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定義一個抽象類abstracttest,其中有一個公共的抽象方法dispmessage()。然後定義此
abstract class AbstractTest {
public abstract void dispMessage();
}
class StudentTest extends AbstractTest {
private String name;
private String id;
private int score;
public StudentTest() {
}
public StudentTest(String name, String id, int score) {
this.name = name;
this.id = id;
this.score = score;
}
public void dispMessage() {
System.out.printf("%s %s: %d\n", name, id, score);
}
}
B. 有關知識產權法的幾道題,知道的大俠幫我解答一下,謝謝
d 明顯的ab是明文規定 c抽象總結 都是基本原則
b 選項acd均為不特定人可獲知 b選項為除特定人 不可獲知
d d選項是著作權
c a選項 根據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規定 發行即可取得著作權 不需要強制登記 因此bd錯誤而c選項中沒有法律規定無登記不可訴
應該是正確答案
C. 科學抽象法的中國經濟學的研究方法
我們對待經典的態度應該是堅持活學活用,學以致用。我們必須同時堅持把《資本論》看作是一部偉大的史書。中國的經濟學研究必須運用歷史抽象法,才能達到科學的彼岸。
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方法是怎麼樣的?總體看,它是歷史唯物主義發生學。其統一了唯物辯證法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例如《資本論》,第一卷採用了「歷史發生學的研究方法」;第二卷採用了「系統發生學的研究方法」;第三卷採用了「現象發生學的研究方法」;第四卷採用了「認識發生學的研究方法」。
首先是母子生長路徑的確立,其次是復雜性的系統關系,再次是現象生活,再次是語言生產。這個批判的歷史實踐過程。所以是「歷史實踐的批判方法」。
既是工作邏輯,也是研究方法。其建立了「行動的語境:批判和建構」。
辯證法,中國工作用語即發生學。這是對生長過程的辯證描述。例如《資本論》所運用的歷史唯物主義發生學的「第一義」:歷史發生學,即中國用語的「道」,即從發展方面對生長過程進行辯證描述。馬克思在《價值形式或交換價值》中,全面闡明了在生長規定方面的母子相互推動的「價值的發生學」,實際上就是闡明價值的生長規定,這是理解資本之道的歷史基礎。
《資本論》所運用的歷史唯物主義發生學的「第二義」:系統發生學。如果我們把「W = c + v + m」視為生產關系,《資本的生產過程》則是關於這個公式「如何來」的系統性研究。所以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生」和「死」,已經寫就這種社會生產關系的歷史特質,以後的生產關系的資本主義運行是實現該特質,交換關系的資本主義運行則在於具體化該特質。我們從而能夠看到:馬克思從「歷史轉化」和「社會系統」兩個層面來整體把握與刻畫資本運動(規定),而且在對總資本和總商品資本的考察中,伴隨著「價值」向「生產價格」轉化的運動的實存。也就是說,資本發生學的邏輯裂變是「歷史和系統的發生學」:一者考察生長過程的發展的本質,一者考察生長過程的運動的本質,——對應於前者,後者實際上是切合事物發展本質的空間規定或空間(擴張)過程。承上所述,學科方法論的第二義應該就是系統發生學,由《資本的流通過程》補充說明資本主義條件下的「總商品形成(機理)」。
具體來看,這一卷是關於資本主義基本公式的「生產關系為什麼」的研究:在事下洞悉物的規定。在考察中,資本委實是具有「工具理性」的社會公眾人物;通過對資本的「個體選擇」行動和「階級選擇」行動兩方面的綜合考察,聯結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理性的世界和交往關系理性的世界。 這是建立對資本主義經濟生活「進行宏微觀剖解」理解行動的分析基礎。總的說來,《道德經》和《資本論》具有結構的「巧合」:道和德規定的相互推動和彼此間的有機交融。《資本論》在成書結構上分成四個層次:歷史發生學(道,歷史生產→再生產過程);系統發生學(德,再生產→流通過程);現象發生學(道和德的生活形式,流通→生活過程);認識發生學(道和德的認識形式,生活→認識過程)。這其實是邏輯發展的必然,摹寫的是「以歷史生產為基礎的時間過程」、「以社會再生產為基礎的空間過程」、「以流通為基礎的現象過程」和「以經濟生活批判為基礎的認識過程(抽象上升到具體)」。這種辯證法的「四肢結構」完成了對社會歷史有機體的整體刻畫,書寫了一部商品經濟形態的「整史」。
