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企業轉讓無形資產使用權取得得的收入應視同銷售該項無形資產一次性確認收入嗎
一、如何確認收入有三種情況
1.如果合同或協議規定一次性收取使用費,且不提供後續服務的,應當視同銷售該項資產一次性確認收入。
2.提供後續服務的,應在合同或協議規定的有效期內分期確認收入。
3.如果合同或協議規定分期收取使用費的,應按合同或協議規定的收款時間和金額或規定的收費方法計算確定的金額分期確認收入。
二、銷售無形資產收入確認條件
首先要符合無形資產的定義,這個是無形資產確認的前提。無形資產是指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沒有實物形態的可辨認非貨幣性資產。
三、無形資產確認的基本條件
產生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產生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成本能夠可靠地計量。
會計實務中,要確定無形資產創造的經濟利益是否很可能流入企業,需要實施職業判斷。在實施職業判斷時,需要考慮如下相關因素:企業是否有足夠的人力資源、高素質的管理隊伍、相關的硬體設備、相關的原材料等來配合無形資產為企業創造經濟利益等內在因素。
四、判斷無形資產的使用壽命是否確定
無形資產的使用壽命有限的,應當估計該使用壽命的年限或者構成使用壽命的產量等類似計量單位數量;無法預見無形資產為企業帶來經濟利益期限的,應當視為使用壽命不確定的無形資產。
五、無形資產轉讓如何交稅
轉讓無形資產如何交稅
如果是專利技術或非專利技術的,免交增值稅;
如果是土地使用權的,按11%的稅率繳納增值稅;
其他無形資產處置均按6%的稅率繳納增值稅。
如果為小規模納稅人,按3%的稅率繳納增值稅。
六、轉讓無形資產會計處理
企業出售無形資產,應當將取得的價款與該無形資產賬面價值及相關稅費的差額計入當期損益,計入資產處置損益科目。
無形資產預期不能為企業帶來未來經濟利益的,應當將該無形資產的賬面價值予以轉銷,計入當期損益,計入營業外支出科目。
七、無形資產的含義
無形資產是指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沒有實物形態的可辨認的非貨幣性資產。主要包括專利權、非專利技術、商標權、著作權、特許權等。
㈡ 企業出售無形資產確認其利得的時點,應按照收入確認中的有關原則進行確定。
讓渡資產使用權收入的確認有兩個條件:1,相關的經濟利益可能流入企業,回也就是說你也把握能答拿到錢;2,收入的金額能夠可靠計量,也就是說這筆錢能算得清。
一般情況下以合同規定的交付或者允許起始使用日期做為收入確認時點。
另外,讓渡資產使用權一般通過「其他業務收入」和「其他業務成本」核算,不是營業外收支。
㈢ .轉讓土地使用權什麼時候確認收入
轉讓土地使用權確認收入時間:讓渡資產使用權收入(租賃)營業稅納稅義務發生時間,除適用《暫行條例》第十二條和《實施細則》第二十四條一般規定,即「應稅行為發生過程中收取的款項、書面合同確定的付款日期已到、未簽訂書面合同或者書面合同未確定付款日期的而應稅行為已完成的」,不論會計上如何核算,是否確認收入,稅法上都要確認營業稅計稅依據,計算繳納營業稅。
1、轉讓土地使用權包括出售土地使用權和出租土地使用權。
2、出售土地使用權屬於偶然發生的交易事項,因此出售損益通過營業外收支核算。
例:企業轉讓某項土地使用權,賬面成本2000萬元。已提攤銷500萬元,轉讓收入3000萬元,預計使用年限50年,按5%計算應交營業稅。則:
借:銀行存款 3000萬
累計攤銷 500萬
貸:無形資產 2000萬
應交稅費-應交營業稅150萬
營業外收入 1350萬
出租土地使用權屬於讓渡資產使用權收入,因此由此發生的收入通過其他業務收入賬戶核算。
㈣ 轉讓商標使用權確認為收入嗎
是收入啊,轉讓商標使用權,也可以說為買賣商標。有個500元轉讓商標國家商標局收取的500元官費;如果通過代理機構,還有代理機構收取500-1500的代理費;剩餘的基本就是咱們個人純收入了。
㈤ 對持有並准備增值後轉讓的土地使用權,其作為投資性房地產的確認時點
作為投資性房地產的確認時點是:將自用的土地使用權停止自用的日期(9月1日)。
准備增值後轉讓的建築物不屬於投資性房地產,建築物本身沒有增值空間,增值的是土地使用權。炒房的增值空間最主要的因素是其中包含的土地使用權。
單就建築物本身而言,只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老化貶值的。故持有並准備增值後轉讓的建築物不屬於投資性房地產,所以,建築物只有已出租才能確認為投資性房地產。
(1)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土地使用者繳納補償、安置等費用後取得的國有土地使用權。這種劃撥土地使用權有兩個顯著特徵:一是土地使用者取得土地使用權必須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二是土地使用者取得土地使用權必須繳納補償、安置等費用。
(2)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後,土地使用者無償取得的土地使用權。這種劃撥土地使用權也有兩個顯著特徵:一是土地使用者取得土地使用權必須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二是土地使用者取得土地使用權是無償的,也就是說無須繳納任何費用、支付任何經濟上的代價。
(5)轉讓使用權確認收入時點擴展閱讀:
不屬於投資性房產的范圍:
自用房地產,即為生產商品、提供勞務或者經營管理而持有的房地產。
例如,企業擁有並自行經營的旅館飯店,其經營目的主要是通過提供客房服務賺取服務收入,該旅館飯店不確認為投資性房地產。
第十四條在成本模式下,應當將房地產轉換前的賬面價值作為轉換後的入賬價值。
第十五條 採用公允價值模式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轉換為自用房地產時,應當以其轉換當日的公允價值作為自用房地產的賬面價值,公允價值與原賬面價值的差額計入當期損益。
㈥ 對企業持有以備增值後轉讓的土地使用權,其作為投資性房地產的確認時點
作為投資性房地產的確認時點是:將自用的土地使用權停止自用的日期(9月1日)。
你想啊!轉讓日期(12月1日)後資產已不屬於甲企業還確認什麼投資性房地產呢?
