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法律中有「囚徒困境」這一條例嗎
這是個偽問題。「囚徒困境」是一個理論,不是條文
2. 囚徒困境問題是由誰在什麼文獻中最先提出的。。求教
1.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 ):兩個被捕的囚徒之間的一種特殊博弈,說明為什麼甚至在合作對雙方都有利時,保持合作也是困難的。(源自曼昆《經濟學原理》第五版,北京大學出版社)
2.1950年,由就職於蘭德公司的梅里爾·弗勒德(Merrill Flood)和梅爾文·德雷希爾(Melvin Dresher)擬定出相關困境的理論,後來由顧問艾伯特·塔克(Albert Tucker)以囚徒方式闡述,並命名為「囚徒困境」。經典的囚徒困境如下:
警方逮捕甲、乙兩名嫌疑犯,但沒有足夠證據指控二人有罪。於是警方分開囚禁嫌疑犯,分別和二人見面,並向雙方提供以下相同的選擇:
若一人認罪並作證檢控對方(相關術語稱「背叛」對方),而對方保持沉默,此人將即時獲釋,沉默者將判監10年。
若二人都保持沉默(相關術語稱互相「合作」),則二人同樣判監半年。
若二人都互相檢舉(互相「背叛」),則二人同樣判監2年。
用表格概述如下:
甲沉默(合作) 甲認罪(背叛)
乙沉默(合作) 二人同服刑半年 甲即時獲釋;乙服刑10年
乙認罪(背叛) 甲服刑10年;乙即時獲釋 二人同服刑2年
3. 如何看待囚徒困境在企業競爭中的應用
管理者依法行使自己的經營自主權,本來就應當是正當的,但是相對於職業經理人的種種敗德行為的泛濫傾向,當然存在著一個行使經營管理權的正當性問題。我們這里所說的正當管理,不僅指得是管理者不應當不正當的行使經營自主權,而且要求管理者不要利用或鼓勵企業中各種不正當的因素,不能因急功近利而犧牲健康的企業文化,例如利用種種「囚徒困境」暫時規避和減輕自己的管理壓力。在管理實踐中固然要講究方式方法,但是管理者至少不能人為的設置「囚徒困境」,為了達到某種目標而犧牲正當性,往往會給企業造成更大的隱患。
如果說管理者是市場上的「囚徒」,那麼他也可能成為企業內部的「警官」。當企業為尋找自己的出路選擇了一個正確的發展戰略,交由管理者具體實施之後,管理者利用自己對信息等資源的控制權,完全有可能對管理對象採取相應措施,達到使他們被分別「關押」的效果,然後推出相應的游戲規則,誘導他們做出無奈的選擇,以坐收漁人之利的方式僥幸達到既定目標。例如,有兩個部門的員工都想增加工資,管理者就推出了一項「政策」:工資制度獎勤罰懶,如果只有一個部門認為自己貢獻大應當加薪,企業就可以考慮;如果兩個部門都認為自己貢獻大應當加薪,就說明大家的貢獻是一樣的,工資不僅不能增加反而要減少。這時,兩個部門的員工就像陷入了一種被分別「關押」起來的「囚徒困境」,部門利益要求他們都不願意放棄要求加薪的機會,兩者都要求加薪恰好給了管理者不予加薪的理由。這種管理方式堪稱「科學」,似乎也符合獎勤罰懶的大原則,但是不可能為企業的發展帶來健康的生機,因為大家在精心地相互算計中往往淡化了企業的凝聚力。
假如管理者確實想獎勤罰懶,發揮工資的激勵作用,那麼他就應當認真地進行調查研究,嚴格考評,根據各個部門的績效決定工資的浮動幅度,像這種設置「困境」的方式取代艱苦的工作,也是一種推卸責任的表現。通過「囚徒困境」的設置,管理者固然可以緩解一時的增加工資的壓力,卻助長了互不信任、本位主義的歪風。可以想像,當兩個部門的員工事後知道了管理者的真實用意,明白了管理者的為人,就會把部門之間的同步博弈變成上下級之間的交替博弈,企業在「囚徒困境」式的內耗中要想如期達到預定的發展戰略是不可能的。
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經過這種「囚徒困境」的設置,的確可以幫管理者很大的忙,使他處於非常主動的地位。但是管理者用設置「囚徒困境」的方式進行管理雖然不是明顯的不正當,其中所隱含和鼓勵的價值導向則確屬不正當的傾向。如前所述,按照囚徒的「行規」,坦白是不正當的,而按照「納什均衡」原則,坦白是最好的策略選擇,不正當才會不後悔,這就是在互不信任的情況下,對不正當行為的利用、默許和鼓勵。「囚徒困境」的設置,往往建立在對穩定的自私結果的預測之上,在上述管理者所設置的「囚徒困境」中,管理者期望的往往是管理對象做出自私的選擇,雖然這樣更便於「管理」,但由此而形成的L止業文化的緊張氛圍可想而知。
