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物權裡面的價值權

物權裡面的價值權

發布時間:2021-08-11 07:44:37

A. 關於合同中的物權和所有權

您好。你的理解是錯誤的。
1、物權包含所有權。所有權是對物的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
2、買賣時,雙方協商一致後合同生效,這時產生的只是合同債權,也就是說,一方負有交付貨物的義務,另一方負有交付金錢的義務。在合同簽訂當時,並不能發生物權變動的法律效力,需要完成貨物的交付後,物權(即所有權)才發生變動。
3、動產抵押只適用於價值較大的,如車輛等。像衣服這種價值較低的動產,是不能抵押的,可以質押。即使辦理了抵押,所有權也不發生變動,抵押權人只取得抵押權,而不是所有權。
物權、所有權、債權是民法的核心,需要綜合起來理解。你學完後,就能理解了。

B. 物權里的「典權」和「質權」是什麼意思

質權:包括動產和權利。甲借了乙100元,把手錶作為質押物給了乙,如果甲不還,乙專可以就該手錶的價值優先受償屬。
典權:只限於不動產,你把房屋典當給別人,人家可以把你的房屋租出去並且收租,如果到時候沒錢贖回,房子就是人家的了。
抵押權:你把房子抵押給人家,但人家不能拿你的房子出去收租,到期你還不了債,房子人家也不能直接拿去,只能申請把你房子拍賣然後優先受償。抵押一般用於不動產,而且必須登記。質押用於動產,交付就可以了。

C. 如何理解物權是支配權、絕對權和對世權

1、物權是來權利人直接支配的權利,即物自權人可以依自己的意志就標的物直接行使權物權的構成體系利,無須他人的意思或義務人的行為的介入。

2、物權是絕對權(對世權) 物權的權利主體只有一個,權利人是特定的,義務人是不特定的第三人,且義務內容是不作為,即只要不侵犯物權人行使權利就履行義務,所以物權是一種絕對權。

3、物權是財產權折疊 物權是一種具有物質內容的、直接體現為財產利益的權利,財產利益包括對物的利用、物的歸屬和就物的價值設立的擔保,與人身權相對。

4、物權的客體是物,且主要是有體物。 物權具有排他性 首先,物權的權利人可以對抗一切不特定的人,所以物權是一種對世權;其次,同一物上不許有內容不相容的物權並存(最典型的就是一個物上不可以有兩個所有權,但可以同時有一個所有權和幾個抵押權並存),即"一物一權"。

5、物權作為一種絕對權,必須具有公開性,因此物權必須要公示。物權設立採用法定主義。物權具有優先效力,又稱為物權的優先權。

D. 物權行為的價值

1.清晰區分各種法律抄關系,襲便於准確適用法律
物權行為無因性理論法律關系非常明晰。以買賣為例,則分為三個獨立的法律行為:一是債權行為(買賣契約);二是為轉移標的物所有權之物權行為;三是轉移價金所有權的物權行為。
2.交易安全的保護機能
物權行為理論的支持者認為,物權行為理論最重要的價值或者機能,在於對交易安全的保護。他們指出:必須將作為原因的當事人的意思與所有權讓與的「構成部分」分離開來,否則新的所有人必將依附於前取得者,難以避免因原因關系的瑕疵而喪失權利的可能性,如此,交易勢必遭受阻礙。而物權行為的無因構成縮小了交易人對權利人的檢索范圍,在交易之際,人們無須將其視野移出相對人而無限地檢索真正的權利人。
3.使法律關系理論最終臻於完善,完善了民法體系
作為德國民法理論最有特色的「標志型建築」的物權行為理論,不僅被認為是潘德克吞法學或者概念法學最為輝煌的運用成果,不僅將德國學者所崇尚和擅長的法律形式理性思維方法推向極至,而且對於德國物權法乃至整個德國民法體系的形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E. 物權中有可能產生哪些財產上的權利沖突

物權法上的權利沖突規則2008-11-2 【大 中 小】
——中國法律經驗的總結和評析

關鍵詞: 物權/債權/權利沖突/優先效力

內容提要: 物權法中的權利沖突表現為物權和債權的沖突以及物權之間的沖突,解決前一沖突的規則通常是物權優先於債權,但根據法律的特別安排,租賃權等特定債權能優先於物權;解決後一沖突的規則通常是順位,即根據物權設定先後次序來排列同一財物上負擔的限制物權的實現順序,此外,還有限制物權優先於所有權等根據物權特性以及當事人意思表示來決定物權地位的特殊規則。

