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簡述我國著作權法的主要原則有哪些
我國著作權法的主要原則
(1)保護作者權益原則。保護作者權益既指著作財產權又指著作人身權,作者的辛勤創作是整個社會文學藝術和科學進步的源泉,加強對作者權益的保護,承認作者對其作品理應享有的人身權益和財產權益,正是為了保護作者的創作積極性,增加整個社會的精神財富。
(2)鼓勵優秀作品傳播的原則。傳播連接作品的創作和使用,傳播雖不直接創作作品但仍需花費大量的人力與物力,對它的法律保護在復制技術發展使得侵權極為便利的今天顯得越來越重要。我國著作權法第四章明確規定作品主要傳播者的權利即是鼓勵優秀作品傳播原則的直接體現。
(3)作者利益與公眾利益協調一致的原則。當今作品都是在借鑒前人優秀成果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雖然可以視為作者的人格標志和財產權利,但更是整個社會精神財富的一部分,任何人包括作者都不應對之絕對壟斷,以免妨礙全社會文化、藝術和科學事業的整體進步。。
(4)與國際著作權發展趨勢保持一致原則。鼓勵優秀作品的創作與傳播,促進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是所有文明國家實施著作權立法的基本目的。雖然著作權具有嚴格的地域性,但隨著傳播技術的發展和國際版權貿易的擴大,許多優秀作品走出國門成為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因此,加強國際著作權的協調,在尊重各國國情的前提下盡力促使各國著作權保護水平基本一致就顯得尤為重要。
㈡ 新舊著作權法關於違禁作品的規定對比
提問者實際是問現行著作權法與《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修訂草案送專審稿)》(國務院法制屬辦)關於違禁作品的規定,二者沒有實質區別。
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2010)第四條 著作權人行使著作權,不得違反憲法和法律,不得損害公共利益。國家對作品的出版、傳播依法進行監督管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修訂草案送審稿)》(國務院法制辦)第七條 著作權人行使著作權、相關權人行使相關權,不得違反憲法和法律,不得損害公共利益。
國家對作品的傳播依法進行監督管理。
㈢ 關於著作權法的問題,急啊!謝謝啦!
1.根據著作權法規定,甲的訴求成立。因為著作權法保護的主體是創作作品的創作者(即作者),這里的創作是指直接產生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的智力活動。甲在A公司擔任的是主要策劃、劇情策劃,直接參與了游戲的創作。而創意策劃與主要策劃、劇情策劃不是同一概念,未能准確體現甲的工作性質和成果。
2.某學院在校內組織拍攝、製作完成並用於教學觀摩的行為屬於著作權法第二十二條規定的合理使用,不購車過侵權。但某學院將《受戒》用於參與法國郎格魯瓦學生電影節,觀眾主要為參加電影節的各國學生及教師,電影節組委會對外公開銷售過少量門票,影片的放映場所系對外公開售票的電影院中的某一放映廳,這樣的行為已超出了著作權法規定的合理使用范圍,已構成對北影公司的侵權。
㈣ 自媒體傳播作品認定
當前自媒體發布內容版權保護的困境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如何認定自媒體發布內容是否構成作品;其次是如何認定自媒體發布內容的版權歸屬;三是如何認定抄襲發布轉發轉載等是否為侵權行為;四是如何追究侵權責任
(一)如何認定自媒體發布內容是否構成作品
