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最高法物權法司法解釋 明確如何解決不動產登記與確權爭議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若干問題的解釋(一)》今天發布,共22個條文,將於今年3月1日起施行。依據《解釋》,對發生爭議的不動產物權歸屬的最終判斷,應當依賴於對原因行為或基礎關系的審查,而不全依賴於不動產登記簿。
《物權法》規定,「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自記載於不動產登記簿時發生效力。」實踐中,出現了民事、行政審判部門互相推諉以及民事裁判與行政裁判沖突的現象。
針對這一情況,《解釋》作出了明確,最高法民一庭庭長程新文分析:因為不動產物權的歸屬、買賣、贈與、抵押是否生效等發生爭議的,由民事訴訟來解決;涉及不動產登記機構它的行為本身是否合法、程序是否有錯誤,就通過行政訴訟來解決。
當然了,在涉及登記的行政訴訟中,如果當事人提出將民事爭議一並解決的,法律規定,人民法院應當一並審理。
依據《解釋》,對發生爭議的不動產物權歸屬的最終判斷,應當依賴於對原因行為或基礎關系的審查,所以,在當事人有證據證明不動產登記簿的記載與真實權利狀態不符、自己是真實權利人的情況下,法院應當支持他的訴求。
程新文解釋,不動產登記是不動產物權的一種公示方式,不能把不動產物權登記理解為國家對不動產物權關系的一種干預,解釋為行政權力對不動產物權的授權或確認。
有記者問,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關於不再封閉建小區,小區道路將公共化,會不會與現行《物權法》規定相違背?程新文分析,政策上升為法律需要一個過程。
「黨的政策、國家的政策上升為法律,是立法機關要做的事情。當國家政策和法律產生相互影響的時候,我們會積極協調有關方面,妥善處理好相關的糾紛,我們司法機關執行法律和執行國家政策,目標是一致的」。
實權利狀態不符、其為該不動產物權的真實權利人的情況下,應當支持其訴訟請求。
(1)物權審判中的核心價值觀問題擴展閱讀
實踐中,有觀點認為,除非法律另有規定,未經不動產登記機構登記就不能取得及享有不動產物權,不動產物權爭議涉及到登記就應通過行政訴訟解決。
於是,實踐中就出現了民事、行政審判部門互相推諉以及民事裁判與行政裁判沖突的現象,這不僅徒增當事人訟累,也有損司法的權威和公信。針對這一情況,《解釋》從兩個方面作出規定:
一是在案件的受理上,規定因不動產物權的歸屬,以及作為不動產物權登記基礎的買賣、贈與、抵押等產生爭議而提起訴訟的,屬於人民法院民事訴訟受案范圍,人民法院應依法予以受理,民事審判部門應依法予以審理。
二是從訴訟中不動產登記簿證明力的角度,規定對發生爭議的不動產物權歸屬的最終判斷,應當依賴於對原因行為或基礎關系的審查,故在當事人有證據證明不動產登記簿的記載與真實權利狀態不符、其為該不動產物權的真實權利人的情況下,應當支持其訴訟請求。
⑵ 物權法的幾個問題
看懂法條的立法本意,主要是說明對於船舶、航空器和機動車需要登記才能對抗第三人,如果沒有登記,那麼就不能對抗第三人。所以你的幾個案例中分析的要點在於有無登記,只要是登記,無論買賣是發生在登機前還是登記後,都不能對抗已登記的所有權人。
⑶ 民通意見118條被廢止是因為與物權法的哪些條款沖突了
民通意見118條被來廢止是因為與物權法自的第九條沖突了
《物權法》第九條規定:「 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經依法登記,發生效力;未經登記,不發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民通意見》118.出租人出賣出租房屋,應提前三個月通知承租人,承租人在同等條件下,享有優先購買權;出租人未按此規定出賣房屋的,承租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宣告該房屋買賣無效。」據此,當出租人將房屋賣給第三人,並辦理過戶登記手續後,第三人已經享有了房屋的所有權。承租人不能再請求法院確認合同無效了。
⑷ 關於司法核心價值觀方面的論文
淺析司法核心價值觀 作者:佚名 文章來源:論文心連心 點擊: 更新:2010-6-17 14:42:56 添加到新浪收藏夾 要做到司法為民,應常練為民之功。常練為民之功就要求法官具備扎實的執法為民綜合素質。司法為民不是一句空話,想為人民群眾辦點事,沒有好的本事也可能會好心辦壞事。要把好事辦好,讓人民群眾滿意,就必須結合審判實踐不斷完善自我,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一是要練好法學理論功。法官第一位的是要學好法律及相關知識,不懂法怎能執法,但是法官光學法還不夠,因為一個案件往往要涉及社會學、自然科學、醫學、心理學等。因此以學法律為主兼學其它科學,不斷地拓寬自己的知識面。還要解決向誰學的問題。要向書本學,我們要利用集中培訓和自學的機會扎實學好法律書籍,打好法律功底;向身邊的同志學,一個合議庭正好三個人,三人行必有我師,把他們好的辦案作法和經驗吸取過來變成自己的本事;向先進人物學,特別是要向身邊的先進典型學習,他們的經驗看得見摸得著,能夠做到面對面的交流,是最好的學習對象。在學習的同時,通過自身的實踐還要認真的總結,把別人的經驗變成自身的能力,不斷提高自己服務人民、服務社會的本領。二是練好駕馭庭審功,訴辯式庭審方式要求有證舉在庭上,有證據質證在庭上,查明事實在庭上,所以一名優秀的法官必須要具備良好的庭審駕馭能力,才能為正確認定事實,公正適用法律奠定基礎,而出色的庭審駕馭能力決非一朝一夕形成,需要的是日積月累地鍛煉。為此,無論簡單還是復雜案件都要認真對待,庭前注意分析訴辯雙方焦點,庭上根據庭審進展准確引導調查和辯論重點,庭後認真分析總結庭審經驗與教訓,逐步改進庭審技巧,達到庭審高效率、高質量。三是練好調解功,調解結案不僅使當事人之間的糾紛和諧解決,而且增加了裁判的自動履行性,減少了執行的過程,所以是我們在審判中要進一步增強對調解重要性的認識,並加大調解的力度,要求法官在審理案件過程中始終貫徹「調解優先、調判結合」的原則,大力提高調解率。
