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自己開荒的土地有使用權嗎集體有權利收回嗎
個人開荒的土地,土地所有權屬於集體所有,未取得集體同意的,開荒人不享有土地使用權,集體有權收回。農村土地都屬於集體所有,農民個人可以通過承包經營的方式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土地使用權)。未經集體同意的開荒是侵害集體土地所有權的行為,不能獲得土承包經營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中對此問題有以下明確規定
第四十四條 不宜採取家庭承包方式的荒山、荒溝、荒丘、荒灘等農村土地,通過招標、拍賣、公開協商等方式承包的,適用本章規定。
第四十五條 以其他方式承包農村土地的,應當簽訂承包合同。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承包期限等,由雙方協商確定。以招標、拍賣方式承包的,承包費通過公開競標、競價確定;以公開協商等方式承包的,承包費由雙方議定。
第四十六條 荒山、荒溝、荒丘、荒灘等可以直接通過招標、拍賣、公開協商等方式實行承包經營,也可以將土地承包經營權折股分給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後,再實行承包經營或者股份合作經營。
承包荒山、荒溝、荒丘、荒灘的,應當遵守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防止水土流失,保護生態環境。
(1)同一集體的土地個人應該有使用權嗎擴展閱讀:
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約定的使用年限屆滿,土地使用者依該合同取得的土地使用權即終止。由於土地使用權是一種有期限的他物權,土地所有者出讓土地使用權的結果並不導致所有權的喪失。
因而,使用期屆限滿,土地使用者理應將土地使用權返還給土地所有者,這是土地國家所有權的最終體現,也是土地有償、有期限使用原則的具體反映。為了平衡土地使用權人和土地使用者利益,《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第21條從以下兩個方面對土地使用權期限屆滿的法律後果作了規定:
收回
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約定的使用年限屆滿後的收回
《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第21條第2款規定,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約定的使用年限屆滿,如果土地使用者未申請續期或未按法定期限申請續期,以及根據社會公共利益的需要,國家未批准其續期申請,土地使用權由國家無償收回。
(1)土地使用權由國家無償收回
國家是國有土地的所有者,國有土地使用權作為相對獨立的財產權,它只是以通過出讓的方式,在一定年期內由國家讓渡於土地使用者。土地使用者在支付一定年期的土地使用權出讓金後,取得在該年期內使用土地的權利,即取得了一定年期的土地使用權。
當出讓年期屆滿,土地使用者就不在擁有該土地使用權。因此,國家收回其土地使用權應當是無償的,不應附加任何條件。
(2)國家在無償收回起土地使用權的同時,無償取得該土地上的建築物、其他附著物所有權。
② 個人如何取得農村集體用地使用權
個人可以通過承包取得農村集體用地使用權。
③ 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使用權,個人要有那些證
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農民一般有兩個證:
1、土地承包經營權證。也就是說,土地是集體所有的,可以承包給本集體組織內部的村民一定面積的土地,在承包期內合理使用。簽訂雙方是村民與村集體,管理機關是縣農業局。此證記載了村民承包土地的信息,與別個村民發生糾紛時,此證作為處理依據之一。
2、宅基地使用證。土地管理法規定一戶村民允許有一個宅基地,一戶一宅。這個證是國土部門核發的。它用於建住宅。
此外,如果村民到城裡買國有土地,那就有了相應的國有土地使用證。
④ 集體分給我家的土地、我家有使用權嗎
有耕種的權利,但如果把耕地改變性質,如變為宅基地建房,就需要審批,否則你就沒有權力改變土地使用性質。
希望我的解答能幫到你
⑤ 法律上有規定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權應由本村村民優先使用的權利嗎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第十五條【承包方】家庭承包的承包方是本集體經濟組織的農戶。第四十七條【優先承包權】以其他方式承包農村土地,在同等條件下,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享有優先承包權。第四十八條【本集體經濟組織以外單位、個人的承包】發包方將農村土地發包給本集體經濟組織以外的單位或者個人承包,應當事先經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村民會議三分之二以上成員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並報鄉(鎮)人民政府批准。以上都是你所指的集體所有的土地使用權應由本村村民優先使用的法律依據。
⑥ 村主任一人有權將集體土地使用權給個人嗎
村主任是沒有權力將集體的土地給個人使用的