版權保護的對象是作品,對於自媒體發布內容是否構成作品爭議不斷法律對版權保護設有門檻,根據著作權法實施條例,能構成作品須為具有獨創性的可以某種形式復制的腦力勞動成果是否構成作品與字數無關與形式無關,關鍵在於獨創性,但獨創性的判定本身也是充滿爭議的對於獨創性的判定,英美法系採用額頭出汗原則,即創作者投入了一定的智力性創造勞動即可相較之下大陸法系的判定標准較高,我國傳統版權制度下理論界認為獨創性的判定標准有兩個方面:一是作者獨立完成,即一件作品的完成體現了作者自己獨立的選擇取捨安排或設計,不是按照已有形式復制出的,也不是按照既定的程序或手法推演而來的;二是體現一定的創作高度及作者的個性自媒體發布內容中一些流水賬式的生活記錄或情感表達自然不符合獨創性的要求,但像微博中的一些微小說微電影微詩歌等,創意新穎表達獨特,則稱得上是著作權旨在保護的作品
在傳統媒體時代,判斷獨創性一定程度上由行業標准衡量有專業人士把關,門檻較高;而在自媒體時代,信息創造和分享的平民化低門檻高速傳播無疑使得獨創性這一標準的主觀性不確定性的缺點越發凸顯,這一法定標准在實踐中難免操作困難引起爭議不斷對此,有學者從媒體的本質出發從傳播學的角度審視提出了是否具有傳播價值的判定標准與傳統的獨創性標准相比,這一判定標準的優勢和合理之處在於三個方面:
一是符合自媒體發布內容被創造和分享的意義,自媒體為用戶提供平台和用戶使用自媒體創造和分享信息的意義就在於創造分享傳播對自己他人甚至社會有價值的信息,在自媒體背景下沒有傳播價值的信息不值得著作權的保護;
二是相對客觀容易確定,在自媒體平台上,可以通過技術大概掌握信息的傳播狀況,是否具有傳播價值成為一個相對量化的標准,客觀性強;
三是這一標准具有自我更新與時俱進的能力,信息是否具有傳播價值必然是與時代與社會文化的發展變化相關聯的,而且在自媒體時代,這樣的變化更是顯而易見
除了傳播價值的標准外,也有相對傳統的觀點認為是否構成作品應以知識價值為標准,即判斷其內容是否對人類文明有價值,但是這樣的標准過於主觀,難以量化;且在現代的網路環境下,多元的價值觀使得這一標准難以衡量
當然,是否具有傳播價值的標准可以作為認定自媒體發布內容是否構成作品的有益補充,但絕不可能替代獨創性的標准獨創性的標准所指向的作者獨立完成,體現一定的創作高度及作者的個性的要求仍然是自媒體發布內容受到版權保護的前提
(二)如何認定自媒體發布內容的版權歸屬
依據我國著作權法的規定,著作權自作品創作完成之日自動取得,但自媒體發布內容的版權歸屬問題涉及多方主體的利益,自媒體平台往往通過用戶協議中的格式條款對發布內容的版權歸屬作出限制由於目前對自媒體發布內容的版權保護尚無規范,一些有影響力的自媒體平台對這一問題的限制各不相同
2013年5月騰訊公司的微信公眾平台服務協議中的知識產權聲明部分被指是霸王條款,引起了媒體性質網站對知識產權界定的討論微信協議的知識產權聲明將用戶發布內容的版許可權制為:騰訊在本服務中提供的內容(包括但不限於網頁文字圖片音頻視頻圖表等)的知識產權均歸騰訊所有,但騰訊用戶在使用本服務前對自己發布的內容已合法取得知識產權的除外這樣的條款被自媒體發布者質疑:我寫的微信,版權卻不屬於我?
根據我國著作權法的規定,騰訊公司協議中的知識產權聲明實質上並不構成對用戶版權的限制,但對自媒體發布內容的版權保護確實存在如何認定自媒體發布內容的版權歸屬的問題從世界范圍來看,自媒體平台一般將知識產權界定為用戶所有,同時用格式條款約定永久性授權例如新浪微博的用戶協議:對於用戶通過微博服務公開發布的任何內容,用戶同意新浪公司在全世界范圍內具有免費的永久性的不可撤銷的非獨家的和完全再許可的權利和許可,以使用復制修改改編出版翻譯據以創作衍生作品傳播表演和展示此等內容(整體或部分),和將此等內容編入當前已知的或以後開發的其他任何形式的作品媒體或技術中;豆瓣的用戶協議第10條第2項:用戶在豆瓣上傳或發布的內容,用戶應保證其為著作權人或已取得合法授權,並且該內容不會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權益,用戶同意授予豆瓣所有上述內容在全球范圍內的免費不可撤銷的永久的可再許可或轉讓的獨家使用權許可,據該許可豆瓣將有權以展示推廣及其他不為我法律所禁止的方式使用前述內容