公正是靈魂,廉潔是基本,為民是目的,司法核心價值觀的三個方面是相互聯系的整體,構成了結構嚴密的邏輯體系,它反映了人民法官與黨、人民的關系最基本、最核心的價值觀念,體現了人民司法的優良傳統、時代發展要求和人民法官價值追求的統一。只有促公正、守廉潔,為人民,黨的司法事業才能蒸蒸日上,煥發出勃勃生機。三者相輔相成、相互交融,深深熔鑄在人民法院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共同構成人民法官的精神品格與追求,成為推動人民司法事業不斷發展的精神動力。
⑸ 物權法條文理解與適用是司法解釋嗎
您好,不是的。
司法解釋,是最高法院對審判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法令問題的解釋,最高檢對檢察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法令問題的解釋。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⑹ 民商事審判實踐中有關疑難法律問題的解答意見是否依然有效
為了加強民商事審判實踐中疑難問題的研究,統一司法尺度,省法院民二庭組織有關審判人員對民商事審判中的有關物權法、合同法、公司法、破產法、保險法以及訴訟程序中的疑難問題進行了研討,形成了相對一致的處理意見。
一、適用合同法疑難問題
(一)合同約定的違約金明顯過高,當事人未要求調整的,法院能否主動調整
根據合同自由原則和權利處分原則,在當事人未提出調整請求的情況下,法院不宜直接予以調整。但基於我國目前的社會狀況,部分當事人可能對於法律的了解還很欠缺,如果違約金數額明顯過高或過低,而享有違約金調整請求權的一方當事人經濟水平低下,卻又缺乏法律知識,沒有提出調整請求的,為取得良好的社會效果,真正實現公平正義,法院可以考慮對其享有的違約金調整請求權予以釋明。
⑺ 最高法出台物權法司法解釋,明確如何處理不動產登記與物權確認爭議
央廣網北京2月24日消息(記者孫瑩)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若干問題的解釋(一)》今天發布,共22個條文,將於今年3月1日起施行。
物權,是指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或者說,指自然人、法人直接支配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大到土地、房子、汽車,小到一塊手錶、一本書,歸誰所有、可以如何使用、分配、是不是能去做擔保,等等。正所謂「有恆產者有恆心」,物權作為最為基礎和重要的財產權,是社會每個人、每個團體乃至國家的基本權利,也是民事主體從事各種經濟或社會活動、創造財富的基礎。所以,這項重要的權利與我們每個人的切身利益是息息相關的。
我國《物權法》自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最高法院自2009年起,就啟動了這部司法解釋的起草工作,《解釋》嚴循立法精神和目的,結合審判實踐中遇到的難點問題,對不動產物權與登記、按份共有人優先購買權、善意取得等問題作出相應規定,以期有效指導司法審判。最高法民一庭庭長程新文對《解釋》涉及的熱點問題一一作出了回應。
熱點一·如何處理不動產登記與物權確認爭議
《物權法》規定,「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自記載於不動產登記簿時發生效力。」近年來,有關房屋買賣的糾紛日益增多,有人將不屬於自己或者不完全屬於自己的房子轉讓給他人,並辦理了過戶登記。真實權利人有的告登記機關錯誤,提起行政訴訟,有的以買賣合同無效,打民事官司。於是實踐中,出現了民事、行政審判部門互相推諉以及民事裁判與行政裁判沖突的現象。針對這一情況,《解釋》作出了明確,最高法民一庭庭長程新文分析,因為不動產物權的歸屬、買賣、贈與、抵押是否生效等發生爭議的,由民事訴訟來解決;涉及不動產登記機構它的行為本身是否合法、程序是否有錯誤,就通過行政訴訟來解決。在涉及登記的行政訴訟中,如果當事人提出將民事爭議一並解決的,法律規定,人民法院應當一並審理。
長期以來,很多人認為,只要產權證上寫誰的名字,物權就是誰的,一些真實權利人的權益無法主張,比如男方為了結婚,出錢買房卻登記女方的名字,於是就出現了大量因房產證署名和加名字而發生的糾紛。依據《解釋》,對發生爭議的不動產物權歸屬的最終判斷,應當依賴於對原因行為或基礎關系的審查,所以,在當事人有證據證明不動產登記簿的記載與真實權利狀態不符、自己是真實權利人的情況下,法院應當支持他的訴求。
程新文明確,不動產登記是不動產物權的一種公示方式,不能把不動產物權登記理解為國家對不動產物權關系的一種干預,解釋為行政權力對不動產物權的授權或確認,它不是。
熱點二·特殊動產轉讓中的「善意第三人」權利如何保護?
