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知識產權法 試述合理使用的方式
試述合理使用的方式。
參考答案:
為個人學習、研究或者欣賞,使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為介紹、評論某一作品或者說明某一問題,在作品中適當引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為報道時事新聞,在報紙、期刊、廣播電台、電視台等媒體中不可避免地再現或者引用已經發表的作品;報紙、期刊、廣播電台、電視台等媒體刊登或者播放其他報紙、期刊、廣播電台、電視台等媒體已經發表的關於政治、經濟、宗教問題的時事性文章,但作者聲明不許刊登、播放的除外;報紙、期刊、廣播電台、電視台等媒體刊登或者播放在公眾集會上發表的講話,但作者聲明不許刊登、播放的除外;為學校課堂教學或者科學研究,翻譯或者少量復制已經發表的作品,供教學或者科研人員使用,但不得出版發行;國家機關為執行公務在合理范圍內使用已經發表的作品;圖書館、檔案館、紀念館、博物館、美術館等為陳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復制本館收藏的作品;免費表演已經發表的作品,該表演未向公眾收取費用,也未向表演者支付報酬;對設置或者陳列在室外公共場所的藝術作品進行臨摹、繪畫、攝影、錄像;將中國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已經發表的以漢語言文字創作的作品翻譯成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作品在國內出版發行;將已經發表的作品改成盲文出版。上述規定也適用於對出版者、表演者、錄音錄像製作者、廣播電台、電視台的權利的限制。
② 專利權的合理使用情形包括哪些
專利權的合理使用情形包括哪些,在法定的情形下,未經專利權人許可,未向專利權人支付使用費而使用專利技術,不構成侵犯專利權。那麼專利權的合理使用情形包括哪些呢?專利權的合理使用情形如果大家需要專業的專利服務,八戒知識產權幫您支招!八戒知識產權知識產權業務發展迅速,專注商標、專利、版權、域名等知識產權業務方向,八戒知識產權專利申請,專利轉讓代理服務受業內認可,您有專利轉讓,專利申請的交易的需求,就趕快咨詢八戒知識產權客服。專利權的合理使用情形包括哪些一、權利用盡後的使用、許諾銷售或銷售。即專利產品或者依照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售出後,使用、許諾銷售或者銷售該產品的,不構成侵犯專利權。二、先用權人的製造與使用。即在專利申請日前已經製造相同產品、使用相同方法或者已經作好製造、使用的必要准備,並且僅在原有范圍內繼續製造、使用的,不構成侵犯專利權。三、外國臨時過境交通工具上的使用。即臨時通過中國領陸、領水、領空的外國運輸工具,依照國際條約,或者依照互惠原則,為運輸工具自身需要而在其裝置和設備中使用專利的,不構成侵犯專利權。四、非生產經營目的利用。為科學研究和實驗目的,為教育、個人及其他非為生產經營目的使用專利技術的,可以不經專利權人的許可,不視為侵權行為。這里所說的在科學研究、實驗、教育中使用他人專利技術,只能是小范圍的非營利性質的使用。如果在整個教育系統內大量使用他人專利技術製作的教學用具,即便沒有盈利,但由於單位節省了大量購置教具的經費,屬間接盈利,並且使專利權人失掉了這一主要消費市場而蒙受經濟損失,因此,這種行為不屬於合理使用的范圍。專利權的合理使用情形包括哪些?想要了解更多內容,歡迎撥打八戒知識產權在線客服。八戒知識產權是深圳市花蘑菇網路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品牌,2016年在深圳成立,2017年獲中國主板上市公司朗科科技創始人天使投資,2018年6月獲香港主板上市公司金蝶國際投資。八戒知識產權知識產權專註:商標、專利、版權、域名等知識產權業務方向。主營業務三大板塊:常規知識產權、涉外知識產權、知識產權交易。互聯網+知識產權行業的黑馬型企業。
