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64、以下哪些形式可以作為實收資本入賬( ) (1分) A、知識產權 B、無形資產 C
知識產權和無形資產都屬於資產,不屬於投資,所以不能作為實收資本入賬。
② 股東以知識產權出資,然後減資,會計上該如何做賬呢
借:實收資本
貸:無形資產
如果已經有攤銷
借:實收資本
貸:版無形資產
貸:資本公積
或者:權借:實收資本
貸:無形資產
貸:未分配利潤
但第二種做法會涉及到過去攤銷年度的所得稅調整
③ 用知識產權作為公司出資的具體操作方法是什麼以及可以接受知識產權貸款的銀行和方法
1、這叫無形資產投資,需要請專業的無形資產評估機構根據知識產權的技術先進性、商務規劃等進行評估價值,股東決議通過並修改了公司章程可做為無形資產投資,經驗資後方可注入公司股本。
2、自己公司的知識產權不能對本公司進行投資。
3、該知識產權必須是已授權並取得證書的。
④ 知識產權可以以哪些形式作為資本入股
我國工商登記實踐中已有不少使用權出資的企業得以設立,司法實踐中亦有認可了知識產權使用權出資合法性的案例
可以出資的形式
一、貨幣。《公司法》要求貨幣出資的部分必須佔到注冊資本的30%。股東以貨幣出資的,應當將貨幣出資足額存入准備設立的有限責任公司在銀行開設的臨時賬戶;
二、非貨幣財產。
1、實物。實物的范圍比較廣泛,可以是房、車,也可以是機器、設備、原材料等,但實物一般都是公司生產經營所必需的物品,否則其他股東一般不會同意。
2、知識產權。知識產權包括著作權、商標、商號、專利、實用新型、外觀設計、商業秘密等。依照舊《公司法》,知識產權出資的部分不得超過注冊資本的20%,新《公司法》為了鼓勵創新,扶持高新技術企業,取消了知識產權不得超過20%的限制。這樣,依照新的《公司法》,股東以知識產權出資,最高可以達到注冊資本的70%。
3、土地使用權。我國對土地所有權採取公有制,股東以土地出資入股,只能是以土地使用權出資入股。在公司成立後,股東將國有土地使用證交給公司,由公司向當地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申請變更土地登記。
4、其他依法可以轉讓的非貨幣財產。
A、股權。股東以股權出資,可以是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權,也可以是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或股票。用作出資的股權應當權屬清楚、權能完整、可以轉讓。
B、債權。股東對他人的債權也可以出資,不過基於債權的風險性,以債權出資的,一般應當徵得其他股東的同意。
股東以非貨幣財產作價出資,應當進行評估作價,應當辦理實物出資的所有權轉移手續,並由有關驗資機構驗證。
⑤ 知識產權作為出資,其最高比例是多少
2006年《公司法》第二十七條 股東可以用貨幣出資,也可以用實物、知識產權、土地使用版權等可以用貨幣估價並可權以依法轉讓的非貨幣財產作價出資;但是,法律、行政法規規定不得作為出資的財產除外。
對作為出資的非貨幣財產應當評估作價,核實財產,不得高估或者低估作價。法律、行政法規對評估作價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全體股東的貨幣出資金額不得低於有限責任公司注冊資本的百分之三十。
此條法律說明股東用知識產權作價出資入股,最高比例為公司注冊資本的百分之七十。
相關的詳細法律條文可參考陳海陽律師團隊網
⑥ 知識產權能算作注冊資本嗎
可以的,公司法規定出資方式可以是現金、實物、土地使用權、知識產權等,但是知識產權需要評估,估算實際價值。
⑦ 知識產權可以作為公司注冊資本嗎
自2014年公司法改革之後,為了能夠讓企業更加容易創業。除了由實繳注冊內資本改為認繳容注冊資本之外,還修改了一項出資規定,就是不再限制無形資產(知識產權等)的出資比例(以前最高不得超過70%)。
根據新公司法的規定:
股東可以用貨幣出資,也可以用實物、知識產權、土地使用權等可以用貨幣估價並可以依法轉讓的非貨幣財產作價出資;但是,法律、行政法規規定不得作為出資的財產除外。
對作為出資的非貨幣財產應當評估作價,核實財產,不得高估或者低估作價。法律、行政法規對評估作價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以知識產權作價出資成立公司,知識產權評估應該委託經財政部門批准設立的資產評估機構進行評估;評估機構執行評估業務可以聘請專利、商標、版權等知識產權方面的專家協助工作。
⑧ 個人專利可以做為公司的實收資本
無形資產( 知識產權)作為公司注冊資本不能超過總注冊資金的30%
必須先找評估公司,做知識產權的評估,看你們企業的專利值多少錢?