資產階級經濟學的不足之處在於沒有產生獨立意義的「認識發生學」,而通過徹底解決黑格爾的思辨的思維發生學的「神秘性」,通過剝離黑格爾的認識發生學所「還原」的唯物主義的現象發生學恰恰呈現客觀過程的歷史發展。總的來說,《資本論》第三卷的闡述是針對「現象發生學」的整體工作狀態而言的。
因此,《資本論》作為總體邏輯,是對統一歷史對象——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過程和運動形式的概括。第三卷作為現象發生學與第一卷和第二卷共生,揭明資本存在的「秘密」:1-3篇以價值具體地生長為資本主義價格的過程,說明經濟利潤的一態系統;4-6篇以「階級斗爭Ⅰ」的社會生長過程——利潤率趨向下降的現實展開機制,說明經濟利潤的多態系統;以「階級斗爭Ⅱ」的社會生長過程——利潤率趨向下降的深化形式,說明經濟利潤的虛擬運動系統;終篇以階級生活圖像的定格化過程——「分配假象」及其破除,揭明資產階級認識論的規定性。研究表明:政治經濟學批判與階級分析是等同的方法論范疇,旨在根除「偽科學」對經濟理論建構的影響,終結「庸俗」,使科學還原為推動歷史生長的革命性力量。
總體看,《資本論》作為理論著作,是具有辯證敘述要求的一部史書,其工作邏輯歸根結底是「書寫歷史」的社會客觀批判體系。內在邏輯紅線是「商品批判——資本批判」,奠立「事的科學」基礎。 此架構與「科學實證主義」無涉,在於內在剖析「價值之道」、「價值之德」以及「資本之道」、「資本之德」,奠立「事的科學」基礎。這種研究使歷史建立為「實踐的對象」,產生認識,又進一步使邏輯建立為「認識的對象」,產生理論,從而完成了對於「康德主義知識論」的真正走出。
D. 簡述科學抽象法(政治經濟學作業)
科學抽象法包括相互聯系的兩個方面---- 一是從現象到本質 ,從具體到抽象。這是研究問題的方法。要佔有大量的具體材料, 然後運用抽象思維的能力,去粗存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抽象出研究對象的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提示出規律性。
二是由抽象到具體,從本質到現象,這是敘述問題的方法 。也就是把研究成敘述出來時,又必須從最簡單最抽象的規定出發,一步一步上升到復雜的具體的規定。
從簡單到復雜,從抽象到具體,這無疑是邏輯的分析方法。它與歷史的分析方法一致的。
E. 抽象法律行為,請各位法律高手能否詳細解釋一下
抽象法律行為,一般是指國家機關制定法律法規、規章和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等行政規則的行為。比如國家調整稅收優惠措施的立法行為,所立法律規范是即是針對不特定的納稅主體,而不是針對某一特定主體,屬於抽象行為。
具體法律行為,是針對特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就特定的事項,作出的對該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權利義務產生實際影響的行為。例如:某企業不依法納稅,被稅務機關罰款,此時稅務機關的行為,就是對特定的主體所實施的行為,屬於具體行為。
您好 ,目前,業界對於「實質性相似」的判斷方法主要有3種,即普通觀眾測試法、抽象測試法和內外部測試法。
普通觀眾測試法(又叫整體觀感法),該概念來源於美國1970年的羅斯賀卡與聯合卡片公司糾紛(Roth Greeting Cards VS United Card Co.),其指的是以普通、理性的觀眾角度對作品是否構成實質性相似做出判斷。該比對方法是指將作品作為一個整體,以一般讀者的感受進行判斷,更強調普通公眾對作品的感受,注重讀者的欣賞體驗,對思想和表達不做技術上的區分。
抽象測試法(又稱三步法標准),確立於1992年的阿爾泰案(Altai案),其分為抽象、過濾和比較3個步驟。首先利用思想、表達二分法進行層層抽象,然後將作品中不屬於著作權法保護對象的部分(思想、公知領域等)過濾掉,最後將剩餘的部分也就是具有獨創性的表達部分進行比較,最終確定是否構成實質性相似。