由於物權的客體通常可反復利用,但又具有稀缺性,在負載某特定物權之外,它還可能成為債權或者其他物權的標的物,一旦客體的價值有限,就會導致這些權利產生沖突,物權法學理中所說的物權優先效力就是解決這些沖突的基本規則,其重要意義毋庸贅言。物權法上的權利沖突,主要表現為物權與債權的沖突以及物權與物權的沖突,由於物權和債權存在本質上的差異,這兩類沖突的性質也完全不同,分別要適用不同的規則,解決前一沖突的規則屬於外部規則,後一規則是內部規則。不過,任何一部物權法都沒有集中規定這些規則,它們分散於同一物權法的不同部分、甚至於不同的法律中,我國同樣如此。本文主要根據我國法律文本和實踐,總結相關經驗,以供適用和檢討。

一、解決權利沖突的外部規則

物權是權利人直接支配特定物的權利,債權是特定人之間的請求權,沒有直接支配物的權能,正是因為物權的直接支配功能,導致其與債權無法兩立時,能排斥債權而優先實現,這就是通常所謂的「物權優先於債權」。但這並不絕對,法律中的權利無非是調整社會關系的工具,當特定債權被賦予特殊價值時,它將排斥物權,從而形成例外。

(一)原則:物權優先於債權

學理上一般把物權優先於債權的規則細化為以下兩種情形:(1)在某財產既為債權給付的標的物,又為物權的客體時,無論物權成立時間先後,物權優先於債權;(2)債務人的特定財產上存有限制物權,就出賣該特定物所得的價金,限制物權人有優先於一般債權人受償的效力。[1]情形一又可以細分出以下規則:

第一,當非同一權利人的所有權和債權共同指向某物時,只要所有權人不受該債權約束,由於所有權是完全物權,具有強烈的對抗力和排他性,而相對性的債權只能約束特定當事人,要承受所有權的排斥,故所有權優先於債權。

第二,某特定財產既是不以租賃為內容的債權給付(如買賣、借用)的對象,又是限制物權的客體,則無論成立時間的先後,限制物權優先於債權,債權人既不能請求除去該物權,也不能請求物權人交付或者移轉該財產。

第三,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下稱《擔保法解釋》)第66 條、《物權法》第190 條第2 句,某特定財產既是限制物權的標的物,又是租賃合同的客體,由於租賃合同具有物權化的特點,此時,應參照物權之間的內部效力規則,成立在先的物權能排斥成立在後的租賃債權。

第四,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國有土地使用權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第10 條,在一物兩賣等同一財產被處分數次的情形,先通過公示取得物權者,即使其債權成立時間在後,也能排斥成立時間在前的債權。

情形二之下的規則大致包括:

第一,根據《擔保法》第56 條、《物權法》第170 條、《企業破產法》第109 條,債務人的財產設定了擔保物權,在債務人不能清償債務時,擔保物權人就標的物變價後的價金,優先於一般債權而受償。

第二,在某不動產上設定抵押權後,又設定典權等限制物權,抵押權人實現抵押權,若無人應買或者所出價金不足清償所擔保的債權,執行法院可除去典權,重新估價拍賣,所得價金於清償抵押權所擔保債權後,如有餘額,典權人可以優先於一般債權人而受償。[2]

(二)例外:債權優先於物權

在特定情形,法律為了維護債權人的群體利益,給予特殊保護,使其優先於物權,形成債權優先於物權。

1.租賃權

租賃權是承租人基於租賃合同而對標的物進行使用、收益的債權。在傳統民法中,出租人是獨立的物權人,與其相比,要依賴於他人之物才能生存和發展的承租人被視為弱勢之人,特別是為了保護住房承租人的生存利益,不至於讓其承租利益因標的物所有權的移轉而受新主的排斥,遂有「買賣不破租賃」制度的產生,這也是租賃權物權化的標志。

在我國,該規則早先表現為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下稱《民法通則意見》)第119 條第2 款:「私有房屋在租賃期內,因買賣、贈與或者繼承發生房屋產權移轉的,原租賃合同對承租人和新房主繼續有效。」該規定非常貼切地表達了買賣不破租賃的意旨,體現出對承租人生存利益的特別保護。之後,《合同法》第229 條規定:「租賃物在租賃期間發生所有權變動的,不影響租賃合同的效力。」這使得無論何種標的物的租賃權均可物權化,如此一來,反倒模糊了買賣不破租賃的政策定位,因為與住房租賃等不動產租賃相比,動產租賃並不包含保障承租人安身立命的價值,讓它與不動產租賃權一樣被物權化,難言合理。[3]

