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以下哪些是歸屬關系(物權法小問題)
A,張某所擁有的股份,只是基於債券,只享受紅利等股東權利。B,不解答了,太無聊。C,經營所系合夥出資,所以經營所購買的房屋,經營所有王某的出資,所以享有該房屋的所有權。D屬於建築物區分所有權,屋頂屬於本棟樓業主的共有物,所以屬於歸屬關系。E、著作權與物權根本是兩個法律關系。F,土地承包經營權是承包土地用於農業經營,不屬於歸屬關系
B. 物權法中的合有是什麼意思
也是叫「共有」。
這進一步解釋了為什麼《物權法》中關於共同共有的規定,在適用中,必須要結合作為共同共有的產生基礎的共同關系的具體類型才具有實際意義。例如,《物權法》第101條規定:「按份共有人可以轉讓其享有的共有不動產或動產份額。」如果對該規定做反面推論,似乎共同共有人沒有這樣做的權利。但是,《合夥企業法》第22條、第23條明確規定合夥人可以轉讓其在合夥中的全部或部分財產份額。應該說這二者並不矛盾。前者所指的是針對某一個具體的共有物的份額,後者所指的則是針對作為一個整體的合夥財產的份額。
三、共有類型的推定規則的解釋和適用
《物權法》第103條規定:「共有人對共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沒有約定為按份共有或者共同共有,或者約定不明確的,除共有人具有家庭關系等外,視為按份共有。」該條規則試圖處理的是,在存在疑問的情況下,推定存在於當事人之間的共有關系的類型。需要注意的是,這一規定中採用的推定規則與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 》第88條所確立的規則並不相同。後者規定「對於共有財產,部分共有人主張按份共有,部分共有人主張共同共有,如果不能證明財產是按份共有的,應當認定為共同共有」。
這一條規定在解釋上以及在適用中可能出現的問題,與我們對共同共有關系的理解密切相關。關於共同共有,就其產生而言,學界已經普遍認識到,它與共有人之間存在的法律上的共同關系密不可分。關於這一點,《物權法》關於共有的規定中也有跡象可尋。例如第99條提到,「共同共有人在共有的基礎喪失或者有重大理由需要分割時,可以請求分割??」。這里所提到的「共有的基礎」,應該就是指作為共同共有產生之基礎的,存在於共有人之間的共同關系。但是該條的規范目的,並不是簡單地建立這樣一個推定規則:如果共有人之間存在共同關系,那麼其共有的性質就是共同共有;如果不存在共同關系,那麼其共有的性質就是按份共有。問題並非如此簡單。事實上,如果把該條看作是一個強調共同共有基於共同關系而成立,除此之外,都屬於按份共有的規則。這樣的規定就根本沒有必要存在。並且如果這樣來理解的話,共有人之間就共有的性質是按份共有還是共同共有發生爭議的可能性是很小的。即使發生爭議,爭議的關鍵也會轉換到判斷當事人之間是否存在一定的共同關系的問題上去,因為解決了這一點,也就解決了當事人之間的共有關系的性質。從另外的角度看,僅僅依據共有人之間是否存在共同關系這一個簡單的標准,也未必能夠准確界定在他們之間形成的共有關系的性質問題。對此,可以舉出這樣的例子,甲與乙組建一個合夥,進行經營活動。在該合夥存續期間,甲與乙合資購買汽車一輛,這時甲與乙之間對該汽車形成共同共有還是按份共有關系? 要回答這個問題,恐怕不能簡單地依據甲乙之間是否存在共同關系(在這里就是合夥關系)來判斷。因為很顯然,雖然甲與乙之間存在合夥關系,但是這種共同關系並不一概地影響甲與乙嗣後共同獲取某物行為的法律效果。
基於同樣的道理,存在夫妻關系的A、B二人一起出資購買房屋,這並不必然導致他們就房屋形成共同共有關系,特別是考慮到A、B可能分別是用各自的父母基於《婚姻法》第18條第3款所規定的指定受益人的贈與的方式獲得的錢款(因此屬於夫妻個人財產)來一起購買房屋的時候。
