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 是中國音樂版權的唯一保護機構嗎 除此之外音樂人還有其他的法律保障和保障機構嗎
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音著協)不是中國音樂版權的唯一保護機構。它成立於1992年12月17日,專是由國家版權屬局和中國音樂家協會共同發起成立的中國大陸唯一的音樂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是專門維護作曲者、作詞者和其他音樂著作權人合法權益的非營利性機構。
我國與保護音樂著作權有關的法律法規主要有:著作權法、著作權法實施條例、信息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等。保護機構主要有:行政機關,即各級版權局,主要管理損害公共利益又納入行政保護的有關行為);司法機關,即各級公安機關、檢察院、法院,三者的聯合主要管理的是侵犯著作權的刑事犯罪行為;各級法院,主要管理著作權民事糾紛的審判工作;還有就是上述談到的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
㈡ 音樂著作權協會有多少簽約會員
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目前擁有會員超過6000人,其中出版商會員有30多個。版
其會員為具有中國國籍權的音樂著作權人,包括作曲者、作詞者、音樂改編者、音樂作者的繼承人以及獲得音樂著作權的出版者和錄制者。
協會管理音樂著作權,其權利來源為:
1. 會員的授權;
2. 與海外同類協會簽署相互代表協議,從而獲得對海外音樂作品進行管理的權利;
3. 經國家版權局授權,協會還承擔音樂作品法定許可使用的使用費收轉工作。
協會於1994年5月加入了國際作者、作曲者協會聯合會(CISAC)。在CISAC的框架下,協會已與58個國家和地區的同類組織簽訂了相互代表協議,包括美國的ASCAP、BMI、SESAC, 英國的PRS,法國的SACEM,德國的GEMA , 日本的JASRAC , 香港的CASH,台灣的MUST等等。並將協會會員名單和作品資料分別匯入CAE(國際作者、作曲者、出版者名錄)和WWL(世界作品目錄),從而將中國音樂著作權人的作品納入國際識別系統。一旦中國作品在海外被使用,其權益便可及時得到保護。
目前,音著協在中國大陸可以管理超過1800萬首的世界范圍的音樂作品。
㈢ 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和中國音樂家協會有什麼區別
中國音樂家來協會是由音樂家組成源的專業性社會團體,主要領導、指導和管理音樂領域的相關事務,行使部分政府管理職能。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是由國家版權局和中國音樂家協會共同發起成立的中國大陸唯一的音樂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是專門維護作曲者、作詞者和其他音樂著作權人合法權益的非營利性機構。最大區別在於:中國音樂家協會管理所有音樂界和音樂藝術領域的事務,包括音樂著作權,更具有政府的行政管理職能,而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只是管理與音樂藝術和音樂領域相關的著作權事務。
㈣ 快看看國外經驗是怎麼處理音樂版權問題
一般來說,在那個國家或者地區使用音樂,就需要找當地的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解決播放音樂涉及的著作權問題。如果是原創作品,且沒有在本國加入本國的音樂著作權協會,需要做好版權登記,證明自己擁有權利。
㈤ 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的國際合作
在國際合作方抄面,協會於1994年5月加入了國際作者、作曲者協會聯合會(CISAC)。在CISAC的框架下,協會已與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同類組織簽訂了相互代表協議。
協會會員名單和作品資料已分別匯入IPI(國際權利人數據信息系統)和ISWC(國際標准音樂編碼),從而將中國音樂著作權人的作品納入國際識別系統。一旦中國作品在海外被使用,其權益便可及時得到保護。
㈥ 美國選秀節目 選手所唱歌曲 ,要交版權費嗎
不用啦..
