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債務人與債權人怎麼時候才能以物抵債
照民法原理,代物清償,又稱債的代物給付,為清償債務的方法之一,是指以他種給付代替原定給付的清償,也即債權人同意債務人以負擔新的債務作為履行原來債務的方法,在新債務未履行前,原債務並不消滅,當新債務履行後,原債務同時消滅。其構成要件包括:1、必須有原債務存在;2、必須以他種給付代替原定給付;3、必須有當事人雙方關於代物清償的合意(筆者註:基於代物清償協議並非對原協議內容的變更,僅變更原協議的履行標的或履行方法,因此這一合意一般在原協議簽訂後履行期限屆滿時另行作出,但也不限制在原協議中預先作出);4、必須有債權人等有受領權的人現實地受領給付。根據其中第4個構成要件,代物清償協議應屬實踐性合同,必須有當事人一方實際交付標的物的行為,才能產生法律上的效果,僅有雙方當事人達成合意,代物清償協議成立,但並不生效,不產生合同上的權利義務關系,如同借用合同、保管合同一樣。結合本案,張任與王華在借款協議中約定「王華到期不歸還借款本息的,則以其所有的一套房屋折抵所欠借款」這一內容,只有在以房抵債約定條款簽訂後,王華將房屋實際交付給張任,該約定條款始發生法律效力。否則該約定成立但仍未生效。換言之,在王華借款到期後未實際交付房屋的情況下,張任不能依照未生效的以房抵債的約定條款,訴請直接取得該房的所有權。
② 有抵押權的債權人不同意以物抵債法院可以給普通債權人以物抵債嗎
一般不行的,如果協商不成,債務人又沒有其他財產,則拍賣該物,再交付債權人
③ 以物抵債協議法律效力如何認定
1.以物抵債,系債務清償的方式之一,是當事人之間對於如何清償債務作出的安排,故對以物抵債協議的效力、履行等問題的認定,應以尊重當事人的意思自治為基本原則。
2.一般而言,除當事人明確約定外,當事人於債務清償期屆滿後簽訂的以物抵債協議,並不以債權人現實地受領抵債物,或取得抵債物所有權、使用權等財產權利,為成立或生效要件。只要雙方當事人的意思表示真實,合同內容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合同即為有效。
3.當事人於債務清償期屆滿後達成的以物抵債協議,可能構成債的更改,即成立新債務,同時消滅舊債務;亦可能屬於新債清償,即成立新債務,與舊債務並存。基於保護債權的理念,債的更改一般需有當事人明確消滅舊債的合意,否則,當事人於債務清償期屆滿後達成的以物抵債協議,性質一般應為新債清償。
《物權法》第六條違約責任
(一)甲方逾期交付抵債財產和相關證書的,乙方有權要求甲方按照逾期天數,每天支付相當於逾期交付財產的抵債金額的萬分之四的違約金或者扣減相當於應付違約金數額的抵債金額。
(二)甲方逾期辦理登記手續的,乙方有權要求甲方按照逾期天數,每天支付相當於須辦理登記財產的抵債金額的萬分之四的違約金,或者扣減相當於應付違約金數額的抵債金額。
(三)抵債財產被第三人追訴的(因抵債財產發生的交通事故賠償等),乙方因此而支付的費用由甲方承擔;乙方有權要求甲方支付費用,或者扣減相當於該費用數額的抵債金額。
④ 代位權的行使要件之一有:債務人與次債務人之間的債權必須是以金錢給付為內容。那麼若他們之間是物權的交付
代位權行使條件有四點,次債權債務具有金錢給付內容是其中的一點,之所以內這么規定容,是因為:如果債權人和債務人之間是物權交易,債務人和次債務人之間也是物權交易,那麼債權人向次債務人履行了代位權,那麼所得的物不能實現債權人的債權。所以此種情況下,不能行使代位權。
但是,如果債務人對次債務人享有金錢給付的內容,就可以。比如:債務人把一台機床賣給次債務人,次債務人沒有給付貨款,那麼債權人就可以找次債務人代為清償(雖然債務人和次債務人之間也是物權交易,但是次債務人對債務人負有給付金錢的義務)。
所以,所謂的具有金錢給付的內容,就是指:次債務人對債務人負有給付金錢的義務,而不管債權人和債務人之間的權利義務內容,也不管債務人對次債務人負有什麼義務。只要次債務人對債務人沒有金錢給付義務,代位權就無法行使。
明白沒。
⑤ 以物抵債的成立需要符合什麼構成要件
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意見:①要旨:代物清償的成立,必須具備四個條件:其一,必須有原債的關系存在;其二,必須有雙方當事人關於代物清償的合意;其三,他種給付必須與原定給付不同;其四,須債權人受領他種給付以代替原給付。以上成立要件也是基於代物清償的要物性,需同時具備,缺一不可。②索引:見《債務清償期屆滿後當事人間達成以物抵債協議但未履行物權轉移手續,該協議效力如何確定》(作者:夏正芳、潘軍鋒,江蘇高院;仲偉珩,最高院民一庭),載《民事審判指導與參考·指導性案例》2014年第2輯(總第58輯),第121頁。
⑥ 以物抵債可以裁定嗎
不可以。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和解若干問題的規定》:
第六條 當事人達成以物抵債執行和解協議的,人民法院不得依據該協議作出以物抵債裁定。
第十一條 申請執行人以被執行人一方不履行執行和解協議為由申請恢復執行,人民法院經審查,理由成立的,裁定恢復執行;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裁定不予恢復執行:
(一)執行和解協議履行完畢後申請恢復執行的;
(二)執行和解協議約定的履行期限尚未屆至或者履行條件尚未成就的,但符合合同法第一百零八條規定情形的除外;
(三)被執行人一方正在按照執行和解協議約定履行義務的;
(四)其他不符合恢復執行條件的情形。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和解若干問題的規定》:
第二條 和解協議達成後,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裁定中止執行:
(一)各方當事人共同向人民法院提交書面和解協議的;
(二)一方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交書面和解協議,其他當事人予以認可的;
(三)當事人達成口頭和解協議,執行人員將和解協議內容記入筆錄,由各方當事人簽名或者蓋章的。
第十四條 申請執行人就履行執行和解協議提起訴訟,執行法院受理後,可以裁定終結原生效法律文書的執行。執行中的查封、扣押、凍結措施,自動轉為訴訟中的保全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