因此,解釋和適用第103條的關鍵並不在於去辨別共有人之間是否存在一種共同關系,而是需要去界定,共有人所共有的物,是否可以根據當事人的約定或者法律的規定,歸屬於共同關系人之間形成的共同財產之中。在這一問題上,具有重要法律意義的是,當事人在建構其共同關系的時候,對共同財產所包括的范圍是如何確定的。[11]在當事人組建一個合夥的情況下,合夥人以什麼樣的財產向合夥進行出資的意圖,合夥人在嗣後共同購買某物的時候,是否以合夥企業的名義購買,是否有將該物納入合夥財產的意圖,都應該成為重要的考慮對象。《合夥企業法》第20條規定:「合夥人的出資,以合夥企業名義取得的收益和依法取得的其他財產,均為合夥企業的財產。」根據該條的規定,出資、以合夥企業名義取得的收益屬於法定的合夥企業財產,由合夥人共同享有(但每個合夥人仍然對合夥財產的抽象的份額享有權利) .對依據這樣的方式認定的,處於合夥財產中的物權,毫無疑問,在合夥人之間成立共同共有關系。但是,對於除此之外的,存在合夥關系的當事人共同取得的物權,除非當事人明確約定將其歸屬於合夥財產,否則對該物權,合夥人之間成立按份共有關系,並且適用《物權法》第104條確立的規則來確定各自對物權所享有的份額。
對於涉及夫妻財產的情況,根據《婚姻法》第19條的規定,夫妻可以約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以及婚前財產歸各自享有、共同享有或部分各自享有、部分共同享有。夫妻雙方就其財產的享有方式的特別約定,在其有效成立的范圍內,排除適用規定在《婚姻法》第17條,第18條之中的法定的夫妻財產制。這樣,在採用分別財產制的時候,存在夫妻關系的當事人共同取得物權時,如果沒有具體對該物權是按份共有還是共同共有做出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應該推定為按份共有。如果採用的是共同財產制,那麼存在夫妻關系的當事人共同取得物權的時候,如果沒有約定對該物權是按份共有還是共同共有,或者約定不明確,那麼則應該推定為共同共有。比較復雜的情況是,夫妻採取了部分共同財產,部分分別財產制。這時,就有必要根據當事人就哪些財產是共同財產,哪些財產是分別財產的約定,作為進行推定的依據。例如當事人約定婚後雙方各自的工資收入是共同財產,但是各自獲得繼承的收入是分別財產。那麼當事人對於用雙方工資購買的房屋,究竟是按份共有還是共同共有,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就推定為共同共有。當事人雙方如果以各自獲得的繼承收入購買房屋,並且沒有特別約定對該房屋是按份共有還是共同共有,或者約定不明確,那麼應該推定為按份共有。
C. 如何認定是否為合夥關系
核心內容:當事人間的法律關系是否屬於合夥是合夥糾紛的基本問題之一。有的案件當事人的爭議焦點之一就是是否為合夥關系,有的案件當事人雖然對合夥關系沒有爭議,但實際雙方並非為合夥關系。對合夥關系的正確認定是審理合夥糾紛的前提和基礎。下面由法律快車的小編為您介紹合夥關系認定的要件,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
在我國民事法律體系中,個人合夥既不同於自然人個人,也不同於法人,有其獨有特點。法官判斷當事人間的法律關系是否為合夥,應從合夥的特定入手,即看當事人間是否有合夥協議,是否有符合法律規定的合夥成員,是否共同出資、經營、勞動,有共同的經營利益。具體而言:
合夥協議是合夥成立與存續的必要條件,合夥協議一般應反映出合夥的實質內容,明確合夥人的權利義務,規定合夥的經營方式等。當事人間是否有合夥協議,法官應從以下三方面加以判斷:
(1)當事人間有無書面合夥協議。書面合夥協議是當事人間合夥關系的直接證據,書面合夥協議應對合夥人的出資數額、盈餘分配、債務承擔、入伙、退夥、合夥終止等事項作出規定,合夥人在協議上簽字合夥即告成立,不以合夥人是否已出資為成立條件。如果當事人在書面協議中約定立刻出資多少錢,合夥作什麼生意,但又約定一方負責日常經營,在合夥期滿後負責經營的一方返還另一方的出資並支付利息。顯然,這種書面協議僅具有合夥之名,實質為一種借貸關系。