所有的選秀節目 選歌都是自由啊
而且你又不是盜用人家歌曲幹嘛 只是 參加比賽
沒有拿歌曲做什麼賺取利益的行為啊
㈦ 世界上第一個管理音樂作品的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成立於哪裡
起源與發展
世界上的作者協會起源於法國。1777年,著名的戲劇家博馬舍(《費家羅的婚禮》的作者)創立了法國戲劇作者和作曲者協會(SACD)。但是,在著作權集體協會的發展歷史上,最重大的事件則是法國著名作曲家比才(歌劇《卡門》的作者)於1847年在巴黎愛麗舍田園大街的一家音樂咖啡廳里喝咖啡時,發現該咖啡廳正在免費演奏他的作品,於是拒絕支付咖啡費,並到法院起訴咖啡廳,要求咖啡廳賠償使用費。法院最終判決比才勝訴,咖啡廳支付比才音樂使用費。隨後,在比才和其他一些音樂家的倡導下,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管理音樂作品著作權的組織,這就是現在的法國音樂作者作曲者出版者協會(SACEM)。此後,德國、義大利、奧地利、英國以及北歐、東歐各國紛紛成立了類似的組織。1926年,18個國家的音樂作品著作權集體管理機構聯合組成了國際作者作曲者協會聯合會(CISAC)。到2004年,CISAC的會員協會包括109個國家的208家集體管理組織,代理超過200萬名各類音樂作者,成為真正世界性音樂著作權人的組織。同時,其他作品的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也相繼設立,如德國文字與科學作品集體管理協會、法國多媒體作者協會等。其管理作品的范圍從最初的文學、音樂等領域逐步擴大到美術、攝影、電影、多媒體等領域,管理的權利也從傳統的表演權、復制權擴大到了廣播權、出租權以及信息網路傳播權等。
組織與任務
著作權集體管理是著作權法的重要手段。它是指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在獲得著作權人授權的基礎上,以自己的名義向作品的使用者行使著作權。主要包括向使用者發放作品的使用許可並收取作品使用費,將使用費分配給權利人,對侵權者提出訴訟法律等。從世界各國的著作權保護實踐看,著作權人行使權利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在權利人個人可以控制和操作的情況下自己直接行使權利。例如:個人的作品由出版社出版,個人的戲劇在舞台上演出。另一種情況,是在權利人個人無法或難以控制和操作的情況下,通過著作權的集體管理組織行使和主張權利。例如,作者行使音樂作品的表演權、廣播權、信息網路傳播權等,一些發達國家規定的復印權、公共借閱權、製作多媒體的權利等等,使用者使用作品與鄰接權客體、作者獲得創作回報,均是通過集體管理組織的運行來完成的。所以,如果沒有集體管理組織替作者主張權利、替使用者轉付報酬,法律規定的這些權利就很難實現。
隨著國際著作權保護制度的建立,各國的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逐漸建立起國與國之間的集體管理組織的相互代表協議制度,即兩國的集體管理組織根據協議各自代表對方在本國范圍內管理對方權利人的權利。CISAC就是管理各國集體管理組織的非政府組織。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於1994年經國家版權局和外交部批准,參加了CISAC。到2004年,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已經與42個國家的集體管理組織訂立了相互代表協議。
相關鏈接
我國著作權集體管理機構
1、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
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成立於1992年,由國家版權局和中國音樂家協會共同發起,是我國第一家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其會員主要是詞、曲作者和部分音像製作者和創作團體,主要管理音樂作品的表演權(包括現場表演和播放背景音樂)、廣播權和錄制發行權(包括製作廣播電視節目、背景音樂製作、音像製品製作、網路下載等)。
2、中國文字作品著作權協會(籌)
該協會是1999年11月向國家版權局提出申請,經審查批准後於2000年5月成立的,但尚未經民政主管部門批准。該協會的籌備工作由中國版權保護中心和中國作家協會權益保障委員會共同負責。協會管理的權利主要包括文字作品的法定許可報酬收轉權、信息網路傳播權、數字化復制權等。
3、中國音像著作權協會(籌)
國家版權局2001年11月5日批准中國音像協會負責籌備音像著作權集體管理工作。主要管理音像製品的公開表演權、廣播權、出租權、信息網路傳播權及經權利人特別授權的部分復制權、發行權。(中國知識產權報)
㈧ 我在美國注冊了音樂版權,但是我人在中國,這時候我的版權保護是按照美國的版權
保護。在我國公民的作品創作完成即自動獲得保護,外國人在我國也是一樣的,美國和中國都是伯爾尼公約的成員,依據互惠原則和國民待遇原則,中國人在美國創作的作品應受到保護的
㈨ 音樂著作權協會是什麼組織
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簡稱音著協(英文:Music Copyright Society of China)成立於1992年12月17日,是版由國家版權局和中國音樂權家協會共同發起成立的中國大陸唯一的音樂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是專門維護作曲者、作詞者和其他音樂著作權人合法權益的非營利性機構。總部設在北京,下設會員部、作品資料部、許可證部、法律部、分配與技術部、財務與總務部,共6個職能部門,效力工作人員已逾50人,他們擁有法律、音樂、市場營銷、IT等多種不同專業背景,從而支撐起協會專業化、多層面、高水準、高效率、系統化的服務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