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民法中的權利是否只分為"物權"和"債權"兩大類
是我們學習民法中比較基本的東西。一定要掌握。
1、財產權和人身權:這是以民事權利的客體所體現的利益為標准劃分。人身權是以人身之要素為客體的權利,與主體不可分離。進一步可分為人格權與身份權。財產權是以具有經濟價值的利益為客體的權利 。進一步可分為物權、債權、繼承權.
2、支配權、請求權、形成權、抗辯權:這是以民事權力的效力特點為標准劃分。支配權是對權利客體進行直接的排他性支配並享受其利益的權利。如人身權、物權、知識產權中的財產權等。請求權是請求特定他人為一定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權利,沒有排他性。如債權。形成權是依權利人單方意思表示就能使權利發生、變更或消滅的權利。如撤銷權、解除權和追認權等。抗辯權是能夠阻止請求權效力的權利。如同時履行抗辯權、不安抗辯權、先訴抗辯權等。
3、絕對權與相對權:這是依民事權利的效力所及相對人的范圍為標准劃分。物權是絕對權,也稱對世權。債權是相對權,也叫對人權.
4、主權利與從權利、原權利與救濟權。這是在相互關聯的民事權利中,依各權利的地位劃分。比如擔保合同就是從權利。
5、專屬權與非專屬權:這是按民事權利與權利人的聯系而分。專屬權不得轉讓,如人格權與身份權。非專屬權如物權和債權,這種權利是可轉讓的.
6、既得權與期待權:是按權利是否現實取得劃分。如既時交付的買賣合同是既得權,而繼承人在被繼承人未死亡之前就屬於期待權。
不知這樣說樓主是否明白。
❷ 什麼是對房屋所有權的期待權
期待權是抄指將來有取得與襲實現的可能性的權利。 期待權指稱的是發生並存續於取得特定權利過程中當事人的法律地位。期待權可發生於財產權之上。財產權包括債權、物權等權利。債權是特定人得向特定相對人請求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權利。期待權最常發生於債權之上。如附條件和附期限法律行為中,當事人在所附條件成就和期限到來之前,即享有期待權。因此,期待權可於債權上發生。物權是權利人得支配特定物並排除他人干涉的權利。如在所有權保留制度中,買受人在付清全部價款之前,僅對標的物的所有權享有期待權,所有權仍屬於出賣人。因此,物權上也可發生期待權。
房屋所有權的期待權即是建立在上述期待權基礎上的一種權利,大意可以這樣理解,在房產交易合同/協議簽訂後,買方對房屋即擁有了期待權,法律上是保護這個權利的
❸ 什麼是期待權
期待權是指將來有取得與實現的可能性的權利。
期待權可發生於財產權之上。財產權包括債權回、物權等權利。債權是特定人得向特定相對人請求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權利。期答待權最常發生於債權之上。如附條件和附期限法律行為中,當事人在所附條件成就和期限到來之前,即享有期待權。因此,期待權可於債權上發生。物權是權利人得支配特定物並排除他人干涉的權利。如在所有權保留制度中,買受人在付清全部價款之前,僅對標的物的所有權享有期待權,所有權仍屬於出賣人。因此,物權上也可發生期待權。
❹ 期待權的性質分析
民事主體依法取得了權利的部分構成要件,受法律保護,其就取得了期待權的法律地位,因而期待權可以形成於眾多領域,從而擁有眾多的類型。而由於期待權類型的多樣性,再加上其內容的復雜性,各國導致了對期待權本質的認識,呈現出撲朔迷離的情景。德國民法學界從期待權物權學說,類似物權說,其兼具物權與債權兩領域要素的特殊權利說,再到否定期待權獨立價值的極端學說,可以說是觀點倍出,紛爭不斷,以至於賴扎(Raiser)教授幽默地說,德國司法界在將期待權歸類中所出現的兩種觀點,與德國學術界對此問題所呈現的不確定性相比,還算是比較容易理解的。
而在我國學者們對期待權性質的認識亦謂是觀點明顯,如有王澤鑒的兼具物權和債權兩種因素之中特殊權利說,王軼的物權化的債權或效力擴大的全權說,申衛星的不完全所有權。戴孟勇的准物權說,也有學者另闢蹊徑地指出由於研究方法的不當導致了認識的錯誤,從而指出期待權是與物權、債權、形成權分屬不同分類標准下的權利范疇,最後指出其性質為所有權的期待權。
正如Andreasvor Tunr所指出的「期待權概念是一個空殼的制度概念,它包含了統領在權利取得的」先期階段「標志下的權利內容迥異的形形色色的法律現象,我們對於一般期待權很難精確的予以定性,而必須具體到某一項期待權,才能講清其性質,同時按照期待權在實踐中的應用和操作,以利益衡量或收益作為分析的工具,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適當協調當事人之間的利益。因此本人認為基於期待權種類的多樣化。比如基於物權的期待權和基於債權的期待權應該有所不同,對物有佔有關系的期待權同沒有任何佔有關系的期待權也應有所不同。取得債權之期待權可類推適用債權的規則,取得物權之期待權則適用物權的規則,且可以使用類似的規則,而沒有必要一刀切,必須找到一個非此即彼的觀點。因為世間萬物本身並非是非此即彼非友即敵,其間存在著大量的灰色區域,而且在不斷迅速發展的社會中亦是越來越多。
❺ 請方家解釋下期待權
明顯的A 期待權又叫期待利益 當事人不享有實際的權利 僅具有期待將來條件成就而發生
❻ 期待權的權利簡介