內外部測試法在斯德、馬蒂克羅夫特電視與麥當勞公司糾紛(Sid and Marty Krofft Television VS McDonald』s Corp.)中被首先提出,在美國判例中較為常見,內外部測試法更像是抽象測試法與整體觀感法的結合。
在我國司法實踐中,整體觀感法及抽象測試法均有適用。近年來,思想、表達二分法這一著作權法核心理念逐漸深入人心,適用抽象測試法判斷實質性標準的現象也更加普遍。目前,我國對實質性相似進行判斷的模式主要有4種。
第一種是整體觀感法。在整體抄襲或較為明顯抄襲的情形下,適用整體觀感法的情況更為普遍,這種比對方法更加簡便和直接,不需要太多的技巧和技術的分析,從整體上判斷作品抄襲的痕跡明顯,很容易做出構成實質性相似的結論。
第二種是抽象測試法。在一些作品本身相似度很難判斷的情況下,僅靠整體觀感法難以做出准確的結論,需要對作品的獨創性元素進行劃分,並作細致的比對分析。
第三種是抽象測試法與整體觀感法(內外部測試法)相結合。在有些案件中,會在應用抽象測試法的基礎上,對作品的實質性相似做出比對和說明,同時還會以整體觀感法來強化和佐證這種判斷。
第四種是抽象測試法。目前,在有些案件的判決中,業界會肯定抽象測試法的科學性,法院對此也會進行詳細的說理和論證。值得一提的是,業界在運用抽象測試法的同時,還對整體觀感法的適用持謹慎的態度。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G. 科學抽象法是怎樣性質的方法
王亞南認為:它僅僅是辯證認識方法。他講過一段著名的話:
1962年第4期《哲學研究》,發表了吳傳啟同志的《由抽象上升為具體是辯證的認識方法》。這個標題的提法,是沒有什麼值得懷疑的。問題是該文開頭的這句話:「這種邏輯的認識方法,就是由抽象上升為具體的辯證的認識方法,也就是馬克思應用於《資本論》中的基本的邏輯方法……」於是有些青年政治課教師同志,看到這種提法,再把他們從《資本論》中學到的馬克思自己的說法聯系起來,提出這樣一些問題:1.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應用的基本方法,不是辯證的方法么?2.由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或抽象分析的方法,是否就等於辯證的方法呢?3.有人說,由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是基本的方法;又有人說,抽象分析的方法是基本的方法,是一回事么?究竟哪個對?……。(我)有兩個主要論點,其一是說,在《資本論》中,應用的基本方法是辯證方法,不是抽象分析,也不是由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或其他什麼方法;即使說,後面這兩者比較重要,在《資本論》中也應用得比較廣泛,那也不能這樣去理解。我的另一個主要論點是和前一個論點相聯系的,那是把辯證方法看為總的方法、基本的方法,其他一切的方法則是從屬於辯證方法的,在辯證方法的指導下,對所研究的總的對象的某些方面、某些場合,作著較為具體的處理的。(《哲學研究》1963.03,再論《資本論》的方法)
H. 知識產權與反壟斷法在價值取向上有何異同
知識產權並不是反壟斷法的例外
如果僅僅從知識產權與其他對世性的絕對權(比如物權)一樣具有排他性或者壟斷性的角度,說知識產權是一種壟斷權,這種論斷也不為錯,盡管這種壟斷性算不上是知識產權的特徵。但是,這種壟斷權在法律上具有什麼效力和意義呢?它無非是「對世權」、「絕對權」的同義反復,除此之外根本說明不了什麼問題。
在近現代各國民法典里,恐怕是找不到「壟斷權」這個民事權利的。壟斷權實質上就是一種法律上的特權,如果法律賦予某個民事主體以「壟斷權」,本質上會與現代民法的平等原則相悖的。所以壟斷權不具有民事權利(私權)的性質,而可能帶有公權力的特點,比如煙草專賣權、鐵路專營權、電信專營權等,當然這種特權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只會越來越少了。而知識產權顯然不同於上述「壟斷權」 [1],它凝結著發明人、作者等智力成果創造著的勞動,無疑是一項民事權利。
既然如此,如果有人仍然堅持認為知識產權是一種壟斷權的話,必然是有其另外的用意的:那就是有意無意地將「知識產權」與「壟斷」劃上了等號,使得知識產權多少帶上了點「壟斷」和「特權」的「原罪」。從知識產權脫胎於封建壟斷特權的歷史看來,這種觀點多少也是情有可原的,但是如果死守著歷史的沉渣,而看不清事物的發展軌跡,認識不到知識產權從壟斷權(特權)到財產權(私權)的演進,顯然是迂腐和糊塗的,其結論也是靠不住的。
