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國內著作權主體和外國著作權主體的差別和聯系
內國主體與外國主體。以著作權人所具有的國籍為標准而分類。
聯系:著作權主體都是在作品上署名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社會組織,都受到法律的保護。
區別:由於著作權法具有非常嚴格的地域性,因此內與外待遇差異明顯。
(1)保護條件不同:中國作者和其他著作權人的作品無論是否發表,依據著作權法直接 取得保護;外國人的作品若首先在中國境內發表,依照我國著作權法享有著作權。外國人在中國境外發表的作品,根據其所屬國與中國簽訂的協議或者共同參加的國 際條約享有的著作權,受我國法律保護。
(2)作品首次發表的規定不同:中國作者的作品的首次發表,指作品首次在中國境內或 境外發表。對外國作者來說,其作品首次在中國境內發表,指外國人未發表的作品首先在中國境內出版,或外國人的作品首先在中國境外出版後,30天內又在中國 境內出版的,也被視為作品首先在中國境內發表;或外國人的作品未發表,但經授權改編,編譯後在中國境內出版的,也視為該作品首先在中國境內發表。
(3) 著作權保護期的起算不同:中國公民、法人或非法人單位的作品,其著作權從作品創作完成之日起產生。外國人的作品首先在中國境內發表的,其著作權保護期自首 次發表之日起計算。外國人在中國境外發表的作品,其保護期根據其所屬國同中國簽訂的協議或共同參加的國際條約及我國著作權法的規定來確定。
『貳』 修改著作權法後外國人的著作權如何保護
《著作權法》第二抄條規定外國人著作權在中國受保護的情形有:
1、外國人、無國籍人的作品根據其作者所屬國或者經常居住地國同中國簽訂的協議或者共同參加的國際條約享有的著作權,受本法保護。
2、外國人、無國籍人的作品首先在中國境內出版的,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權
3、未與中國簽訂協議或者共同參加國際條約的國家的作者以及無國籍人的作品首次在中國參加的國際條約的成員國出版的,或者在成員國和非成員國同時出版的,受本法保護。
根據《著作權實施條例》
第八條外國人、無國籍人的作品在中國境外首先出版後,30日內在中國境內出版的,視為該作品同時在中國境內出版
第三十三條規定外國人、無國籍人在中國境內的表演,受著作權法保護。
外國人、無國籍人根據中國參加的國際條約對其表演享有的權利,受著作權法保護。
第三十四條外國人、無國籍人在中國境內製作、發行的錄音製品,受著作權法保護。
外國人、無國籍人根據中國參加的國際條約對其製作、發行的錄音製品享有的權利,受著作權法保護。
第三十五條外國的廣播電台、電視台根據中國參加的國際條約對其播放的廣播、電視節目享有的權利,受著作權法保護。
『叄』 國外網路著作權研究現狀
建議上北大法意網找吧,免費的很多,質量如何不敢保證,至少可以找點思路出來,還是多找找吧,不要過多的依賴資源庫。
『肆』 請教各位律師:外國(美國)公司如何申請中國軟體著作權專利
這不是找不找律師的問題,跟律師沒關系。首先要搞清楚兩個問題,一是你是要申請軟體專利還是軟體著作權。著作權和專利程序不同;二是你的公司在中國是否有經常居所或營業所。我以下會說明。
首先說軟體著作權,依據《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第4條的規定,外國(美國)公司跟中國公司一樣,直接到中國中國版權保護中心進行著作權登記就行了。如果經審查沒有問題,2個月內就可以拿到登記證書。相關程序見《計算機軟體著作權登記辦法》。很簡單。
其次說專利申請。一般的軟體進行著作權登記就好了,不需要申請專利權。但其中有一些與硬體有關的計算機軟體也可以申請專利,使保護更加充分有效。例如,應用於工業化生產的自動化設備,需要通過計算機軟體加以控制,那麼科研人員設計了一套新的計算機軟體,使其控制精度得以提高,自動化設備的運行效率也大為提高,從而有效地提高了生產效率,產生了良好的技術效果,這類計算機軟體就可以通過申請專利的形式加以保護,使保護更有力度。要申請專利,這就復雜了,不像著作權登記一下就好了。根據《專利法》第19條的規定,在中國沒有經常居所或者營業所的外國人、外國企業或者外國其他組織在中國申請專利和辦理其他專利事務的,應當委託依法設立的專利代理機構辦理。具體詳情請咨詢相關專利代理機構。
『伍』 外國商標著作權保護問題
圖案本身具有著作權,未經權利人許可,不管是否用於商標,都是侵權行為。當然,要看是哪一個國家,是否與我國都加入了同一著作權保護國際公約。(一般國家都已經加入了)。
『陸』 外國著作權權屬認定適用哪一國家的法律
您好!復關於涉外著作制權糾紛案件,一般適用國際條約。
目前國際領域在著作權保護方面主要有《保護文學和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世界版權公約》、《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等。
如能進一步提出更加詳細的信息,則可提供更為准確的法律意見。
『柒』 關於外國公民作品的著作權
受中國的著作權法保護
『捌』 中國對外國人作品的著作權保護有什麼矛盾和問題
以得到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類型。我國著作權法列舉了八種作品類型。無法納入以上類別的作品是否得到著作權法保護,不同的學者有不同觀點。但是至少在網路傳播領域,我國最高人民法院頒布的司法解釋已經確認,作品的外延是沒有限制的,根據實際情形由法官判斷決定。
根據著作權法的規定,版權所有人可以根據法律在法律規定的年限內對作品享有獨占權。一般而言,其他人需要使用作品,應當事先取得版權所有人的許可,並向其支付報酬。但是著作權法也規定了若干情形,在法律規定的使用方式下,該種使用無需取得版權所有人的許可,或者無需向其支付報酬。版權的期限,簡單來說,對個人而言,是死後五十年,署名權等精神權利期限無限制;對單位和法人而言,使作品首次發表後五十年。
外國人或者外國在中國國內首次出版的,受我國法律保護,其他的根據國際條約確定,多數重要國家已經和中國一起參加了共同的國際條約,在這些締約國境內產生的作品同樣受到我國著作權法的保護。根據學理,版權具有地域性,也就是說,各國承諾保護作品的知識產權,但是如何保護,作者有哪些權利,保護期限多長,由各個國家自己決定,在中國發生的作品使用行為顯然就需要按照中國的著作權法來判定,在美國發生的著作權使用行為就需要按照美國的版權法來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