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物權法中 抵押物 可以是用益物權 作抵押嗎
用益物權具體有幾項,並非都可以作為抵押物。作為抵押物應當具備可以流通且可以變現的屬性,否則不能成為抵押物。
Ⅱ 用益物權 他物權 有什麼關系
物權包括:所有權,佔有,他物權
他物權包括:用益物權(包括地役權,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土地承包經營權,點權);擔保物權(包括抵押權,質押權,留置權)
所以,用益物權是他物權的一種,他物權是不享有物的所有權而佔有、使用、收益、處分的權利,而用益物權是指對他人的物在一定范圍內,加以佔有、使用、收益的物權,與擔保物權相比,主要是獲取物的使用價值,擔保物權還會獲取物的交換價值,用益物權可以獨立存在,擔保物權從屬於主債權存在。
(2)用益物權可不可以抵押擴展閱讀:
一、用益物權具體特性:
1、目的的用益性。用益物權是他物權,是對所有物的利用。從物權的分類來看,他物權包括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與擔保物權相對應,設立用益物權的目的就是對他人所有的財產進行使用、收益,即為了追求物的使用價值而對他人的物在一定范圍內進行支配。與此相應,用益物權的內容也主要是行使使用、收益的權能。
2、地位的獨立性。用益物權為獨立物權,是對所有權的限制。用益物權是非所有人對所有人的物在法律規定的限度內獨立支配的排他性權利,是一種獨立的權利。用益物權人在法律規定或合同約定的某種權利的具體支配范圍內,可以對抗一切人,包括所有權人,從而形成對所有權的限制。例如,建設用地使用權人依法享有對國家所有的土地佔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有權自主利用該土地建造並經營建築物、構築物及其附屬設施。
3、客體的限制性。用益物權客體的限制性有三個方面:一是用益物權的客體必須具有使用價值,客體的存在形態或使用形態發生變化,會對用益物權人的利益產生直接影響,甚至喪失。
二、他物權具體特性:
1、他物權是在他人所有之物上設定的物權。
這是他物權與自物權的最本質區別。他物權不能在自己所有之物上設定,因為自己所有之物,是所有權的客體,而所有權是最完備的物權,所有人享有最完全的支配權,勿需也不能為自己設定他物權。離開他人所有之物,他物權無從設定。
/2、他物權是派生於所有權而又與所有權相分離的物權。
他物權是所有權的派生之權,並非是完全獨立的民事權利。它是根據對所有權所設定的債權而形成的,而且來源於所有權,因而將所有權稱之為母權,而將他物權稱之為子權。他物權雖然與所有權具有如此密切的關系,但它是在所有權權能與所有權發生分離的基礎上產生的民事權利,即指非所有人在所有人的財產上享有佔有、使用或收益權,以及在特殊情況下依法享有一定的處分權。因而,這種物權具有相對獨立的性質。
3、他物權是受限制的物權。
所有權是最完備的物權,不受任何限制。他物權則屬於限制物權。他物權的受限制,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他物權受所有權的限制。在一般情況下,他物權只是以所有權的一定權能為內容,因而仍受所有權的支配,不能完全任意行使;即使是以所有權的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四項權能為內容的他物權,也必須受所有權的支配;
二是,他物權也限制所有權的行使。在所有權的客體物上又設置他物權,其結果是使所有權的行使受到限制,不再是完全不受限制的自物權。依所有權的權能分離的內容不同,亦即他物權的內容不同,所有權所受限制的程度也不相同。
4、他物權是依法律規定或合同約定而發生的物權。
他物權並非自由發生。其發生的途徑或稱方法有兩種:
一是依照法律規定,如留置權等他物權;
二是由合同約定,如抵押權、典權等他物權。
他物權無論是由法律規定還是合同約定,其具體內容均由法律所規定,並為強制性規定,因而他物權是法定物權。
Ⅲ 用益物權是不受限制的物權,這句話對嗎
