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WTO知識產權法

WTO知識產權法

發布時間:2021-08-11 05:52:36

㈠ 什麼是《巴黎公約》WTO三大法律體系

《保護工業產權的巴黎公約》(Paris Conven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Instrial Property, 簡稱《巴黎公約》)於1883年3月20日在巴黎簽訂,1884年7月6日生效。《公約》經過七次修訂,現行的是1980年2月在日內瓦修訂的文本。原締約國為11個國家:比利時、巴西、法國、瓜地馬拉、義大利、荷蘭、葡萄牙、薩爾瓦多、塞爾維亞、西班牙和瑞士,到2002年9月19日,公約已有包括中國在內的164個成員。《公約》締結時,締約國的意圖是使公約成為統一的工業產權法,但由於各國利害關系不同,各國國內立法制度差別也較大,因而無法達成統一,《公約》最終成為各成員國制定有關工業產權時必須共同信守的原則,並可起到協調作用。

《巴黎公約》保護的對象是專利、實用新型、外觀設計、商標、服務標記、廠商名稱、貨源標記、原產地名稱以及制止不正當競爭。《公約》的主要內容有這樣幾項:

一、國民待遇原則。其成員的國民在保護工業產權方面享受與本國國民同樣的待遇。如果非締約國國民在一個締約國領土內有永久性住所或真實有效的工商營業所,也享受與成員國國民同樣的待遇。

二、優先權原則。成員國的國民向一個締約國提出專利申請或注冊商標申請後,在一定期限內(發明、實用新型規定為12個月,外觀設計、商標為6個月)享有優先權。即當向其他締約國又提出同樣的申請,則後來的申請視作是在第一申請提出的日期提出的。

三、專利、商標的獨立原則。各成員國授予的專利權和商標專用權是彼此獨立的,各締約國只保護本國授予的專利權和商標專用權。

四、強制許可專利原則。《公約》規定:某一項專利自申請日起的四年期間,或者自批准專利日起三年期內(兩者以期限較長者為准),專利權人未予實施或未充分實施,有關成員國有權採取立法措施,核准強制許可證,允許第三者實施此項專利。如在第一次核准強制許可特許滿二年後,仍不能防止賦予專利權而產生的流弊,可以提出撤銷專利的程序。《公約》還規定強制許可,不得專有,不得轉讓;但如果連同使用這種許可的那部分企業或牌號一起轉讓,則是允許的。

五、商標的使用。《公約》規定,某一成員國已經注冊的商標必須加以使用,只有經過一定的合理期限,而且當事人不能提出其不使用的正當理由時,才可撤銷其注冊。凡是已在某成員國注冊的商標,在一成員國注冊時,對於商標的附屬部分圖樣加以變更,而未變更原商標重要部分,不影響商標顯著特徵時,不得拒絕注冊。如果某一商標為幾個工商業公司共有,不影響它在其他成員國申請注冊和取得法律保護,但是這一共同使用的商標以不欺騙公眾和不造成違反公共利益為前提。

六、馳名商標的保護。馳名商標如果被他人用於同類商品或類似商品上注冊,商標權人有權自模仿注冊之日起至少五年內,提出撤銷此項注冊的請求。對於以欺騙手段取得注冊的人,馳名商標的所有人的請求期限不受限制。

七、商標權的轉讓。如果其成員國的法律規定,商標權的轉讓應與其營業一並轉讓方為有效,則只須轉讓該國的營業就足以認可其有效,不必將所有國內外營業全部轉讓。但這種轉讓應以不會引起公眾對貼有該商標的商品來源、性質或重要品質發生誤解為條件。

此外,《巴黎公約》還對專利、商標的臨時保護,未經商標權人同意而注冊的商標等問題作出規定。

《巴黎公約》規定參加國組成保護工業產權同盟,簡稱巴黎同盟。同盟設有三個機關,即大會、執行委員會和國際局。

中國於1984年12月19日交存加入該公約1967年斯德哥爾摩修訂文本的加入書,1985年3月19日對中國生效。

《保護工業產權的巴黎公約》(Paris Conven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Instrial Property, 簡稱《巴黎公約》)於1883年3月20日在巴黎簽訂,1884年7月6日生效。《公約》經過七次修訂,現行的是1980年2月在日內瓦修訂的文本。原締約國為11個國家:比利時、巴西、法國、瓜地馬拉、義大利、荷蘭、葡萄牙、薩爾瓦多、塞爾維亞、西班牙和瑞士,到2002年9月19日,公約已有包括中國在內的164個成員。《公約》締結時,締約國的意圖是使公約成為統一的工業產權法,但由於各國利害關系不同,各國國內立法制度差別也較大,因而無法達成統一,《公約》最終成為各成員國制定有關工業產權時必須共同信守的原則,並可起到協調作用。