⑦ 對集體土地使用權有哪些規定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的規定,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權不得出讓、轉讓或者出租用於非農業建設;但是,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並依法取得建設用地的企業,因破產、兼並等情形致使土地使用權依法發生轉移的除外。
集體土地使用權特徵如下:
(1)主體的特定性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及其成員,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投資設立的企業,鄉(鎮)、村公益性組織及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單位和個人,可以依法取得集體土地使用權。
(2) 用途、取得與權利內容的相關性
集體土地使用權按用途劃分為農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非農經營用地使用權和非農公益用地使用權。關於權利的分類,集體土地使用權與國有土地使用權有所不同。後者主要以權利的取得方式進行分類,在分類中土地用途並不起決定性作用;但前者從現行制度來看主要以土地用途做分類基礎,不同用途的土地,其使用權採用不同方式取得,進而具有不同的權利內容。
(3)權利交易的受限制性
國家為保護耕地及壟斷建設用地一級市場,限制非農業性集體土地使用權交易。土地管理法規定: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權不得出讓、轉讓或者出租用於農業建設,但是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並依法取得建設用地的企業,因破產、兼並等情形致使土地使用權依法發生轉移的除外。
⑧ 鄉政府是否有權決定集體土地個人之間的宅基地使用權
從管理的角度來說,鄉政府也有一定的權利,比如,集體土地上某個人私搭亂建,他們有權利進行制止。比如有些人超批准面積蓋房,他們也有權要求拆除非法建築,恢復原狀。比如出現未批先建的情況,他們可以進行阻止,等等。。
⑨ 個人土地和集體土地有關系嗎
1、我國憲法、土地管理地法都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土地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
全民所有制簡稱「國有土地」,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簡稱「集體土地」。
2、我國土地制度實行雙規制,即對「國有土地」、「集體土地」實行不同的管理政策。簡單的說就是,對「國有土地」相對放開,買賣、轉讓、交易相對自由;對「集體土地」則從嚴管理,禁止買賣,有限制的流轉。因為「集體土地」多數為農用地,要絕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國有土地」多數為建設用地,相對放開,推動城市化。
3、「集體土地」通過法定程序徵收轉變為「國有土地」,反之「國有土地」不能逆轉為「集體土地」。
所以沒有個人土地一說,是個人承包吧?《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一條規定:為穩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賦予農民長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權,維護農村土地承包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促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村社會穩定,根據憲法,制定本法。第二十三條規定:承包方取得承包經營權後,人民政府應當頒發《承包經營權證書》對承包方取得的承包經營權進行確認。
土地承包經營權人享有以下權利:
1.佔有承包的土地以及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水面的,承包人有權從集體組織取得一定數量、質量、位置的土地以及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水面,這是承包人進行生產經營活動的前提。
2.使用承包的土地或其他生產資料,獨立進行生產經營活動。
3.收取承包土地或其他生產資料的收益,並取得依約定數額向發包人支付收益後所余收益的所有權。公民個人的承包收益,可以繼承。
4.轉讓承包經營權,這是承包人對其承包權的處分,一般是承包人無勞動力或轉營他業而將承包的土地轉包。轉讓承包經營權的收益應歸承包人所有。
5.承包人承包土地以後,仍有權按集體組織規定的制度使用集體組織所有的農林設施,如灌溉設施、農機具等。
6.承包地被徵收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人有權依法獲得相應補償。
總之,打一個簡單的比方,「國有土地」
與「集體土地」,類似「城鎮戶口」與「農村戶口」,目前國家實行兩種不同管理政策,兩者之間有校大的區別。
就是說按照法律規定農村土地私人不能買賣,土地農民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
我國法律規定:
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佔、買賣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土地。土地的使用權可以依照法律的規定轉讓。
以上供參考。