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高曉松為何連續四期講述一本銷量驚人的書
因為這本書非常有意義,它可以幫助很多人找到自己應該找到的方法。
⑵ 為什麼這么多人罵高曉松.網友的版權意識這
目前現在國家開始重視版權了,而國民的版權保護意識還是很薄弱,這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普及和提高的,慢慢來吧,再說網上的鍵盤手數不勝數,也是沒有辦法的。
⑶ 雖然三體我看過兩三遍了,為什麼聽高曉松講三體
假如能進去四維空間 人該以怎樣的形式存在呢 客觀來說 生活在三維空間的我們是無法想像四維空間是怎麼樣的 就像二維空間的物體也無法企及三維空間 所以無論腦洞開不開 四維或五維確實就真是存在 但對其所有的想像 都可以說是錯誤的是無法判定的
⑷ 如何評價「高曉松對《三體》系列的評價」
《三體》是劉慈欣創作的系列長篇科幻小說,由《三體》、《三體Ⅱ·黑暗森林》、《三體Ⅲ·死神永生》組成,下面,我從想像力和文學性的標准來做一下評價:
1,三體在想像力方面,可謂在世界科幻史上都是頂尖的。科幻小說最開始號稱點子文學,一個出色的點子可以撐起整個故事而三體三部曲中有無數亮瞎了的經典創意,比如第一部出現的三體世界的恆紀元和亂紀元,比如第二部的黑暗森林理論、水滴、面壁計劃和破壁人,第三部更是充滿了各種令人拍案叫絕的點子。
就故事尺度來說,第一部是在地球上,第二部上升到兩個文明間的碰撞,第三部達到整個宇宙的高度,確實宏大。在想像力和點子這兩方面,三體在世界其他科幻經典面前也有有驕傲的資本。
⑸ 高曉松的音樂版權給了哪家公司
最近,第八屆中國版權年會在京召開,一向言辭犀利的高曉松對當下的版權狀況版與權音樂品質又發表了一番「奇」談,稱現在的唱片公司用「100萬首爛歌搭配300首好歌」,「給了數十億版權費行業也沒寫出很多好聽的歌,再給更多的錢也寫不出非常好聽的歌」,直指高昂的版權費縱容了唱片公司不出好歌。
在高曉松看來,唱片公司為了獲得更高的收益,多年來一直進行捆綁銷售,找來大量水平不高、要價便宜的「B面歌手」寫歌,一張專輯80%都是垃圾,導致爛歌橫行、受益卻多賺了5倍。他認為真正好的音樂並不是出自於版權,也不是出自於商業,詩歌屬性是最重要的屬性,「莫扎特時代可能一年全世界生產500首歌曲,大概有50首好聽,真正的好的音樂的產量從莫扎特時代到今天並沒有提高,只是垃圾的產量提高了1萬倍。「阿里音樂高達10億的版權投入實屬被迫。
同時,高曉松還爆料,從入行到現在20多年還沒有收到過唱片公司的版稅:「是我啊,我本人,我作為這個行業的頂級作者和製作人還沒有收到過唱片公司版稅,更不要說這個行業的其他各位「。所以,他「很感謝互聯網以盜版和洗劫的方式痛打這個行業的爛人們。」
⑹ 高曉松說的美國劇本在哪個網站申請專利和版權所有
你可以這曉松奇談阿甘正傳(上)中的前幾分鍾看到
⑺ 如何評價高曉松的《曉松奇談》
近幾年,由於急躁心態的影響,喜歡的書籍都沒法耐下心去閱讀,更遑論一期一期得去追一些節目,只有兩個例外,一個是《奇葩說》,另外一個就是《曉松奇談》。
追《奇葩說》又是一個故事,只是今天重點說《曉松奇談》,就暫且按下不表。
很早一次在網路上隨意瀏覽時,不小心點開了一檔視頻節目(即原來的<曉說>),就看到高曉松坐著,旁邊掛著一幅歐洲地圖,彷彿指點江山般隨意點評著各地的地理風俗。
我一向對能夠侃侃而談的人懷有敬佩之意,更何況他談天說地中還夾雜著自己的所見所聞這樣親身經歷的硬貨,於是我就津津有味的看完了那一期。
14年世界盃期間,工作也不忙,有更多時間泡在網上,閑來無趣就搜索起這個讓我念念不忘的節目,「曉」字一輸入立馬彈出《曉松奇談》。
時值世界盃,當時的節目也就講的各個足球強國之間的恩怨情仇。
我特別佩服那些具有深厚知識儲備量然後能夠深入淺出的以隨意態度輸出的人,他們或高談闊論,或侃侃而談,或付諸於筆,使其躍然紙上,等等等等,我總感覺這種人身上有種耀眼的光,讓我從心底里去膜拜,恰巧,《曉松奇談》里的高曉松就屬於這類人,深深得把我折服了。
我很少了解娛樂、演繹圈的事情,對於高老師也只是略有所耳聞,也是看到這個節目才去刻意的科普了一下他的過往,也就僅此而已。
我從小就喜歡讀武俠小說,一心嚮往那絢爛世界裡可以任意行走江湖的高手們,我看到高老師在那裡隨性的開折紙扇,評點著江山,愣是被我瞅出了點俠意。