《巴黎公約》保護的對象是專利、實用新型、外觀設計、商標、服務標記、廠商名稱、貨源標記、原產地名稱以及制止不正當競爭。《公約》的主要內容有這樣幾項:

一、國民待遇原則。其成員的國民在保護工業產權方面享受與本國國民同樣的待遇。如果非締約國國民在一個締約國領土內有永久性住所或真實有效的工商營業所,也享受與成員國國民同樣的待遇。

二、優先權原則。成員國的國民向一個締約國提出專利申請或注冊商標申請後,在一定期限內(發明、實用新型規定為12個月,外觀設計、商標為6個月)享有優先權。即當向其他締約國又提出同樣的申請,則後來的申請視作是在第一申請提出的日期提出的。

三、專利、商標的獨立原則。各成員國授予的專利權和商標專用權是彼此獨立的,各締約國只保護本國授予的專利權和商標專用權。

四、強制許可專利原則。《公約》規定:某一項專利自申請日起的四年期間,或者自批准專利日起三年期內(兩者以期限較長者為准),專利權人未予實施或未充分實施,有關成員國有權採取立法措施,核准強制許可證,允許第三者實施此項專利。如在第一次核准強制許可特許滿二年後,仍不能防止賦予專利權而產生的流弊,可以提出撤銷專利的程序。《公約》還規定強制許可,不得專有,不得轉讓;但如果連同使用這種許可的那部分企業或牌號一起轉讓,則是允許的。

五、商標的使用。《公約》規定,某一成員國已經注冊的商標必須加以使用,只有經過一定的合理期限,而且當事人不能提出其不使用的正當理由時,才可撤銷其注冊。凡是已在某成員國注冊的商標,在一成員國注冊時,對於商標的附屬部分圖樣加以變更,而未變更原商標重要部分,不影響商標顯著特徵時,不得拒絕注冊。如果某一商標為幾個工商業公司共有,不影響它在其他成員國申請注冊和取得法律保護,但是這一共同使用的商標以不欺騙公眾和不造成違反公共利益為前提。

六、馳名商標的保護。馳名商標如果被他人用於同類商品或類似商品上注冊,商標權人有權自模仿注冊之日起至少五年內,提出撤銷此項注冊的請求。對於以欺騙手段取得注冊的人,馳名商標的所有人的請求期限不受限制。

七、商標權的轉讓。如果其成員國的法律規定,商標權的轉讓應與其營業一並轉讓方為有效,則只須轉讓該國的營業就足以認可其有效,不必將所有國內外營業全部轉讓。但這種轉讓應以不會引起公眾對貼有該商標的商品來源、性質或重要品質發生誤解為條件。

此外,《巴黎公約》還對專利、商標的臨時保護,未經商標權人同意而注冊的商標等問題作出規定。

《巴黎公約》規定參加國組成保護工業產權同盟,簡稱巴黎同盟。同盟設有三個機關,即大會、執行委員會和國際局。

中國於1984年12月19日交存加入該公約1967年斯德哥爾摩修訂文本的加入書,1985年3月19日對中國生效。

《保護工業產權的巴黎公約》(Paris Conven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Instrial Property, 簡稱《巴黎公約》)於1883年3月20日在巴黎簽訂,1884年7月6日生效。《公約》經過七次修訂,現行的是1980年2月在日內瓦修訂的文本。原締約國為11個國家:比利時、巴西、法國、瓜地馬拉、義大利、荷蘭、葡萄牙、薩爾瓦多、塞爾維亞、西班牙和瑞士,到2002年9月19日,公約已有包括中國在內的164個成員。《公約》締結時,締約國的意圖是使公約成為統一的工業產權法,但由於各國利害關系不同,各國國內立法制度差別也較大,因而無法達成統一,《公約》最終成為各成員國制定有關工業產權時必須共同信守的原則,並可起到協調作用。

《巴黎公約》保護的對象是專利、實用新型、外觀設計、商標、服務標記、廠商名稱、貨源標記、原產地名稱以及制止不正當競爭。《公約》的主要內容有這樣幾項:

一、國民待遇原則。其成員的國民在保護工業產權方面享受與本國國民同樣的待遇。如果非締約國國民在一個締約國領土內有永久性住所或真實有效的工商營業所,也享受與成員國國民同樣的待遇。

二、優先權原則。成員國的國民向一個締約國提出專利申請或注冊商標申請後,在一定期限內(發明、實用新型規定為12個月,外觀設計、商標為6個月)享有優先權。即當向其他締約國又提出同樣的申請,則後來的申請視作是在第一申請提出的日期提出的。

三、專利、商標的獨立原則。各成員國授予的專利權和商標專用權是彼此獨立的,各締約國只保護本國授予的專利權和商標專用權。

四、強制許可專利原則。《公約》規定:某一項專利自申請日起的四年期間,或者自批准專利日起三年期內(兩者以期限較長者為准),專利權人未予實施或未充分實施,有關成員國有權採取立法措施,核准強制許可證,允許第三者實施此項專利。如在第一次核准強制許可特許滿二年後,仍不能防止賦予專利權而產生的流弊,可以提出撤銷專利的程序。《公約》還規定強制許可,不得專有,不得轉讓;但如果連同使用這種許可的那部分企業或牌號一起轉讓,則是允許的。

五、商標的使用。《公約》規定,某一成員國已經注冊的商標必須加以使用,只有經過一定的合理期限,而且當事人不能提出其不使用的正當理由時,才可撤銷其注冊。凡是已在某成員國注冊的商標,在一成員國注冊時,對於商標的附屬部分圖樣加以變更,而未變更原商標重要部分,不影響商標顯著特徵時,不得拒絕注冊。如果某一商標為幾個工商業公司共有,不影響它在其他成員國申請注冊和取得法律保護,但是這一共同使用的商標以不欺騙公眾和不造成違反公共利益為前提。

六、馳名商標的保護。馳名商標如果被他人用於同類商品或類似商品上注冊,商標權人有權自模仿注冊之日起至少五年內,提出撤銷此項注冊的請求。對於以欺騙手段取得注冊的人,馳名商標的所有人的請求期限不受限制。

七、商標權的轉讓。如果其成員國的法律規定,商標權的轉讓應與其營業一並轉讓方為有效,則只須轉讓該國的營業就足以認可其有效,不必將所有國內外營業全部轉讓。但這種轉讓應以不會引起公眾對貼有該商標的商品來源、性質或重要品質發生誤解為條件。

此外,《巴黎公約》還對專利、商標的臨時保護,未經商標權人同意而注冊的商標等問題作出規定。

《巴黎公約》規定參加國組成保護工業產權同盟,簡稱巴黎同盟。同盟設有三個機關,即大會、執行委員會和國際局。

中國於1984年12月19日交存加入該公約1967年斯德哥爾摩修訂文本的加入書,1985年3月19日對中國生效。

WTO三大法律體系是指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這三大法律制度。

㈡ WTO的主要法律制度有哪些

WTO的法律體系
世界貿易組織的法律體系的框架,是在1948臨時適用的關貿總協定基礎上,經過歷次多邊貿易談判,修改、增加、補充了一系列協定、議定書,特別是烏拉圭回合所達成的「一攬子協定」基礎上而最終形成的。因此,WTO的法律體系的基本框架及其內容集中體現在《烏拉圭回合多邊貿易談判的最後文本》。而《建立世界貿易組織協定》及其4個附件組成了世界貿易組織的法律體系。《建立世界貿易組織協定》世界貿易組織的基本法,規定了WTO的宗旨和原則、活動范圍、職能、組織結構、成員制度、法律地位、決策機制、協定修改等。附件一是貨物貿易多邊協定、《服務貿易總協定》和《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附件二是《關於爭端解決規則與程序的諒解》,附件三是《貿易政策審議機制》,附件四是《政府采購協議》、《民用航空器貿易協議》、《國際奶製品協議》和《國際牛肉協議》。其中,《國際奶製品協議》和《國際牛肉協議》已於1997年12月31日終止。
附件一、附件二和附件三作為多邊貿易協定,所有成員都必須接受,不允許有所選擇。所以稱之為一攬子協定,或多邊貿易協定。附件四屬於復邊貿易協定,WTO成員可以選擇簽署,也就是說簽不簽署復邊貿易協定不影響其作為WTO成員的資格。WTO的復邊貿易協定(Plurilateral Trade Agreement),僅對簽署方有約束力,成員可以自願選擇參加。