為了在擔保關系中體現出租賃權的物權化,《擔保法》第48 條規定:「抵押人將已出租的財產抵押的,應當書面告知承租人,原租賃合同繼續有效。」這與《民法通則意見》第119 條第2款和《合同法》第229 條規定的租賃權只要有效成立即可對抗新主所有權的規則不同,抵押人是否履行書面告知承租人義務,似乎成了租賃權能否物權化的前提,租賃可否破除買賣完全控制在抵押人之手,這就失去了「買賣不破租賃」的意蘊。在最高人民法院的法官看來,抵押人書面通知承租人的義務是為了落實《民法通則意見》第118 條規定的承租人優先購買權而為的制度措施,並非影響租賃合同效力的因素,[4]故而,《擔保法解釋》第65 條將《擔保法》第48條修改為「抵押人將已出租的財產抵押的,抵押權實現後,租賃合同在有效期內對抵押物的受讓人繼續有效。」其實,如果著重考慮租賃權的物權化特色,當它與抵押權共存於同一財物上時,應適用權利沖突的內部規則,成立在前的租賃權當然可以對抗成立在後的抵押權,反之亦然,《擔保法解釋》第65-66 條體現了這一點,值得贊同。

這一立場同樣反映在《物權法》第190 條:「訂立抵押合同前抵押財產已出租的,原租賃關系不受該抵押權的影響。抵押權設立後抵押財產出租的,該租賃關系不得對抗已登記的抵押權。」

不過,它不是《擔保法解釋》第65 條至第66 條的翻版,其特點在於:(1)明確了租賃權對抗抵押權的時間點,即抵押合同的訂立,此時,依據不經公示,物權不變動的規則,抵押權並未設定,成立的僅僅是抵押合同之債,而從抵押合同成立到抵押權通過登記而設定之間還有一段時間,這樣,即使租賃權在抵押登記之前存在,但只要它後於抵押合同成立的時間,也不能優先於抵押權,這對租賃權的物權化限製得更為嚴格;當然,依據不經公示,物權變動不得對抗第三人的規則,抵押權因抵押合同的成立而設立,之前的租賃權可以優先於抵押權。(2)明確了可優先於租賃權的抵押權范圍,即已經登記的抵押權,雖已成立但沒有登記的抵押權縱然設定時間在前,也不能對抗租賃權,其原因應當是登記為承租人提供了相關信息,讓其明知抵押權存在的事宜,進而在信息完全充分的基礎上作出是否承租的判斷,一旦判斷肯定,承租人就要承受抵押權存在的事實,這實際上將因抵押合同成立而設立的、同時也沒有登記的抵押權排除之外。這樣一來,將租賃權優先於抵押權的時間點設置為抵押合同成立之前,反倒沒有什麼道理,因為只要沒有登記,租賃權就能對抗抵押權,抵押合同其實對租賃權的優先效力不產生實質影響,實不如將該時間點設定為抵押登記之前。

2.職工勞動債權

勞工在近現代社會也被視為典型的弱勢群體,法律給予特殊保護,其中的典型表現之一就是優先保護勞動債權,比如,根據《海商法》第22 條第1 款第1 項和第25 條第1 款,船長、船員和在船上工作的其他在編人員根據勞動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勞動合同所產生的工資、其他勞動報酬、船員遣返費用和社會保險費用的給付請求權優先於船舶留置權和船舶抵押權。不過,在《企業破產法》頒布之前,職工債權和擔保物權在破產清算時,何者為優,存在相當激烈的爭論,因為優先保護前者是以人為本,優先保護後者則是維護市場經濟秩序,如何取捨,難以決斷,這可謂是《企業破產法》最難以選擇的難題。[5]《企業破產法》第132 條最終確立了擔保物權優先的一般規則,但也有例外。

3.購房消費者的債權

購房消費者是另一個弱勢群體。鑒於我國房地產價格與居民收入不成比例,房地產市場交易不規范,房地產商占據了強勢地位,購房消費者難以知悉所買房屋的具體負擔情況等現實,最高人民法院特別保護購房消費者對房地產商享有的請求移轉房屋所有權的債權。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建設工程價款優先受償權問題的批復》(下稱《建設工程價款優先受償權批復》)第1 條至第2 條,消費者交付購買商品房的全部或者大部分款項後,買受人的請求權可以對抗承包人就該商品房享有的工程價款優先受償權以及其他債權人就該房屋所享有的抵押權。據此,只要購房消費者交付了全部或者大部分購房款,其請求權即可對抗其他物權,至於其是否佔有房屋,在所不問。不過,該房屋上的抵押權應沒有通過登記公示,否則,視為購房者自願承受該權利,或者購房者懈怠保護自己的利益,根據《擔保法解釋》第67 條,購房消費者的債權不得對抗抵押權。

4.預告登記的債權

預告登記的對象是債權,它是債權物權化的重要表現。[6]《物權法》第20 條明確規定了預告登記,此前,我國一些地方性法規也規定了該制度,比如,《上海市房地產登記條例》中預告登記的對象是預購商品房和房屋建設工程的請求權,經過預告登記,債權人能排除其他人取得將來的房屋物權。需要說明的是,預告登記債權之所以有優先效力,基本上是為了防範原因行為和物權變動之間的時間差對物權受讓人的風險而設,這不同於以上幾種優先性債權所蘊涵的保護弱者的社會政策考量。