㈦ 特許權使用費收入按什麼確認收入的實現
特許權使用費收入的確認,應於特許權已經轉讓,同時收訖價款或取得收取價款的憑據時確認收入的實現。
特許權使用費收入的方式有兩種,一是轉讓所有權,二是轉讓使用權。在財務上,無論是轉讓其所有權,還是轉讓其使用權,所取得的收入均應作為企業的銷售收入處理。
特許權使用費收入是指我國個人收入調節稅的一項應稅收入。即指單位和個人因提供或轉讓各種專利權、專有技術、版權、商標權等給他人使用所取得的收入。
單位和個人所擁有的特許權未經許可,任何單位和個人都不得用以為自己服務謀取利益,只有當特許權所有者同意轉讓或允許使用,並在支付一定使用費後,才能使用。因此,特許權使用費收入是特許權所有者的一項專有收入,也是單位和個人應稅收入的一個組成部分
(7)轉讓使用權確認收入時點擴展閱讀
1、交易對象無形化
特許權交易活動涉及大量無形商品,包含了技術、知識產權、數字產品等多種無形的對象。無形交易對象意味著它們是與有形的進口貨物相分離的。
2、因智而生
特許權均是智力或才藝等產生的成果而帶來的財產權利,創造力是產品內在價值的源泉。無論是商標、專利、專有技術還是著作權都是智力的凝結和創造力的體現。
3、用於再生產或服務
從交易的目的來看,特許權轉讓的顯著特點是明確用於再生產產品或服務的商業目的。如果限定為個人使用的交易,則通常不界定為特許權使用費。
4、交易定價過程復雜
由於技術、知識等產品大都具有自身的獨特性,沒有市場同類產品可供參考,因此產品定價難以明確。相應的,海關對特許權的估價也較為復雜。
㈧ 轉讓一項軟體使用權的收入計入什麼科目
如果抄是僅僅轉讓使用權的襲話應計入其他業務收入。會計分錄即為: 借:銀行存款 貸:其他業務收入
如果是轉讓所有權的話就應該計入營業外收入了。會計分錄即為: 借:銀行存款 貸:營業外收入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㈨ 土地所用權轉讓收入確認條件與銷售貨物收入確認條件一樣嗎
我國土地管理法規定:城市市區的土地屬於國家所有;農村和城郊的土地,除法律規定屬於國家所有外,屬於農民集體所有;宅基地、自留山,屬於農民集體所有。
所以土地所有權不能轉讓,中國境內只有土地使用權轉讓
《憲法》第十條 第四款規定 「 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佔、買賣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土地。土地的使用權可以依照法律的規定轉讓。」即土地所有權禁止轉讓,只有土地的使用權可以依照法律的規定轉讓。
㈩ 企業所得稅是怎樣規定固定資產轉讓確認收入時點的
企業所得稅核算中財產轉讓收入的確定
財產轉讓收入,是指納稅人有償轉讓其各
類財產所取得的收入,包括轉讓固定資產、有價證券、股權、以及其他財產而取得的
收入。
(一)固定資產轉讓收入的確認
固定資產轉讓收入,是指企業對那些不適用或不需用的固定資產進行出售或有償
轉讓的收入。固定資產轉讓收入的確認,應於企業將固定資產賣出,同時收訖價款或
者取得了收取價款憑據時確認收入的實現。
例:某企業出售不適用的設備一台,帳面原值30,000元,已提折舊2,0
00元,收回價款32,000元,存入銀行,其會計分錄為:
1.出售固定資產轉入清理帳戶:
借:固定資產清理 28,000
累計折舊 2,000
貸:固定資產 30,000
2.收回出售固定資產價款。
借:銀行存款 32,000
貸:固定資產清理 32,000
3.結轉固定資產凈收益時:
借:固定資產清理 4,000
貸:營業外收入 4,000
由上例可以看出,企業固定資產的轉讓收入,從財務會計處理上講,是指企業轉
讓固定資產的凈收入,即企業轉讓固定資產的價值減去固定資產原值及已提取的折舊
後的余額,作為企業的營業外收入計入企業的損益。這與舊制度中企業出售固定資產
不同。舊制度中,企業出售固定資產直接轉入「專用基金」科目,不計入企業損益。
這種處理方法不能綜合反映固定資產轉讓中發生的支出和收入及轉讓後的凈損益。
上例處理形式與企業所得稅法規的處理形式也不同。企業所得稅法規定固定資產
轉讓收入作為收入處理,轉讓支出作為收入的扣除項目。但考慮到企業所得稅與財務
會計的銜接,在所得稅申報表上仍採取與財務會計一致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