㈢ WTO的基本規則

WTO作為全球性性的組織,有很多 規則:
涉及國際貿易的IPPC植物檢疫原則 [農業]
關貿總協定或世界貿易組織保障列表 [關稅和貿易總協定(GATT)]
關稅配額管理的主要方法 [關稅和貿易總協定(GATT)]
削減承諾下出口補貼的類型 [農業]
GATS《第2條豁免清單》 [服務貿易]
GATS《關於第2條豁免的附件》 [服務貿易]
動植物衛生檢疫協議 [動植物衛生檢疫]
WT0貿易相關知識產權保護(TRIPS)的基本規則
國際技術貿易與知識產權保護法律
WT0《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協議》基本規則
世貿組織不是自由貿易組織
WT0關於服務貿易的基本規則
WTO的基本原則
關稅及關稅減讓
減讓表 [關稅和貿易總協定(GATT)]
WTO保障措施詳解 [保障措施]
WTO各類文件的標志
WTO農業貿易常用術語(三)
WTO農業貿易常用術語(二)
WTO農業貿易常用術語(一)
中歐世貿雙邊協議文本摘要
中美世貿雙邊協議文本摘要
WTO反傾銷協議概述 [反傾銷]
《中美雙邊貿易協議》的主要內容
《中美雙邊貿易協定》中與農業有關的內容 [農業]
中國「入世」農業談判的基本情況 [農業]
WTO與中國的農產品貿易承諾 [農業]
WTO對農產品貿易自由化的規定 [農業]
小資料2:我國的反傾銷立法及實踐 [反傾銷]
小資料1:傾銷與反傾銷 [反傾銷]
知識產權協定的主要內容 [貿易相關知識產權協議]
WTO的貿易爭端解決機制 [貿易爭端解決機制]
國營貿易與國有貿易企業
烏拉圭回合中的知識產權談判 [貿易相關知識產權協議]
農產品協定的主要內容 [農業]
烏拉圭回合的農產品談判 [農業]
紡織品和服裝協定 [紡織品]
多種纖維協定 [紡織品]
政府采購准則 [政府采購協議]
原產地原則 [原產地原則]
貿易政策審議 [貿易政策審議]
進口許可證程序協議 [進口許可證]
世貿組織成員的加入和退出 [入世程序]
補貼與反補貼協議 [補貼與反補貼稅]
緊急措施協議 [保障措施]
保障措施協議 [保障措施]
何謂灰色措施 [保障措施]
WTO vs GATT [關稅和貿易總協定(GATT)]
GATT的歷史局限性 [關稅和貿易總協定(GATT)]
關貿總協定在推進自由貿易方面獲得的成果 [關稅和貿易總協定(GATT)]
關貿總協定歷屆多邊貿易談判的內容和協議 [關稅和貿易總協定(GATT)]
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的產生 [關稅和貿易總協定(GATT)]
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協議 [貿易相關投資協議]
服務貿易的分類 [服務貿易]
服務貿易的概念 [服務貿易]
技術貿易壁壘協議 [技術性貿易壁壘]
海關估價協議 [海關估價]
烏拉圭回合以前的農產品談判 [農業]
反傾銷協議 [反傾銷]
建議去相關網站查尋
參考資料:http://www.mytrade.com.my/rulesregulations/wtorulesandguides.htm

㈣ WTO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主要包括那些范圍

wto
1.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簡稱為WTO)

世界貿易組織成立於年1月1日,總部設在日內瓦。

世貿組織是一個獨立於聯合國的永久性國際組織。1995年1月1日正式開始運作,負責管理世界經濟和貿易秩序,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萊蒙湖畔。1996年1月1日,它正式取代關貿總協定臨時機構。世貿組織是具有法人地位的國際組織,在調解成員爭端方面具有更高的權威性。它的前身是1947年訂立的關稅及貿易總協定。與關貿總協定相比,世貿組織涵蓋貨物貿易、服務貿易以及知識產權貿易,而關貿總協定只適用於商品貨物貿易。世貿組織與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一起,並稱為當今世界經濟體制的「三大支柱」。目前,世貿組織的貿易量已佔世界貿易的95%以上。現任總幹事是歐盟前貿易委員帕斯卡爾·拉米 (法國人),2005年9月任職。

