專有權,通過訂立不平等的協議給我國企業種種束縛,實現其限制競爭的目的。如在知識產權許可合同中附加限制競爭的條款,實質是用合同這樣的合法形式達到限制競爭的非法目的,來維持既有優勢或謀求進一步的壟斷地位。
在我國市場套取超額利潤以損害我國消費者利益
跨國公司在沒有競爭對手時,利用專利與技術產品對我國實行價格歧視。如微軟在視窗系列中對我國採取的歧視性的超高定價行為,微軟中文版 Windows98 在我國的售價是 1998 元,在美國僅為 109 美元。據保守估計,我國一年的計算機銷售量是200萬台,以100萬台新出售的品牌機捆綁銷售Windows98計算,與在美國的差價就達10億元人民幣。這就是說;一年中我國消費者因為微軟的差別價格要多支出10億人民幣。
在出現競爭對手時,壓低價格打擊對手。微軟公司為了剿滅我國國產軟體WPS97,在WPS97發布前夕,匆忙推出97元超低價格的word97版本。不管word97的低價,還是Windows98的高價,其目的都是相同的,那就是利用知識產權行使市場壟斷,謀取超額利潤。
憑借知識產權控制我國企業甚至行業
目前,跨國公司還通過控股的方式並購我國企業,擴大規模和實力,控制行業甚至形成壟斷。如柯達公司並購除樂凱公司之外的幾乎所有國內洗印材料和照相器材廠家,迅速形成市場優勢地位。目前許多國家的反壟斷法都規定,如果跨國公司通過並購進入本國市場,會破壞本國競爭性的市場結構,產生或加強市場支配地位時,就要受到反壟斷法的干預。但在我國,這種做法對市場競爭的影響尚沒有可以制約的法規。

跨國公司濫用知識產權對我國的影響

技術性貿易壁壘影響我國出口
2000年,我國因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而影響出口的直接或間接損失達17.6億美元,50%的企業因技術性貿易壁壘而被迫增加成本,25%的企業因此而增加了經營風險。2001年,因不符合國外環保標准而受阻的中國出口商品價值已超過100億美元。加入WTO後,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對中國的影響更加嚴重。據商務部科技司調查,2002年我國71%的出口企業、39%的出口產品受到國外技術壁壘的限制,造成損失高達170億美元。食品土畜產品出口受到的損失最為嚴重,近90%的企業受限,損失達90億美元,僅歐盟禁止中國動物源性產品進口一案就涉及我國企業94家,勞動力近5萬人,農戶十幾萬家,貿易金額達6.23億美元。
對外支付的專利費持續增加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面對我國企業的日益壯大,跨國公司更加註重有計劃、有目的地利用專利與技術標准等知識權利在我國跑馬圈地,特別是根據我國的各個5年規劃,提前大量申請相關專利。盡管我國已開始重視技術開發與專利的注冊,但是,科技不可能實現一日千里的發展,短期內很多領域還是難以和跨國公司抗衡。於是,我國企業每年不得不花巨資購買外國的專利使用權;即使如此,每年還是有不少的企業觸雷而受到侵權的指控,在無奈中蒙受重大的損失。國家外匯管理局的國際收支平衡表也顯示,2000年-2002年,我國對外支付的專利權使用費和特許費持續走高,遠遠高於外方支付給我國的費用。在 2002年的收支表中,這項費用的逆差接近30億美元。
我國企業的競爭力被削弱
我國企業在沒有硝煙的知識產權大戰中很被動。我國在高科技方面的專利申請數量原本就很少,再加上許多企業缺乏知識產權的自我保護意識,外國企業經常先下手為強在我國申請專利,然後利用得到批準的專利來限制我國企業與之競爭,我國的相關法律或無動於衷或表現無奈。權利沒有制約,必定導致濫用。當我國企業按部就班地自主研發產品時,卻莫名其妙地被告知已侵犯了他人的知識產權,進而為了繼續我們的發展,不得不花大量的資金購買外國的專利使用權,從而大大削弱了我國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面對跨國公司利用他們所掌握的知識產權優勢形成對我們民族產業的不公平競爭,應把這個問題提升到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在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的制定中,也應當做出相應的考慮和安排。