5.其他債權

在我國,法律賦予優先效力的債權至少還有:(1)《海商法》第22 條第1 款第2 項至第5項、25 條第1 款規定的船舶營運中的人身傷亡的賠償請求、船舶噸稅、引航費、港務費和其他港口規費的繳付請求、海難救助的救助款項的給付請求以及船舶在營運中因侵權行為產生的財產賠償請求等債權;(2)《民用航空法》第19 條第1 款、第22 條規定的援救該民用航空器的報酬、保管維護該民用航空器的必需費用等債權;(3)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商品房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7 條規定的被拆遷人優先取得補償安置房屋的請求權。

二、解決權利沖突的內部規則

一物上存有數個有沖突的物權時,物權法通常採用「時間早者權利先實現」的規則,[7]我國也不例外。當物權公示能決定物權變動時,物權的標志就是不動產登記或者動產交付,它們出現的時間將影響物權的實現順序,公示在前的物權具有優勢地位,該規則被稱為順位,主要適用於同一物上的數個限制物權之間、或者限制物權與預告登記之間。一般規則通常伴隨例外,順位規則也不絕對,比如,不同特性的物權之間會遵循其他規則,限制物權即可優先於所有權而實現。

(一)順位規則

順位的基本內涵,就是在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情況之外,按照限制物權設定的前後順序決定其實現順序。在不動產物權(如房屋抵押權)和權利物權(如專利權質權),順位以登記為標准,在動產物權則以交付為標准。[8]至於當事人約定的設定物權的合同,在其內容尚未被登記之前,僅僅在當事人之間產生法律拘束力,不能影響第三人的權利義務狀況,不能成為確定順位的標准。由於不動產物權之間的沖突在實踐中更常見,以不動產登記簿為基礎的順位更富有法律技術含量,本文以下主要討論不動產物權的順位規則。

在不動產物權,順位得以建立的物質基礎是登記簿,為了使物權能夠有序地在登記簿中得以表現,就必須整理物權在登記簿中的存在空間,相同性質的物權應在同一欄目之中,這樣,就可以按照欄目簿頁空間上的前後位置,來排列物權實現的順序,即物權登記空間位置在前者,有優先順位,反之,順位在後。

不同類型的物權則應位於不同的欄目,這導致它們之間不存在物理意義上的登記空間前後排列順序,而應依登記時間順序為標准來確定順位。登記時間通常以登記簿記載的登記時間為准,而且,基於物權公示的推定效力,無論登記簿中記載的時間是否真實,法律都推定其真實可靠,這樣,登記時間在先的順位優於登記時間在後的順位;記載時間相同的,順位相同,此時,要依據誠實信用原則,來公平衡量權利人之間的利益關系。[9]雖然登記簿記載的時間存在先後順序或者相同,但是,如果登記簿註明登記申請日期或者登記機關收到登記申請日期先後的,或者提出順位主張的當事人能夠證明登記申請日期先後的,則應以登記申請日期的先後順序為准。[10]這一標準是對順位更為細致的調整。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法律沒有明確登記時間和申請時間的計算單位,但根據《擔保法解釋》第58 條第1 款,當事人同一天在不同的法定登記部門辦理抵押物登記的,視為順序相同,由此,該計算單位應是「天」,即同一天遞交的登記申請如果都符合法律要件,則應在同一天登記,這些權利的順位相同,根據《擔保法》第54 條第1 項、《物權法》第199 條第1 項,抵押權順位相同的,按照債權比例清償。然而,這種規則並不符合客觀上存在的先來後到的順序,即使兩項登記申請在同一天,但只要申請到達登記機關的時間有先後,就將導致順位也有先後之別,不宜用「天」為基本計時單位來模糊處理。對此,我們宜借鑒德國的經驗:兩項登記申請雖在同一天,但在不同時間到達土地登記局,應在登記簿中通過順位附註方式清楚標明,先提出申請的權利優於後申請者;[11]或者借鑒瑞士經驗,登記機關在接受登記申請時,宜清晰標注申請到達的鍾點並按照先後順序編號。[12]

(二)特殊規則

根據物權的不同特性以及當事人的意思表示,可以適用不同於順位規則的特殊規則,主要為:

1.限制物權的優先效力

限制物權的有效存在,是所有權實現的一種方式,也是所有權人自願承受負擔的表現,故而,所有權要受到限制物權的限制,只有在限制物權消滅後,所有權才能恢復其本有狀態,因此,所有權總是滯後於限制物權。