我欣喜若狂,跟同事們極力推薦這個節目,直到一個同事不以為然得說道只是靠著節目組集體的力量罷了。
我並未到把這個節目及曉松老師神化的程度,也就沒特別大的失落,只是心裡增添了些不快而已,細細思考他說的也不無道理,人力終有盡,但是不妨礙我每期不拉繼續津津有味得看下去。
《曉松奇談》之於我的意義不僅在於它很下飯(每期都是在做飯進餐階段觀看),而且它指明了讀書這條路的方向及意義。
什麼書該讀、什麼書該棄,這不是重點,重點在於讀完是否有所收獲,《金瓶梅》這般稱得上很黃的禁書在中國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不需要我去贅述。
讀書多了、看書雜了有時候就會鑽牛角尖,讀這些都有什麼意義?即便我知曉「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的道理,但是這一切並不能夠改善我當下拮據的生活狀態,越想越深,越鑽越擰,讀書的心態全無。
缺少什麼就訴求什麼,我是個木訥不懂得言談的人,要知道節目中侃侃而談的曉松老師真有一種光,那種風輕雲淡的感覺讓我嘆服,即便他背後的工作室做再多的課業,他自身沒有足夠的底蘊也無法做到這般駕輕就熟。
他出身於書香門第,往來無白丁,但他依舊閱覽了海量的書籍乃至敢於稱謂自己是讀書人;我只是個戰五渣,在這個信息爆炸獲取資源大大便捷的時代我還在猶猶豫豫得思考著讀書的意義,進而還放下了書本。
我自己都為自己的態度而感到羞愧,這大抵就是《曉松奇談》給我帶來的沖擊之一。
這個時代發展的很快,快到讓我們無法沉下心去,什麼都想要,於是什麼都失去了。
幼時是沉迷於書中世界的絢爛多彩,大了懂得多了思想壓力也驟增,卻不如小時那般純粹了,連讀書都開始斤斤計較起來。
前不久我重拾閱讀的習慣,每晚吃完飯刷完碗,把網路一關,重新進入那個兒時心心念念的世界,放下算計,卸去壓力。
讀書的種類也不去計較,心血來潮,從《李明博:經營未來》跳到《三體》也是有的。名人傳記也好,科幻小說也罷,我們更多的是從那個世界看到自己。
對於像我這種剛踏入職場的青年來說,我們銳意進取,渴望獲得重視,但是往往事與願違,我們認為是珠玉蒙塵,其實更多是自身不夠硬,有時受到打擊多了,一蹶不振也有可能。
每個人對於生活的定義不一樣,但我想沒誰喜歡爛泥般生活,但凡前進,總會遇到挫折,經受壓力,有時還無法對外人訴說,此刻也就身邊這本無言的兄弟可以依靠了。
我深感自身受困於較低的情商,於是就去搜索解決之法,一些過來人基於自己的經驗提供了幾份書單,《學會提問》一書就進入了我的閱讀計劃。
我並沒有把書當成葯,認為讀了就會葯到病除,而是說有針對或者涉及到我當下困境的書籍的存在的這個事實就已經讓我心安很多,這也是幼時讀了幾本書所帶來的作用。
問題很大,那麼我就分解它,直至細小到可以找到答案,然後順藤摸瓜,溪流匯集成江海,問題也就不再是問題,往往答案就在於知識的載體——書本上。
更何況未曾遠行我就知曉了非洲大草原的壯闊波瀾,外太空的群星閃爍,魔法世界裡的絢麗多彩,當下政治的錯綜復雜。
我們受困於自身,卻有無言兄弟幫我們掌握整個天地,放著這般坦途視而不見,卻去鑽進那番狗苟蠅營,要知生活不止有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最不濟,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多讀幾本書也有助於你興風作浪,勝過你腹中無墨,徒增尷尬。
世人皆說讀書好處多多,我獲得了當下最需要的靜心。
讀書成聖賢,古之人誠不我欺。
以上這一切,都是《曉松奇談》帶給我的感想。
⑻ 你是怎樣評價《三體》的
莫名恐懼 不敢看 。是不是就我一個人啊……
⑼ 對於高曉松在《曉說》中采訪劉慈欣應該如何評價
作家是在一個小地方比較容易出作品還是大城市,大劉明顯是覺得對這個題目不感冒,無論在哪都能寫作,而高曉松明顯是把之前准備的稿子拿出來硬套,覺得大劉會覺得小地方有小地方的特別之處,結果大劉沒有接,這點特別尷尬。
還有就是大劉一直在說科幻小說寫作的重中之重是idea,科幻小說是一個概念為王的存在。而其中的人物只是為概念服務,至於很多人文的關懷,一些人物的刻畫都是第二步才考慮的問題。
總之對於一個訪談類節目來說,這期很尷尬。曉松老師想大劉,但都沒找對捧的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