上述管理者所設置的「囚徒困境」是一個隨手掂來的例子,不幸的是,這樣的例子在企業中隨處可見。管理者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除了要應對外部壓力,在企業內部,往往還要應對這一部分職工與另一部分職工、企業的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國家和企業、所有者與雇員、原料供應商與終端客戶等等左右兩方面的壓力。管理者為了減輕壓力,往往在他們之間設置種種「囚徒困境」,雖然可以得計於一時,對企業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反過來說,要想真正為企業找到穩健的出路,必須避免設置「囚徒困境」的不正當管理,只有遏制「囚徒困境」中的不正當傾向,才能結出企業穩健發展的正果。
4. 有沒有誰能把「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和「斗雞博弈(Chicken Game)」的區別解釋一下
囚徒困境對於一方來說,無論另一方做什麼選擇,都只有一個最優策略,就是「交待」,區別只是得益多少,因此只有一個納什均衡,就是(交待,交待)
斗雞博弈對於乙方來說,沒有最優策略,自己是得益還是失利要結合對手的選擇看,因此有兩個納什均衡(進,退)和(退,進)
這是兩個博弈最根本的區別。
5. 什麼是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prison
dilemma)是博弈論的非零和博弈中具代表性的例子,反映個人最佳選擇並非團體最佳選擇。雖然困境本身只屬模型性質,但現實中的價格競爭、環境保護等方面,也會頻繁出現類似情況。
單次發生的囚徒困境,和多次重復的囚徒困境結果不會一樣。
在重復的囚徒困境中,博弈被反復地進行。因而每個參與者都有機會去「懲罰」另一個參與者前一回合的不合作行為。這時,合作可能會作為均衡的結果出現。欺騙的動機這時可能被受到懲罰的威脅所克服,從而可能導向一個較好的、合作的結果。作為反復接近無限的數量,納什均衡趨向於帕累托最優。
囚徒困境的主旨為,囚徒們雖然彼此合作,堅不吐實,可為全體帶來最佳利益(無罪開釋),但在資訊不明的情況下,因為出賣同夥可為自己帶來利益(縮短刑期),也因為同夥把自己招出來可為他帶來利益,因此彼此出賣雖違反最佳共同利益,反而是自己最大利益所在。但實際上,執法機構不可能設立如此情境來誘使所有囚徒招供,因為囚徒們必須考慮刑期以外之因素(出賣同夥會受到報復等),而無法完全以執法者所設立之利益(刑期)作考量。
經典的囚徒困境
[編輯本段]
1950年,由就職於蘭德公司的梅里爾·弗勒德(merrill
flood)和梅爾文·德雷希爾(melvin
dresher)擬定出相關困境的理論,後來由顧問艾伯特·塔克(albert
tucker)以囚徒方式闡述,並命名為「囚徒困境」。經典的囚徒困境如下:
警方逮捕甲、乙兩名嫌疑犯,但沒有足夠證據指控二人入罪。於是警方分開囚禁嫌疑犯,分別和二人見面,並向雙方提供以下相同的選擇:
若一人認罪並作證檢控對方(相關術語稱「背叛」對方),而對方保持沉默,此人將即時獲釋,沉默者將判監10年。
若二人都保持沉默(相關術語稱互相「合作」),則二人同樣判監半年。
若二人都互相檢舉(互相「背叛」),則二人同樣判監2年。
用表格概述如下:
甲沉默(合作)
甲認罪(背叛)
乙沉默(合作)
二人同服刑半年
甲即時獲釋;乙服刑10年
乙認罪(背叛)
甲服刑10年;乙即時獲釋
二人同服刑2年
6. 論述囚徒困境中兩個囚徒之間的博弈過程(西方經濟學)
囚徒困境可以簡單的用圖上的表格表示出來,
針對甲而言,如果乙選擇了沉默,則對於甲而言,選擇沉默是判罪一年,如果坦白,是立即獲釋;
如果已選擇了認罪,則對於甲而言,選擇沉默是判罪十年,選擇坦白,是判罪一年。
因此,無論乙做何種選擇,甲的最優策略只有選擇坦白。
同理,無論甲做何種選擇,乙的最優策略也只有選擇坦白。
所以,囚徒困境的納什均衡就是甲乙都選擇坦白。
這場博弈的納什均衡,顯然不是顧及團體利益的帕累托最優解決方案。以全體利益而言,如果兩個參與者都合作保持沉默,兩人都只會被判刑1年,總體利益更高,結果也比兩人背叛對方、判刑8年的情況較佳。但根據以上假設,二人均為理性的個人,且只追求自己個人利益。均衡狀況會是兩個囚徒都選擇背叛,結果二人判決均比合作為高,總體利益較合作為低。這就是「困境」所在。該例子漂亮地證明了:非零和博弈中,帕累托最優和納什均衡是相沖突的。
7. 囚徒困境
哎
8. 《囚徒困境》說明了什麼
說明了,當所有局中人選擇其最優策略時的策略組合可能對整體來說並不是好的策略,納什均衡可能對整體而言不是好的策略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