2.登記物權的優先效力

當某物上有數個物權存在,其中有登記外觀的物權優先於無登記外觀的物權,具體而言:

第一,基於登記的對抗效力,原因行為成立即導致物權變動,但不登記者不得對抗第三人,那麼,根據《擔保法》第54 條第2 項和《物權法》第199 條第2 項,登記的物權能對抗沒有登記的物權。另外,盡管同一物上的數個未登記物權的原因行為的有效成立時間會有先後順序,但由於未登記的物權不具有對抗力,無論成立時間先後,它們相互之間不能對抗,而是處於同等地位,就此而言,《擔保法解釋》第76 條和《物權法》第199 條第3 項修改《擔保法》第54條第2 項按照抵押合同生效時間排列未登記抵押權的先後順序的規定,改為各抵押權人按照債權比例受償,值得贊同。

第二,與登記的公開性、穩定性和公信程度相比,動產佔有顯得更隱秘、不穩定,也不那麼公信,動產物權的設定也不如登記物權那樣明確,當事人完全可以在設定登記物權後再與第三人惡意串通,以移轉佔有的動產物權的設定在先為由,對抗登記物權,[13]故而,在同一物上既有登記抵押權也有質權時,根據《擔保法解釋》第79 條第1 款,登記的抵押權人優先於質權人受償。不過,基於登記的對抗效力,未登記的物權不能對抗第三人,據此,未登記的抵押權不能對抗動產質權,而不宜按照權利產生的時間先後來排列它們之間的順序。

3.法定物權的優先效力

法定物權是無需當事人約定,只要符合法律規定要件即可當然產生的物權。與意定物權包含的由私人進行計劃安排的特性不同,法定物權則是立法者根據社會公益或者特定社會政策而作出的強制性安排,具有優先效力,比如,根據《物權法》第239 條、《海商法》第25 條第1款和《擔保法解釋》第79 條第2 款,留置權優先於抵押權和質權。

法定的不動產物權屬於非依法律行為的物權變動的產物,適用登記的宣示效力規則,故而,無需登記即可設定,並能排斥登記物權,比如,根據《建設工程價款優先受償權批復》第1 條,建築工程承包人的法定抵押權優於抵押權,這也是學理上通常所謂的費用性擔保物權優先於融資性擔保物權。但是,費用性擔保物權雖然無需登記就直接排斥他人利益,而無論先前已經存在物權是否登記,這將使既有的融資性抵押權失去意義,並導致其他物權人或債權人採用措施來排除風險,從而產生諸多經濟成本。[14]為了擺脫這種困局,可能比較好的出路,還是藉助登記,將費用性法定抵押權公示於眾,使得其他人能獲取較充分的信息來決策安排計劃。[15]

4.意定順位的優先效力

前述的順位為依據法律規定的標准和規則確立的法定順位,意定順位則是按照當事人的意思排列的物權順序,它是當事人意思自治的產物,能排除法定順位規則。我國法律沒有直接規定意定順位,但從《物權法》第194 條第1 款第2 句,也可推導出相關意思,即抵押權人與抵押人可以協議變更抵押權順位,從而打破抵押權原有的順位。當然,意定順位要發生效力,意思表示必須有效,而且,意定順位必須在登記簿中顯示出來。

此外,根據《德國民法典》第881 條和《瑞士民法典》第813 條第2 項,在意思表示一致的基礎上,不動產所有權人可在登記簿上為先設立的限制物權提供一個後順位,為將來設定的其他限制物權保留一個先順位,這被稱為順位保留,它也打破了法定順位規則。順位保留之所以產生,源於實踐中的客觀需求,比如,不動產物權人在為土地開發借貸而設定抵押權之前,要為另一項較為次要的利益設定另一物權(如為購買汽車貸款設定抵押權),為了保障重大利益,就要為前者保留優先順位。我國交易實踐同樣存在這樣的需求,故我國將來的《不動產登記法》宜借鑒和規定順位保留制度。

注釋:

[1]參見謝在全:《民法物權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年版,第34-35 頁;溫豐文:《台灣民法典物權優先效力規定之施行經驗》,載《月旦民商法》第3 期,2004 年3 月,第132 頁。

[2]參見謝在全:《民法物權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年版,第35 頁。

[3]參見蘇永欽:《關於租賃權物權效力的幾個問題》,載《走入新世紀的私法自治》,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 年版,第338 頁以下;張雙根:《談「買賣不破租賃」規則的客體適用范圍問題》,載《中德私法研究》2006 年第1 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年版,第16 頁。

[4]李國光、奚曉明、金劍鋒、曹士兵:《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理解與適用》,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第252-253 頁、第284 頁。

[5]參見餘力:《新「企業破產法」面臨最後抉擇》,《南方周末》2004 年12 月23 日,第21 版;李曙光:《破產法進入三審關鍵之爭:擔保債權與職工債權孰優先》,《21 世紀經濟報道》2005 年5 月30 日,第34 版。

[6]參見[德]鮑爾、施蒂爾納:《德國物權法》(上冊),張雙根譯,法律出版社2004 年版,第418 頁以下、第341 頁。

[7] Vgl. Schmid/Huerlimann-Kaup, Sachenrecht, 2. Aufl., Verlag Schulthess, 2003, S.18.