破解跨國公司知識產權濫用與壟斷的對策

面對跨國公司紛紛利用知識產權或技術標准對我國企業進行的圍剿,面對外國企業利用國際規則頻頻發起的專利沖擊,我們如果不及時採取措施加以應對,將會在未來的國際科技和經濟競爭中陷入更加被動的地位。可以說,如何規范知識產權的權利行使,限制權利的濫用,成為我國政府和企業對抗跨國公司知識產權壟斷亟需解決的問題。
我國盡快出台《反壟斷法》,限制濫用知識產權的壟斷行為
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應當和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所以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應確定其合理范圍。當濫用知識產權形成市場壟斷,產生很大危害性時,必然要受到法律的限制。很多國家制定了相關法律來避免這種危害,如美國《反托拉斯法》明確表示,如果企業要聯合制定標准,必須要滿足一定條件,經過審查才能合法。在歐盟、韓國、台灣,微軟公司就曾經因為濫用支配地位被起訴。
我國經濟正在全面融入全球市場,必須盡快出台反壟斷法,以保護我們的民族企業。比如,思科的路由器已經佔有80%的市場,而且一直以這種優勢地位實施高價策略,形成事實上的壟斷,但是我國至今沒有法律可以制約。因此,當務之急就是要結合我國國情,盡早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比如在《反壟斷法》中設置專門的條款規定有關濫用知識產權的壟斷行為。這些與知識產權有關的法律法規應當比較全面、具體地闡述知識產權與反壟斷法之間的復雜關系,合理平衡知識產權交易的各方當事人 (開發者、生產者、消費者等) 之間的利益,做到既充分尊重和保護知識產權,發揮鼓勵創新、競爭的作用,又切實照顧到限制競爭的合理需要,防範合法壟斷權被不正當地濫用,使代表社會整體利益的公平競爭秩序不至於受到破壞。
利用國際知識產權公約,反制知識產權濫用
國際知識產權公約是一把雙刃劍,跨國公司可以用來保護其知識產權,我們也可以利用其來反制知識產權壟斷。對國內企業來說,一旦遭遇濫用知識產權的行為,不應退讓隱忍,而是應該「以牙還牙」,具備足夠的抗爭意識,這樣才能取得自己應有的利益。我國企業在涉外知識產權糾紛訴訟應對上還是不夠成熟,據統計,2002 年美國針對我國企業展開的8起知識產權調查中,國內應訴的企業少之又少。因此,企業面對不當指控時要勇敢的拿起法律武器應訴,不畏懼專利糾紛,採用獨立或聯盟的方式,利用國際知識產權公約及相關規則為自己爭取合法權利。
實際上,在 WTO的《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即 TRIPS 協議) 中即規定了保護知識產權的保證國民待遇、保護公共秩序、社會功德、公眾健康等原則,第8條2款就明確規定:「為了防止權利所有人濫用知識產權,或者採用不合理地限制貿易或對技術的國際轉讓有不利影響的做法,可以採取適當的措施,但以這些措施符合本協議的規定為限。」這賦予成員國「可以根據成員國自身的實際,對有關限制競爭的知識產權行為進行控制」的權利。由於種種原因,我國的知識產權立法卻對此沒有給予相當的重視,導致我國知識產權法律體系中缺乏對知識產權權利濫用的限制性規定。所以,我們應當研究國際相關公約,利用國際慣例和准則去考慮如何限制跨國公司對知識產權的濫用。
重視自主研發,提高創新能力