⑨ 知識產權法常識:知識產權使用權能作為出資嗎
知識產權使用權,符合法律規定之作為出資的條件,可以作為出資。我國工商登記實踐中已有不少使用權出資的企業得以設立,司法實踐中亦有認可了知識產權使用權出資合法性的案例。知識產權出資,既可以是所有權出資,也可以是使用權出資,而至於使用權出資具體是獨占許可、排他許可還是普通許可,則僅涉及商業考量,法律沒有規定,具體方式應當不限。
《公司法》關於非貨幣出資,規定應該是「可以用貨幣估價並可以依法轉讓的非貨幣財產」。主張僅能以所有權出資者,大概是為《公司法》規定之「轉讓」字樣所局限,以為僅「所有權」可以談及轉讓,因我國《商標法》、《專利法》的措辭嚴格區分了注冊商標、專利權的「轉讓」和許可使用,也即《商標法》、《專利法》中所稱「轉讓」僅指所有權的轉讓,不包括「使用權」的轉讓。
然而,我國《合同法》規定,「技術轉讓合同包括專利權轉讓、專利申請權轉讓、技術秘密轉讓、專利實施許可合同」,可見我國有些法律關於技術「轉讓」的標的,並非僅限於所有權,還包括申請權、使用權的轉讓。《公司法》沒有明確「轉讓」含義,而知識產權使用權可估價,可由他人實施,可以採用轉讓一說,符合該出資條件。
首先是財產轉移手續可操作。以非貨幣財產出資的,《公司法》規定「應當依法辦理其財產權的轉移手續」,《公司注冊資本登記管理規定》也規定「應當提交已辦理財產權轉移手續的證明文件。」有人質疑以專利使用權出資如何辦理財產權轉移手續,提交相關的證明文件,對此,我國《商標法》、《專利法》分別規定:注冊商標、專利權「轉讓或因其它事由轉移」的,須經核准或登記並公告,受讓人自公告之日起享有商標權,自登記之日起享有專利權;許可他人使用的,應當將許可合同備案。我國《著作權法》亦規定著作權許可使用合同、轉讓合同可以向有關部門備案,但非必須備案。對非專利技術等其它知識產權的轉讓和許可使用,我國法律沒有登記、核准或備案的要求。
由此可見,只是產權使用權出資的方式,除了上述,沒有特別規定的轉移手續,因此根據有關法律原則,相關知識產權在約定的時間或「交付」時轉移,無需辦理特別的財產權轉移手續。
其次是最高院解釋認可技術使用權出資。《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技術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當事人以技術成果向企業出資但未明確約定權屬, 接受出資的企業主張該技術成果歸其享有的, 人民法院一般應當予以支持,但是該技術成果價值與該技術成果所佔出資額比例明顯不合理損害出資人利益的除外」。由此可見,司法實務上是認可技術使用權出資的。盡管最高院尚未對商標權、著作權等出資作出類似解釋,但從上述出資要求分析來看,可以推斷司法實踐中可能採用技術使用權出資的類似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