用益物權是不受限制的物權的表述錯誤。
用益物權,是物權的一種,是指非所有人對他人之物所享有的佔有、使用、收益的排他性的權利。比如土地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地役權、自然資源使用權(海域使用權、探礦權、采礦權、取水權和使用水域、灘塗從事養殖、捕撈的權利)。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一百一十七條規定:用益物權人對他人所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法享有佔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
用益物權客體的限制性有三個方面:一是用益物權的客體必須具有使用價值,客體的存在形態或使用形態發生變化,會對用益物權人的利益產生直接影響,甚至喪失。例如:設定土地承包經營權,必須是可耕種、種植、養殖的土地,如該土已經成為沙漠,無法耕種,則不能設定土地承包經營權。而擔保物權則要求擔保物具有交換價值;二是用益物權的客體以不動產作為主導,在法制史上,用益物權的范圍一般較為廣泛,可以擴及一切法律上的物,法國、瑞士法上的用益物權至今仍然可以在動產和不動產上設立,但德國、日本及中國台灣地區的用益物權主要以不動產為標的物而不適用於動產,一些國家法律甚至直接規定,在動產上不能設定用益物權,只能設定債權關系,如租賃權。中國物權法草案也把用益物權的客體限制在不動產。而擔保物權則既可以在動產上設立,也可以在不動產上設立;三是用益物權的享有和行使必須以對客體的實際佔有為前提,否則使用和收益無從談起。而擔保物權則不必要求權利人一定要直接佔有標的物,如在抵押權中,抵押權人就不直接佔有抵押物。
Ⅳ 用益物權中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地役權都是不可以抵押的嗎
你好, 用益物權,是物權的一種,是指非所有人對他人之物所享有的佔有、使用、收益專的排他性的權利。屬1995年實行的《擔保法》第三十七條明確規定「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體所有的土地使用權」不得抵押。
Ⅳ 用益物權與抵押權在一個物上
兩者不能同時使用在同一物上,只能選其一進行物品保全
Ⅵ 為什麼不動產的用益物權不能設立質押債權
你好用益物權只可以設定抵押,不能出質,如果出質則與用益物權設立的目的相違背。用益物權本身在於對物的使用、佔有,如果出質,則違背這一使用目的。
Ⅶ 什麼叫用益物權,浮動抵押權
用益物權是物權法中十分重要的制度,與擔保物權共同構成了他物權體系。用益物權作為他物權,具有與擔保物權不同的法律屬性,這主要體現在:用益物權是直接支配他人之物的物權、用益物權的內容是利用物的使用價值、用益物權的客體以不動產為限、用益物權是獨立性的物權、用益物權的實現通常以佔有標的物為前提等.
在物權法的研究和制定過程中,浮動抵押制度以其不可抵擋之勢出現在學者和立法者面前,該制度在我國的移植已成為無法迴避的問題。分析了嚴格浮動抵押的設定;賦予抵押權人相應的權利,以防止抵押人濫用權利;明確了浮動抵押權人與其他債權人的受償次序.
在物權法的研究和制定過程中,浮動抵押(Floating charge)制度以其勢不可當擋之勢出現在學者和立法者面前,該制度在我國的移植已成為無法迴避的問題。但「抵押權人的利益得不到切實保障」這一弊端使很多國家對該制度望而卻步,如何化解,成為研究該制度的重中之重。
本文開篇就介紹了浮動抵押制度及其特點。在浮動抵押設定直至結晶前,抵押人可自由處分設押財產,抵押權人不得進行干涉,並對已逸出抵押人控制的物無追及力,這些特點使浮動抵押制度適應公司的快速運營,促進資金融通,並獲得了「極其便利」、「非常有益」、「極具包容力且最便利」[2]等贊譽。但恰恰也是這些「優點」,使浮動抵押在充分發揮了擔保的效率價值時,擔保的安全價值受到了威脅,抵押權人的利益得不到切實保障,他們的地位有時也「如同雲彩般浮動」。筆者參閱了我國專家學者起草的《物權法草案建議稿》和新《物權法》的相關規定,發現之中對抵押權人的利益並未規定詳盡,這不得不說是立法上的不足之處,彌補的方法,筆者認為應在法律中:嚴格浮動抵押的設定,賦予抵押權人相應的權利以及明確規定各債權人的受償次序。