其宗旨是:促進經濟和貿易發展,以提高生活水平、保證充分就業、保障實際收入和有效需求的增長;根據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合理利用世界資源、擴大商品生產和服務;達成互惠互利的協議,大幅度削減和取消關稅及其他貿易壁壘並消除國際貿易中的歧視待遇。截止1999年12月底,該組織由成員135個,現任總幹事是紐西蘭的邁克爾.肯尼思.穆爾。WTO作為正式的國際貿易組織在法律上與聯合國等國際組織處於平等地位。他的職責范圍除了關貿總協定原有的組織實施多邊貿易協議以及提供多邊貿易談判所和作為一個論壇之外,還負責定期審議其成員的貿易政策和統一處理成員之間產生的貿易爭端,並負責加強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合作,以實現全球經濟決策的一致性。WTO協議的范圍包括從農業到紡織品與服裝,從服務業到政府采購,從原產地規則到知識產權等多項內容。

WTO的最高決策權力機構是部長會議,至少每兩年召開一次會議。下設總理事會和秘書處,負責世貿組織日常會議和工作。總理事會設有貨物貿易、非貨物貿易(服務貿易)、知識產權三個理事會和貿易與發展、預算兩個委員會。總理事會還下設貿易政策核查機構,他監督各個委員會並負責起草國家政策評估報告。對美國、歐盟、日本、加拿大每兩年起草一份政策評估報告,對最發達的16個國家每4年一次,對發展中國家每6年一次。上訴法庭負責成員間發生的分歧進行仲裁。

與其前身關貿總協定相比,WTO涵蓋貨物貿易、服務貿易以及知識產權貿易,而關貿總協定知識用於商品貨物貿易。

WTO是一個國際性的貿易組織,其成立的目的就在於要公平,公正的處理各國貿易活動中所發生的爭端,建立平等互利的健康國際貿易秩序。然而在美國向歐盟出口的使用激素的牛肉這一案例中,我們不難發現雖然WTO 不斷完善其規章法案,但是仍然有不少國家和經濟體,出於各種不同的原因,尋找種種借口,不遵守貿易條款。雖然一些權威的認證機構可以通過實驗等方法,證明貿易品完全符合要求,但是貿易方仍會通過其他因素,控制貿易。

世貿組織的來歷

1994年4月15日在摩洛哥的馬拉喀什市舉行的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部長會議決定成立更具全球性的世界貿易組織(簡稱「世貿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 WTO) ,以取代成立於1947年的關貿總協定(GATT)。

建立世貿組織的設想是在1944年7月舉行的布雷頓森林會議上提出的,當時設想在成立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同時,成立一個國際性貿易組織,從而使它們成為二次大戰後左右世界經濟的「貨幣-金融-貿易」三位一體的機構。1947年聯合國貿易及就業會議簽署的《哈瓦那憲章》同意成立世貿組織,後來由於美國的反對,世貿組織未能成立。同年,美國發起擬訂了關貿總協定,作為推行貿易自由化的臨時契約。1986年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談判啟動後,歐共體和加拿大於1990年分別正式提出成立世貿組織的議案,1994年4月在摩洛哥馬拉喀什舉行的關貿總協定部長級會議才正式決定成立世貿組織。

1995年7月11日,世貿組織總理事會會議決定接納中國為該組織的觀察員,並於2001年11月加入該組織。

世貿組織成員分四類:發達成員、發展中成員、轉軌經濟體成員和最不發達成員。2007年1月,越南成為世貿組織第150個正式成員。

基本概念

●WTO的核心:促進貿易自由化。

基本原則

●非歧視性原則——主要體現在最惠國待遇和國民待遇,即不能內外有別,也不能外外有別。

●透明度原則——就是要求各成員國必須公布服務貿易的行政法規、規章和政策措施,使政策具有可預見性,其他成員能了解該成員方的法律環境。

●公平競爭原則——不允許採取不正當貿易手段(入傾銷和補貼等)進行競爭。

●法制統一原則——地方規章要與中央政府的承諾相一致。

我國的權利和義務

●權利:世貿組織所有成員提供的最惠國待遇;世貿組織所有成員提供的國民待遇;直接參與國際多邊貿易新規則的制定;獲得穩定、透明、可預見的多邊貿易體制的保障。

●義務:遵守非歧視性原則;將關稅逐步降低到發展中國家的水平;逐步開放服務貿易;廢除和停止實施與世界貿易組織規則相抵觸的法律、法規和規章。接受世貿組織的有關審議。

我國的教育承諾

1986年9月開始的關貿總協定的烏拉圭回合談判首次將服務貿易列入談判議題。教育是12個服務貿易大類中的一個。教育服務貿易和其他類服務一樣,存在跨境交付、境外消費、商業存在和自然人流動等4種服務提供方式。2000年前,在當時的128個世貿組織成員中,有30個成員締結了教育服務貿易協定,但他們對教育服務的承諾不盡相同。

