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財產權也叫對事權嗎
你想問的應該是對世權吧。財產權里包括物權,比如房屋所有權,也包括債權,比如合同,而物權是對世權,債權是對人權,所以單純的說財產權是對世權是錯誤的。
B. 事權劃分,支出責任劃分,收入劃分三者之間的理論與現實的關系
解決中央和地方的權力分配和財權分配問題,糾正當年留下的制度弊端,第一個糾正的是土地融資下的高房價。讓當地的錢來做這些工作,然後他們就可以有系統地修正他們的主要收入,就好像占房價百分之三十的土地贈款會下降,
C. 承租人對房屋的使用權是屬於物權還是屬於債權
承租人對房屋的使用權是屬於屬於債權。
1、《物權法》草案裡面用益物權也沒有包括房屋租賃權,物權是法定的,不是約定的,國家法律沒有規定的物權種類,當事人不可以自行創設。認為租賃權是物權的,只是學術界的爭論,並沒有為大多數國家的立法所採納。
2、另外,不動產物權的取得方式以登記為准,而房屋租賃權僅需要通過訂立合同的方式即可取得,不需要另行向房地產登記機關登記。
《物權法》第2條,物權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
第117條用益物權,包括土地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地役權等。但普通的房屋租賃不屬於用益物權范疇。
另,《民法通則》第84條,債是按照合同的約定或者依照法律的規定,在當事人之間產生的特定的權利和義務的關系。房屋租賃,承租人對房屋的使用權僅限於房屋本身,而不是對其所依附的土地也有使用權。
(3)事權與物權擴展閱讀:
物權和債權的區別:
1、權利的效力不同
債權與物權具有下列區別:1.物權具有排他性,債權則具有相容性; 2.物權與債權同時存在於同一物之上時,物權具有優先效力;3.物權具有追及性,而債權則無。
2、時效性不同
債權具有時限性,物權則無。債權為有期限的權利,不能永久存續,它可因清償等原因而消滅。債的當事人的死亡,也往往導致債的消滅。而物權尤其是所有權,其性質為支配權,只要標的物存在,權利就存在,法律上沒有期限的限制。
3、權利的性質不同
債權為相對權,物權為絕對權。債權只能向特定的義務主體(債務人)主張。即使因第三人的行為使得債務人不能履行債務,該第三人也不向債權人承擔責任。如果第三人的行為構成侵害債權,債權人也只能依另一法律關系,向侵害債權之人請求損害賠償。
物權的義務主體為不特定的一切他人,即一切他人均負有不妨礙物權人行使物權和不侵害物權人的物權的義務,因此物權能向一切他人主張。在此意義上,債權又可稱為對人權,物權又可稱為對事權。
D. 財權與事權劃分標準是什麼
事權事權 shì quán (1).指軍事指揮上的種種妥善處置。《淮南子·兵略訓》:「陳卒正,前行選,進退俱,什伍搏,前後不相捻,左右不相干,受刃者少,傷敵者眾,此謂事權。」 (2).職權;權力。 宋·梅堯臣 《送邵郎中知潭州》詩:「且諭漢家綏撫厚,莫言湘守事權輕。」明 袁可立《以地震再儆疏陳修備實事疏》:「一設將領,謂登萊之皇城島兩游擊及成山、威海等處俱系緊關沖要,宜添設欽依以重事權。」《明史·外國傳三·日本》:「請如往例,特遣巡視重臣,盡統海濱諸郡,庶事權歸一,威令易行。」 康有為 《大同書》丙部:「近百年則平民之權日興,如隸之制盡釋,雖有貴族、大僧,而事權日落,與君權而並替。」 (3)行政機關按照相關法律法規進行行政事務管理的權力。「事權下放」
事權的特定含義,是各級政府對所管理的國營企業與事業的行政管理權,它反映的各級政府管理職能的劃分,突出的是行政隸屬關系。
財權是指在法律允許下,各級政府負責籌集和支配收入的財政權力,主要包括稅權、收費權及發債權。
E. 為何「事權」劃分突變為「財政事權」劃分有什麼差別
為何之前的「事權」劃分突變為「財政事權」劃分?兩者之間的差別是什麼?