1623年制定的英國《壟斷法規》確實是把專利權視為壟斷權,並作為廢除壟斷特權的例外而保存下來的。但是透過歷史的表象,我們可以看到,西方社會向資本主義制度過渡的進程中,個人權利也逐步地得到重視與保護,《壟斷法規》實際上在廢除了大量壟斷特權的同時,使專利權向私有財產權演化。「它規定了發明專利權的主體、客體、可以取得專利的發明主題、取得專利的條件、專利有效期,等等,為後來所有國家的專利立法劃出了一個基本范圍,其中的許多原則和定義一直沿用至今」[2]。這是知識產權從壟斷權過渡到財產權的第一步。而「在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以後編纂的新的民事法律中,知識產權就被確定了新的地位,因為人類的智力活動製造的是思想產物,與其他勞動產品一樣,同樣能夠獲得相應的財產權利(PROPERTY)」[3],自由資本主義時期「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的民法原則同樣適用於知識產權。《美國憲法》第1條第8款第8項就明文規定:「國會應有權……通過保障作者與發明人對其相應作品與發明在限定期限內擁有專有權的方式來促進科學與實用藝術的發展。」[4]值得指出的是,1787年的美國憲法是用「專有權(EXCLUSIVE RIGHT)」(或者翻譯為「排他權」)而不再以「壟斷權(MONOPOLY)」來稱謂專利權等知識產權的,這就意味著人們開始意識到專利權與經濟領域的壟斷或壟斷權是不同的[5],而「排他權」正好說明了專利權作為一種對世性的財產權的法律屬性。
有外國學者認為:授予專利壟斷權以褒獎那些掌握著對社會有益的技藝的人,與認識到所授予的壟斷權力固有的對自由競爭的不利影響之間,存在著緊張的對立,這個問題在400多年前的歐洲中世紀就已經存在了[6]。也就是說,知識產權與反壟斷之間的對立自有專利壟斷權至今一直沒有停止過。筆者不以為然。歐洲早期的專利壟斷權主要與商業貿易有關,而與技術進步沒有多大聯系,確實屬於一種壟斷經營的特權,與現代知識產權根本不能同日而語。如果說這個時候專利壟斷權與反對壟斷之間確實存在著對立的話,那麼這種對立完全是一種反對封建壟斷特權的斗爭,其目的和結果並不是否定和放棄專利權,而恰恰是為建立一種平等的財產權(私權)做出了努力和貢獻,其結晶就是《壟斷法規》這部具有現代意義的專利法的誕生。如果把當年的專利壟斷權與後來的知識產權混為一談,並且把當年的專利壟斷權與反壟斷特權之間的斗爭和後來的知識產權與反壟斷之間的關系視為同一種性質的問題,就頗有「關公戰秦瓊」的味道了。
專利權、商標權等知識產權雖然是由國家授予的權利,但這並不影響其成為一種民事權利而受私法的調整,何況有些知識產權也並非需要國家授權才能產生。而近代私法的特色在於首先承認所有的人具有完全平等的法律地位,對個人自由和財產的保護成為法律的首要目標,「所有權神聖」成為私法的基本原則。私有財產是自由的體現,維護財產權是社會的首要目標。財產權不僅成為近現代憲政民主的基石,也是社會公正的前提和保障。當然,當歷史跨入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時候,西方經濟領域因壟斷而產生的經濟危機使國家干預政策取代了自由放任主義,國家干預首先導致了包括反壟斷法(1890年謝爾曼法)在內的社會立法的大量產生,國家權力的觸角伸向社會和經濟的每一個角落。與此相對應,當代西方的民事立法呈現私法公法化的趨勢,近代民法的三大原則得到修正,「所有權神聖」原則在當代受到沖擊。德國學者基爾克發展了「禁止權利濫用」的法理[7],反映在立法上,1919年德國《魏瑪憲法》第153條第3項規定:「所有權負有義務,於其行使應同時有益於社會公益。」但是,無論是社會立法的出現,還是私法公法化的趨勢,都並不意味著個人自由和權利的喪失。在社會公益和個人權利之間,並不存在孰優孰劣的問題,無須在兩者之間選擇一種標准,關鍵是要達到私人利益和公眾利益的一種平衡。而作為私法的財產權法(包括知識產權法)與作為公法的反壟斷法,兩者在價值取向上也並不存在著根本的對立,前者在強調個人權利的時候並沒有忘記社會利益,後者在注重社會公益的同時也不應該損害個人利益。所以,即便一定要說知識產權法與反壟斷法之間存在著某種沖突的話,其性質也是完全與當年反對專利壟斷特權的斗爭不相同的,最多不過是兩者的立法宗旨和價值取向上的差異而已,但並不因此導致兩者的矛盾或對立。