我國加入WTO對教育服務的承諾是部分承諾,承諾的具體內容如下:在項目上不包括軍事、警察、政治和黨校等特殊領域的教育和義務教育,即以上領域不對外開放。除上述特殊領域和義務教育外,我方在初等、中等、高等、成人教育及其他教育服務等5個項目上作出承諾,許可外方為我提供教育服務。在教育服務提供方式上,對跨境交付的教育服務未作承諾;對境外教育消費未作任何限制;允許商業存在,即允許中外合作辦學,但不一定給予國民待遇;對自然人流動,承諾具有一定資格的境外個人教育服務提供者應中國學校或教育機構聘用或邀請,可以來中國提供教育服務。因此,我國加入世貿組織所作出的教育服務承諾將使我國教育面臨許多新的情況。

我國對教育承諾的基本觀點:可以概括為21311。

●兩個不包括——不包括義務教育和特殊教育服務(如軍事、警察、政治和黨校教育等)。

●一個不承諾——對跨境交付方式下的市場准入和國民待遇均未作承諾(因此,對外國機構通過遠程教育等向我國公民提供教育服務,我國可以完全自主地決定開放尺度,不受WTO協議的約束),跨境交付的教育服務,指教育提供者和學生均不流動,分別在各自國家,教育和培訓通過國際互聯網或遠距離課程實現。

●三個允許——(1)允許中外合作辦學,外方可獲得多數擁有權,但不承諾國民待遇;(2)允許境外消費;(3)允許自然人流動,有條件地承諾國民待遇。

●一個定價——對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服務實行政府定價。

●一個沒有——教育沒有過渡期。

加入WTO的好處

1,將進一步激發人民群眾對教育的需求
2,促進我國教育進一步對外開放,更好地學習外國經驗
3,有利於吸引海外資金和優質教育資源,補充我國教育資源的不足,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
4,在教育領域引入新的競爭機制,推動我國教育改革的深化,使我國教育更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順應教育發展的世界潮流;
5,對依法行政提出更高要求,推動依法治教水平的提高.

2.世界旅遊組織 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

世界旅遊組織是聯合國系統的政府間國際旅遊組織,其前身是國際官方旅遊聯盟,1975年改為現名,總部設在西班牙首都馬德里。

1925年5月4日-9日在荷蘭海牙召開了國際官方旅遊協會大會。1934年在海牙正式成立國際官方旅遊宣傳組織聯盟。1946年10月1日-4日在倫敦召開了首屆國家旅遊組織國際大會。1947年10月在巴黎舉行的第二屆國家旅遊組織國際大會上決定正式成立官方旅遊組織國際聯盟,其總部設在倫敦,1951年遷至日內瓦,現設在西班牙馬德里。1969年聯合國大會批准將其改為政府間組織。

該組織宗旨是促進和發展旅遊事業,使之有利於經濟發展、國際間相互了解、和平與繁榮以及不分種族、性別、語言或宗教信仰、尊重人權和人的基本自由。並強調在貫徹這一宗旨時,要特別注意發展中國家在旅遊事業方面的利益。

出版刊物有《世界旅遊組織消息》; 《旅遊發展報告(政策與趨勢)》; 《旅遊統計年鑒》; 《旅遊統計手冊》;《旅遊及旅遊動態》。

1975年5月,世界旅遊組織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唯一合法代表。1983年10月5日,該組織第五次會議全體大會通過決議,接納中國為該組織的正式成員,成為它的第106個正式會員。1987年9月,在第七次全體大會上,中國首次當選為該組織執行委員會委員,並同時當選為統計委員會委員和亞太地區委員會副主席。1991年,再次當選為該組織執委會委員。目前,世界旅遊組織在中國有兩家附屬成員。

3.華沙條約組織 Warsaw Treaty Organization

蘇聯、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亞、匈牙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波蘭、羅馬尼亞、阿爾巴尼亞8國於1955年5月14日簽訂華沙條約,以對付北大西洋公約組織。6月4日條約生效時華沙條約織織正式成立,總部設在莫斯科。條約還規定設立武裝部隊聯合司令部,總司令和參謀長一直由蘇聯人擔任。華沙條約組織是蘇聯控制東歐各國和與美國爭霸世界的工具。1968年8月蘇聯就以華沙條約組織的名義,出兵佔領捷克斯洛伐克。阿爾巴尼亞於同年9月宣布退出華沙條約組織。90年代初,隨著蘇聯的解體,華沙條約組織亦告瓦解