③ 什麼是著作權法中的合理使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二十二條:「在下列情況下使用作品,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不向其支付報酬,但應當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並且不得侵犯著作權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權利:
(一)為個人學習、研究或者欣賞,使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
(二)為介紹、評論某一作品或者說明某一問題,在作品中適當引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
(三)為報道時事新聞,在報紙、期刊、廣播電台、電視台等媒體中不可避免地再現或者引用已經發表的作品;
(四)報紙、期刊、廣播電台、電視台等媒體刊登或者播放其他報紙、期刊、廣播電台、電視台等媒體已經發表的關於政治、經濟、宗教問題的時事性文章,但作者聲明不許刊登、播放的除外;
(五)報紙、期刊、廣播電台、電視台等媒體刊登或者播放在公眾集會上發表的講話,但作者聲明不許刊登、播放的除外;
(六)為學校課堂教學或者科學研究,翻譯或者少量復制已經發表的作品,供教學或者科研人員使用,但不得出版發行;
(七)國家機關為執行公務在合理范圍內使用已經發表的作品;
(八)圖書館、檔案館、紀念館、博物館、美術館等為陳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復制本館收藏的作品;
(九)免費表演已經發表的作品,該表演未向公眾收取費用,也未向表演者支付報酬;
(十)對設置或者陳列在室外公共場所的藝術作品進行臨摹、繪畫、攝影、錄像;
(十一)將中國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已經發表的以漢語言文字創作的作品翻譯成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作品在國內出版發行;
④ 什麼是著作權中判斷合理使用四原則和三步檢驗法誰有《保護文學和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的全文
保護文學和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
19世紀,西歐尤其是法國涌現出許多大文學家、大藝術家,他們創作的大量膾灸人口的作品流傳到世界各地,這些國家開始相應地也就重視版權的國際保護。1878年,由雨果主持在巴黎召開了一次重要的文學大會,建立了一個國際文學藝術協會。1883年該協會將一份經過多次討論的國際公約草案交給瑞士政府。瑞士政府於1886年9月9日在伯爾尼舉行的第三次大會上予以通過,定名為《保護文學和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Berne Conven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Literary and Artistic Works,簡稱《伯爾尼公約》)。原始簽字國有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瑞士、比利時、西班牙、賴比瑞亞、海地和突尼西亞10國,1887年9月5日簽字國互換批准書(只有賴比瑞亞沒有批准),公約3個月後生效(1887年12月),這就是世界上第一個國際版權公約,所有參加這一公約的國家組成一個聯盟,稱伯爾尼聯盟。並選出了聯盟的國際局,規定了以後參加國應履行的手續,公約的修訂程序。