期待權可發生於財產權之上。財產權包括債權、物權等權利。債權是特定人得向特定相回對人請答求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權利。期待權最常發生於債權之上。如附條件和附期限法律行為中,當事人在所附條件成就和期限到來之前,即享有期待權。因此,期待權可於債權上發生。物權是權利人得支配特定物並排除他人干涉的權利。如在所有權保留制度中,買受人在付清全部價款之前,僅對標的物的所有權享有期待權,所有權仍屬於出賣人。因此,物權上也可發生期待權。
❼ 開發商將預售房屋出租要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嗎
1、預售階段購買人並沒有取得財產所有權,享有的只是基於房屋預售合同產生的期待權,本質上是一種債權,在這一合同履行過程中,如果產生損害賠償問題,只能是一種違約責任,而非損害賠償責任。
2、據《合同法》第150條規定,出賣人就交付的標的物,負有保證第三人不得向買受人主張任何權利的義務。預售階段出租房屋實際上已經違反的是權利瑕疵擔保義務,出租人需承擔違約責任。
❽ 他物權是不是期待權
他物權則是抄指,權利人對於襲不屬於自己所有的物,而依據合同的約定或法律的規定所享有的佔有、使用、收益的權利。他物權一般不包括處分的權利。因為只有享有所有權的人,才能合法行使處分權。他物權往往不能排他享有。 期待權可發生於財產權之上。財產權包括債權、物權等權利。債權是特定人得向特定相對人請求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權利。期待權最常發生於債權之上。如附條件和附期限法律行為中,當事人在所附條件成就和期限到來之前,即享有期待權。因此,期待權可於債權上發生。物權是權利人得支配特定物並排除他人干涉的權利。如在所有權保留制度中,買受人在付清全部價款之前,僅對標的物的所有權享有期待權,所有權仍屬於出賣人。因此,物權上也可發生期待權。因此,他物權也可能發生期待權。
❾ 期待權的判斷方式
台灣學者王澤鑒對此則專門提出了判斷本質的兩條標准:一是這一地位是否已經受到法律的保護,二是這一地位是否有賦予權利的必要。不過,這一標准仍然有失寬泛,因為它仍然沒有解釋清楚取得權利的部分要件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具有賦予權利的必要,又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才能受到法律的保護。而這一問題的關鍵也直接影響到期待權受保護的范圍,如果規定當事人取得權利的部分要件要求較高,則達不到保護期待權人的作用;而反之較低,
則似乎又有過寬之嫌,對另一方當事人不甚公平。因此,理論上對期待權又進行了進一步類型化的努力。這里本人比較傾向於成立要件說,即當民事主體在依法取得特定的權利的部分構成要件後,其滿足了民事法律行為的成立要件,才能形成所謂的期待權。
理由有以下三點:
①如果民事法律行為已經成立,則意味著民事主體取得特定權利的過程已經開始,各方當事人之間已形成了一種穩定的私法上的結合關系,但因條件尚未成熟(如所有權保留買賣合同中約定的當事人尚未交付全部價金)或期限尚未界至,民事主體取得特定權利的過程尚未完成,一旦條件成熟或期限界至,主體即可獲得該特定權利。
②此時當事人的這種地位已受到了法律的保護,因為一旦民事法律行為成立,雖然其相對於生效可能還有一段距離,但是基於民法上的誠信原則,當事人的這一法律地位更應受到民法的保護,其事實上也受到了法律的保護,民事法律合同只要一旦成立,任何一方都不得任意違背,否則就要承擔締約過失責任,具體到所有權保留買賣合同,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如果所有權保留出賣人擅自毀損標的物,買受人則可主張侵權行為法上的權利,如恢復原狀、損害賠償等。如出賣人擅自轉讓標的物的,轉讓行為無效。這里僅限於所有權保留買賣進行登記的情況,至於未進行登記的,這里可能適用善意取得制度,但出賣人必須向買受人承擔賠償責任。如果買受人的權利受第三人侵害時,則其可根據佔有制度和侵權行為法的保護來實現自己的權利。
③當事人在民事法律行為成立後,其已處於取得特定權利的有利地位,這種地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可以成為交易的客體,如可以處分、繼承、抵押等,而且從社會經濟實際需求的觀點考察,誠有賦予其獨立期待權的必要。當然有人認為,採用這種形式的標准來判斷,實際上是將一定的法律地位上升為權利的正當性判斷賦予了研究者個人,這就難免使其結論與研究者個人的認識成果相關聯,帶有強烈的個人偏好而難以形成統一的認識。本人實在不敢苟同。因為實質的標准固然更為深刻,更能達到對具體情況的精確判斷,但其致命的缺陷即在於標準的不確定性和因人而異。而形式的標准恰恰能較好地克服這一弊端,能形成較為容易被大家認可的統一標准,同時,採用「成立要件」這一形式的標准,無論從期待權的構成要素上看,還是從法律對其的保護而言,都已足夠且恰當。
因此,綜上所述,只要當事人依法取得特定權利的部分構成要件,已足以滿足民事法律行為的成立要件,當事人即獲得了期待權。而且如果基於這一標准,由於我國民事法律行為成立要件的研究已比較深入,所以其相對而言也更具有操作性,更趨於符合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