4.世界廁所組織 World Toilet Organization

說起「WTO」,很多人不陌生。可很少有人知道,世界上不只一個「WTO」。除了眾所周知的世界貿易組織外,還有一個帶著馬桶蓋的「WTO」:World Toilet Organization——世界廁所組織 ,它也簡稱WTO。

世界廁所組織是一個非政府性的組織,成立於2001年,由新加坡洗手間協會、日本廁所協會、韓國清潔廁所協會、中國台灣廁所協會聯合創立的,總部設在新加坡。世界廁所組織致力於全球性的廁所文化,倡導廁所清潔、舒適、健康,目前已有17個成員(截至2004年11月)。

根據世界廁所組織提供的數字,每個人每天大約上廁所6至8次,一年就是約2500次,算下來人的一生大約有二年時間耗費在廁所里。如廁實在是每個人生命中的一件大事,成立一個國際組織來研討60億人的如廁問題,就絕非是小題大做之舉了。

各式各樣的國外廁所

世界廁所組織希望通過他們的努力可以改善那些佔世界40%卻從未使用過沖水廁所的人的衛生狀況。2001年,世界廁所組織在新加坡舉行了第一屆廁所峰會,一直難登大雅之堂的廁所問題終於第一次受到全世界的關注。

會議討論了有關廁所的廣泛議題,包括廁所設計、衛生、舒適,以及解決排泄物污染和發展中國家廁所缺乏等問題。廁所問題終於首次可以像貿易問題一樣登上高級別議事廳了。會議決定,每年的11月19日為世界廁所日。

2002年的廁所峰會在擁有世界上最好廁所但同時也是維修和建築廁所所需費用最高的韓國舉行;2003年的會議地點在中國台北。

2002年1月,北京爭取到了2004年第四屆世界廁所峰會的舉辦權,一年一度的世界廁所峰會於11月17日在北京召開。會議將發表《世界廁所峰會宣言》

㈤ WTO對知識產權的規定

1947年的關貿總協定也涉及了知識產權問題。從理論上講,關貿總協定的國民待遇(第條)、最愚國待遇(第1條)、透明度(第10條)及利益的喪失或損害(第23條),都可以適用於對知識產權的保護。但關貿總協定中直接提及知識產權的條款和內容很有限,只有原產地標記(第9條),要求締約方制止濫用原產地標記的行為;為收支平衡目的使用配額,不得違反知識產權法律(第12條第3款、第18條第10款);一般例外(第20條第4款)規定,保護知識產權的措施應當是非歧視的。可以說,知識產權保護在關貿總協定中並沒有明確的規則。
關貿總協定中所涉及的知識產權問題,主要是假冒商品貿易。關於這個問題的談判在東京回合時就開始了,美國曾就此提出過一個守則草案,但未能害成協議。假冒商品貿易的議題就在1982年11月首次列入關貿總協定的議程,部長們要求理事會決定在關貿總協定框架下對假冒商品貿易採取聯合行動是否合適;如果合適,應採取怎樣的行動。1985年,理事會設立的專家組得出結論:假冒商品貿易越來越嚴重,應當採取多邊行動。但對關貿總協定是否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適當場所,各方爭議很大,為此形成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截然相反的兩個陣營。
以美國、瑞士等為代表的發達國家主張,應將知識產權列入多邊談判的議題。美國代表甚至提出,如果不將知識產權作為新議題,美國將拒絕參加第八輪談判。另外,發達國家還主張,應制訂保護所有知識產權的標准,並且必須通過WTO的爭端解決機制對知識產權進行保護。

㈥ wto是如何對國際貿易有關知識產權進行保護的

從前,特別在大陸抄法國家,把知識襲產權稱為無體財產權,列入財產權之中(與物權、債權並列)。從此「知識產權」一詞在國際上流行,特別是「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成立之後,「知識產權」就完全取代了「無體財產權」一詞。至於把知識產權從財產權中劃分出來,則是因為知識產權有它的特點,與財產權大大不同。
知識產權包括哪些權利,也就是說知識產權再如何分類,既是一個理論問題,又涉及各國法律和國際公約的規定。《建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約》(1967年)第2條第8項規定:「知識產權」包括下列有關的產權:文學、藝術和科學著作或作品;表演藝術家的演出、唱片或錄音片或廣播;人類經過努力在各個領域的發明;科學發現;工業品外觀設計;商標、服務標志和商號名稱及標識;以及所有其他在工業、科學、文學或藝術領域中的智能活動產生的產權。