《伯爾尼公約》的產生,標志著國際版權保護體系的初步形成。美國也派代表參加了1886年大會,但因當時美國的出版業遠不如英法等歐洲國家發達,參加公約對美國不利。所以,美國代表便以該條約的許多條款與美國版權法有矛盾,得不到美國國會的批准為借口,拒絕在公約上簽字,直到1989年3月1日才參加伯爾尼聯盟,成為第80個成員國。
截止2002年7月15日,共有149個國家批准或承認這個公約的不同文本,參加了這個聯盟。
《公約》自生效以來曾進行過7次補充和修訂:
1896年,公約成員國代表在巴黎舉行了一次增補公約內容的會議。增補的主要內容有:1.國民待遇原則將不僅適用於公約成員國國民,而且適用於將其作品於公約成員國首次出版的非公約成員國國民。2.對「出版」下了定義,指出僅有「間接傳播方式」(復制)屬於出版,展覽、演出等「直接傳播方式」不屬於出版。3.延長了翻譯權的保護期。
1908年進行了第一次修訂,改變了公約原有的大部分條款。主要的變動有:1.取消了對出版權國際保護所要求的一切附加標記或手續,實行「自動保護」原則。2.擴大了受公約保護的客體的范圍。3.規定把翻譯權保護期延長到與作品整個版權的保護期相同。4.確定了作品整個版權保護期為「作者有生之年加死後50年」。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剛剛爆發時,對公約作了第二次增補,旨在對交戰中的敵對國不保護或降低保護其國家的作品予以報復。增補的內容是:對於非公約成員國國民,又不在本國居住的外國作者,即使其作品在成員國中首次出版,也可以對其保護作某些限制。
1928年第二次修訂公約,增加了下列內容:1.對廣播作品開始保護。2.把口頭作品歸入受公約保護的范圍。3.宣布對作者的「精神權利」給予保護。4.對公約的褓條款追溯效力。
1948年,對公約進行了第三次修訂,增加了下列內容:1.國際法的規范對於成員國國內法來講,應處於制約地位。2.將實用藝術品增加為公約保護的對象。3.將文學藝術作品的匯集(如網路全書、資料匯編)增加為公約保護的對象。4.法律條文、政府文件及其譯本被列為「可保護」對象。5.對廣播作品的保護方式進一步具體化。6.對「合理使用」及其他限製版權的規定進一步具體化。7.把「追續權」列為「可保護」內容。8.對「出版」下了進一步的具體定義(即:必須以製作大量復制本並使公眾可以獲得的方式進行傳播)。9.對「國民待遇」的適用范圍進一步擴大。10.對不同作品的保護期的計算方法分別作出具體規定。
1967年,在斯德哥爾摩舉行了第四次修訂《伯爾尼公約》的大會。在這次修訂會上通過了一份作為《伯爾尼公約》的一個組成部分的「關於發展中國家的議定書」。由於可能被發展中國家使用的作品主要來源於發達國家,所以這個議定書一直沒有被發達國家所承認。又由於斯德哥爾摩文本規定了議定書僅能約束承認它的那些成員國,所以在實際上這個議定書起不了什麼作用。到1971年修訂《伯爾尼公約》時,該文本在第29條之二及第34條第(二)款中,對斯德哥爾摩議定書作出了失效的規定。
1971年,對《伯爾尼公約》進行了第五次修訂。修訂後的《伯爾尼公約》的實體條文沒有原則上的變動,它的實質性條文則是絕大多數成員國已經批准了的。
現行的《公約》的核心是規定了每個締約國都應自動保護在伯爾尼聯盟所屬的其它各國中首先出版的作品和保護其作者是上述其他各國的公民或居民的未出版的作品。聯盟各國必須保證使屬於其他成員國國民的作者享受該國的法律給予其本國國民的權利。如果作者最初是在一個伯爾尼聯盟成員國內出版,但其作者是非聯盟成員國的國民,該成員國對這一作品的保護可以只限於作者系其國民的國家對這種作品給予保護的程度。
《公約》從結構上分正文和附件兩部分,從內容上分實質性條款和組織管理性條款兩部分。正文共38條,其中前21條和附件為實質性條款,正文後17條為組織管理性條款。
《公約》將作者列為第一保護主體,保護其包括精神權利和財產權利在內的專有權利。《公約》規定了作者享有以下幾種財產權利:翻譯權、復制權、公開表演權、廣播權、公開朗誦權、改編權、延續權(此權系大陸法系版權法的產物,帶有精神權利的特點。英美法系國家的版權法大都沒有規定這項權利。因此,《公約》允許承認延續權的國家在外國作品是否享有該項權利,實行互惠原則)。《公約》保護作者不依賴其財產權利而獨立存在的精神權利,就是即使作者把自己某部作品的版權(即財產權利部分)全部轉讓給了出版者或廣播組織,後者也無權將作者的名字從作品上刪去,或者篡改他的作品。對文學藝術,作品的保護期限為作者有生之年加死後50年,攝影和實用藝術作品的保護期為作品完成之日起25年。作者享有和行使版權權利毋需履行任何手續。