對此,8月25日,財政部有關負責人就推進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答記者問,給出了解釋。
財政部有關負責人稱,政府間事權劃分不僅涉及行政權劃分,還涉及立法、司法等廣義公共服務部門,是「大事權」的概念。我國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推進法治化還需要一個過程,短期內全面推進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的條件尚不成熟。因此選擇了從財政事權入手。
為何選擇從財政事權入手?上述負責人給出三點理由。
一是從財政事權劃分入手推進改革具備一定的基礎。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財政收入規模擴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能力和保障水平也不斷提高,加上政府職能的加快轉變,劃分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的條件已經初步具備。新修訂的《預演算法》頒布實施,也為推進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奠定了法律基礎。
二是從財政事權劃分入手推進改革可以從根本上破解改革發展面臨的諸多緊迫難題。當前,中央與地方收入劃分需要進一步理順、中央對地方專項轉移支付需要進一步清理整合、地區間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需要大力推進,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需要進一步提高,這些都需要以明確政府的財政事權劃分並相應界定各級政府的支出責任為前提,從財政事權劃分入手推進改革可以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
三是從財政事權劃分入手推進改革可以為全面推進事權劃分改革奠定基礎和創造條件。事權劃分改革涉及面廣、難度大,不可能一蹴而就,一些成熟市場國家的事權劃分經歷了數百年的逐步演進。財政事權是政府事權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合理劃分財政事權入手破冰中央與地方事權劃分改革,先局部後整體,既抓住了提供基本公共服務這一政府核心職責,又能夠為全面推進事權劃分改革積累經驗、趟出路子。
F. 什麼是事權與財權相統一
事權,就是政府的行政權利和責任。
財權,就是政府的處理財產的權利。
一般而言,事權、財權、財力三要素達到匹配,才能使一級政府運轉正常。
相對於事權,財權和財力都是手段,是為履行特定事權服務的。
政府間財政關系涉及三要素:事權、財權、財力,各種不同類型的體制都是這三要素不同的組合而形成的。
財權:財權是指在法律允許下,各級政府負責籌集和支配收入的權力,主要包括稅權、收費權及發債權。
事權:(1).指軍事指揮上的種種妥善處置;(2).職權;權力。
G. 什麼是事權
事權,簡單說是指一級政府在公共事務和服務中應承擔的任務和職責。
一般而言,事權、財權、財力三要素達到匹配,才能使一級政府運轉正常。相對於事權,財權和財力都是手段,是為履行特定事權服務的。
政府間財政關系涉及三要素:事權、財權、財力,各種不同類型的體制都是這三要素不同的組合而形成的。財權:財權是指在法律允許下,各級政府負責籌集和支配收入的權力,主要包括稅權、收費權及發債權。
(7)事權與物權擴展閱讀:
事權體現政府活動的范圍和方向,支出責任是政府履行事權的財政支出義務,建立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是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
首先,政府職能轉變的重要目標是合理界定政府事權,這既包括合理界定政府與市場、社會的邊界,明確政府職能范圍,也包括理順政府內部的關系,政府管理該管的事,不管不該管的事。
其次,只有在明確政府事權劃分的基礎上,合理界定各級政府支出責任,才能科學確定政府間財力分配,確保各級政府履行職能的財力需要,最終實現財力與事權相匹配。
再次,從理論和實踐來看,以科學界定政府事權及由此決定的支出責任為基礎,匹配相應的稅源,最終建立以各級政府主體稅種為核心的地方稅體系,合理確定各級政府間財政分配關系,都是健全完善的分稅制財政體制的一個重要特徵。
H. 什麼是中央事權
中央事權指的就是,中央政府在公共事務和服務中應承擔的任務和職責。
《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於2013年11月12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共分十六項60條。《決定》提出:
建立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適度加強中央事權和支出責任,國防、外交、國家安全、關系全國統一市場規則和管理等作為中央事權;
部分社會保障、跨區域重大項目建設維護等作為中央和地方共同事權,逐步理順事權關系;區域性公共服務作為地方事權。中央和地方按照事權劃分相應承擔和分擔支出責任。
中央可通過安排轉移支付將部分事權支出責任委託地方承擔。對於跨區域且對其他地區影響較大的公共服務,中央通過轉移支付承擔一部分地方事權支出責任。
(8)事權與物權擴展閱讀:
中央與地方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是理順政府間財政關系的前提和基礎,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方面。
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明確提出了建立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適度加強中央事權和支出責任、推進各級政府事權規范化、法律化的要求。
推進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是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加快財稅改革的重要舉措,並列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任務。合理劃分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也是政府有效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前提和保障,是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的重要內容。
I. 財權與事權名詞解釋
最佳的運作機制是事權與財權大致相匹配,有多少錢辦多少事。無論哪級政府,「事大財小」還是「事小財大」,都會造成效率的損失。「事大財小」會出現「小馬拉大車」的問題,財力不足,只能是降低供給公共產品。同樣,「事小財大」則會出現「大馬拉小車」的問題,財力過剩,造成稀缺財政資源的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