這樣的條款極易引起爭議,但由於一方面自媒體發布者很少關注平台的電子協議內容,很少關注版權歸屬的約定;另一方面尙無法律規范,所以這樣的格式合同大量存在如何認定自媒體發布內容的版權歸屬成為版權保護的一大困境,需要進一步規范
(三)如何認定抄襲發布轉發轉載等是否為侵權行為
版權制度旨在保護著作權人的權利,包括人身權和財產權但在著作權法中又存在合理使用默示許可法定許可等規定,構成對著作權人權利行使的限制,這些規定也往往被用作對著作權侵權行為的抗辯理由對於自媒體發布內容的版權保護問題,實踐中最常出現糾紛的是抄襲發布轉發自媒體與傳統媒體之間未經許可的轉載三種行為,對於這些行為是否為侵權行為的認定有不同的結果和依據
1.抄襲發布行為構成侵權
抄襲發布行為指的是,將他人發布的內容幾乎不做修改直接以自己的名義發布在自己的自媒體平台上,未給原始作者署名,也沒有註明出處,也就是盜版貼對此行為的抗辯理由認為侵權人抄襲發布一般是出於喜歡,沒有盈利目的,可以適用合理使用的規定免責;或是抗辯說原始作者將內容公開於網路就是為了信息能夠共享,符合默示許可的規定但是是否侵犯著作權與是否有盈利目的無關,而且不論是合理使用還是默示許可都仍然需要做到為原始作者署名註明出處著作權法規定,未經著作權人許可,擅自復制或在網路上傳播他人作品,構成侵權抄襲發布是典型的著作權侵權行為
2.轉發行為不構成侵權
與抄襲發布不同,轉發行為專指轉發他人已發布的內容同時註明作者及出處的行為而且現在大多數的轉發行為都是按照自媒體運營商提供的轉發功能鍵進行的簡單的格式化的操作轉發行為不構成侵權,其依據可以從兩方面考慮:一是根據合理使用的規定為了平衡作者權利與社會公眾權益,著作權法規定:為個人學**研究或欣賞而使用他人已發表作品,或者為介紹評論某一作品或說明某一問題而在作品中適當引用他人已發表作品的在引用時註明作者及出處,則不構成侵權二是根據默示許可的規定默示許可是指從著作權人的行為可以推定其對某人使用其作品不會反對,則不會構成侵權
對於轉發行為,從實踐當中分析,用戶轉發信息多是出於喜歡,所以想要分享和傳播,難說是用於個人學**研究或欣賞;對於介紹或評論,其對於轉發內容的介紹或評論須獨立可構成作品,這樣的高門檻導致用合理使用的規定來解釋轉發行為的合法性有些牽強用默示許可的規定來解釋則會更加合理:在大多數的自媒體平台中,轉發都是其基本功能之一,用戶申請注冊使用的行為即可推定為對轉發行為的默示許可
3.自媒體與傳統媒體之間未經許可的轉載行為構成侵權
自媒體與傳統媒體之間也經常出現著作權糾紛,自媒體與傳統媒體之間未經許可的轉載行為構成侵權這種行為是相互的,具體表現為:未經許可,將他人在自媒體上發布並享有著作權的內容轉載或使用在傳統出版物中;未經許可,將他人刊登於傳統刊物中的作品數字化並發布分享於自媒體平台中有人援引著作權法中法定許可的規定為這種轉載行為辯護,法定許可是指作品刊登後,除聲明不得轉載外,其他報刊雜志可轉載或作為文摘資料刊登而不需徵得著作權人的授權許可,但應當支付報酬實踐中自媒體與傳統媒體之間未經許可的轉載行為多未支付報酬,況且自媒體發布內容是否與傳統媒體意義上的刊登一視同仁也是個值得商榷的問題
自媒體發布內容是否構成侵權的認定關鍵在於合理使用的界定傳統的版權制度中合理使用的界定分三步:首先原始作品是否已公開發表;其次是否構成適當引用;最後引用是否註明了作者及出處但是在自媒體領域這樣的方法並不能准確地界定自媒體發布內容構成合理使用或是著作權侵權例如自媒體發布者在微信朋友圈中發表明顯構成作品的內容,首先存在爭議的是其是否構成公開發表公開發表是指向不特定人群公開作品內容,而微信朋友圈的特點便在於點對點的溝通,朋友圈內的人一般是特定且數量有限的,是否因此可以斷言在微信朋友圈中發布內容並不構成著作權法意義上的公開發表?隨著平台的普及,朋友圈中動輒數千好友的微信大號普遍存在,如何判斷何種情況構成公開發表?