(2)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有無該合夥組織的登記。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有登記的,反映出為合夥組織實體和合夥人、出資數額等情況的,應認定當事人間有合夥協議,因工商登記能夠反映合夥成立時的初始情況以及變更等情況。
(3)是否有口頭協議。沒有前兩項情況的,但具備合夥其他條件,又有兩個以上無利害關系人證明有口頭協議。因為合夥人對合夥債務承擔無限連帶責任,這種責任在法律上是一種加重責任,所以合夥當事人應簽訂書面合夥協議,但考慮我國的實際情況,法律允許有口頭協議。口頭協議必須有兩個以上無利害關系人證明。法官對口頭合夥協議的認定應持慎重態度,對當事人有關合夥的陳述、證人證言的真實性及證明內容等情況應嚴格審查,對存在矛盾不能合理解釋的,不宜認定為有口頭協議。
D. 合夥人的繼承人要求返還財產份額請求權是物權還是債權請求權
物上請求權是來指當物自權的圓滿狀態受到妨害或有可能發生妨害時,物權人為了使其物權恢復到圓滿狀態,請求妨害人為一定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權利。債權請求權,是指權利人基於債的關系而產生的、請求特定人為特定行為的權利。你的問題中,甲租賃了乙的電腦,電腦的所有權是屬於乙,因此假如甲因過失造成電腦損壞時乙對甲享有物上請求權。你的題目中提到「甲也可以以所有權人的身份」我要提出甲是沒有所有權的,甲對電腦是佔有關系,並且是直接佔有,不完全佔有,是基於租賃關系取得的佔有,他對電腦是沒有處置權的。因此他不是所有權人。如果甲沒有過錯但是乙的電腦對甲造成了傷害,乙合同違約了,同時因為乙的過失(提供了不合格電腦)造成了甲的傷害,基於這兩個關系甲對乙享有債權請求權。乙對甲的債務既可以說是合同違約之債也可以說是侵害人身權利的債,甲選擇侵權或合同違約之一作為理由要求甲賠償。另外,如果乙的電腦在事故中滅失,甲沒有使用不當等過失責任,則甲不構成違約,乙不享有物上請求權。
E. 合夥關系糾紛的法律依據
首先張三和李四是合夥的法律關系,因為是個人合夥,所以適用民法通則關於版合夥的規定權,具體兩個人就合夥的比例依照約定,如果沒有約定,依照出資比例,如果不能證明出資比例,按等額比例;第二,王五和張三存在兩個法律關系:一是王五和合夥之間村咋工程承包合同關系,王五支付張三的工程款實際上是支付給合夥體;二是王五和張三存在借款法律關系,王五償還了借款。李四可以主張王五並未償還工程款,王五肯定拿出張三書寫的收條。李四隻能找張三追償。張三辯解自己沒有收錢,王五可以拿張三寫的收條之類的證據抗辯。
F. 合夥人在合夥關系存續期間有哪些權利和義務
合夥事務的決定權。合夥重大事務,應由全體合夥人作出決定;合夥日常事務,可由業務執行人自行決定。合夥人就合夥事項作出決議時,一般採用一人一票的表決辦法。但合夥合同可以作出不同的約定。需要注意的是,像處分合夥企業不動產、改變合夥企業名稱等事務,根據合夥企業法的規定,必須經全體合夥人同意。其他事務的決定方式,是一致同意、或絕對多數、或簡單多數,應由合夥協議來具體約定。
G. 合夥的內外部法律關系是什麼(民法學)
合夥系本著共同出資、共享收益、共擔風險原則建立的組織,可以為個人合夥也可以為商業合夥。
合夥人之間內部按照約定或者出資額分享收益,分擔風險。
合夥人對外承擔連帶的法律責任。
合夥人對外承擔責任超過自己應當承擔份額的,可以向其他合夥人要求追償。
H. 什麼是合夥關系
個人合夥,是指兩個以上的公民按照協議,各自提供資金、實物、技術等,合夥經營、共同勞動的民事主體。有以下三個特徵
第一、 個人合夥
合夥人應當對出資數額、盈餘分配、債務承擔、入伙、退夥、合夥終止等事項,訂立書面協議。 第二、個人合夥可以起字型大小,依法辦理工商登記,在核准登記的經營范圍內從事經營活動。 第三、當事人之間沒有書面合夥協議,又未經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核准登記,但具備合夥的其他條件,又有兩個以上無利害關系人證明有口頭協議的,應當認定為合夥關系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