㈦ WTO 的法律體系是什麼

WTO的法律體系
世界貿易組織的法律體系的框架,是在1948臨時適用的關貿總協定基礎上,經過歷次多邊貿易談判,修改、增加、補充了一系列協定、議定書,特別是烏拉圭回合所達成的「一攬子協定」基礎上而最終形成的。因此,WTO的法律體系的基本框架及其內容集中體現在《烏拉圭回合多邊貿易談判的最後文本》。而《建立世界貿易組織協定》及其4個附件組成了世界貿易組織的法律體系。《建立世界貿易組織協定》世界貿易組織的基本法,規定了WTO的宗旨和原則、活動范圍、職能、組織結構、成員制度、法律地位、決策機制、協定修改等。附件一是貨物貿易多邊協定、《服務貿易總協定》和《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附件二是《關於爭端解決規則與程序的諒解》,附件三是《貿易政策審議機制》,附件四是《政府采購協議》、《民用航空器貿易協議》、《國際奶製品協議》和《國際牛肉協議》。其中,《國際奶製品協議》和《國際牛肉協議》已於1997年12月31日終止。
附件一、附件二和附件三作為多邊貿易協定,所有成員都必須接受,不允許有所選擇。所以稱之為一攬子協定,或多邊貿易協定。附件四屬於復邊貿易協定,WTO成員可以選擇簽署,也就是說簽不簽署復邊貿易協定不影響其作為WTO成員的資格。WTO的復邊貿易協定(Plurilateral Trade Agreement),僅對簽署方有約束力,成員可以自願選擇參加。

㈧ 如何理解知識產權與wto的關系

您好,知識產權問題在WTO中佔有十分重要的重要地位,與「貨物貿易」、「回服務貿易」一起構成世答界貿易組織(WTO)的三大支柱。中國在加入WTO 的申請文件中明確作出承諾,要全面履行《WTO協議定》及其附件所規定的義務,包括履行《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TRIPs)的義務,並在《中國加入工作組報告書》第五部分就「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制度」作了較為詳細的說明。中國加入WTO將會給中國的知識產權保護帶來深遠的影響,這是顯而易見的。
WTO的知識產權協議(TRIPs)是當前世界范圍內知識產權保護領域中涉及面廣、保護水平高、保護力度大、制約力強的一個國際公約。與TRIPs相比,加入WTO之前,中國的知識產權法律制度存在著一定差距。根據TRIPs的要求和在《中國加入工作組報告書》中作出的承諾,中國已在加入WTO之前完成了對專利法、商標法和著作權法這三部主要知識產權法的修改,頒布、實施了《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集成電路布圖設計保護條例》等相關法規,加入WTO之後頒布、實施了新的《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並且還在繼續制訂或修改其他有關的法律、法規。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㈨ WTO的法律框架

WTO的主要法律框架包括一個協定,《世界貿易組織協定(建立世界貿易組織的馬拉喀什協定)》和四個附件:
附件一貨物貿易、服務貿易、知識產權貿易多邊協定;
附件二是關於爭端解決規則和程序的諒解;
附件三是貿易政策評審機制;
附件四是諸邊貿易協定。

閱讀全文

與WTO知識產權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
公眾號版權投訴材料 瀏覽:841
簽訂無固定期限合同的好處 瀏覽:727
油汀發明 瀏覽:216
論文轉讓網 瀏覽:282
通州門面轉讓最新消息 瀏覽:165
第二屆紫金知識產權國際峰會 瀏覽:4
2010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答案 瀏覽:259
3系馬年限量版價格 瀏覽:952
快餐店轉讓協議 瀏覽:407
小蘿莉和猴神大叔版權 瀏覽:290
產權年限到期後怎麼辦 瀏覽:83
銅川58同城轉讓 瀏覽:477
著作權使用許可範本 瀏覽:846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成果 瀏覽:414
火石創造筆試題 瀏覽:545
河南醫院轉讓 瀏覽:798
工商局法制工作總結 瀏覽:359
貝倫斯發明 瀏覽:242
馬鞍山匯通大廈地址 瀏覽: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