歸根結底,發展自己的核心技術才是能從根本上解決困境的關鍵因素。在支持企業發展的諸因素中,核心技術佔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企業單純靠從外部引進技術,是不可能長期發展的,只有集中力量開發和改進核心技術,才能立於不敗之地。而技術創新需要有堅實的科研成果、需要有創新意識的專業人才,而這些都需要長期積累。國內企業應更加重視技術研發,加大投入,在人才、資金和設施上以更加有效的方式支持必要的基礎研究和技術研究,也可以走聯合開發的道路,努力在較短時間內獲得行業的關鍵技術或核心技術,這才是抗衡、超越跨國公司,破解他們知識產權壟斷的根本出路。比如汽車產業,由於奇瑞、吉利、哈飛等企業自主開發的努力,使得跨國公司感受到了來自我國企業的壓力,不得不加快對華技術轉移的速度。
重視「二次技術」的開發。在核心技術的基礎上開發出的輔助技術,稱為「二次技術」。日本在發展初期也遭遇到發達國家技術壁壘的限制。日本企業在得到核心技術時,對這項技術再進行深入的研究開發,開發出「二次技術」來申請專利,即「第二次專利」。如此一來,二次技術是在新技術的基礎上進一步開發的結果,不但開發成本低,而且比第一次技術更先進和更具有經濟價值。根據規定,「第二次專利」投入生產時,須經第一次專利權的許可。所以,日本企業採取交叉許可的方式:你同意我使用第一次技術,我同意你使用第二次技術。日本的這種做法很值得國內企業借鑒。
及時把握各國的知識產權發展動態。可以由商務部、海關、工商局、統計局等共同建立專門部門,對世界知識產權發展的相關信息進行預警分析,主動、長期、動態地為企業提供快捷的信息服務,讓企業了解其它跨國公司最新的知識產權戰略,在積極利用的同時規避沖突、尋求創新,提高國內企業和產品的綜合競爭力。
政府採取措施,推動跨國公司本土化
本土化政策的主要目標在於促使跨國公司植根東道國,為東道國服務,並推動東道國全面發展。作為東道國政府,應因勢利導,推動跨國公司本土化,使其成為本土公司,這也是化解壟斷的重要手段。在這方面,澳大利亞政府的一些做法值得我們借鑒。澳大利亞利用對市場准入的控制權,對跨國公司提出了信息技術和電子通信領域的「夥伴開發計劃」,促使跨國公司增加在澳大利亞的研發投入,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實際上,我國市場的規模比澳大利亞大得多,政府在推動跨國公司本土化方面應有更大的作為,可以採取以下措施:
人力資源本土化。目前國內的跨國企業似乎正處在人力資源本土化的高潮階段。政府可以採取適當的措施,加快這一本土化進程,比如採取改革人事體制、完善人才市場等措施,鼓勵跨國公司通過完備、有效的培訓體制開發國內人才。
研發中心本土化。20世紀90年代後期,跨國公司更加重視產品研究開發的本土化,紛紛在中國投資建立研究開發中心。政府鼓勵跨國公司在境內建立研發中心是至關重要的,是改變過去以市場換技術吸收外資方法的一項重要舉措。
配套國產化。通過國產化培育民族產業,進而推動我國產業升級,也是化解跨國公司知識產權壟斷的一種途徑。比如摩托羅拉把配套產品國產化作為在華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則,並實施本地采購策略,促進了我國相關行業企業的管理與技術進步,取得了積極的成效。
在知識產權發展相對落後的背景下,我國要保護知識產權,更要防範跨國公司知識產權的濫用。我國應立足國情,遵守和利用知識產權制度,採取完善法律等多種措施,限制跨國公司濫用知識產權的壟斷行為,給予在知識產權上處於弱勢地位的國內企業以更多保護,從而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促進我國民族經濟的發展。