[8] Vgl. Rey, Die Grundlagen des Sachenrechts und das Eigentum, 2. Aufl., Verlag Staempfli, 2000, S.141.

[9] Vgl. Mueller, Sachenrecht, 4. Aufl., Verlag Hezmanns, 1994, S. 398-399.

[10]參見《瑞士民法典》第972 條第2 項;《日本不動產登記法》第6 條第2 項第2 句、第47 條;《澳門物業登記法》第6 條第1 款;《上海市房地產登記條例》第11 條第2 句、第13 條第3 款第1 句。

[11]參見[德]鮑爾、施蒂爾納:《德國物權法》(上冊),張雙根譯,法律出版社2004 年版,第418 頁以下、第341 頁。

[12] Vgl. Schmid/Huerlimann-Kaup, Sachenrecht, 2. Aufl., Verlag Schulthess, 2003, S.92.

[13]李國光、奚曉明、金劍鋒、曹士兵:《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理解與適用》,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第252-253 頁、第284 頁。

[14]參見蘇永欽:《法定物權的社會成本》,載《民事立法與公私法的接軌》,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年版,第265-271 頁。

[15]參見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民一庭:《審理商品房按揭合同糾紛案件的幾個問題》,載《民事審判指導與參考》總第14 卷,法律出版社2003 年版,第114-117 頁。(來源:中國民商法律網)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常鵬翱

F. 物權和所有權的區別

財產權是指以財產利益為內容,直接體現財產利益的民事權利。財產權是可以以版金錢計算價值的權,一般具有可讓與性,受到侵害時需以財產方式予以救濟。財產權既包括物權、債權、繼承權,也包括知識產權中的財產權利。
所有權是所有人依法對自己財產所享有的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它是一種財產權,所以又稱財產所有權。所有權是物權中最重要的也最完全的一種權利,具有絕對性、排他性、永續性三個特徵,具體內容包括佔有。使用、收益、處置等四項權利。
在民法上,財產權是與人身權相對應的。廣義的財產權,包括物權、債權和知識產權。但在傳統意義上,財產權往往就是指物權。在我國法律中,物權又可分為多種:所有權、土地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地役權、采礦權、其他自然資源使用權、國有企業經營權、抵押權、質權和留置權。所以簡單點來說,財產權、物權和所有權不是一個層面的概念。財產權是一個總概念,物權是其中的一個大概念,而所有權是這個大概念中的一個小概念之一。所有權是物權的核心內容了。雖然是核心,但不是物權的全部內容。因為物權還包括除所有權以外的,基於所有權衍生出來的其他物權種類。

G. 幫忙舉例說物權的一物一權原則

物權法原則的重新審視
劉凱湘: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一物一權原則首先需要討論的問題是:一物一權究竟是指一物之上只能存在一個所有權還是一物之上只能存在一個物權?這個問題似乎已有定論,即指前者而非指後者。例如,有的學者非常明確地指出:「一物上惟有一所有權之成立,此為一物一權主義。」;或曰:「一物一權主義系指一物上僅能成立一所有權,一所有權之客體,以一物為限而言。」但其實不然,有的學者認為一物一權「是指一物之上只能存在一個所有權以及不相容的他物權,不得有互不相容的兩個以上的物權同時存在於同一標的物之上。」,或者說,「一物一權一方面是指一個物之上只能設立一個所有權而不能同時設立兩個以上的所有權;另一方面,也是指在一個物上不能同時設立兩個或者兩個以上在性質上相互排斥的定限物權。」由此可以看出,一物一權原則中的「權」到底為何種權利亦即僅指所有權還是指所有物權尚存較大的爭議。

一物之上只能存在一個所有權,而不能存在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所有權,這是既符合財產的私有屬性又符合法律的邏輯安排的。因為所有權最主要的制度功能就是確立社會財富的歸屬關系,定紛止爭。若允一物之上存在兩個相互獨立的所有權,這比沒有確定一物的所有權還易引發人們之間的紛爭和矛盾,不利於物的利用。這就是早在羅馬法時期就已經存在的「所有權遍及全部,不得屬於二人」規則。至於共有,則是二人以上對一物共同地或者按份地享有所有權,而不是分別獨立地對一物享有所有權,並不與一物一權原則相悖。但是一物之上存在兩個甚或兩個以上他物權(包括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的情形則是在不違背財產的私有屬性的前提下,允許所有權人在自己所有的物之上設定或以使用為目的的用益物權或以擔保為目的的擔保物權,正是所有權人行使所有權的方式和實現所有權價值的途徑。一物之上存在數個他物權是普遍的情形,所以一物一權的「權」並不包含他物權,而應當僅指所有權。