生活實踐中,有關機動車、船舶、航空器這些特殊動產引發的糾紛呈逐年上升趨勢。據統計,截至2015年5月,全國機動車總保有量達2.69億輛,機動車的二手交易也大量增加,而機動車名實不符的情況並不鮮見。如何處理好相關糾紛成為審判實踐中的熱點和難點。
《解釋》明確,轉讓人轉移船舶、航空器和機動車等所有權,受讓人已經支付對價並取得佔有,雖未經登記,但轉讓人的債權人主張其為物權法第二十四條所稱的「善意第三人」的,不予支持,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程新文解釋說,就是轉讓人的一般債權人,包括破產債權人、人身損害債權人、強制執行債權人、參與分配債權人,都應當排除於 「善意第三人」范疇之外。
對於 「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如何理解,程新文分析,比如《海商法》規定的船舶優先權中就包含了在船舶營運中發生的人身傷亡的賠償請求權,它有法定的優先權。只要法律規定的人身損害賠償權,就屬於這個范疇。
《解釋》明確「受讓人受讓不動產或者動產時,不知道轉讓人無處分權,且無重大過失的,應當認定受讓人為善意。真實權利人主張受讓人不構成善意的,應當承擔舉證證明責任。」「受讓人受讓動產時,交易的對象、場所或者時機等不符合交易習慣的,應當認定受讓人具有重大過失。」
熱點三·近日熱議的《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意見》中有關小區內部道路公共化的規定,是否與《物權法》相悖?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提到了新建住宅要推廣街區制,原則上不再建設封閉住宅小區;已建成的住宅小區和單位大院要逐步打開,實現內部道路公共化。有記者問,這是否與《物權法》的規定相悖。程新文認為,這是貫徹落實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
程新文分析,目前,黨中央、國務院提出的這一意見屬於黨和國家政策的層面,涉及包括業主在內的有關主體的權益保障問題,還有一個通過立法實現法治化的過程。
程新文表示,黨的政策、國家的政策上升為法律,是立法機關要做的事情。「當國家政策和法律產生相互影響的時候,我們會積極協調有關方面,妥善處理好相關的糾紛,我們司法機關執行法律和執行國家政策,目標是一致的。」
⑻ 物權法司法解釋
由於第三期還沒到期,對方並沒有違約,但可以行使不安抗辯權,要求對第三期履行提供擔保,如果不提供可以解除合同!
以上回答僅根據本人描述所做初步判斷,僅供參考。
⑼ 哪些法律涉及物權
包括不動產抄和動產.,動產登記和不動產登記。動產交付、國家所有權和集體所有權、私人所有權、業主的建築物區分所有權、相鄰關系、所有權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地役權、抵押權、動產質權。大約就這么多法律權利跟物權有關
⑽ 最新的《物權法》司法解釋究竟說了什麼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
法釋〔2016〕5號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已於2015年12月10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670次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16年3月1日起施行。
為正確審理物權糾紛案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的相關規定,結合民事審判實踐,制定本解釋。
第一條 因不動產物權的歸屬,以及作為不動產物權登記基礎的買賣、贈與、抵押等產生爭議,當事人提起民事訴訟的,應當依法受理。當事人已經在行政訴訟中申請一並解決上述民事爭議,且人民法院一並審理的除外。
第二條 當事人有證據證明不動產登記簿的記載與真實權利狀態不符、其為該不動產物權的真實權利人,請求確認其享有物權的,應予支持。本文過長,請查閱參考資料http://www.jiaoshou.cn/sikao//juansan/minfa/2016/0223/19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