網路技術的發展異常迅速,各種自媒體平台的功能開發周期短速度快,固守傳統的制度觀念無法適應新發展帶來的挑戰對於自媒體發布內容構成合理使用還是侵權的認定,應當更偏向於對主觀過錯和客觀損害結果的判斷,而將是否構成公開發表這樣的因素交由法官自由裁量,根據當時當事的具體情況進行判定
㈤ 著作權法關於圖片作品的規定
我國《著作權法》等對於圖片作品、圖片作品權屬、作品使用、侵權責任、賠償數額都做了相應的規定。下面來看看著作權法關於圖片作品的規定。著作權法關於圖片作品的規定《著作權法》第五條本法不適用於:(一)法律、法規,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譯文;(二)時事新聞;(三)歷法、通用數表、通用表格和公式。《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二條著作權法所稱作品,是指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具有獨創性並能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的智力成果。第四條著作權法和本條例中下列作品的含義:(十)攝影作品,是指藉助器械在感光材料或者其他介質上記錄客觀物體形象的藝術作品;第五條著作權法和本條例中下列用語的含義:(一)時事新聞,是指通過報紙、期刊、廣播電台、電視台等媒體報道的單純事實消息;《關於審理涉及計算機網路著作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條受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包括著作權法第三條規定的各類作品的數字化形式。在網路環境下無法歸於著作權法第三條列舉的作品范圍,但在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具有獨創性並能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的其他智力創作成果,人民法院應當予以保護。版權又稱著作權,版權包括作品版權和軟體版權。版權登記是作者的無形資產,也是代表自身價值最好的證據。
㈥ 我國《著作權法》規定的作品發表的含義是()
一、發表權。發表權是指決定作品是否公之於眾的權利,還包括決定以何種形式發表和在何時何地發表的權利。所謂「公之於眾」是指向作者以外的公眾公布,而不是作者把自己的作品提供給家屬、親友,或向某些專家請教。是否公之於眾並不取決於聽眾或者觀眾的數量,很多情況下取決於作者的主觀意向與提供作品的方式。向公眾發表演講,聽眾可能很少,也屬於發表;將作品提供給親屬、親友,可能觀者很多,也不是發表。發表權是決定是否發表的權利,作者只要作出發表或者不發表的決定即是在行使發表權,並不是說作者必須自力親為去發表作品才叫行使發表權。
二。以復制、發行等方式使用作品,必然要發表作品。因此,有人認為,發表權屬於財產權,或者兼具人身權與財產權兩種性質。的確,發表權與作品的使用密切相關,不發表作品而首次以復制、發行等方式使用作品是不可能的。但是,與財產權同時行使並不表明本身就是財產權。發表權的重點在於是否公之於眾。如果作者單獨行使發表權而不行使具體的財產權,很難說此發錶行為是行使財產權利,如在公眾集會上發表演講,留下遺言其作品在其死亡後可以公之於世等。著作權法在規定發表權時,在很多情況下作了不同於其他人身權的處理。如規定了其他三項人身權的保護期不受限制,卻規定發表權與作者的財產權一樣,其保護期為作者有生之年加死亡後五十年。這樣規定是從有利於作品的傳播出發的,而不是因為發表權是財產權。
㈦ 與著作權法相關的法律法規、司法解釋、行政規章各有哪些急求急求!!!詳細一點,精確到其全名
1.中華人民來共和國著作權自法2.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實施條例(2002)
3.《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著作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已於2002年10月12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246次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02年10月15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商標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4.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計算機網路著作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5.《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非法出版物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已於1998年12月11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032次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1998年12月23日起施行。
㈧ 著作權法的四項精神權利
具體應該是人身權利,這四項人身權利不可轉讓。
發表權 即決定作品是否公之專於眾的權利
署名權 即表明屬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權利
保護作品完整權 即保護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權利
修改權 即修改或者授權他人修改作品的權利;
㈨ 《著作權法》頒布的意義是什麼
《著作權法》是知識產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現代社會發展中不可缺少的一種法律制度。現代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三百多年前源於西方,促進知識的積累與已交流,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推動經濟的發展和個人為社會進步起到了及其重要的作用。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是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而不斷發展和完善的,著作權保護不僅僅能夠促進文化事業的發展,同時版權產業也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動力。
《著作權法》調整的范圍很廣,涉及到調整作者、國家、集體之間的利益問題平衡創作者和使用者的關系,即要充分保護作者的合法權益,又必須給作者以限制,滿足公眾的需要。可以說,著作權(版權)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動每一個角落,但是包括許多人,乃至作者和法官、律師對著作權法存在誤解,更多的老百姓缺乏著作權法律常識和版權意識。
《著作權法》是一種無形的權利,同時是用有形物體現的,包括精神權利和財產權利,因此著作權也是人權,又是一種財產。侵犯他人著作權如同偷盜他人錢財。盜版就是盜竊。保護知識產權不僅是保護著作權人的個人利益,同時也是為了維護公眾利益,維護國家利益,維護國家經濟秩序,促進社會的發展。在我國15 年的世貿談判過程,中國的知識產權保護(尤其是著作權保護)一直是引人注目的問題,因為知識產權協議是世貿組織協議中重要組成部分。所以,著作權涉及更多的問題是經濟問題,是財產權的問題。現在,我們經常聽到人們說,版權產業是經濟發展的動力,或者說經濟發展的火車頭。1997年美國版權產業凈產值佔美國國內總產值的4.3%或者為3484億美元。1998年,我國圖書、報刊、印刷、電子出版業的產值是1263.2億元,軟體為170億元,兩項相加為 1433.2億元,約佔全國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1.8%。中國加入世貿必將深遠影響版權產業,這已是可以遇見的。
因此,《著作權法》頒布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