那麼,何以學者們都認為一物一權原則同時也包含一物之上不得存在兩個以上性質上互相排斥或者說內容上互不相容的他物權之義?進一步推敲,何謂「性質上相互排斥或者內容上互不相容」?舉例來說,甲將自己的房屋設定抵押於債權人乙,乙取得抵押權,甲旋又將該房屋設定抵押於丙,丙亦取得抵押權,兩個抵押權同時存在於一物之上,它們的性質相互排斥嗎?它們在內容上互不相容嗎?互相排斥和互不相容的確切含義是什麼?以什麼為性質上相互排斥或內容上互不相容的判斷標准?難道乙的抵押權和丙的抵押權是互相排斥和互不相容的嗎?假若該房屋的價值小於其所擔保的債務總額,兩個抵押權就是相互排斥和互不相容的嗎?其實若發生此種情形,法律的處理規則很簡單也很清晰:已登記的抵押權先於未登記的抵押權實現,先登記的抵押權先於後登記的抵押權實現,同時登記的按債權比例同時實現。但無論如何也不能認為此二抵押權是不能同時存在於一物之上的,即使是按照不動產物權的登記生效主義的立法例,若未經登記則抵押權不生效,那也是物權法定原則和公示公信原則要解決的問題,與一物一權並無關系。

有學者舉下列之例欲說明同一物之上不能存在兩個以上互相矛盾或排斥的他物權:某開發商將一棟房屋的不同單元分別售給各買受人,買受人以其所購買的商品房作抵押向銀行借款,同時開發商又以整個房屋向另一銀行作抵押借款,這兩項抵押權就會形成矛盾和沖突。其實,所謂矛盾和沖突是指權利實現後果上的矛盾和沖突,而非指權利性質和效力上的矛盾和沖突。兩項抵押權都是合法有效的,都應當受到法律的保護。設若全部的單元套間都辦理了抵押,則仍依前述已登記的抵押權先於未登記的抵押權實現、先登記的先於後登記的實現、同時登記的同時按債權比例實現的規則處理;設若只有一部分單元套間辦理了抵押,則未辦理抵押的部分由後一銀行行使抵押權,已辦理抵押的部分按上述沖突規則處理,問題都可得到解決。

又例:甲將自己所有的土地設定土地使用權(地上權)於乙,乙取得他物權,則非經地上權人同意,土地所有權人不得在土地之上設定抵押權,若土地所有權人未經地上權人同意設定了抵押權,抵押權應屬無效,但此時導致抵押權無效的原因並非一物一權,而是對已設定權利負擔的物權在為處分行為或為再負擔行為時的一種限制,目的在於保護他物權人的利益。所以,若他物權人同意所有權人在同一物上再設定抵押,並辦理了抵押登記,則此時的抵押權仍為有效,一物一權原則不能適用。不僅如此,若是他物權人自己在土地上設定抵押,則毫無問題,此時,一物之上也是合法地存在數個物權:所有權人的所有權,地上權人的地上權,抵押權人的抵押權,這些權利「和平共處」於一物之上,有何沖突與矛盾呢?!至於實現程序時的順位屬於權利行使的後果問題,而與權利的效力即有效或無效是無涉的。

再例,我國《合同法》第286條規定了工程承包人(即施工人)對建築工程的優先權(或如有的學者稱之為法定抵押權),設若發包方此前已將該建築工程設定抵押權於甲,此時也不存在施工人的優先權(法定抵押權)與甲的約定抵押權這兩個他物權相互沖突或矛盾的問題,更不存在因一物一權原則的適用而導致甲的抵押權無效的問題,而僅僅是一個權利實現的順位效果問題。

其實,在他物權的場合,根本不存在適用一物一權的可能性,無論是用益物權還是擔保物權。用益物權中,地上權人可以在土地上再設定地上權,在同一物之上形成兩個性質相同的他物權,例如根據我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的規定,通過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可以轉包,在轉包的場合,原承包人並不喪失承包經營權(承包經營權的性質即屬於用益物權,地上權),而轉承包人也取得了承包經營權;地上權人也可以在土地上再設定抵押權。又如,在房屋出典的場合,承典人可以將承典的房屋轉典,其自身仍為典權人,而轉承典人也取得典權,一物之上同時存在數個用益物權。一物之上同時存在數個擔保物權的例子上面已經說明。我們無法找出一個實例來說明一物之上設定了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他物權,而這幾個他物權卻是相互排斥、互不相容因而不能同時成立並受到法律保護,所謂的「一物之上不能同時設立兩個或者兩個以上互相排斥、互相矛盾、互不相容的他物權」的命題在邏輯上是無法解釋的,在實證分析上是無法找到注釋的。