首先,嚴格浮動抵押的設定。(1)明確抵押人的主體資格。筆者認為可將抵押人限定為具有法人資格的企業,而無須拘囿在公司,甚至象日本的企業擔保法狹隘在股份有限公司,人為的造成各企業權利能力的不平等,而不利於建設公平的融資環境。(2)限定可得擔保債權的范圍。建議法律中規定:公司法人向銀行借款或發行公司債,可以設定企業擔保。(3)規范設定方式。
其次,賦予抵押權人相應的權利。浮動抵押設定後,抵押公司仍有自由處分設押財產的權利,抵押權人是不能幹涉的,受處分財產脫離抵押權,抵押權人亦無追及的效力。而抵押公司的「日常經營」亦難以界定。但若任由抵押人處分而不加以任何限制,則抵押權人的利益得不到切實有效的保障。筆者認為法律上應賦予抵押權人相應的權利,列如匯報、質疑權,變更權,撤銷權以及代位追償權等項權利,以防止抵押人濫用權利。
明確浮動抵押權人與其他債權人的受償次序
再次,明確規定各債權人的受償次序。保障浮動抵押權人的權益,在賦予浮動抵押權人權利的同時,筆者認為還應明確浮動抵押權人與抵押人的其他債權人之間的利益關系。這突出的表現於抵押權實行之際各債權人受償次序上的安排。由於對效率價值的追求,浮動抵押權人所享有的擔保利益危及到清償次序,故在法律上對各債權的受償次序作合理安排,平衡各方利益是所必須的。
該課題的研究,對於新《物權法》中所設立的動產浮動抵押制度的實踐有著積極的意義。
Ⅷ 用益物權抵押需要登記嗎
用益物權包括宅基地使用權,建設用地使用權,地役權,土地承包內經營權。
其中,建設用地使容用權人有權將建設用地使用權轉讓、互換、出資、贈與或者抵押,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所以,用益物權和抵押權可以同時存在於同一不動產之上的。
Ⅸ 用益物權和抵押權可以同時存在於同一不動產之上嗎舉例
就你所述:
甲方的房子把房子抵押給銀行用於貸款(貸款)。
同時把蓋房子用於出租收取租金(使用權和
收益權
)。
Ⅹ 用益物權、質權、抵押權、留置權的關系與區別
(四)用益物權
1.用益的一般問題
擔保物權,是指債權人所享有的為確保債權實現,在債務人或者第三人所有的物或者權利之上所設定的,就債務人的債務不履行時優先受償的他物權。我國《物權法》規定的擔保物權有抵押權、質權和留置權。《物權法》除了具體規定抵押權、質權和留置權的規則之外,還在第十五章對擔保物權作了一般性的規定。在學習擔保物權的時候,應當注意這一特點,全面掌握擔保物權的規則。
2.抵押權
抵押權,是指債權人對於債務人或者第三人不轉移佔有而為債權提供擔保的抵押財產,於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時,依法享有的就該物變價並優先受償的擔保物權。抵押權具有從屬性、不可分性和物上代位性,其價值功能在於被擔保債權的優先受償性。除了一般抵押權之外,還應當重點掌握特殊抵押權中的共同抵押權、浮動抵押權和最高額抵押權。
3.質權
質權,是指債務人或第三人將特定的財產交由債權人佔有,作為債權的擔保,在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時,債權人有權以該財產折價或以拍賣、變賣所得價款優先受償的權利。質權以擔保債權的實現為目的,只能在債務人或者第三人提供的特定財產或者權利上設定,以債權人佔有債務人或第三人提供的動產為必要條件。質權分為動產質權和權利質權。
4.留置權
留置權,是指在法律規定可以留置的債權,債權人依債權佔有屬於債務人的動產,債務人不按照約定的期限履行債務時,債權人有權依法留置該財產,以該財產折價或者以拍賣、變賣該財產的價款優先受償的擔保物權。留置權是二次發生效力的擔保物權,第一次發生的效力是有權留置債務人的財產,第二次效力是債務人超過規定的寬限期仍不履行其義務時,得依法以留置財產變價優先受償。留置權是法定擔保物權,具有與其他擔保物權不同的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