《公約》保護的作品范圍是締約國國民的或在締約國內首次發表的一切文學藝術作品。「文學藝術作品」包括文學、科學和藝術領域內的一切作品,如圖書、講課、演講、講道、戲劇、舞蹈、樂曲、電影作品、圖畫、建築、雕塑、攝影作品等。其次還包括「演繹作品」,即翻譯、改編、樂曲整理以某一文學或藝術作品的其他改造,只要不損害原作的著作權,這種改造就得到與原作同等的保護。
《公約》生效時保護期未滿的作品也給予保護,即有追溯力。
《公約》由聯合國專門機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管理(總部設在日內瓦)。聯盟的日常工作由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國際局負責。各成員國每年要交納會費。參加《公約》的程序為:加入書必須交總幹事保存。加入《公約》成為聯盟成員國,在世界知識產權總幹事通知其交存加入書之日後3個月生效。
《公約》附件為關於發展中國家的特別條款,它規定,發展中國家出於教育和科學研究的需要,可以在《公約》規定的限制范圍內,按照《公約》規定的程序,發放翻譯或復制有版權作品的強制許可證。這是在1971年修訂《公約》時因發展中國家強烈要求而增加的。
1992年7月1日中國決定加入該公約,10月5日成為該公約的第93個成員國。
⑤ 在解決知識產權沖突過程中應該適用哪些原則
(1)當事人協商解決原則、(2)誠實信用原則、(3)公平競爭原則、(4)在先權利原則、(5)補償法則、(6)添附制度
⑥ 知識產權上合理使用與法定使用的比較,求大神解答~
商標的合理使用,是指商標注冊人之外的其他人,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基於合理的目的和理由,可以使用與注冊商標相同或近似的標志,而不構成侵權。
⑦ 什麼是有關知識產權的財產法律適用原則
有關知識產權的財產法律適用原則是人們在對一般財產法律適用原則批判的基礎上版,針對知識產權的權特性提出的替代法律原則,其適用范圍有明確的界定,主要有知識產權的申請、權利的無效、權利的范圍(包括內容與權利的限制)、權利的終止、權利的有效性和可轉讓性(包括商標是否必須與企業一起轉讓或與標志所具有的信譽一起轉讓)。對於知識產權財產法律適用原則。
現在有兩種觀點:
一是認為有關知識產權財產法律沖突都適用一個准據法,即請求保護國法(lex loci protectionis)。
二是認為這些問題都適用起源國法(the law of country of origin)。
⑧ 著作權合理使用原則是什麼
為了保護作者的合法權利,促進精神文化產品的生產,促進社會的進步。我國對於著作權的合理使用制定了相關的法律規定。其中有一項是關於著作權的合理使用原則。那麼著作權合理使用原則是什麼呢?接下來八戒知識產權就帶您一起了解相關知識。著作權合理使用原則是什麼(一)為個人學習、研究或者欣賞,使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現在的問題是:又有幾個網站是為個人學習、研究或者欣賞?網站轉載的目的總是為了藉助其他網站的文章來豐富自己網站的內容,從而吸引更多人訪問,或多或少帶有商業目的。)(二)為介紹、評論某一作品或者說明某一問題,在作品中適當引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三)為報道時事新聞,在報紙、期刊、廣播電台、電視台等媒體中不可避免地再現或者引用已經發表的作品;(四)報紙、期刊、廣播電台、電視台等媒體刊登或者播放其他報紙、期刊、廣播電台、電視台等媒體已經發表的關於政治、經濟、宗教問題的時事性文章,但作者聲明不許刊登、播放的除外;(五)報紙、期刊、廣播電台、電視台等媒體刊登或者播放在公眾集會上發表的講話,但作者聲明不許刊登、播放的除外;(六)為學校課堂教學或者