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關於物權法
這個時候自行車歸蔡某所有
因為最先開始自行車是甲的,但是丙把車賣給了不知情的丁,此時根據善意取得丁享有車的所有,然後丁送給戊,所有權即轉移給戊。此後戊將車拋棄,即自願放棄了車的所有權,蔡某根據物權法中先佔的原理,取得了對拋棄物——車,的所有權。
甲此時是受到了損失,可以向保管人乙請求賠償損失,而乙可以找丙賠償
② 關於物權,以下表述正確的是
答案是A,因為來物權是權利人直接源支配的權利,即物權人可以依自己的意志就標的物直接行使權利,無須他人的意思或義務人的行為的介入。
物權的客體是物,但「只能是特定物」的說法是錯誤的。
民法上的物,指存在於人身之外,能夠為人力所支配,並能用以滿足人類某種需要的物體。
需要具備的法律特徵:
1)物是有形有體的物質實體。無法從物理上感知的無體物,不是物權法、民法意義上的物。如知識。
2)物存在於人身之外。認識民法法律關系的主體,但脫離人體的器官、屍體等可以作為物。
3)物能夠為人力所支配。
4)物能用以滿足人類某種需要。
③ 關於物權法
物權是沒有訴訟時效的
訴訟時效只有債權糾紛和繼承權糾紛,20年是最長保護時效,2年屬於一般訴訟時效
您說的物權類糾紛可能是因合同等產生的,屬於債權糾紛
也有可能是因侵權產生的糾紛,損害賠償(適用訴訟時效),停止某種行為(不適用時效)
物權請求權適用的是除斥期間,不是訴訟時效
④ 有關物權的!!急!!!!
善意取得
1.善意,即不知情
2.支付合理對價
3.已經實際交付
4.對方是無權處分。要是對方有權的話那就是繼受取得了,不是善意取得。
基本就是這幾點。可能還有小細節漏掉了……
丁就屬於善意取得。
乙從丁那裡買來,雖然是惡意,但是丁已經善意取得了相機的物權,是原始取得,沒有物權瑕疵,他願意多少錢賣掉都可以,只要是真實意思表示就行。
所以物權在乙。
個人意見。
⑤ 關於物權中的混同原則
首先擔保物權分抵押、質押、留置。
房屋為不動產,在我國法律上只能版設置抵押權權。不動產的抵押已登記為法定生效要件。先登記的抵押權優先於後登記的。
甲與乙如果先登記的,其抵押權優先於丙。
如果甲同時享有房屋所有權和與乙的擔保物權,相對後登記的丙就享有優先受償權。
即假設房屋1000萬,乙的擔保物權為700萬,丙的為700萬。則房屋拍賣後的1000萬要優先清償前一個擔保物權700萬,剩下的300萬償還給丙。丙剩餘的400萬債權轉化為普通債權,只能向原債務人追償。
丙在債務無法清償時當然可主張拍賣房屋。當然甲如果不想房屋拍賣也可直接償還丙可對房屋主張的400萬。
如在不同部門(如房產局和土地局)同一天登記的,可視為同一順序,同等受償。一人500萬。
⑥ 關於物權
根據你的描述:
可能你是位學生,好久沒有回答這類理論問題了。想搞清楚這個問題,先了解一下物權。
物權包括很多,最常見的如:所有權。
而所有權指對自己所有的財產:佔有、使用、收益、處分的權利。
理解到這一步,例子就很多了
比如:你的手機掉在地上,被他人拾得,他決絕返還給你,他的行為構成侵佔,屬於違法行為,他妨礙了你物權中的所有權中的佔有、使用性能。也就是他違法佔有行為,妨礙了你物權的所有權。
希望對你的學習有幫助。加油!
⑦ 關於物權的問題……
1、共有分為共同共有和按份共有,夫妻共有相當於共同共有。
2、一般情況下,夫妻單方處置價值較大、較重要的財產,是無效的。但第三人有理由認為夫妻另一方知道的,視為有效,無法追回財產。
善意第三人因此受到損失的,有權要求賠償,主要包括直接經濟損失,房產增值利益的喪失,屬於間接利益,一般不予賠償或酌情賠償。
3、法律依據
《婚姻法》司法解釋一:
第十七條 婚姻法第十七條關於"夫或妻對夫妻共同所有的財產,有平等的處理權"的規定,應當理解為:
(一)夫或妻在處理夫妻共同財產上的權利是平等的。因日常生活需要而處理夫妻共同財產的,任何一方均有權決定。
(二)夫或妻非因日常生活需要對夫妻共同財產做重要處理決定,夫妻雙方應當平等協商,取得一致意見。他人有理由相信其為夫妻雙方共同意思表示的,另一方不得以不同意或不知道為由對抗善意第三人。
⑧ 關於物權行為
物權法第23條,動產物權轉移自交付時生效。乙在交付前沒有得到物權,只有合同上針對甲的債權成立。
甲在簽約後-交付前精神失常,喪失民事行為能力,無法自行轉移物權,但合同債權仍然有效,可要求其代理人代為交付。
⑨ 關於物權的問題
1、相對於1號2號,此處無所謂善意取得問題,C無論善意與否對其購買物品無關。1號2號購買衣服進行商量尚未形成債權,兩人對衣服也無法定的期待權。
2.C不知道A為真正所有權人,屬善意,且支付合理對價,C擁有所有權。
3.知情權要求有利害關系方成立。此處,C對於做新衣問題無法定利害關系,無知情權問題。
4.C符合善意取得要件,依物權法擁有所有權,當然可以對抗A,A此時不能向C主張權利,但是這不妨礙其向B主張賠償。
5.主觀錯誤問題是涉及法律行為的意思表示過程,聲明過程用語應屬事實行為,無所謂錯誤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