③ 美國將放棄疫苗知識產權專利,為何德國提出反對意見

美國將放棄疫苗知識產權專利,但德國卻首先提出了反對意見,貌似這並不合乎常理,因為美國與德國等歐洲國家的關系一直很不錯,按理說,疫苗專利免費這對全世界國家不是好事嗎,為何德國去要反對呢,而且不惜有得罪自己的夥伴的可能性。事實上,要搞清楚德國與美國之所以會做出如此的決定,首先要清楚美國現在的狀態,眾所周知,自疫情爆發以來,全世界絕大多數國家都受到了影響,特別是經濟方面,作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美國的疫情處理得並不是很好,因此,它的經濟也是受到了一定的影響。

凡事都是從自身的利益從發的,沒有任何事物的出發點是無利可圖的,或許這樣講,也就能夠理解美國與德國的行為了吧。

④ 如何理解《禁止濫用知識產權排除,限制競爭行為的規定

日前,國家工商復行政管制理總局公布了《關於禁止濫用知識產權排除、限制競爭行為的規定》(以下簡稱《規定》),禁止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經營者在行使知識產權的過程中濫用市場支配地位。
《規定》共19條,包括6方面內容:一是明確了制定《規定》的目的和依據,根據職責,對涉及非價格的濫用知識產權排除、限制競爭行為和相關市場等概念作了必要解釋。二是禁止經營者之間利用行使知識產權的方式達成壟斷協議,同時規定了安全港規則。三是禁止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經營者在行使知識產權的過程中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明確了相關認定和推定規則,對具體濫用行為做了禁止性規定。四是明確界定了專利聯營、標准中行使知識產權行為可能構成壟斷行為的具體情形。五是明確了工商機關在知識產權領域反壟斷執法的分析原則和框架。六是依據《反壟斷法》對濫用知識產權排除、限制競爭行為的處罰作了規定。
《規定》自2015年8月1日起施行。

⑤ 怎麼比較中國知識產權與德國知識產權的異同

您好,可以分為來兩個方面比較中國與德自國知識產權法的異同。第一,可以從大框架上比較兩國立法的差別,如立法淵源,立法體例;
第二,我國的知識產權主要分為著作權,商標權以及專利權,可以進一步從這些較為細節的地方進行比較德國在每一類的異同點。
如能提供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⑥ 德國新風技術來中國推廣有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防範嗎

技術在中國的推廣,知識產權防範方面應該做好品牌認證,企業都會提前做好防範准備的。

⑦ 知識產權濫用的中國對知識產權濫用的理解

《反壟斷法》第55條規定:「經營者依照有關知識產權的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行使知識產權的行為,不適用本法;但是,經營者濫用知識產權,排除、限制競爭的行為,適用本法。」從法條的語義中分析,在反壟斷法層面下的知識產權濫用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有濫用知識產權的行為;二是該行為排除、限制了競爭行為。於是,就出現了這樣一種情況:對於濫用知識產權行為的認定,除了要滿足排除、限制競爭的條件,還需事先存在一個知識產權濫用行為,但在我國知識產權立法中並未有相關的規定。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正在制定的《關於知識產權領域反壟斷執法的指南(第四稿)》(以下簡稱《知識產權指南》)對於反壟斷執法機構分析認定經營者涉嫌違反《反壟斷法》的知識產權行為時,一般按照以下步驟進行分析:(1)確定經營者行使知識產權行為的性質和表現形式;(2)確定經營者之間的競爭關系;(3)界定相關市場;(4)認定經營者的市場地位;(5)分析經營者行使知識產權行為是否排除、限制相關市場的競爭;(6)如果經營者行使知識產權行為排除、限制了相關市場的競爭,則進一步考察該行為的有力影響以及該有利影響是否大於排除、限制相關市場競爭所造成的不利影響。在美國成文法中沒有「知識產權濫用」這樣的表述方式,而是分別規定了專利權濫用、商標權濫用和版權濫用的具體情形,其中最早也最重要的是有關專利權濫用(patent misuse)規定。在美同,「專利權濫用」往往不限制專利訴訟作為一種抗辯理由使用,盡管構成專利侵權的行為有時可以形成反訴的基礎,但專利權濫用本身不是一種可起訴的侵權。如果被訴侵權者基於所謂的濫用行為提起反訴,那麼這種反訴也必須滿足提起反訴的那個獨立侵權行為的全部要件。證明濫用成立的責任在於被控侵權者或者違約的被許可人一方。如果濫用被裁定成立,那麼該專利權就會被判決不可實施,直到該濫用被「消除」。濫用的裁定排除了預期的禁令救濟和在濫用發生期間的損害賠償金的獲得。因此,一旦濫用被認定,被控侵權者或者違約的被許可人以及任何第三方,就可以在消除濫用行為前的那個期間內免費使用專利技術,①由此創立了美國專利法中特殊的專利濫用抗辯制度。但是隨著美國的反托拉斯法的逐漸完善,利用反托拉斯法規制知識產權濫用也成了重要的手段,同時也影響到對知識產權濫用行為的界定,即反壟斷法意義上的重大知識產權濫用還必須違反反托拉斯法。
wT0框架下《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下稱TRIPs協議)相關條款不僅明確規定知識產權濫用,而且給出了相應的救濟措施。例如,TRJPs協議第8條第2款規定:「可能需要採取與本協議的規定相一致的適當措施,以防止知識產權所有者濫用知識產權或藉以對貿易進行不合理限制或實行對國際間的技術轉讓產生不利影響的做法。」第40條第2款規定:「本協議中無任何規定阻止成員方在其立法中詳細載明在特定情況下可能對有關市場中的競爭具有不利影響的知識產權濫用的專利權使用做法或條件。如上述所規定,一成員方可按照本協議的其他規定,根據國內有關法律和規定採取適當措施阻止或控制此種做法。這些措施可能包括例如獨占性回授條件、阻止否認合法性的條件和強制性的一攬子許可證交易。」此外,TRjPs協議第41條第1款、第48條第1款、第50條第3款、第63條第l款等都是涉及知識產權濫用的規定。
到目前為止,各國對於知識產權並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甚至在很多國家都沒有這一概念。實踐中.一般都是把行使知識產權導致的違反反壟斷法而對競爭產生不利影響的行為認定為知識產權濫用行為,其要件就是行使權利的行為排除或限制了市場競爭。所以,濫用知識產權是違反反壟斷法的結果,而不是違反反壟斷法的前提。在反壟斷法范圍內,並不是因為濫用了知識產權而違反反壟斷法,而是因為違反了反壟斷法,才構成知識產權的濫用。如果不違反反壟斷法,那就不存在什麼濫用問題,而是知識產權的合法行使了。