科學研究,翻譯或者少量復制已經發表的作品,供教學或者科研人員使用,但不得出版發行;(七)國家機關為執行公務在合理范圍內使用已經發表的作品;(八)圖書館、檔案館、紀念館、博物館、美術館等為陳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復制本館收藏的作品;(九)免費表演已經發表的作品,該表演未向公眾收取費用,也未向表演者支付報酬;(十)對設置或者陳列在室外公共場所的藝術作品進行臨摹、繪畫、攝影、錄像;(十一)將中國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已經發表的以漢語言文字創作的作品翻譯成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作品在國內出版發行;(十二)將已經發表的作品改成盲文出版。
⑨ 知識產權協定的基本原則
您好,《知識產權協定》還規定,成員方應遵守以下基本原則:
(一)國民待遇原則
在知識產權的保護上,一成員對其他成員的國民提供的待遇,不得低於給本國國民的待遇,但《巴黎公約》、《伯爾尼公約》、《羅馬公約》、及《集成電路知識產權公約》另有規定的可以例外。給予表演者、錄音製品製作者和傳播媒體的國民待遇,僅適用於《知識產權協定》所規定的權利。某些司法和行政程序也可以成為國民待遇的例外。
鑒於世貿組織「成員」可以是主權國家的政府,也可以是單獨關稅區政府,《知識產權協定》專門對協定中有關「國民」一詞做了注釋。當世貿組織成員是一個單獨關稅區時,應被認為是指在那裡有住所或有實際和有效的工業或商業營業所的人——自然人或法人。當世貿組織成員是主權國家政府時,「國民」應理解為「符合《巴黎公約》、《伯爾尼公約》、《羅馬公約》、及《集成電路知識產權公約》所列明的保護標准項下的自然人和/或法人,是那些條約成員國和世貿組織所有成員的國民」。因此,《知識產權協定》中的「國民」不僅可以適用於上述公約的成員國,而且一定適用於世貿組織的成員。這樣,世貿組織中的單獨關稅區就可以在不加入上述四個只允許主權國家加入的國際公約的情況下,按照《知識產權協定》國民待遇原則解決其國民的知識產權國際保護問題。這對我國香港、澳門和台灣地區的自然人、法人的知識產權獲得國際保護是非常有利的。
(一) 最惠國待遇原則
在知識產權保護上,一成員提供給第三國的優惠、特權或豁免,應立即、無條件地給予其他成員的國民。但這個原則有許多例外,具體表現在:
1.來自有關司法協助或法律實施的國際協定的優惠等,但這種優惠並非專門針對知識產權保護,而是一般性的優惠。
2.來自《伯爾尼公約》、《羅馬公約》的互惠性保護。
3.《知識產權協定》未規定的表演者、錄音製品製作者和傳播媒體的權利。
4.《知識產權協定》生效前已經有的優惠等。
最惠國待遇原則和國民待遇原則還有一個總的例外,即這兩個原則不適用於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主持下訂立的、有關取得或維持知識產權的多邊協定中所規定的程序。
(三)權利用盡問題
所謂「權利用盡」是指某一產品所含有知識產權的權利人一旦出售了該產品,就對該產品此後在特定市場的流通失去(用盡)了權利,即他不能控制賣方是否在該市場上再出售該產品。
《知識產權協定》不允許成員國在解決彼此間發生的知識產權爭端時,用該協定中的有關條款來處理知識產權權利用盡的問題。
(四)其他原則
知識產權的保護和行使應有助於促進技術革新、轉讓與傳播,促進技術知識生產者與使用者互利,增進社會、經濟福利和保持權利與義務平衡。
成員可以在制定或修訂國內法律、法規時,採取必要措施,保護公眾健康與營養,維護社會經濟與技術發展等重要領域的公眾利益,成員可採取適當措施,防止知識產權權利持有人濫用知識產權,或對貿易和國際技術轉讓進行不合理的限制。
根據這兩條原則,發展中國家成員可在自身的知識產權立法中或相關法律(如技術引進條例)中對跨國公司在技術轉讓中濫用知識產權的行為,或在國際技術轉讓中採取不公平的競爭手段加以限制,以維護自身的經貿利益。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