但是,順著知識產權是壟斷權的思路,有學者論述道:「知識產權本身作為一種合法的壟斷權,……它一般是作為反壟斷法的適用除外而存在的。」[8]這個結論如果放在1623年《壟斷法規》的背景下,或許沒有什麼問題,但是如果放在現代知識產權制度和現代反壟斷法的背景下,就令人難以苟同了。因為這個結論的前提就是「作為私權的知識產權和為保護社會公益的而設的反壟斷法之間是存在沖突的」,「知識產權本身雖然是合法的壟斷權,但它畢竟在一定范圍內限制了競爭。」[9]
這里先不討論知識產權本身是否限制了競爭,按照上述觀點,知識產權制度似乎是反壟斷法「恩賜」的結果。但是,只要我們認真找尋一下歷史的邏輯就會發現,專利權等知識產權作為一項財產權利雖然其產生遠遠落後於其他財產權,但起碼西方國家在完成資產階級革命後的18世紀末19世紀初都建立起了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從1623年英國制定《壟斷法規》開始,1709年英國誕生了世界上第一部版權法——安娜法,1804年法國頒布的《拿破崙法典》第一次肯定了商標權應與其他財產權一樣受到保護。[10]而作為現代反壟斷法鼻祖的美國《謝爾曼法》則是在19世紀末期才產生的。如果說知識產權是作為反壟斷法的適用除外而存在的話,在尚不存在反壟斷法的17、18、19世紀里,知識產權制度又是以何形式存在的呢?顯然這種觀點難以自圓其說。
再者,在西方法律制度由「個人本位」向「社會本位」轉化的背景下產生了現代反壟斷法,同時近代民法(財產法)確認的「所有權至上」原則也受到了沖擊和限制,盡管如此,大陸法系的物權法和英美法系的財產法並沒有因此而廢棄,各國知識產權制度更是不斷地發展和完善,對此如果按照「知識產權是反壟斷法的適用除外」的邏輯來解釋的話,「所有權」也應該是反壟斷法的適用除外。但這種觀點顯然難以令人接受。所有權當然不可能成為反壟斷的對象,同樣知識產權也不能成為反壟斷的目標,所謂「除外」的論調是把本屬於必然的、一般的情形卻當成偶然的、特殊的事件了,彷彿反壟斷法成了普遍適用的法律,而知識產權法甚至所有財產法都成為一種例外了。
還有,從我國對私有財產法律保護的歷史來看,改革開放初期,為了要引進技術,要促進科技的進展,「作為開始嘗試私產的界定及保障,卻選上了最難的一樣入手——抽象的新知識專利資產」,「在 1980 年 1 月決定了要保障發明專利權」[11]。 4 年多之後,經過 44 次的修改,專利法在 1984 年 3 月 12 日通過,在 1985 年 4 月 1 日施行。以後又陸續頒布了商標法、著作權法,在短短十幾年裡建立了比較完整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而反壟斷法時至今日還未出台,那麼,知識產權怎麼會成了尚不存在的法律的「適用除外」了呢?
其實作為保護個人權利的財產法(包括知識產權法)與以維護社會公益為目標的反壟斷法是兩個並行不悖的法律部門,並不相互沖突與抵觸,也不是什麼「例外」或「除外」。雖然反壟斷法被稱為「自由企業大憲章」,但並不能否定和代替財產法的效力和作用;個人財產權利雖然必須受到社會利益的限制,但是社會利益最終是存在於個人生活之中的,沒有對私人財產的保護,實現社會利益也是不可能的。
事實上,當代「財產法仍如頑固的自由主義壁壘,抵禦著社會法律思想的沖擊,並且迫使其在城門口安營紮寨。」[12]而對於中國這樣一個私人權利本來就沒有得到很大的重視和保護的國度,在發展市場經濟的時代背景下,尤其值得我們精心培育與呵護包括知識產權在內的各種「私權」,而不要輕易地給它們扣上「壟斷」的帽子,使它們背上沉重的「十字架」。
I. 知識產權法
1.限定特殊情形(為個人學習、研究或者欣賞) 2.不與正常使用相沖突(已經發表) 3.沒有不合理損害權利內人的正當容利益(二十二條主文裡面的但書"但應當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並且不得侵犯著作權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權利")
嚴格意義講是符合三步檢驗法的,二十二條主要是合理使用,列舉了12項情形,符合這些情形構成要件即視為合理使用,可以說,符合合理使用這一條的自然可以通過三步檢驗法.但是通過三步檢驗法的情形卻不一定屬於我國知識產權法22條規定的合理使用的情形.這是立法技術上的問題,封閉式的列舉具體性規定,而三步檢驗法是更為抽象的規定.
J. 抽象推理測試。
A,因為只要全班同學都在承諾書上簽字,那麼,如果全班有一人作弊,全班同學的考試成績都以不及格計,結果班上有人作弊,但班長的考試成績是優秀,所以全班有人沒在承諾書上簽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