即便能夠證明實踐中有個別情形在一物之上不能同時存在兩個或兩個以上他物權,也只說明一物可以存在數個他物權為常態,一物只能存在一個他物權為異態、為例外。而將異態或例外作為原則顯然是十分不妥的。何況,事實上連這種例外情形都是不存在的。

所以,一物一權原則是物權法中一項僅適用於所有權的原則,一物一權中的「權」僅指所有權而言,不包括任何他物權。有學者正確地指出了這一點,盡管未對其理由進行充分的說明。一物一權的准確說法應當是「一物一所有權」,但為稱呼上的簡潔及尊重約定俗成起見,仍舊稱為一物一權無妨。

H. 物權中的所有權包括什麼

所有權是物權的一種,是財產所有人依法對其物即自己的財產享有佔有、使用、收益、處分和獨立支配的權利。所有權包含了四項權能:

  1. 一是佔有,即對財產的實際控制,佔有又可以分為所有人佔有與非所有人佔有兩種情形,如甲將自己的房子租給乙居住,乙對該房子的佔有即為非所有人佔有。在非所有人佔有中,又可分為合法佔有與非法佔有,乙租甲的房子住,乙對甲的房子佔有即為合法佔有,如果租賃期屆滿乙還佔有該房子即為非法佔有。在非法佔有中,又可以分為善意佔有與惡意佔有,如甲將乙的一幅字畫贈送給丙,而丙並不知道字畫不是甲的,此時丙的佔有即為善意佔有。明知沒有法律依據還要佔有他人財產,如將拾得物據為己有即為惡意佔有。區分善意佔有與惡意佔有的目的在於法律後果不同,善意佔有中,佔有人可以取得物的所有權,而惡意佔有則不但不能取得物的所有權,還應返還原物和由原物所獲得的利益給原所有人,原所有人無需支付任何費用給惡意佔有人。

  2. 二是使用,即對財產的有效利用或從中獲取經濟上利益。使用權可以由所有人行使,也可以由非所有人行使,非所有人行使物的使用權必須根據法律或合同的規定進行。

  3. 三是收益,即指利用財產並獲取一定的經濟利益的權利。收益權之所以是所有權的一項重要權能,是因為人們擁有某物都希望通過該物獲取新的經濟利益。所有權自身也必須要在經濟上實現自己和增殖自己。

  4. 四是處分,即所有人對財產進行消費和轉讓的權利。處分權是財產所有權的核心,在一般情況下,處分權只能由所有權人親自行使。但是,在特定情況下,非所有人也可以根據法律或合同的約定行使對財產的處分權。佔有、使用、收益、處分構成了所有權完整的四項權能,所有人往往是通過四項權能與自己的分離回復來滿足自己生產生活的需要,充分發揮財產的用途。同時,所有權人在行使權利的過程中,還應履行相應的義務,即不因所有權的行使而妨礙他人和社會的公共利益。

所有權的類型是所有制關系在法律上的表現。根據我國現階段所有制的結構,我國物權法規定了國家、集體、私人的財產所有權,並對國家、集體、私人財產的主體、范圍、管理體制、行使權利的方式和保護的原則、方法都作出了明確規定。所有權是最全面最完整的完全物權,具有包括佔有使用收益處分無限追及在內的等等權能。是物權制度的核心。其他物權都是所有權根據權能不同的衍生和附屬。

閱讀全文

與物權裡面的價值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
公眾號版權投訴材料 瀏覽:841
簽訂無固定期限合同的好處 瀏覽:727
油汀發明 瀏覽:216
論文轉讓網 瀏覽:282
通州門面轉讓最新消息 瀏覽:165
第二屆紫金知識產權國際峰會 瀏覽:4
2010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答案 瀏覽:259
3系馬年限量版價格 瀏覽:952
快餐店轉讓協議 瀏覽:407
小蘿莉和猴神大叔版權 瀏覽:290
產權年限到期後怎麼辦 瀏覽:83
銅川58同城轉讓 瀏覽:477
著作權使用許可範本 瀏覽:846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成果 瀏覽:414
火石創造筆試題 瀏覽:545
河南醫院轉讓 瀏覽:798
工商局法制工作總結 瀏覽:359
貝倫斯發明 瀏覽:242
馬鞍山匯通大廈地址 瀏覽: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