⑧ 知識產權濫用行為是不是法律行為

知識產權濫用屬於法律行為。

凡是能夠引起自己或者是他人的法回律權利和義答務發生變化的行為都是法律行為。

《反壟斷法》第55條規定:「經營者依照有關知識產權的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行使知識產權的行為,不適用本法;但是,經營者濫用知識產權,排除、限制競爭的行為,適用本法。」從法條的語義中分析,在反壟斷法層面下的知識產權濫用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有濫用知識產權的行為;二是該行為排除、限制了競爭行為。

⑨ 求助德國法學專業(知識產權方向)留學

知識產權專業培養能在律師事務所、專利事務所、商標事務所等從事商標代理、專利代版理等專門知識權產權事務,同時也能在公、檢、法等部門從事專門的知識產權司法審判及其他法律事務,或者在版權局、商標局、專利局、科技局等部門從事知識產權管理事務的知識產權專門人才。

⑩ 德國知識產權方面的法律法規以及權威著作有哪些請求大俠提供兩三篇。再次謝過啦!

譯者序 德國著名私法學者卡納里斯教授所著《德國商法》一書,系德國商法學界公認的本領域最有價值的教科書和學術著作之一,並被包括譯者曾就讀的法蘭克福大學在內的多所德國高校列為商法學課程的重要教學參考書,具有很高的學術地位和認同度。在德國的法學著作和論文中,它被引用的頻率也非常之高。
《運送正義的方式》也挺好的,雖不是德國的 ,不滿意就不清楚了哈

閱讀全文

與德國規制知識產權濫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
公眾號版權投訴材料 瀏覽:841
簽訂無固定期限合同的好處 瀏覽:727
油汀發明 瀏覽:216
論文轉讓網 瀏覽:282
通州門面轉讓最新消息 瀏覽:165
第二屆紫金知識產權國際峰會 瀏覽:4
2010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答案 瀏覽:259
3系馬年限量版價格 瀏覽:952
快餐店轉讓協議 瀏覽:407
小蘿莉和猴神大叔版權 瀏覽:290
產權年限到期後怎麼辦 瀏覽:83
銅川58同城轉讓 瀏覽:477
著作權使用許可範本 瀏覽:846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成果 瀏覽:414
火石創造筆試題 瀏覽:545
河南醫院轉讓 瀏覽:798
工商局法制工作總結 瀏覽:359
貝倫斯發明 瀏覽:242
馬鞍山匯通大廈地址 瀏覽: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